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980/145005 (79%)
Visitors : 52024297      Online Users : 41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49826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49826


    Title: 英雄建構--六朝筆記小說中的譙國龍亢桓氏人物書寫研究
    Hero Construction: A Study of Writing of Qiao Gua Long Kang the Huans Member in Anecdotal Novel of Six Dynasty
    Authors: 葉柏奕
    Contributors: 劉苑如
    葉柏奕
    Keywords: 桓溫
    桓玄
    龍亢桓氏
    英雄
    志怪
    世說新語
    六朝小說
    五行志
    英雄書寫
    Date: 2009
    Issue Date: 2010-12-09 10:21:27 (UTC+8)
    Abstract: 本文的研究東晉時的士族--譙國龍亢桓氏家族人物,探討六朝筆記小說是用特殊書寫方式,來描繪這一個歷史上的世家大族。本文以六朝時期的志人、志怪小說,以及正史〈五行志〉的讖緯紀錄作為使用文獻,透過文本細讀等方法,對桓氏人物進行分析研究。「英雄」是本文設定的一個觀察點,探討深具英雄色彩的桓氏人物,小說以什麼樣特殊的書寫方式,建構、揭示、描繪著此人物群體。最後也呈顯出,於東晉、南朝時局之下的英雄觀,政治環境丕變的影響之下,與漢、魏時期的英雄觀有顯著的不同,即是從個人的英雄轉變到家族的英雄,這一個文化現象的演變脈絡。

    譙國龍亢桓氏家族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群體,東漢初年,第一世桓榮以儒學傳家,此後五代顯於東漢當朝。第六世桓範因高平陵事件罹難,桓氏家族淪為刑家,此後二世不顯。到了九世桓彝,積極與東晉初期重要人物周旋,在晉室渡江後初步建立家族聲望。十世桓溫,以天生的英雄氣息,領導家族縱橫東晉中期政局,權傾一時幾近問鼎皇位。桓溫死後,其弟桓沖維繫著家族聲望,並順利讓桓溫之子桓玄接掌家族事業。十一世桓玄,是具有文、武雙美的英雄人物,趁著機運與膽識,篡奪了東晉的政權,然而在位後德行不修,百日而敗亡,也為桓氏家族帶來了滅亡的命運。桓氏家族從東漢的儒學家族,到曹魏成為刑家,東晉初、中期為寒門武人家族,最後到了東晉末期,終於成為高門士族,體現了中國歷史上世族演進的軌跡。

    桓溫具有天生的英雄氣息,我們從他的外貌特質,即可看出他的英姿。桓溫對樗蒲特別地喜好,這種具有風險的賭博遊戲,也顯示出桓溫個人的冒險者特質與行事風格:喜好冒險犯難,又不盲目地衝鋒陷陣。他與東晉貴族名士的交遊,兩者之間的衝突,都顯示了時代對桓溫英雄氣質的抵抗與否定。此外,桓溫的英雄特質,也可與歷史上的英雄人物互相比擬。我們從姿貌、遊戲、交遊與比較這四個方面著手,可以建構出桓溫的武人英雄樣貌,但小說故事也不斷透露出,桓溫的武人英雄,基本上是被時代所抗拒的,這就帶出了小說建構與解構的二重書寫筆法:小說故事一方面可以建構桓溫的英雄樣貌,另一方面也可以解構、否定著桓溫的英雄形象。

    桓玄自幼就是一個神童式的孩童,他繼承了良好的家世背景,自己也是個文武雙美的英雄人物。但是在位後的德行不修,加上日後政治上的失敗,使得後來的正史與志怪小說,對他的評論是一片撻伐,但是基於桓玄優秀的才能,所以他呈現出的是一種失敗英雄的樣貌。除此之外,《世說新語》記載了許多桓玄在文學、玄學、書畫藝術方面的風流韻事,以正面的書寫方式建構出桓玄「文人英雄」的樣貌,因此桓玄與桓溫相比,英雄面貌較為複雜,呈現了「失敗英雄」與「文人英雄」兩種英雄面相。

    桓氏家族的其他重要人物,如桓彝,他利用人倫品鑒的長才,在東晉初期的政局中有一席之地。桓沖是桓溫最賞賜的弟弟,基於性格上的溫和沈穩,也影響到了他的施政風格較為和緩,不如桓溫積極猛烈。桓沖也帶領家族回到荊州故地,成功地維繫、延續了家族的產業與聲望。桓豁、桓石虔、桓振、桓謙,他們勇武戰鬥的精神,支撐著整個家族事業,是桓溫、桓玄兩個家族中的主要人物之外,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員。

    桓氏家族人物,在歷史論述與小說書寫當中,呈現了諸多的差異點,如《世說新語》中,就對桓溫與桓玄有很大落差的書寫。這種現象與小說文本的立場相關,劉宋時,沒落士族為緬懷往日士族的榮景,就寫出了《世說新語》這部歌頌士族美好的著作,因此對寒門武人的桓溫,與高門士族的桓玄,就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書寫面貌。志怪則站在史書的立場,對桓玄大加撻伐。英雄觀念演變到了六朝,與士族政治緊密的扣合,成為了家族式的英雄觀。一個英雄人物無法單獨縱橫當代,必須凝聚、統合整個家族的力量,才能與其他門閥士族抗衡,我們在六朝時的各種文獻裡,看到了桓氏人物,呼應著這一英雄觀念,不斷地與時代風氣戰鬥與抗衡。
    Reference: 一、 古籍
    (一) 六朝小說文本
    1. 【晉】干寶、汪紹楹校注,《搜神記》,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
    2. 【晉】裴啟,《語林》,《魯迅輯錄古籍叢編‧古小說鉤沈》,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3. 【劉宋】劉義慶著、【梁】劉孝標注,《世說新語》,清光緖十七年(1891)思賢講舍刊本。
    4. 【劉宋】劉義慶,《幽明錄》,《魯迅輯錄古籍叢編‧古小說鉤沈》,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5. 【劉宋】劉敬叔,《異苑》,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6. 【蕭齊】祖沖之,《述異記》,《魯迅輯錄古籍叢編‧古小說鉤沈》,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7. 【蕭梁】沈約,《俗說》,《魯迅輯錄古籍叢編‧古小說鉤沈》,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8. 【蕭梁】殷芸,《小說》,《魯迅輯錄古籍叢編‧古小說鉤沈》,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9. 王國良,《續齊諧記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1987年。
