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49155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656/144643 (79%)
Visitors : 51733614      Online Users : 60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49155


    Title: 司馬中原鄉野傳奇初探
    Szu-Ma Chung-Yuan`s folk legend research
    Authors: 黃瓊緻
    Contributors: 陳芳明
    黃瓊緻
    Keywords: 司馬中原
    鄉野傳奇
    靈河
    狐仙
    現代說書人
    Date: 2010
    Issue Date: 2010-12-08 02:00:10 (UTC+8)
    Abstract: 司馬中原鄉野傳奇的龐大數量等於他的濃厚鄉愁。筆者發現,司馬中原之父吳隱觀在他生命中雖僅存留短暫光陰,卻是他創作的泉源、思想的開端,無怪乎小說中處處可見吳父的身影。鄉野傳奇可謂吳父不死的象徵。

    故鄉景物同樣使司馬中原魂牽夢縈。靈河不斷出現在不同的篇章,如拼圖般,漸次拼貼出河岸全貌與得名傳說,顯示他對於生命之河那份猶如小溪流為大川的深厚眷戀之情。筆者相信《靈河》實是他鄉愁集大成之作。

    痛失家國使司馬中原思考文化意識對民族盛衰的影響力,乃在鄉野傳奇進行去蕪存菁的工作。儒家思想的真諦經由鄉野人民看似愚昧的舉措而獲得彰顯;「因果報應」不再是迷信,乃中華民族對善的堅信根基與承受苦難的耐力來源;「狐仙崇拜」非荒謬無稽,應轉化為像對「關、岳精神」的景仰,才不致落入神棍的宗教迷宮。

    另一個「鄉思」呈現在司馬中原的歷史書寫。他認為民間歷史並不弱於正史,極力刨出蘊含在傳說裡的歷史真質。透過平民生活書寫與俠士塑像,期望讀者以史為鑑,避免下一個悲劇,也使每一個生民具有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同時對於大歷史敘述下忽略的邊地生活與捻亂,作歷史情境上的補充,可謂十分了不起。

    司馬中原鄉野傳奇膾炙人口,得力於其引人入勝的敘事功力。筆者發現司馬中原採用「新說書人的敘事方式」,以多元的形式展現他的「司馬氏曰」,調配鮮活又飽含瑰麗詩情的語言,建構鄉野傳奇的廣袤世界。

    統整研究所得,筆者認為司馬中原鄉野傳奇的意義有四:建立通而不俗的敘事風格、說話與志怪傳統的繼承與革新、豐富臺灣通俗文學的內涵與保存中華民族文化。筆者賦予「現代說書人」的稱號,表明其文學成就與社會貢獻。
    Reference: 一、司馬中原作品
    (一)小說(按出版年月日排列)
    《加拉猛之墓》,台北,文星書店,1963年11月25日。
    《魔夜》,台北,皇冠出版社,1964年。
    《靈語》,高雄,大業書店,1964年3月。
    《十音鑼》,台北,林白出版社,1969年3月15日。
    《石鼓莊》,台北,皇冠出版社,1969年11月。
    《荒鄉異聞》,台北,皇冠雜誌社,1971年11月。
    《餓狼》,台北,陸軍出版社,1972年11月。
    《凌煙閣外》,台北,華欣文化事業中心,1974年11月。
    《凡妮的秘密》,台北,林白出版社,1976年4月20日。
    丁守中等著,《父母有絕招:給天下父母閱讀的好書》,台北,全國兒童出版社,1997年7月。
    尹雪曼,《中國新文學史論》,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3年9月。
    尹雪曼編,《中華民國文藝史》,台北,正中書局,1976年7月。
    文訊編,《台灣現當代文學媒介研究》,台北,文訊出版社,2007年12月。
    王邦雄等編著,《中國哲學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5年8月。
    王煒民,《中國古代禮俗》,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4月。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3月1日。
    王德威,《從劉鶚到王禎和──中國現代寫實小說散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6年6月30日。
    王震亞,《台灣小說二十家》,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年12月。
    司馬中原、鄭明娳主編,《文壇新銳:優秀青年得獎作品選析》,台北,駿馬文化事業社有限公司,1987年1月15日。
    《狼神》,台北,源成文化圖書供應社,1976年12月15日。
    司馬中原等著,《台灣江湖行》,台北,台灣新生報出版部,1990年11月。
    司馬中原等著,《如果有來生》,台北,圓神出版社,1994年1月。
    司馬中原等著,《長留德澤照人間》,台北,華欣文化事業中心,1988年6月。
    司馬中原等著,《愛的故事選集》,台北,宇宙光傳播中心出版社,1992年1月。
    司馬遷著;吳紹志註譯,《白話史記》,台南,西北出版社,1991年8月。
    朱西甯,《狼》,台北,三三書坊,1989年9月16日。
    朱西甯,《鐵漿》,台北,三三書坊,1989年7月16日。
    朱西甯等著,《風鈴組曲》,台北,皇冠出版社,1970年7月。
    朱孟實,《文藝心理學》,台北,德華出版社,1981年12月。
    老舍,《老舍全集》第1、15、16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司馬中原自選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8年4月5日。
    余光中,《分水嶺上》,台北,純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81年11月。
    余光中著;陳芳明編,《余光中跨世紀散文》,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8年10月7日。
    宋記遠編著,《翫ㆍ聊齋──66個你所不知道的聊齋誌異之謎》,台北,咖啡田文化館,2006年3月。
    宋澤萊,《打牛湳村系列》,台北,前衛出版社,1988年5月15日。
