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105/145137 (79%)
Visitors : 52142362      Online Users : 55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法學院 > 法律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49739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49739


    Title: 民國初年親權法制的開展—以大理院的司法實踐為中心
    The initial implementation of parental rights during the early year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focus on the judicial practice of Ta-Li-Yuan
    Authors: 黃琴唐
    Huang, Chin Tang
    Contributors: 黃源盛
    Huang, Yuan Sheng
    黃琴唐
    Huang, Chin Tang
    Keywords: 大理院
    大清律例
    大清新刑律
    大清民律草案
    父為子綱
    司法實踐

    法律繼受
    綱常本位
    國家法
    現行律民事有效部分
    理性本位
    親子規範
    親權
    親屬法草案初稿
    Date: 2007
    Issue Date: 2010-12-08 17:40:15 (UTC+8)
    Abstract: 傳統中國法制為一種「出乎禮則入於刑」的「禮教立法」,而禮教的核心,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三綱人倫。在三綱之中,「父為子綱」常被視為「君為臣綱」與「夫為妻綱」的樞紐,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由於傳統法制的首要目標在於維繫三綱人倫,而三綱中的「父為子綱」涉及的是親子之間的互動,故傳統法中的親子規範,成為整體法制中極為核心且不容輕易動搖的部分。然則,晚清民初時期對於歐陸親權制度的繼受,即是就既有親子法規範進行的一項變革。由於這項變革直接挑戰傳統法制的核心價值,因此,其間所呈現出的現象究竟為何,不免令人感到好奇。

    傳統的親子法規範,以清代《大清律例》的內容觀察,係以「父為子綱」作為立法原則,其規範的形態主要可以分為三類:(一)厲求子孫順守父母的教令與懲罰,(二)禁止子孫專擅自行,(三)嚴懲子孫的不孝惡行。而規範運行的基本原理,是要使父祖子孫各自恪守其分,以達成家內秩序的長久和諧。時至晚清,由於國外勢力的壓力與國內社會經濟情勢的變更,清廷展開了繼受近代歐陸法律的工程,進行新法與舊律的修訂。關於親子規範的變革,一方面藉由編訂新刑律以褪除「父為子綱」原則在法律上的支配力,同時又編纂民律草案,試圖將近代歐陸的親權制度引進中國。不過,由於中西親子規範的指導理念根本不同,遂導致禮教派與法理派之間的激烈論爭。因清廷頃間覆亡,故近代歐陸的親權制度並未獲得施行,傳統「父為子綱」式的親子法規範仍然存續在脫胎於《大清律例》的《大清現行刑律》這部有效律典中。

    民國初年,新式民律草案未能頒行,經參議院決議,以《大清現行刑律》中的民事有效部分作為民事審判時的明文法源依據。然在此情形下,當時的最高審判機關「大理院」,仍透過解釋例和判決例,逐步實現了一套頗具規模的親權法制。

    藉由整理、分析大理院判例、解釋例中的相關法律論述,首先,本文試著呈現出大理院親權法制的形貌與精神,並分析大理院實踐親權法制的具體方法。其次,必須說明的是,無論《大清律例》中的「父為子綱」相關條款,或者大理院判解中表達的各項親權法律規則,皆屬於「國家法」的法律形式。而國家法在本文中的特殊意義,在於它代表了統治權威的某種「價值宣稱」,亦即統治權威在各種競逐的價值取向間,做出具體衡量的最終結果。在此認知下,本文希望進一步探討的是:晚清民國時期,傳統親子法規範與大理院親權法制的爭峰消長,從國家法變遷的角度來看,其間蘊含的法文化意義究竟為何?又能帶給今日何種的啟示?