    10. ---,《搜神後記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1978年。
    11. ---,《冥祥記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
    12. 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台北:正中書局,2003年11月三刷。
    13. 楊勇,《世說新語校箋》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14. 王叔岷,《世說新語補正》,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15. 徐震堮,《世說新語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16. 古田敬一,《世說新語校勘表附佚文》,京都:中文出版社,1977年4月。
    17. 張萬起、劉尚慈譯注,《世說新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18. 魯迅,《古小說鈎沈》,《魯迅輯錄古籍叢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二) 其他古籍
    1. 【西漢】司馬遷著、【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引、【唐】張守節正義,《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台北:鼎文書局,民國74年。
    2. 【西漢】司馬遷著、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台北:天工書局,1993年9月。
    3. 【東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新校漢書集注》,台北:世界書局,1973年。
    4. 【東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台北:萬卷樓出版社,2005年。
    5. 【曹魏】曹操、夏傳才注,《曹操集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
    6. 【曹魏】劉劭,《人物志》,《四庫備要》本,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
    7. 【晉】陳壽撰、【劉宋】裴松之注,《新校本三國志注》,台北:鼎文書局,1983年。
    8. 【晉】郭樸注、【宋】邢昺疏、【清】阮元校勘,《爾雅注疏》,《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9. 【劉宋】范曄、【蕭梁】劉昭注補、【唐】李賢注,《新校本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87年。
    10. 【蕭梁】沈約,《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11. 【蕭梁】蕭子顯,《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
    12. 【蕭梁】釋慧皎,《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13. 【蕭梁】劉勰著、黃叔琳校注,《文心雕龍註》,台北:粹文堂書局,出版年不詳。
    14. 【蕭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台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
    15. 【北齊】魏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16. 【唐】魏徵等,《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17. 【唐】房玄齡,《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18. 【唐】劉知幾撰、浦起龍釋,《史通通釋》,台北:九思出版社,1978年。
    19. 【唐】道宣,《續高僧傳》,《高僧傳合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20. 【唐】歐陽詢等,《藝文類聚》,台北:文光出版,1974年。
    21. 【後周】王朴,《太清神鑑》,《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810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22.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台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
    23. 【宋】司馬光撰、【元】胡三省注、章鈺校記,《新校資治通鑑注》,台北:世界書局,1972年。
    24. 【宋】鄭樵,《通志》,台北:商務印書館,1987年。
    25.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
    26. 【清】王先謙,《莊子集解》,台北:三民書局,1963年。
    27. 【清】嚴可均,《全晉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本,京都:中文出版社,1981年。
