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822/144841 (79%)
Visitors : 51780319      Online Users : 60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49830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49830


    Title: 創造社小說中的國族性格與寓言性質研究
    Research of the national personality and allegory characteristics in novels of creation association
    Authors: 崔舜華
    Contributors: 張堂錡
    崔舜華
    Keywords: 現代文學
    創造社
    國族寓言
    Date: 2009
    Issue Date: 2010-12-09 10:22:32 (UTC+8)
    Abstract: 二十世紀初期的中國正處於曖昧而又多音繽紛的過渡狀態,在政治、文化與社會心理方面皆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其劇烈的程度猶如分娩時的陣痛;國家型態的轉型是漸進而複雜的過程,晚清的維新變法吸收日本維新經驗,在國體型態上對於「新」與「變」的共同追求與想像,以及彼時代知識分子所擁有的「直進式」時間觀,已成為新時代對國族想像的共同基礎,並主導了往後中國文化、政治與社會話語的思路走向。
    在文學社團流派的聚合現象上,文學研究會主張嚴肅的啟蒙現代性,而成立於日本的創造社則舉起「為藝術而藝術」的大旗,以異軍突起之姿站上了中國現代文壇,開啟了審美現代性的道路,為現代文學開拓出更多元多音的話語空間。由於前期創造社成員幾乎全數均為赴日留學的留學生,在共同的留學經驗與知識背景之下,均不約而同地呈現出「留學生小說」的書寫主題,以及孤苦無依的「零餘者」形象,這種「自我」的書寫思維常以個體的身體經驗與生命處境作為書寫主題,一方面承接了五四文學立足於情慾自主,強調人性張揚的精神基調,一方面也展現出詹明信所言「國族寓言」的政治語境,與時代議題的承擔意識。
      後期創造社所標張的革命文學,明確區分了「資產階級時代」的逝去與「無產階級時代」的實現;在表層話語上,革命文學大力批判五四的資產階級啟蒙性質,但在話語策略的潛意識層面裡,革命文學卻又不自覺地繼承了五四的革命意識,並將晚清以來的啟蒙現代性與革命論述策略發揮到極致。在實際的文學創作中,部分作家仍舊有意無意地承接了前期創造社小說的頹美風格與情慾書寫,這種承繼與轉變顯現於蔣光慈、葉靈鳳、陶晶孫、倪貽德、周全平等後期創造社小說家筆下,顯示出革命文學的雙重性格。
    晚清以來的啟蒙話語,使文學具備嶄新的時代承擔意識,作家透過小說中的生命書寫與身體經驗,塑造出具有時代共享性質的國族想像,使二十世紀初期中國現代文學具有強烈的寓言性質,並回歸匯流到具體時代的政治語境。在創造社小說家的筆下,我們得以窺見中國現代知識分子對家國時代的深切關懷,以及自身生存境遇與國族命運的寓言式對應。
    Reference: 一、專書
    Benedict Richard O’Gorman Anderson,《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台北:時報文化公司,2008年9月
    Carl Boggs,《知識分子與現代性的危機》,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
    Charles Tilly,《集體暴力的政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
    Edward Said,《知識分子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8年9月
    Ernest Gellner,《國族與國族主義》,台北:聯經出版社,2008年3月
    Fredric Jameson,《馬克思主義:後冷戰時代的思索》,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年
    Frederic Gros,《傅柯考》,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2月
    Jonathan Culler,《文學理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年
    Michel Foucault,《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4月
    Nico Stehr,《知識社會》,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8年12月
    Peter Brooks,《身體活:現代敘述中的慾望對象》,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4月
    Terry Eagleton,《文學理論導讀》,台北:書林出版社,1993年4月
    Valerie Kennedy,《認識薩依德》,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7月
    丁亞平,《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史論》,台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6月
    王夢鷗,《文學概論》,台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6月
    王 瑤,《中國新文學史稿》,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
    王自立、陳子善編,《郁達夫研究資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12月
    王訓昭編,《郭沫若研究資料》,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8月
    王向遠,《中日現代文學比較論》,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1993年6月
