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9209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648/144635 (79%)
造访人次 : 51669532      在线人数 : 69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9209


    题名: 新竹縣國民中學校園公共藝術設置之研究
    作者: 謝鳳香
    Hsieh,Fong-Hsiang
    贡献者: 湯志民
    Tang,Chi-Min
    謝鳳香
    Hsieh,Fong-Hsiang
    关键词: 校園
    公共藝術
    campus
    public art
    日期: 2004
    上传时间: 2010-04-25 17:04:35 (UTC+8)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校園公共藝術設置的理論意涵、新竹縣校園公共藝術設置案相關程序問題、新竹縣兩所國民中學公共藝術的執行現況、困難及差異並了解學校師生、家長及社區人士對校園公共藝術設置的認知與滿意度,引起大家對校園公共藝術設置的認同。利用文件分析法與調查法(含問卷調查法及訪談法)進行新竹縣國民中學校園公共藝術設置研究,進而分析歸納出新竹縣國民中學校園公共藝術設置的現況及滿意度。本研究獲致以下重要結論與建議:
    壹、重要結論
    一、校園公共藝術設置的作業流程從成立籌備會議、執行小組、擬定計畫到計畫總檢討共13個步驟。
    二、新竹縣兩所國中校園公共藝術各階段執行有主題難定、公共性爭議、觀念整合、招標限制、進度及民眾參與、排課配合等六個困難及升學排擠、經費及專業能力不足、採購法等四個限制。
    三、廠商施作能力及配合度為施工順利完工重要關鍵
    四、新竹縣兩所國中師生及家長對公共藝術的認知程度是大概了解"
    五、兩校對公共藝術的認識相當清楚,並以「設置於開放空間的藝術作品」及「依據文化藝術獎助條例所設置的藝術作品」概念為主
    六、兩校認為公共藝術的性質是具親和性趣味性的,除了藝術功能尚具有觀賞功能等五項功能。
    七、新竹縣兩所國中校園公共藝術的設置影響學生學習有境教、情意、美學鑑賞等五方面並牽動學校課程在美學融入、潛在課程、校本課程等三方面的規劃與發展。
    八、新竹縣兩所國中師生及家長對校園公共藝術相當滿意。
    九、公共藝術的維護管理應考慮材質、施工方式、並保留藝品古樸自然風貌。
    十、未來各國民中學設置公共藝術首重溝通再以共同參與原則依程序執行。
    貳、研究建議
    一、對國民中學的建議:
    (一)應由藝術專業人員去引導公共藝術之設置,由教育和推廣中得到一些東西,不宜放手讓學生自行創作。(二)嚴選有能力肯配合的廠商,建議由藝術家參與工程開標說明施工之難易度及要求,以讓工程順利圓滿進行。(三)為利於大家參與排課應充分配合。(四)為召喚共同記憶,彰顯設置公共藝術精神,可定期在紀念日作維護保養。
    二、對教育主管單位建議
    (一)廣撥經費補助學校改善校園環境
    (二)辦理公共藝術研習或成果發表,經驗傳承協助學校爭取經費補助,廣泛推廣在校園設置公共藝術
    (三)新修建改建校舍工程,應撥足經費,以免因設置公共藝術影響工程品質
    (四)新修建校舍建築工程公共藝術設置經費,宜降低比例或有上下限,且在招生上課後再實施,以落實師生共同參與校園公共藝術設置理念。
    (五)工程應由縣府專業控管,不是交給非專業校方自行摸索,影響品質。
    三、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針對兩校問卷調查之「公共藝術意見調查」滿意度結果與對公共藝術偏好評比結果相反,可進行後續調查研究。
    (二)針對新竹縣九十二年底開始執行以百分比精神設置的校園公共藝術,及教育部或文建會補助之校園公共藝術示範案例進行後續研究。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re to examine the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of public arts installation on campus, to explore relevant procedures of such project installed on the campuses of two junior high schools in Hsinchu County, and to compare the current execution, difficulties, and differences while installing public arts between the two schools. In addition, this study also surveyed how much the school staff, student parents, and society appreciate the installation of public art in the campus which may result in the realiza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installing public art in the campus. The document analysis and surveys including questionnaire and visitation were employed in this study.

