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49416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822/144841 (79%)
造訪人次 : 51863055      線上人數 : 49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49416


    題名: 大陸沙塵暴防治政策之研究
    作者: 王大旺
    貢獻者: 姜家雄
    王大旺
    關鍵詞: 大陸沙塵暴
    荒漠化
    防沙治沙
    日期: 2009
    上傳時間: 2010-12-08 10:54:35 (UTC+8)
    摘要: 沙塵暴是一種高強度風沙災害,由沙塵源、強風和不穩定的大氣層結構三個基本條件構成。中國大陸北方的8大沙漠區,因為人類的生活需求與經濟活動,荒漠化呈擴展的態勢,每年春季西伯利亞與蒙古冷高壓過境時,產生嚴重沙塵暴天氣,危害長江以北廣大地區,也造成鄰近日、韓兩國空氣汙染,引發強烈抗議。2000年大陸前總理朱鎔基一席「遷都」的警告,開始加大國內各項防沙治沙的重大工程與立法管制,挹注鉅額經費;同時,因應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藉由國際合作機制,尋求防治資金與技術。但是經過多年治理,土地沙漠化的情況只是「局部改善,整體惡化」,沙塵暴的發展趨勢依然嚴峻。本論文探討大陸沙塵暴相關防治措施及面臨問題,包括背景、成因、過程與成效。
      大陸近年沙塵暴的統計數據顯示,土地沙化的速度已逐漸減緩,但是,沙塵暴的發生次數未減,大陸的「防沙治沙」工程都未產生實質效果,沙塵源也沒有真正遏止。其原因眾多,究其主因是,「六濫」情況仍未禁止;其次,大陸沙塵暴防治相關工程都是重塑生態環境,違反自然規律;還有,國際未建立有效合作機制。
    參考文獻: 丁平君編著。《凝視沙塵暴的發源地─阿拉善人與環境的照片故事》。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年。
    大宮信光。《圖解不可不知的天災地變》,蕭志強譯。臺北:世茂出版社,2008年,三版。
    「中共年報」編篡委員會。《2001中共年報》。臺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1年。
    「中共年報」編篡委員會。《2002中共年報》。臺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2年。
    「中共年報」編篡委員會。《2003中共年報》。臺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3年。
    「中共年報」編篡委員會。《2005中共年報》。臺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5年。
    丘宏達。《現代國際法》。臺北:三民書局,2008年,二版。
    王金南等編著。《環境稅收政策及其實施戰略》。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6年。
    王國清主編。《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優秀論文集(上卷)》。蘇州: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6年。
    王偉光、鄭國光主編。《氣候變化綠皮書─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09)》。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丹洛普(Storm Dunlop)。《天氣的奧秘─以驚人影像架構成人人能懂的天氣百科全書》(Original title:WEATHER),胡妙芬譯。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6年。
    弗列德曼(George Friedman)。《未來一百年大預測》(The Next 100Years:A Forecast for 21st Century),吳孟儒等譯。臺北:木馬文化,2009年。
    白光主編。《西部大開發,第一部:總體戰略部署》。北京: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2000年。
    白永秀主編。《中國經濟改革30年─資源環境眷》。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8年。
    白鋼、史衛民主編。《中國公共政策分析(2009年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甘德福主編。《原來如此‧滄桑變幻的地理》。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5年。