    王德威,《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台北:城邦文化出版社,2003年8月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 :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7年9月
    中國郭沫若研究學會編輯部,《郭沫若研究:學術座談會專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4年8月
    中國郭沫若研究學會編輯部,《郭沫若研究》,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8年5月
    朱壽桐,《情緒:創造社的詩學宇宙》,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4月
    朱 剛,《薩依德》,台北: 生智出版社,1999年3月
    朱德發,《二十世紀中國文學流派論綱》,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年12月
    阿 英編,《晚清小說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68年5月
    阿 英編,《中國新文學大系──史料.索引》,台北:業強出版社,1990年3月
    阿 英,《阿英全集(第二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
    白海珍、汪 帆,《文化精神與小說概念》,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8月
    沈起予,《飛露》,上海:世紀書局,1928年6月
    沈起予,《怎樣閱讀文藝作品》,上海:生活書店,1947年10月
    沈從文,《沈從文文集(第十一卷)》,廣州:花城出版社,1984年7月
    沈從文,《心與物游──沈從文和那些人與事》,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
    侍 椼,《文學評論集》,上海:現代書局,1934年4月
    汪一駒,《中國知識分子與西方》,台北:久大文化公司,1991年8月
    宋劍華,《現象的組合──中國現代文學史的另一種解讀方式》,湖南:岳麓書社,2008年10月
    李何林編,《中國新文學研究參考資料》,香港:中文大學近代史料出版組,1972

    李初梨,《怎樣建設革命文學》,上海:江南書店,1980年
    李何林編,《中國文藝論戰》,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4月
    李葆琰編,《張資平小說選(上、下)》,廣州:花城出版社,1994年10月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李歐梵文化評論精選集》,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9月
    李歐梵,《中國現代文學現代性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
    李歐梵,《未完成的現代性》,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
    李歐梵,《中國現代作家的浪漫一代》,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9月
    李 陀,《昨天的故事:關於重寫文學史》,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6年
    林偉民,《中國左翼文學思潮》,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4月
    伊藤虎丸,《魯迅、創造社與日本文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2月
    周全平,《煩惱的網》,上海:泰東書局,1926年3月
    周全平,《苦笑》,上海:光華書局,1927年6月
    周 錦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之四:中國新文學大事記》,台北:成文出版社,1980年5月
    周陽山編,《知識分子與中國現代化》,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80年7月
    周作人,《自己的園地》,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5月
    周作人,《中國新文學的源流》,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7月
    金耀基,《中國現代化與知識分子》,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77年4月
    金達凱,《郭沫若總論--三十至八十年代中共文化活動的縮影》,台北:商務印書館,1988年9月
    金觀濤、劉青峰,《開放中的變遷:再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台北:學欣出版社,1994年4月
    胡 適編,《中國新文學大系──建設理論集》,台北:業強出版社,1990年3月
    成仿吾等著,《灰色的鳥》,上海:創造社出版部,1926年2月
    許紀霖編,《二十世紀中國知識分子史論》,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4月
    咸立強,《尋找歸宿的流浪者──創造社研究》,上海:東方出版社,2006年6月
    倪貽德,《東海之濱》,上海:光華書局,1931年5月
    倪貽德,《百合集》,上海:北新書局,1928年11月
    吳錫德編,《情慾文學專刊:情欲與禁忌》,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8月
    吳歡章編,《大學生中國現代文學辭典》,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
    吳立昌編,《文學的消解與反消解──中國現代文學派別論爭史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
    茅 盾編,《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一集》,台北:業強出版社,1990年3月