    李文庠、李睿編著,《讀「紅樓」洞達處世》,台北,台灣先智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5月。
    李定一等編纂,《中國近代史論叢》第二輯第七冊(邊疆),台北,正中書局,1969年8月。
    李喜所、李來容,《中國近代史──告別帝制》,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10月。
    李雲漢,《中國近代史》,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8月。
    李瑞騰,《文學關懷》,台北,三民書局,1992年10月1日。
    杜甫等人著;無名氏賞析註譯,《唐詩三百首》,台北,智揚出版社,1990年。
    《流星雨》,台北,水芙蓉出版社,1978年4月20日。
    沈謙等編著,《文學創作與欣賞》,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02年8月。
    辛鬱等編;朱西甯等著,《中國當代十大小說家選集》,台北,源成文化圖書供應社,1979年7月15日。
    周虎林,《司馬遷與其史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5月。
    周啟志、羊列容、謝昕,《中國通俗小說理論綱要》,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3月。
    孟樊、林燿德編,《流行天下──當代台灣通俗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2年1月5日。
    明清、秦人主編,《台港小說鑒賞辭典》,北京,中央民族學院,1994年。
    林□鳳等著,《游俠風雲》,台北,號角出版社,1982年9月15日。
    林安弘,《儒家禮樂之道德思想》,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11月。
    林芝,《漫卷詩書──伴你我成長的現代作家》,台北,正中書局,2005年2月。
    姚一葦,《欣賞與批評》,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年7月。
    《路客與刀客》,台北,皇冠雜誌社,1978年8月。
    洪惟助主編,《崑曲辭典》,台北,傳統藝術中心,2002年5月。
    皇冠編輯群聯合策劃,《童年往事》,台北,皇冠雜誌社,1988年6月。
    紀政等著,《三毛的世界》,台北,江山出版社,2004年4月。
    紀曉嵐著;黃國聲譯注,《閱微草堂筆記》(錦繡版),台北,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8月。
    胡佩韋,《司馬遷和史記》,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1年7月。
    范文芳,《司馬遷的創作意識與寫作技巧》,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5月。
    徐訏,《小說彙要》,台北,正中書局,1988年6月。
    桂文亞,《仙人掌花:智慧人物訪問記》,台北,百科文化事業公司,1981年1月。
    桂文亞,《橄欖的滋味》,台北,皇冠出版社,1977年4月。
    殷穎編,《編寫譯的技巧》,台北,道聲出版社,1976年5月。
    《荒原》,台北,皇冠出版社,1978年11月。
    郝譽翔,《幽冥物語》,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7年12月。
    馬振方,《《聊齋誌異》藝術欣賞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8月1日。
    高全之,《當代中國小說評論》,台北,幼獅文化公司期刊部,1978年12月。
    高國藩,《中國民間文學》,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9月。
    婁子匡,《中國民俗》,台北,廣播月刊社,1983年9月1日。
    康來新,《石頭渡海──紅樓夢散論》,台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4月2日。
    張素貞,《細讀現代小說》,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2月。
    張健,《文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3年11月。
    張堂錡,《現代小說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9月。
    張德勝,《儒家倫理與秩序情結》,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1年5月。
    《綠楊村》,台北,皇冠雜誌社,1979年9月。
    淡江大學中文系主編,《俠與中國文化》,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4月。
    莊因,《話本楔子彙說》,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8年6月。
    許麗雯總編,《教你看懂紀曉嵐與閱微草堂筆記》,台北,高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8月。
    陳艾妮主編;三毛等著,《你可以說得更好》,台北,方智出版公司,1991年1月。
    陳孝全選編,《老舍》,台北,海風出版社有限公司,1989年5月。
    陳來,《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6月10日。
    陳芳明,《楓香夜讀》,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9年9月。
    陳芳明,《夢的終點》,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8年6月5日。
    陳信元編選,《國中白話文選》,台北,故鄉出版社有限公司,1979年12月25日。
    陳紀瀅等著,《文藝論叢》,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68年10月。
