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205/145239 (79%)
Visitors : 52522865      Online Users : 47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法學院 > 法律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49177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49177


    Title: 我國宗教憲法之研究
    Research of religious issues under the ROC Constitution
    Authors: 黃雅琪
    Contributors: 蘇永欽
    黃雅琪
    Keywords: 宗教憲法
    部門憲法
    宗教自由
    政教分離
    宗教寬容
    平等原則
    宗教詐欺
    宗教教育
    宗教團體
    Date: 2008
    Issue Date: 2010-12-08 02:00:48 (UTC+8)
    Abstract: 宗教憲法因宗教本質上之先驗性與著重探討形而上之概念,故在概念定義上即有其困難。特別是我國宗教型態屬於普化、綜攝式之風貌與特殊之「游宗」宗教行為模式,且華人信仰態度屬多元包容型態,其信仰與世俗社會緊密結合,承襲傳統之價值理念與生活模式,呈現出一種遊走於寺院宮闕,著重信仰本質,忽略宗教形式,與宗教較無組織上聯繫,而僅有信仰上的來往,經由宗教儀式之操作來各取所需。由於多元、特殊之本土宗教型態,導致宗教定義更形困難,在宗教難以明確定義與宗教本質之超驗性、無法以科學理性論證特質之情況下,宗教自由之內涵界定與國家世俗法所生之扞格,國家行為之介入係屬侵害與否,此等議題相較於其他基本權而言則更形困難與難解。
    我國宗教憲法的論述往往略過宗教學與社會學文獻之分析角度,僅單純直接從外國法的引進及法學層面的探討,忽略我國宗教型態面貌與外國宗教之差異性,反應在詮釋我國宗教憲法時,必須在本土宗教文化脈絡下討論,當援引國外學說案例之時,亦應做不同的法律解釋。
    因此,本文嘗試從憲法學、宗教學、社會學三面向,來研究我國的宗教憲法內涵。從最根本屬於我國宗教風貌的瞭解,探討出符合我國宗教定義之解釋,再從比較法上觀察宗教自由的內涵與相關憲法案例的論證,再推導出我國宗教憲法之內涵,更進一步,去探討我國宗教平等、宗教寬容、宗教教育、政教分離等在憲法上所呈現的問題,與比較法上是否容有比附援引之處。最後,則檢視目前現行法規是否有背離憲法所保障的宗教自由之虞,並於文末對宗教團體立法提出些微建議。
    "第一章 前言 - 1 -
    第一節 序論-法律與宗教的交錯- 1 -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4 -
    第三節 論文架構說明 - 7 -
    第二章 宗教的意義 - 9 -
    第一節 宗教之詞源字義 - 10 -
    第二節 宗教定義之類型化描述 - 12 -
    第一項 宗教定義之四種類型 - 13 -
    第一款 實在性定義 - 14 -
    第二款 意義論定義 - 14 -
    第三款 功能性定義 - 15 -
    第四款 還原論定義 - 16 -
    第二項 小結 - 17 -
    第三節 宗教信仰之功能 - 18 -
    第四節 宗教意涵之延伸 - 21 -
    第一項 宗教性與宗教 - 21 -
    第二項 新興宗教的多元性 - 22 -
    第五節 結論—宗教憲法之宗教定義- 25 -
    第三章 我國宗教概況 - 27 -
    第一節 我國宗教文化特色 - 28 -
    第一項 概說 - 28 -
    第二項 我國與西方宗教之差異 - 30 -
    一、對神形象的差異影響人實踐宗教的行為方式 - 30 -
    二、對宗教定義的不同 - 31 -
    三、中國的宗教以祖先崇拜、家族延續為重心 - 32 -
    四、小結 - 33 -
    第三項 「有拜有保佑」的宗教態度 - 33 -
    第二節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社會觀—寬容態度 - 35 -
    第一項 浸濡於儒家文化的社會 - 35 -
    第二項 儒家思想的宗教性 - 35 -
    一、儒家文化社會抑或儒教社會- 36 -
    二、儒釋道三教的實質意涵 - 38 -
    三、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宗教觀 - 39 -
    第三項 小結 - 41 -
    第三節 特殊的宗教行為模式—「游宗」 - 43 -
    第一項 游宗的信仰心理 - 44 -