    Reference: 壹、中文文獻
    一、史料(按史料時代排序)
    (一)儒家典籍
    1. (唐)李隆基注,(宋)邢昺疏,《孝經注疏》(台北:台灣古籍出版公司,2001年)。
    2.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10月)。
    3.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3月),第二冊。
    (二)史書
    1. 胡廣等修,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明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年9月)。
    2. 劉錦藻,《清朝續文獻通考》(台北:新興書局,1959年2月)。
    3. 沈桐生輯,《光緒政要》(台北:文海出版社,1985年6月)。
    4. 朱壽朋,《光緒朝東華錄》(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5. 覺羅勒德洪纂,《大清德宗景(光緒)皇帝實錄》(台北:華文書局,1970年6月)。
    6. 《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1月)。
    7. 趙爾巽,《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8月)。
    (三)立法資料及法律註釋
    1. 劉海年、楊一凡主編,《中國珍稀法律典籍集成》(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年8月),第1冊。
    2. (唐)長孫無忌等撰,《唐律疏議》(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12月)。
    3. 田濤、鄭秦點校,《大清律例》(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9月)。
    4. 沈之奇撰,懷效鋒、李俊點校,《大清律輯註》(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1月)。
    5. 薛允升著,黃靜嘉編校,《讀例存疑(重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6. 《清代各部則例‧欽定大清現行刑律(宣統朝)》(香港:幅池書院,2004年5月)。
    7. 吉同鈞著,《大清律例講義》(北京:法部律學館,1909年1月/光緒戊申年嘉平月)。
    8. 政學社印行,《大清法規大全》(台北:宏業出版社,1972年8月)。
    9. 文海出版社印行,《清末籌備立憲檔案史料》,收於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八十一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10. 《資政院會議速記錄》(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典藏)。
    11. 《欽定大清刑律》(宣統三年六月刊印;中國政法大學圖書館典藏)。
    12. 《大清國親屬法草案理由書》(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典藏)。
    13. 《大清國繼承法草案理由書》(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典藏)。
    14. 葛遵禮編,《中華民國新刑律集解》(上海:上海會文堂書局,1917年6月)。
    15. 商務印書館編譯所編譯,《中華六法‧刑事訴訟律》(上海:商務印書館,1923年4月)。
    16. 鄭爰諏編輯,《現行律民事有效部分集解》(上海:世界書局,1928年10月)。
    17. 鄭爰諏編輯,《刑事訴訟條例匯覽》(上海:世界書局,1925年5月)。
    18. 蔡鴻源主編,《民國法規集成》(合肥:黃山書社,1999年2月),第6、12、26、31冊。
    19. 修訂法律館編輯,《法律草案彙編》(台北:成文出版社印行,1973年6月)。
    20. 董康,《民法親屬繼承兩編修正案》(出處不詳,1939年排印版)。
    21. 司法行政部民法研究修正委員會主編,《中華民國民法制定史料彙編》(台北:司法行政部印行,1976年6月)。
    (四)政府公報、呈文及司法文書匯編
    1. (清)祝慶祺,鮑書芸、潘文舫、何維楷編,《刑案匯覽三編》(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年4月)。
    2. 《政府公報‧中華民國九月》(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
    3.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7月),第三輯,文化。
    4. 大理院書記廳編輯,《大理院判決錄(刑事) 民國元年九月至十二月》(北京:出版者不詳,1912年12月)。
    5. 大理院編輯處,《大理院判例要旨匯覽續編》(北京:大理院收發所發行,1926年12月)。
    6. 郭衛編輯,《大理院判決例全書》(台北:司法院秘書處重印,1978年4月)。
    7. 郭衛編輯,《大理院解釋例全文》(台北:司法院秘書處重印,1978年4月)。
    8. 郭衛編,《最高法院解釋例全文(自第一號起至第二四五號止)》(上海:法學編譯社,1946年)。
    9. 黃榮昌、唐璋、陳志學編輯,《大理院法令判解分類彙要‧刑訴之部》(上海:中華圖書館,1923年1月)。
    10. 黃源盛纂輯,《大理民事判例全文彙編(點校本)》(台北:政治大學基礎法學中心典藏,2005年12月),第1、8、9、10、11冊。
    (五)文集
    1. 張之洞,《張文襄公全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63年8月)。
    2. 沈家本,《寄簃文存》(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9月)。
    3. 勞乃宣,《桐鄉勞先生(乃宣)遺稿》,收錄於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
    4. 岡田朝太郎,〈論中國之改正刑律草案〉,收錄於王健編,《西法東漸——外國人與中國法的近代變革》(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8月)。
