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9139
|
Title: | 國中常態編班的教學困境與教學策略之研究---以八位教學優良教師的成功經驗為例 |
Authors: | 劉淑芬 |
Contributors: | 鄭同僚 劉淑芬 |
Keywords: | 常態編班 優良教師 教學困境 教學策略 |
Date: | 2003 |
Issue Date: | 2010-04-25 15:23:03 (UTC+8) |
Abstract: | 國中編班問題多年來一直困擾著教育單位,教育部雖三令五申要求學校必須實施「常態編班」,然而卻仍有「掛羊頭賣狗肉」變相編班或實施後教學成效不彰的現象。尤其近日公視「魔鏡」節目的播出,編班問題再度成為社會大眾關心矚目的焦點,甚至直接與中國教育思想家孔子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一起來深入探究國中常態編班教學問題。 本研究旨在瞭解國中常態編班中優良教師的教學困境與教學策略問題。主要的研究目的有二:一、探討國中常態編班教學優良教師的教學困境;二、探討教學優良教師的有效教學策略,再綜合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供教育單位及教師參考,俾能解決常態編班的教學問題與提昇教師的教學成效。 本研究採質性方法為主,研究對象以台北縣國民中學現職教師,在教學方面曾獲POWER教師獎、師鐸獎、於杏壇芬芳錄受提名教師或經學校推薦的優良教師,其教學領域以學習標準差異大的四領域,如國文、英語、數學、自然與生活科技各選取二位教師,共八位教師為研究對象來進行深入訪談研究。 本研究獲致的結論歸納如下: 一、國中常態編班的教學困境包括:「學生程度嚴重差異,影響教師教學成效」、「程度好與程度差的學生難以兼顧」、「教師教學時間不足」、「學生上課的多樣態挑戰教師的班級經營能力」、「學生注意力無法專心,扼殺學習興趣」、「弱勢學生放棄學習」、「犧牲資優學生的學習權益」。 二、針對國中常態編班的教學困境提出的教學策略包括:「教師於課前必須充分備課」、「必須與學生建立學習默契」、「無私的愛,是教學成功的關鍵」、「引導學生參與每一個學習過程」、「教師應隨時擷取新知,並在教材教法上求新求變」、「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設計不一樣的作業與評量」、「立即給予學生正面回饋」、「規劃學生能展現發揮的舞台」、「教師應投入更多時間與心思指導學生用心學習」、「以德感化,扮演學生學習路上的領航者」、「個別教學法、合作學習法可適時運用」。 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及結論,分別就教師個人、學校、教育行政機關及未來進一步研究提出具體之建議。 |
Reference: | 中文部分 王世雄(1978)。優良教師的特性。臺灣教育,330,57-60。 王秀玲(1998)教學原則。載於黃政傑(主編):教材教法的問題與趨勢(頁45-58)。臺北:師大書苑。 王秀玲(2001)主要教學方法。載於黃政傑(主編):教學原理(頁117-184)。臺北:師大書苑。 王受榮(1992)。我國國民中小學教師效能感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王家通、吳裕益(1985)。我國國民中學優良教師之特質及其背景之研究。教育學刊。6,93-139。 王淑俐(1995)。漫漫教學路,如何保持工作熱忱?---培養積極進取的教師人格特質。教育資料與研究,6,28-31。 王智鴻(1997)。現代數學教師的人文素養與關懷。中等教育,48(2),8-17。 朱柔若譯(2000)。W. Lawrence Neuman 著。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臺北:揚智文化。 朱敬先(1995)。教學心理學。臺北:五南。 江春標等(1987)。我最佩服的老師---從學生眼中看教師權威的樹立。師友月刊,241,34-36。 池麗娟(1997)。常態編班的迷思。南投文教,10,73-75。 余瑞霖(1982)。論國民中學常態編班。政治評論,40(11),8-10。 余霖(1996)。現代教師應有的人文素養。教育實習輔導季刊,2(2),20-23。 吳月娟。資優低成就學生教學與輔導策略之探討。國教輔導,37(3),8-12。 吳志衍(1999)。我在技藝班的教學策略。技藝教育,25,20-21。 吳武典(1991)。有教無類與因材施教兼顧以促進教育發展。教育研究雙月刊,18,7-10。 吳芝儀、李奉儒(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臺北:桂冠。 吳青山(1992)。學校效能研究。臺北:五南。 吳青蓉、張景媛(1997)。英語科專家 / 生手教師課堂教學之研究。師大學報,42,17-33。 吳清山(1991)。培育健全的下一代---談國民教育階段實施「因材施教」之道。教育研究雙月刊,18,21-27。 吳福源(1999)。國民小學教師班級經營策略與班級氣氛之研究---優良教師與一般教師之比較---。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吳福源(2000)。國民小學優良教師與一般教師之班級氣氛比較研究。花蓮師院學報,10,171-190。 吳靜吉(1991)。從心理學理論上因材施教之共識談起。教育研究雙月刊,18,11-14。 李永吟(1987)。教學的分析分析。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有效教學研究(頁225-244)。臺北:臺灣書店。 李秀娟(1998)。不同教學策略對國中生學習生物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春芳(2001)。教學技術。載於黃政傑(主編),教學原理(頁185-254)。臺北:師大書苑。 李俊湖(1992)。國小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彥儀(1990)。臺北市國民中學導師人格特質、領導行為對班級氣氛之影響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星謙(1996)。給各位準教師---論「敬業、熱忱與責任」。教育實習輔導季刊,2(2),17-19。 