    茅家琦、田 鈺、張憲文、朱玉湘編,《中國近現代大事編年》,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2月
    孟 華編,《比較文學形象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
    郁達夫,《郁達夫文集(第一卷)》,廣州:花城出版社、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1月
    郁達夫,《郁達夫文集(第二卷)》,廣州:花城出版社、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1月
    郁達夫,《郁達夫文集(第三卷)》,廣州:花城出版社、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3月
    郁達夫,《郁達夫文集(第八卷)》,廣州:花城出版社、香港:三聯書店,1983年9月
    郁達夫,《郁達夫文集(第九卷)》,廣州:花城出版社、香港:三聯書店,1984年1月
    郁達夫,《郁達夫文論集》,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85年12月
    郁達夫,《郁達夫自傳》,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6年7月
    郁 雲,《郁達夫傳》,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4月
    郁 雲,《我的父親郁達夫》,台北:蘭亭書店,1986年3月
    郁達夫,《郁達夫日記》,台北:國家出版社,2000年10月
    徐仲佳,《性愛問題:1920年代中國小說的現代性闡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7月
    夏志清,《人的文學》,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7年4月
    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年
    梁啟超,《飲冰室文集精選》,台北:正中書局,2003年8月
    梁啟超,《中國近代小說大系:新中國未來記》,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6年2月
    馬以鑫,《中國現代文學接受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9月
    袁國興,《1898-1948中國文學場態》,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
    郭沫若,《沫若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6月
    郭沫若,《沫若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6月
    郭沫若,《沫若全集(第十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9月
    郭沫若,《沫若全集(第十二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年9月
    郭沫若,《沫若自傳》,香港:三聯書店,1978年11月
    郭沫若,《郭沫若選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年8月
    郭雙林、王續添編,《中國近代史讀本(上、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7月
    陳敬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之三:文學研究會與創造社》,台北:成文出版社,1980年5月
    陳青生、陳永志,《創造社記程》,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9年9月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台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5月
    陳平原,《陳平原小說史論集(上、中、下)》,石家庄:何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
    陳安湖,《中國現代文學社團流派史》,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12月
    陳建華,《「革命」的現代性──中國革命話語考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
    陳 遐,《時代與心靈的契合──十九世紀俄羅斯文學與前期創造社之關係》,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年8月
    黃人影編,《創造社論》,上海:光華書局,1932年12月
    黃侯興編,《郭沫若文學研究管窺》,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7年11月
    黃淳浩編,《郭沫若書信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黃滿里、陳樂瀅編,《私小說與頹廢文學的開山祖—-郁達夫》,台北:海風出版社,1994年12月
    黃錦珠,《晚清時期小說觀念之轉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2月
    黃淳浩,《創造社:別求新聲於異邦》,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5年9月
    黃繼持,《現代化.現代性.現代文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3年
    陽翰笙,《陽翰笙選集(第一卷)》,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7月
    陽翰笙,《風雨五十年》,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10月
