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49742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4205/145239 (79%)
造访人次 : 52680695      在线人数 : 25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法學院 > 法律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49742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49742


    题名: 金融資產證券化之創始機構破產隔離法制-以真實買賣原則為中心
    The bankruptcy remote of originator in financial asset securitization- Focus on true sale
    作者: 李宗翰
    贡献者: 劉連煜
    李宗翰
    关键词: 金融資產證券化
    實質合併
    真實買賣
    安全港條款
    除列
    撤銷權
    日期: 2009
    上传时间: 2010-12-08 17:42:30 (UTC+8)
    摘要: 資產證券化之架構中,為避免創始機構破產,波及資產證券化商品之投資人,對創始機構之破產隔離(Bankruptcy Remoteness)即十分重要。在美國法上,有三種情形,會使創始機構所讓與之金融資產,可能受到創始機構破產風險(bankruptcy risk)之影響。第一,創始機構與SPV有所關連,進而造成該金融資產與創始機構之資產實質合併(Substantive Consolidation)。第二,金融資產之移轉被認定屬於虛偽移轉(fraudulent conveyance)。第三,創始機構移轉於特殊目的個體之資產,未被認定為真實買賣(True Sale),而僅為擔保(Secured Loan)。據此,為了達成破產隔離,金融資產之交易必須符合真實買賣,SPV之資產與負債不可與創始機構合併,金融資產之移轉非虛偽移轉。

    就實質合併原則之具體操作上,有些美國法院採取三階段負擔移轉測試。在此測試下,主張實質合併者須證明兩要件:(1)數個體屬於實質上同一而應被合併。(2)為避免某些損害或實現某些利益,實質合併是必須的。前者美國法上提出七項考量因素:(1)在分離與辨認每一法律主體之個別資產與負債時,所生之困難度。(2)合併財務報表是否存在。(3) 位於同一處所之合併利益。(4)是否各法律主體之資產與商業功能已被混合。(5) 於數個公司主體間,其利益與所有權同一。(6)母公司與集團公司間就貸款存在相互保證。(7) 資產之移轉未遵守公司組織形式。後者則是法院需確保合併所生之利益足以抵銷合併所生之不利益。

    若此兩要件可被證明,將推定債權人並非僅信賴數個體之一之信用。此時該舉證責任將移轉於目標債權人。目標債權人須證明:(1)其僅信賴數個應被合併之一之信用。(2)其將因實質合併而受損害。若目標債權人可以證明此兩項要件,則只有在實質合併之利益顯著大於損害時,破產法院才可發佈實質合併命令。

    本條例限制創始機構與特殊目的個體間為關係企業。然而,架構式融資在本質上,即屬創始機構所發動主導之交易流程,於美國金融資產證券化之發展經驗,亦准許創始機構為特殊目的公司之母公司。據此,本條例之限制,有悖於交易常態,並增加不必要之交易成本與法令管制之風險,故應刪除本條例第54條第1項及第2項、第73條第4項,並引進實質合併原則。

    就真實買賣判斷原則,美國法上主要以當事人之意圖、資產損失之歸屬、資產利益之歸屬、基礎資產相關服務責任之歸屬,作為判斷標準。就會計面向而言,一般公認會計原則,究竟如何區分融資擔保行為與買賣行為,實值得作為真實買賣之判斷,美國法院實務亦以相關交易之會計判斷,作為考量因素之一。我國財務會計準則第33號公報對於金融資產之除列,主要採取控制權之觀點,是否喪失控制權,必需同時考量移轉人及受讓人之情況等綜合判斷。法院於真實賣賣判斷中,在討論資產損失與利益之歸屬時,能將會計界有關除列之判斷帶入,判決理由將更為堅強。

    為了防範金融資產之交易被認定為擔保交易,美國資產證券化產業,努力推動可取代法院判斷真實買賣原則之法案,並在德拉瓦州、俄亥俄州、德州、阿拉巴州等四個州成功推動針對資產證券化之資產移轉議題,制定安全港條款,即透過證券化文件之形式聲明,取代真實買賣原則之實質判斷。真實買賣原則與安全港條款,立場不同,然均有可供操作之判斷標準,我國應擇一引進,以利法院處理具體個案。

