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49310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859/144881 (79%)
Visitors : 51883592      Online Users : 544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49310


    Title: 江澤民時期中共大國外交與歐盟關係之研究
    The research of China`s "Great-power diplomacy" and EU in Jiang, Ze-Ming time
    Authors: 王怡偉
    Contributors: 邱坤玄
    王怡偉
    Keywords: 大國外交
    歐盟
    後冷戰
    多極化
    夥伴關係
    Date: 2009
    Issue Date: 2010-12-08 02:04:43 (UTC+8)
    Abstract: 中共對冷戰後國際格局的評估,著重在大國權力的重新排列與組合,並認為新興強權的崛起勢將影響國際權力結構與平衡。然自冷戰結束以來,國際體系仍維持著以美國為主導的單極體系,1997年中共在面對當前國際形勢所提出的「大國外交」即是追求以權力為核心的國家利益。中共的國際戰略旨在維護和鞏固其在國際領域中的國家利益,自建政以來,歷代領導人審視國際權力結構的動態,制訂其國際戰略,俾在權力平衡的運作中,追求最大的國家利益。
    中共認為冷戰結束後,世界處於空前規模的調整與磨合時期,「大國關係」將是國際形勢發展與變化的決定性因素。新的國際格局形成將主要取決於大國力量的消長、演變和確定何為相對穩定的戰略關係。本文為瞭解江澤民時期之中共「大國外交」戰略與歐盟間的關係發展與影響,採用歷史文獻分析法,藉由多元研究途徑,探討中共「大國外交」發展的背景歷程、內涵定位、中歐間政策及對美、俄、日、台關係發展的影響。
    中歐經貿關係持續成長,雙邊關係穩定發展,中國與各大國的關係空前地深入而多元,中國對各大國的貿易關係都替各國帶來龐大的經貿利益,從而中國本身也獲得相當大的外交成果。未來中共仍將充分利用與各大國的對話機制深入發展關係,並妥慎處理與各大國的矛盾與衝突,仍將是中國「大國外交」戰略中,至為關鍵的重要外交任務。
    Reference: 一、中文部分
    專書
    兀成章、何中順,時代特徵與中國對外政策。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
    尹慶耀,中共外交與對外關係。台北:中華民國國際關係研究所,1973。
    ------------全球戰略大格局:新世紀中國的國際環境。北京:時事,2000。
    方柏華,國際關係格局:理論與現實。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2001。
    王玉民,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 。台北:洪葉,1994。
    王皓昱,歐洲合眾國:歐洲政治統合理想之實踐 。台北:揚智文化,1997。
    王良能,中共崛起的國際戰略環境 。台北:唐山文化,2000。
    王逸舟,全球政治和中國外交 。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
    ------------「面向21 世紀的中國外交:三種需求的尋求及其平衡」,收錄於金燦榮主編,中國學者看世界-大國戰略卷。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
    宦鄉,「爭論中的國際關係理論」,世界知識,第八期(1988),頁12。
    俞邃,「世界格局與大國關係若干問題探討」,現代國際關係,第二期(1998),頁43。
    -------「政策平衡與大國外交」,瞭望新聞週刊,第五十二期(2000),頁34。
    柯玉枝,「國家利益看冷戰後中共與日本關係中的合作與競爭」中國大陸研究,第四十二卷,第二期(1999年2月),頁76。
    殷天爵,「中共大國外交與夥伴關係之研析」,共黨問題研究,第二十五卷,第三期 (1999年3月),頁86-87。
    秦亞青,「多邊主義研究:理論與方法」,世界經濟與政治,2001年第十期(2001),頁44。
    -----------「國家身份、戰略文化和安全利益:關於中國與國際社會關係的三個假設」,世界經濟與政治,2003年第一 期(2003),頁10-15。
    -----------「和諧世界:中國外交新理念」,前線,第12 期(2006),頁30-32。
    -----------「建構主義:思想淵源、理論流派與學術理念」,國際政治研究,第三期(2006),頁21-23。
    秦邦久,「中共推動多極化世界格局與夥伴外交之研究」,共黨問題研究,第二十五卷,第九期(1999年9月),頁41。
    王萬里,歐盟、台灣、中國三邊關係剖析。台北:五南書局,2008。
    高朗,「後冷戰時期中共外交政策之變與不變」,政治科學論叢,第二十一期(2004),頁31-42。
    高歌,「淺談俄羅斯當前的大國外交」,東歐中亞研究,第三期(1995),頁57。
