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205/145239 (79%)
Visitors : 52395897      Online Users : 82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49419


    Title: 中共和諧世界戰略與美中台關係之研究
    The Impact of the PRC’s “Harmonious World” Strategy and US-China-Taiwan Relations
    Authors: 陳朝鑫
    Chen, Chao Shin
    Contributors: 邱坤玄
    Chiu, Kun Shuan
    陳朝鑫
    Chen, Chao Shin
    Keywords: 和諧世界
    國際戰略
    美中台關係
    美中關係
    權力平衡
    Harmonious world
    International Strategy
    US-China-Taiwan relations
    US-China relations
    Balance of power
    Date: 2009
    Issue Date: 2010-12-08 10:55:35 (UTC+8)
    Abstract: 新興強權的崛起,勢將影響國際權力結構。自冷戰結束以來,國際體系維持著以美國為主導的單極為主多極體系,然全球化的影響,美國權力不免出現離散的下降趨勢。中共的崛起,成為可能挑戰以美國所主導的國際體系,使美中間的權力互動成為世人關切的焦點。
    中共的國際戰略旨在維護和鞏固其在國際領域中的國家利益。自建政以來,歷代領導人審視國際權力結構的動態,制訂其國際戰略,俾在權力平衡的運作中,追求最大的國家利益。中共在面對「中國威脅論」的不利態勢,在16大以後,胡、溫領導以「和諧世界」戰略做為外交政策的指導原則;充滿理想主義的和諧世界戰略,能否改變國際間對中共這個新興強權的疑慮,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
    本文為瞭解中共和諧世界戰略與美中台間的關係發展與影響,採用歷史文獻分析法,藉由多元研究途徑,探討中共和諧世界戰略發展的歷程、背景與內涵及與美中台關係發展的影響。
    研究發現,和諧世界戰略充滿理想主義色彩,但本質仍是追求權力平衡的觀點,企圖改變現階段美中權力結構的不和諧與不對等;和諧世界戰略提出後,受到主要國家的歡迎,相對的拉近美中之間權力結構的差距;但美國對中共威脅認知、雙方對權力的觀點、其他主要國家(戰略樞紐者如:俄、日、印、歐盟等)的抉擇及台灣問題的潛在衝突等,仍將影響美中台關係的未來發展。
    The rise of emerging powers is bound to affect the power structure of the international. Since the conclusion of the Cold War, a uni-multipolar system with the US as the only superpower has been dominating the arena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However, the US power diffuses and descends as a result of globalization. On the other hand, China’s rise to regional hegemony and the subsequent adjustment of its international strategy is posing a challenge to the US-dominated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ystem.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Washington and Beijing has become a critical factor in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 politics.
    The PRC’s international strategy aims to secure and consolidate its national interests in the global society.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mmunist regime, the paramount leaders have examined the dynamics of international power structure and formulated its international strategy accordingly in order to pursue the maximum national interests in the operations of balance of power. Since the sixteenth Communist Party Congress, Hu Jintao and Wen Jia Bau has enshrined “harmonious world” as the guidelines for the country’s foreign policy. The latest international strategy sets a new dir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S-China relations. Since then whether or not the nominally idealistic “harmonious world” strategy helps reduce America’s suspicion of the potential rival has taken the limelight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This paper adopts document analysis and employs diversified research approach to explore, in terms of balance of power,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PRC’s international strategy, the contents of the “harmonious world” strategy,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strategy up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US- China and Taiwan.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include the following points: The PRC’s “harmonious world” strategy is only idealistic in name but in essence, it still holds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wisdom of balance of power; the strategy aims to rectify the existing discord and asymmetry in the power structure of US-China relations; and, although the strategy reduces the gap in the US-China power structure to a certain extent, America’s perception of China threat, mutual recognition of the contrast of national power, the decisions of other strategic pivots (such as the strategic hub are: i.e. Russia, Japan, India, and the European Union), and the dispute on Taiwan will continue to dict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ilater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US - PRC and the Taiwan.
    Reference: 一、英文專書
    Armitage, Richard L. and Joseph S. Nye. The US-Japan Alliance:
    Getting Asia Right through 2020. Washington, D.C.: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2007.
    Blair, Dennis C. & Carla A. Hills. U.S.-China Relations : An
    Affirmative Agenda, A Responsible Course.Washington, D.C :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2007.
    CHINA 2000, Released by the Bureau of East Asian and Pacific Affairs . Washington, D.C:U.S. Department of State, 1997.
    Churchill, Wiston S. The Gathering Storm. Boston: Houghton Mifflin,1948.
    David M. Lampton(ed.), The Making of Chinese Foreign and Security Policy in the Era of Reform,1978-2000.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Drift Reinhard, Japan’s Security Relations with China since1989:from Balancing to Bandwagoning? New York: Routledge Curzon,2003.
    Johnston, Alastair Iain. Cultural Realism and Strategy in Maoist China, in Peter J. Katzenstein, ed. , The Culture of National Security : Norms and Identity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6.
    Kaplan, Morton M..Variants on Six Model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in James N.Rosenau(ed.).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nd Foreign Policy.New York:The Free Press,1969.
    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07. Washington,D.C: 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 ,2007.
    NSC 68: United States Objectives and Programs for National Security. Washington, D.C.: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1950.
