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49784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822/144841 (79%)
造访人次 : 51826436      在线人数 : 54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教育學院 > 教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49784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49784


    题名: 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親子關係與國中生幸福感
    A study of family structures , parenting styles,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and the well-being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作者: 曾筱婕
    贡献者: 王鍾和
    曾筱婕
    关键词: 家庭結構
    管教方式
    親子關係
    滿意度
    幸福感
    日期: 2009
    上传时间: 2010-12-09 09:24:55 (UTC+8)
    摘要: 為了解家庭結構(生親家庭、單親家庭及繼親家庭)、父母管教方式(專制權威、寬鬆放任、開明權威及忽視冷漠)、親子關係(聚頻心繫、聚頻心離、聚疏心繫及聚疏心離)、滿意度與子女整體幸福感(自我肯定、生活滿意、人際關係、身心健康)的關係,乃以國中學生717人為研究對象,經運用個人基本資料調查表、父母管教方式及滿意度量表、親子關係及滿意度量表、幸福感量表等研究工具,獲得所需資料,再以T考驗、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結果發現:
    1、目前國中生的幸福感良好,決定幸福感高低之自我肯定、生活滿意、人際關係及身心健康皆呈偏正向的表現。
    2、來自不同家庭結構子女之幸福感,尤其在生活滿意方面會有顯著差異。
    3、父母採用管教方式類型不同,子女的幸福感會有顯著差異,最佳的為採用開明權威的方式,而最差者則為採用忽視冷漠方式。
    4、親子關係不同,子女的幸福感會有顯著差異,聚頻心繫的親子關係會使子女的幸福感最佳,而聚疏心離的親子關係則會使子女的幸福感最差。
    5、不同家庭結構中,父母採用管教方式不同,子女幸福感會有顯著差異存在。
    6、不同家庭結構中,與父母親子關係不同,子女幸福感會有顯著差異存在。
    7、來自不同家庭結構的子女,對家庭結構感到滿意的程度,會有顯著差異。
    8、父母採用管教方式不同,子女感到滿意的程度,會有顯著差異。
    9、與父母親子關係不同時,子女感到滿意的程度,會有顯著差異。
    10、子女對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及親子關係感到滿意的程度不同時,其幸福感會有顯著差異。
    11、不同家庭結構中,子女幸福感會因其對家庭結構滿意度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12、父母採用管教方式不同時,子女幸福感會因其對父母管教方式滿意度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13、與父母親子關係不同時,子女幸福感會因其對親子關係滿意度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14、在不同家庭結構中、父母採用不同的管教方式,子女管教方式滿意度與幸福感間存有顯著正相關。
    15、在不同家庭結構中、與父母親子關係不同時,子女對親子關係的滿意度與幸福感間存有顯著正相關的關係。
    16、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類型、親子關係及子女滿意度等變項,能有效預測子女的幸福感。

    最後,根據研究所得結果,針對家庭、學校、社會及未來研究提出積極建議。

    關鍵字:家庭結構、管教方式、親子關係、滿意度、幸福感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沂釗(1994)。家庭結構、家庭關係與青少年生活適應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王振寰、瞿海源(1999)。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
    王毓吟(2007)。國中生知覺父母、教師管教方式與其憂鬱情緒之相關研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王德琳(1994)。繼親家庭父母管教方式對國中生自我概念與偏差行為影響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鍾和(1993)。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鍾和(1995)。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子女滿意度與青少年行為表現。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八十三年度專案研究計畫。
    伍韋韋(2003)。繼親家庭父母管教方式與親子互動之質性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江小燕(2005)。犯罪青少年的父母婚姻衝突、父母管教方式、親子依附安全感與其外向性行為問題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何美瑤(2002)。國中生家庭結構、學業成就與偏差行為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何咏俞(1993)。不同家庭結構中父母管教方式對子女自尊心與偏差行為之影響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月霞(2005)。國小高年級單親兒童親子互動、社會支持與其幸福感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吳佳玲(1995)。家庭結構、親子互動關係與青少年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繼親家庭與生親家庭之比較。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珩潔(2001)。大台北地區民眾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經雄 (1992)。內心悅樂之泉源。台北:東大圖書。
    李玟儀(2002)。國小高年級學童氣質、親子關係與其情緒調整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李素菁(2002)。青少年家庭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台中市立國中生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李清茵(2004)。家庭互動行為、心理需求滿足、關係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未出版,屏東市。
    沈美秀(2005)。國小學童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子雯(1996)。成人學生多重角色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文聰(2004)。國中學生之家庭功能、學校適應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林妙娟(1988)。鄉村家庭親職角色與親子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邱富琇(2004)。兒童之親子溝通、壓力因應方式與其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施建彬(1995)。幸福感來源與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高雄醫學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洪秀梅(2007)。台南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方式、情緒覺察能力、自我概念對人際關係之影響。台南科技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縣。