    翁明,「何謂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世界知識,1997年第二十三期(1997),頁5。
    畢英賢,「論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問題與研究,第三十五卷,第十二期(1996),頁21-24。
    梁明、周柏林,「日本重返軍事大國舞台」,國際政治,第六期(2000),頁106-108。
    陳伯賢,「中(共)、美、俄、日四國互動關係探析」,中共研究,第三十一卷,第十二期(1997年12月),頁51。
    許志嘉,「中共對台嚇阻戰略:理論與實踐」,全球政治評論,第十五期(2006)。
    ----------「中共外交政策的研究途徑」,問題與研究,第四十卷,第二期(1997),頁45-61。
    ----------「鄧小平時期的中共外交政策」,問題與研究,第四十卷,第七期(1997),頁37-40。
    袁正清,「建構主義與外交政策分析」,世界經濟與政治(2004年第九期),頁9。
    王鶴,歐洲一體化對外部世界的影響 。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1999。
    袁鵬,「中國崛起與中國的國際處境」,現代國際關係(2005 年第十期),頁20。
    郭曉琴,「簡論中國與歐盟關係史發展的三個階段」,烏魯木齊職業大學學報,第十二卷,第三期(2003年9月),頁40-43。
    葉自成,「中國外交戰略下的兩岸關係」,兩岸雙贏月刊,第十七期(2000),頁22。
    傅豐誠,「全球金融風暴下的中國經濟」,經濟前瞻,(2009年5月),頁5-7。
    馮仲平,「中歐關係持續發展」,瞭望,第四十二期(2002),頁8-14。
    張登及,「爭論中的中共『大國外交』政策:對大陸學者訪談的綜合報告」,東亞季刊,第三十二卷,第四期(2002年12月),頁20-21。
    張驥,「權力和平轉移的條件與中國和平崛起的外部條件,國際觀察,2006 年第四期(2006年7月),頁41-46。
    張雅君,「中共對美國的戰略思維與行動:圍堵與反圍堵」,中國大陸研究,第四十卷,第五期(1997年5月),頁21-23。
    -----------「中共與俄羅斯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發展的基礎、阻力和動力」,中國大陸研究,第四十三卷,第三期(2000年3月),頁9-10。
    董立文,「論中共的『大國』意義及其問題」,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六卷,第一期(1998年12月),頁65-76。
    ---------中國外交概覽。北京:世界知識,1991。
    楊志恆,「中共外交的策略與原則」,中國大陸研究,第四十二卷,第十期(1999),頁27-42。
    閻學通,「中國的新安全觀與安全合作構想」,現代國際關係,第十一期(1997),頁28。
    ----------「冷戰後中國的對外安全戰略」,現代國際關係,第八期(1995),頁24。
    楚樹龍,「全面建設小康時期的中國外交戰略」,世界經濟與政治(2003年第八期),頁8-13。
    裴遠穎,「中國外交戰略與和平發展」,國際問題研究,第一期(2006年),頁5。
    趙晉平,「走向成熟之後:關於中國與歐盟關係的若干認識」,國際貿易(2003年第11期),頁4-8。
    趙國材,「『十七大』前後中共外交之總體形勢評估」,東亞研究,第三十八卷,第一期(2007年1月),頁225。
    趙龍庚,「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邁向堅實之路」,現代國際關係,1999年第五期(1999年5月),頁32。
    劉文秀,「中國--歐盟“全面伙伴關係”的內涵與定位」,山東大學學報(2002),頁69。
    劉桂玲,「淺談俄羅斯對外政策的調整及發展趨勢」,現代國際關係(1995年第九期),頁13。
    石之瑜,中共外交的理論與實踐。台北:三民書局,1994。
    蔡東杰,「當前中國『大戰略』討論的辯證問題」,全球政治評論,第十七期(2007)。
    蔡瑋,「中共的『大國外交』戰略與兩岸關係」,共黨問題研究,第二十六卷,第二期 (2000年2月)。
    鄭必堅,「中國夢與世界大事」,外交評論,2006 年第二期(2006年2月),頁13-14。
    魯維廉,「中共『新安全觀』與其外交政策的關係」,共黨問題研究,第二十五卷,第十二期(1999年12月),頁44。
    魯競,「江澤民主政後中共外交走向分析」,中共研究,第三十卷,第三期(1996年3月)。
    蕭朝琴,「後冷戰時期中共對亞太地區的外交戰略」,共黨問題研究,第二十五卷,第十六期(1999年10月),頁37。
    蘇格,「國際安全新格局與合作體制」,中國評論,1999年1月號(1999),頁24-25。
    Alexander Wendt,「國際政治中的三種無政府文化」,美歐季刊,第15 卷第2 期。
    報紙
    「中俄聯合聲明」,人民日報,1994 年9 月4 日,版1。
    ------------近代中國對外關係新論--政治文化與心理分析。台北:五南書局,1995。
    「中法聯合聲明」,人民日報,1997 年5 月17 日,版1。