    《闖將》,台北,皇冠雜誌社,1980年5月。
    陸震廷、劉枋主編,《我們認識的星雲大師》,台北,采風出版社,1987年。
    鹿憶鹿編著,《中國民間文學》,台北,里仁書局,1999年9月15日。
    彭瑞金編;林鍾隆著,《林鍾隆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1年7月1日。
    曾永義,《俗文學概論》,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6月。
    曾永義,《戲曲之雅俗ㆍ折子ㆍ流派》,台北,國家出版社,2009年2月。
    湯顯祖著;呂文翠改寫,《牡丹亭》,台中,三久出版社,1995年12月30日。
    無名氏,《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小說傳統》,台北,木鐸出版社,1985年9月。
    黃永武,《愛廬小品》「勵志」,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93年2月。
    黃沛榮編,《史記論文選集》,台北,長安出版社,1984年5月。
    黃春明,《九彎十八拐》,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9年5月。
    《狂風沙》(上)(下),台北,皇冠雜誌社,1980年7月。
    楊昌年,《小說賞析》,台北,牧童出版社,1979年9月29日。
    楊碩夫,《孔子教育思想與儒家教育》,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4月。
    經觀榮,《仁:以人為本及孔子的修己安人之學》,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7年8月。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社,1987年2月1日。
    葉維廉編,《中國現代作家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76年10月。
    賈文昭、徐召勛,《中國古典小說藝術欣賞》,台北,里仁書局,1984年8月30日。
    臧冠華主編,《有情人生》,台北,慧眾文化出版社,1991年12月16日。
    蒲松齡著;任篤行、劉淦注譯,《新譯聊齋誌異選》(上),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6月。
    趙晨光,《浩然劍》,台北,明日工作室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7月。
    趙晨光,《清明記》,台北,明日工作室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4月。
    《割緣》,台北,皇冠雜誌社,1981年5月。
    齊邦媛,《千年之淚》,台北,爾雅出版社,1990年7月20日。
    齊邦媛,《霧漸漸散的時候》,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年10月8日。
    齊邦媛等著,《評論十家》,台北,爾雅出版社,1993年12月20日。
    劉秀美,《五十年來的台灣通俗小說》,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11月。
    劉登翰等主編,《台灣文學史》下卷,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3年1月。
    蔡仁厚,《儒家思想的現代意義》,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5月。
    鄭明娳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小說批評卷),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6月。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台北,谷風出版社,1935年。
    錢佩佩,《翰海觀潮》,台北,文建會,1997年5月。
    魏子雲,《寫作與品鑑》,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1月。
    《川中豪客》,台北,瑞德出版社,1981年7月。
    羅小東,《話本小說敘事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4月。
    羅敬之,《文學論文寫作講義》,台北,里仁書局,2003年2月28日。
    2.外文譯著(按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西蒙ㆍ波娃著;歐陽子譯,《第二性》(第一卷:形成期),台北,志文出版社,1998年5月。
    佛洛伊德著;林克明譯,《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台北,志文出版社,1991年12月。
    佛斯特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1973年9月。
    泰戈爾等著;蔡進松等譯,《諾貝爾獎短篇小說集》,台北,志文出版社,1994年4月。
    三、學位論文(按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王慧瑜,《明末清初江南才女身世背景之研究》,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1月。
    李秀玲,《《三國志》忠義人物研究》,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國語文教學碩士論文,2005年7月。
    《失去監獄的囚犯》(三),台北,皇冠雜誌社,1981年7月。
    李淑齡,《《聊齋誌異》話本的敘事模式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邱若琪,《司馬中原小說的戰爭書寫──以荒原、狼煙為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2009年6月。