    The conclusions and suggestions from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I. Significant Conclusions:
    1.Installation procedures of public arts in the campus can be divided into 13 steps including finalizing preparatory committee, assigning execution group, drafting action plans and performing execution review.
    2.Six obstacles including main topics decision, public dispute, harmonized awareness, bidding constraints, progress and society involvement, and time allotment were needed to overcome during execution in these two junior high schools. In addition, four constraints are needed to take which include pressure of student advancement, limited budget, insufficient knowledge, and purchase regulations.
    3.Construction capability and quality compliance are crucial for the completion of artwork.
    4.The rating of “roughly understood” was granted to the school staff, students and their parents in terms of their recogni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public arts to their wholesomeness.
    5.The participants from both schools clearly understood how to install public arts. Majority of the participants believe that public arts should be placed in open public locations and should follow the Cultural Arts Promotion Guidelines.
    6.The participants from both schools acknowledged public arts to be accessible and lighthearted. They serve artistic and exhibitory functions.
    7.Installation of public arts affects the learning of students in both schools in such aspects as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ffection, and aesthetics appreciation. Such installation triggered the arrang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aesthetics involvement, hidden curriculum and lecture curriculum.
    8.School staff, student and their parents in both schools showed satisfactory with public arts on campus.
    9.Maintenance of public arts should consider material of construction, way to construct, and reservation of natural features of artwork.
    10.The installation of public art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he future should emphasize open communication first and then public involvement following designed procedures.

    II. Suggestions:
    1.To Junior high schools:
    a. Trained professional fine artists lead the public arts installation, and implement artwork that roots from teaching and spreading, not from student alone.
    b. Choose a construction company that has adequate capability and flexibility to finish assigned tasks. The fine artists be present in the construction bid-opening meeting to explain the complexity during constructing artwork and its requirements in order to expedite the progress of construction.
    c. Course hour arrangement be flexible enough to allow more involvement of different groups.
    d.Regular maintenance be held on the anniversary date in order to remind the audience of the meaning of installing public arts.

    2.To education policy making units
    a. Distribute enough budget for improving the environment of campus.
    b. Organize short course or achievement show on successful installation of public arts that benefits others. Assist schools to acquire adequate budget for public arts. Promote public arts installation on campus.
    c. Set aside adequate budget for projects of classroom to be either newly built, partially mended, or rebuilt, lest the public arts installation should affect the quality of classroom construction.
    d. The budget for classroom construction and public arts installation be set at appropriate percentage.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arts be executed after school start to allow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together.
    e.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arts be handled by the specialist working at county government, not by school staff, to ensure the quality.

    3.To the future researchers
    a. The results from “Public art questionnaire” and “Public art preference rating” in this study are contradictory. Further studies may be needed.
