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104/145136 (79%)
Visitors : 52232691      Online Users : 14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傳播學院 > 新聞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48841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48841


    Title: 台灣綜藝節目的性別呈現與媒體規範--以康熙來了為例
    The gender presentation and media regulation in Taiwanese variety shows
    Authors: 陳怡潔
    Contributors: 黃葳威
    Huang, Wei Wei
    陳怡潔
    Keywords: 媒體
    媒體規範
    性別議題
    Date: 2009
    Issue Date: 2010-12-08 01:51:30 (UTC+8)
    Abstract: 近年來台灣社會的兩性平權持續進展,兩性在社會中的角色日亦多元,但媒體卻仍然經常無意或刻意的,呈現帶有性別歧視和性別刻板印象的內容。然而,在性別平權的推動上,性別意識的建構的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而在學校與家庭之外,媒體可能是大眾性別意識與性別觀念養成的最主要訊息來源。

    若希望見到台灣社會在性別議題上,能繼續向前發展,帶動台灣朝向更多元、平等、自由的社會邁進,媒體中的性別歧視、性別刻板印象,是我們必須極為關注的議題。而盼望媒體在性別議題上更加進步的之時,我們亦須先檢視當前媒體內容中的性別歧視問題,因此,本文將以最受青少年歡迎、在兩岸三地都擁有廣大觀眾的當紅台灣綜藝節目--「康熙來了」為例,選取數個近期該節目數集以性別為主題、且在網路上頗受歡迎的內容,進行文本分析,檢視其中性別歧視與性別刻板印象的問題。