    Nuechterlein Donald E. America Overcommitted: United States National Interests in the 1980s.Lexington,Univ. of Kentucky Press, 1985.
    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Report .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2006.
    Quarterly Update .Beijing:World Bank Office, Beijing. September 2007.
    SIPRI Yearbook 2003: Armaments, Disarmament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Stockholm : 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SIPRI),2003.
    SIPRI Yearbook 2007: Armaments, Disarmament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Chapter summaries, Stockholm : 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SIPRI), 2007.
    Snyder, Jack L. Soviet Strategic Culture:Implications for Limited Nuclear Operations. Santa Monica: RAND. 1977.
    Tellis Ashley J. et al.. Measuring National Power in the Postindustrial
    Age .Santa Monica: RAND, 2000.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 Washington, D.C : White House, 2006.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Washington, D.C : White House, 2002.
    Uk Heo/Shale A.Horowitz..CONFLICT ASIA:Korea,China-Taiwan,and India-Pakistan. New York :Praeger,2003.
    Waltz Kenneth N.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New York : McGrew-Hill,1979.
    Wolfers Amold. Discord and Collaboration: Essays o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62.
    Zoellick Robert B.Whither China: From Membership to Responsibility? Remarks to National Committee on U.S.-China Relations.New York City, 2005.
    二、中譯書籍
    三軍大學譯,美國國防部(Department of Defense, USA)編。美國國防部軍語詞典。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84 年6 月。
    王義桅、唐小松譯,約翰‧米爾斯海默(John. J. Mearsheimer)著。大國政治的悲劇。上海:上海世紀出版社,2003年4月。
    西翁‧布朗(Seyom Brown)著。掌控的迷失-美國21世紀的軍力與外交政策。國防部史編局譯印,民95年12月
    余佳玲、方淑惠合譯,伊凡‧費根堡(Evan A. Feigenbaum)著。中共科技先趨。台北:國防部,民95年5月。
    杜默譯,普雷斯托維次(Cl yde Prestowitg)著。美國遊戲。台北:大塊文化出版社,2004年3月。
    周敦彥譯,Quarterly Update ,Beijing:World Bank Office, Beijing, September 2007,p.1,Richard R. Burgess 著。「美印共同利益」。國防譯粹(台北)第34卷第4 期,民96年4月,頁43-49。
    吳家恆、方祖芳譯,約瑟夫‧奈伊(Joseph S. Nye, Jr. )著。柔性權力。台北:遠流出版,2006年8月。
    李隆生、張逸安譯,馬丁‧賈克(Martin Jacques)著。當中國統治世界。台北:聯經出版,2010 年4月。
    李育慈、黃俊彥譯,麥可‧布朗(Michael E. Brown)等主編。中共崛起。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91年10月。
    李威儀譯,毛思迪(Steven W. Mosher)著。中國新霸權。台北:立緒文化,2001年6 月。
    克勞塞維茲(Carl van Clausewitz)著。戰略論。北京:商務出版社,1982年。
    林添貴,譯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著。美國霸權泡沬化。台北:聯經出版,2004 年3 月。
    林添貴、顧淑馨譯,季辛吉(Henry Kissinger)著。大外交。台北:智庫股份, 1998年1月。
    林添貴譯,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著。大棋盤。台北:立緒文化,民87年4月。
    門洪華譯,羅伯特‧基歐漢(Albert O. Hirschman)、約瑟夫‧奈(Joseph S. Nye)合著。權力與相互依賴第3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2年10 月。
    侯思嘉、閻紀宇譯,章家敦(Gordon G.Chang)著。中國即將崩潰。雅言文化出版,民91年2月
    高一中譯,佘拉米(Jseph R. Cerami)、侯肯(James F. Holcomb, Jr.)合著;。美國陸軍戰爭學院戰略指南。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90年9月。
    高得源、劉純佑、石吉雄譯,杭亭頓(Samuel P. Huntington)著。誰是美國人。台北:左岸文化出版社,2008年12月。
    胡元傑譯,Witliam E. Rapp 著。「美日安保同盟之未來」。國防譯粹(台北)第32 卷第1期,民94年1月,頁72-83。
    胡少華譯,肯尼士‧華茲(Kenneth N. Waltz)著。國際政治理論。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2年。
    胡祖慶譯,Pearson Frederic S. and J. Martin Rochester 合著。國際關係。台北:五南圖書,2002 年1 月。
    胡龍騰、黃瑋瑩、潘中道合譯,Ranjit Kumar 著。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台北:學富文化,2000年8月。
    陳德門譯,Przystup James J. and Philip C. Saunders 著。「美國對日本及中共的戰略秩序願景」。國防譯粹(台北)第33 卷第11 期,民95年11月,頁42-49。
    張保民譯,英尼斯‧克勞德(Inis L. Claude,Jr.)著。權力與國際關係。台北:幼獅文化,民65年8月。
    張理京譯,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著。美國與中國。台北:左岸文化,2003年11月。
    鈕先鍾譯,薄富爾(Andre Beaufre)著。戰略緒論。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9月。
    樂為良、黃裕美譯,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 IIE)著。重估中國崛起-世界不能不知的中國強權。台北:聯經出版社,2006年9月。
    郭樹勇譯,羅伯特‧亞特(Robert J.Art)著。美國大戰略。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7月。
    蓋瑞‧哈特(Gary Hart)著。第四種國力-美國21世紀的大戰略。國防部史編局譯印,民97年10月
    蔡東杰譯,約瑟夫‧奈伊(Joseph S. Nye)著。美國的霸權的矛盾與未來。台北:左岸文化,2003年4月。