    朱士光等編著。《西部地標─黃土高原》。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年。
    色音等。《水資源與生態環境─黑河流域水資源狀況的社會學調查》。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
    李文堯、林心雅合著。《地圖會說話─不可思議的GIS》。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
    李孝聰。《中國區域歷史地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吳海峰主編。《生態城市帶建設與區域協調發展─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為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宋立剛、胡永泰主編。《經濟增長、環境與氣候變遷─中國的政策選擇》。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宋國誠。《21世紀中國(卷一)西部大開發》。台北:政治大學國關中心,2002年。
    宋國誠。《21世紀中國(卷二)全國化與中國之發展》。台北:政治大學國關中心,2002年。
    門洪華。《中國國際戰略導論》。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年。
    汪永晨主編。《改變─中國環境記者調查報告(2006年卷)》。北京:三聯書店,2007年。
    汪永晨主編。《選擇─中國環境記者調查報告(2007年卷)》。北京:三聯書店,2009年。
    汪永晨、熊志紅主編。《關注─環境記者沙龍講堂》。北京:三聯書店,2009年。
    呂理德等。《關鍵時刻:氣候變遷‧台灣準備》。臺北:餘紀忠文教基金會,民國98年9月1日。
    岳天明等著。《中國西北民族地區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岳高偉等著。《沙塵暴科學問題研究》。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9年。
    林燦鈴等著。《國際環境法理論與實踐》。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8年。
    胡鞍鋼、管清友著。《中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年。
    秦大河。《沙塵暴》。北京:氣象出版社,2003年。
    秦大河主編。《氣候變化:區域應對與防災減災─氣候變化背景下,極端事件相關災害影響及應對策略》。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年。
    原剛。《徹底瞭解地球暖化‧圖解‧世界環境變遷地圖》,曾心怡譯。臺北:日月文化出版公司,2009年。
    格溫‧戴爾(Gwynne Dyer)。《氣候戰爭》(CLIMATE WARS),林聰毅譯。臺北:財信出版公司,2009年。
    夏畢洛(Robert J. Shapiro)。《趨勢力─改變未來15年的世界樣貌》(Futurecast),吳國卿譯。臺北:財信出版社,2008年。
    高爾(Al Gore)。《不願面對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張瓊懿、欒欣譯。臺北:商周出版公司,2008年。
    唐納德‧沃斯特。《塵暴:1930年代美國南部大平原》,侯文蕙譯。北京:三聯書店,2003年。
    陸忠偉主編。《非傳統安全論》。北京:時事出版社,2005年。
    張小曳主編。《2006春季的東北亞沙塵暴》。北京:氣象出版社,2006年。
    張小曳主編。《亞洲沙塵暴及其數值預報系統》。北京:氣象出版社,2006年。
    張建強主編。《生態與環境》。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9年。
    曹明德主編。《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
    郭新寧主編。《亞太地區多邊安全合作研究》。北京:時事出版社,2009年。
    陳潔等著。《中國草原生態治理調查》。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9年。
    陳潔華。《21世紀中國外交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2001年。
    陳德敏。《環境法原理專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
