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205/145239 (79%)
Visitors : 52625925      Online Users : 93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49312


    Title: 胡錦濤時期建構中國和平形象之研究
    The research of constructing China’s peaceful image in the era of Hu Jintao
    Authors: 林宜虹
    Contributors: 邱坤玄
    林宜虹
    Keywords: 中國崛起
    中國威脅
    和諧社會
    和諧世界
    Date: 2008
    Issue Date: 2010-12-08 02:04:52 (UTC+8)
    Abstract: 中共改革開放30年,經濟的發展帶動整體國力不斷提升,面對國際社會對中國崛起之中國威脅論,中共近幾年積極參與國際事務,並藉由各種場合不斷強調和平共處、和諧發展之基調。
    2002年胡錦濤接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並於2003年接任中共國家主席,自此開啟了胡錦濤執政時期。本文旨在探究胡錦濤主政時期對內如何實現和諧社會、對外又如何實現和諧世界之理論,並進而探討中共對台政策之和平作為。
    胡錦濤對內為建構社會主義的和諧社會,乃是經由經濟、政治、文化及社會建設等手段;隨著經濟發展進一步深化經濟改革,緊接著政治改革成為必要,加強與人民群眾利益緊密相連的社會建設,並藉由文化軟實力的推動來改變西方國家對中國國家形象的觀感。對外為建構其和平形象,除塑造負責任大國形象,與鄰為善,持續深化與支持發展中國家,並積極參與各種國際組織,爭取主辦國際賽事及盛會,對台政策則重啟兩岸談判機制,加強兩岸互動交流,進而減少打壓臺灣國際發展空間。
    然而中共也因改革開放政策而面臨嚴重的社會問題,雖其不斷強調自己的發展策略是一種和平導向,但卻又處處設限,強調「民主」卻又打壓「人權」,發展「和平」卻又處處「威脅」,雖然中共積極地謀求一個更利己的國際環境,然其矛盾的作法仍形成發展「和諧社會」及「和諧世界」的內、外部阻力。
    有「和諧社會」才有「和諧世界」,而「和諧社會」的根本在民主,期待中共未來能夠落實真正的自由、民主,進而發展成為表裡合一的「和諧世界」。
    Reference: 一、中文文獻
    (一)中文專着
    丁樹範主編,中國大趨勢2003-2004。臺北:新新聞文化,2004。
    中共中央文獻室編着,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天下雜誌編輯,面對中國。臺北:天下雜誌,2006。
    毛澤東,毛澤東外交文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4。
    王良能,中共崛起的國際戰略環境。臺北:唐山出版社,民89。
    王英津,轉型中的中國政治和法治。臺北:博揚文化,2005。
    王逸舟,全球政治和中國外交。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
    朱新民主編,胡溫體制的平衡戰略—思維與政策。台北:遠景基金會,民94。
    汝信、陳學藝、李培林,2007: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余正梁等着,全球時代的國際關係。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
    呂亞力,政治學方法論。臺北:三民書局,1987。
    李華球,北京奧運—是遐思?似理想?。臺北:博揚文化,2007。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臺北:三民書局,1993。
    林中斌,以智取勝。臺北:全球防衛雜誌,2005。
    金觀濤、劉青峰,毛澤東思想和儒學。臺北:風雲年代,2006。
    張五岳,中國大陸研究。臺北:新文京開發,2003。
    陳福成,中國政治思想新詮。臺北:時英出版社,2006。
    楊國樞等箸,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方法。臺北:東華書局,民79。
    楊開煌主編,胡錦濤政權之續與變論文集。台北:問津堂,民96。
    葉自成,中國大戰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新中國外交思想:從毛澤東到鄧小平。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葉志誠、葉立誠,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文化,2001。
    趙明義,國際區域研究。臺北:黎明,1994。
    劉芳榮,一博天下。臺北:聯經,民94。
    劉雪蓮,地緣政治學。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2。
