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9127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873/144892 (79%)
造訪人次 : 51936772      線上人數 : 59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9127


    題名: 高中職社區化政策與實施之研究-以台北區為例
    作者: 張銘華
    貢獻者: 秦夢群
    張銘華
    關鍵詞: 社區化
    學校社區化
    高中職社區化
    日期: 2003
    上傳時間: 2010-04-25 15:07:22 (UTC+8)
    摘要: 本研究依研究目的,以文獻分析探討高中職社區化之理論及相關研究,以問卷調查法進行瞭解台北區高中職社區化之情況。本研究問卷有兩種:一為「台北區高中職社區化推動情形調查表」,以台北區所有高中職為樣本學校,每校1份問卷,以教務主任或承辦人員為調查對象,以瞭解台北區高中職社區化之推動現況、面臨困難和可行作法;二為「台北區高中職社區化實施意見調查」以台北區高中職校長、教務主任、承辦組長、教師會理事長、各學科召集人、各年級級導師、家長會長、家長為研究對象,以探討台北區高中職社區化政策與實施之成效認同、支持態度、參與意願;將本研究所得之資料分析方法為次數百分比、獨立樣本平均數考驗(t-test)、單因子變異數分析(ANOVA)、鄧肯(Duncan)事後考驗等統計分析,探討各變項間的關係。茲將研究結論與建議分述如后。
    綜合上述,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 高中職社區化政策受到教師與家長頗高支持,值得教育部繼續推動•
    二、 為使高中職社區化能永續推展,政府應有相關配套措施,以求穩健踏實。
    三、「家長會長」、「家長」、「41∼50歲」、「綜合高中」對高中職社區化的成效,持較高的認同度。
    (一)「家長會長」、「家長」比「學科召集人」、「級導師」、「教師會理事長」對高中職社區化的成效,持較高的認同度。
    (二)「41∼50歲」比「31∼40歲」的教師與家長,對高中職社區化的成效,持較高的認同度。
    (三)「綜合高中」比「高中」「高職」的教師與家長,對高中職社區化的成效,持較高的認同度。
    四、不同的學校性質、學校類別、學校所在地,對高中職社區化面臨的困難有不同看法。
    (一)公立高中職在高中職社區化推動過程中,面臨的困難多於私立高中職。
    (二)高中在高中職社區化推動過程中,面臨的困難多於高職。
    (三)鄉鎮地區高中職,在高中職社區化推動過程中,面臨的困難多於縣轄市地區高中職。
    五、不同的學校性質、不同的學校所在地之教師與家長,對台北區高中職社區化的成效,看法已漸趨一致性。
    六、八成以上教師與家長一致認為,高中職社區化能提供學生多元學習環境。
    七、八成五以上教師與家長一致認為,高中職社區化能為學校與社區之間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
    八、高中職社區化之推展,要破除競逐明星學校尚有困難。
    九、高中職社區化之推展,無法減輕學生的升學壓力。
    十、高中職保障社區國中生就近入學之比率以21%∼30%最適當。
    十一、綜合高中的推動,能促進高中職社區化的發展。
    十二、完全中學的設立,能促進高中職社區化的推動,並具有協助學校社區化的功能。
    十三、依各校社區學生入學比率,繼續提供績優學生每人每學期一萬元之獎學金,有助於高中職社區化的推動,值得繼續支持。
    十四、高中職社區化的推動,能為十二年國教的實施奠定基礎。
    依據上述之結論,提出對高中職社區化之教育主管機關、參與高中職社區化專案合作學校、及後續研究之建議:
    一、對教育行政主管機關之建議
    (一)不同的學校性質、學校類別、學校所在地和不同的職務或身分的教師與家長,對推動高中職社區化的支持態度頗高,值得繼續推動。
    (二)高中職社區化實施近三年面臨諸多困難,亟待解決與突破。所以高中職社區化之推動,應緩步前進,以求穩健踏實。
    (三)九十四學年度高中職保障社區國中生就近入學的最適當比率以21%∼30%最適當,建請教育制定政策參考。
    (四)綜合高中是高中職社區化推動的核心,以此核心概念,來推展高中職社區化,進而整合社區內課程、師資、設備等資源,以符應高中職社區化精神,讓學生適性學習,成為「社區型綜合高中」。
    (五)完全中學的成立與直升,都有學校社區化及就近入學之目的,又是實現區域高中與達成社區中學的理想,又能促進高中職社區化的推動,亦即是完全中學具有協助學校社區化的功能,應多鼓勵。
    (六)約有八成三教師與家長認為依各校社區學生入學比率,繼續提供績優學生每人每學期一萬元之獎學金,有助於高中職社區化的推動,教育主管機關值得繼續支持。
    (七)民意對十二年國教之實施是有期待,也是高中職社區化願景之一。為使十二年國教奠定基礎,可透過高中職社區化之實施,逐步解決後期中等教育的問題,以均衡公私立、高中職、城鄉等教育資源,逐步體現教育之目標。