    隆伯格(Bjorn Lomorg)。《暖化?別鬧了》(COOL IT:The Skeptical Environmemtalists Guide to Global Warming),嚴麗娟譯。臺北:博雅書屋有限公司,2008年。
    景愛。《警報:北京沙塵暴》。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彭懷恩、兪可平。《中國轉型的挑戰(經濟社會篇)》。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2000年。
    曾慶存等著。《千里黃雲─東亞沙塵暴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年。
    楊根生等編著。《防禦沙塵暴》。蘭州: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年。
    楊潔勉主編。《世界氣候外交和中國的應對》。北京:時事出版社,2009年。
    楊東平主編。《中國環境發展報告(2010)》。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
    葉俊榮。《全球環境議題─台灣觀點》。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1年。
    潘忠岐主編。《復旦國際關係評論第八輯─國際責任與大國戰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潘家華等主編。《2009程式藍皮書─中國城市發展報告No.2》。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鄭天喆、姚福燕。《大滅絕:不可忽視的地球SOS》。臺北:可道書房,2006年。
    鄭易生主編。《中國環境與發展評論(第二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錢正安、賀慧霞、翟章。《中國沙塵暴研究》。北京:氣象出版社,1997年。
    劉洪利、周春紅主編。《2007春季的東北亞沙塵暴》。北京:氣象出版社,2007年。
    劉景濤等主編。《沙塵暴成因及綜合防治》。內蒙古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年。
    劉俊主編。《關注龍捲風‧沙塵暴》。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8年。
    劉學禮主編。《天災─威脅人類生存的16大自然災難》。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年。
    盧琦、楊有林主編。《全球沙塵暴警示錄》。蘇州: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1年。
    聶華林、王水蓮編著。《區域系統分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韓勃、江慶勇。《軟實力:中國視角》。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鍾德才主編。《中國現代沙漠動態演變圖(1:400萬)》。蘭州:中國地圖出版社,2003年。
    二、期刊論文
    王石英等。〈美國歷史時期沙塵暴的治理及其對中國的借鑒意義〉,《資源科學》,2004年1月,26卷第1期,頁120~128。
    王勁松等。〈中國西北及青藏高原沙塵天氣演變特徵〉,《中國環境科學》,2008年,第28卷第8期,頁714~719。
    王煒、方宗義。〈沙塵暴天氣及其研究進展綜述〉,《應用氣象學報》,2004年,第15卷第3期,頁369。
    王煒、方宗義。〈沙塵暴天氣及其研究進展綜述〉,《應用氣象學報》,2004年2月,第18卷第2期,頁4。
    仇立慧等。〈中國北方沙塵暴研究進展〉,《寶雞文理學院學報》,2003年6月,第23卷第2期,頁158~160。
    介冬梅等。〈中國草元帶與東亞沙塵暴〉,《草地學報》,2003年3月,第11卷第1期,頁3~9。
    尹筱惠等。〈北京沙塵天氣的變化特徵及其沙塵源地分析〉,《高原氣象》,2007年10月,第26卷第5期,頁1039~1044。
    申元村等。〈我國的沙暴、塵暴及其防治〉,《科技導報》,2000年8月,頁39~41。
    田慶明等。〈強沙塵暴過程高空溫濕風結構和大氣穩定度分析〉,《乾旱區研究》,2008年9月,第25卷第5期,頁700~704。
    吳承翰等。〈亞洲沙塵暴之模擬〉,臺北,《中華民國環境保護學會學刊》,民94年12月,第28卷第2期,頁202~220。
    吳琬瑜。〈綠化內蒙古 莫讓旱地變荒漠〉,《天下雜誌》,2007年9月,第395期,頁213~217。