    歐用生,質的研究。臺北:師大書苑,民78。
    蔡瑋主編,中國和平發展與亞太安全。臺北:政大國研中心,民94。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閻學通,中國國家利益分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戰略與管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閻學通、孫學峰,國際關係研究實用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韓培爾,社會科學方法論Q&A。臺北:風雲論壇,民87。
    (二)中文期刊
    「中共軟實力分析及我因應對策」,中共研究,43卷5期(2009年5月),頁105~126。
    「儒學對建構和諧世界的意義」,東方論壇,2006年第5期,頁3-10。
    丁磊,「八大集團與中國外交的戰略選擇」,天津師範大學學報,2007卷2期(2007年4月),頁6-10。
    王崑義,「三和戰略:中國新外交與台灣的戰略選擇」,全球政治評論,第17期(民國96年1月),頁28-30。
    王逸舟,「論綜合安全」,世界經濟與政治,1998年第4期,頁23-26。
    王殿卿,「孔子及儒學的新生與中國的文化選擇」,湖南科技學院學報,第27卷第12期,2006年12月,頁2-4。
    王毅,「和諧世界:真正具有中國特色的外交理念」,世界知識,2008年第5期(2008年3月),第14-16頁。
    任曉,「我們如何對待差異—對和諧世界之內涵的一個探析」,外交評論,2007年4期(2007年8月),頁37-39。
    吳正雄,「當前中國大陸公民社會之發展」,中共研究,43卷3期(2009年3月),頁62-67。
    宋以敏,「關於冷戰後世界力量劃分及組合問題探討」,國際問題研究,第8期(1996年),頁6-15。
    李一平,「中國與東盟區域合作:現況與前景」,貴州財經學院學報,2009年第2期,頁59-64。
    李沛竹,「大陸近月重大群體性事件頻生」,中共研究,42卷10期(2008年10月),頁88-99。
    李明,「「十七大」前後推動中共東北亞政策的「軟實力」」,東亞研究,第38卷第1期(2007年1月),頁228~232。
    李俊毅,「北京的儒學外交」,展望與探索,第6卷第5期(民國97年5月),頁49-57。
    李俊融、李靜宜,「論「和平與發展」戰略觀下的「和諧世界」與「和諧社會」」,展望與探索,第7卷第6期(民國98年6月),頁27~50。
    李智,「論文化外交」,外交學院學報,2003年第1期,頁83-85。
    李曉,「儒家思想對建立和諧世界的啟示」,青海師範大學學報,2006年第6期,頁39-41。
    周瑋,「和平發展—和諧世界理念引領下的中國發展之路」,宜春學院學報,第30卷第5期(2008年10月),第33-35頁。
    宗道一,「談判建交:新中國外交的一個創舉」,黨史研究與教學,1992年5月,頁41-48。
    林毅夫,「新農村建設若干思考」,中國經濟觀察,2006卷第1輯(2006年3月),頁36-45。
    邱坤玄,「「十七大」前後中共外交之總體形勢評估」,東亞研究,第38卷第1期(2007年1月),頁213-222。
    ,「美國對中國崛起的認知與美中互動」,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11期(2005年11月),頁5-10。
    俞可平,「和諧世界理念下的中國外交」,瞭望(北京),2007年第17期(2007年5月),頁30-35。
    ,「關於『北京共識』與中國發展模式的對話」,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4年第5期,頁4-9。
    姜林祥,「儒學復興新論—兼論中國文化發展的路向」,齊魯學刊,2006年第1期,頁9-11。
    施子中,「從大國外交道和諧世界—中共外交戰略之轉變」,展望與探索,第5卷第1期(2007年1月),頁8-14。
    柳瑟青,「系統研究深入領會鄧小平外交戰略思想」,現代國際關係,1994年3月,頁2-11。
    胡興梅,「對97後兩岸關係文化交流問題之探討」,中華戰略學刊,民87年12月,頁125-126。
    唐彥博,「中國大陸經濟發展之挑戰與對策」,中共研究,43卷5期(2009年5月),頁46-51。
    徐家良,于愛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建設的主要內容研究」,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9年第3期,頁83-87。
    徐堅,「和平崛起是中國的戰略抉擇」,國際問題研究(北京),第2期,頁4-15。
    袁建軍,「論八國集團與中國的外交戰略選擇」,社會主義研究,2008年第5期,頁133-137。
    國安民,「臺灣獲邀參與世界衛生大會」,中共研究,43卷5期(2009年5月),頁17-30。
    張妍,「推動建設和諧世界與完善國際能源秩序」,外交評論,2007年4期(2007年8月),頁41-45。