    在我國法下,創始機構之資力發生問題時,創始機構之債權人,有兩大權利可為主張:第一,可主張金融資產出售行為與移轉行為,屬通謀虛偽意思表示而無效;第二,可主張撤銷權,即以金融資產出售行為與移轉行為,屬詐害債權之行為而撤銷之,並依民法第767條之規定,請求返還創始機構所移轉之金融資產。

    因信託法第6條第1項及第2項之撤銷權,在金融資產證券化中有所適用。如此規定,造成創始機構之債權人,相較於一般交易之債權人,更容易主張撤銷權,而使金融資產證券化之廣大投資人反而面臨比一般交易人更大之投資風險。而特殊目的信託,既然為商事信託、集團信託,立法意旨上,應較一般民事信託,更著重於受益人之保護;且於特殊目的個體為公司型態時,本條例第83條第3項之規定,創始機構辦理資產移轉,並依資產證券化計畫取得讓與資產之對價者,推定為民法第244條第2項所定之有償行為,是創始機構之債權人原則上須符合雙重惡意要件,始可行使撤銷權。然創始機構之債權人,於特殊目的個體為信託時,卻無須符合雙重惡意要件。因特殊目的個體之型態不同,卻有不同之撤銷權要件,其區分之正當性令人存疑。是本條例第53條應修正為:「本條例第53條之規定,信託法第6條,於特殊目的信託,不適用之。」始與特殊目的個體之性質與金融資產證券化之立法目的相符。
    參考文獻: 一、中文書籍期刊
    (一)書籍
    1. 方嘉麟,《信託法之理論與實務》,初版,元照出版社,2003年3月。
    2. 王文宇、黃金澤、邱榮輝合著,《金融資產證券化之理論與實務》,2版,元照出版社,2006年8月。
    3. 王志誠,《金融資產證券化-立法原理與比較法制》,二版,五南,2005年3月。
    4. 王志誠,《信託法》,增訂三版,五南,2006年10月。
    5. 王澤鑑,《民法總則》,自版,2002年9月。
    6. 吳明軒,《民事訴訟法(下冊)》,修訂八版,自版,2009年10月。
    7. 邱聰智,《新訂民法債篇通則(下)》,新訂1版,輔仁大學法學叢書,2001年2月。
    8. 孫森焱,《民法債篇總論下冊》,修訂版,自版,2000年8月。
    9. 陳文達、李阿乙、廖鹹興合著,《資產證券化理論與實務》,智勝文化出版社,2002年8月。
    10. 陳自強,《民法講義Ⅰ-契約之成立與生效》,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3月。
    11. 陳春山,《信託及信託業法專論》,增修訂三版,台灣金融研訓院,2000年8月。
    12. 陳計男,《破產法論》,修訂三版,三民書局,2009年3月。
    13. 陳榮宗、林慶苗,《民事訴訟法(下)》,修訂二版,三民書局,2001年9月。
    14. 臧大年、謝哲勝、吳家桐合著,《金融資產證券化理論與法制》,台灣財產法暨經濟法研究協會出版,2005年5月。
    15. 劉連煜,公司法理論與判決研究(三),2002年5月。
    16. 儲蓉,《金融資產證券化理論與案例分析》,增修訂2版,台灣金融研訓院,2004年8月。
    17. 謝在全,《民法物權論(下)》,修訂四版,自版,2007年6月。
    18. 謝哲勝,《信託法》,三版,元照出版社,2009年3月。
    (二)期刊
    1. 丁克華,金融資產證券化公開招募相關規範簡介,全國律師,第6卷第8期,2002年8月。
    2. 中國信託商業銀行2006-1企業貸款債權證券化特殊目的信託受益證券公開說明書。
    3. 尤英夫、楊明廣,談金融資產證券化條例中的特殊目的公司,全國律師,第6卷第8期,2002年8月。
    4. 王文宇,金融資產證券化之法制架構與管制爭議,台大法學論叢,第31卷第2期,2002年3月。
    5. 王文宇,建構資訊時代之擔保權法制,月旦法學雜誌,第95期,2003年4月。
    6. 王文宇,從資產證券化論將來債權之讓與--兼評九十年臺上字第一四三八號判決,法令月刊,第53卷第10期,2002年10月。
    7. 王文宇,資產證券化之交易架構與考量因素,法令月刊,第53卷第11期,2002年11月。
    8. 王文宇,資產證券化法制之基本問題研析,月旦法學雜誌,第88期,2002年9月。
    9. 王文宇,資產證券化的組織法則,實用月刊,2002年1月。
    10. 王志誠,日本金融資產證券化之法制架構與啟發,國立中正大學法學期刊,第5期,2001年9月。