李美華等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法。臺北:時英。 李堅萍(1997)。解決問題教學策略的價值與實施程序。中學工藝教育,30(11),17-20。 李堅萍(1997b)。適合常態編班的教學法---個別處方教學。嘉縣國教,28,26-27。 李錫津(1987)。創意思考教學研究。臺北:臺灣書店。 沈秉烈(1982)。與教育主管當局論國中常態編班問題。政治評論,40(11),11-13。 取向。臺北:揚智文化。 周立勳(1994)。國小班級分組合作學習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生傳(1980)。建立國民教育階段個別化教學模式的理論與實際。教育學刊,2,1-17。 林生傳(1987)。個別化教學的認識與展望。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有效教學研究(頁297-310)。臺北:臺灣書店。 林生傳(1990)。新教學理論與策略-自由開放社會中的個別化與後個別化教學。臺北:五南。 林生傳(1991)。國中因材施教的新意義與推行策略。教育研究雙月刊,18,15-20。 林生傳(1998)。國民教育常態編班與因材施教-個別化教學的策略設計與運用。載於國立臺南師範學院(1998):海峽兩岸中小學課程教材教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17)。臺南:國立臺南師範學院。 林怡秀(2001)。國中小教師教育態度之訪談、評量與調查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俊助(1978)。特殊優良教師寧缺勿濫。臺灣教育輔導月刊,28(4),23-24。 林美玲(1995)。優良教師的特質。臺灣教育月刊,533,18-22。 林海青(1994)。高中教師激勵與其工作滿意服務士氣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林清江(1971)。教師角色理論與師範教育改革動向之比較研究。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13,45-176。 林清江(1987)。教育的未來導向。臺北:臺灣書店。 林惠芬(1999)。啟智教育教師人格特質之研究。臺南師院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7,281-296。 林進材(1995)。教育理論與實務-課程與教學。臺北:商鼎文化。 林進材(1998)。教師效能的研究及其在教學上的應用。教育資料文摘,42(6),134-147。 林進材(1999)。促進教師教學效能的途徑。教育實習輔導季刊,4(4),頁45-50。 林碧真(1999)。學生心中的最愛---談學生喜歡的教師類型。教育實習輔導季刊,4(4),85-90。 林寶山(1990)。教學論-理論與方法。臺北:五南。 邱上真(1995)。突破國中常態編班的實施困境---異中求同、同中求異,建立一個相互支持的「學習社群」。教育研究雙月刊,43,34-41。 侯念佐(2001)。國中學生心目中優良教師特質之探討---以漫畫麻辣教師GTO為參照。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柯怡君(1994)。以問題為中心的數學教學策略在資優班與普通班實施之比較。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木利、周啟(1993)。教學策略對學生概念發展之影響(1)。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NSC 82-0111-S-017-014】。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之分析與寫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59-170)。臺北:巨流。 胡永崇(1993)。有效教學的原則。國教天地,99,31-38頁。 胡立霞(2000)。國小教師視導風格選擇取向與教師人格特質相關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韋金龍、陳玉美(1994)。突破國中常態編班教學困境之途徑:合作學習。教育研究雙月刊,35,59-66。 孫仲山(1994)。工藝教師的人格特質分析。中學工藝教育,27(2),21-27。 孫志麟(1999)。有效教學的關鍵。教育研究資訊雙月刊,7(6),170-187。 徐南號(1987)。有效教學之因素分析。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有效教學研究(頁183-204)。臺北:臺灣書店。 徐美鈴(2002)。在退而休與退而不休之間-四位國中教師提前退休初期適應經驗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秦夢群和黃貞裕(2001)。教育行政研究方法。臺北:五南。 高強華(1997)。教師人文素養與創造思考。中等教育,48(2),3-7。 高強華(2002)。設計教學法。載於黃光雄(主編),教學原理(頁165-172)。臺北:師大書苑。 高博銓(1997)。落實常態編班宜有配套的行動作法。師說,112,48-49。 高敬文(2002)。質化研究方法論。臺北:師大書苑。 高義展(1997)。歸因理論在教育上的應用與啟示。教育研究,5,345-361。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世忠(1997)。討論教學的技巧與發現。科學教育季刊,205,2-8。 張佳蓉(2003)。國小英語教師師資背景與教學困擾、工作壓力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教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芳全(1997)。最新教育問題評析。臺北:商鼎。 張芳全(1999)。教育學程導論。臺北:元照。 張俊紳(1997)。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張春興(1977)。國中「後段班」學生的苦境。中國論壇,4(1),7-11。 張春興(1982)。