    胡秀娟(2007)。高中職學生家庭結構、自尊、情緒管理與同儕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胡家欣(2000)。大學生的休閒認知、涉入與體驗-兼論人格特質的影響。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韋乃鳳(2004)。台中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方式、人格特質對心理健康影響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孫碧蓮(2002)。雙親家庭父親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徐綺櫻(1993)。父母管教態度與學齡兒童行為困擾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徐嫚淳(2007)。國中生生活壓力,自尊與其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復原力的觀點探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翁樹澍(1990)。親子互動關係對青少年心理社會福利感之影響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高啟賢(2004)。國小六年級學童之憂鬱情緒與家庭互動類型之關係。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秋桂(2004)。國中學生親子關係、自戀傾向與偏差行為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張純瑋(2005)。新竹科學園區高科技產業員工工作滿意度、幸福感對員工績效之關聯性研究。育達商業技術學院企業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苗栗縣。
    張曉萍(2003)。國小五年級兒童之母親管教方式與親子關係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郭怡伶(1995)。青少年母子互動與婦女及其子女心理社會幸福感─單親與雙親家庭之比較研究研究。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冠中(2002)。背景變項、父母管教方式、手足關係與高中生寂寞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香利(2006)。國小學童的家庭結構、依附風格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親職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清美(2006)。高中職學生家庭氣氛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鈞屛(2007)。台南縣國中生完美主義類型、學業表現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詩寧(1997)。通勤家庭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陸洛(1998)。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8(1),115-137。
    傅佩榮(1993)。儒家哲學新論。臺北:業強。
    曾文志(2006)。就算短暫,也是永恆─談正向心理學的發展。師友,465,57-63。
    賀彩清(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結構、母親就業狀態、親子關係與自尊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黃玉臻(1997)。國小學童A型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拓榮 (1996)。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失敗容忍力與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高雄市。
    黃春枝(1986)。青少年親子關係適應與父母管教態度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9,83-96。
    黃淑芳(2005)。不同家庭結構之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功能與生活適應模式探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黃淑惠(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父親教養方式、教育期望與親子關係之模式探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黃智慧(1991)。般若菩提心。台北:耀文書局。
    黃資惠(2002)。國小兒童幸福感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黃鳳珠(2006)。女性軍訓教官母職角色衝突、幸福感和親子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瀗瑱(2006)。國小學童父母教養方式、學習壓力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馨萍(2003)。家庭互動規範、互動行為與家人幸福感之關係研究:共享與平等匹配理念之差別效應。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未出版,屏東市。
    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台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1,7-28。
    楊雅雯(1994)。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對青少年個人適應、社會適應及異性交友行為影響的比較研究-生親與單親家庭之比較。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廖梓辰(2002)。家庭人際互動與家庭和諧、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劉虹妙(2008)。高雄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方式與負向情緒經驗之相關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潘進財(2005)。台北縣國小六年級學生自我概念、父母管教方式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政忠(2005)。國中學生父母管教方式、自我調整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蔡添元(2006)。國小學童休閒運動滿意度對親子關係與幸福感之影響。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蔡惠君(2006)。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功能、自我分化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鄭秋紅(1993)。單親家庭國中生互動關係、自我尊重、社會支持與寂寞感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鄧清如(2005)。國中生社團參與態度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蕭舒云(1997)。台北市單親家庭國中生同儕人際關係與性別角色態度之研究---與雙親家庭比較。國立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謝美香(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的人格特質、學校生活適應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鍾筱萍(2004)。通勤家庭中父母管教方式、親子互動關係與子女憂鬱及焦慮表現之相關。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羅一萍(1997)。父母的傳統性、現代性、管教方式與兒童的創造力相關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羅宇媛(2007)。幼兒父親婚姻品質、親子關係與幸福感相關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羅品欣(2004)。國小學童的家庭結構、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同儕互動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譚宇權(1992)。老子哲學評論。台北:文津。
    蘇曉憶(2004)。青少年親子關係.完美主義.自尊與其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內政部統計處(2006)。台閩地區離婚人數統計。線上資料,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
    內政部統計處(2008)。九十七年第二十三週內政統計通報(96年初婚與再婚者統計)。線上資料,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
    貳、英文部分
    Andrew, F. M. & Withey, S. B.(1976). Social indicators of well-being. New York:Plenum.