    28. 【清】陳釗著、李昱德點校,《相理衡真》,台北:捷幼出版社,1996年。
    29. 【清】高鼎玉輯,《神相彙編》,《故宮珍本叢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10月。
    二、 專書
    1. 小南一郎,《中國的神話傳說與古小說》,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2. 川勝義雄,《六朝貴族制度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3. 林尹、高明主編,《中文大辭典》,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印行,1993年。
    4. 毛漢光,《兩晉南北朝士族政治之研究》,台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66年。
    5. 王國良,《六朝志怪小說考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6. 王瑤,《中古文學史論》,台北:長安出版社,1982年。
    7.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8. 中村圭爾,《六朝貴族制研究》,東京:風間書坊,1987年。
    9. 尤雅姿,《魏晉士人之思想與文化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10. 白波,《博奕遊戲》,台北:德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11.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12. 光復書局大美百科全書編輯部,《大美百科全書 Encyclopedia Americana》,台北:光復書局,1980年。
    13. 安居香山,《緯書與中國神秘思想》,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
    14. 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輯:《緯書集成》,石家庄市: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15. 谷川道雄,《中國中世社會與共同體》,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16.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80年。
    17. 李豐楙,《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86年。
    18. ---,《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台北:學生書局,1997年。
    19. 李玉芬,《六朝志人小說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年。
    20.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史》,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
    21. 呂宗力,”Power of the Words: Chen Prophecy in Chinese Pilitics”(Oxford, Bern, New York: Peter Lang AG, 2003)。
    22. 冷德熙,《超越神話:緯書政治神話研究》,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
    23. 唐翼明,《魏晉清談》,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24. 張可禮,《東晉文藝綜合研究》,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01年。
    25. 郭雙林、蕭梅花,《中國賭博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5月。
    26. 梅家玲,《世說新語的語言與敘事》,台北:里仁書局,2004年7月。
    27. 陳文新,《文言小說審美發展史》,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
    28. 越智重明,《魏晋南朝の貴族制》,東京:研文出版社,1984年。
    29. 楊義,《楊義文存˙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30. 萬繩楠,《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論稿》,台北:昭明出版社,1999年。
    31. 寧稼雨,《中國文言小說總目提要》,山東:齊魯書社,1996年。
    32. ---,《志人小說史》,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年。
    33. ---,《世說新語與中古文化》,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
    34. ---,《魏晉風度:中古文人生活行為的文化意蘊》,北京:東方出版社,1992年。
    35. ---,《魏晉士人人格精神--《世說新語》的士人精神史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年6月初版。
    36. 魯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中國小說史略與其他》,台北:里仁出版社,2006年9月三刷。
    37. 劉苑如,《身體、性別、階級:六朝志怪的常異論述與小說美學》,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年。
