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9213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961/144987 (79%)
造访人次 : 51998483      在线人数 : 49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9213


    题名: 臺北縣國民中學實施策略聯盟現況與問題之研究
    The Study of Current Situations and Problem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ic Alliances at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ipei County
    作者: 黃麗容
    贡献者: 秦夢群
    黃麗容
    关键词: 策略聯盟
    學校策略聯盟
    日期: 2006
    上传时间: 2010-04-25 17:10:02 (UTC+8)
    摘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臺北縣國民中學實施策略聯盟之現況,探討實施類型、遭遇困難與限制及所需配套措施,進而提出建議作為教育相關單位及未來研究參考。
    本研究以「臺北縣國民中學實施策略聯盟現況與問題調查問卷」為工具,以問卷調查法為主,半結構性訪談為輔;以95學年度臺北縣公立國民中學教育人員為施測對象,共抽取41所學校,549名教育人員為施測樣本,回收問卷432份,可用問卷425份,問卷回收率為78.7%,可用率為77.4%。研究以spss for windows10.0版套裝軟體為工具,運用描述性統計、T-test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統計分析。訪談依學校規模、地理位置選擇具形式或實質推動聯盟經驗之校長或主任,就其對動機、目標、方式、重點計畫、面臨之困境與配套措施作深入分析與探討,研究結論如下:
    一、調查問卷部分:
    (一)國民中學教師對於「策略聯盟內涵」:整體認知屬於「中上」程度,學校運用策略聯盟也屬於「中上」程度運作。
    (二)國民中學教師對於「策略聯盟類型」:整體認同屬於「中上」程度,學校應用各類型聯盟也屬於「中上」程度運用。
    (三)國民中學教師對於「實施策略聯盟遭遇困難與限制」:整體知覺屬於「中上」困難程度,學校應用策略聯盟也屬於「中上」困難程度。
    (四)國民中學教師對於「實施策略聯盟所需配套措施」:整體知覺屬於「高」 程度認同及「高」需求情形,顯示學校需相關配套措施以利聯盟的推動。
    (五)國民中學教師對於「整體策略聯盟內涵」:在年齡、擔任職務及學校地理位置有顯著差異。
    (六)國民中學教師對於「整體策略聯盟類型」:在年齡、擔任職務、學校規模及學校地理位置有顯著差異。
    (七)國民中學教師對於「實施策略聯盟遭遇困難與限制」:「設備」層面在擔任職務有顯著差異,「社會資源」層面在年齡、擔任職務及學校規模有顯著差異。
    (八)國民中學教師對於「整體所需配套措施」:在年齡及擔任職務有顯著差異。



    二、深度訪談部分:
    訪談者皆肯定策略聯盟的合作模式有助於經驗的複製及資源的整合與開拓,對於教育主管機關的期待,則是政策的領航者,趨勢的前瞻者,行動的鼓舞者,能以不斷創新的教育視野,引領全縣教育邁向卓越。

    根據上述研究結論,提出下列建議:
    一、 對教育主管機關的建議
    (一)制訂具體策略,修訂相關法令。
    (二)成立專責單位,建置溝通網絡。
    (三)成立區域聯盟,建構行動論壇。
    (四)倡導多元發展,鼓勵民間參與。
    (五)建立績效責任,明訂獎勵措施。
    (六)選拔聯盟CEO,培植優秀人才。

    二、對學校的建議
    (一)校長及行政人員具備聯盟宏觀思維
    (二)塑造學習團隊,建構合作分享文化。
    (三)建立成員共識,共塑發展願景。
    (四)整合社會資源,建立分享平台。
    (五)大校服務小校,攜手教育雙贏。
    (六)創造學校價值,尋找發展契機。

    三、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策略聯盟類型各適用何種學校規模及地理位置,可進行實徵性調查。
    (二)本研究發現都會型學校對策略聯盟認同程度高於鄉鎮型及偏遠地區學校,推翻研究者預期及國內研究者之發現:資源條件弱勢學校,傾向採取合作策略,值得後續研究者深入探討。
    (三)訪談對象未能涵括臺北縣九大區學校,尤其在開拓資源及跨業聯盟方面值得後續研究者深入探討。



    關鍵詞:策略聯盟、學校策略聯盟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方清居(2000)。策略聯盟的理論與實踐。苗栗區農會專訊,12,5-7。
    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第四版。台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王全興(2003)。北高兩市九年一貫策略聯盟之組織與運作。師友月刊,2003年1月號,33-35。
    王昭明(2002)。新時代、新策略。棋局雙贏—苗豐強的全球化策略。臺北:天下雜誌。
    王邇翰(2006)。台東縣國民小學實施學校策略聯盟方案現況及其教師滿意度調查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司徒達賢(1995)。策略管理。台北市:遠流出版公司。