    11. 王志誠,受益權證券證券化與特殊目的法制,台灣金融財務季刊,第2輯第3期,2001年9月。
    12. 王志誠,金融資產證券化條例之法制基礎,台灣金融財務季刊,第3輯第4期,2002年12月。
    13. 王志誠,資產證券化與信託原理,集保月刊,第47期,1997年10月。
    14. 王志誠,資產證券化與特殊目的公司之運用,台灣銀行季刊,第50卷第3期,1999年9月。
    15. 王志誠,跨越民事信託與商事信託之法理--以特殊目的信託法制為中心,政大法學評論第68期,2001年12月。
    16. 台灣土地銀行受託經管中租迪和2007證券化特殊目的信託受益證券公開說明書。
    17. 台灣土地銀行受託經管國泰世華銀行2007-1企業貸款債權證券化特殊目的信託受益證券公開說明書。
    18. 台灣土地銀行股份有限公司95年度第1次發行台灣工業銀行企業貸款債權信託證券化受益憑證公開說明書。
    19. 何思湘,金融資產證券化概說與法制初探(上),證券暨期貨管理,第20卷第8期,2002年8月。
    20. 何思湘,金融資產證券化概說與法制初探(下),證券暨期貨管理,第20卷第9期,2002年9月。
    21. 吳光明,從美國U.C.C.第九章之Secured Transaction看讓與擔保,中興法學33期,1992年4月。
    22. 吳家桐,淺論特殊目的公司之破產隔離機制 -下,集保月刊,第141期,2005年8月
    23. 吳家桐,淺論特殊目的公司之破產隔離機制–上,集保月刊,第140期,2005年7月。
    24. 李同龢、鄭治明,自供需面探討資產證券化中信用評等與信用增強角色,台灣金融財務季刊,第3輯第4期,2002年12月。
    25. 李阿乙,從特殊目的工具看證券化演進並兼論美國與台灣制度之異同,台灣金融財務季刊,第3輯第4期,2002年12月。
    26. 林志吉,我國金融資產證券化之法律設計,全國律師,第6卷第8期,2002年8月。
    27. 林志吉,金融資產證券化及其法律機制之探討,台灣金融財務季刊,第3輯,第3期,2002年9月。
    28. 林志吉,金融資產證券化條例之立法重點,實用月刊,2002年8月。
    29. 法國巴黎銀行臺北分行2006-1債券資產證券化特殊目的信託受益證券公開說明書。
    30. 邱弈德,金融資產證券化─銀行業者的商機與挑戰,全國律師,第6卷第8期,2002年8月。
    31. 邱榮輝,金融資產證券化的經濟利益和投資者保護,月旦法學雜誌第88期,2002年9月。
    32. 姚正吾,論資產證券商品之法律性質,全國律師,2001年11月。
    33. 孫新強,論美國統一商法典的立法特點,比較法研究,2007年。
    34. 徐潔,簡評美國統一商法典第九篇擔保制度,當代法學,2007年7月,第21卷第4期。
    35. 張承中,特殊目的公司與特殊目的信託,月旦法學雜誌,第136期,2006年9月。
    36. 張承中,淺論特殊目的公司,臺灣金融財務季刊,第6輯第1期,2005年3月。
    37. 張承中,論金融資產證券化之架構,律師雜誌,第304期,2005年1月。
    38. 張冠群,金融資產證券化與保險證券化之法律分析--美國經驗與我國法制之評析,政大法學評論,第77期,2004年2月。
    39. 張華平,日本資產證券化之方法及市場分析,全國律師,2001年11月。
    40. 張華平,日本資產證券化經驗與對台灣之建議,全國律師,2001年11月。
    41. 許懷儷,有關日本債權讓與登記制度之簡介,萬國法律,122期,2002年4月。
    42. 陳建智,「金融資產證券化財務報表之探討(下1)」,證券櫃檯,第103期,2003年1月。
    43. 陳建智,「金融資產證券化財務報表之探討(下2)」,證券櫃檯,第104期,2003年2月。
    44. 陳美如,日本資產流動化法之破產隔離設計,全國律師,2001年11月。
    45. 陳振遠、張眾卓,我國首宗應收帳款證券化商業本票之發行-世平興業個案分析,證券櫃檯,第107期,2005年1月。
    46. 陳萬金,金融資產證券化對整體金融市場之影響,台灣金融財務季刊第3輯第3期,2002年9月。
    47. 陳榮隆,讓與擔保之法律構造(上)-最高法院91年度臺上字第1180號判決評析,月旦法學雜誌第96期,2003年5月。
