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656/144643 (79%)
Visitors : 51720952      Online Users : 64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48846


    Title: 客家電視台非新聞性節目呈現客家文化內涵指標之建構
    Construction of indices of Hakka cultural implication presented in non-news programs on Hakka tv
    Authors: 盧燕萍
    Lu, Yen Ping
    Contributors: 鄭自隆
    盧燕萍
    Lu, Yen Ping
    Keywords: 客家電視台
    非新聞性節目
    Hakka TV
    non-news programs
    Date: 2008
    Issue Date: 2010-12-08 01:51:39 (UTC+8)
    Abstract: 客家電視台是台灣第一個以族群文化為主體的電視頻道,客家電視台節目在客家文化內涵上的表現,對於客家族群文化的發展、觀者的判斷以及整個文化社會的動態發展來說,更有著莫大的影響力。有鑑於此,本研究運用修正式德非法,進行客家電視台非新聞性節目呈現客家文化內涵指標之建構,並利用統計分析方法歸納出指標整體面向,而後邀請專家學者輔以深度訪談,以提出客家電視台於節目呈現上之建議。期望本研究所得之結果,可以提供未來客家電視節目製作之參考,在收視率數字的檢視之外,作為評估客家電視台節目對於客家文化的價值與意義之思考。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prospects of context of Hakka TV programs. Hakka TV is the first channel which takes ethical culture as subject. The cultural implications of Hakka TV programs, therefore, have enormous influenc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Hakka culture, the cultural judgment of audience, and the dynamics of society. However, compared with audience rating, the value and meaning of Hakka TV programs are still under-examined. For this purpose, in this study Modified Delphi Method and in-depth interview with related experts were conducted in order to construct factors and indices of Hakka cultural implications. The construction is based on non-news programs of Hakka TV for prospective programs production.
    Reference: 王菲菲(2005)。〈多元文化與公共廣電機構:澳大利亞的實踐經驗〉,「2005中華傳播學會」論文,台北。
    王甫昌(2003)。《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
    王秀紅等(1994)。〈醫療行為中性騷擾的界定與預防─德懷研究〉,《公共衛生》,21(1):1-13。
    王俐容(2004年6月)。〈文化與公民權:台灣文化政策的兩個面向〉,「國家治理、公民社會與通識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桃園:開南管理大學。
    王俐容(2006年9月)。〈文化公民權的建構:文化政策的發展與公民權的落實〉,《公共行政學報》,20:129-159。
    王雯君(2005)。〈客家邊界─客家意象的詮釋與重建〉,《東吳社會學報》,18:117-156。
    王震寰(1992年1月)。〈社會權與社會運動〉,《當代》,69:54-63。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6)。《國族主義到文化公民 台灣文化政策初探2004-2005》。台北:大和圖書。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2)。《客家電視頻道說帖及問答》。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4)。《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宋文娟(2001)。〈一種質量並重的研究法─德菲法在醫務管理學研究領域上之應用〉,《醫務管理期刊》,2(2):11-19。
    汪 琪(1982)。《文化與傳播》。台北:三民。
    李天任、藍莘譯(1995)。《大眾媒體研究─導論》,台北:亞太。(原書 Wimmer,R .D. &Dominick,J.R. [1991]. Mass media research: Wadsworth.)
    李永得(2002)。〈從電視劇看客家語文傳播:以公視八點檔客語連續劇『寒夜』節目為例〉,「客家公共政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李永得(2003年10月)。〈客家電視台對社會之影響─關懷與期許〉,「關懷與期許:客家電視對社會之影響座談會」,台北。
    林東泰(2002)。《大眾傳播理論》。台北:師大書苑。
    林宗德譯(2004)。《文化理論的面貌》。台北:韋伯。(原書Smith,P.[2001].Cultural Theory:An Introduction.Oxford:Blackwell)
    林振春(1997)。〈台灣地區成人教育需求內涵的德惠法研究〉,《成人教育學刊》,1:43-82。
    林淑蓉(2007)。〈飲食文化篇〉,徐正光(編),《台灣客家研究概論》,頁152-178。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林彥亨(2004)。《客家意象之形塑:台灣客家廣播的文化再現》。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琡雯(1998)。〈外勞族群媒體研究初探:以台灣泰語廣播節目為例〉,《台灣 社會研究季刊》,31:169-193
    邱榮舉、謝欣如(2007年12月)。〈臺灣客家運動與客家發展〉,「臺灣客家運動20年學術研討會」,台北。
    房學嘉(1996)。《客家源流探奧》。台北:武陵。
    施正鋒(2004)。《台灣客家族群政治與政策》。台北:新新台灣文化教育基金會。
    姜如珮(2003)。《台灣電視中之客家意象:公視「客家新聞雜誌」之個案研究》。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范佐雙(2003)。〈客家電視開播前後─感恩與期許〉,《客家雜誌》,158:76-78。
    范振乾(2003年10月)。〈客家電視與客家社區〉,「關懷與期許:客家電視對社會之影響座談會」,台北。
    徐正光(1991)。《徘徊於族群與現實之間》。台北:正中。
    浦忠成(2003年10月)。〈客家電視對台灣族群互動的影響〉,「關懷與期許:客家電視對社會之影響座談會」,台北。
    陳月針(2004)。《媒體與文化的對話─析論客家電視台未來發展方向》。南台科技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支平(1998)。《客家源流新論:誰是客家人》。台北:臺原。
    陳芸芸譯(2003)。《特新大眾傳播理論》,台北:韋伯。(原書 McQuail,D. [2000]. McQuail’s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an introduction 4th ed . London: Sage.)