    李君等著。〈沙塵暴特性及對人體健康影響〉,《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誌》,2004年9月,第7卷第9期,頁897。
    李建東、陳佐忠、任繼周,〈蒙古人民共和國草原的基本特徵〉,《草原與草坪》,1992年,第1期。
    李智佩等。〈全新世氣候變化與中國北方沙漠化〉,《西北地質》,2007年,第40卷第3期,頁1~22。
    李棟樑等。〈我國沙塵暴的氣候成因及未來發展趨勢〉,《中國環境科學》,2007年,第27卷第1期,頁14~18。
    李彰俊等。〈地面凍結狀況與春季沙塵暴發生的關係〉,《乾旱區地理》,2008年3月,第2008卷第3期,頁203~209。
    李耀輝等。〈我國沙塵暴特徵及其乾旱關係的研究進展〉,《地球科學進展》,2007年11月,第22卷第11期,頁1169~1176。
    杜小麗。〈我國西北沙塵暴地區生態移民研究〉,《法治與社會》,2009年1月,頁288~289。
    杜忠潮等。〈長城沿線毛烏素沙地形成、擴展及其荒漠化效應〉,《水土保持研究》,2006年6月,第13卷第3期,頁226~232。
    杜紹敏等。〈內蒙古自治區東部荒漠化現狀及危害〉,《地質與資源》,2007年3月,第16卷第1期,頁71~74。
    辛克東等。〈民勤生態環境的現狀與治理〉,《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年9月,第17卷第3期,頁71~73。
    呂忠梅等。〈從沙塵暴防治看立法理念的轉換〉,《河北法學》,2007年7月,第25卷第7期,頁26~30。
    呂新苗等。〈北京周邊地區沙塵暴時空分佈特徵及其環境背景〉,《地理研究》,2004年1月,第23卷第1期,頁38~44。
    吳煥忠。〈我國沙塵暴災害述評及減災對策〉,《農村生態環境》,2002年2月,第18卷第2期,頁4。
    吳漢。〈中國大陸沙塵暴現象及其影響〉,《共黨問題研究》,2001年,第27卷第5期,頁7~9。
    林志。〈沙塵暴─大自然的懲罰〉,《防猜博覽》,2006年3月,第3期,頁23。
    林瑩秋。〈沙漠種樹 改變樓蘭生態─一個高階經理人的夢〉,《商業週刊》,2009年1月,第1105期,頁152~156。
    周慧菁。〈兩岸企業家挑戰沙塵暴〉,《天下雜誌》,2006年6月,第347期。
    阿吉古麗‧沙依提等。〈烏魯木齊地區一次強沙塵天氣過程分析〉,《沙漠與綠洲氣象》,2008年10月,第2卷第5期,頁28~31。
    柳中明。〈影響台灣空氣品質的沙塵暴天氣〉,《中華民國環境保護學會學刊》,民91年。
    唐國利等。〈中國近40年沙塵暴變化趨勢的分析〉,《氣象》,2004年,第31卷第5期,頁8~11。
    高國雄。〈中國北部沙塵暴現狀、成因與防治對策〉,《水保持研究》,2005年5月,第12卷第5期,頁179。
    高維英等。〈2006年中國北方一次強沙塵暴天氣的環流模式分析〉,《災害學》,2009年3月,第24卷第1期,頁58~63。
    高慶先等。〈北京地區沙塵天氣及其影響〉,《中國環境科學》,2002年,第22卷第5期,頁468~471。
    孫蘭東等。〈甘肅沙塵暴變化特徵及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乾旱地區農業研究》,2008年11月,第26卷第6期,頁212~216。
    陳武駿,〈剖析中國西部大開發戰略〉,《共黨問題研究》,2002年,第28卷第2期,頁48。
    陳波、周興民,〈澳大利亞的草場資源、生物多樣性狀況及其管理〉,《資源生態環境網絡研究動態》,1998年,第2期。
    許炯心。〈土地利用變化對鄂爾多斯高原週邊地區沙塵暴的影響〉,《地理研究》,2004年7月,第23卷第4期,頁463~468。
    張小曳等。〈中國的人為沙漠化因素對亞洲沙塵暴的貢獻〉,《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05年11月,第1卷第4期,頁147~150。
    張自銀等。〈中國北方過去2000年沙塵事件與氣候變化〉,《第四紀研究》,2006年11月,第26卷第6期,頁905~914。
    張經煒。〈荒漠化防治的另一種途徑─C4植物〉,《乾旱區研究》,2006年9月,第23卷第3期,頁384~387。
    常兆豐等。〈民勤沙塵暴分佈的地理因素及其前期氣象特徵〉,《乾旱區地理》,2009年5月,第32卷第3期,頁412~417。
    曹文炳等。〈黑河下游水環境變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水文地質工程地質》,2004年,第5期,頁21~25。
    戚道孟主編。《環境法》,(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年),頁390。
    鄒旭愷、張強。〈年沙塵天氣解析〉,《中國減災》,2006年5月,第5期,頁16。
    程瑛等。〈近40年甘肅省氣象災害對社會經濟的影響〉,《乾旱區地理》,2006年12月,第29卷第6期,頁844~849。
