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105/145137 (79%)
Visitors : 52188210      Online Users : 6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49501


    Title: 群夢屋:夢境的數位化實現與集體潛意識的再現探索
    DreamS House: A quest for collective unconscious and digital dreaming
    Authors: 陳家翰
    Chen, Chia Han
    Contributors: 盧非易
    Lu, Fei I
    陳家翰
    Chen, Chia Han
    Keywords: 
    集體潛意識
    數位藝術
    空間詩學
    dream
    collective unconscious
    digital arts
    la poétique de l`epace
    Date: 2010
    Issue Date: 2010-12-08 12:45:02 (UTC+8)
    Abstract: 人的一生有大半時間都在睡眠中做著大夢,很少人沒做過夢,但我們曾經正視過它嗎?甚或是把作夢當作好吃懶做的推託藉口,或是把解夢視為江湖術士的無稽之談?其實,仔細探究我們可以發現,夢中的原始意象是不斷重複且世界共通的,端賴年代、文化、生活形式的差異才衍化出不同的面貌。從本作品立基的「集體潛意識」概念出發,我們甚至可以這樣想像──每個人做的夢裡頭都隱藏著人類物種的生存奧秘。

    夢是很有趣的,但它絕不只有趣而已,如同許多夢的學者們說過,夢中的意涵值得我們去探索,作者便一向對於夢境當中是否藏有一群人共同的秘密十分感興趣。除了探索以外,最能讓處於現實(清醒)世界的我們和夢世界溝通的,莫過於透過藝術作品的幫助,可是人類歷史萬年以來,人們總是無法完全地重現夢境,就好像人類無法完全複製一個世界一般;然而這個情況在這近五十年已經有了重大的改變,數位科技的出現,使得藝術跨入新的領域,也開啟夢境再現的無限可能。

    從作者的興趣出發,透過長期對於夢這個主題的探索,以及數位藝術時代的恭逢其盛,《群夢屋》這個作品就此誕生。

    本作品是以數位平台及技術來體現夢境的特色,夢境內容取材自網路討論版(批踢踢實業坊Dreamland版)的長期且大量的紀錄與分析,在架構設計上則以巴舍拉《空間詩學》中對於空間、物件所帶有的時間封存和記憶感來做為主軸,並且落實其書中討論到,榮格的高低樓層結構相對於理性與神秘的比擬,來創造一間由Flash技術為主體的房子,人們得以在這間《群夢屋》自由穿梭,感受集體潛意識的意象,聆聽源於自己,也來自大眾心底的聲音。

    《群夢屋》為一互動性敘事作品,綜合多媒體元素,遊歷其中就如同經歷一場夢境,而且這個夢不是任何一人的夢,是我們共同的夢。

    《群夢屋》線上遊歷空間:http://www.cuemark.tw/dreamshouse/
    We are all dreamers. Believe it or not, so many secrets lied on your dreams. Some people discovered that the original images are always repeatedly showing up in dreams. Carl G. Jung named it “Archetype”. It’s a sort of representation from 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 tells something about human beings.

    Dreams are so touching. We want to represent the complete content of dreams for thousands years. There is nothing suitable for the purpose till now, digital power can achieve anything and it does so to dream arts. The opportunity is there to let us having a try.

    As an author, I devoted to the “DreamS House” wholeheartedly. Because of the enthusiasm for dreams and the love for digital arts, I tried to collect the data on the BBS board and took the result of analysis into creation process. On the other hands, Gaston Bachelard’s “La poétique de l`epace” were also bringing inspiration to my work. The “DreamS House” is designed as a multiple floors building which has rational and irrational spirits inside. “Flash” technique was used to implement the house. Dreamers can walk through the doorways, hearing deep voices from selves and others.

    “DreamS House” is an interactive narrative with multimedia form. Once you are inside of it, you are not dreaming alone.