    ,「傳統文化與中國外交」,國際關係學院學報,1998年第3期,頁7-8。
    張清敏,「全球化環境下的中國文化外交」,外交評論,2006年第1期,頁42-46。
    張麟徵,「從和平崛起到和諧世界」,海峽評論,第193期(2007年1月),頁12-16。
    曹雲華,「睦鄰政策與中國」,當代亞太(北京),2004年第2期,頁54-58。
    曹雲華、徐善寶,「睦鄰外交政策與中國—東協關係」,當代亞太(北京),2004年第2期(2004年2月),頁52~59。
    梁嘉桓,「G20峰會與國對外關係的突破」,展望與探索,第7卷第5期(民國98年5月),頁107~113。
    陳岳,「當前國際格局的基本特點和發展趨勢」,求是,1999年第4期,頁26-28。
    陳建仲,「解讀胡錦濤非洲行的意義」,海峽評論,第195期(2007年3月),頁35-39。
    黃宣,「2008年中共涉臺工作」,中共研究,43卷2期(2009年2月),頁51-62。
    楚樹龍,「冷戰後中國安全戰略思想的發展」,世界經濟與政治,第9期(1999年),頁11-15。
    楊開煌,「「胡六點」重塑兩岸政治關係」,海峽評論,第219期(2009年3月),頁36~41。
    ,「大陸學者看兩岸」,展望與探索,第6卷第8期(2008年8月),頁4-6。
    ,「從未來反省:論現階段的大陸政策」,展望與探索,第7卷第6期(民國98年6月),頁1-9。
    葉江,「戰略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全方位外交中的大國戰略調整」,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8年第8期,頁38-44。
    路遙,「擬議以成其變化—略論因應兩岸情勢變化之道」,中共研究,第42卷7期(2008年7月),頁28-35。
    廖德智,「近年中共在洲外交戰略軟權力運用之觀察」,展望與探索,第6卷第4期(2008年4月),頁72-87。
    趙可金,「中國大陸國際關係理論研究四十年」,東亞研究,38卷1期(2007年1月),頁115-122。
    趙志靜,「論毛澤東的獨立自主外交思想」,上海大學學報,1993年6月,頁20-24。
    趙建民,「中共「十七大」後的政治發展」,東亞研究,38卷1期(2007年1月),頁247-261。
    趙國材,「「十七大」前後中共外交之總體形勢評估」,東亞研究,第38卷第1期(2007年1月),頁217-212。
    鳳翔,「摩擦 磨合 合作 雙贏」,中共研究,第42卷12期(2008年12月),頁28-45。
    劉山,「學習毛澤東外交思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外交學」,外交學院學報,1993年4月,頁2-6。
    劉璐,「儒家思想與建構和諧社會研究」,理論界,2007年第11期,頁28-30。
    劉冲,高新亭,「全球金融危機下中國經濟政策的調整」,改革發展,2009年第2期,頁11-12。
    鄧顯超,「新時期中國文化外交興起的必然」,天府新論,2006年第6期,頁106-109。
    蕭功秦,「從十七大觀察中國未來政經發展學術研討會大陸學者回應」,東亞研究,38卷1期(2007年1月),頁242-244。
    閻學通,「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的政策關係」,國際政治研究(北京),2006年第1期(2006年1月),頁14-22。
    韓江,「漢語大步走向世界」,海峽評論,第200期(2007年8月),頁13-15。
    龐中英,「全球化與和諧世界」,世界知識,2006年1期,頁67-68。
    ,「和平崛起的可能和困難」,理論參考,2004年第5期,頁16-19。
    羅建波,「如何理解中非新型戰略夥伴關係」,國際論壇,第9卷第5期(2007年9月),頁31~36。
    蘇格,「高舉鄧小平理論旗幟推進跨世紀中國外交事業」,現代國際關係,1997年11月,頁40-44。
    (三)研討會論文
    胡聲平,「胡錦濤與江澤民領導下中共對臺政策的初步比較」,2005年臺灣政治學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2005年12月10日。
    時殷弘,「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戰略思想:意識形態基礎、根本綱領和當今挑戰」,政治大學「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2008年12月25日。
    黃嘉樹,「改革開放對臺戰略的調整」,政治大學「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2008年12月25日。
    二、英文文獻
    (一)英文專着
    Charles, Kindleberger P., The World in Depression 1929-1939 (London: Allen Lane The Penguin Press, 1973).