    另外,本文除了探討目前節目文本中的性別呈現問題,也希望能思考台灣媒體能否透過建立與性別議題相關的自律、他律規範,來進一步達成媒體避免性別歧視、甚至進一步推展性別平權觀念,因此本文透過兩個方式,一是蒐集整理在性別平權議題上相對先進的英國、美國、加拿大、澳洲等英語系國家、以及日本的相關規範,並援引2009年國家通訊傳播委員委託計畫《我國電視節目內容之性別議題表現案例分析》,其中針對電視節目性別議題表現的焦點團體訪談資料,進行次級資料分析,以這些規範與意見,來探討台灣媒體如何建立有關性別議題規範。
    Reference: 王行(1996),〈新男性的成長—打破「男性優勢」的迷思〉,《測驗與輔導》,135:2784-2785。
    王宜燕(1991),《電視廣告的性別角色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芳玫(1996),《女性與媒體再現》,台北:巨流。
    江靜之(2009),《從論述角度探析廣電新聞訪問者的現實與理想》,台北:秀威資訊。
    吳心欣(1999),兒童電視觀看之性別刻板印象解讀型態研究。政治大學廣電所碩士論文
    吳翠珍(2004)。〈媒體素養與媒體教育的流變與思辨〉,翁秀琪(編)《台灣傳播學的想像》,811-841。台北:巨流。
    夏春祥(1997),〈文本分析與傳播研究〉,《新聞學研究》,54:141-166
    倪炎元(2003)《再現的政治:台灣報紙媒體對「他者」建構的論述分析》, 台北:韋伯文化出版。
    李美枝(1991),《性別角色面面觀》,台北:聯經。
    洪淑敏(2003),《低年級學童性別角色觀及性別刻板印象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碩士論文。
    柯永輝、張錦華(1995),,《媒體的女人.女人的媒體》,台北:碩人出版
    徐振傑(2004)。〈女性商品,男性代言電視廣告中的「新」男性形象與再現意涵〉。《傳播與管理研究》,3(2),133-159。
    杜玉蓉(2004)。《誰在訴說女人的身體?-以瘦身類資訊式廣告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晏小萍(2007)。〈話語結構中的權勢隱含〉,澳門理工學報 2007 年 第 1 期,http://www.ipm.edu.mo/p_journal/2007/07_1/07_117.pdf
    周淑儀(2000),《國小教師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兩性平等教育進修需求》,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畢恆達(1990),《走入歧途的男性氣概養成過程》。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2,44-46。
    張晉芬、林芳玫(1999),〈性別〉,《社會學與台灣社會》第八章,瞿海源、王振寰主編,台北:巨流。
    張春興,1992,《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錦華(1994),,《媒介文化, 意識形態與女性》,台北: 正中
    張錦華(1999)。〈女性主義與傳播研究〉,王雅各編,《性屬關係(下):性別、文化與再現》,頁93-129。台北:心理出版社。
    張憲庭(2006),〈從性別刻板印象談國小兩性平等教育的實施〉《研習資訊》,卷23:1。
    羅世宏、曾瑋、陳景威等合譯(2004)。《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
    黃葳威(2009),國家通訊傳播委員委託計畫《我國電視節目內容之性別議題表現案例分析》
    黃葳威(2008),《數位傳播與資訊文化》,台北縣:威仕曼。
    黃葳威(1999),《文化傳播》,台北:正中
    黃筱君(2007),《12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的批判論述分析~以立法院公報為例》, 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馨慧(2002),《男性性別角色刻板印象形成與鬆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秀娟(2003),兩性教育。臺北:揚智文化。
    劉淑雯(1996),《溶解刻板印象:兩性角色課程對國小學生性別刻板印象的影響》,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芸芸、劉慧雯譯(2003)。特新大眾傳播理論(Denis McQuail原著)。 台北:韋伯出版社。
    陳姿羽(2001)。《女性政治人物的報紙新聞再現——以呂秀蓮副總統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冠良(2008)《協商男性氣概-男性時尚雜誌讀者的解讀與性別實踐》。中山大學. 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雪雲(1990)。〈論媒介現實之論述分析〉,《社會教育學刊》,19:135–167。
    鄭如雯(2002)。『男女大不同?』談媒體的性別再現。取自http://www.pts.org.tw/php/html_pub/education/file/STUDYC/78/%B4C%C5%E9%AF%C0%BEi%C1%BF%B8q.doc
    董蘭英(2000)。《女性政治角色的媒體建構-以北港香爐事件為例》。東吳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文輝、李紹嶸(1998),《簡明英和社會學辭典》,台北:五南。
    蔡篤堅(1990)。〈由文化變遷的觀點談男性研究〉。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2,16-19。
    蔡欣怡(2005),《台灣媒體論述中的美國形象--以九一一相關新聞為例》,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Budgeon,S & Currie, D. H.,1995. From feminism to postfeminism:Women’s liberation in fashion magazine, Wonmen’s Study International Forum, 18(2),173-186
    Blommaert, J., & Bulcaen, C. 2000,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29, 447-466
    Connell, R. W. (1995).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Masculimity. In Masculinities (pp.67-86). Berk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onnell, R. W.,2002, Studying Men and Masculinity. Resources for Feminist Research, 29 (1).43-56.
    Fairclough, Norman, 1995, Media Disccourse. London, New York, Sydney, Aukland: Edward Arnold.
    Grossberg, L. and Wartella, E. and Whitney, DC (1998),Mediamaking : mass media in a popular culture;楊意菁、陳芸芸譯,2001,台北:韋伯文化。
    Nikander, P. 1995, The turn to the text:the critical potential of discursive social psychology, Nordiske Udkast, 2:3-15
    Powlishta,K.K.,2000, The effect of target age on the activation of gender stereotypes.Sex Roles,42(3-4),p.271-282.
    Shelly E.Taylor, Letitia Anne Peplau, David O.,1997, social psychology;《社會心理學》,張滿玲譯,1999,台北:雙葉
    Schiffrin, D. (1994). Approaches to discourse. Cambridge: Blackwell Publishers.
    Streeck, J,1983. Social order in Child communication: a study in microethnography. Amsterdam. NL: Benjamins.
    Suhonen, Pertti 2001. Opinion Polls and Journalism:The case of Finland. In Slavko Splichal(ed.) Public Opinion and Democracy:Vox Populi-Vox Dei. New Jersy:Hampton Press, pp 311-335.
    Taylor, L &Wills A,1999, Media Studies:Texts, Institutions and Audiences, Oxford:Blackwell;《大眾傳播媒體新論》,簡妙如、管中祥、林婉蓉、張貝雯、林智唯譯,2002,台北:韋伯文化。
    Titcher, S., Meyer, M., Wodak, R. and Vetter, E. 2000. Methods of text and discourse analysis. London:Sage.
    Trew, T. (1979a). Theory and ideology at work. In R. Fowler, B. Hodge, G. Kress & T.
    Trew (Eds.), Language and control (pp. 94-116). Bost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Trew, T. (1979b). `What the papers say`: linguistic variation and ideological difference.
    In R. Fowler, B. Hodge, G. Kress & T. Trew (Eds.), Language and control (pp.
    117-156). Boston: Routldege & Kegan Paul.
    Van Dijk, Teun. A. 1980. Structure of news. News as discourse, pp.17-94. Hillsdale, NJ: L. Erlbaum associates.
    van Zoonen, L. 1994, Feminist media studies, London:Sage.
    Wodak R (1996) Disorders of Discourse. London:Longman
    Wodak, R. (2004).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n C. Seale, G. Gobo, J. F. Gubrium &
    D. Silverman (Eds.), Qualitative research practice (pp. 197-213). London:
    Sage.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研究所
    93451023
    98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3451023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新聞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471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