    Dreamers can just visit ”http://www.cuemark.tw/dreamshouse/”, and experience “DreamS House” in cyberspaces.
    Reference: 中文書籍
    王宜燕、戴育賢(譯)(1999)。夢的百科全書。(原作者James R. Lewis)。台北市:五南。
    王溢嘉(1980)。精神病人繪畫選 :潛意識的告白。台北縣中和市:野鵝。
    王溢嘉(1993)。變態心理檔案。台北縣中和市:野鵝。
    朱侃如(譯)(2005)。夢境實驗室:夜間的超感知覺經驗(原作者Montague Ullman, Stanley Krippner, Alan Vaughan)。台北:張老師。
    朱芳琳(譯)(1999)。夢與瘋狂:解讀奇妙的意識狀態(原作者J. Allan Hobson)。臺北市:天下遠見。
    江玟樺(譯)(2009)。跟Adobe徹底硏究Photoshop CS4(原作者Adobe Creative Team)。臺北市:上奇科技。
    宋志峰(2007)。Flash CS3 professional ActionScript 3.0:打造互動網頁力與美。台北:悅知文化。
    李四達(2008)。數字媒體藝術史。北京:清華大學。
    李長山(譯)(2002)。夢(原作者Maeve Ennis, Jennifer Parker)。香港:三聯。
    李毓昭(譯)(2001)。顏面考(原作者 春日武彥)。臺中:晨星。
    邵迎生等(譯)(2000)。圖騰與禁忌 文明及其缺憾(原作者Sigmund Freud)。臺北:知書房。
    奶綠茶(2009)。Flash 3D 特效宅急便:商業範例隨學隨用。台北市:旗標。
    沈志豪(2004)。PHOTOSHOP CS鐵的工具書。台北:無限可能創意。
    姚瑞中(2004)。台灣廢墟迷走。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
    胡引玉(譯)(2005)。佛洛伊德先生的帽子(原作者Nata Minor)。台北市:寶瓶文化。
    哲也研究室(2008)。After Effects背景特效總匯。臺北縣新店市:再生。
    常若松(2000)。人類心靈的神話:榮格的分析心理學。台北市:貓頭鷹。
    張光煜(2008)。大躍進Photoshop CS4の即效見本。台北市:上奇科技。
    張祥龍(1997)。海德格爾傳。河北:人民出版社。
    張智強(2005)。設計旅店。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
    張讓(譯)(2005)。人在廢墟:文學.藝術與歷史中的廢墟美學(原作者Christopher Woodward)。臺北市:邊城。
    陳儒修、鄭玉菁(譯)(2004)。佛洛伊德看電影:心理分析電影理論(原作者Vicky Lebeau)。台北市:書林。
    曾長生(2000)。超現實主義藝術。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溫天、黎瑞剛(2000)。夢.象.易:智慧之門。台北:林鬱文化。
    葉思義(譯)(2005)。遊戲大師談數位互動劇本創作(原作者 Chris Crawford)。臺北市:碁峰資訊。
    葉謹睿(2005)。數位藝術槪論 電腦時代之美學、創作及藝術環境。台北市:藝術家。
    葉謹睿(2008)。數位美學?電腦時代的藝術創作及文化潮流剖析。台北市:藝術家。
    廖世德(譯)(2008)。榮格與密宗的29個「覺」:佛法和心理學在個體化歷程中的交叉點(原作者Rob Preece)。台北:人本自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廖婉如(譯)(2006)。榮格解夢書:夢的理論與解析(原作者James A. Hall)。臺北市:心靈工坊文化。
    劉文英(1993)。夢的迷信與夢的探索:中國古代宗教哲學和科學的一個側面。台北市:曉園。
    劉文英、曹田玉(2003)。夢與中國文化。北京:北京人民。
    劉宇陽(2007)。Flash CS3 ActionScript 3.0 程式設計入門。台北:學貫。
    劉慧萍、闕旭玲、林雪芳(譯)。夢一場→弗洛伊德:揭開精神分析之父的祕密檔案(原作者Chris Togel)。臺北市:商周。
    樂為良, 黃裕美(譯)(2006)。弗洛依德沒有做過的十三個夢(原作者J. Allan Hobson)。台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
    潘震澤(譯)(2005)。夢的新解析:承繼佛洛伊德的未竟之業(原作者J. Allen Hobson)。臺北市:天下遠見。
    蔡昌雄(譯)(1995)。榮格(原作者Maggie Hyde作、Michael McGuinness繪)。臺北縣新店市:立緖文化。
    蔡德勒(2008)。After Effects CS4影音特效製作精粹。台北市:統一元氣資產管理。
    賴其萬、符傳孝(譯)(1972)。夢的解析(原作者Sigmund Freud)。台北市:志文。
    薛絢(譯)(2006)。大夢兩千天:一個人一輩子能做多少夢(原作者Anthony Stevens)。台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
    謝芝玲(2006)。數位藝術創作。台北市:碁峰資訊。
    闕帝丰(譯)(2006)。編故事:互動故事玩家創意聖經(原作者Andrew Glassner)。臺北市:閱讀地球文化。
    羅友志(譯)Flash CS4 (2008)。跟Adobe徹底硏究Flash CS4(原作者Adobe Creative Team)。台北市:上奇科技。
    蘇克(譯)(1990)。尋求靈魂的現代人(原作者Carl G. Jung)。台北市:遠流。
    龔卓軍(譯)(2007)。眼與心:身體現象學大師梅洛龐蒂的最後書寫(原作者Maurice Merleau-Ponty)。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