    張雅文,《《聊齋誌異》果報故事研究》,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論文,2005年6月。
    陳國香,《根據三言二拍一型見證傳統的女性生活》,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陳國偉,《朱西甯系列小說研究──文學生命的寂寞單音》,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
    傅怡禎,《五○年代台灣小說中的懷鄉意識》,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6月。
    傅建國,《司馬中原長篇懷鄉小說研究》,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9年11月。
    黃世孟,《《三國志通俗演義》著述意識研究》,東華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7月。
    楊正源,《家,太遠了──朱西甯懷鄉小說研究》,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6月。
    劉恆興,《話本小說敘事技巧析論》,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6月。
    《復仇》,台北,皇冠雜誌社,1981年8月。
    蔡文賓,《劉鶚《老殘遊記》的敘事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6月。
    蔡志遠,《司馬中原鄉野傳說人物類型研究》,台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暑期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2009年11月。
    蔡雅惠,《史記悲劇人物與悲劇精神研究》,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謝佳容,《蒲松齡《聊齋誌異》「異史氏曰」之底蘊試探》,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謝孟妍,《《聊齋誌異》美學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簡有儀,《蔣士銓的詩文評價與影響》,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1月。
    四、期刊論文(按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丁奎福,〈評《彰善感義錄》中的儒家思想與在小說史上的意義〉,《韓國研究》,11期,1993年6月,頁5-23。
    丁鳳珍,〈閱讀詩人曾貴海的歷史書寫〉,《笠詩刊》,262期,2007年12月,頁105-109。
    上官予,〈略說司馬中原〉,《皇冠雜誌》,182期,1969年4月,頁288-291。
    《失去監獄的囚犯》(二),台北,1982年4月。
    大荒,〈談司馬中原的「黎明列車」〉,《中華文藝》,7卷5期,1974年7月,頁1-3。
    大荒,〈三度空間:談司馬中原〉,《中華文藝》,8卷2期,1974年10月,頁1-6。
    山民,〈狐鼬崇拜論綱〉,《國文天地》,8卷10期,1993年3月,頁91-104。
    方慶雲,〈「宗定伯」角色心理分析〉,《國文天地》,18卷2期,2002年7月1日,頁87-88。
    毛宗剛,〈鄉野傳說與紅絲鳳〉,《世界華文文學論壇》,3期,1995年3月,頁46-48。
    毛宗剛,〈傳說與文學之間──論司馬中原的鄉野傳說「紅絲鳳」〉,《淮陰師範學報》,3期,2003年3月,頁394-396。
    王立民,〈論儒家思想對我國古代法律文化的影響〉,《孔孟月刊》,32卷8期,1994年4月,頁17-25。
    王彥鈞,〈儒家思想與三國演義〉,《百世教育雜誌》,162期,2005年3月,頁56-60。
    司馬中原,〈寂寞的路程〉,《幼獅文藝》,22卷2期,1965年2月,頁26-27。
    司馬中原,〈關於荒原〉,《幼獅文藝》,23卷3期,1965年3月,頁86-87。
    《巫蠱》,台北,皇冠雜誌社,1982年6月。
    司馬中原,〈點亮了的燈〉,《中央月刊》,9卷3期,1977年1月,頁89-90。
    司馬中原,〈黑夢〉,《幼獅文藝》,63卷3期,1986年3月,頁85-100。
    司馬中原,〈鬼的真實面貌〉,《普門》,239期,1999年8月,頁39-42。
    司馬中原,〈讀牆〉,《講義》,38卷4期,2006年1月,頁50-52。
    司馬中原,〈永懷諫友〉,《文訊》,263期,2007年9月,頁25-27。
    司馬中原,〈雲煙瑣憶──來台六十週年〉,《文訊》,285期,2009年7月,頁66-68。
    尼洛,〈刀兵的省思:讀司馬中原「刀兵塚」有感〉,《文訊》,26期,1986年10月,頁65-68。
    朱西甯,〈「狼煙」所給我的〉,《中華文藝》,8卷2期,1974年10月,頁110-114。
    朱星鶴,〈擁抱生命的人〉,《國魂》,418期,1980年9月,頁68-69。
    朱美黛,〈流動的空間,憂傷的記憶──試探「遊園驚夢」主人翁的憂傷意識〉,《國文天地》,20卷9期,2005年2月,頁90-94。
    《流星鎚》(《驟雨》),台北,瑞德出版社,1983年1月。
    朱雙一,〈當代台灣的浪漫文學〉,《台灣研究集刊》,1期,2000年1月,頁78-85。
    吳友詩,〈評「荒原」〉,《新文藝》,97期,1964年4月,頁70-74。
    吳玉燕,〈《史記ㆍ游俠列傳》析論〉,《輔大中研所學刊》,3期,1994年6月,頁77-86。
    吳俐雯,〈《聊齋誌異》中狐的探析〉,《耕莘學報》,1期,2003年7月,頁69-86。
    吳鼎,〈儒家思想學說與中國國民教育〉,《孔孟月刊》,28卷7期,1990年3月,頁3-8。
    吳福相,〈《聊齋誌異》寓言結構研究〉,《空大人文學報》,7期,1998年6月,頁99-121。
    吳禮權,〈中國古典言情小說模式與中國傳統文化心理〉,《國文天地》,16卷1期,2000年6月,頁44-48。
    呂正惠,〈抒情傳統與中國現代文學──一篇隨筆〉,《清華中文學報》,3期,2009年12月,頁273-297。