手段與目的的脫節---從心理學觀點探討教育問題究竟出在哪裡。中國論壇,14(9),34-38。 張春興、郭生玉(1984)。國中編班教學問題之調查研究(一)---國中教師、行政人員及學生家長對現行編班教學方式的看法。教育心理學報,17,15-50。 張春興(1985)。國中編班教學問題之調查研究(二)---國中生對現行編班教學方式的看法。教育心理學報,18,17-38。 張倍禎(2002)。大學教學優良教師評量指標研究---以淡江大學為例。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景媛(1988)。教學類型與學習類型適配性研究暨學生學習適應理論模式的驗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景媛(1994)。教學策略與師生關係。北縣教育,2(2),52-55。 張鈿富(1991)因材施教的理念及其面對的挑戰。教育研究雙月刊,18,28-34。 張壽山(1987)。論優良教師應具備的素養。中國語文,61(3),4-7。 張德銳(1994)。國小教師教學評鑑系統之研究。臺北:教育部。 張靜嚳(1993a)。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策略對數學成就之影響(1)。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NSC 82-0111-S-018-009】。 張靜嚳(1994)。不會讓學生打瞌睡的教學策略。菁莪,6(2),2-17。 教育研究雙月刊,35,59-66。 許朝信(1999)。高屏地區國小教師教室內教學困擾之研究。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諭陵(1993)。有效的教學策略舉隅。中等教育,44(3),100-105。 陳文典(1997)。STS理念下之教學策略。物理教育,1(2),85-95。 陳木金(1996)。國民小學學校教學配合措施與教師教學效能之關係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73,227-252。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臺北:洪葉。 陳李綢(1988)。學習策略的研究與教學。資優教育季刊,29,15-24。 陳奎熹(1987)。有效教學的社會學基礎。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有效教學研究(頁109-154)。臺北:臺灣書店。 陳奎憙(1996)。社會變遷與師生關係。彰化文教,39,5-10。 陳英豪(1977)。教師人格特質及教學態度對教學成績預測效果之研究。高雄師院學報,5,237-260。 陳英豪、吳裕益、李坤崇(1990)。教師態度量表之修訂報告。測驗年刊,37,25-34。 陳淑嬌(1998)。國小英語教學之困境。教育資料與研究,23,32-33。 陳照明(1974)。教師人格---影響學習的重要因素。師友月刊,84,36-40。 陳慶鶴(1996)。國民小學優良教師特質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馨蘭(1998)。教師人格特質、自我效能、學生行為信念與班級經營風格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單文經(1992)。課程與教學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單文經(1995)。有效教學的知識基礎。載於李永吟、單文經(合著):教學原理(頁335-372)。臺北:遠流。 游淑燕(1993)。專家與生手教學表現之比較研究及其對師範教育課程與教學的啟示。嘉義師院學報,7,207-242。 游福生(1998)常態分班不容置疑。教師之友,39(1),29-30。 馮清皇(1997)。臺北市國民中學執行編班政策與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馮莉雅(2001)。國中教師教學效能評鑑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光雄(1987)。精熟學習法的理論與運作。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有效教學研究(頁205-224)。臺北:臺灣書店。 黃光雄(2002)。有效教學的綜合研究。載於黃光雄(主編),教學原理(頁172-181)。臺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82)。國中能力分班的缺失及其改進之道。中國論壇,15(6),40-43。 黃政傑(1993)。教學法與教學效能。載於黃政傑(著):課程教學之變革,155-168。臺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8)。教材教法的問題與趨勢。臺北:師大書苑。 黃炳煌(1995)。教師專業素質之提昇。教改通訊,12,8-12。 黃美菊(1987)。你是學生心目中的好老師嗎?。師友月刊,241,36頁。 黃淑菁(2000)。不同學習動機類型學生對國中理化教師教學策略之學習感受---個案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儒傑(2002)。國小出任教師教學信念、教學成敗歸因及其有效教學表現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黃燦煌(2002)。數學科低成就學生補救教學策略研究。崇右學報,8,125-139。 楊巧玲(2000)。問題導向教學與合作學習教學策略之理論與實際。課程與教學季刊,3(3),121-135。 楊坤堂(1984)。輔導教師的人格特質。輔導月刊,6,10-13。 楊思偉(1998)。從外國經驗談常態編班。竹市文教,9-15。 楊國賜(1987)。有效教學的工作條件。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有效教學研究(頁427-436)。臺北:臺灣書店。 楊國賜(1987)。現代教師如何建立專業知能與地位。師友月刊,241,1-2。 溫明麗(1983)。論國中能力分班與常態分班的利弊。今日教育,43,75-81。 葉金裕(2003)。