    歐信宏、胡祖慶譯,Goldstein, Joshua S.著。國際關係。台北:雙葉書廊, 2005年9月。
    趙伯英譯,羅伯特‧約翰遜(Robert D Johnson)著。美國夢。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7月。
    蕭光霈譯,美國國防部(Department of Defense, USA)著。2006 美國四年期國防總檢報告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Report。台北:國防部,民96年5月。
    謝佩玟譯,David Marriott & Karl Lacroix 著。中國無法偉大的50個理由。台北:左岸文化,2009年8月二版。
    閻學通、陳寒溪等譯,詹姆斯•多爾蒂(James E. Dougherty),小羅伯特‧普法爾茨格拉夫(Robert L. Pfaltzgraff)合著。爭論中的國際關係理論(第五版)。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年12月。
    蔚文譯,約翰‧奈斯比特著,亞洲大趨勢。北京:外文出版社、經濟日報出版社、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
    劉東國譯,理查•羅斯克蘭斯(Richard Rosecrance) 、亞瑟•斯坦(Arthur A. Stein)著。大戰略的國內基礎。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7月。
    劉學成譯,羅伯特‧西格(Robert Seager)著。馬漢。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
    黃馨慧譯,賽吉‧高德李耶(Serge Cordellier)著。全球新趨勢。台北:麥田出版,2004年9 月。
    黃裕美譯,杭亭頓(Samuel P. Huntington)著。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台北:聯經出版社,1997 年9 月。
    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 SIPRI)。SIPRI 年鑒2005:軍備、裁軍與國際安全。北京:時事出版社,2006 年4 月。
    威廉‧奧弗霍爾特著,中國的崛起。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6。
    郭希誠譯,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著。美國的抉擇。台北:左岸文化,2004年10月。
    美國眾議院特別委員會,考克斯報告—關於美國國家安全以及對華軍事及商業關係的報告。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 年。
    三、中文專書
    2002 年中國的國防。北京:中共國務院,2002 年12 月,
    2003 年中國人權。北京:中共國務院,2003 年1 月22 日。
    2004 中國的國防。北京:中共國務院,2004 年12 月27 日。
    2004 年中國人權事業的進展。北京:中共外交部,2005 年04 月13 日。
    2006 年中國的國防。北京:中共國務院,2006 年12 月。
    2006 年美國的人權紀錄。北京:中共國務院,2007 年3 月8 日。
    2007 年美國的人權紀錄。北京:中共國務院,2008 年3 月13 日。
    2008 年美國的人權紀錄。北京:中共國務院,2009 年2 月26 日。
    2008 年中國的國防。北京:中共國務院,2009年1 月20日。
    2009 年中國的國防。北京:中共國務院,2010年1 月20日。
    2009 年美國的人權紀錄。北京:中共國務院,2010 年3 月12 日。
    中共年報編輯委員會主編。1993年中共年報。台北:國防部軍事情報局,民82年5月。
    中共年報編輯委員會主編。1998 年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民88 年。
    中共年報編輯委員會主編。中共年報2007年版。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96年4月。
    中共年報編輯委員會主編。中共年報2008年版。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97年4月。
    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白皮書。北京:中共外交部,2005 年12 月11 日。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著。上海合作組織─新安全觀與新機制。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 年2 月。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國際戰略與安全形勢評估2004-2005。北京:時事出版社,2005 年3 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政策研究司編。中國外交2006年版。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5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政策研究司編。中國外交2007年版。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7年9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政策研究司編。中國外交2008年版。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8年11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政策研究司編。中國外交2009年版。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9年3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政策研究司編。中國外交2010年版。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0年1月。
    尹慶耀。中共外交與對外關係。台北:國際關係研究所,民62 年6 月。
    尹慶耀。中共對外關係史料。台北:編者自行發行,民89 年12 月。
    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8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年。
    毛澤東。毛澤東外交文選。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 年12 月。
    毛鑄倫。辨識、確認與抵抗-中美日台四邊關係與中國安全。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7年12月。
    王良能,中共崛起的國際戰略環境。台北:唐山出版社,2000年。
    王文榮主編。戰略學。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1 年10 月。
    王生榮。金黃與蔚藍的支點:中國地緣戰略論。北京:國防大學,2001 年。
    王泰平主編。新中國外交50 年。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年6 月。
    王高成。交往與促變─柯林頓政府對中共的外交戰略。台北:五南圖
    書,2005年3月。
    王高成。「美中戰略互動關係與台海安全」。巨克毅主編。東亞戰略格局與台海安全。2006年11月15日,頁67-87。
    王高成與馬振坤、楊志恆、蔡明彥等著。「中共對台「反介入」戰略作為及其影響之研析」。《政策報告 No.960014》,中華歐亞基金會,2007年11月。
    王崑義。「三和戰略:中國新外交與台灣的戰略選擇」。巨克毅主編,當前全球戰略發展的視野。台北:鼎茂圖書,民96年10月,頁214-250。
    亓樂義。捍衛行動1996 台海飛彈危機風雲錄。台北:黎明文化,2006年12月。
    包宗和。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台北市:五南,民88 年3 月。
    石之瑜。中共外交的理論與實踐。台北:三民書局,民83 年2 月。
    台灣關係法20年。台北:中央通訊社,1999年10月。