    b. Comparison between completed public art on campus in Hsin-chu County since the end of 2003, and demonstrated cases of campus public arts design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or the Council for Cultural Affairs.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宗年(民81)。建築空間藝術及技術。臺北市:台北斯坦出版有限公司。
    王明傑(民88)。台北市社區參與實質環境營造機制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臺北市。
    王菁雲(民90)。議題導向之最適民眾參與技術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王涵儀&黃立欣(民92)。學校藝術文化環境規劃之初探研究—以921震災災後部分重建學校為例。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優質的學校環境 (第181-201頁)。臺北市:作者。
    古宴榕(民93)。公共藝術運用在國小藝術教育課程模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學研究所,新竹市。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5)。百分比公共藝術示範(實驗)計畫執行及審議作業要點。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8)。公共藝術設置作業參考手冊。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8)。文化白皮書。臺北市:作者。ISBN:957-0227-850。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9)。台灣縣市文化藝術發展—理念與實務。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環境工作室編著。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9)。八十七年公共藝術年鑑。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0)。八十八年公共藝術年鑑。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2)。八十九年公共藝術年鑑。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九十年公共藝術年鑑。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九十二年公共藝術年鑑。臺北市:作者。
    李如儀(民85)。百分比公共藝術示範(實驗)計畫執行及審議作業要點。臺北市:作者。
    李意銘(民92)。校園公共藝術推動與設置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臺北市。
    李婉婉譯(奇姆林與雷詹斯坦著)(民72)。建築物用後評估簡介。建築師,9(11),32-38。
    李斐瑩(民92)。公共藝術的省思。藝術學報,72,17-26。
    何春寰(民90)。紐約市公立學校公共藝術的推手。藝術家,310,296-302。
    林彩雲(民93)。敘述性設計思維模式對台北捷運公共藝術之解析。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創新設計研究所。2005年1月4日,取自http://home.kimo.com.tw/6571721/new_page_1.htm。
    吳思慧(民87)。公共藝術生產過程與「公共性」建構以臺北市東區捷運通風口公共藝術案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臺北市。
    吳嘉陵(民87)。二十世紀台北市公共藝術的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臺北市。
    呂清夫(民86)。台灣公眾藝術的諸問題。載於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編,公共藝術研習會實錄。
    邱琬琦(民88)。以都市設計觀點探討公共藝術制度改善之芻議。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臺南市。
    邱永裕(民93)。兒童對校園公共藝術的美感判斷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嘉義縣。
    邱惠儀(民93)。公共藝術與民眾參與的連結。公共藝術簡訊,55。
    余素慧(民93)。公共藝術形塑特定街區之探討---臺北市敦化通廊公共藝術與北京市王府井街、長安街城市雕塑之案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美術學系研究所,臺中市。
    周逸傑(民92)。公共藝術作品在校園開放空間設置之研究—以臺北市南湖、中崙、育成高中與建成雙園國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研究所,臺北市。
    林金月(民93)。科技媒材公共藝術與觀賞者間互動效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應用設計研究所,高雄縣。
    林志銘(民93)。由政策規劃與設置執行探討臺灣公共藝術之發展。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桃園縣。
    林保堯(民86)。公共藝術的文化觀。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策劃,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林澄枝(民86)。公共藝術系列叢書。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策劃,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林熹俊(民85)。公共藝術與社會互動的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桃園縣。
    柯炳屹(民93)。公共藝術在都會空間設置之永續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嘉義縣。
    洪惠冠(民88)。八十八年度公共藝術設置業務執行講習實錄專輯。新竹市:竹市文化出版:竹塹文化發行。
    胡寶林(民91)。校園公共藝術之參與和營造--九十一年度『公共藝術國際研討會』校園公共藝術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胡寶林(民92)。邁向非傳統美學和生態文化遠景的公共藝術。美育月刊,120。
    倪再沁(民86)。臺灣公共藝術的探索。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策劃,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教育部(民92)。公共藝術審議委員會作業要點。九十二年一月二十七日 臺總(二)字第0920002703號文公布實施。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92年度校園公共藝術設置案例93.1.9開會討論記錄。新竹市:作者。
    畢恆達(民83)。白北縣國民中小學校園環境整體規劃手冊。臺北市: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許黎琴(92)。桃園縣新設國民中小學籌建問題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臺北市。
    許碧蕙(民91)。校園規劃「用後評估」之探討---以南投縣重建國小為例。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優質的學校環境(第202-220頁)。臺北市:作者。
    陳惠婷(民91)。新校園運動下的公共藝術。公共藝術簡訊,41,1。臺北市:開放空間文化基金會。
    陳碧琳(民90)。90年代台灣公共藝術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嘉義縣。
    陳翰平(民93)。運用數位藝術表現公共藝術情境之研究---以個人藝術創作作品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臺北市。
    彭明輝(民86)。公共藝術案的新竹經驗。藝術家,265。