國民小學教師有效教學行為之研究---以澎湖地區國小教師為例。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課程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趙志楊(1997)。知識與技能的教學策略。教育實習輔導季刊,3(1),27-38。 劉威德(1996)。國中教師教學自我效能及影響因素之研究。測驗與輔導,130,283-286。 劉興漢(1989)。家長對教師角色的期望。師友月刊,261,36-37。 歐用生(1989)。質的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歐陽教(1987)。教學的觀念分析。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有效教學研究(頁1-29)。臺北:臺灣書店。 潘文忠(1999)。讓國中教育去貧趨平---從編班政策談起。中等教育,50(1),54-64。 潘慧玲(2002)。動機的激發。載於黃光雄(主編):教學原理(頁287-296)。臺北:師大書苑。 蔡炳坤(1995)。如何培育具有人文素養的新新教師。國教輔導,35(1),51-52。 鄭同僚(2001)。質性研究方法在台灣---以教育類科博碩士論文為例。眾聲喧嘩「質性研究法理論與實作對話」。國際學術研究會發表論文。 鄭淵全(1993)。臺北市國民中學學生實施常態編班技導師抽籤配班調查研究。教育研究資訊,1(1),49-66。 鄭進丁(1975)。國民中學班級編組類型及其問題之探討。臺灣教育輔導月刊,25(1),4-8。 鄭錫欽(1992)。從動機理論的觀點探討教學策略的運用。甲工學報,9,30-36。 盧台華譯(1999)。有效的教學。特殊教育季刊,71,19-24。 蕭英勵(2000)。建立教師個人的教學風格---以一位有原則與觀察能力的教師為例。國立編譯館通訊,13(1),33-39頁。 戴維揚(2000)。小班教學的基本精神與其基要教學策略。中等教育,51(5),9-19。 戴曉霞(1998)。能力分班與常態編班:美國經驗的啟示。課程與教學季刊,1(1),123-142。 謝文英(1994)。教學品質之提昇談教師效能。竹縣文教,8,50-61。 謝臥龍(1997)。優良國中教師特質之懷德分析。教育研究資訊,5(3),14-28。 謝俊明(2002)。閱讀困難學生的問題及教學策略。師友,425,69-72。 謝寶梅(2001)教師效能。載於黃政傑(主編):教學原理(頁363-402)。臺北:師大書苑。 簡妙娟(2003)。合作學習理論與教學運用。載於張新仁(主編):學習與教學新趨勢(頁404-457)。臺北:心理。 簡良平(1999)。科技整合之「問題-解決」教學策略可行性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2(3),103-116。 簡紅珠(1992)。教學研究的主要派典及其啟示之探討。高雄市:復文。 簡紅珠(1998)。教師教學決定:內涵、思考歷程與影響因素—兼談如何改進教學決定技能。課程與教學季刊,1(4),43-56。 簡紅珠(2002)。教學研究的趨勢。載於黃光雄(主編):教學原理(頁423-449)。臺北:師大書苑。 簡茂發等(1997)。中小學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教育研究資訊,5(3),1-13。 藍敏慧(1981)。優良教師的特質。臺灣教育輔導,3(31),26-27。 顏國樑(1997)。影響執行國民中學常態編班的因素及其因應策略。中等教育,48(5),3-12。 顏國樑(1998)。由政策執行的觀點論影響國民中學常態編班執行成效的因素及其因應策略。教育政策論壇,1(1),38-63。 羅佳(1991)。優良教師的人格特質。諮商與輔導,61,5-8。 羅明華(1995)。教師效能與有效學習。學生輔導通訊,38,84-93。 羅銀慧(2001)。「小班、國中常態編班、國小英語教學」政策演變之研究--從郭為藩、吳京到林清江部長。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蘇萍(1993)。師生溝通的時代意義。學生輔導通訊,25,15-18。 鐘啟泉(1998)。教師的「教學能力」與「自我教育力」。教育資料文摘,42(6),181-190。 常態編班一定要貫徹(1997,8月8日)。中國時報,3版。 抽查國中常態編班教部施鐵腕(2003,10月8日)。國語日報,2版。 說起常態編班 太沉重!(2004,6月22日)。國語日報,13版。 公視「魔鏡」紀錄片的啟示---能力分組彌補學習落差。(2004,6月24日)。國語日報,13版。 James M. Banner Jr., and Harold C. Cannon(2001/2003).The Element of Learning. 賓靜蓀、王悅凙(譯)。Learning, 跳出井底看天下。臺北:天下雜誌。 Linda Campbell & Bruce Campbell(1999/2000).Multiple Intelligences Achievement : Success Stories from Six Schools. 梁雲霞(譯)。多元智慧和學生成就:六所中小學的成功實例。臺北 :遠流。 Linda Campbell , Bruce Campbell& Dee Dickinson(1996/1998).Teaching & Learning through Multiple Intelligences. 郭俊賢,陳淑惠(譯)。多元智慧的教與學。臺北:遠流。 Robert C. Bogdan Sari Knopp Biklen(2000/2001).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 李奉儒(譯)。質性教育研究之基礎。載於黃光雄(主譯):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嘉義:濤石文化。 英文部分 Heacox, Diane,(Ed.)(2002). Differentiating Instruction in the Regular Classroom. Minneapolis: Free Spirit. Mack, F. R-P., & Jackson, T. R.