    「中美聯合聲明」,人民日報,1997 年10 月30 日,版1。
    「中日聯合宣言」,工商時報,1998 年11 月27 日,第8 版。
    人民日報,1997年4月24日,版1。
    人民日報,1997年7月28日,版6。
    人民日報,1997年12月15日,版7。
    人民日報,1997年12月16日,版6。
    人民日報,1998年7月28日,版1。
    人民日報,1999年3月27日,版1。
    人民日報,1999年4月3日,版3。
    田曾珮,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外交。北京,世界知識,1993。
    人民日報,2002年11月13日,版3。
    人民日報,2005 年11 月2 日。
    人民日報,2006 年4 月23 日。
    文匯報,1997年12月16日,版A5。
    中央日報,1997年6月8日,版4。
    中央日報,1999年1月11日,版8。
    中央日報,2002年8月13日,版3。
    光明日報, 1991年10月23日,版2。
    「江澤民在中共十五大的報告」,文匯報,1997 年9 月13 日,版A10。
    門洪華,「中國大戰略的主導理念」,學習時報,2005年5月2日。
    朱新民主編,胡溫體制的平衡戰略--思維與政策。台北:遠景交流基金會,2005。
    胡錦濤,「在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的演講」,人民日報,2003年05月29日。
    胡錦濤,「努力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人民日報,2005年9月16日。
    張德真、朱滿庭,「大國關係深刻調整,多極趨勢加速發展」專稿,人民日報,1997年12 月15 日,第7 版。
    新華社, 2000年12月18日,版1。
    聯合報,1992年10月30日,版1。
    聯合報,1997年4月3日,版3。
    聯合報,1997年11月5日,版9。
    聯合報, 1997年11月9日,版9。
    聯合報,1998年11月20日,版13。
    聯合報, 2001年7月1日,版13。
    朱浤源,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2001。
    學術會議
    石之瑜,「誰來解讀中共的『大國外交』-兼論現實主義之外的兩岸關係論述」,發表於台灣與中國大陸關係史討論會(台北:國史館主辦),2000年11月24 日。
    朱松柏,「後冷戰時期中共與南北韓關係之探討」,後冷戰時期南北韓與中日美俄四強的關係研討會論文集,張啟雄主編(台北:中研院東北亞區域研究,1999年)。
    施正屏,「歐盟解除對中軍售禁令之全球戰略思維」,歐洲聯盟研究論壇主辦歐盟共同外交與台歐關係研討會論文,2005年5月14日。
    張亞中,「歐洲聯盟中國政策的戰略分析」,歐盟與全球政治學術研討會(台大歐洲研究中心,2005年12月 16日)。
    姜家雄,「中共與歐盟政經關係:二十五週年回顧」,刊於2000年中共對外關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蔡東杰,「中共『大國外交』的實踐及其對台灣之影響」,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我國外交在全球化趨勢下的危機與轉機學術研討會,2003年10月。
    官方出版文集
    中國的國防(北京:中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1998年)。
    「中華民國九十四年度兩岸關係係之現況與未來發展報告」,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印(2004年)。
    朱成虎主編,中美關係的發展變化及其趨勢。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
    「中共年報」,中共研究雜誌社,1997 年版,第一部份。
    江澤民文選,第二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江澤民文選,第3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鄧小平文選,「革命和建設都要走自已的路」,第三卷(1984年10 月)。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1993年)。
    鄭偉靜,「大陸情勢2004.7-外交」,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網路專文
    中國與歐盟關係,新華社,2000年10月22日。http://202.130.245AO/chinese/2000/0ct/8647.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亞歐會議反恐研討會主席結論(2003年9月25日)。http://www.fmprc.gov.cn/chn/zxxx/t26310.htm.