    陳定銘(2005年12月)。〈建構德菲法Delphi Method〉,「國立政治大學第三部門研究中心2005年質性方法研習營」,台北。
    陳建榮(2006)。《台灣客家族群文化權利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領導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清河(2007)。《廣播媒介生態與產業》。台北:亞太。
    陳運棟(2007)。〈源流篇〉,徐正光(編),《台灣客家研究概論》。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黃子堯(2003)。《文化、權力與族群菁英─台灣客家運動史的研究與論述》。(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補助研究)。台北:作者。
    黃俊英(1996)。《企業研究方法》,台北:東華出版社。
    黃葳威(1999)。《文化傳播》。台北:正中。
    彭文正(2003年10月)。〈族群認同、語言使用語客家電視〉,「關懷與期許:客家電視對社會之影響座談會」,台北。
    彭芸、鍾起惠、林一香(1999)。《由節目評鑑看電視節目品質標準的建立》。(行政院新聞局委託研究計畫)。台北:作者。
    曾金玉(2000)。《台灣客家運動之研究:1987-2000》。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曾喜城(1999)。《臺灣客家文化研究》。台北:作者。
    曾逸昌(2003)。《客家概論》。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
    《客家通論─蛻變中的客家人》。苗栗:作者。
    張美煜(2003)。〈我看客家電視頻道─略論電視客語的若干問題〉,《客家雜誌》,158:69-71。
    張致遠(1994)。〈電視客語節目的現況與改進〉,「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張維安(2004年10月)。〈多元文化與客家文化公民權〉,「客家札根、多元成長:2004客家電視研討會」,台北。
    張維倫譯(2003)。《文化經濟學》。台北:典藏。(原書David Throsby.Economics and Cultur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張錦華(1997)。《公共領域、多文化主義與傳播研究》。台北:正中。
    張學謙(2003年10月)。〈客家電視對語言保存之影響〉,「關懷與期許:客家電視對社會之影響座談會」,台北。
    楊宜真(1999)。《傳播科技人才能力需求與學程設計原則:修正式德菲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博士論文。
    殷海光(1990)。《中國文化的展望》。台北:桂冠。
    鄭自隆(2003)。《台灣客語電視節目策略分析與推廣建議》。(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補助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廣告學系。
    賴志彰(2007)。〈建築篇〉,徐正光(編),《台灣客家研究概論》,頁362-385。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談谷錚譯(1991)。《公民資格》。台北:桂冠。(原書Barbalet,J.M[n.d].Citizenship.)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鄭榮興(2003年10月)。〈對於客家頻道戲劇及音樂節目的期許〉,「關懷與期許:客家電視對社會之影響座談會」,台北。
    鄭榮興(2007)。〈戲曲篇〉,徐正光(編),《台灣客家研究概論》,頁320-336。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劉幼俐(1994)。《好節目的認定及電視時段的分配研究報告》,台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
    劉幼俐(1997)。〈美國廣電政策優惠少數族群案例之分析〉,《廣播與電視》,3(1):25-44。
    劉幼俐(1998)。〈特定族群對廣電媒體的需求及收視聽行為:以客家人與原住民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學報》,78:337-386。
    劉阿榮(2003年10月)。〈期待一個傳承客家語言文化的優質媒體〉,「關懷與期許:客家電視對社會之影響座談會」,台北。
    薛雲峰(2000)。《電視傳播與族群語言的傳承:以公共電視台之客家節目為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振昇(2003年12月)。〈客家電視在多元文化中的成功之道〉,「2003全球客家文化會議」,台北。
    謝俊逢(2007)。〈音樂篇〉,徐正光(編),《台灣客家研究概論》,頁294-319。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鍾起惠(2003)。《節目品質與優質電視─兼論台灣電視節目產製的困境及出路》,台北:財團法人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
    關尚仁(1994)。《電視事業節目品質管理研究報告》,台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 總會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
    羅烈師(1999)。〈台灣地區客家博碩士論文評述(1966-1998)〉,《客家文化研究》,2:117-137。
    羅烈師(2005)。〈當前台灣客家族群理論的商榷〉,,「學術定位、社會脈絡與經驗探索:全國客家學術研討會」,桃園。
    羅烈師(2007)。〈宗教信仰篇〉,徐正光(編),《台灣客家研究概論》,頁179-201。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蘇蘅(1993)。〈語言(國/方)政策型態〉,《解構廣電媒體》,頁217-278。台北:澄社。
    Albers,R.(1996).Quality in televi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rofessional programme maker. In Sakae Ishikawa , Quality assessment of television(pp.145-167). Luton:University of Luton Press.