    (八)宣導活動應由教育部統一規劃,和各適性學習社區之召集學校、核心學校、參與學校之上下通力合作,全力以赴。宣導成效必須達各級學校、各社區,以化解教師、家長、社區對政策的不安與疑慮,進而凝聚共識,以利政策推動。
    (九)為使高中職社區化能永續推展,政府應有其他相關配套措施。
    二、對參與高中職社區化合作學校之建議
    (一)建立基礎網絡部分之建議
    (二)辦理適性課程改進之建議
    (三)建立適性輔導機制之建議
    三、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一)研究範圍
    (二)研究對象
    (二)研究方向
    (四)研究方法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丁亞雯(1998)。改變考試入學的歷史──高中多元入學方案。高中教育,2,22~27。
    丁亞雯(2000)。為孩子做好準備──檢視台北市實施高中多元入學方案。師友月刊,392,11~14。
    王 弓(2000)。知識經濟時代的產業發展政策。載於高希均和李誠主編,知識經濟之路,195~216。台北:天下遠見出版社。
    王世智(2002)。私立高級中學推展學校社區化可行性之研究…以某私立高級中學為例。大業大學工業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政彥(2002)。英國學校與社區的互動關係及其對我國學校社區化的啟示。教育研究集刊,27,211~238。
    王家通(1997)。比較教育論叢。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王曉輝(2000)。法國當前高中課程改革述評。2001年2月20日,取自Available:http://www.cbe21.com/reform/gwkg/diyi/0020.htm。
    戈伯元(2001)。台北縣市完全中學教育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94)。台北市國民中學改設完全中學及高級中學之必要性與效益性評估報告。台北:作者。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2002)。台北市高中職社區化九十一學年度執行現況簡報。台北:作者。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研究小組(2002)。高中職招生社區化民意調查研究報告。台北:台灣師大。
    台灣省教育會(2002)。公聽會…高中職地方化面面觀。台灣教育雙月刊, 615,69~71。
    田振榮、鄭聰興、宋修德、楊瑞明(2003)。從高中職社區化談台灣後期中等教育的發展。教育研究月刊,107,82~89。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a)。教育改革總諮議第三期諮議報告書。台北:作者。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b)。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作者。
    江耀淇(2003)。高中職社區化實施問題與政進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池易釧(2002)。基隆市高中職與社區資源共享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何雅娟(2000)。多元入學多元思維──談台北市高中多元入學方案。教師天地,109,33~44。
    吳宗立(1999)。學校與社區關係的經營。中等教育,50,6,19~24。
    吳武雄(2001)。自願就學方案與多元入學方案之探討分析。建中學報,7,9~23。
    林有昭(2004)。高中職社區化課程區域合作實施之現況之調查研究-以彰化、雲林、嘉義地區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沈華海、林俊彥(2000)。學校社區化的經營理念及策略。高中教育,12,47~51。
    周燦德(2003)。「高中職社區化」的政策意涵與推動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07,6~7。
    周麗玉(2001)。多元入學不等於基本學力測驗。師友,404,15~19。
    李坤崇、黃譯瑩、蔡清田、許育典(2001)。世界主要國家高級中學課程發展之研究。台北:教育部。
    李坤崇、黃寬重(2002)。日本高中課程考察報告。台北:教育部。
    李坤崇、莊雅慈(2003)。高中職社區化就學社區規劃的省思。教育研究月刊,107,48~66。
    李坤崇、林杏如、邱玉蟾、陳清誥、汪大九、陳國偉(2003)。高中職社區化就學社區之研究。教育部技職司委託。未出版。
    李然堯(2003)。關於「十二年國教」的一些說明。教育研究月刊,115,32~39。