    「中國和平崛起的國際社會與國際戰略」,人民網學習時報社,2004 年3 月25 日。http://www.china.org.cn/chinese/zhuanti/xxsb/548118.htm。
    朱鋒,彈道導彈防禦計晝與國際安全。上海:上海人民,2001。
    王建民,「當前中美關係中的台灣問題」,中國網。http://202.130.245.40/chinese/2002/0ct/220431.htm
    全球化的持久性與複雜性」,2002年8月6日。http://www.ceip.org/files/Publications/2002-08-06-naim.asp?from=pubdate「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美國國務院國際資訊局中文網站,2005 年9 月22 日。http://usinfo.state.gov/mgck/Archive/2005/Sep/22-769678.html。
    阮宗澤,中國共青團,2004年9 月20 日。
    http://www.xindb.com/193/tegao1.htm
    范錦明,中共與歐盟之貿易磨擦。http://www.dsis.org.tw/peaceforum/symposium/2001-06/ME0106003.btm
    空中客車A320將在天津總裝起飛,2006年6月8日。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_5050000/newsid_5058800/5058820.stm BBC Chinese
    「唐家璇外長談中美關係」,中共外交部網站http://www.fmprc.gov.cn/chn/24961.htm
    袁智兵,「中國國際定位的十個判斷」,2002年2月9日。http://www.ynce.gov.cn/content.asp?ARTID=5079&COLID=107。
    索羅斯,「中國會迅速擺脫國際金融危機」,上海證券報(中國證券網)。
    江西元,大國戰略與未來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http://business.sohu.com/20090402/n263162024.shtml
    崔小茹,「展望二十一世紀全球發展趨勢一從全球權力轉移看亞太格局變化」遠景基金會,2000年3月7日。
    http://www.future-china.org/csipf/press/paper/pp_2000120.htm.
    陳明明,國家利益與中美關係國家利益與中美關係 http://www.future-china.org/fcn-tw/199906/1999061602.htm
    「專家縱論中國『和平崛起』經略」,中國新聞網:國際先驅導報,2004 年04 月08 日。http://61.135.142.194:89/gate/big5/www.chinanews.com.cn/n/2004-04-08/26/422976.html。
    楊運忠、叢向群,「論新世紀世界地緣政治的歷史性重組」,中國社科院亞太研究所。
    http://www.cass.net.cn/chinese/s28_yts/wordch-en/ch-qk0104yc.htm.