    38. 劉志偉,《英雄文化與魏晉文學》,甘肅:蘭州大學出版社,2004年。
    39. 劉葉秋,《歷代筆記概述》,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年7月。
    40. 劉翔平,王慶中,《賭博:玄色的心理遊戲》,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年。
    41. 韓兆琦,《史記博議》,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42. 羅新本、許蓉生,《中國古代賭博習俗》,陝西:陝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43. 羅宗強,《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44. 蘇紹興,《兩晉南朝的士族》,台北:聯經出版社,1993年。
    45. Thomas Carlyle原著、何欣譯,《英雄與英雄崇拜》(”Heroes and Hero Worship”),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3年。
    46. Frank Lentricchia & Thomas McLaughlin編、張京媛等譯,《文學批評術語》,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年。
    三、 學位論文
    1. 王文進,《荊雍地帶與南朝詩歌關係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7年。
    2. 尤雅姿,《劉義慶及其世說新語之散文》,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1985年。
    3. 李圓圓,《漢晉間龍亢桓氏研究》,合肥:安徽大學中國古代文化史碩士論文,2007年。
    4. 吳惠玲,《世說新語之人物美學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1997年。
    5. 紀志昌,《兩晉佛教居士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6. 柯鎮昌,《龍亢桓氏與文學》,廈門:廈門大學中國古文學碩士論文,2008年。
    7. 施錦瑢,《從認知發展理論探究《世說新語》中兒童的聰慧形象》,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5年。
    8. 祝平一,《漢代的相人術》,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6月。
    9. 張蓓蓓,《漢晉人物品鑒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4年。
    10. 逯耀東,《魏晉史學的轉變及其特色--以雜傳為範圍所作的分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0年。
    11. 黃東陽,《六朝志人小說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12. 葉常虹,《英雄:一種流行於亂世的政治文化現象--以漢魏為考察範圍》,台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13. 熊星萍,《漢晉龍亢桓氏家族文化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2006年。
    14. 劉苑如,《六朝志怪的文類研究--導異為常的想像歷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
    15. 廖麗鳳,《世說新語之人物群像與描寫技巧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四、 單篇論文、專書之一章
    1. 小南一郎,〈搜神記の文體〉,《中國文學報》,21卷(1966年)。
    2. ----,〈干寶『搜神記』の編纂〉(上)、(下),《東方學報》68、69卷(1997、1998年)。
    3. 大村由紀子,《『搜神記』第六‧七卷成立過程小考》,《中國研究集刊》,26期,2000年。
    4. 王國良,〈六朝小說與《晉書》之關係初探〉,《魏晉南北朝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1994年。
    5. 王令樾,〈緯學與漢魏六朝文學關係析述〉,《輔仁國文學報》第16卷,2000年。
    6. 王素,〈試述東晉桓彝之功業〉,《中國史研究》(2005年)第1期。
    7. 尤雅姿,〈《世說新語》中僧侶與權貴的互動研究--從補償與救渡的觀念談起〉,《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台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2003年。
    8. 朱子彥,〈論東晉王朝桓氏家族與西軍關係──兼對禁軍與北府軍的側面考察〉,《學術月刊》,2003年。
    9. 汝企合,〈兩漢時期之相人術與漢代社會〉,《齊魯學刊》(2005年第五期)。
    10. 竹田晃,〈干宝試論--「晋紀と搜神記」の間〉,《東京支那學報》11卷,1965年。
    11. 多賀浪砂,〈干宝『搜神記』と『漢書』『晋書』五行志〉,《九州中国学会報》,23卷,1981年。
    12. 西谷登七郎,〈五行志と廿卷本「搜神記」〉,《廣島大学文學部紀要》1卷,1951年。
    13. 朱曉海,〈漢晉時期「英雄」「豪傑」解〉,《廖蔚卿教授八十壽慶論文集》,台北:里仁書局,2003年。