    朱雲漢、賈慶國合著。「探索中國崛起的理論意涵─批判既有國關理論的看法」。從國際關係理論看中國崛起,第二章。台北,五南圖書,2007年10月,頁23-58。
    江西元、夏立平,中國和平崛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年9 月。
    沈 默,地緣政治。台北:文和出版社,民56年10月。
    余起芬。國際戰略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年。
    吳建德、張蜀誠合著。「中國的石油安全戰略」。巨克毅主編,當前全球戰略發展的視野。台北:鼎茂圖書,民96年10月,頁252-320。
    吳春秋。大戰略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 年12 月。
    吳玉山。抗衡或扈從-兩岸關係新詮。台北:正中,民86年11月
    李英明、關向光。中國研究的多元思考。台北:巨流圖書,2007年3月
    李少軍。國際戰略報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年1 月。
    李景治、羅天虹合著。國際戰略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年12 月。
    李允傑。台灣政局與兩岸關係。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7年6月。
    李際均。論戰略。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2 年。
    沈明室。「中共東南亞戰略的美國因素」。巨克毅主編,當前全球戰略發展的視野。台北:鼎茂圖書,民96 年10 月,頁189-212。
    沈明室。「六方會談與東北亞安全」。翁明賢主編,國際關係。台北:五南,2006年8月,頁437-474。
    阮 銘、張怡菁合著。歷史的錯誤。台北:玉山社出版公司,2006年2月。
    宋曉軍等。中國不高興。台北:INK印刻文學出版,2009年4月。
    施哲雄等。發現當代中國。台北:楊智文化,2003年10月。
    周世雄。國際關係─權力與制度。台北:五南圖書,民89 年6 月。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民86 年4 月。
    林碧炤。美中台關係總體檢:《臺灣關係法》30年。台北:巨流圖書,2009年10月。
    林祖嘉。重回經濟高點-兩岸經貿與台灣未來。台北:高寶國際出版,2008年12月。
    門洪華。建構中國大戰略的框架。北京:北京大學,2005年2 月。
    胡鞍鋼。中國大戰略。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年1 月。
    倪世雄、王義桅合著。中美國家利益比較。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年6月。
    倪世雄。「中國的和平崛起─特徵、含義及影響」。朱雲漢、賈慶國主編,從國際關係理論看中國崛起。台北,五南圖書,2007年10月,頁119-134。
    倪世雄。當代國際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圖書,2003 年3 月。
    倪健民、陳子舜合著。中國國際戰略。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年。
    倪樂雄。尋找敵人─戰爭文化與國際軍事問題透視。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3
    年1月。
    孫德剛。多元平衡與准聯盟理論研究。北京:時事出版社,2007年8月。
    宮玉振。中國戰略文化解析。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2年9月。
    高金鈿主編。國際戰略學概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1年3月。
    高 長。大陸經改與兩岸經貿(第二版)。台北:五南圖書,2009年10月。
    高 恒。2020 大國戰略。北京: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
    國防大學軍事學院主編。國軍軍語辭典92 年修訂本。台北:國防部,民93年3月。
    康紹邦、呂力合著。國際戰略新論。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6 年8 月。
    張文煥主編。1991 年中共年報。台北:國防部軍事情報局,民80 年4 月。
    張亞中、孫國祥合著。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夥伴。台北:生智文化,1999年2月。
    張亞中。國際關係總論。台北:揚智文化,2003 年11 月。
    張登及。建構中國─不確定世界中大國定位與大國外交。台北:揚智文化,2003年12月。
    張劍荊。中國崛起:邁向大國之路的中國策。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年10月。
    張蜀誠。「國際體系」。翁明賢主編,國際關係。台北:五南圖書,2006年8月,頁23-48。
    許志嘉。中共外交決策模式分析。台北:水牛出版社,2000 年4 月。
    許志嘉。當代中共外交政策與中美關係。台北:生智文化,2004 年6 月。
    許 嘉。中國國家利益與影響。北京:時事出版社,2006 年12 月。
    許 嘉。美國戰略思維研究。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3 年1 月。
    陳一新主編。國際新形勢與美中台關係。台北:遠景基金會,民93 年。
    陳文賢。柯林頓及布希的中、台政策─決策小組之研究途徑。台北:一橋出版社,2002 年4 月。
    陳毓鈞。胡錦濤時代的中美台動向。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6 年8月。
    傅夢孜主編。中美戰略關係新論。北京:時事出版社,2005 年5 月。
    程廣中。地緣戰略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9 年1 月。
    楚樹龍、耿秦合著。世界、美國和中國─新世紀國際關係和國際戰略理論探索。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年10 月。
    楊 毅主編。國際戰略形勢分析2005-2006。北京:時事出版社,2006 年5月。
    楊 毅主編。國際戰略形勢分析2006-2007。北京:時事出版社,2007 年4月。
    鄭啟榮主編。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外交(1978-2008)。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8年12月。
    葉自成。中國大戰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年11月。
    賈慶國。「單極世界與中國的和平崛起」。朱雲漢、賈慶國主編,從國際關係理論看中國崛起。台北,五南圖書,2007年10月,頁3-22。
    趙建民。大陸研究與兩岸關係。台北:晶點文化出版社,2008年3月。
    趙全勝。「美國對華的戰略考慮及中美關係」。朱雲漢、賈慶國主編,從國際關係理論看中國崛起。台北,五南圖書,2007年10月,頁225-255。
    趙全勝。解讀中國外交政策。台北:月旦出版社,1999年5月。
    趙明義。當代國家安全法制探討。台北:黎明文化,2005年6月。
    劉慶元。解析中共國家安全戰略。台北:揚智,2003年11月。
    劉靜波。21 世紀初中國國家安全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2006年5 月。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2版。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10 月。
    謝正一。兩岸大未來。台北:華德博英文教科技出版,2008年2月。
    蘇 起。論中蘇共關係正常化(1979-1989)。台北:三民書局,民81 年1 月。
    關 中,國際關係理論簡介。台北:民主文教基金會,民81 年。
    譚慎格等,重估「一個中國」政策。台北:群策會,2005年12月。
    四、英文期刊
    Brands H. W.. Idea of the National Interest. Diplomatic History, Vol. 23 , No.2 , Spring 1999, pp. 239-262.