    48. 陳榮隆,讓與擔保之法律構造(下)-最高法院91年度臺上字第1180號判決評析,月旦法學雜誌第97期,2003年6月。
    49. 陳聰富,虛偽意思表示隱藏讓與擔保,月旦法學教室,第77期,2001年10月。
    50. 曾妏如、塗能謀,資產證券化及基本法制問題,經社法制論叢,第20期,1997年7月。
    51. 黃金澤,「從國際間會計原則整合談我國與國際接軌之努力-以國際會計公報第39號為例(上)」,會計研究月刊第211期,2003年6月。
    52. 黃金澤,「從國際間會計原則整合談我國與國際接軌之努力-以國際會計公報第39號為例(下)」,會計研究月刊,212期,2003年7月。
    53. 黃金澤,金融資產移轉與美國125號公報,會計研究月刊,第137期,1997年4月。
    54. 黃金澤,金融資產證券化之會計處理,台灣金融財務季刊,第4輯第4期,2003年12月。
    55. 楊清芬、魏政祥,臺灣金融財務季刊,第三輯第三期,從創始機構角度論資產證券化與公司理財,2002年9月。
    56. 群益證券2005-1債券資產證券化特殊目的信託受益證券公開說明書。
    57. 廖咸興、李阿乙,金融資產證券化與債券市場的擴大(上),實用稅務,2001年2月。
    58. 廖咸興、李阿乙,金融資產證券化與債券市場的擴大(下),實用稅務,2001年3月。
    59. 廖麗娟,從會計與稅務面探討資產證券化--真實買賣之認定對保障投資的影響,稅務,第1874期,2003年10月。
    60. 廖麗娟,資產證券化「真實買賣」之認定對保障投資的影響--從會計與稅務面探討,證券暨期貨管理,第21卷第10期,2003年10月。
    61. 臧大年,資產證券化-美國之經驗,證券市場發展季刊,第16期,1992年10月。
    62. 蓋英華、邱天一,聯貸債權證券化之法律研究-以如何將擔保品隔離於管理銀行之破產風險為例,臺灣金融財務季刊,第5輯第1期,2004年3月。
    63. 劉其昌,金融資產證券化條例制訂案分析,台灣經濟金融月刊,第38卷第12期,2002年12月。
    64. 劉連煜,揭穿公司面紗原則及否認公司人格理論在我國實務之運用,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57期,2005年2月。
    65. 劉萬基,金融資產證券化條例--債權讓與對抗制度,全國律師,第6卷第8期,2002年8月。
    66. 劉鶴田,論國際應收帳款收買規範的演進趨勢,台灣經濟金融月刊,第39卷第5期,2003年5月。
    67. 蔡明誠,讓與擔保-最高法院88年臺上1344號判決評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8期,2000年3月。
    68. 蔡朝安、林沛君,從實務及法律探討資產證券化,全國律師,第9卷第5期2001年9月。
    69. 鄭惠蓉,資產證券化有關資產移轉「真實買賣」之探討,全國律師,2001年11月。
    70. 賴朝隆,資產證券化開創台灣金融新紀元,集保月刊,121期,2003年12月。
    71. 賴源河,金融資產證券化條例簡介,台灣本土法學41期,2002年12月。
    72. 儲蓉,〈金融資產證券化之探討(上)〉,台灣金融財務季刊,第2輯第3期,2002年8月。
    73. 儲蓉,金融資產證券化—創新、策略與趨勢,實用月刊,332期,2002年8月。
    74. 儲蓉,信用卡應收帳款證券化,台灣金融財務季刊,第三輯第三期,2002年9月。
    75. 戴興鉦,金融資產證券化之會計與稅務淺論,全國律師第5卷第11期,2001年11月。
    76. 謝哲勝、吳家桐,金融資產證券化條例實施評析 -上,集保月刊,第130期,2004年9月
    77. 謝哲勝、吳家桐,金融資產證券化條例實施評析 –下,集保月刊,第131期,2004年10月。
    78. 羅旭華、吳韋潔,資產證券化跨國發行之探討,證券暨期貨月刊,第24卷第11期,2006年11月。
    (三)學位論文
    1. 吳佩玲,論金融資產證券化法制架構之相關問題--以特殊目的機構為中心,國立臺北大學法律研究所,2004年7月。
    2. 梁世馨,金融資產證券化之研究--以投資人保護為中心,國立成功大學法律研究所,2007年7月。
    3. 許悅寧,金融資產證券化之會計處理再探討,國立臺灣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二、外文案例與期刊