    楊潔虎外長談胡錦濤主席出席四大峰會成果,中共外交部網站,2009年09
    月27日。
    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www.fmprc.gov.cn/chn/pds/ziliao/zt/dnzt/hjtcf090916/hjt090916zxxx/ t607292.htm
    呂彬、李景龍、金小川、吳輔佐編,二十一世紀:和平,還是戰爭。北京:中國國際傳播,2000。
    「與世界相處」,匈牙利新導報特稿,第193 期(2004 年9 月29 日)。http://www.ccyl.org.cn/theory/dspws/page3/wenhu.htm
    新華網,第九次中歐領導人會晤聯合聲明。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09/10/content_5071191.htm
    新華網:(中歐伽利略計畫)。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tech/2006-07/12/content_4821982.h1m
    閻學通,「中美關係須一年半才可恢復」。http://www.future-china.org/spcl_rpt//anti-us/a1999051701.htm
    歐盟簡史,淡江大學歐盟文獻中心,http//www.Iib.tku.edu.tw/libeu/euhistory.htm
    G20峰會講話提出五舉措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國新聞網。http://business.sohu.com/20090403/n263177774.shtml
    Counter-Terrorism-Committee”,
    http://ec.europa.eu/comm/extenal_relations/asia/news/ip02_1346.htm,
    European Commission, “Joint Press Statement of the Fourth EU-China Summit,"
    http://ec.europa.eulcomnVextemal relations/china/intro/sununit4.htm#5.
    沈玄池、洪德欽主編,歐洲聯盟:理論與政策。台北:中研院歐美所,1998。
    European Commission, “EU-China Summit”, United Nation Security Council
    http://www.un.org/chinese/sc/dc/.
    學術論文
    江碧華,歐盟安全政策發展之研究(台北:政大外交系,碩士論文,2005年)。
    郭大文,冷戰時期中國大國外交策略的論述與發展(台北:台灣大學政府與公共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張登及,冷戰後中共大國外交之研究:理論與實踐的分析(台北: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張俊雄,中共大國外交戰略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徐養齡,歐盟對中國的政策變遷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黃奕龍,「中國和平崛起外交戰略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7年)。
    肖佳靈、唐賢興主編,大國外交─理論.決策.挑戰 上/下冊。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
    蔡昆宏,中共大國外交政策的國家利益分析(台北:政治大學外交系,碩士論文,2003年)。
    鄭國芳,跨世紀的中國軍事外交(台北:淡江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二、外文
    Alvarez, Jose E., “Multilateralism and its Discontents,”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 11, No. 2(2000).
    Avery Goldstein, ”Expectations: Interpreting China Arrival?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2, No.3(Winter 1997/98).
    Charles Krauthammer, “Why We Must Contain China,” Time, July 31,1995.
    Carlsnaes, Walter, Sjursen Helene, & Brian White (ed.). “Contemporary European
    Foreign Policy”. London, 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SAGE, 2004.
    Globalization and the Nation-State(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8).
    Institute for National Strategic Studies, “Strategic Assessment 1999: Priorities for a Turbulent World."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2000.
    李大光,中國安全抉擇:構築二十一世紀的國家安全體系。北京:石油工業,2002。
    John G. Ruggie, “Multilateralism: The Anatomy of an Institutio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46, No. 3, 1992.
    James Walsh, “China: The World’s next Superpower ”, Time, May 10, 1993.
    Martin Wolf, Will the Nation-States Survive Globalization? Foreign Affairs 80, no.1 (2001).
    Mortimer B. Zuckerman, “America`s China Syndrome,” U.S. News and World report , October 30,1995.
    Nuttall, Simon J. “European Foreign Policy”. Oxfor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Patrick, M. Morgan, “Prospects in Europe”, Multilateralism and Security.
    Robert B. Zoellick, “Whither China: From Membership to Responsibility?” Remarks to National Committee on U.S.-China Relations, U.S. Department on State, Sep.21 2005.
    Ross H.Munro, Awakening Dragon: The Real Dragon in Asia is From China. Policy Review, No.62(Fall 1992).
    Shaw, Yu-ming (ed.). “European and Asia-Pacific Integration: Political, Security, and Economic Perspectives ”. Taipei, Taiwan: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1998.
    李忠誠,中國崛起的國際政治環境。
    Samuel P. Huntington,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 ? " Foreign Affairs, Vol. 72, No. 1(Summer 1993).