    石滋宜(1997)。迎接策略聯盟的時代。能力雜誌,500,20-21。
    江怡慧、陳郁吟(2001)。花旗與富邦策略聯盟之探討。今日合庫,17:9,321,22-41。
    江義平(1999)。台灣中小企業策略聯盟決策模式建構與分析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吳青松(1992)。本國產業策略聯盟結構與績效之評估。產業科技研究發展管理研討會,中國生產力中心。
    吳典龍(1997)。台灣醫療業策略聯盟之研究。中原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市。
    吳思華(1996)。策略九說。台北:麥田。
    李文芳(1997)。台灣南部地區中小型醫院策略聯盟之實證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公共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李文瑞(2000)。策略聯盟類型與績效影響因素之研究。中山管理評論,8(2),273-302。
    李名揚、張錦弘、肇瑩如(民94年10月24日)。500迷你學校 每年花51億。聯合報,A3版。
    李美英(2000)。全民健康保險競爭環境下醫院策略聯盟之研究。中國醫藥學院醫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李彥儀、李金玲(2002)。從績效管理觀點—談技專校院未來發展。技術及職業學校教育,67,20-25。
    李遠哲(2002)。既競爭又合作的時代來臨。棋局雙贏—苗豐強的全球化策略。臺北:天下雜誌。
    吳清山、林天祐(2001)。策略聯盟。教育資料與研究,41,66-85。
    呂鴻德(1996)。跨國文化差異、國際技術移轉模式與技術移轉績效關係之研究-亞太地區的比較實證。企業跨國經營管理研討會。
    呂龍潭(1998)。企業資源特性對策略聯盟型態影響之研究─以我國中小企業個案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沈洪炳(2000)。策略聯盟新紀元,台北:先覺。
    林文正(2000)。高雄縣偏遠地區學校教育資源整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見煌(2003)。策略管理=Strategic Management。台北市:智勝。
    林玲君(1991)。策略聯盟形成因素與績效之研究資訊電子業之實證。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隆儀(2000)。策略聯盟:創造新競爭優勢—清涼飲料產業突破傳統的策略。經濟情勢暨評論,5(4),115-127。
    林敬殷(民95年4月12日)。開源節流 推動企業認養。聯合報。C7版 教育。
    林鴻儒(2004)。高級職業學校推動教育夥伴關係之個案研究-以南港高工為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麒棟(2002)。社區大學社團活動課程推動社區營造之研究。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邱才銘(2001)。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的辦理模式與成效評估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邱柏松(1996)。國際策略聯盟在國內的現況與績效。經濟情勢暨評論季刊,5(3)。科技管理研討會論文集,209-218。
    施祐吉(2002)。策略聯盟概念應用於國民小學經營之現況研究--以屏東縣為例。 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耿筠、林佩芬(1996)。策略聯盟之初探及實例說明。勤益學報,13,193-213。
    夏良宙(1998)。何謂統合經營及策略聯盟。畜牧半月刊,62(8),27-30。
    袁建中(1993)。國際策略聯盟成效的影響因素分析—以新竹科學園區為例。科技管理研討會。
    高雄市國民中學九年一貫課程校際策略聯盟實施計畫(2001)。高雄市政府教育局,未出版。
    連寶如(2003)。台灣寬頻影音媒體策略聯盟與競合模式之初探。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莊素玉、方雅惠等著(2000)。宏碁集團董事長與宏碁集團的策略聯盟。台北:天下遠見。
    郭煌常(1990)。國際化的合縱連橫----技術轉移與策略聯盟。資訊傳真,5,115-119。
    郭維哲(2003)。突破學校經營困境的良方—策略聯盟。教育資料與研究,51,47-53。
    張世民(2002)。在職碩士研究生的學習障礙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張明輝(1999)。學校教育與行政革新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明輝(2001)。知識經濟與學校經營。教育資料與研究,41,10-12。
    張明輝(2002)。學校經營與管理研究:前瞻、整合、學習與革新。台北市:學富文化。
    張揚興(2004)。大學與社區互動關係之研究-以元智大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壽松(2003)。臺北縣國民小學策略聯盟學校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14,89.9.30台(89)國字第89122368號令公布。