    張資平,《雪的除夕》,上海:商務印書館,1923年9月
    張資平,《沖積期化石》,上海:創造社出版部,1928年3月
    張資平,《青春》,上海:現代書局,1929年2月
    張資平,《糜爛》,上海:樂羣書店,1929年12月
    張資平,《柘榴花》,上海:光明書局,1931年5月
    張若英編,《新文學運動史資料》,上海:光明書局,1934年9月
    張資平,《資平自傳》,台北:龍文出版社,1989年6月
    張頤武,《從現代性到後現代性》,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11月
    張靜廬,《中國現代出版史料(甲編)》,香港:中華書局,1954年12月
    張雙英,《文學概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10月
    張堂錡,《跨越邊界──現代中文文學研究論叢Ⅰ》,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5月
    張堂錡,《現代小說概論》,台北:五南出版社,2003年9月
    張奎志,《文化的審美視野》,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12月
    張堂錡,《追想彼岸──現代中文文學研究論叢II》,文史哲出版社,2008年1月
    張堂錡,《嬗變中的光影──現代中文文學研究論叢III》,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8年12月
    創造社編,《創造社小說選第一種:木犀》,上海:創造社出版部,1926年
    彭小妍,《海上說情慾:從張資平到劉吶鷗》,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1年1月
    蔣光慈,《蔣光慈文集(第一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11月
    蔣光慈,《蔣光慈文集(第二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年6月
    蔣光慈,《蔣光慈文集(第三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年6月
    蔣光慈,《蔣光慈文集(第四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10月
    蔣增福編,《眾說郁達夫》,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6年12月
    蔡 震,《郭沫若與郁達夫比較論》,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年5月
    桑逢康,《郁達夫傳》,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1994年12月
    桑逢康,《郁達夫新傳》,台北:新潮出版社,1996年8月
    滕 固,《壁畫》,上海:國華書局,1924年10月
    滕 固,《平凡的死》,上海:金屋書店,1928年3月
    滕 固,《迷宮》,上海:光華書局,1929年
    楊 義,《二十世紀中國小說與文化》,台北:業強出版社,1993年1月
    楊 義,《中國現代小說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年7月
    楊大春,《後結構主義》,台北:揚智文化出版社,1996年
    楊洪承,《文學社群文化型態論──現代中國文學社團流派文化研究》,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年4月
    楊 義,《中國現代文學流派》,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11月
    楊聯芬,《流動的瞬間──晚清與五四文學關係論》,2006年7月
    陶晶孫,《音樂會小曲》,上海:創造社出版部,1927年10月
    陶晶孫,《陶晶孫代表作》,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年10月
    鄂基瑞、王錦園,《張資平──人生的失敗者》,上海:新華書店,1991年7月
    潘豔慧,《《新青年》翻譯與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的身份認同》,濟南:齊魯書社,2008年4月
    曾少祥、楊林山,《郭沫若藝術新論》,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年5月
    顏 敏,《在金錢與政治的漩渦中──張資平評傳》,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9年1月
    葉靈鳳,《靈鳳小說集》,上海:現代書局,1931年6月
    魯 迅編,《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台北:業強出版社,1990年3月
    魯 迅等著,《創作的經驗》,上海:天馬書店,1933年6月
    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等著,《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8月
    劉元樹,《郭沫若創作得失論》,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93年2月
    廖炳惠編,《關鍵詞200》,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9月
    鄭伯奇,《憶創造社及其他》,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9月
    鄭伯奇編,《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三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年3月
    鄭振鐸編,《中國新文學大系──文學論爭集》,台北:業強出版社,1990年3月
    鄭伯奇,《抗爭》,上海:創造社出版部,1928年
    鄭 春,《留學背景與中國現代文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