    李錫津、劉世勳(2002)。談高中職社區化。師友月刊,418,46~51。
    李聰明(2002)。日本推動學校社區化之政策分析。教育研究集刊,27,239~258。
    邱玉蟾(2002a)。高中職社區化之推動與發展。教育資料集刊,27,127~155。
    邱玉蟾(2002b)。美國學區制度的特色與問題。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50,102~108。
    邱玉蟾(2003)。高中職社區化的關鍵性議題。教育研究月刊,107,36~47。
    邱明輝(2003)。高屏區高中職學校社區化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錦昌(1996)。台北縣完全中學現況及其設立評估之研究。台北縣教育局委託。未出版。
    林世華(2000)。跨世紀的測驗發展計畫: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發展研究。教師天地,109,4~8。
    林明地(2002)。學校社區化在理念上與實踐上的發展趨勢。教育研究集刊,27,259~280。
    林海清、劉興漢(1995)。台灣省各縣(市)立國民中學試辦高中部研究報告。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委託。未出版。
    柯正峰(2002)。我國學校社區化政策之探討。教育資料集刊,27,1~9。
    孫克難(2000)。促進知識經濟發展的才稅政策。載於高希均和李誠主編,知識經濟之路,139~162。台北:天下遠見出版社。
    高希均(2000)。知識經濟的核心理念。載於高希均和李誠主編,知識經濟之路,1~25。台北:天下遠見出版社。
    徐明珠(2002)。解開高中職社區化的結。國家政策論壇,2(2),184~188。
    秦夢群(1997)。教育行政-理論部分。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秦夢群(1997)。教育行政-實務部分。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秦夢群、黃貞裕(2001)。教育行政研究方法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基北區九十三學年度高中高職申請入學委員會(2004)。基北區九十三學年度高中高職申請入學簡章彙編。台北:作者。
    張鈿富(1996)。教育概論。台北:三民書局。
    張鈿富(2003)。台灣地區教育政策與實施成效調查。教育政策論壇, 61,11~35。
    張銘華(2004)。高中職社區化之探討。華僑高中學報。2004年期,1~37。
    張德銳、丁一顧(2002)。美國中小學學校社區化之內涵分析及其對我國之啟示。教育研究集刊,27,171~189。
    張錫勳(2001)。九十學年度高中高職五專多元入學方案簡介與評析。台灣教育,603,14~20。
    教育部(1995)。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台北:作者。
    教育部(1998)。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台北:作者。
    教育部(1999a)。教育基本法。台北:作者。
    教育部(1999b)。高級中學法。台北:作者。
    教育部(2000)。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台北:作者。
    教育部(2001a)。高中職社區化推動方案。台北:作者。
    教育部(2001b)。親愛的我把高中職社區化了。2003年1月12日,取自http://tcvsfs.tcvs.hc.edu.tw/localsch.htm
    教育部(2001c)。高中職社區合作專案實施要點。台北:作者。
    教育部(2001d)。高中及高職多元入學方案。台北:作者。取自http://www.edu.tw/high-school/rules/one/3/21.htm
    教育部(2001e)。高中職社區化實施計畫(修正版)(草案)。台北:作者。  取自http://www.shinmin.tc.local.data
    教育部(2001f)。教育部補助辦理綜合高中實施要點。台北:作者。
    教育部(2001g)。綜合高中之現況分析。台北:作者。
    教育部(2001h)。高中職社區化中程計畫。台北:作者。
    教育部(2001i)。中華民國教育統計。台北:作者。
    教育部(2002a)。教育部九十一學年度高中職社區化推動方案講習會會議資料。未出版。
    教育部(2002b)。高中職社區化推動方案—高中職社區化中程計畫準備期二年推動工作計畫。台北:作者。
    教育部(2002c)。綜合高中之昨日、今日、明日。台北:作者。
    教育部(2002d)。九十一國中畢業生多元進路宣導手冊。台北:作者。