    張丹(民70)。社區計畫之民眾參與—柳鄉社區更新計劃個案研究。臺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靜玉(民93)。從臺灣公共藝術與社區總體營造探討意識認同。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在職進修研究所,臺北市。
    湯志民(民81)。學校建築與學校規劃。臺北市:五南。
    湯志民(民83)。學校建築的人文教育環境規劃。初等教育學刊,3,237-264。
    湯志民(民89)。二十一世紀的學校建築與設施。臺北市: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ISBN 957-9885-94X。
    湯志民&廖文靜(民90)。校園文化藝術環境的規劃。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e世紀的校園風貌(第35-68頁)。臺北市:作者。
    湯志民(民91a)。台灣的學校建築。臺北市:五南。
    湯志民(民91b)。優質學校環境規劃之面向。台灣教育,618,2-12。
    湯志民(民93)。學校建築評鑑:用後評估的發展與模式。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未出版。
    湯志民(民93)。學校建築用後評估:理念、實務與案例。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學校建築與學習(第35-81頁)。臺北市:作者。
    陳玉霖(民93)。臺灣陶瓷公共藝術表現形式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金永(民93)。捷運公共藝術應用於國小教學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臺北市。
    曾弘叡(民93)。視覺景觀評估研究中模擬方式之比較---以都市開放空間中公共藝術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景觀學系研究所,臺中市。
    曾瓊瑤(民92)。民眾參與新竹市東門城護城河河案空間規劃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臺南市。
    曾漢珍(民88)。校園更新過程中使用者參與課題與模式之研究(NSC-88-2211-E-033-004)。臺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郭文昌(民90)。公共藝術管理及其美學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嘉義縣。
    郭木倉(民92)。學校公共藝術設置之研究:以臺北市福星國小之公共藝術設置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所,臺北市。
    郭少宗(民86)。認識環境雕塑。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策劃公共藝術圖書,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郭瓊瑩(民82)。都市開放空間與都市美學。環境與藝術叢書,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陸蓉之(民83)。公共藝術的方位。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策劃,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黃健敏(民81)。美國公眾藝術。台北市:藝術家出版。ISBN
    黃健敏(民83)。百分比藝術---美國環境藝術。臺北市:藝術家出版。ISBN 957-9500-62-2。
    黃健敏(民86)。生活中的公共藝術。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策劃,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黃世孟(民89b)。回歸教育本質的校園美學—談校園戶外教學資源區幾則故事之啟示。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二十一世紀的學校建築與設施。臺北市:作者。
    黃世孟(民89a)。學校建築研究--黃世孟學校建築論文集。臺北市:恩凱公司。
    黃世孟(民89c)。學校建築研究。臺北市:建築情報季刊雜誌社。
    黃世孟(民93)。高雄大學校園規劃提升競爭力之課題與策略。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學校建築與學習(第1-34頁)。臺北市:作者。
    黃才郎(民83)。公共藝術與社會的互動。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策劃,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黃義宏(民78)。西方都市環境中戶外藝術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臺中市。
    葉依菁(民92)。從公共藝術形式探討人、作品、環境之互動關係---以台北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工業設計所,臺中市。
    賈馥茗(民58)。學校建築的陶冶作用。教與學,3(1),11-13。
    漢寶德(民73)。教育精神之象徵。載於蔡保田主編,學校建築研究(第27-50頁)。臺北市:作者。
    漢寶德(民91)。公共藝術也能軟體化?。中國時報,12月15日。
    蔡保田(民66)。學校建築學。臺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蔡嘉真(民93)。公共藝術在捷運地下站內空間位置與形式多元性新探--從乘客感官焦點之習慣出發。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桃園縣。
    賴協志(民92)。臺北市國民小學運動場地規畫與用後評估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臺北市。
    劉伯樂(民86)。和青少年談公共藝術。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策劃,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劉俊毅(民83)。公共藝術在都市環境中運用的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臺南市。
    盧雲珍(民93)。以校園裝置藝術發展學校本位課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教育研究所,新竹市。
    謝慶達(民73)。都市更新社區民眾參與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臺北縣。
    蘇永森(民93)。校園公共藝術作為空間美感教育媒介之研究---以臺北市福星文昌及士東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桃園縣。
    蘇晃毅(民88)。從「人、作品、空間」之互動,探討公共藝術在臺北捷運空間的角色—以淡水線與新中線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桃園縣。
    鐘靜雯(民93)。捷運搭乘者對於台北捷運公共藝術設置之認知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商業設計研究所,桃園縣。
    教育部電子報(民93)。教育大辭典---校園公共藝術。民93年6月18日,取自http://epaper.edu.tw/039/number.htM
    自由電子報(民91)。漫談校園公共藝術。民91年1月16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2/new/jan/16/life/art
    新竹縣政府(民93)。人口統計表。民93年11月15日,取自http://www1.hchg.gov.tw/housenet/intro_1/peocount/printAllhtml.asp?type=2&year=93&month=10
    二、外文部分
    Arnstein,S.R.1969,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 1969,p216。
    Barrett,P.&Baldry,D.(2003).Facilities management:Towards best practice(2nd ed.).Oxford:Blackwell Science Ltd.
