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49494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822/144841 (79%)
造访人次 : 51786334      在线人数 : 33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傳播學院 > 廣告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49494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49494


    题名: 廣告如何說故事? —從符號觀點分析全國電子「足感心」系列廣告
    How advertising tell stories?:semiotics analysis of Chua-Kuo-Tiu-Tzu commercials
    作者: 吳肇倫
    贡献者: 孫秀蕙
    吳肇倫
    关键词: 符號學
    敘事學
    故事
    故事廣告
    故事行銷
    全國電子
    Semiotics
    Narratology
    Story
    Story Commercials
    Story Marketing
    日期: 2009
    上传时间: 2010-12-08 12:35:09 (UTC+8)
    摘要: 本文運用符號學及敘事學作為工具,對全國電子「足感心」系列廣告進行文本分析,希望透過符號觀點的研究,了解企業品牌如何運用廣告來進行故事行銷,以及廣告在文本實作的層次上,其敘事與符號意義指涉的策略為何,故事的說服功能又如何產生。

    研究發現,全國電子利用情節的互動,刻畫了貧困家庭在物質需求與親情間的壓抑與拉扯,並藉著敘事上的鋪陳,讓品牌化身為生活難題的解決者。透過故事情境的描寫,全國電子讓原本商業氣息濃厚的促銷宣傳,變成了溫暖有情的企業關懷,品牌也搖身一變成為弱勢族群的扶持者,成功的在目標消費者心中建立起好感度。為了讓這樣的故事更具戲劇張力,廣告中更利用各種符號指標,來形塑角色「勞工階級」的身分設定,呈現其低社經地位、低生活水平的「小人物」特質。此外,故事裡也運用「本土」作為符號選擇的原則,來具體打造廣告文本的氛圍、場景與角色,並訴求相關的社會迷思來幫助敘事的進行。這使得「足感心」廣告文本不僅塑造了鮮明的文本風格,在文化方面,也扣合了台灣社會仍持續發展的本土化運動,博得了更多在地族群的認同。

    而藉著「足感心」廣告的案例分析,本研究也從故事行銷的角度出發,將分析所得的發現與文獻整合,並提出一個發想廣告故事腳本的策略流程,供廣告實務人員參考。
    This research takes perspectives from semiotics and applies the methodology of semiotics and narratology to analyse Chua-Kuo-Tiu-Tzu commercials. The main goal of this research is to reveal the brands how to use “story marketing” with commercial films, including the strategy of story-telling and signs-indicating within text, and how to persuade comsumers into buying by stories.

    The result shows, Chua-Kuo-Tiu-Tzu decipts the poor families’ dilemma of satisfying material demand or considering mutual financial difficulties, and takes itself as the resolution of the families’ problems in the story. Through stories, Chua-Kuo-Tiu-Tzu translates business promotion into concern about the the minority, and presents itself as a supporter of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people,which makes favorable impression on the target comsumers. To make the commercials more dramatic and heart-stirring, Chua-Kuo-Tiu-Tzu also uses lots of “indexs” to build up labor characters in the stories, show their low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living standard to express their characteristic of “nobody”.

    Besides, Chua-Kuo-Tiu-Tzu makes use of “locality” as the principle of signs selection in the stories to establish the scenes and characters in the comercials, and appeal to the connected myths to smooth the narration of the stories. It makes the commercials distinct and earns the recognition from the local people in the context of the localization in Taiwan.