    陳香吟(2002)。九年一貫課程實施現況之檢討:教育行政篇。教育研究,93,11-19。
    陳建雄、陳高山(2001)。優勢策略—創造核心能力,116-118。中壢市:華邦。
    梁朝雲(2000)。虛擬大學的媒體服務體系。遠距教育,15(16),56-64。
    陳佩芝(2006)。國民小學運用策略聯盟發展學校本位課程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陳義霖(2003)。社區教育機構資源整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瑜(2004)。政府、企業與非營利組織間資源整合之研究-以臺北縣體育會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榮昌(2003)。國民小學教務主任課程領導行為之調查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曹翠英(2004)。臺灣大學校院策略聯盟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許淑真(2005)。桃園縣特殊偏遠地區學校教育資源共享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彭朱如(1998)。醫療產業中跨組織合作關係類型與管理機制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玉利(2003)。高雄縣國民中學應用策略聯盟開拓教育資源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金花(2002)。高屏地區辦理成年婦女高等回流教育可行途徑之研究。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黃秀媛譯(2005),金偉燦,莫伯尼(Kim. & Mauborgne.)著。藍海策略:開創無人競爭的全新市場。台北市:天下遠見。
    黃俊英(2000)。行銷管理策略性的觀點。台北市:華泰。
    黃營杉、林清河、蔡明宏、歐嘉瑞、洪明洲(2001)。企業政策。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傅志鵬(2002)。知識經濟時代的學校教育。研習資訊,19(4),76-87。
    游秀蘭(2004)。苗栗縣南庄鄉國民小學學校與社區資源共享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滿州鄉六校策略聯盟會議記錄(2002)。滿州鄉六校策略聯盟,91年8月30日上午十時,未出版。
    趙秋英(2004)。中部地區國民小學實施九年一貫課程難題與解決對策之研究。
    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廖鎮文(2004)。非營利組織策略聯盟形成過程及其運作之研究-以「青少年福利服務學習聯盟」為例。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蔡東利(2003)。策略聯盟理念在國民小學教育之運用。教師之友,第44卷第2期,64-73。
    蔡培村(2001)。全球化趨勢與成人教育之發展。成人教育,64,2-8。
    蔡鳳薇(2003)。臺北市國民小學推動策略聯盟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鄭祥麟(2004)。策略聯盟所引發組織改變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謝文和(2002)。知識經濟對博物館的挑戰與省思。博物館學,16(2),3-10。
    謝宗穎、姜樹仁(2003)。我國高等教育策略聯盟之探討。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78,50-53。
    簡林苗(2003)。台灣汽車零件廠與技術母廠進入大陸策略聯盟與策略定位關係之研究—交易成本和資源基礎觀點。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市。
    簡秀珊(2003)。大學策略聯盟之研究:以佛教人士已興辦大學為例。華梵大學工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石碇。
    簡定華(2002)。以網絡分析法探討企業之競和策略-以模擬器產業為例。靜宜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譚天譯(2000),賽魯斯.傅瑞德漢(Cyrus Freidheim)著。策略聯盟。台北市:智庫文化。
    蘇啟昌(2003)。澎湖縣國民小學教育資源整合之研究。致遠管理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縣。
    嚴春財(2003)。策略聯盟在原住民山地鄉國小的應用與啟示。學校行政雙月刊,28,79-85。
    大葉大學外賓參訪紀要(無日期)。 大葉大學e應俱全打造彰化教學網路教室--彰化縣政府與本校簽署「資訊教育策略聯盟」,取自大葉大學網站
    http://www.dyu.edu.tw/~so2100/92visit/930315_changhwa.htm