    5. 岡田朝太郎,〈論大清新刑律重視禮教〉,收錄於王健編,《西法東漸——外國人與中國法的近代變革》(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8月)。
    二、近人著作(按姓氏筆畫排序)
    (一)專書
    1. 大理院,《中華民國大理院革新概論》(北京:1919年2月)。
    2. 干春松,《制度化儒家及其解體》(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3月)。
    3. 王玉波,《中國家長制家庭制度史》(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9年10月)。
    4. 王先明,《近代紳士—— 一個封建階層的歷史命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
    5. 王伯琦,《近代法律思潮與中國固有文化》(台北:法務通訊社,1995年3月)。
    6. 方孝岳編,《大陸近代法律思想小史》(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4月)。
    7. 王澤鑑,《民法總則》(台北:三民書局,2000年9月)。
    8. 公丕祥主編,《法律文化的衝突與融合—— 中國近現代法制與西法法律文化的關聯考察》(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3年7月)。
    9. 史鳳儀,《中國古代的家族與身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9月)。
    10. 史尚寬,《親屬法論》(台北:史吳仲芳、史光華發行,1974年9月)。
    11. 朱方,《中國法制史》(上海:上海法政學社,1931年12月)。
    12. 朱勇,《中國法制史》(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9月)。
    13. 余戟門(棨昌)述、李士杰疏,《朝陽大學法科講義‧民法親屬編》(北京:朝陽大學,1925年)。
    14. 肖群忠,《中國孝文化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02年7月)。
    15. 李宜琛,《日耳曼法概論》(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11月)。
    16. 李貴連,《沈家本傳》(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4月)。
    17. 李啟成,《晚清各級審判廳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6月)。
    18. 何勤華、方樂華、李秀清、管建強著,《日本法律發達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
    19. 居正,《三年來之最高法院》(北京:北京大學法學院圖書館館藏,出版者及出版時間不詳)。
    20. 邵義著,王志華校,《中國近代法學經典‧民律釋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6月)。
    21. 宗惟恭,《民法親屬淺釋》(上海:上海法學編譯社,1932年1月)。
    22. 周枏,《羅馬法原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12月)。
    23. 胡長清,《中國民法親屬論》(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9月)。
    24. 鍾洪聲,《中國親屬法論》(上海:世界書局,1933年4月)。
    25. 郁嶷,《親屬法要論》(北平:朝陽大學出版部,1934年)。
    26. 星野英一著,張立豔譯,《民法勸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7月)。
    27. 徐朝陽,《中國親屬法溯源》(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7月)。
    28. 耿文田,《中國之司法》(北京:北京大學法學院圖書館館藏,出版者及出版時間不詳)。
    29. 高漢成,《簽註視野下的大清刑律草案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7年2月)。
    30. 秦尚志,《中國法制及法律思想史講話》(台北:水牛出版社,1966年11月)。
    31. 張生,《中國近代民法法典化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5月)。
    32. 張生,《民國初期民法的近代化——以固有法與繼受法的整合為中心》(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2月)。
    33. 張禮恒,《從西方到東方—— 伍廷芳與中國近代社會的演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6月)。
    34. 張宏生、谷春德主編,《西洋法律思想史》(台北:漢興書局,1993年10月)。
    35. 陶希聖,《婚姻與家族》(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8月)。
    36. 陳剛主編,《中國民事訴訟法制百年進程‧清末時期第一卷》(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4年10月)。
    37. 麥惠庭,《中國家庭改造問題》,頁341-342,收錄於《民國叢書‧第二編》(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第19號。
    38. 黃右昌,《民法親屬釋義》(上海:會文堂新記書局,1941年10月)。
    39. 黃宗智,《清代的法律、社會與文化:民法的表達與實踐》(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8月)。
    40. 黃金麟,《歷史、身體、國家—— 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1895-1937)》(台北:聯經出版社,2005年4月)。
    41. 程燎原,《清末法政人的世界》(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9月)。