    Argyle, M. (1987). The psychology of happines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edge.
    Baldwin, A.L., Kalhoun, J., & Breese, F.H. (1945). Patterns of parent behavior. Psychological Monographs, 58(3).
    Baumrid, D. (1974). The development of instrumental compentence through socialization. In A. D. Pick (Ed.). Minnesota symposia on child psychology,7, 3-48.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minnesota Press.
    Becker, W. C. (1964). Consequences of different kinds of parental disciplines . In M. L. Hoffman & L. W. Hoffman (Eds.). Review of child development research. New York: Russell Sage.
    Bronfenbrenner, U. (1961). Some familial antecedents of responsibility and leadership in adolescents. In Petrullo, L. & Boss, B. M. (Eds.), Leadership and Interpersonal Behavior.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Coleman, J. S. (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 95-120.
    Diener, E. (1984).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5, 542-575.
    Diener, E., & Seligman, M. E. P. (2004). Beyond Money: Toward an economy of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 5(1), 1-31.
    Diener, E., Lucas, R. E., & Oishi, S. (2002). The psychology of forgives. In C. R. Snyder and S. J. Lopez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pp. 63-73).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iener, E., Suh, E. M., Lucas, R. E., Smith, H. L. (1999). Subjective well-being: 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5, 276-302.
    Elder, G. H. (1962). Structural variations in the child rearing relationship. Sociometry, 1(25), 241-262.
    Gongla, P.A.,& Thompson, E. H. (1987). Single-parent family. In M. B. Success & S. K. Steinmetz(Eds.).Handbook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397-417.
    Hetherington, E. M., & Frankie, G.. (1967). Effects of parental dominance, warmth, and conflict on imitation in childre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2), 119-125.
    Hurlock, J. E. (1974).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New York: McGraw- Hill.
    Leung, J. P., & Leung, K. (1992). Life satisfaction, self-concept and relationship with parents in adolescence.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1(6), 653-665.
    Maccoby, E. E. & Martin, J. A. (1983). Socialization in the content of the family :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In P. H. Mussen (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vol4),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Margolies, P., & Weintraub, S. (1977). The revised 56-item CRPBI as a research instrument: Reliability and factor structur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33, 472-476
    McFarlane, A. H., Bellissimo A., & Norman, G. R. (1995). Family structure, family functioning and adolescence well-being:The transcendent influence of parental style.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36(5), 847-864.
    Mead, D. E. (1976). Six approaches to child rearing. Prove, Utah : Brigham University.
    Omodei, M. M., & Wearing, A. J. (1990). Need satisfaction and in-volvement in personal projects: Toward and intergrative model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762-767.
    Pumroy, D. K. (1966). Maryland parent attitude survey: A research instrument with social desirability controlled.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64, 73-78.
    Rim, Y. (1993). Values, happiness and family structure variable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 15(5), 595-598.
    Roe, A., & Siegelman, M. (1963). A parent-child relations questionnaire. Child Development, 34, 355-369.
    Willam, W.C.(1958). The PALS test: A technique for children to evaluate both parents.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2, 478-495.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研究所
    96152002
    98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152002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教育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200201.pdf1102KbAdobe PDF210747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