    Blumler,J.G.(1991).In Pursuit of Program Rage and Quality . Studies of Broadcasting, 27, 191-206.
    Brown,D.R.(1996).Electronic media and indigenous people:a voice of our own.Ames:L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Cottle,S.(Ed.)(2000).Ethnic minorities and the media changing cultural boundaries.Philadelphia: Open University Press.
    Croteau,D &Hoynes,W.(2001). Media, Market and the Public Sphere.In.D. Croteau (Eds),The business of media-corporate media and public interest. Thousand Oaks: Pine Forge Press.
    Duffield,C.(1988).The Delphi Method.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6(2), 41-45.
    Hoffman,R.W.(1992).Protecting Vulnerable Values in the German Broadcasting Order.In J.G. Blumer, Television and public interest.London:Sage Press.
    Howell,W.J.(1992).Minority-Language Broadcasting and the Continuation of Celtic Culture in Wales and Ireland.In S.H.Riggins(Eds.), Ethnic minority media. CA:Sage Press.
    Kelly,P.J.(2002).Introduction: Between Culture and Equality.In P. Kelly, Multiculturalism Reconsidered :Culture and Equality and its critics.CA: Polity Press.
    Kymlicka,W.(1995).Multicultural citizenship:a liberal theory of minority rights. Oxford:Clarendon Press.
    Leggatt,T.(1996).Quality in television:The views of professionals. In Sakae Ishikawa , Quality assessment of television(pp147-163). Luton:University of Luton Press.
    Linstone,H.A.& Turoff,M.(1979).The delphi method: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 MA:Addison-Wesley.
    Prott,Lyndel.V.(1988).Culture Rights as Peoples’in International Law.In James Crawford (Eds.), The rights of peoples.Oxford:Clarendon Press.
    Murry,J.W.& Hammons,J.O. (1995).Delphi: A versatile methodology for conduct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The Review of Higher Education, 18(4), 423-436.
    Riggins,S.H.(1992).The Media Imperative:Ethnic Minority Survival in the Age of Mass Communication.In S.H.Riggins (Eds), Ethnic minority media. CA:Sage Press.
    Stephen,P.M.(2003).Defining culture rights ,In Morten Bergsmo,Human rights and criminal justice for the downtrodden. Leiden Boston: Marinus Nijhoff..
    Stevenson,N.(2001). Culture and citizenship: An introduction. In Nick Stevenson (Eds.),Culture & Citizenship. London: Sage Press.
    Symonides,Janusz (2002).Human rights:concept and standards.Paris:UNESCO Press.
    Young,I.M(1989) .Polity and group difference:a critique of the idea of universal critizenship. Ethics, 99(2), 250-274.
    大英百科全書線上繁體中文版。上網日期:2007年11月10日,取自http://wordpedia.eb.com.ezproxy.lib.nccu.edu.tw:8090/search?q=%A4%E5%A4%C6&c=&x=15&y=6
    楊彥杰(2000)。〈客家菜與客家飲食文化〉。上網日期:2007年11月10日,取自http://140.115.170.1/Hakkaculture/big5/resource/9210/921029-03.pdf
    Declaration on the Rights of Persons Belonging to National or Ethnic, Religious and Linguistic Minorities(1992)Retrieved November 13,2007,fromhttp://www.hri.ca/uninfo/treaties/20.shtml
    Framework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National Minorities(1995)Retrieved November 13,2007,from
    http://conventions.coe.int/treaty/en/Treaties/Html/157.htm
    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1966)Retrieved November 11,2007,from http://www.hrweb.org/legal/cpr.html
    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1966)Retrieved November 11,2007,from
    http://www1.umn.edu/humanrts/instree/b2esc.htm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1948).Retrieved November 11,2007,fromhttp://www.un.org/Overview/rights.html
    UNSCO Declaration on Race and Racial Prejudice (1978)Retrieved November 13,2007,fromhttp://www.unhchr.ch/html/menu3/b/d_prejud.htm
    UNESCO Universal Declaration on Cultural Diversity(2001) Retrieved November 13,2007,from
    http://portal.unesco.org/en/ev.php-URL_ID=13179&URL_DO=DO_TOPIC&URL_SECTION=201.html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94941011
    97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94101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There are no files associated with this item.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