    第二項 游宗的宗教行為 - 45 -
    第三項 游宗與現代社會 - 47 -
    第四節 我國宗教信仰概況 - 49 -
    第五節 我國主要宗教—無特定主流宗教的民間信仰 - 53 -
    第一項 概說 - 53 -
    第二項 民間信仰內涵 - 54 -
    第三項 民間信仰宗教組織型態 - 57 -
    一、祭祀圈 - 57 -
    二、信仰圈 - 58 -
    三、小結—衍生特殊問題 - 58 -
    第六節 新興宗教的多元性 - 60 -
    第一項 概說 - 60 -
    第二項 小結—我國特殊問題 - 62 -
    第四章 他山之石—外國法之介紹 - 64 -
    第一節 美國法 - 64 -
    第一項 制憲背景—自由主義下的寬容法治國家 - 64 -
    第二項 條文規定與宗教定義 - 65 -
    第三項 政教分離條款(the Establishment Clause) - 67 -
    第一款 意義 - 67 -
    第二款 政教分離之審查標準 - 69 -
    一、「目的—效果—過度介入」三段審查法(Lemon Test) - 69 -
    二、「禁止背書」標準 - 70 -
    三、「禁止強制」標準 - 71 -
    四、傳統成為社會結構之一部時 - 72 -
    五、積極實現宗教自由,符合宗教豁免之條件 - 73 -
    第四項 宗教自由條款(the Free Exercise Clause) - 74 -
    第一款 意義 - 74 -
    第二款 宗教自由之審查標準 - 75 -
    一、迫切國家利益與最小侵害原則—Sherbert標準 - 75 -
    二、援用其他自由權法理 - 75 -
    三、宗教自由之界限—公序良俗與公民義務 - 76 -
    第二節 德國法 - 78 -
    第一項 宗教自由之保障內涵 - 78 -
    第一款 條文規定 - 78 -
    第二款 宗教自由定義與內涵 - 80 -
    第三款 解釋宗教自由之原則 - 82 -
    一、基本權人自我理解理論 - 82 -
    二、國家之中立義務 - 82 -
    三、國家之寬容原則 - 84 -
    四、宗教自由之限制 - 85 -
    第二項 代表性案例—教室懸掛十字架案 - 86 -
    第一款 案例事實 - 86 -
    第二款聯邦憲法法院的見解 - 87 -
    一、本案判決主要理由 - 87 -
    (一)宗教自由範圍 - 87 -
    (二)國家負有宗教中立義務 - 88 -
    (三)學校懸掛十字架將侵害家長之教育權 - 88 -
    (四)學校宗教課程應謹守自願原則 - 89 -
    二、不同意見書之見解 - 89 -
    第三款 十字架判決與頭巾判決之比較 - 90 -
    第五章 我國宗教自由 - 92 -
    第一節 宗教自由內涵與保護範圍 - 92 -
    第一項 內在信仰自由與外在信仰自由 - 92 -
    一、內在信仰自由 - 92 -
    二、外在信仰行為自由 - 94 -
    第二項 積極信仰自由與消極信仰自由 - 96 -
    第三項 個人信仰自由與集體信仰自由 - 97 -
    第二節 我國憲法與大法官解釋所型塑之宗教自由 - 99 -
    第一項 憲法規定的解釋適用 - 99 -
    一、憲法第十三條「宗教」定義宜採最廣義解釋 - 99 -
    二、憲法第七條平等權的適用 - 100 -
    三、小結—大法官解釋所型塑之宗教自由 - 101 -
    (一)宗教自由保障之範圍 - 101 -
    1.內在信仰自由、宗教行為與宗教結社自由 - 101 -
    2.區分內在與外在宗教自由 - 101 -
    3.宗教團體自治 - 101 -
    (二)憲法之適用原則 - 102 -
    1.中立原則、平等原則與寬容原則 - 102 -
    2.「目的—效果」標準 - 103 -
    第二項 宗教自由原則的適用與解釋 - 103 -
    第一款 政教分離原則 - 104 -
    一、政教分離原則在我國之適用 - 104 -
    二、已成習俗、慣例或深具道德教育之孔子祭典 - 105 -
    三、小結 - 106 -
    第二款 寬容原則 - 107 -
    第三節 我國宗教自由之合憲性限制 - 108 -
    第一項 形式面之合憲性 - 108 -
    一、憲法保留 - 108 -
    二、法律保留 - 108 -
    三、利益衡量原則 - 109 -
    第二項 實質面之合憲性 - 109 -
    一、公益目的 - 110 -
    二、比例原則 - 110 -
    (一)妥當性原則 - 111 -
    (二)必要性原則 - 111 -
    (三)均衡性原則(狹義之比例原則) - 111 -
    三、小結 - 112 -
    第六章 宗教自由與國家法制衝突問題 - 114 -