(1993).High School Students “Best” Teacher. Secondary Education Today, n34, 23-29. Ogden, D. H., & others(1994). Characteristics of Good/Effective Teacher: Gender Differences in Student Descriptor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Mid-South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ERIC Documentation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83 657) Patton , M. Q.(1990).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2nd ed.).Newbury Park:Sage. Tomlinson, C. A.(2001). How to Differentiate Instruction in Mixed-Ability Classrooms. (2nd ed.) Alexandri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世雄(1978)。優良教師的特性。臺灣教育,330,57-60。 王秀玲(1998)教學原則。載於黃政傑(主編):教材教法的問題與趨勢(頁45-58)。臺北:師大書苑。 王秀玲(2001)主要教學方法。載於黃政傑(主編):教學原理(頁117-184)。臺北:師大書苑。 王受榮(1992)。我國國民中小學教師效能感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王家通、吳裕益(1985)。我國國民中學優良教師之特質及其背景之研究。教育學刊。6,93-139。 王淑俐(1995)。漫漫教學路,如何保持工作熱忱?---培養積極進取的教師人格特質。教育資料與研究,6,28-31。 王智鴻(1997)。現代數學教師的人文素養與關懷。中等教育,48(2),8-17。 朱柔若譯(2000)。W. Lawrence Neuman 著。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臺北:揚智文化。 朱敬先(1995)。教學心理學。臺北:五南。 江春標等(1987)。我最佩服的老師---從學生眼中看教師權威的樹立。師友月刊,241,34-36。 池麗娟(1997)。常態編班的迷思。南投文教,10,73-75。 余瑞霖(1982)。論國民中學常態編班。政治評論,40(11),8-10。 余霖(1996)。現代教師應有的人文素養。教育實習輔導季刊,2(2),20-23。 吳月娟。資優低成就學生教學與輔導策略之探討。國教輔導,37(3),8-12。 吳志衍(1999)。我在技藝班的教學策略。技藝教育,25,20-21。 吳武典(1991)。有教無類與因材施教兼顧以促進教育發展。教育研究雙月刊,18,7-10。 吳芝儀、李奉儒(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臺北:桂冠。 吳青山(1992)。學校效能研究。臺北:五南。 吳青蓉、張景媛(1997)。英語科專家 / 生手教師課堂教學之研究。師大學報,42,17-33。 吳清山(1991)。培育健全的下一代---談國民教育階段實施「因材施教」之道。教育研究雙月刊,18,21-27。 吳福源(1999)。國民小學教師班級經營策略與班級氣氛之研究---優良教師與一般教師之比較---。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吳福源(2000)。國民小學優良教師與一般教師之班級氣氛比較研究。花蓮師院學報,10,171-190。 吳靜吉(1991)。從心理學理論上因材施教之共識談起。教育研究雙月刊,18,11-14。 李永吟(1987)。教學的分析分析。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有效教學研究(頁225-244)。臺北:臺灣書店。 李秀娟(1998)。不同教學策略對國中生學習生物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春芳(2001)。教學技術。載於黃政傑(主編),教學原理(頁185-254)。臺北:師大書苑。 李俊湖(1992)。國小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彥儀(1990)。臺北市國民中學導師人格特質、領導行為對班級氣氛之影響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星謙(1996)。給各位準教師---論「敬業、熱忱與責任」。教育實習輔導季刊,2(2),17-19。 李美華等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法。臺北:時英。 李堅萍(1997)。解決問題教學策略的價值與實施程序。中學工藝教育,30(11),17-20。 李堅萍(1997b)。適合常態編班的教學法---個別處方教學。嘉縣國教,28,26-27。 李錫津(1987)。創意思考教學研究。臺北:臺灣書店。 沈秉烈(1982)。與教育主管當局論國中常態編班問題。政治評論,40(11),11-13。 取向。臺北:揚智文化。 周立勳(1994)。國小班級分組合作學習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生傳(1980)。建立國民教育階段個別化教學模式的理論與實際。教育學刊,2,1-17。 林生傳(1987)。個別化教學的認識與展望。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有效教學研究(頁297-310)。臺北:臺灣書店。 林生傳(1990)。新教學理論與策略-自由開放社會中的個別化與後個別化教學。臺北:五南。 林生傳(1991)。國中因材施教的新意義與推行策略。教育研究雙月刊,18,15-20。 林生傳(1998)。國民教育常態編班與因材施教-個別化教學的策略設計與運用。載於國立臺南師範學院(1998):海峽兩岸中小學課程教材教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17)。臺南:國立臺南師範學院。 林怡秀(2001)。