    黃菁蓮。〈沙塵暴的概況及其治理對策〉,《現代農業科技》,2007年,第7期,頁129~130。
    賈小霞,〈全球荒漠化變化態勢及「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面臨的挑戰〉,《世界林業研究》,2005年,第18卷第6期,頁14。
    葛肖虹等。〈中國西部治理沙漠化的戰略思考與建議〉,《第四紀研究》,2005年7月,第25卷第4期,頁484~489。
    楊于勝。〈土地沙漠化與國家安全(上)〉,《尖端科技》,2008年9月,第289期,頁60~65。
    楊于勝。〈土地沙漠化與國家安全(續)〉,《尖端科技》,2008年10月,第290期,頁68~75。
    路明。〈我國沙塵暴發生成因及其防禦策略〉,《中國農業科學》,2002年,第35卷第4期,頁440~446。
    劉志麗等。〈亞洲沙塵暴的遙感監測方法研究─以中國-日本合作研究區為例〉,《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2005年8月,第30卷第8期,頁708~711。
    錢正安等。〈中蒙地區沙塵暴研究的若干進展〉,《地球物理學報》,2006年1月,第49卷第1期,頁83~92。
    錢正安、宋敏紅、李萬元。〈近50年來中國北方沙塵暴的分不及變化趨勢分析〉,《中國沙漠》,2002年3月,第21卷第2期,頁106~107。
    劉文萍。〈我國西部沙渙化問題探討〉,《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5年,第23期,頁77。
    劉真等。〈中國寧夏沙塵暴的成因與防治對策研究〉,《寧夏工程技術》,2003年8月,第2卷第3期,頁294~297。
    劉學銚。(內蒙沙化與華北之沙塵暴),《蒙藏地區現況雙月報》,2001年3月,10卷2期,頁10~12。
    嶽平等。〈“7‧12”特異沙塵暴成因研究〉,《乾旱區研究》,2005年9月,第22卷第3期,頁345~349。
    嶽樂平等。〈阿拉善高原乾涸湖床沉積物與華北地區沙塵暴〉,《第四紀研究》,2004年5月,第24卷第3期,頁311~317。
    魏立濤等。〈河北省沙塵暴的危害性與預防對策〉,《河北農業科學》,2008年,第12卷第6期,頁73~74、96。
    譚毅。〈從治理理論看沙塵暴治理中的政府角色〉,《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期,頁5~6。
    蕭富元。〈獨家專訪《大崩壞》作者賈德‧戴蒙─人類最迫切的危機」〉,《天下雜誌》,2006年4月,第344期。
    顧靜等。〈西北地區不同等級沙塵暴的空間變化與防治〉,《災害學》,2008年3月,第23卷第1期,頁27~31。
    三、碩博士畢業論文
    吳承翰。〈亞洲沙塵暴之模擬〉,國立中央大學大氣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陳坤料。〈兩岸對大陸沙塵暴的防制政策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專班碩士論文,民92(2003)年。
    駱雯娟。〈防治沙塵暴國際合作問題研究〉,甘肅省蘭州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四、研討會論文
    柳中明、楊之遠、彭立新、錢正安。〈2001:沙塵暴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大陸沙塵暴對台灣地區空氣影響與預測研討會。臺北,2001年3月21日。
    張望英。〈關於沙塵暴防治的國際環境法的發展〉。適應市場機制的環境法制建設問題研究─2002年中國環境資源法學研討會。西安,2002年10月22~25日。
    蒙藏委員會。《沙塵暴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臺北:蒙藏委員會,2002年。
    五、報章雜誌
    〈一覺醒沙滿屋 民勤綠洲不保─縣內沙化面積已達94.5% 恐成大陸第二大沙漠〉,《旺報》,2009年8月27日,第A12版。
    〈人民日報:沙塵暴捲土重來的警思〉,《旺報》,2010年3月25日,第A18版。
    〈大力發展沙產業〉,《旺報》,2010年1月12日,第A9版。
    〈大陸沙塵暴波及16省2.7億人〉,《旺報》,2010年3月22日,第C9版。
    〈土地沙化,沙棘為何能攔沙〉,《朔州日報》,2007年11月29日,第004版。
    〈日中將舉行沙塵暴會議〉,《旺報》,2010年5月25日,第A9版。
    〈引江濟漢 陸現代最大人工運河開工〉,《旺報》,2010年3月27日,第A5版。
    〈中國水壩害湄公河枯?泰寮越柬聲討〉,《聯合報》,2010年4月3日,第A18版。
    〈中國荒漠面積年均增長一萬多公里〉,新華社,2002年9月13日。