    李本耀,〈宋元明話本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18期,1974年6月,頁1219-1373。
    李惠綿,〈從「春」的意象閱讀「牡丹亭ㆍ驚夢」〉,《戲劇學刊》,3期,2006年1月,頁129-146。
    《迷離瑪麗》,台北,皇冠出版社,1983年3月。
    李賴、楊昇儒整理,〈清貧、卑微、掙扎著長大──黃春明談台灣的城鄉成長〉,《印刻文學生活誌》,5卷11期,2009年7月,頁98-105。
    李瓊絲,〈司馬中原〉,《皇冠雜誌》,68卷5期,1988年1月,頁160-165。
    辛鬱,〈訪司馬中原談現代詩〉,《創世紀》,59期,1982年10月,頁12-16。
    周德禎,〈「牡丹亭」中杜麗娘愛情/情欲/身體自主之探究〉,《屏東教育大學學報──人文社會類》,31期,2008年9月,頁87-110。
    季薇,〈生命的靈燈:司馬中原的「一個神父之死」〉,《自由青年》,47卷4期,1972年4月,頁85-92。
    林玲,〈湯顯祖筆下的杜麗娘兼談「驚夢」的搬演〉,《國文天地》,1992年3月,頁59-63。
    林聰舜,〈抗議精神的體現者──游離於體制外,伸張「另一種正義」的游俠〉,《國文天地》,3卷12期,1988年5月,頁63-67。
    林鎮國,〈死亡與燃燒──談游俠的生命情調〉,《鵝湖》,2卷3期,1976年9月,頁17-19。
    林燿德、徐慰平、鄒桂苑,〈司馬中原研究資料彙編〉,《文訊》,110期,1994年12月,頁94-101。
    知言,〈司馬中原〉,《新文藝》,253期,1977年4月,頁145。
    《湘東野話》,台北,皇冠雜誌社,1984年3月。
    花村,〈「狼煙」讀後〉,《書評書目》,36期,1976年4月,頁147-152。
    姜穆,〈司馬中原的世界〉,《文藝月刊》,106期,1978年4月,頁22-34。
    姜穆,〈為苦難的國家寫史作註:側寫司馬中原及其作品〉,《文訊》,4期,1983年10月,頁178-185。
    胡纓,〈歷史書寫與新女性形象的建立:從梁啟超〈記江西康女士〉一文談起〉,《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9期,2001年8月,頁1-29。
    孫瑋芒,〈司馬中原〉,《書評書目》,10期,1973年2月,頁100-101。
    孫瑋芒,〈荒原的靈語──夜訪司馬中原〉,《幼獅文藝》,39卷1期,1974年1月,頁74-97。
    孫瑋芒,〈藝術家的心靈顯像:論司馬中原「青春行」〉,《書評書目》,12期,1974年4月,頁9-14。
    高瑋謙,〈從儒家思想反省百年來的教育問題〉,《鵝湖》,32卷9期,2007年3月,頁48-56。
    尉天驄等,〈文藝談會主題小說——談「童歌」〉,《文藝》,5期,1969年10月,頁157-171。
    康韻梅,〈由「入於文心」至「諧於里耳」──唐代小說在《三言》、《二拍》中的敘述面貌論析〉,《臺大中文學報》,21期,2004年12月,頁91-140。
    《啼明鳥》,台北,皇冠出版社,1984年3月。
    張玲瑜,〈中國戲曲的旦角──你一半是女人,一半是夢〉,《國文天地》,13卷8期,1998年1月,頁38-42。
    張瑞芬,〈宋元平話及話本所反映之民間文學特質〉,《興大中文學報》,4期,1991年1月,頁313-322。
    張默,〈從荒野出發:試論司馬中原的「荒原」〉,《新文藝》,151期,1968年10月,頁21-36。
    梅光宇,〈論《聊齋誌異》中之俠〉,《東方人文學誌》,6卷3期,2007年9月,頁213-235。
    許禕芳,〈說書人的話本:陳大為的詩與文〉,《幼獅文藝》,616期,2005年4月,頁92-98。
    許薌君,〈談笑風生之外:我看到的司馬中原〉,《新書月刊》,20期,1985年5月,頁34-39。
    郭玉雯,〈紅樓夢與女神神話傳說──林黛玉篇〉,《清華學報》,新31卷1-2期合刊,2001年3月,頁101-133。
    郭明福,〈故國西風:讀司馬中原的《鄉思井》〉,《新文藝》,284期,1979年11月,頁152-155。
    陳一山,〈一篇如詩似夢的小說:「瓶花」主題及技巧的剖析〉,《中國一周》,775期,1964年10月12日,頁23-24。
    陳大為,〈說書〉,《幼獅文藝》,572期,2001年8月,頁60-62。
    《失去監獄的囚犯》(一),台北,皇冠出版社,1984年5月。
    陳克環,〈爬一座沒有頂峰的山──評〈當代中國小說大展〉(評司馬中原著〈人頭〉等)〉,《書評書目》,21期,1975年1月,頁110-122。
    陳佳妏,〈論《桑青與桃紅》中的女性意識與歷史書寫〉,《中文研究學報》,3期,2000年6月,頁147-163。
    陳明智等,〈悲苦的境遇.深坑的尊嚴:由「復仇」輕探司馬中原的小說世界〉,《文藝月刊》,203期,1986年5月,頁34-44。
    陳俊榮,〈新歷史主義的台灣文學史觀〉,《中外文學》,32卷8期,2004年1月,頁35-53。
    陳秋良,〈偶然與必然的連環巧合──細論〈十五貫戲言成巧禍〉〉,《中國文化月刊》,302期,2006年2月,頁41-64。
    陳義芝、楊亭,〈春風一樣悠悠地吹著:司馬中原先生專訪〉,《中華文藝》,14卷1期,1977年9月,頁1-9。
    傅佩榮,〈迷信心理〉,《文訊》,134期,1996年12月,頁4-5。
    傅怡禎,〈五○年代臺灣小說中的懷鄉意識緒論〉,《台灣文學觀察雜誌》,8期,1993年9月,頁113-121。
    傅怡禎,〈關不住的鄉情──從兩篇五○年代小說看懷鄉意識的幽然產生〉,《大仁學報》,14期,1996年3月,頁125-134。
    勞榦,〈論漢代的遊俠〉,《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1期,1950年6月,頁237-252。
    《呆虎傳》,台北,皇冠出版社,1984年6月。
    湯舒雯整理,〈多少年前的鐘聲〉,《印刻文學生活誌》,5卷11期,2009年7月,頁116-123。
    項秋萍,〈世間真有鬼嗎?名小說家司馬中原與名演員華方閒談「鬼」經驗〉,《快樂家庭》,104期,1982年8月,頁9-13。
    黃文錫,〈杜麗娘性格發展淺析〉,《國文天地》,9卷9期,1994年2月,頁74-78。
    黃啟峰,〈《行過洛津》的歷史書寫研究──從小說人物看後殖民現象中的權力運作〉,《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集刊》,10期,2005年7月,頁95-107。