    Sujit Dutta, “China`s Emerging Power and Military Role: Implications for Sou1h Asia", in Janathan D.
    Pollack and Richard H. Yang, eds. In China Shadow: “Regional Perspectives on Chinese Foreign Policy and Military Development”. Santa Monica. CA: RAND. 1998. Available online at http://www. Rand. org
    Susan Strange, The Retreat of the State: “The Diffusion Of Power in World Economy”(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Stanley Hoffman,「全球化對國際政治的影響」,外交事務雙月刊(Foreign Affairs)2002年7月1日,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
    Voichi Funabashi, Michel Oksenberg, and Heinrich Weiss, “An Emerging China in A World of Interdependence”((New York: The Trilater Commission, 1994).
    Zalmay Khalilzad, “U.S. Grand Strategies : Implications for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World”, Strategic Appraisal 1996, sous la dir. de Z. Khalilzad, Santa Monica, RAND Corporation, 1996.
    李愛華,走出冷戰:世界大勢與中國對外戰略。山東:濟南,1997。
    李寶俊,當代中國外交概念。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99。
    李寶俊,邁進21世紀的中國外交。香港:天地圖書。
    何中順,開成章,時代特徵與中國對外政策。
    邱榮舉,學術論文寫作研究。台北:翰蘆圖書,2002。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1984。
    俞正梁,全球化時代的國際關係。上海:復旦大學,2000。
    ------------大國戰略研究:未來世界的美、俄、日、歐(盟)和中國。北京:中央編譯,1998。
    胡鞍鋼,挑戰中國:後鄧中南海面臨的機遇與選擇。台北:新新聞文化,1995。
    洪兵,國家利益論。北京:軍事科學,1999。
    周煦,冷戰後美國的東亞政策。台北:生智, 2000。
    章一平,從均勢制衡的難題看多邊主義的興起。
    陳勁,歐洲聯盟之整合與體制運作。台北:五南書局,1999。
    陳潔華,二十一世紀中國外交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2001。
    陳啟懋,中國對外關係。台北:吉虹資訊,2000。
    陶威廉,後冷戰時期亞太集體安全。台北:業強出版社, 1996。
    陶治國等譯,中國的崛起:威脅還是機遇。太原:山西經濟, 2004。
    許志嘉,當代中共外交政策與中美關係。台北:生智文化,2004。
    黃朔風,綜合國力論。北京:新華社,1992。
    黃仁偉,中國崛起的時間和空間。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黃裕美譯,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杭亭頓原著。台北:聯經出版社,1997。
    葉自成、王福春、唐士其、方向勤編,地緣政治與中國外交。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溫特,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
    張亞中,歐洲整合:政府間主義與超國家主義的互動。台北:揚智文化,1998。
    張登及,建構中國:不確定世界中的大國定位與大國外交。台北:揚智,2003。
    張德應,變動的世界與中國外交。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8。
    張顯超,有關閻學通《中國國家利益分析》一書之重要摘述與評論,1999。
    董更生譯,二十世紀之旅,帕斯特( Robert A. Pastor)。台北:聯經書版社,2000。
    張保民,中國大陸研究基本文件。台北:人間出版社,1994。
    趙全勝,解讀中國外交政策。台北:月旦出版社,1999。
    趙春山,「地緣政治與中共外交戰略-緒論」,中華歐亞基金會主編。台北:大屯出版社,2000。
    閻學通,中國崛起及其戰略。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中國國家利益分析。
    ------------中國與亞太安全:冷戰後亞太國家的安全戰略走向。北京:時事,1999。