    第一節 概說 - 114 -
    第二節 宗教詐欺之問題—以宋七力案為例 - 115 -
    第一項 宋七力案件事實 - 115 -
    第二項 判決要旨 - 116 -
    第三項 本文見解 - 118 -
    一、檢驗照片真假並不等於評價宗教教義 - 118 -
    二、援用被害者理論有再商榷之必要 - 118 -
    三、不得檢驗教義真實性,但得檢驗信仰者是否深刻真誠地對待該宗教信仰 - 119 -
    第三節 宗教教育之問題 - 121 -
    第一項 概說—宗教教育之必要性與可能性 - 121 -
    第二項 教育基本權主體 - 122 -
    一、國民為教育權主體 - 122 -
    二、父母親權與子女宗教信仰自主權之衝突 - 123 -
    第三項 宗教教育之定義 - 124 -
    第四項 公立學校之宗教教育:關於宗教的教導 - 125 -
    一、我國宗教教育與他國之差異性 - 125 -
    二、目前推動的生命教育 - 127 -
    第五項 私立學校之宗教教育:宗教教導 - 130 -
    第四節 宗教團體法草案 - 133 -
    第一項 概說 - 133 -
    第二項 宗教團體法之必要性 - 134 -
    第三項 宗教團體自治權 - 134 -
    一、組織自治權 - 135 -
    二、人事自治權 - 135 -
    三、財政自治權 - 136 -
    四、規章自治權 - 137 -
    第四項 草案之分析與檢討 - 137 -
    第五項 宗教團體法的立法方向與建議 - 142 -
    第七章 結論 - 144 -
    參考書目 - 149 -
    附錄一 宗教團體法草案 - 156 -
    "
    Reference: 中文文獻
    蘇永欽,〈部門憲法—憲法釋意學的新路徑?〉,收於蘇永欽等合著,《部門憲法》,2005年。
    廖元豪,〈誰的法律?誰的人權—建構「弱勢人權芻議」〉,《律師雜誌》,第321期,2006年6月。
    廖元豪,〈狹義宗教自由〉,《月旦法學教室》,第46期,2006年8月。
    廖元豪,〈政教分離(一)〉,《月旦法學教室》,第48期,2006年10月。
    莊慶信,《哲學與文化月刊》,第22卷3期,1995年3月。
    陳新民,《中華民國憲法釋論》,2002年。
    陳新民,〈憲法宗教自由的立法界限—評「宗教團體法」草案的立法方式〉,《軍法專刊》,第52卷第5期,2006年10月。
    陳新民,《法治國家原則之檢驗》,2007年。
    陳新民,〈立法者的「審慎義務與釋憲者的填補義務:由德國聯邦憲法法院「教室十字架案」談起」〉,收於劉孔中/李建良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1998年。
    陳惠馨主持,《我國傳統非營利組織在現代法律地位之變遷—以宗教團體為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NSC 87-2418-H-004-005-E21),1997。
    司法院網站:http://www.judicial.gov.tw/
    美國法律判例查詢:http://lp.findlaw.com/
    德國法學資訊網:http://www.recht-in.de/
    線上維基百科:http://wikipedia.tw/
    陳明祥,〈宗教立法與宗教自由〉,《月旦法學雜誌》,24期,1997年5月。
    陳郁夫,《人類的終極關懷—宗教世界概說》,1994年。
    陳振崑,〈由理論與實踐的對比,論「儒學」與「儒教」〉,《揭諦》,第8期,2005年4月。
    陳福濱,〈生命教育的理論基礎〉,收於林思伶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2000年。
    陳榮捷,《現代中國的宗教趨勢》,1987年。
    董芳苑,《原始宗教》,1991年。
    馬緯中,《法與宗教之硏究 : 論現代法治國下的宗教自由》,國立中興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衛金森、查靈(Philip Wilkinson & Douglas Charing),吳妍蓉譯,《宗教百科全書》,2006年。
    周國黎,〈宗教定義的問題〉,《宗教哲學》,第35期,2006年。
    李亦園,《說文化談宗教—人類學的觀點》,2003年。
    李亦園,〈台灣民間宗教的現代趨勢—對彼得柏格教授東亞發展文化因素論的回應〉,收於黃紹倫編,《中國宗教倫理與現代化》, 1992年。
    齊美爾,曹衛東、王志敏、刁承俊譯,收錄於《現代性、現代人與宗教》,2005年。
    Daniel Bell,趙一凡、蒲隆、任曉晉譯,《資本主義文化的矛盾》( 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1994年。