    楊昌年,〈艱危的肯定與疲乏──徐訏的《風蕭蕭》〉,《國文天地》,13卷6期,1997年11月,頁48-58。
    溫毓詩,〈中國「貞節觀」文化對婦女的影響兼論心理特質探討〉,《華梵人文學報》,6期,2006年1月,頁33-76。
    廖玉蕙,〈從生眷屬到死冤家──談宋話本中的人鬼婚戀故事〉,《聯合文學》,16卷10期,2000年8月,頁49-52。
    趙滋蕃,〈評司馬中原的荒原〉,《幼獅文藝》,22卷2期,1965年2月,頁16-17。
    劉正偉,〈鄉野情結──簡析司馬中原小說的主題〉,《淮陰師專學報》,16卷3期,1994年3月,頁59-62。
    劉枋等,〈由「流星雨」談司馬中原的小說世界〉,《文壇》,250期,1981年4月,頁168-176。
    《野狼嘷月》,台北,皇冠雜誌社,1984年7月。
    劉亮雅,〈跨族群翻譯與歷史書寫:以李昂〈彩妝血祭〉與賴香吟〈翻譯者〉為例〉,《中外文學》,34卷11期,2006年4月,頁133-155。
    劉苑如,〈形見與冥報:六朝志怪中鬼怪敘述的諷喻──一個「導異為常」模式的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9期,2006年9月,頁1-45。
    歐宗智,〈東方白小說中仙鄉傳說的轉用及其思想意涵〉,《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館刊》,10卷2期,2004年6月,頁124-129。
    潘光哲,〈關於「告別革命」的歷史書寫──以一九○三年為例的一些思考〉,《近代中國》,145期,2001年10月,頁100-116。
    蔡國榮,〈從「金馬獎」看文學電影何去何從〉,《文訊》,15期,1984年12月,頁110-124。
    燕燕,〈失去監獄的囚犯〉,《時報雜誌》,168期,1983年2月,頁90-91。
    賴芳伶,〈閱微草堂筆記和六朝志怪的關係比較〉,《中外文學》,5卷1期,1976年6月1日,頁168-178。
    賴福順,〈漢初游俠析論〉,《簡牘學報》,5期,1977年1月,頁317-328。
    簡文香,〈如果不逢戰亂〉,《自由青年》,74卷3期,1985年9月,頁36-37。
    顏天佑,〈《史記ㆍ游俠列傳》解讀〉,《中華學苑》,44期,1994年4月,頁109-133。
    《野市》,台北,學英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5年5月30日。
    魏子雲,〈款步於「荒原」內外──兼論司馬中原之「新感覺」表現〉,《皇冠雜誌》,120期,1964年2月,頁58-67。
    魏闕,〈司馬中原與《狂風沙》〉,《中華文藝》,1卷5期,1971年7月,頁213-235。
    魏闕,〈司馬中原的語言:「荒原」與「狂風沙」〉,《幼獅文藝》,34卷6期,1971年12月,頁244-251。
    譚昌國,〈歷史書寫、主體性與權力:對「排灣人寫排灣族歷史」的觀察與反思〉,《台大文史哲學報》,59期,2003年11月,頁65-95。
    五、報紙文章(按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文泉,〈關於「巫蠱」二三事〉,《中華日報》,第9版,1976年6月28日。
    方念國,〈中原北望:字字血淚的《狂風沙》〉,《民眾日報》,第11版,1979年5月8日。
    方念國,〈相看白刃血紛紛——抑鬱的「荒原」〉,《民聲日報》,第11版,1979年5月15日。
    火宿,〈跨越宿命的戀歌:讀司馬中原「春遲」〉,《中華日報》,第11版,1987年2月23日。
    司馬中原,〈我寫「狼煙」〉,《中國時報》,第9版,1971年11月14日。
    《霜天》,三重,大地出版社,1986年1月。
    司馬中原,〈守夜札記〉,《聯合報》,第12版,1979年5月18日。
    司馬中原,〈鬼話連篇專輯之一──鬼月剖鬼〉,《聯合報》,第12版,1980年8月11日。
    司馬中原,〈我看小說〉,《聯合報》,第8版,1980年9月16日。
    司馬中原,〈包容民間歷史〉,《聯合報》,第8版,1981年8月23日。
    司馬中原,〈必須呈現「多元性」〉,《聯合報》,第8版,1984年8月12日。
    司馬中原,〈我的起步〉,《民生報》,第9版,1987年11月2日。
    司馬中原,〈獲獎像驢吃油條〉,《聯合報》,第49版,1991年9月14日。
    司馬中原,〈浮沉〉,《聯合報》,第37版,1993年10月19日。
    司馬中原,〈何處覓桃源──有感於綁票案猖獗而寫〉,《中國時報》,第24版,1997年5月15日。
    司馬中原,〈狗瘋與瘋狗──有感於狂犬病而寫〉,《中國時報》,第24版,1997年6月17日。
    《狼煙》(上)(下),台北,華欣文化事業中心,1986年3月。
    司馬中原,〈劍膽琴心話荻宜〉,《聯合報》,第37版,2001年1月23日。
    司馬中原,〈行過死蔭幽谷──「殺爾死」流行有感〉,《聯合報》,第7版,2003年5月29日。
    司馬中原,〈一之悟〉,《中央日報》,第17版,2004年3月12日。
    司馬中原,〈無聊話屁〉,《聯合報》,第7版,2006年3月20。
    司馬中原,〈「狂風沙」與我〉,《聯合報》,第7版,2006年5月23日。
    司馬中原,〈司馬論俠〉,《聯合報》,第7版,2006年6月8、9日。
    司馬中原,〈期待光明〉,《聯合報》,第7版,2006年10月6日。
    司馬中原,〈震撼人心的「獅子吼」──簡評《迴光》〉,《聯合報》,第7版,2007年8月10日。
    史玉琪,〈司馬中原從文學到鬼學〉,《中央日報》,第18版,1979年6月28日。
    史玉琪,〈荒原中的城堡〉,《中央日報》,第17版,1992年12月8日。
    《靈河》,台北,皇冠出版社,1987年3月。
    尼洛,〈淺析「荒原」對中國文化的探究〉(上)(下),《中央日報》,第10版,1983年12月12-13日。
    江中明,〈司馬中原舊作,啼明鳥新出版〉,《聯合報》,第14版,1999年4月27日。
    江世芳,〈司馬中原談鬼 蔡伶姬說通靈〉,《中國時報》,第14版,2001年10月19日。
    羊牧,〈靜寂的奔湧——談司馬中原「月光河」〉,《中華日報》,第10版,1980年8月20日。
    宋瑞,〈從「月光河」看司馬中原〉,《臺灣新生報》,第12版,1978年11月26日。
    李宗慈,〈大時代小人物——「廢園舊事」的省思〉,《自由日報》,第8版,1987年12月14日。
    李美鵑,〈當個笨蛋真是快樂〉,《大成報》,第19版,1998年2月18日。