    龔卓軍、王靜慧(譯)(2003)。空間詩學(原作者Gaston Bachelard)。台北:張老師。
    英文書籍
    Aarseth, E. J. (1997). Cybertext : perspectives on ergodic literature. Baltimore, Md. :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Barthes, R. (1977). Image-Music-Text. London: Fontana
    Brooks, P. (1984) Reading for the plot : design and intention in narrative. Oxford : Clarendon Press.
    Harries, D. (eds.) (2002). The new media book. London : BFI Publishing.
    Meadows, M. S. (2003). Pause & effect : the art of interactive narrative. Indianapolis, Ind. : New Riders.
    Saffer, D. (2007). Designing for interaction : creating smart applications and clever devices. Berkeley, Calif. : New Riders.
    期刊
    林嫻雅 (2001)。古典中國的夢文學--談人生四大夢。板中學報,4期,51-74。
    俞兆平 (1992)。夢在中國文化之中。聯合文學,8卷3期總號87,18-26。
    洪帆(2007)。故事還是程式?探索電子遊戲中的敘事性與交互性衝突。北京電影學院學報,5期,45-50。
    夏伯嘉 (1995)。宗教信仰與夢文化--明清之際天主教與佛教的比較探索。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6卷2期,209-248。
    席威(2008)。裂變與突圍──論數字媒體藝術對傳統藝術的美學突破。戲劇文學,11期(總第306期),100-104。
    翁東翰(2007)。非線性敘事在動漫作品中的應用。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5期(總第146期),128-130、153。
    陳文玲(2004)。試論夢與創造力的關係—以一堂創意寫作課為例。創造思考教育,6期(總11),26-36。
    張治遙(2003)。系列夢境的個案分析研究。彰化師大輔導學報,24期,139-168。
    張燕楠、馬豔紅(2009年4月)。魔幻現實主義敘事策略分析。理論界,2009卷4期,177-178。
    嵇童(1998)。中國占夢傳統導覽。歷史月刊,126期,44-49。
    齊亞東、黃海燕、陳鵬(2008)。論互動在Flash動畫敘事中的體現。藝術與設計(理論),12期,217-219。
    劉宜芳 (1995)。試論「聊齋志異」中夢的特質。雲漢學刊,2期,53-65。
    學位論文
    余祖芳(2003)。以超現實手法呈現夢境插畫之創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吳仕先(2002)。文件資料之概念主題檢索,元智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吳治美(2005)。數位藝術之互動美感硏究。輔仁大學應用美術學系碩士論文。
    吳郁瑩(2000)。網路中文超文件自動摘要之研究與實作。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呂婉萍(2008)。非線性敘事在繪本創作的應用與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李佳曄(2009)。編導式攝影:夢遊影像故事,在夢與創作之間。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系碩士論文。
    李欣頻(2000)。虛擬國境:以網路虛擬社群為槪念的創作文本。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系碩士論文。
    李芙蓉(2006)。生命、夢幻與想望之創作硏究:自我夢幻與聯想之創作實踐。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硏究所碩士論文。
    卓慧玉(2007)。以「愛麗絲夢遊仙境」之故事文本探索網際空間的閱覽方式。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俊達(2009)。朝向詩意空間:論巴舍拉《空間詩學》中的現象學。國立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馬睿彣(2007)。非線性敘事設計在數位藝術表現之研究與創作。銘傳大學設計創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治遥(2005)。重複夢境之分析硏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硏究所博士論文。
    許寧恩(2006)。從榮格分析心理學原型探討原型與象徵時代意義。天主教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
    郭家融(2007)。「觸景生情」:一個數位敘事的思考與實驗。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系碩士論文。
    陳右昇(2000)。「夢」的破片---片段分離的建構。臺南藝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佩珊(2006)。夢境影像探討與創作-〈Dissolve〉動畫。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玟璇(2006)。唐代[夢]詩硏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硏究所碩士論文。