    42. 滋賀秀三著,張建國、李力譯,《中國家族法原理》(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1月)。
    43. 馮爾康主編,《中國社會結構的演變》(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
    44. 曾明羣,《父母子女之權利義務》(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
    45. 費孝通,《鄉土中國》(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5月)。
    46. 費孝通,《鄉土中國‧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5月)。
    47. 楊鴻烈,《中國法律思想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3月)。
    48. 楊家駱,《民國名人圖鑑》(南京:辭典館,1937年)。
    49. 趙鳳喈,《民法親屬編》(台北:國立編譯館,1963年4月)。
    50. 趙雅博,《秦漢思想批判史》(台北:文景書局,民國90年10月)。
    51. 翟學偉,《中國社會中的日常權威》(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1月)。
    52. 鄭秦,《中國法制史》(台北:文津,1997年4月)。
    53. 錢實甫,《清季新設職官年表》(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9月)。
    54. 戴炎輝,《中國法制史》(台北:三民書局,1991年12月)。
    55. 戴炎輝,《中國身分法史》(台北:司法行政部發行,1959年12月)。
    56. 戴炎輝、戴東雄合著,《中國親屬法》(台北:三民書局經售,2000年5月)。
    57.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台北:里仁書局,1994年10月)。
    58. 瞿同祖,《中國封建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1月)。
    59. 盧靜儀,《民初立嗣問題的法律與裁判》(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60. Immanuel Kant著,苗力田譯,《道德形而上學原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
    61. Jean-Jacques Rousseau著,徐百齊譯,《社約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2月)。
    62. John Locke著,葉啟芳、瞿菊農譯,《政府論次講》(台北:唐山出版社,1986年7月)。
    63. Lynn Hunt著,鄭明萱、陳瑛譯,《法國大革命時期的家庭羅曼史》(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3月)。
    64. Peter Burke著,江政寬譯,《歷史學與社會理論》(臺北:麥田,2002年8月)。
    65. Rolf Knieper著,朱岩譯,《法律與歷史——論德國民法典的形成與變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5月)。
    (二)專書論文
    1. 林秀雄,〈離婚後父母對未成年子女之扶養義務〉,收錄於氏著,《家族法論集》(台北:漢興書局,1995年10月),第三冊,頁143-162。
    2. 孫中山,〈改造中國之第一步只有革命〉,收錄於《孫中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11月),上卷。
    3. 高明士,〈唐律中的家長責任〉,收錄於氏主編,《唐代身分法制研究——以唐律名例律為中心》(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03年4月)。
    4. 高尚,〈清末修律變法與法律移植—— 移植與變法的具體分析〉,收錄於何勤華主編,《法的移植與法的本土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5月)。
    5. 梁治平,〈身分社會與倫理法律〉,收錄於氏著,《法辨——中國法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11月)。
    6. 梁治平,〈「禮法」還是「法律」〉,收錄於氏著,《法辨——中國法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11月)。
    7. 參閱梁治平,〈從身分到契約——社會關係的革命〉,收錄於氏著,《法辨——中國法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8. 陳惠馨,〈中國固有法中的親子關係〉,收錄於氏著,《傳統個人、家庭、婚姻與國家—— 中國法制史的研究與方法》(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06年3月)。
    9. 陶安,〈法典與法律之間—— 近代法學給中國法律史帶來的影響〉,收錄於《法史學的傳承、方法與趨向—— 戴炎輝先生九五冥誕紀念論文集》(台北:中國法制史學會,2004年7月)。
    10. 黃源盛,〈唐律中的禮教法律思想〉,收錄於氏著,《中國傳統法制與思想》(台北:五南圖書,1998年10月)。
    11. 黃源盛,〈中國法律的傳統與蛻變〉,收錄於氏著,《中國傳統法制與思想》(台北:五南圖書,1998年10月)。
    12. 黃源盛,〈帝制中國最後一部傳統刑法典——兼論晚清刑事法近代化的過渡〉,收錄於《刑事法學之理想與探索(四)——甘添貴教授祝壽論文集》(台北:學林,2002年3月)。
    13. 黃源盛,〈從傳統身分差等到近代平權立法〉,收錄於氏著,《中國傳統法制與思想》(台北:五南,1998年10月)。
    14. 黃源盛,〈晚清法制近代化的動因及其開展〉,收錄於氏著,《法律繼受與近代中國法》(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7年3月)。
    15. 黃源盛,〈晚清修律大臣沈家本〉,收錄於氏著,《法律繼受與近代中國法》(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7年3月)。