    (一)案例
    1. Augie/Restivo Banking Co., 860 F.2d 515, 18 Bankr.Ct.Dec. 852, Bankr. L. Rep. P 72(1988)
    2. Auto-Train Corp. v. Midland-Ross Corp. (In re Auto-Train), 810 F.2d 270, 276 (D.C. Cir. 1987)
    3. Bonham, 229 F.3d 750 (9th Cir. 2000)
    4. Butner v. U.S., 440 U.S. 48, 54, 99 S. Ct. 914, 59 L. Ed. 2d 136 (1979).
    5. Coronet Capital Co., 142 B.R. 78(Bankr. S.D. N.Y. 1992)
    6. Corporate Fin., Inc. v. Fidelity Nat`l Title Ins. Co. (In re Corporate Fin.), 221 B.R. 671 (Bankr. E.D.N.Y. 1998)
    7. Donut Queen, 41 B.R. 706(Bankr.E.D.N.Y.1984)
    8. Eastgroup Properties v. Southern Motel Assoc., Ltd., 935 F.2d 245 (11th Cir. 1991)
    9. Executive Growth Investments, Inc., 40 B.R. 417 (Bankr. C.D. Cal. 1984)
    10. Fish v. East, 114 F.2d 177(10th Cir. 1940)
    11. Flora Mir Candy Corp. v. R.S. Dickson & Co. (In re Flora Mir Candy Corp.), 432 F.2d 1060(2d Cir. 1970)
    12. G-I Holdings, Inc., 2001 Wl 1598178(Bankr. D.N.J. Apr. 6, 2001)
    13. Giller,962 F.2d 796 (8th Cir. 1992)
    14. Grupo Mexicano de Desarrollo, S.A. v. Alliance Bond Fund, Inc. 527 U.S. 308 (1999).
    15. Hilsen, 119 B.R. 435, 438 (S.D. N.Y. 1990)
    16. Joseph Kanner Hat Co., 482 F.2d 937, 940 (2d Cir. 1973)
    17. Kingston Square Associates, 214 B.R. 713 (Bankr. S.D. N.Y. 1997)
    18. Lewellyn, 26 B.R. 246 (Bankr. S.D. Iowa 1982)
    19. LTV Steel Company, Inc., 274 B.R. 278(Bankr. N.D. Ohio 2001).
    20. Major`s Furniture Mart, Inc. v. Castle Credit Corp., 602 F.2d 538, 543-45 (3d Cir. 1979).
    21. Mortgage Investment Co., 111 B.R. 604(Bankr.W.D.Tex.1990).
    22. Munford, 115 B.R (Bankr. N.D. Ga. 1990)
    23. Pension Benefit Guar. Corp. v. Ouimet Corp., 711 F.2d 1085(1st Cir.1983).
    24. Perimian Producers Drilling, Inc., 263 B.R. 510(W.D. Tex. 2000)
    25. Russell v.Southard,53 U.S.(12 How.)139 (1851)
    26. S.O.A.W. Enterprises, Inc., 32 B.R. 279 (Bankr. W.D. Tex. 1983)
    27. Sampsell v. Imperial Paper & Color Corp., 313 U.S. 215 (1941)
    28. Snider Bros., Inc., 18 B.R. 230, 234 (Bankr.D.Mass.1982).
    29. Sprint Mortg. Bankers Corp., 164 B.R. 224 (Bankr. E.D. N.Y. 1994)
    30. Vecco Constr. Indus., Inc., 4 B.R. 407(Bankr. E.D. Va. 1980)
    31. Woodson Co., 813 F.2d 266, 271–72 (9th Cir. 1987).
    (二)期刊
    1. Andrew A. Silver, Trends in Securitization: Rating Agency Perspective, 829 PLI/Comm 247(2001).
    2. Angela Petrucci, ACCOUNTING FOR ASSET SECURITIZATION IN A FULL DISCLOSURE WORLD, 30 J. Legis. 327 (2004)
    3. E.kristen moye, NON-CONSOLIDATION AND TRUE SALE/TRANSFER OPINIONS IN SECURITIZED REAL ESTATE LOAN TRANSACTIONS, 21 NO. 3 Prac. Real Est. Law. 7(2005)
    4. Eduardo F. Rodriguez, Ask Not What Your Government Can Do for You, Ask What Your Government Can Do for Small Business: A Proposal for Government Involvement in the Securitization of Conventional Small Business Loans, 2 FIU L. Rev. 143 (2006 / Winter, 2007).