    Brzezinski Zbigniew and John J. Mearsheimer“ Clash of the Titans."Foreign Policy, January/February 2005, Iss.146:pp.46-50.
    Brzezinski Zbigniew,.“Living with China ”.The National Interest, Spring 2000:pp. 5-21.
    Campbell Kurt and Richard Weitz.“The Limits of U. S. - China Military
    Cooperation: Lessons from 1995 -1999."Washington Quarterly, Winter,2005 -2006, pp. 171 -173.
    Chan Steve.“Is There a Power Transition between the U.S. and China? The Different Faces of National Power. "Asian Survey, Vol. 45, No.5, September/October 2005, pp. 687-701.
    Clark Judge, “Hegemony of the Heart" Policy Review, 2002, No. 110, p.58.
    Hungtington Samuel P.,“The Lonely Superpower."Foreign Affairs, Vol. 78,No.2, March/April 1999, p. 35
    Huntington Samuel P..“The Lonely Superpower."Foreign Affairs, Vol .78,No.2,March/ April, 1999, p. 36。
    Johnston Alastair lain. “ Thinking about Strategic Culture"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19, No.4 (Spring1995) ,pp.32-64.
    Kantor Mickey.“U.S. Trade Policy and the Post-Cold War.”U.S. Department of State Dispatch,Vol. 4, No.1 ,1993, p. 144.
    Kennan George F.. Long Telegram"from Moscow, February 22, 1946, in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46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69, vol. VI, pp.666-709.
    Lampton David M..“The Faces of Chinese Power ".Foreign Affairs, Vol. 86, No.1 Jan/Feb 2007, p.115-127.
    Lord Winston,“China & America: Beyond the Big Chill."Foreign Affairs, vol. 68, no. 41 ( Fall, 1989) , pp. 1 - 22.
    Medeiros Evan S and Fravel M. Taylor.“China`s New Diplomacy. "Foreign Affairs, v. 82 no. 6 ,November/December 2003, pp. 22-35.
    Michael Elliott。「中國世紀」。時代文摘(台北)第133期,2007年3月,頁1-14。
    Mulvenon James.“Make Talk Not War: Strategic U.S.-China Military-to-Military Exchanges in the First Half of 2007 "China Leadership Monitor,No21, Summer 2007, p.1-14.
    Nye Joseph S..“Fear of Chinese guns: Best defense is not to offer any offense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2006.
    Paulson Henry M..“A Broad Dialogue With China“. Washington Post, 2006.
    Tkazik John J..“China`s Submarine Challenge,"The Heritage Foundation,2006.
    Wilson Dominic and Roopa Purushothaman.“Dreaming with BRICs: The Path to 2050."Goldman Sachs Global Economics Paper No. 99,2003.