    Hebert, Yee Story, Ian, The China Threat: Perceptions, Myths and Reality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2002).
    Khalilazd, Zalmay M. Shulsky, Abram N., Byman, Daniel L., Cliff, Roger, Orletsky, Shalapak, David T., David, Tellis, Ashley J., The United States and a Rising China (Washington, D.C.:RAND, 1999).
    Mosher, Steven W. Hegemon: China’s Plan to Dominate Asia & the World (San Francisco:Encounter Books, 2001).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Annual Report on the 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ashington, D.C.: Office of Secretary & Defence, 2005 ).
    (二)英文期刊
    Callahon, William A.,“How Understand China: The Dangers and Opportunities of Being a Rising Power.”,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no. 31(2005),pp. 701-714.
    Hunitington , Samuel P.“The Lonely Superpower”Foreign Affairs,Vol.78,no.2,1999,p.36.
    Joseph, Nye Jr.,“ Soft Power.”Foreign Policy, Vol.80(Autumn 1990),pp.153-171.
    Sheng Ding and Saunders Robert A.,“Talking up China: An Analysis of China’s Rising Cultural Power and Global Promotion of the Chinese Language.”East Asia,v23,n2, Summer 2006,p.6-15.
    三、報章及網路
    (一)報章
    人民日報(北京)
    工商時報(台北)
    中國時報(台北)
    中華日報(台北)
    光明日報(上海)
    經濟日報(台北)
    聯合報(台北)
    (二)網路
    BBC中文網 <http://news.bbc.co.uk >
    The World Bank <http://web.worldbank.org >
    人民網 <http://www.people.com.cn >
    大紀元新聞網 <http://www.dajiyuan.com>
    工業總會服務網 <http://www.cnfi.org.tw>
    中共國家統計局 <http://www.stats.gov.cn >
    中國人權網 <http://www.humanrights.cn >
    中國文明網 <http://yyf.wenming.cn >
    中國改革論壇 <http://www.chinareform.org.cn/ >
    中國社會組織網 < http://www.chinanpo.gov.cn>
    中國政府網 <http://big5.gov.cn >
    中國記協網 <http://big5.xinhuanet.com >
    中國評論新聞網 <http://www.chinareviewagency.com>
    中國評論新聞網 <http://cn.chinareviewnews.com>
    中國新聞網 <http://www.chinanews.com.cn >
    中國經濟網 <http://www.ce.cn >
    中國網(中國) <http://www.china.com.cn>
    中國選舉與治理網 <http://www.chinaelections.com>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頁 <http://www.gov.cn >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http://www.fmprc.gov.cn >
    孔子學院網 <http://www.confuciusinstitute.net>
    北京日報 <http://www.bjd.com.cn>
    台灣日本综合研究所資料庫 <http://www.japanresearch.org.tw >
    多維新聞網 <http://www2.chinesenewsnet.coml>
    南博網 <http://big5.caexpo.orgl>
    星島環球網 <http://www.singtaonet.com >
    美國中文在線 <http://gate.tycool.com >
    美國之音 <http://www.voanews.com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http://www.sef.org.tw/ >
    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 http://old.npf.org.tw >
    新唐人 <http://www.ntdtv.com >
    新浪網 < http://news.sina.com.cn >
    新華網 <http://news.xinhuanet.com/ >
    鳳凰網 <http://news.ifeng.com >
    學習時報網 <http://www.studytime.com.cn >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96981019
    97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981019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There are no files associated with this item.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