    〈內蒙籌建沙漠水庫 中國首座〉,《中國時報》,民98年8月12日,第A13版。
    〈加大防沙治沙力度─保護河西走廊綠洲〉,《民主協商報》,2006年6月16日,第002版。
    〈以「風」克「沙」 振興「三北」─河北省沽源縣建設風電能源產業鞏固「一退雙還」成果〉,《中華新聞報》,2007年3月23日,第F01版。
    〈用創意扭轉中國北方沙漠化〉,《旺報》,2009年10月20日,第B4、5版。
    朱真楷。〈官員諉責 誰泣我國土之殤〉,《中國時報》,2010年3月28日,第A3版。
    〈台灣會被碳風暴掃到〉,《旺報》,2009年12月19日,第C10版。
    〈冰川消融 長江增長10公里〉,《旺報》,2009年11月11日,第C7版。
    〈旱恨湄公河4國 怪中築壩擋水〉,《旺報》,2010年4月3日,第A8版。
    〈沙漠也是財富 企圖消滅不科學〉,《科技日報》,2007年1月11日,第009版。
    〈沙漠東進 敦煌綠洲恐消失〉,《旺報》,2009年12月4日,第B2版。
    〈沙塵災害的法律防治〉,《學習時報》,2006年8月14日,第005版。
    〈沙塵暴與伊朗風暴〉,《第一財經日報》,2007年4月2日,第A03版。
    〈沙塵隱患 「用草捂沙」能否根除?〉,《中國經濟時報》,2006年7月3日,第007版。
    〈沒了天敵 內蒙古草原鼠害肆虐〉,《旺報》,2010年5月28日,第C12版。
    〈沒雨又順風 沙塵直航台灣〉,《聯合報》,民98年4月26日,第A6版。
    〈我省防沙治沙走上法制化軌道〉,《遼寧日報》,2007年1月3日,第001版。
    〈英記者揭露 中國濫採稀土毒礦〉,《蘋果日報》,2010年1月11日,第A20版。
    〈別鬧了 哥本哈根〉,《中國時報》,民98年12月19日,第A22版。
    〈季風+氣膠 亞洲環境拉警報〉,《聯合報》,2010年6月26日,第A6版。
    〈青藏高原冰川 2035年恐消失〉,《中國時報》,2009年8月21日,第A19版。
    〈林業局:切實承擔起重大沙塵暴災害應急管理職責〉,《中國改革報》,2009年3月17日,第003版。
    〈阿拉善生態協會 兩岸企業家拼治沙〉,《聯合報》,民98年7月30日,第A16版。
    〈阿拉善SEE生態協會和大自然保護協會的有關專家、代表日前一致疾呼:讓更多企業參與生態建設〉,《中國財經報》,2006年12月6日,第006版。
    〈南水北調大規模移民將啟動〉,《旺報》,2009年10月19日,第C3版。
    〈南水北調 丹江口啟動大移民〉,《旺報》,2009年8月28日,第A10版。
    〈風沙為何「治而不住」?〉,《中國經濟導報》,2006年7月8日,第A01版。
    〈拼環保 『十二五』將投入3.1兆〉,《旺報》,2009年11月26日,第A7版。
    〈紅堿淖漸沙化 遺鷗恐失居所〉,《聯合報》,民98年7月23日,第A16版。
    保羅。〈沙塵暴〉,《中興工程》,2008年1月,第98期,頁114~117。
    〈浮游生物 沙塵暴大滋補〉,《聯合報》,2010年3月24日,第A5版。
    〈草原生態恢復新思路:畜南下,禽北上〉,《科學時報》,2006年10月12日,第A03版。
    〈草原沙漠化 肯亞、內蒙『乾』苦〉,《聯合報》,民98年9月5日,第A3版。
    〈草原與沙塵暴高層論壇舉辦─保護性耕作成重要議題〉,《中國農機化導報》,2006年6月26日,第004版。
    〈氣候暖化 長江流域極端災害加劇〉,《中國時報》,民98年11月11日,第A13版。
    〈強大沙塵暴來襲 蘇里格探區無憂〉,《中國石油報》,2007年4月17日,第001版。
    〈乾旱:雲南的今天,北京的明天〉,《旺報》,2010年3月30日,第A18版。
    〈淮河源頭 防護林遭瘋狂盜伐〉,《旺報》,2010年3月3日,第C12版。
    〈陸乾旱惡化 危及東北、華北糧倉〉,《旺報》,2009年9月11日,第A7。
    〈基改台灣楊 讓沙漠變綠地〉,《中國時報》,2010年3月28日,第A9版。
    〈從模範到冠軍(內蒙古篇)〉,《旺報》,2009年9月11日,第B5版。
    〈為了400萬平方公里國土的生態安全─解讀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30年〉,《科學時報》,2007年3月13日,第A01版。
    〈為什麼要在內蒙古推廣保護性耕作〉,《中國農機化導報》,2006年5月22日,第004版。
    〈為北京奧運構築「綠色護城河」〉,《經濟日報》,2008年3月31日,第007版。
    〈移民生活無著落〉,《旺報》,2010年4月28日,第A9版。
    〈飛來橫禍沙很大…跨國合作抗沙塵〉,《聯合報》,2010年3月21日,第A15版。
    〈專家:現在方案 付出代價最高〉,《旺報》,2010年3月27日,第A5版
    〈雲林濁水溪沙害 天天沙塵暴〉,《中國時報》,2010年3月28日,第A3版。