    陳秋涵(2003)。1989~2003年異次元空間在科幻電影上之表現探討。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郁惠(2008)。夢境與潛意識的喚醒。大葉大學造形藝術學系碩士論文。
    陳雅汝(2000)。從夢通往存在之路─傅柯早期思想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系碩士論文。
    楊素娥(1998)。榮格分析心理學派之神話觀。天主教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
    詹岳縉(2009)。網路多文件摘要整合及呈現。長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真瑜(2001)。以回溯夢境激發設計構想之個案研究。東海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穆立玫(2005)。《128空間現場》互動式敘事影像創作論述。臺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麒軒(2009)。我的人生謠言!。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系碩士論文。
    視聽資料
    Federico Felllini (Director). (2008). Federico Fellini`s 8 1/2【DVD】. Hong Kong:VII Pillars Entertianment.
    Michel Gondry(導)(出版年不詳)。戀愛夢遊中/The science of sleep【DVD影片】。台北市:曼迪。
    Michel Gondry(導)(出版年不詳)。王牌冤家/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DVD影片】。台北縣新店市:仟淇。
    岩井俊二(導)(出版年不詳)。靑春電幻物語/All about lily chou chou【DVD影片】。臺北縣中和市:金革科技。
    東森電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製作)(出版年不詳)。愛絲希雅的夢中夢【DVD影片】。臺北市:台視文化。
    黑澤明(編導)(1990)。黑澤明之夢【DVD影片】。台北市:威翰。
    實相寺昭雄等(導)(2006)。夢十夜【DVD影片】。臺北市:葳勝國際。
    中文網路資料
    ModerateWood(2009年6月15日)。哲學系電影``纽约提喻法` - 提【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moderatewood.xanga.com/704705293/%e5%93%b2%e5%ad%b8%e7%b3%bb%e9%9b%bb%e5%bd%b1%e7%ba%bd%e7%ba%a6%e6%8f%90%e5%96%bb%e6%b3%95---%e6%8f%90/
    台灣睡眠醫學學會(2010年7月31日)。Ponto-geniculo-occipital(PGO) waves【網站文字資料】。取自http://tssm.org.tw/doc/download/TSSM_Term.doc
    阿智(2004年5月10日)。阿智的心理異想世界【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mypaper.pchome.com.tw/towoceans/post/1238716070
    維基百科(2010年7月31日)。卡爾•榮格【網站文字資料】。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tw/%E5%8D%A1%E5%B0%94%C2%B7%E8%8D%A3%E6%A0%BC
    維基百科(2010年7月31日)。現象學【網站文字資料】。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tw/%E7%8F%BE%E8%B1%A1%E5%AD%B8
    維基百科(2010年7月31日)。喀邁拉【網站文字資料】。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tw/%E5%96%80%E9%82%81%E6%8B%89
    英文網路資料
    Gail Bixler Thomas. (2005). dreams: artwork of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Website]. Retrieved from http://www.ondreaming.com/
    TED 2008. (2008, March). Jill Bolte Taylor`s stroke of insight [Video file]. Retrieved from http://www.ted.com/talks/jill_bolte_taylor_s_powerful_stroke_of_insight.html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廣播電視學研究所
    95453008
    99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453008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廣播電視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300801.pdf5762KbAdobe PDF2213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