    沙金,〈由「雲上的聲音」談司馬中原的文字〉,《中華日報》,第7版,1976年9月20日。
    周昭翡,〈他們的書桌是軍用的畫圖版〉,《中央日報》,第16版,1994年5月4日。
    周淑媚,〈愛情是永恆的長篇?浪漫的短篇?〉,《中央日報》,第16版,1990年7月25-26日。
    《龍飛記》,台北,皇冠出版社,1987年7月。
    拓拔瑞,〈司馬中原要寫史詩長篇〉,《聯合報》,第12版,1978年6月28日。
    林少雯,〈司馬中原的《荒原》〉,《中央日報》,第18版,1999年10月30日。
    林佩芬,〈英雄與英雄崇拜:讀司馬中原「失去監獄的囚犯」〉,《中央日報》,第10版,1982年5月16日。
    林貞羊,〈詞句美、情感真司馬中原的「精神之劍」讀後〉,《中華日報》,第10版,1983年11月11日。
    林淑蘭,〈小說家司馬中原暢談讀書及寫作〉,《中央日報》,第11版,1978年9月20日。
    保真,〈水晴子的悲劇〉,《中華日報》,第16版,1998年4月28日。
    保真,〈南森與美倩〉,《中華日報》,第16版,1998年5月20日。
    南鴿,〈夜聽「靈語」〉,《台灣新聞報》,第9版,1983年10月8日。
    施美惠,〈從小就在生活中打滾:訪名作家司馬中原〉,《中華日報》,第12版,1978年8月25日。
    洛默,〈「荒原」讀後〉,《大華晚報》,第8版,1970年11月2日。
    《遇邪記》,台北,皇冠出版社,1988年3月。
    徐紀琤,〈司馬中原義助失學少年〉,《中國時報》,第26版,2001年9月3日。
    張拓蕪,〈讀「月光河」有感〉,《臺灣新生報》,第12版,1979年1月14日。
    張國立,〈司馬中原故事裡的傳奇世界〉,《中華日報》,第11版,1986年5月7日。
    張夢瑞,〈司馬中原鬼故事麻辣講堂聲聲入耳〉,《民生報》,第10版,2001年10月17日。
    張默,〈獨釣歷史的惆悵:淺談司馬中原的「月光河」〉,《臺灣時報》,第9版,1978年12月23日。
    莊秀美,〈通過歷史的長河──訪小說家司馬中原先生〉,《大華晚報》,第10版,1985年12月25日。
    許素雲,〈此生只願做書囚──司馬中原〉,《中華日報》,第15版,1997年5月19日。
    陳文芬,〈司馬中原 七十金婚〉,《中國時報》,第14版,2002年3月17日。
    陳文娟,〈用真情和心靈譜成的書——讀司馬中原的「月光河」〉,《中華時報》,第10版,1980年10月23日。
    陳素芳,〈寫人說鬼•現代鍾馗•司馬中原裸現民族的靈魂〉,《中華日報》,第15版,1990年10月17日。
    《紅絲鳳》,台北,皇冠雜誌社,1988年4月。
    麻念臺,〈司馬中原•筆風獨特,寫傳奇小說不忘鄉土〉,《大華晚報》,第4版,1978年3月7日。
    斐文,〈舊皮囊中裝新酒:訪問司馬中原談「鄉野奇譚」〉,《臺灣新生報》,第12版,1977年10月29日。
    湯芝瑄,〈司馬中原四季都是讀書天〉,《中央日報》,第21版,1995年1月11日。
    程榕寧,〈司馬中原談生活與寫作〉,《大華晚報》,第7版,1979年10月21日。
    黃武忠,〈談小說的文字運用──訪司馬中原先生〉,《臺灣時報》,第9版,1978年5月26日。
    黃瑜琪,〈鏡頭前巧裝扮,散發藝文味〉,《聯合晚報》,第9版,1998年3月11日。
    楊照,〈既返鄉又浪遊的弔詭旅程──司馬中原的《荒原》〉,《自由時報》,第41版,1998年1月2日。
    楊照,〈槍和火的無情世界〉,《中國時報》,第37版,1999年1月12日。
    筱民,〈「霜天」讀後〉,《中華日報》,第12版,1975年8月13日。
    趙光裕,〈記兩個成功的青年作家──司馬中原和高準〉,《自立晚報》,第4版,1965年3月29日。
    《狐變》,台北,林白出版社有限公司,1988年10月15日。
    趙海濤,〈「靈語」的感受〉,《中央日報》,第9版,1970年12月13日。
    齊邦媛,〈「荒原」、「狂風沙」再起〉,《聯合報》,第7版,2006年5月23日。
    蔡慧美,〈讀「月光河」〉,《國語日報》,第6版,1980年5月25日。
    鮑芷,〈月光河〉,《中央日報》,第10版,1980年7月30日。
    謝白雲,〈「鄉思井」讀後〉,《中華日報》,第12版,1975年12月3日。
    鍾淑真,〈桃李春風:記輻射光熱的司馬中原老師〉,《中華日報》,第8版,1987年9月28日。
    叢林,〈一本反映時代的小說集〉,《中華日報》,第9版,1975年10月6日。
    六、網路資料
    http://www.fengtipoeticclub.com/tochau/tochau-f010.htm。
    《吸血的殭屍》,台北,皇冠出版社,1990年7月。
    《鬼話》,台北,皇冠出版社,1990年7月。
    《藏魂罈子》,台北,皇冠雜誌社,1990年10月。
    《挑燈練膽》,台北,皇冠出版社,1990年11月。
    《雷神──喻培倫傳》,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1年1月。
    《刀兵塚》,台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5月。
    《寒食雨》,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1992年2月10日。
    《青春行》,台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7月。
    《十八里旱湖》,台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7月。
    《巨漩》,台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8月。
    《天網》,台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1月。
    《煙雲》,台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1月。
    《孽種》,台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1月。
    《啖頭記》,台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1月。
    《醫院鬼話》,台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2月。