    〈尊重規律 科學治沙─建立長期機制紮實推進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建設〉,《中國經濟導報》,2006年8月29日,第A02版。
    〈過度開荒 青土湖消失〉,《旺報》,2009年8月27日,第A12版。
    〈遏制草原退化的腳步〉,《人民法院報》,2008年5月8日,第003版。
    〈預測旱災 陸氣象局:水準有限〉,《旺報》,2010年4月9日,第C14版。
    〈種植、修剪、草原網絡、灌溉─催生綠洲四部曲〉,《聯合報》,民98年9月5日,第A3版。
    劉必榮。〈苦旱引爆的公關戰〉,《旺報》,2010年4月5日,第A13版。
    〈農機補貼絆住土地沙化的「腿」〉,《中國農機化導報》,2007年4月7日,第002版。
    〈難適應 三峽鄉民掀起返流〉,《旺報》,2010年3月12日,第C14版。
    六、英文專書
    Liu Show hen,Shiu Chein-Jung《Asian Dust Storms and Their Impact on the Air Quality of Taiwan》Aerosol and Air Quality Resear,2001,P1~8。
    七、其他
    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
    大紀元新聞網,http://www.epochtimes.com
    中央日報網路報,http://CDNews.com.tw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門戶網站,http://www.gov.cn
    中國互聯網,http://www.china.org.cn
    中國沙塵暴網,http://www.duststorm.com.cn/
    中國科學網,http://big5.cas.cn
    中國農業信息網,http://2010jiuban.agri.gov.cn/
    中國政府網,http://www1.www.gov.cn/
    中國網,http://big5.china.com.cn
    〈中國世紀工程:南水北調簡介〉,第三屆國際城市論壇會議─城市與水,2008年,http://waterandcity.blogspot.com/2008/06/bring-water-to-beijing.html
    中國水利部,http://www.mwr.gov.cn
    〈沙塵暴〉。http://www.cnki.net
    朱俊風。〈防沙治沙要以人為本,樹立五個觀念,發展循環境經濟,興辦沙產業〉。http://www.cnki.net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
    docin.com豆丁網,http://www.docin.com/
    美國之音中文網,http://www.ettoday.com
    星島日報網,http://www.singtao.com
    陳佐忠。〈逐步實施集約化草地畜牧業,發展優質畜產品,發揮草地的多功能〉。http://www.cnki.net
    張琳。〈試析引起沙塵暴現象的經濟學原因〉。http://www.cnki.net
    朝鮮日報中文網,http://chn.chosun.com
    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xinhuanet.com
    華爾街日報,http://chinese.wsj.com
    國土資源部信息網,http://big5.lrn.cn
    濕地國際‧中國網,http://www.wetwonder.org
    韓國中央日報中文網,http://www.nhk.or.jp/nhkworld/chinese/
    環球網,http://opinion.huanqiu.com
    BBC中文網,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index.shtml
    CSSCI學術論文網,http://www.csscipaper.com
    NHK World 中文網,http://www.nhk.or.jp
    PChome新聞台Blog,http://mypaper.pchome.com.tw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97981011
    98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981011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101101.pdf1791KbAdobe PDF211408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