    Moreover, focusing on linking story marketing, this research imtegrates the result of the analysis and literature to construct a strategical model that is able to direct the creation of commercial stories for advertisement employees.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全國電子網(2003)。〈全國電子首創「12期0利率」和台灣人搏感情,特邀名導「吳念真」親自執導廣告片感動登場〉。上網日期:2009年3月20日,取自http://www.elifemall.com.tw/about-new/news/2003/0701.htm
    池喚德(1997)。《「臺灣」:一個符號鬥爭的場域:以臺灣結/中國結論戰為例
    》。東海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幼蒸譯(1991)。《符號學原理》。台北:久大。(原書 Barthes, R. (1964). Elements of semiology.)
    李翠卿(2005.07)。〈全國電子—「足感心」賺到小市民的熱淚〉,《Career就業情報》,351, 92-95。
    林忠和(2006)。《國軍募兵廣告意涵研究—平面廣告的符號分析與解讀》。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
    林怡秀(2005)。《說故事之管理意涵—探索性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芳玫(2006)。《解讀瓊瑤愛情帝國》。台北:商務。
    林俊良(1992)。《閱讀汽車廣告—廣告文本的性別與空間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俶伶(2005)。《臺灣梁祝歌仔冊敘事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婉蓉(2006)。《嚴歌苓第一人稱小說敘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夜間專班)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林喬偉(1990)。《從中國古典文學賞析來探討多媒體製作的腳本結構─以鏡花緣多媒體為例》。元智大學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靜伶(2000)。《語藝批評: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
    林信宏(2003)。《運動廣告中的符號消費現象》。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昭怡﹙2003.11﹚。〈給產品說一個故事〉,《天下雜誌》,286, 160-162。
    吳恬儀(2008.02)。〈又哭又笑,貼近人性〉,《動腦雜誌》,382, 30-33。
    周皓涵(2007)。《體驗行銷中的業者與消費者敘事:以小熊維尼80 週年慶為例》。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研究所碩士論文。
    姜易慧(2006)。《解讀電視內衣廣告中的性騷擾意涵—一個敘事分析的觀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顯勝譯(1989)。《符號學要義》。台北:南方叢書出版社。(原書 Barthes, R. (1966). Elments of Semiology.)
    唐維敏(1991)。《影像與意識形態:電視廣告的符號學分析—以司迪麥電視廣告為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秀蕙,馮建三(1995)。《廣告文化》。台北:揚智文化。
    祝鳳岡﹙1996﹚。〈廣告策略之探研-系統建構觀點〉,《廣告學研究》,10,31-50。
    高名凱譯(1980)。《普通語言學教程》。北京:商務印書館。(原書 Saussure, F. (1966).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高辛勇(1987)。《形名學與敘事理論-結構主義的小說分析法》。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動腦雜誌編輯群(2008.02)。〈500大廣告主廣告量縮水〉,《動腦雜誌》,384, 95-99。
    張美惠譯(2006)。《品牌的七塊拼圖》。台北:商智文化。(原書 Hanlon, P. (2006). Primal branding.)
    張美惠譯(2005)。《行銷人是大騙子》。台北:商智文化。(原書 Godin, S. (2005). All marketers are liars : Telling authentic stories in a law-trust world.)
    張原萱(2003)。《新加坡三軍電視招募廣告之符號學分析》。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
    張錦華譯(1995)。《傳播符號學理論》。台北:遠流。(原書 Fiske, J. (1990). 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studies.)
    敖芸蓓(1997)。《都市介面的重組-影像媒體的介入與影響》。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敖軍譯(1998)。《流行體系一:符號學與服飾符碼》。台北:桂冠。(原書 Barthes, R. (1967). Système de la mode.)
    敖軍譯(1998)。《流行體系二:流行的神話學》。台北:桂冠。(原書 Barthes, R. (1967). Système de la mode.)
    畢恆達(1999)。〈性別與空間〉,王雅各(編),《性屬關係(下)》,頁35-61。台北:心理。
    莊萬壽(2003)。〈「中文教育」的台灣本土化〉,張德麟(編),《台灣漢文化之本土化》,頁213-241。台北:前衛。
    莊瓊惠(1994)。《幼兒說故事內容與結構之分析硏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安琪,邱淑華(2004)。《廣告創意:概念與操作》。台北:揚智文化。
    許安琪,樊志育(2002)。《廣告學原理》。台北:揚智文化。
    許晉福,戴至中,袁世珮譯(2002)。《很久很久以前:以神話原型打造深植人心的品牌》。台北:麥格羅.希爾有限公司。(原書 Mark, M.& Pearson, C. S. (2002). The hero and the outlaw: Building extraordinary brands through the power of archetypes.)
    郭美懿(2005.07)。〈行銷,就是說個好故事〉,《Career就業情報》,351, 92-95。
    陳佳芬(1997)。《解讀流行時尚:文化心˙流行眼˙說時尚》。台北:遠流。
    陳明成(2002)。《陳芳明現象及其國族認同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昭瑛(2006)。〈論台灣的本土化運動:一個文化史的考察〉,《海峽評論》,51。上網日期:2008年10月23日,取自http://www.haixiainfo.com.tw/FF/51-5674.html