國中小教師教育態度之訪談、評量與調查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俊助(1978)。特殊優良教師寧缺勿濫。臺灣教育輔導月刊,28(4),23-24。 林美玲(1995)。優良教師的特質。臺灣教育月刊,533,18-22。 林海青(1994)。高中教師激勵與其工作滿意服務士氣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林清江(1971)。教師角色理論與師範教育改革動向之比較研究。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13,45-176。 林清江(1987)。教育的未來導向。臺北:臺灣書店。 林惠芬(1999)。啟智教育教師人格特質之研究。臺南師院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7,281-296。 林進材(1995)。教育理論與實務-課程與教學。臺北:商鼎文化。 林進材(1998)。教師效能的研究及其在教學上的應用。教育資料文摘,42(6),134-147。 林進材(1999)。促進教師教學效能的途徑。教育實習輔導季刊,4(4),頁45-50。 林碧真(1999)。學生心中的最愛---談學生喜歡的教師類型。教育實習輔導季刊,4(4),85-90。 林寶山(1990)。教學論-理論與方法。臺北:五南。 邱上真(1995)。突破國中常態編班的實施困境---異中求同、同中求異,建立一個相互支持的「學習社群」。教育研究雙月刊,43,34-41。 侯念佐(2001)。國中學生心目中優良教師特質之探討---以漫畫麻辣教師GTO為參照。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柯怡君(1994)。以問題為中心的數學教學策略在資優班與普通班實施之比較。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木利、周啟(1993)。教學策略對學生概念發展之影響(1)。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NSC 82-0111-S-017-014】。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之分析與寫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59-170)。臺北:巨流。 胡永崇(1993)。有效教學的原則。國教天地,99,31-38頁。 胡立霞(2000)。國小教師視導風格選擇取向與教師人格特質相關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韋金龍、陳玉美(1994)。突破國中常態編班教學困境之途徑:合作學習。教育研究雙月刊,35,59-66。 孫仲山(1994)。工藝教師的人格特質分析。中學工藝教育,27(2),21-27。 孫志麟(1999)。有效教學的關鍵。教育研究資訊雙月刊,7(6),170-187。 徐南號(1987)。有效教學之因素分析。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有效教學研究(頁183-204)。臺北:臺灣書店。 徐美鈴(2002)。在退而休與退而不休之間-四位國中教師提前退休初期適應經驗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秦夢群和黃貞裕(2001)。教育行政研究方法。臺北:五南。 高強華(1997)。教師人文素養與創造思考。中等教育,48(2),3-7。 高強華(2002)。設計教學法。載於黃光雄(主編),教學原理(頁165-172)。臺北:師大書苑。 高博銓(1997)。落實常態編班宜有配套的行動作法。師說,112,48-49。 高敬文(2002)。質化研究方法論。臺北:師大書苑。 高義展(1997)。歸因理論在教育上的應用與啟示。教育研究,5,345-361。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世忠(1997)。討論教學的技巧與發現。科學教育季刊,205,2-8。 張佳蓉(2003)。國小英語教師師資背景與教學困擾、工作壓力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教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芳全(1997)。最新教育問題評析。臺北:商鼎。 張芳全(1999)。教育學程導論。臺北:元照。 張俊紳(1997)。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張春興(1977)。國中「後段班」學生的苦境。中國論壇,4(1),7-11。 張春興(1982)。手段與目的的脫節---從心理學觀點探討教育問題究竟出在哪裡。中國論壇,14(9),34-38。 張春興、郭生玉(1984)。國中編班教學問題之調查研究(一)---國中教師、行政人員及學生家長對現行編班教學方式的看法。教育心理學報,17,15-50。 張春興(1985)。國中編班教學問題之調查研究(二)---國中生對現行編班教學方式的看法。教育心理學報,18,17-38。 張倍禎(2002)。大學教學優良教師評量指標研究---以淡江大學為例。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景媛(1988)。教學類型與學習類型適配性研究暨學生學習適應理論模式的驗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景媛(1994)。教學策略與師生關係。北縣教育,2(2),52-55。 張鈿富(1991)因材施教的理念及其面對的挑戰。教育研究雙月刊,18,28-34。 張壽山(1987)。論優良教師應具備的素養。中國語文,61(3),4-7。 張德銳(1994)。國小教師教學評鑑系統之研究。臺北:教育部。 張靜嚳(1993a)。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策略對數學成就之影響(1)。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NSC 82-0111-S-018-009】。 張靜嚳(1994)。不會讓學生打瞌睡的教學策略。菁莪,6(2),2-17。 教育研究雙月刊,35,59-66。 