    二、期刊論文
    尚 博,〈淺析成仿吾小說對人生的獨特關注〉,《安徽文學》,2008年08期
    肖 清,〈對創造社「為藝術而藝術」的重新審視〉,《呂梁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年03期
    肖偉勝,〈作為生命救贖形式的自敘傳小說——論郭沫若早期小說〉,《郭沫若學刊》,2009年01期
    金達凱,〈「創造社」的滄桑〉,《復興崗學報》,1979年4月
    李欽業,〈試論郁達夫小說的美學追求〉,《小說與戲劇》,1989年11月,第1卷01期
    李涌泉,〈偏至:現代文學的價值走向〉,《寶雞文理學院學報》,2003年02期
    李志孝,〈成仿吾與創造社系列期刊〉,《天水師範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李 嬌,〈張資平戀愛小說中性描寫探微〉,《安徽文學》,2008年07期
    李冶孜,〈對生活的憎恨:郁達夫小說「頹廢」情調新論〉,《衡陽師範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李 怡,〈論創造社之于五四新文學傳統的意義〉,《文學評論》,2009年01期
    林 木,〈對郁達夫小說寫死傾向的探討〉,《寧德師專學報》,1994年03期
    宋聚軒,〈同一起點的不同道路──郁達夫張資平之比較〉,《齊魯學刊》,1996年03期
    巫小黎,〈女性欲望與男性權威的建構──張資平戀愛小說的敘事模式及其文化闡釋〉,《湖北民族學院學報》,2000年02期
    巫小黎,〈張資平小說思想價值與歷史影響的再認識〉,《廣東社會科學》,2006年06期
    吳亞娟,〈論張資平與日本自然主義文學〉,《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08年02期
    柯喬文,〈頹廢、欲力與身體書寫:郁達夫的文本創作與生命實踐〉,《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生論文集刊》,2006年6月
    咸立強,〈「自我」文學書寫中的常態與先鋒性〉,《文藝爭鳴》,2008年09期
    范志強,〈不應忽略的女性形象——從張資平小說《苔莉》《紅霧》談起〉,《華北電力大學學報》,2002年01期
    范衛平,〈郁達夫小說中「病態」性愛描寫的積極意義淺探〉,《衡陽師範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徐肖楠,〈張資平:二十世紀中國市民小說的最早嘗試——略論張資平及其情感幻想小說的歷史意蘊〉,《華東師範大學學報》,2000年01期
    徐仲佳,〈撥開歷史的迷霧——近年來張資平研究綜述〉,《忻州師範大學學報》,2002年04期
    徐仲佳,〈郁達夫張資平性愛觀差異論〉,《齊魯學刊》,2003年04期
    徐仲佳,〈新道德的描摹與建構——張資平性愛小說新探〉,《中國文學研究》,2004年01期
    徐仲佳,〈論前期創造社文學觀的文化生成〉,《名作欣賞》,2009年02期
    徐安輝,〈郁達夫小說「情愛」與「死亡」釋讀〉,《青海師專學報》,2005年03期
    徐仲佳,〈論前期創造社文學觀的文化生成〉,《名作欣賞》,2009年02期
    陳 懿,〈論二十年代初期之創造社(上、下)〉,《東亞季刊》,1974年10月
    陳青生,〈創造社時期的張資平〉,《郭沫若學刊》,2000年03期
    陳紅旗,〈無產階級文藝訴求下的創造社刊物研究(上)〉,《郭沫若學刊》,2008年02期
    陳紅旗,〈無產階級文藝訴求下的創造社刊物研究(中)〉,《郭沫若學刊》,2008年03期
    陳紅旗,〈無產階級文藝訴求下的創造社刊物研究(下)〉,《郭沫若學刊》,2008年04期
    黃 健,〈唯美主義乃「人生藝術化」的審美品格——重評創造社唯美主義小說的文學價值〉,《作家》,2008年16期
    黃東陽,〈洪水過後的悲憤創造--平議「創造社」北伐時期文論之轉折〉,《東吳中文學報》,2008年5月
    武濟平,〈「寄托小說」創作方法探析——以郭沫若歷史題材小說為例〉,《廈門大學學報》,2008年04期
    靳明權,〈日本觀照:從創造社到中國新感覺派〉,《文學評論》,2008年04期
    張大明,〈陽翰笙文學創作漫評〉,《社會科學研究》,1981年02期
    張洲平,〈試論郁達夫小說中的「性」、「情」描寫〉,《麗水師範專科學校學報》,1988年01期
    張洲平,〈心靈絕叫與生命律動的情緒印記──郁達夫小說性欲、情欲描寫的心理探尋〉,《浙江師大學報》,1994年02期
    張 勇,〈前期創造社期刊創辦與郭沫若早期的文學創作〉,《郭沫若學刊》,2008年02期
    張 勇,〈創造社「轉向」的歷史啟示錄〉,《臨沂師範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張 勇,〈前期創造社期刊作者群研究〉,《山東師範大學學報》,2009年02期
    張 勇,〈前期創造社期刊作者群聚合成因探究〉,《菏澤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郭顯玉,〈談「革命文學」論爭中創造社和太陽社對五四新文學的批判〉,《安徽文學》,2008年11期
    郭建國,〈郁達夫自敘傳小說的特點〉,《文學教育》,2008年09期
    郁寶華,〈論五四時期小說中的「弱者心態」〉,《現代語文》,2008年10期
    隋愛國,〈郁達夫小說中的「零餘者」形象對中國古代小說名士形象的突破與發展〉,《電影文學》,2009年10期
    孫瑞雪,〈自敘與他敘——淺析自敘傳小說的自我敘說方式〉,《時代文學》,2009年01期
    葉世祥,〈審美現代性:從一個新角度透視創造社的「轉向」〉,《文藝理論研究》,2009年01期
    曹清華,〈創造社的文化行為與上海出版市場--從另一個角度看創造社的文學主張〉,《人文中國學報》,2004年5月
    曾華鵬、范伯群,〈論張資平的小說〉,《文學評論》,1996年05期
    趙豔花,〈郁達夫小說對欲望的救贖〉,《天中學刊》,2009年03期
    譚元亨,〈重新釋讀「五四」時期情愛小說——兼論張資平及其情愛小說的歷史評價〉,《廣州大學學報》,2002年09期
    蔡振念,〈郁達夫小說中的病態美學〉,《文與哲》,2005年12月第7期
    顏 敏,〈不可回歸的自我放逐——張資平中期戀愛小說論〉,《江西師範大學學報》,1994年04期
    三、學位論文