    五、中文期刊
    于有慧。「國際因素對當前中共外交的影響」。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第6期,1998年6月,頁7~18。
    于有慧。「中共外交政策走向與選擇」。問題與研究(台北),第43 卷第1期,民93年1月,頁105-124。
    于有慧。「中共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持續與轉變」。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3卷第6期,民89年6月,頁1-19。
    丁永康。「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建構國際新秩序分析」。問題與研究(台北),第38 卷第6 期,民88 年6 月,頁49-59。
    弓 克。「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建設」。黨建(北京),2007年5期,頁9-10。
    尹慶耀。「『中』美關係的回顧─截至1992 年」。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4 卷第6 期,民87年6月,頁4-13。
    王央城。「美中高層對話對台海安全的省思」。戰略安全研析(台北)第27期,民96年7月,頁26-29。
    王高成。「美中的戰略互動與台海安全」。全球政治評論(台北),第14期,民94年4月,頁19-33。
    王高成。「從QDR 看布希政府的亞太戰略」。 2006IIR-CSS 戰略安全論壇彚編(台北),95 年上半年刋,民95年7月,頁1-6。
    王崑義。「和平崛起:轉型中的中國國際戰略與對台戰略思考」。全球政治評論(台北),第9 期,民94年1月,頁43-84。
    王 鑫。「科學發展觀: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理論」。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北京)2005 年第4 期,2005年8月,頁78-82。
    宋國友。「中美經濟相互依賴及其戰略限度」。現代國際關係(北京)2007年第5期,頁58-64。
    朱新民。「胡溫體制的平衡戰略—思維與政策」。遠景基金會, 2005年03月
    朱新民。「2003年胡溫體制權力與政策總體檢」。遠景基金會,2004年。
    朱新民。「海峽兩岸統一政策之研究(1988-1992)」。永然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
    朱新民。「中共政治體制改革研究(1978-1990)」。永然文化出版公司,1991年。
    朱新民。「到中國統一之路」。永然文化出版公司。1991年。
    朱新民。「現行大陸政策與我對外關係」。 1990年。
    李景治。「和諧世界:中國國際戰略新發展」。科學社會主義(北京),2006年第5 期,2006 年10 月,頁22-25。
    李登科。「五十年的中、美、蘇(俄)關係」。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2卷第10期,民88年10月,頁45-68。
    李 明。「『十七大』前後推動中共東北亞政策的軟權力」。東亞研究(台北)第38卷第1 期,2007年1月,頁227-233。
    沈明室。「中共軍事研究的戰略文化途徑」。2005年解放軍研究論壇彚編(台北),民94年12月,頁18-22。
    卓慧菀。「美中戰略經濟對話之意義」,戰略安全研析(台北)第25 期,民96年8月,頁35-38。
    周建明、王海良合著。「國家大戰略、國家安全戰略與國家利益」。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2002 年4 期,2002 年4 月,頁21-26。
    周 煦。「新世紀的中(共)美關係」。國際關係學報(台北)第15 期,民89年12月,頁69-90。
    岳曉勇。「對推動建設和諧世界理論的初步認識」。國際問題研究(北京)2007 4期,頁1-5。
    林正義,「中國崛起、軟實力與美國民意」,戰略安全研析(台北)第27 期,民96年7月,頁22-25。
    林正義。「美國國安戰略報告與美中關係」。2006IIR-CSS 戰略安全論壇彚編(上半年刋),民95年7月,頁29-34。
    林利民。「『911』以來美國地緣戰略的調整及其影響」。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2004年第5期,頁32-37。
    林利民。「當前世界地緣態勢及其前景」。現代國際關係(北京)2004年第1期,頁32-49
    邱坤玄。「十七大前後中共外交之總體形勢評估」。東亞研究(台北)第38卷第1 期,2007年1月,頁212-244。
    邱坤玄。「台灣的中共外交研究與國際關係理論的對話」。東亞研究(台北)第40卷第2期,2009年7月,頁1-28。
    邱坤玄。「霸權穩定論與中(共)美權力關係」。東亞研究(台北)第 31卷第3期,2000年7月,頁1-14。
    邱坤玄。「中共對冷戰後美日安全關係的認知與新安全觀的形成」。東亞研究(台北)第35卷第2期,2004年7月,頁1-32。
    邱坤玄。「結構現實主義與中共大國外交格局」,東亞季刊,第30卷第3期,1999年7月,頁23-38。
    門洪華。「擴大共同利益進一步穩定中美關係─評《中美關係:積極的議程、可行的路徑》」。現代國際關係(北京),2007年6期,24-30
    俞新天。「和諧世界與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國際問題研究(北京),2007年第1 期,2007年1月,頁7-12。
    施子中。「從大國外交到和諧世界─中共外交戰略的轉變」。展望與探索月刋(台北),第5 卷第1 期,民96年1月,頁8-12。
    施正權。「從比較戰略文化看戰爭與和平:以美國和中共為例」。哲學與文化(台北),第31卷第4期,2004年4月,頁25-60。
    孫 茹。「香格里拉對話與中美軍事互動」。現代國際關係(北京),2007年第6期,頁31-35。
    徐 堅。「建設和諧世界的理論思考」。國際問題研究(北京),2007年第1期,2007年1月,頁1-6。
    秦亞青。「國家身分、戰略文化和安全利益」。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2003年第1期,2003年1月,頁10-15。
    秦宣仁。「國際戰略格局的重要籌碼─能源外交及能源戰略」。國際貿易(北京),2005年第1期,2005年1月,頁30-34。
    袁 鵬。「和諧世界與中國新外交」,現代國際關係(北京)2007 年第4 期,頁1-8。
    袁 易。「多邊主義與安全困境下之合作:國際關係理論與美『中』關係」,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6期,1996年6月,頁1~17。
    馬加力。「印度的外交戰略」。國際政治(北京)2006年第8期,頁46-49。
    馬振崗。「中國的責任與中國責任論」。國際問題研究(北京),2007年第3期,2007年5月,頁1-10。
    高 朗。「如何理解中國崛起」。遠景基金會季刋(台北),第7卷第2期,2006年4月,頁53-94。
    張小明,「冷戰時期新中國的四次對外戰略抉擇」,當代中國史研究 (北京) ,1997年第5期,頁41-51