    5.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Statement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Reporting by Transferors of Transfers of Receivables with Recourse, in Original Pronouncements--Accounting Standards as of June 1, 1991(ed. 1991/1992).
    6. Mary Elizabeth Kors, Altered Egos: Deciphering Substantive Consolidation, 59 U. PITT. L. REV. 381(1998)
    7. Michael C. McGrath, STRUCTURAL AND LEGAL ISSUES IN SECURITIZATION TRANSACTIONS, 878 PLI/Comm 751(2005)
    8. Peter J. Lahny IV, Asset Securitization: A Discussion of the Traditional Bankruptcy Attacks and an Analysis of the Next Potential Attack, Substantive Consolidation, 9 AM. BANKR. INST. L. REV. 815(2001)
    9. Peter J. Lahny IV, ASSET SECURITIZATION: A DISCUSSION OF THE TRADITIONAL BANKRUPTCY ATTACKS AND AN ANALYSIS OF THE NEXT POTENTIAL ATTACK, SUBSTANTIVE CONSOLIDATION, 9 Am. Bankr. Inst. L. Rev. 815 (Winter, 2001)
    10. Peter V. Pantaleo, Herbert S. Edelmand, Frederick L. Feldkamp, Jason Kravitt, Walter McNeill, Thomas E. Plank, Kenneth P. Morrison, Steven L. Schwarcz, Paul Shupack, and Barry Zaretsky, RETHINKING THE ROLE OF RECOURSE IN THE SALE OF FINANCIAL ASSETS, 52 Bus. Law. 159(November, 1996)
    11. Robert D. Aicher & William J. Fellerhoff, Characterization of a Transfer of Receivables as a Sale or a Secured Loan Upon Bankruptcy of the Transferor, 65 Am.Bankr.L.J. 181 (1991)
    12. Roy B. True, RISK AND INSOLVENCY ISSUES IN JAPANESE ASSET SECURITIZATION, New York Universit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Politics, 28 N.Y.U. J. Int`l L. & Pol. 505 (1996).
    13. See Jonathan C. Lipson, ENRON, ASSET SECURITIZATION AND BANKRUPTCY REFORM: DEAD OR DORMANT?Journal of Bankruptcy Law and Practice(2002)(1 J. Bankr. L. & Prac. 101)
    14. Stephen E. Dietz, “THE NEW RECOURSE RULES OF THE FFIEC AND THE FEDERAL BANKING AGENCIES: UNDERSTANDING THE COMPLEXITIES”, 704 PLI/Comm 85(1994).
    15. Stephen J. Lubben, BEYOND TRUE SALES: SECURITIZATION AND CHAPTER 11, 1 N.Y.U. J. L. & Bus. 89(Fall, 2004).
    16. The Committee on Bankruptcy and Corporate Reorganization of The Association of the Bar of the City of New York, STRUCTURED FINANCING TECHNIQUES, 50 Bus. Law. 527(February, 1995)
    17. Thomas E. Plank, THE TRUE SALE OF LOANS AND THE ROLE OF RECOURSE, 14 Geo. Mason U. L. Rev. 287(Winter, 1991)
    18. Vijay S.V. Selvam., RECHARACTERISATION IN "TRUE SALE" SECURITISATIONS: THE "SUBSTANCE OVER FORM" DELUSION, J.B.L. 2006, OCT(2006).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研究所
    93651004
    98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36510042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法律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004201.pdf10146KbAdobe PDF22349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