    方永泉,〈宗教與道德間的關係─兼論多元社會中的宗教與道德教育〉,《教育資料集刊》,第25期,1998年。
    方永泉,《西方當代宗教教育理論之評析:兼論台灣宗教教育的啟示》,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
    林端,〈宗教與憲法—社會學家另類的看法〉,收於蘇永欽等合著,《部門憲法》,2005年。
    林美容,《台灣人的社會與信仰》,1993年。
    Thomas Luckmann,覃方明譯,《無形的宗教—現代社會中的宗教問題》, 1995年。
    牟鐘鑒,《中國宗教與文化》,1995年。
    謝宗榮,《台灣傳統宗教藝術》,2003年。
    余英時,《從價值系統看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1989年。
    Max Weber,簡惠美譯,《中國的宗教—儒教與道教》,1996年。
    丁仁傑,《社會分化與宗教制度變遷—當代新興宗教現象的社會考察》,2004年。
    丁仁傑,〈當代社會中的宗教浮現〉,《台灣社會研究》,第41卷,2001年3月。
    湯一介,《中國宗教:過去與現在》,1994年。
    葉玟芳,《台灣民間祭祖習俗之研究—以北部地區陳林二姓為例》,國立台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閻維彪,《台灣和人民間信仰的「台灣神」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李大華,〈中國宗教的超越性問題〉,收於黃俊傑編,《傳統中華文化與現代價值的激盪與調融》, 2002年。
    E‧卡西勒,顧偉銘等譯,《啟蒙哲學》, 1996年。
    曾錦坤,〈儒教作為基本宗教,以唐、牟觀點為主的論述〉,《中華人文社會學報》,第4期,2006年4月。
    Huston Smith,劉安雲譯,《人的宗教》, 1998年。
    葉小文,〈中國宗教的百年回顧與前瞻〉,收於吳梓明編,《廿一世紀的宗教展望》,2001年。
    牟鐘鑒,《儒學價值的新探索》,1997年。
    鄭志明,《儒學的現世性與宗教性》,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
    鄭志明,〈華人的信仰心理與宗教行為〉,《鵝湖月刊》,第27卷第12期總號第324,2002年6月。
    鄭志明,《華人宗教的文化意識第一卷》,2001年。
    鄭志明,《台灣新興宗教的救劫運動》,1999年。
    張光直,《考古學專題六講》,1988年,稻香出版社。
    張珣,〈百年來台灣漢人宗教研究的人類學回顧〉,收於張珣, 江燦騰合編,《當代台灣本土宗教研究導論》,2001年。
    瞿海源,《宗教與社會》,2002年。
    瞿海源,《宗教、術數與社會變遷(一)》,2006年。
    瞿海源,《宗教、術數與社會變遷(二)》,2006年。
    瞿海源、林本炫、朱永昌,瞿海源計畫主持,《宗教法研究》,1989年。
    王見川,〈台灣民間信仰的研究與調查〉,收於張珣、江燦騰合編,《當代台灣本土宗教研究導讀》,2001年。
    阮昌銳,《中國民間宗教之研究》,1990年。
    吳志光,《憲法保障宗教自由之意義—本土化觀察之嘗試》,收於蘇永欽等合著,《部門憲法》,2005年。
    李世偉主編,《台灣宗教閱覽》, 2002年。
    程潔民,〈在家持齋好修行—齋教在台灣的發展〉,李世偉主編,《台灣宗教閱覽》,2002年。
    尤伯祥,《宗教自由之權利內涵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
    傅崑成等編譯,《美國憲法逐條釋義》,1991年。
    嚴震生,《美國最高法院與宗教自由 : 「禁止設置條款」與「自由行使條款」的爭議》,1998年。
    嚴震生,〈由最高法院案例看美國憲法中的「宗教自由」之爭議:公立學校與「禁止設置條款」檢驗標準的適用性〉,《美歐季刊》,第12卷第2期,1997年。
    法治斌,《法治國家與表意自由》,2003年。
    荊知仁,《美國憲法與憲政》,1991年。
    周敬凡,《宗教自由的法建構—兼論「宗教團體法草案」》,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2001年。
    顏厥安,〈凱撒管得了上帝嗎?—由法管制理論討論宗教立法〉,《月旦法學雜誌》,第24期,1997年5月。
    張永明,〈德國與台灣宗教自由基本權與宗教立法之比較〉,《思與言》,第39卷第3期,2001年。
    張源泉,《台灣宗教教育之合憲性研究—國民教育的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古健琳,《宗教自由之研究—以德、日線法例探討我國憲法第十三條之意涵》,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許育典,《宗教自由與宗教法》,2005年。