    張文木。「全球化視野中的中國國家安全問題」。中國外交(北京),2006年6期,2006年6月,頁12-18。
    張台麟。「歐盟擬解除對中國軍售禁令之發展與困境」。歐洲國際評論(台北),第3期,2007年7月,頁75-84。
    張健。「美國主流媒體涉華報導分析」。國際觀察(北京)2007年第1期,2007年1月,頁51-56。
    張雅君。「中國在達佛問題上立場修正的分析」。戰略安全研析(台北)第28期,民96年8月,頁30-33。
    張運城。「略述大國闗係、大國格局與大國戰略」。四川教育學報(重慶),第13 卷第2期,1997年4月,頁38-43。
    張麟徵。「從和平崛起到和諧世界」。海峽評論(台北),第193 期,2007年1月,頁12-16。
    張登及。「地緣因素與新現實主義:以冷戰後的美中地緣競逐為例」。政治學報,第45期,2008年6月,頁95~134 。
    許志嘉。「911 事件後美國對中共政策的調整」。問題與研究(台北),第42卷第3 期,民92 年5 月,頁79-102。
    許志嘉。中共外交決策模式研究:鄧小平時期的檢證分析(台北:水牛出版社,2000年)
    陳文賢。「從權力平衡的觀點看亞太安全」。問題與研究(台北),第37卷第3期,民87年3月,頁19-74。
    陳世民。「中共核武發展與其對外關係之演變」。問題與研究(台北),第46卷第6期,民92年11月,頁29-54。
    陳 英。「鬥而不破的中共與美國關係」。中共研究(台北)36 卷6 期,2002年6月,頁40-49。
    陳啟懋。「國際體系和中國國際定位的歷史變化」。國際問題研究(北京),2006年第6期,2006年12月,頁35-40。
    陳鴻瑜。「2005 年東亞峰會評析」。展望與探索(台北),第4 卷第1 期,民95年1月,頁5-11。
    焦世新。「軟均勢論及其實質」。現代國際關係(北京)2006年第8期,2006年8 月,頁57-63
    舒先林。「石油夥伴勝於戰爭對手─探討和諧世界與中美石油安全互動」。中國石油企業(北京)2007年第4期,頁120-125。
    葛永光。「美中關係即競爭又合作」。戰略安全研析(台北),第24 期,民96年4月,頁28-31。
    賈江華。「鄧小平的國際戰略析論」。華北電力大學學報(北京),2004年第4期,2004年8月,頁6-9。
    趙干城。「印度的大國外交」。國際展望(北京)第532 期,2006 年1 月,頁66-68。
    劉東海。「1950-1969 年台海兩次危機論美國國家安全利益與空權爭奪」。軍事史評論(台北),第13期,2006年6月,頁87-116。
    劉建平。「國際戰略與中國外交」。當代中國史研究(北京),第13 卷第1期,2006年1月,頁13-20。
    劉建飛。「影響中美關係前景的主要因素」。現代國際關係(北京)2007第1期,頁33-34。
    劉國華。「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國際戰略思想比較」。湖南科技大學學報(湖南)第7卷第5期,2004年9月,頁22-27。
    潘忠岐、鄭力。「中國國際責任與國際戰略的理論思考」。國際觀察(北京),2007年第1期,2007年1月,頁22-28。
    蔣昌建、沈逸。「大眾傳媒與中國外交政策的制定」。國際觀察(北京),2007年第1期,2007年1月,頁43-49。
    蔡明彥。「東亞安全秩序建構:霸權穩定論、權力平衡與多邊機制的思辨」。全球政治評論(台北),第14期,2006年4月,頁1-17。
    蔡東杰。「複合三角結構與東亞權力平衡發展」。全球政治評論(台北),第13期,2006年2月,頁1-20。
    蔡政修。「90 年代美國對中共戰與美『中』關係演變」。東亞季刋(台北)第31卷第3期,民89年7月,頁69-94。
    蔡增家。「日澳二加二安全保障會談的戰略意涵」。戰略安全研析(台北),第27 期,民96年7月,頁10-12。
    蔡增家。「美日2+2 安保諮商的政治意涵及其影響」。展望與探索(台北)第3卷第3 期,民94年3月,頁1-5。
    鄭端耀。「國際關係攻勢與守勢現實主義理論爭辯之評析」。問題與研究(台北),第42卷第2期,民92年3月,頁1-21。
    鄭端耀。「國際關係新古典現實主義理論」。問題與研究(台北),第44卷第1期,民94年1月,頁115-140。
    閰學通。「歷史的繼續:冷戰後主要國際矛盾」。現代國際關係(北京),2000年6期,2000年6月,頁1-13。
    冀玉珍。「科學發展觀與中國和平崛起的邏輯統一」。中國石油大學學報(山東),第20卷第6期,2004年12月,頁44-47。
    蕭全政。「論中共的和平崛起」。政治科學論叢(台北)第22 期,民93年12月,頁1-30。
    遲愛萍。「毛澤東國際戰略思想的演變」。黨的文獻(北京),1994年第3期,頁46-52。
    錢其琛。「911 事件後的國際形象與中美關係」。外交學院學報(北京),2002年3期,2002年5月,頁1-6。
    魏 煒。「均勢的理論化及其對國際關係的影響」。國際觀察(北京),2006年第1期,2006年2月,頁55-60
    顧立民。「新世紀中共地緣戰略思想」。問題與研究(台北),第42卷第3期,民92 年5 月,頁57-78。
    六、研討會資料
    邱坤玄、譚偉恩合著。「胡錦濤時期的外交思維:國際關係理論的分析」。引自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主編,胡錦濤政權之續與變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編者,2007年6月14日,頁5-1─5-16。
    連弘宜,王志鵬合著,「中國海權崛起背景下亞太周邊國家潛艦戰力之研究」,引自中興大學全球和平與戰略研究中心編,第五屆全球戰略與台海安全研討會論文集。台中:編者,2007年11月,頁1-19。
    夏立平。「論國際體系轉型與中國對外戰略」。引自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編,前瞻廿一世紀的戰略思潮第三屆戰略學術研究會論文集。台北市:編者,2007年4月,頁1-15。
    章旦隆。「胡錦濤的對外政策:戰略目標與策略運用」。引自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編,胡錦濤政權之續與變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編者,2007 年6月14 日,頁5-17─5-33。
    陳世民,「東亞戰略架構中核武的角色:核武擴散與嚇阻穩定」,引自中興大學全球和平與戰略研究中心編,第五屆全球戰略與台海安全研討會論文集。台中,編者,2007年11月,頁1-16。
    趙穗生。「中國在全球尋求能源安全之道及其與亞太國家之間關係」。引自國防大學戰略研究中心編,第六屆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編者,2005 年12 月,頁167-199。
    劉復國。「美國與印度的戰略安全合作」。引自政治大學國關中心主編,轉型中國際安全戰略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編者,2007 年5 月9 日,頁1-10。
    蔡明彥。「美國東亞軍事優勢地位的挑戰:中國『反介入』與美國『反反介入』的角力」。引自中興大學全球和平與戰略研究中心編,第五屆全球戰略與台海安全研討會論文集。台中,編者,2007 年11 月,頁1-13。
    七、碩博士論文
    王慶榮。中共「和諧世界」戰略對美中關係影響之研究。國防大學戰