    陳惠萍(2003)。《高雄市國小教師閩南語教學態度與教師自我效能感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瑞金(1994)。〈把台灣人的文學主權找回來〉,《文學台灣》,11,93-136。
    曾書璇(2009.05)。〈哪些企業最慷慨?〉,《動腦雜誌》,397, 44-45。
    曾書璇(2007.03)。〈鄉土人情味打動人心〉,《動腦雜誌》,370, 18-21。
    馮建三譯(1992)。《廣告的符碼》。台北:遠流。﹙原書 Jhally, S. (1987). The code of advertising.﹚
    黃光玉(2005)。〈說故事打造品牌:一個分析的架構〉,《廣告學研究》,26,1-26。
    黃汶婷(2004)。《看廣告說童話 : 經典童話於臺灣平面廣告的運用》。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純燦(2006)。《行銷,從說故事開始》。台北:一言堂文化基金會。
    黃新生譯(1994)。《媒介分析方法》。台北:遠流。﹙原書 Berger, A. (1991). Media analysis techniques.﹚
    楊迺仁(2002)。《電視選舉辯論之語藝分析-以1998年台北市長選舉電視辯論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義(1998)。《中國敘事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
    劉文斌(2004)。《台灣國家認同變遷下的兩岸關係》。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宗輝(1998)。《國內電視廣告性別角色描繪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森堯譯(1996)。《電影語言:電影符號學導論》。台北:遠流。(原書 Metz, C. (1976). Motion pictures : Semiotics.)
    鄭如珊(2006.10.13)。〈本土化v.s.日本味兩大廣告現象〉,《中國時報》。上網日期:2008年5月5日,取自http://www.cyberone.tw/ItemDetailPage/MainContent/05MediaContent.aspx?MMMediaType=ad_online&MMContentNoID=34429
    鄭致弘(2004)。《敘事理論在廣告設計領域之應用與探討—以商業廣告影片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系碩士論文。
    鍾家瑄(1992)。《說故事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聖佑(2003)。《台灣本土化運動下的地方文史工作室發展-以花蓮縣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藍博堂(1992)。《台灣鄉土文學論戰及其餘波(1971-1987)》。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英文部份
    王美欣(2004)。《Influence of the Story-Form Advertising on Consumer’s Attitude》。東吳大學商學院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Fog, K., Budtz, C., & Yakaboylu, B. (2005). Storytelling: Branding in practice.
    Berlin: Springer.
    Genette, G. (1972/1988). Narrative discourse. (J. E. Lewin, Trans.).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Holt, D. B. (2004). How brands become icons: The principles of cultural branding.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Jakobson, R. (1987). Linguistics and poetics. In K. Pomorska & S. Rudy (Eds.), Language in literature (pp. 62-94). Cambridge: Belknap.
    Levi-Strauss, C. (1963). Structural anthropology. New York: Basic Books.
    Propp, V. (1968). Morphology of the folktale. Austin, Tex.: University of Texas.
    Stern, B.B. (1991). Who talks advertising : literary theory and narrative “ point of view.” Journal of Advertising, 20, 9-22.
    Stern, B.B., Thompson, C., & Arnold, E. (1998) . Narrative analysis of marketing relationship: The consumers perspective. Psychology of Marketing, 15, 195-214.
    Vincent, L. (2002). Legendary brands: Unleashing the power of storytelling to create
    a winning marketing strategy. Chicago: Dearborn.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廣告研究所
    95452002
    98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452002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廣告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200201.pdf81KbAdobe PDF2939检视/开启
    200202.pdf219KbAdobe PDF2939检视/开启
    200203.pdf168KbAdobe PDF2891检视/开启
    200204.pdf143KbAdobe PDF2934检视/开启
    200205.pdf252KbAdobe PDF21001检视/开启
    200208.pdf968KbAdobe PDF21010检视/开启
    200210.pdf212KbAdobe PDF2901检视/开启
    200211.pdf241KbAdobe PDF21795检视/开启
    200212.pdf1649KbAdobe PDF2944检视/开启
    20026.pdf654KbAdobe PDF21124检视/开启
    20027.pdf474KbAdobe PDF2904检视/开启
    20029.pdf437KbAdobe PDF2873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