許朝信(1999)。高屏地區國小教師教室內教學困擾之研究。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諭陵(1993)。有效的教學策略舉隅。中等教育,44(3),100-105。 陳文典(1997)。STS理念下之教學策略。物理教育,1(2),85-95。 陳木金(1996)。國民小學學校教學配合措施與教師教學效能之關係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73,227-252。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臺北:洪葉。 陳李綢(1988)。學習策略的研究與教學。資優教育季刊,29,15-24。 陳奎熹(1987)。有效教學的社會學基礎。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有效教學研究(頁109-154)。臺北:臺灣書店。 陳奎憙(1996)。社會變遷與師生關係。彰化文教,39,5-10。 陳英豪(1977)。教師人格特質及教學態度對教學成績預測效果之研究。高雄師院學報,5,237-260。 陳英豪、吳裕益、李坤崇(1990)。教師態度量表之修訂報告。測驗年刊,37,25-34。 陳淑嬌(1998)。國小英語教學之困境。教育資料與研究,23,32-33。 陳照明(1974)。教師人格---影響學習的重要因素。師友月刊,84,36-40。 陳慶鶴(1996)。國民小學優良教師特質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馨蘭(1998)。教師人格特質、自我效能、學生行為信念與班級經營風格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單文經(1992)。課程與教學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單文經(1995)。有效教學的知識基礎。載於李永吟、單文經(合著):教學原理(頁335-372)。臺北:遠流。 游淑燕(1993)。專家與生手教學表現之比較研究及其對師範教育課程與教學的啟示。嘉義師院學報,7,207-242。 游福生(1998)常態分班不容置疑。教師之友,39(1),29-30。 馮清皇(1997)。臺北市國民中學執行編班政策與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馮莉雅(2001)。國中教師教學效能評鑑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光雄(1987)。精熟學習法的理論與運作。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有效教學研究(頁205-224)。臺北:臺灣書店。 黃光雄(2002)。有效教學的綜合研究。載於黃光雄(主編),教學原理(頁172-181)。臺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82)。國中能力分班的缺失及其改進之道。中國論壇,15(6),40-43。 黃政傑(1993)。教學法與教學效能。載於黃政傑(著):課程教學之變革,155-168。臺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8)。教材教法的問題與趨勢。臺北:師大書苑。 黃炳煌(1995)。教師專業素質之提昇。教改通訊,12,8-12。 黃美菊(1987)。你是學生心目中的好老師嗎?。師友月刊,241,36頁。 黃淑菁(2000)。不同學習動機類型學生對國中理化教師教學策略之學習感受---個案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儒傑(2002)。國小出任教師教學信念、教學成敗歸因及其有效教學表現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黃燦煌(2002)。數學科低成就學生補救教學策略研究。崇右學報,8,125-139。 楊巧玲(2000)。問題導向教學與合作學習教學策略之理論與實際。課程與教學季刊,3(3),121-135。 楊坤堂(1984)。輔導教師的人格特質。輔導月刊,6,10-13。 楊思偉(1998)。從外國經驗談常態編班。竹市文教,9-15。 楊國賜(1987)。有效教學的工作條件。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有效教學研究(頁427-436)。臺北:臺灣書店。 楊國賜(1987)。現代教師如何建立專業知能與地位。師友月刊,241,1-2。 溫明麗(1983)。論國中能力分班與常態分班的利弊。今日教育,43,75-81。 葉金裕(2003)。國民小學教師有效教學行為之研究---以澎湖地區國小教師為例。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課程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趙志楊(1997)。知識與技能的教學策略。教育實習輔導季刊,3(1),27-38。 劉威德(1996)。國中教師教學自我效能及影響因素之研究。測驗與輔導,130,283-286。 劉興漢(1989)。家長對教師角色的期望。師友月刊,261,36-37。 歐用生(1989)。質的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歐陽教(1987)。教學的觀念分析。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有效教學研究(頁1-29)。臺北:臺灣書店。 潘文忠(1999)。讓國中教育去貧趨平---從編班政策談起。中等教育,50(1),54-64。 潘慧玲(2002)。動機的激發。載於黃光雄(主編):教學原理(頁287-296)。臺北:師大書苑。 蔡炳坤(1995)。如何培育具有人文素養的新新教師。國教輔導,35(1),51-52。 鄭同僚(2001)。質性研究方法在台灣---以教育類科博碩士論文為例。眾聲喧嘩「質性研究法理論與實作對話」。國際學術研究會發表論文。 鄭淵全(1993)。臺北市國民中學學生實施常態編班技導師抽籤配班調查研究。教育研究資訊,1(1),49-66。 鄭進丁(1975)。國民中學班級編組類型及其問題之探討。臺灣教育輔導月刊,25(1),4-8。 