    《春遲》,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1994年6月10日。
    《夢緣》,台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7月。
    《司馬中原童話》,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年6月10日。
    《獾之獵》,台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12月。
    《冰窟窿》,台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2月。
    《司馬爺爺說鄉野傳奇》,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9年1月10日。
    《最後的反攻》,台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5月。
    (二)散文(按出版年月日排列)
    《雲上的聲音》,台北,源成文化圖書供應社,1976年9月1日。
    《鄉思井》,台北,皇冠出版社,1979年4月。
    《月光河》,台北,九歌出版社,1982年1月20日。
    《俠與劍》,南投,臺灣省訓練團,1986年1月。
    《抱一把胡琴》,南投,臺灣省訓練團,1987年4月。
    《駝鈴》,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1988年4月10日。
    《滄桑》,台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9月15日。
    《無弦琴》,台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1月。
    《和你聊天》,台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5月。
    《寄望昇歌》,台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7月。
    《精神之劍》,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年5月10日。
    《老爬蟲的告白》,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年10月10日。
    《司馬中原笑談人生》,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9年8月10日。
    《司馬中原鬼靈經》,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10年2月10日。
    (三)評論
    《蒲松齡及他的聊齋》,台北,楷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10月15日。
    (四)報導文學
    《他,為什麼要活下去》,皇冠雜誌社,1980年6月。
    (五)有聲書(按作品筆劃排列)
    《生死論壇》,台北,喜馬拉雅音樂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笑話一籮筐》,台北,喜馬拉雅音樂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鬼話連篇Ⅰ》,台北,喜馬拉雅音樂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鬼話連篇Ⅱ》,台北,喜馬拉雅音樂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陰陽魔界》,台北,喜馬拉雅音樂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麻辣25問》,台北,喜馬拉雅音樂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二、專書
    (一)古籍(按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戰國)孟子,《孟子》;收於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2月。
    (清)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台北,新興書局,1956年1月。
    (明)凌濛初,《拍案驚奇》,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9月25日。
    (清)袁枚,《子不語》;收於王英志主編,《袁枚全集》肆,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魏)曹丕,《列異傳》;收於史仲文主編,《中國文言小說百部經典》,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3月。
    (宋)彭□,《續墨客揮犀》;收於朱易安、傅璇琮主編,《全宋筆記》第三編一,鄭州,大象出版社,2008年1月。
    (清)蒲松齡,《足本聊齋誌異》,台北,新陸書局,1961年。
    (清)劉鶚,《老殘遊記》,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11月。
    (二)現代書籍(按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1.中文著作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94912010
    99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912010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Master of Arts in Chinese Teaching]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924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