    14. 江建俊,〈論英雄與名士--析論《人物志》與《世說新語》所代表的兩種不同人物典型〉,《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硏討會論文集》第三輯,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15. 呂宗力,〈讖緯與魏晉南朝文學〉,《漢魏六朝文學與宗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16. 李豐楙,〈正常與非常:生產、變化說的結構性意義--試論干寶《搜神記》的變化思想〉,《第二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研討會論文集》,台南:成功大學中文系出版,1993年。
    17. ---,〈凶死與解除:台灣民間「三教合一」的問題〉,「Deepen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Religions: A combination of anthorpological and historical viewpoints」研討會,哈佛燕京學社主辦,2006年6月3日。
    18. ---,〈唐人創業小說與道教圖讖傳說〉,《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86年。
    19. ---,〈嚴肅與遊戲:六朝詩人的兩種精神面向〉,《世變與創化--漢唐、唐宋轉換期之文藝現象》,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10月。
    20. ---,〈由常入非常--中國節日慶典中的狂文化〉,《中外文學》,22卷3期,1993年。
    21. ---〈嚴肅與遊戲:從蜡祭到迎王祭的「非常」觀察〉,《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88期,2000年。
    22. 佐野誠子,〈五行志と志怪書-「異」を巡る視点の相違-〉,《東方學》104期,2002年。
    23. ----,〈『宋書』「五行志」と志怪書〉,《桃の會論集》3集,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2004年。
    24. 林校生,〈桓溫與玄學〉,《中國史研究》1998年,第四期。
    25. 金仁義、許殿才,〈桓溫與東晉史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8年7月,第四期。
    26. 范家偉,〈漢唐時的瘧病與瘧鬼〉,「『疾病的歷史』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0年6月16-18日。
    27. 俞曉群,〈二十四史《五行志》叢談〉,《文史知識》,2006年11期。
    28. 夏述貴,〈讖緯の学と漢晋の志怪小說〉,中村璋八編,《緯學研究論叢:安居香山博士追悼》,東京:平河出版社,1993年。
    29. 陸揚,〈解讀《鳩摩羅什》:兼談中國中古早期的佛教文化與史學〉,《中國學術》第23輯,2006年。
    30. 陳國棟,〈英雄與姦雄〉,《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4卷12期,1981年12月。
    31. 陳金鳳,〈謝安、桓沖與東晉皇權政治〉,《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5卷2期,2002年5月。
    32. 賀昌群,〈名士與英雄〉,《賀昌群史學論著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9年。
    33. 賀自昭,〈論英雄崇拜〉,《文化與人生》,台北:地平線出版社,1983年。
    34. 湯用彤,〈讀《人物志》〉,《湯用彤全集》第四卷,石家莊市: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35. 陽平南,〈略論漢魏之際的英雄觀〉,《筧橋學報》1卷(民國83年11月)。
    36. 傅才武,〈煮酒論英雄—中國古代英雄標準探微〉,《歷史月刊》146期,2000年3月。
    37. 傅樂成,〈荊州與六朝政局〉,《漢唐史論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84年。
    38. 劉苑如,〈雜傳體志怪與史傳的關係〉,《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8期,1996年3月。
    39. ---,〈欲望塵世/境內蓬萊--《拾遺記》中的中國圖像〉,《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
    40. ---,〈形見與冥報:六朝志怪中鬼怪敘述的諷喻--一個「導異為常」模式的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9期,2006年9月。
    41. ---,〈重繪生命地圖--聖僧劉薩荷形象的多重書寫〉,《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4期,2009年3月。
    42. 鄭毓瑜,〈身體表演與魏晉人倫品鑒--一個自我「體現」的角度〉,《漢學研究》第24卷第2期,2006年12月。
    43. 鄧國光,〈漢魏六朝辭賦與緯學〉,《文原:中國古代文學與文論研究》,澳門:澳門大學出版中心,1997年。
    44. 寧稼雨,〈《世說新語》中樗蒲的文化精神〉,《鹽城師範學院院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一期。
    ---,〈從《世說新語》看圍棋的文化內涵變異〉,《大連大學學報》,第28卷第2期,2007年4月。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5151022
    98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151022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102201.pdf1354KbAdobe PDF22024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