    Caudill,W.W.(1954).Toward better school design.NY:F.W.Dodge Corporation.
    Dober,R.P.(1992).Campus design.New York:John Wiley&Sons,Inc..
    Forbes,L.H.(2004).Improving educational facilities’design and construction through 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Retrieved August 23,2004,from http://66.102.7.104/search?q=cache:-DgQPaCuRosJ:isis.fastmail.usf.edu/ibl/Manutech%2520papers/Lincoln%2520H.Forbes.pdf+post+occupancy+evaluation&hl=zh-TW
    Gaines,T.A.(1991).The campus as a work of art.Westport,CT:Praeger Publishers.
    Garrison Roots,2002。Designing the world’s best Public Art,Australia:The images publishing group Pty Ltd.
    Harriet F.Senie.(1992).Contemporary public sculptur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p3.
    Herman,J.J.(1995).Effective school facilities:A development guidebook.Lancastary:Publishing Co.,Inc.
    Janet Kardon(1992).Urban Encounter:A map of public art in Philadepedia.
    Jaunzens,D.,Cohen,R.,Watson,M.,Maunsell,F.,&Picton,E.(2003).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A simple method for the early stages of occupancy. Retrieved August 23,2004,from http://www.cibse.org/docs/denice%20Jaunzens.doc
    Lamm,Z.(1986).The architecture of schools and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Jerusalem,Israel:the Edusystems 2000 International Cogress on Educational Facilities,Values&Content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283 287).
    Maslow,A.H.(1970).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2nd ed.).New York:Harper & Row.
    Mason,L.(1999).POE of barney-davis hall.Retrieved September 6,2004,from http://www.denison.edu/enviro/barney/poe.
    Preiser,W.F.E.,Rabinowitz,H.Z., & White,E.T.(1988).Post-occupancy evalution.New York:Van Nosrtand Reinhold.Prentice-Hall,Inc.
    Schmertz,M.F.(1972).Campus planning and design.New York:McGraw-Hill Book Company.
    Watson,C.(2003).Review of building quality using 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Journal of the Programe on Educational Building Retrieved February 10,2004,from http://www.postoccupancy evaluation.com/publications/pdfs/POE%20OECD%20V4.pdf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91911023
    9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19110231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11023101.pdf45KbAdobe PDF2622检视/开启
    11023103.pdf108KbAdobe PDF2693检视/开启
    11023104.pdf62KbAdobe PDF2720检视/开启
    11023105.pdf84KbAdobe PDF2731检视/开启
    11023106.pdf62KbAdobe PDF2723检视/开启
    11023107.pdf175KbAdobe PDF21912检视/开启
    11023108.pdf770KbAdobe PDF22287检视/开启
    11023109.pdf199KbAdobe PDF21140检视/开启
    11023110.pdf1459KbAdobe PDF21312检视/开启
    11023111.pdf236KbAdobe PDF2969检视/开启
    11023112.pdf156KbAdobe PDF21205检视/开启
    11023113.pdf512KbAdobe PDF22706检视/开启
    11023114.pdf95KbAdobe PDF2846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