    林明洲(2004)。從機關行銷與觀光客倍增─談策略聯盟之可行性:以國史館台灣文獻館推動為例。民93年2月,南投報導改版第廿五期,取自南投縣政府文化局網站 http://www.nthcc.gov.tw/nantou/25/other_7_1_3.htm
    林秉慧 楊敏芝(2005)。文化產業之策略聯盟類型探討—以麻芛文化產業為例。民94年3月9日,取自:
    http://www.cyut.edu.tw/~urban/news/news-940302-1.doc
    張信務(2002)。東北角課程發展策略聯盟。民91年5月9日,取自:http://www.pitous.tpc.edu.tw/master/ninel-1.htm
    通識教育中心(無日期)。南台灣大學校院通識教育策略聯盟組織章程。取自國立中山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網站
    http://www.general.nsysu.edu.tw/html/union/title.html 
    許耀彬(民94年3月14日)。澎湖與金門高雄三所大學簽訂策略聯盟。大紀元時報。民94年3月14日,取自
    http://www.epochtimes.com/bt/5/3/14/n848823.htm
    陳恆光(無日期)。銘傳與復興高中策略聯盟。中央日報。民95年3月16日,取自:http://www.cdn.com.tw/live/2005/05/26/text/940526e9.htm
    郭芷瑄(民94年6月28日)。屏東縣政府與屏東師範學院協議策略聯盟。大紀元時報。民94年6月28日,取自
    http://www.epochtimes.com.tw/bt/5/6/27/n967249.htm
    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無日期)。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與高苑技術學院率先締結策略聯盟伙伴。高雄市: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民95年3月16日,取自:http://www.nkfust.edu.tw/~unit20/nkfust32/3203.htm
    黃振德、莊淑芳、廖耀宗(2001)。推動農業策略聯盟 提升農業競爭力。農政與農情,107。民90年5月,取自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網站
    http://www.coa.gov.tw/index_intro.php
    綠色學校-我們的理念(無日期)。台北市:台灣綠色學校。民95年3月15日,取自:http://www.greenschool.org.tw/main/idea.htm
    關於臺北縣博物館家族「好看一族」(無日期)。臺北縣:博物館家族。民95年3月15日,取自:http://www.museum.tpc.gov.tw/content/family/family.asp
    西文部分
    Barason,J.L.(1990). Transnational Strategic Alliances : Why,What,Where and How, Multinational Business, 2,54-61.
    Borys, B., & Jemison, D. B.(1989). Hybrid Arrangements as Strategic Alliances: Theoretical Issues in Organizational Combination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4(2), 235.
    Chung, S., H. Singh, K. Lee(2000). Complementarity, status similarity and social capital as drivers of alliance formation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1(1), 1-22.
    Combs,J.G., & D.J.Ketchen,Jr(1999). Explaining Interfirm Cooperation and Performance:Toward A Reconciliation of Predictions from the Resource-Based View and Organizational Economic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867-888.
    Contracotr, F.J. & P. Lorange(1986). Why Should Firms cooperate:The Strategy and Econmoic Basis for Cooperative Ventures,in Contractor F.J.&P. Lorange(eds),Cooperative Strategies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Lexington Mass. D.C. Heath and Company。
    Das, T. K., & B-S Teng(2000). A resource-based theory of strategic alliance ,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 21(1), 31-61.