    略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8年3月。
    王紀青。911 事件後美中台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5年1月。
    吳家驥。中共國際戰略移轉與經濟發展互動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
    際事務學院,碩士論文,2005年7月。
    呂冠頤。現狀霸權與崛起強權互動之研究─一個理論與歷史的分析途
    徑。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2年7月。
    李英明。江澤民時期對美外交政策─從文化民族主義角度分析。中國
    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李啟民。經濟互賴與和平─以後冷戰時期的中美關係為例。淡江大學
    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林佩瑩。911 事件後中共對美戰略與安全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6月。
    林芷瑩。中共「和諧世界」戰略之研究。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1月。
    唐欣偉。強鄰威脅下的小國應對策略模式之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9年1月。
    陳嘉尚。從權力平衡探討中共崛起之地緣戰略。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
    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2年6月。
    葉欣沛。江澤民時期對美外交政策─從文化民族主義角度分析。中國
    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鄭昇陽。中亞國家安全策略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戰略與國際事務碩
    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民94年12月。
    謝奕旭。冷戰後美國與中共的亞太戰略─權力平衡的觀點。政治作戰
    學校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4月。
    八、網路資料
    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
    中共外交部網站。http://www.fmprc.gov.cn/。
    中共外匯管理局。http://www.safe.gov.cn/。
    中共政府網。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
    中共商務部網站。http://egov.mofcom.gov.cn/。
    中共國務院網站。http://big5.gov.cn/。
    中時電子報。http://news.chinatimes.com/
    中國報新聞網。http://www.chinapress.com.my/ 。
    中國評論新聞網。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
    中國經濟網。http://big5.ce.cn/ 。
    中華民國國防部網站。http://www.mnd.gov.tw/ 。
    中華歐亞基金會。http://www.fics.org.tw/ 。
    日本防衛省。http://www.jda.go.jp/ 。
    台灣智庫。http://www.taiwanthinktank.org/
    世界貨幣基金會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http://www.imf.org/ 。
    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WEF)。http://www.weforum.org/ 。
    世界銀行World Bank。http://www.worldbank.org/ 。
    全球碳監控行動Carbon Monitoring for Action (CARMA)。http://carma.org/ 。
    多維新聞網。http://www5.chinesenewsnet.com/ 。
    自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 。
    民主自由協會Freedom House。http://www.freedomhouse.org/ 。
    防衛新聞網Defense News。http://www.defensenews.com/ 。
    美國中央情報局( CIA)網站。http://sportsforum.ws/ 。
    美國之音中文網。http://www.voanews.com/chinese/index.cfm/ 。
    美國白宮網站。http://usinfo.org/mgck/usinfo.state.gov/ 。
    美國國防部網站。http://www.defendamerica.mil/ 。
    美國國務院網站US Department of State。http://www.state.gov/ 。
    英國BBC 中文網站。http://news.bbc.co.uk/chinese/ 。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站。http://www.npf.org.tw/ 。
    國策研究院。http://www.inpr.org/ 。
    國際線上。http://big5.cri.cn/ 。
    斯德哥爾摩和平研究所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 。http://www.sipri.org/ 。
    新浪新聞網。http://news.sina.com.tw/ 。
    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 。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 。
    德國之聲中文網。http://www.dw-world.de/ 。
    聯合新聞網。http://udn.com/。
    九、報紙
    人民日報
    中國時報
    自由時報
    青年日報
    聯合晚報
    聯合報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9792004
    98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922004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200401.pdf1362KbAdobe PDF24787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