    王澄霞,《創造社研究》,蘇州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王茂建,《前期創造社小說中的日本形象》,四川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王玉珠,《論「五四」文學的感傷情調──以20年代的創造社為中心》,陝西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王 晶,《詩意吟唱的追尋與徘徊──論葉靈鳳小說中的性愛意識》,湖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丁志星,《論現代文學大家其編輯出版行為與文學活動的互動效應》,南京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谷 榮,《在方向轉換的途中──創造社轉向初探》,蘭州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肖玉林,《零餘者筆下的「零餘者」》,湖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李衛國,《沖撞與嬗變──重評創造社與文學研究會的論爭》,山東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李 善,《《創造季刊》與前期創造社的文學批評》,山東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李瑞香,《論《文化批判》》,山東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李躍力,《創造社與「革命文學」》,陝西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周行之,《中共的「革命文學」》,台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1年
    周敬山,《從「藝術偏至」到「政治偏至」》,復旦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周綠娟,《郁達夫小說受日本近代作家影響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6年
    咸立強,《創造社研究》,復旦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莊貽麟,《郁達夫小說中的「情愛觀」與「女性描寫」》,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高彩雯,《郁達夫小說中的「自我形象」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靳明全,《中國現代文學運動、社團流派興起和發展中的「日本影響」因素》,四川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殷之光,《左翼話語的興起》,清華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徐 敬,《論《洪水》》,山東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唐曉燕,《表現主義與郭沫若及其早期小說》,西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張 勇,《時代裂變中的突圍與皈依──創造社轉向新論》,山東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張惠婷,《郁達夫小說的接受研究》,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張 勇,《前期創造社期刊研究》,山東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張豔紅,《葉靈鳳小說中的自我意識》,河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張宏萬,《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興起和論爭》,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吳亞娟,《日本自然主義文學與中國「五四」新文學》,吉林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吳詩媛,《「為藝術」與二三十年代的文學思潮》,西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柳 烈,《創造社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陳 懿,《論創造社》,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73年
    陳 宇,《「自我」形象的塑造、改寫與重構──《沫若自傳》研究》,西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德利士,《郁達夫的小說研究》,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趙杏梅,《前期創造社期刊研究》,河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翟乃娟,《郁達夫的文藝思想與審美追求》,山東師範大學美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婁曉凱,《論創造社小說中抒情主人公的發展變化》,河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羅國珠,《從作者生命史探究中國文人主體性之建構與困挫——以郁達夫為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語文教學碩士論文,2004年
    劉振強,《論實用理性對五四浪漫主義文學的消解──兼論創造社方向轉換的原因及影響》,河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6151008
    98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151008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00801.pdf1706KbAdobe PDF22468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