    歐信宏、胡祖慶譯,國際關係。台北:雙葉書廊,2007。
    鄭隆隆、趙念渝,世紀之交的大國關係。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賴昱安,「和平崛起:大國外交與睦鄰戰略」,收錄朱新民主編胡溫體制的平衡戰略。台北:遠景基金會,2005。
    謝益顯,「新中國外交理論與原則」:外交智慧與謀略。河南:人民,1999。
    韓念龍,當代中國外交。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蘇聯軍事百科全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
    面向二十一世紀的國際戰略謀劃:-學習江澤民同志關於國際戰略的論述。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8。
    期刊
    丁永康,「2004年是中共的歐洲年:分析總理溫家寶訪歐洲五國」,展望與探索,第二卷,第六期(2004年6月),頁20-27。
    于有惠,「中共的大國外交」,中國大陸研究,第四十二卷,第三期(1999),頁45-61。
    ------------「國際因素對當前中共外交的影響」,中國大陸研究,第四十一卷,第六期(1998),頁52。
    ------------「十七大後中共外交走向觀察」,國關學報,第二十五期(2008),頁176-177。
    ------------「中共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持續與轉變」,中國大陸研究,第四十三卷,第六期(2000),頁1。
    ------------「後冷戰時代中共新安全觀的實踐與挑戰」,中國大陸研究,第四十四卷,第二期(2001),頁65。
    王緝思,「美國霸權與中國崛起」,外交評論,第八十四期(2005),頁13-16。
    ------------「三十年來中美關係的變與不變」,中國黨政幹部論壇,第七 期(2002)。
    王有康,「全球金融風暴對中國大陸的影響及其因應策略」,東亞論壇,第464期(2009),頁105。
    尹慶耀,「中共獨立自主對外政策的由來與發展」,共黨問題研究,第二十五卷,第一期(1999),頁15。
    石之瑜,「解讀『大國外交』: 論兩岸的差異」,政治科學論叢,第十三期(2000),頁154。
    石源華、陳莉菲,「論中國共產黨三代領導人的周邊外交思想」,中國外交,第十二期(2001),頁9。
    田潤鋒,顧關福,「演進中的俄羅斯對外政策」,現代國際關係,1994年第八期(1994),頁13。
    何杰,「歐盟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的制度分析」,國際論壇,第七卷,第三期(2005年5月)。
    吳南,「2003年中共外交」,中共研究,第三十八卷,第二期(2004年2月)。
    吳萬寶,「歐盟歐洲安全戰略研究」,研究與動態,第十期(2004)。
    吳福寶,「伙伴關係重塑中共大國地位之成效分析」,中共研究(2001),頁111。
    吳健民,「把握時代特點走和平發展道路」,外交評論,第八十四期(2005),頁6-12。
    宋偉,「中國崛起與英美崛起的地緣政治比較分析」,世界經濟與政治,2002年第六期(2002年6月),頁34。。
    李明,「『十七大』前後推動中共東北亞政策的『軟權力』」,東亞研究,第三十八卷,第一期(2007年1月),頁228-229。
    李忠誠,「年中世界形勢交流紀要」,現代國際關係,1995年第八期(1995),頁2。
    李登科,「冷戰後中共大國外交策略之研究」,國際關係學報,第十五 期(2000年12月),頁33。
    肖歡容,「中國的大國責任與地區主義戰略」,世界經濟與政治,第一期(2003),頁46-51。
    邱坤玄,「結構現實主義與中共大國外交格局」,東亞季刊,第三十卷,第三期(1999年7月),頁23-38。
    ----------「台灣的中共外交研究與國際關係理論的對話」,東亞研究,第四十卷,第二期(2009年7月),頁10-11。
    ----------「中共大國外交與獨立自主外交」,共黨問題研究,第二十六卷,第十一期(2000年11月),頁5。
    金燦榮、周鑫宇,「美國東亞政策的新特點」,國際觀察,2006 年第五期(2006 年10 月),頁11-20。
    金正昆,「中國夥伴外交戰略初探」,中國外交, 2000年第四期(2000),頁20-25。
    施子中,「中共推動大國外交與建構夥伴關係之研析」,戰略與國際研究,第一卷,第三期(1999年7月),頁7。
    ----------,「從大國外交到和諧世界-中共外交戰略之改變」,展望與探索,第五卷(2007)。
    姜長斌,「論中國和平崛起與美國國際戰略」,國際經濟評論,第二期(2005),頁2。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97922022
    98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922022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Masters Program in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304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