    16. 黃源盛,〈大清新刑律的禮法爭議〉,收錄於氏著,《法律繼受與近代中國法》(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7年3月)。
    17. 黃源盛,〈晚清與日本刑事立法近代化的比較〉,收錄於氏著,《法律繼受與近代中國法》(台北:元照出版社,2007年3月)。
    18. 黃源盛,〈傳統中國法對日本刑事立法最後的影響〉,收錄於氏著,《法律繼受與近代中國法》(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7年3月)。
    19. 黃源盛,〈民初大理院(1912-1928)〉,收錄於氏著,《民初法律變遷與裁判》(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法學叢書47,2000年4月)。
    20. 黃源盛,〈民初大理院司法檔案的典藏整理與研究〉,收錄於氏著,《民初法律變遷與裁判(1912-1928)》(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法學叢書47,2000年4月)。
    21. 黃源盛,〈民元《暫行新刑律》的歷史與理論〉,收於氏著《民初法律變遷與裁判》(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法學叢書47,2000年4月)。
    22. 滋賀秀三著,王亞新譯,〈中國法文化的考察—— 以訴訟的形態為素材〉,收錄於王亞新、梁治平主編,《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10月)。
    23. 滋賀秀三著,王亞新譯,〈清代訴訟制度之民事法源的概括性考察—— 情、理、法〉,收錄於王亞新、梁治平主編,《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10月)。
    24. 董康,〈前清司法制度〉,收錄於何勤華、魏瓊編,《董康法學文集》(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年8月)。
    25. 董康,〈刑法宜注重禮教之雛議〉,收錄於氏著,《中國法制史講演錄》(香港:波文書局,出版年月不詳)。
    26. 董康,〈中國修訂法律之經過〉,收錄於氏著,《中國法制史講演錄》(香港:波文書局,出版年月不詳)。
    27. 戴東雄,〈論中國家制的現代化〉,收錄於氏著,《親屬法論文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12月)。
    28. Gary G. Hamilton著,張維安、陳介玄、翟本瑞譯,〈傳統中國與西歐的父權制:韋伯支配社會學的重估〉《中國社會與經濟》(台北:聯經出版社,1997年4月)。
    29. Gary G. Hamilton著,張維安、陳介玄、翟本瑞譯,〈父權制、世襲制與孝道:中國與西歐的比較〉,收錄於《中國社會與經濟》(台北:聯經出版社,1997年4月)。
    (三)期刊論文
    1. 毛德傳,〈法學碩彥沈家彝〉,載於《江蘇地方志》,2005年第2期。
    2. 吳貫因,〈改良家族制度論〉,《大中華雜誌》,第一卷第三期,1915年3月20日。收錄於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台北:文海出版社印行,1978年),第55輯。
    3. 吳貫因,〈尊孔與讀經〉,《大中華雜誌》,第一卷第二期,1915年2月20日。收錄於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台北:文海出版社印行,1978年),第55輯。
    4. 李秀清,〈法律移植與中國刑法的近代化—— 以《大清新刑律》為中心〉,《法制與社會發展》,2003年第3期。
    5. 沈慧瑛,〈陸鴻儀檔案〉,載於《中國檔案》(北京:國家檔案局),2007年第12期。
    6. 俞江,〈論分家習慣與家的整體性—— 對滋賀秀三《中國家族法原理》的批評〉,《政法論壇》(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學報),第24卷第1期,2006年1月。
    7. 柳立言,〈從法律糾紛看宋代的父權家長制——父母舊姑與子女媳婿相爭〉,載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第69本,第3分,1998年9月。
    8. 徐梓,〈清代啟蒙教材述要〉,載於《文史知識》(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第3期。
    9. 郭欽銘,〈民初大理院夫妻財產制判例之研究〉,《律師雜誌》,第260期,2001年5月。
    10. 陳新宇,〈向左轉?向右轉?董康與近代中國的法律變革〉,載於《法制史研究》(台北:中國法制史學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第8期,2005年12月。
    11. 梁慧星,〈從近代民法到現代民法——二十世紀民法回顧〉,載於《中外法學》(北京:北京大學主辦),1997年第2期。
    12. 黃源盛,〈民國初年近代刑事訴訟的生成與開展〉,《政大法學評論》(台北:政治大學法學院),61期,1999年6月。
    13. 黃源盛,〈民初大理院關於民事習慣判例之研究〉,《政大法學評論》(台北:政治大學法學院),63期,2000年6月。
    14. 景海峰,《「三綱五常」辯義》,載於《鵝湖》(台北:鵝湖月刊社),第383期,2007年5月。
    15. 馮岳南,〈新刑律補充條例第十一條之商榷〉,《法律評論》,第77期,1924年12月。
    16. 楊幼炯,〈中國司法制度之縱的觀察〉,載於中華民國法學會編,《中華法學雜誌》(上海:大東書局),第1卷第5、6號,1937年。
    17. 閻鴻中,〈唐代以前「三綱」意義的演變——以君臣關係為主的考察〉,《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第七期,1999年12月。
    18. 戴東雄,〈論中國固有法上家長權與尊長權的關係〉,《台大法學論叢》(台北:台灣大學法學院),第2卷第1期、第2卷第2期,1972年10月、1972年10月、1973年4月。
    19. 蘇永欽,〈試論判決的法源性〉,載於《政大法學評論》(台北:政治大學法學院),第25期,1982年6月。
    20. Manfred Rehbinder著,陳添輝譯,〈從社會學觀點探討外國法的繼受(二)〉,載於《司法週刊》(台北:司法周刊雜誌社),第664期,1994年3月。