    Day, G. S.and Klein, S.(1987). Cooperative Behavior in Vertical Markets : The Influence of Transaction Costs and Competitive Strategies, Review of Marketing, Houston ed,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DfEE) (1997). Educayion Action Zones. Retrieved Nov. 2 1998, From http//www.dfee.gov.uk/edaction/index. htm.
    Devlin, G. and Bleackley, M.(1988), Strategic Alliances-Guidelines for Success, Long Range Planning, 21(5), 18-23.
    Friedman,M.(1962). Capitalism and reedo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Freidheim, C. F. (1999). The Trillion-Dollar Enterprise, Strategy & Business, 14, 60-66.
    Gomes-Casseres, B. (1996). The alliance revolution-The new shape of business rivalry. Cambridge,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Gulati, R.(1998). Alliances and Network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 293-317.
    Gulati, R.(1999). Network Location and Learning: The Influence of Network Resources and Firm Capabilities on Alliance Formation,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 5, 397-420.
    Harrigan, K. R.(1988). Joint Ventures and Competitive Strategy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9(5),141-158.
    Hamel, G. (1991). Competition for competence and interpartner learning within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alliance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nal, 12, 88-103.
    Hennart, J.F.(1988). A Transaction Journal, 9, 361-374.
    Hitt, Michael A., R. Duane Ireland, and Robert E. Hoskisson (2001) , Strategic Management : Competitiveness and Globalization, South-Western College Publishing.
    Michael,A.H., Ireland, R. D.,& Hoskisson, R. E. (2001). Strategic Management : Competitiveness and Globalization, South-Western College Publishing.
    Kogut, B.(1988). Joint Ventures: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Perspective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9,319-332.
    Lei, D.(1993). Offensive and Defensive Uses of Alliances: Long range Planning, 26(4), 32.
    Lewis, J.(1990). Making strategic alliances work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 Nov./Dec.,12-15.
    Murray, Jr. E.A., & Mahon, J. F.(1993). Strategic Alliances: Gateway to the New Europe? Long Range Planning, 4(2),103.
    Pitts, Robert A., & David Lei (2000). Strategic Management: Building and Sustain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Second Edition, South-Western College Publishing.
    Porter, M.E.(1985). Changing Patterns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Win 18(2), 9-40.
    Porter, M.E., & Fuller M.B.(1986). Coalitions and Global Strategy,Competition in Global Industries,Edited by Micheal E. Porter,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Boston,Massachusetts,322-325。
    Reich, R. B., & E. D. Mankin (1986). Joint Ventures With Japan Give Away Our Futur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March-April, 78-86.
    Wernerfelt, B.(1984), 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5, 171-180.
    Williamson, O. E. (1975). Markets and Hierarchies, New York:Free Press.
    Yoshino, M. Y., & Rangan, U. S.(1996). Strategic Alliance: An Entrepreneurial Approach to Globalization.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92911010
    95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9110101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11010101.pdf46KbAdobe PDF2746检视/开启
    11010102.pdf93KbAdobe PDF2849检视/开启
    11010103.pdf90KbAdobe PDF2785检视/开启
    11010104.pdf15KbAdobe PDF2705检视/开启
    11010105.pdf62KbAdobe PDF2842检视/开启
    11010106.pdf93KbAdobe PDF2958检视/开启
    11010107.pdf152KbAdobe PDF2978检视/开启
    11010108.pdf559KbAdobe PDF22838检视/开启
    11010109.pdf304KbAdobe PDF2878检视/开启
    11010110.pdf1504KbAdobe PDF21022检视/开启
    11010111.pdf218KbAdobe PDF2865检视/开启
    11010112.pdf154KbAdobe PDF21837检视/开启
    11010113.pdf57KbAdobe PDF21106检视/开启
    11010114.pdf176KbAdobe PDF2909检视/开启
    11010115.pdf172KbAdobe PDF2822检视/开启
    11010116.pdf171KbAdobe PDF2894检视/开启
    11010117.pdf76KbAdobe PDF2697检视/开启
    11010118.pdf226KbAdobe PDF21077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