鄭錫欽(1992)。從動機理論的觀點探討教學策略的運用。甲工學報,9,30-36。 盧台華譯(1999)。有效的教學。特殊教育季刊,71,19-24。 蕭英勵(2000)。建立教師個人的教學風格---以一位有原則與觀察能力的教師為例。國立編譯館通訊,13(1),33-39頁。 戴維揚(2000)。小班教學的基本精神與其基要教學策略。中等教育,51(5),9-19。 戴曉霞(1998)。能力分班與常態編班:美國經驗的啟示。課程與教學季刊,1(1),123-142。 謝文英(1994)。教學品質之提昇談教師效能。竹縣文教,8,50-61。 謝臥龍(1997)。優良國中教師特質之懷德分析。教育研究資訊,5(3),14-28。 謝俊明(2002)。閱讀困難學生的問題及教學策略。師友,425,69-72。 謝寶梅(2001)教師效能。載於黃政傑(主編):教學原理(頁363-402)。臺北:師大書苑。 簡妙娟(2003)。合作學習理論與教學運用。載於張新仁(主編):學習與教學新趨勢(頁404-457)。臺北:心理。 簡良平(1999)。科技整合之「問題-解決」教學策略可行性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2(3),103-116。 簡紅珠(1992)。教學研究的主要派典及其啟示之探討。高雄市:復文。 簡紅珠(1998)。教師教學決定:內涵、思考歷程與影響因素—兼談如何改進教學決定技能。課程與教學季刊,1(4),43-56。 簡紅珠(2002)。教學研究的趨勢。載於黃光雄(主編):教學原理(頁423-449)。臺北:師大書苑。 簡茂發等(1997)。中小學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教育研究資訊,5(3),1-13。 藍敏慧(1981)。優良教師的特質。臺灣教育輔導,3(31),26-27。 顏國樑(1997)。影響執行國民中學常態編班的因素及其因應策略。中等教育,48(5),3-12。 顏國樑(1998)。由政策執行的觀點論影響國民中學常態編班執行成效的因素及其因應策略。教育政策論壇,1(1),38-63。 羅佳(1991)。優良教師的人格特質。諮商與輔導,61,5-8。 羅明華(1995)。教師效能與有效學習。學生輔導通訊,38,84-93。 羅銀慧(2001)。「小班、國中常態編班、國小英語教學」政策演變之研究--從郭為藩、吳京到林清江部長。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蘇萍(1993)。師生溝通的時代意義。學生輔導通訊,25,15-18。 鐘啟泉(1998)。教師的「教學能力」與「自我教育力」。教育資料文摘,42(6),181-190。 常態編班一定要貫徹(1997,8月8日)。中國時報,3版。 抽查國中常態編班教部施鐵腕(2003,10月8日)。國語日報,2版。 說起常態編班 太沉重!(2004,6月22日)。國語日報,13版。 公視「魔鏡」紀錄片的啟示---能力分組彌補學習落差。(2004,6月24日)。國語日報,13版。 James M. Banner Jr., and Harold C. Cannon(2001/2003).The Element of Learning. 賓靜蓀、王悅凙(譯)。Learning, 跳出井底看天下。臺北:天下雜誌。 Linda Campbell & Bruce Campbell(1999/2000).Multiple Intelligences Achievement : Success Stories from Six Schools. 梁雲霞(譯)。多元智慧和學生成就:六所中小學的成功實例。臺北 :遠流。 Linda Campbell , Bruce Campbell& Dee Dickinson(1996/1998).Teaching & Learning through Multiple Intelligences. 郭俊賢,陳淑惠(譯)。多元智慧的教與學。臺北:遠流。 Robert C. Bogdan Sari Knopp Biklen(2000/2001).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 李奉儒(譯)。質性教育研究之基礎。載於黃光雄(主譯):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嘉義:濤石文化。 英文部分 Heacox, Diane,(Ed.)(2002). Differentiating Instruction in the Regular Classroom. Minneapolis: Free Spirit. Mack, F. R-P., & Jackson, T. R.(1993).High School Students “Best” Teacher. Secondary Education Today, n34, 23-29. Ogden, D. H., & others(1994). Characteristics of Good/Effective Teacher: Gender Differences in Student Descriptor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Mid-South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ERIC Documentation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83 657) Patton , M. Q.(1990).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2nd ed.).Newbury Park:Sage. Tomlinson, C. A.(2001). How to Differentiate Instruction in Mixed-Ability Classrooms. (2nd ed.) Alexandri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90911025 92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0911025 |
Data Type: | thesis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