    許育典,〈學校的宗教規範問題與學生的自我實現權—從德國現行宗教法制與學校法制加以探討〉,《月旦法學雜誌》,第57期,2000年2月。
    許育典、周敬凡,〈從德國聯邦憲法法院「頭巾判決」論學校的中立義務〉,《臺大法學論叢》,第35卷第6期,1996年11月。
    許育典、周敬凡,〈從宗教自由檢討「宗教團體法草案」〉,《政大法學評論》,第90期,2006年4月。
    薩孟武,《中國憲法新論》, 1983年。
    劉慶瑞,《中華民國憲法要義》,1976年。
    吳庚,《憲法的解釋與適用》,2003年。
    李世偉,《台灣宗教閱覽》, 2002年,頁50。
    李惠宗,〈論宗教信仰自由及國家保護義務—評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四九〇號解釋〉,《台灣本土法學》,第5期,1999年12月。
    李惠宗,《中華民國憲法概要—憲法生活的新思維》,2001年。
    葉永文,〈論國家與宗教自由〉,《思與言》,第39卷第3期,2001年。
    前田光夫,《宗教判例百選》,1991年。
    Bernd Schünemann著,王玉全、鍾豪峰、張姿倩合譯,〈刑事不法之體系:以法益概念與被害者學作為總則體系與分則體系間的橋樑〉,收於許玉秀主編,《刑事法之基礎與界限 : 洪福增教授紀念專輯》,2003年。
    魏千峰,〈新興宗教之法律規範—美、德、日、俄、台等制度之比較〉,《世界宗教學刊》,第3期,2004年6月。
    慧開,〈「宗教」一詞的文化脈絡比較詮釋—兼論現代宗教教育的定位與取向〉,《普門學報》,第29期,2005年9月。
    吳克倫,《墨子兼愛與耶穌博愛之比較》,私立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林紀東,《中華民國憲法釋論》,1987年。
    周志宏,〈高等教育階段宗教教育問題—教育基本法第六條與私立學校法第九條之檢討〉,《法令月刊》,第51卷第10期,2000年10月。
    蔡宗珍,〈公法上之比例原則初論—以德國法的發展為中心〉,《政大法學評論》,第62期,1999年12月。
    外國文獻
    Steven G. Gey, “Why is Religion Special? Reconsidering the Accommodation of religion Under the Religion Under the Religion Clauses of the First Amendment, ”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Law Review, Vol.52, Num. 1(Fall 1990)
    Clifford Geertz, “Religion as a Culture System”, in Geertz,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Selected Essays, New York: Basic Books,1973.
    Clifford Geertz, “Thick Description: Toward an Interpretive Theory of Culture.”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Selected Essays,1973.
    Emile Durkheim, The Elementary Forms of the Religious Life,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65.
    A. Bleckmann, Staatsrecht Ⅱ— Die Grundrechte,1997.
    Ronald L. Johnstone, Religion in Society: a sociology of religion, 2007.
    網路資源:
    內政部統計資訊服務網:http://www.moi.gov.tw/stat/。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研究所
    92651028
    97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651028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法律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651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