    (四)學位論文及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1. 丁蓓蓓,〈論民法上親權之行使〉(台北:中興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6月)。
    2. 李玉璽,〈從孝道思想論殺尊親屬罪概念的衍變〉(台北: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7月)。
    3. 李超,〈清末民初的審判獨立研究——以法院設置與法官選任為中心〉(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年4月)。
    4. 周伯峰,〈民國初年「契約自由」概念的誕生—— 以大理院的言說實踐為中心〉(台北: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7月)。
    5. 張永鋐,〈法律繼受與轉型期司法機制—— 以大理院民事判決對身分差等的變革為重心〉(台北: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4月)。
    6. 張益祥,〈清代民間買賣田產法規範之研究—— 以官方表述為中心〉(台北: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10月)。
    7. 梁弘孟,〈論清末民初以迄當代我國刑法上姦淫罪的立法與司法變遷〉(台北: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
    8. 郭欽銘,〈我國通常法定夫妻財產制之變革與展望〉(台北: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7月)。
    9. 許正蕾,〈論晚清知識份子對「三綱」的排拒與維護〉(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6月)。
    10. 黃源盛,〈民初司法檔案整編(1912-1928年)--大理院民事判例全文點校、加註與彙編〉,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簡要報告,頁1-3。(計畫編號:NSC-90-2414-H-004-034)。
    11. 黃聖棻,〈大理院民事判決法源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7月)。
    12. 綦冠婷,〈論未成年人權利之保護——以台灣日治時期近代歐陸親權法之繼受為中心〉(台北: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
    13. 蔡顯鑫,〈子女權利與親權制度〉(台北:輔仁大學法律學系博士論文,2003年7月)。
    14. 閻鴻中,〈周秦漢時代家族倫理之變遷〉(台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6月)。
    15. 盧靜儀,〈民初立嗣問題的法律與裁判─— 以大理院民事判決為中心(1912∼1927)〉(台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7月)。
    貳、外文文獻(按姓氏筆畫排序)
    1. 川村宗嗣,《支那現行民事法法則》(東京:財團法人魯庵紀念財團發行,1925年4月)。
    2. 小野和子,〈清末の新刑律暫行章程の原案について〉,收錄於《中国の伝統社会と家族》(東京:汲古書院,1993年5月)。
    3. 仁井田陞著,《中国の農村家族》(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78年10月)。
    4. 仁井田陞著,《(補訂)中國法制史研究:奴隸農奴法‧家族村落法》(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91年4月)。
    5. 広中俊雄、星野英一編,《民法典の百年Ⅳ》(東京:有斐閣,1998年10月)。
    6. 田中通裕,《親権法の歴史と課題》(東京:信山社,1993年6月)。
    7. 多賀秋五郎,《近代中國教育史資料》(台北:文海出版社印行,1976年4月),民國編(上)。
    8. 沢木敬郎,〈法の継受〉,收錄於伊藤正己編,《外国法と日本法》(東京都:岩波書店,1966年3月)。
    9. 東川德治,《支那法制史論》(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1915年3月)。
    10. 東季彥譯,《全譯獨逸民法》(東京:有斐閣,1935年2月)。
    11. 滋賀秀三著,《清代中国の法と裁判》(東京:創文社,1984年12月)。
    12. Mark van der Valk, An 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Family Law (Pekihg:Catholic University Press, 1939).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研究所
    90651035
    96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0651035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法律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51035101.pdf115KbAdobe PDF2752View/Open
    51035102.pdf417KbAdobe PDF2972View/Open
    51035103.pdf157KbAdobe PDF2880View/Open
    51035104.pdf189KbAdobe PDF2629View/Open
    51035105.pdf407KbAdobe PDF21895View/Open
    51035106.pdf769KbAdobe PDF21577View/Open
    51035107.pdf688KbAdobe PDF21878View/Open
    51035108.pdf695KbAdobe PDF21394View/Open
    51035109.pdf310KbAdobe PDF2736View/Open
    51035110.pdf253KbAdobe PDF21169View/Open
    51035111.pdf375KbAdobe PDF2117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