    教育部(2002e)。九十二年度高中及高職多元入學方案。台北:作者。
    教育部(2003a)。高中職社區化中程計畫(草案)。台北:作者。
    教育部(2003b)。教育資源調查。2003年6月20日,取自http://211.72.57.171/case
    教育部(2003c)。高中職社區化適性學習社區範圍研擬規劃協調會議實計 畫。台北:作者。
    教育部(2003d)。九十二學年度高中職社區化推動工作計畫。台北:作者。
    教育部(2003e)。綜合高中實施要點。台北:作者。
    教育部(2003f)。高中職定位及社區化專案報告。2003年4月30日,取自http://www.edu.tw/minister/case
    教育部(2003g)。中華民國教育統計。台北:作者。
    教育部(2003h)。綜合高中實施要點(修正草案)。台北:作者。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02)。91年度高中職社區化執行報告。台中:作者。
    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2002)。九十學年度公私立技職學校一覽表
    ──科技大學、技術學院、專科學校。台北:作者。
    教育部統計處(2002)。教育統計指標。2003年2月8日,取自http://www.edu.tw/statistics/index.htm
    梁金盛(1996)。再現我國中學教育型態的新頁一完全中學。師友月刊,343,8~11。
    許泰益(2000)。考考考 高級中學多元入學方案的迷思與回應。高中教育,12,6~9。
    陳伯璋(2002)。美國高中課程考察報告。台北:教育部。
    陳益興(1992)。我國社會教育析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陳德華(2001)。高中高職社區化。教育研究月刊,87,90~103。
    湯志民(1992)。邁開教育的步伐──教育正常化的促進。台灣教育雙月刊,494,4~12。
    湯志民(2000)。高中教育發展的省思。教育研究月刊,71,14~15。
    湯志民(2003)。高中職社區化及未來推展芻議。教育研究月刊,107,90~103。
    湯志民、邱錦昌、湯誌龍、林劭仁、劉世勳(2003)。高中職社區化配套措施規劃之研究。教育部技職司委託。未出版。
    黃方伯(2003)。中投區教育人員對高中職社區化政策執行認知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政傑(1994)。我國公元兩千年高級中等教育改革方向之研究。台北:作者。
    黃政傑、李隆盛(1995)。我國完全中學現況問題及其設立評估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未出版。
    黃政傑(2001)。開創高中職社區化的春天。師友月刊,403,5~10。
    黃富順(1996)。推展社區成人教育加強社會意識。成人教育雙月刊,30,5~11。
    黃俊燁(2003)。高中職社區化與十二年國教。教育研究月刊,107,103~111。
    單文經(2002)。強化學校與社區關係,增進學生學習機會:美國的作法。教育研究集刊,27,191~209。
    楊思偉(2000a)。日本教育。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楊思偉(2000b)。高中職社區化實施方案。台北:教育部。
    楊思偉(2000c)。高級中等學校社區化政策之分析。教師天地,107, 8~15。
    楊思偉(2001)。高中職多元入學方案的再檢視。師友月刊,404,5~9。
    楊朝祥(2001)。高中職多元入學變革六面向總檢討。國政論壇,1,7,147~152。
    楊思偉、蘇清守、劉世勳、施明發、黃馨慧(2002)。九十年度高中職社區化推動工作計畫。教育部技職司委託。未出版。
    鄭英耀、羅文基、吳參鏡、蔡正雄(2003)。「高中職社區化推動模式小組」期末報告。教育部技職司委託。未出版。
    鄭英耀、羅文基、吳參鏡、蔡正雄(2003)。我國高中職「適性學習社區」推動模式之研究。教育研究月刊,107,67~81。
    劉怡慧(2000)。我國試辦綜合高中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閻自安(1999)。學校社區化之基本理念、策略與實施。國教學報,11,307~331。
    謝文全(1996)。中等教育──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羅曉雯 (2002)。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教育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饒達欽(2002)。綜合高中需綜覈名實。中央日報觀念世界。
    蘇德祥(2002)。高級中學多元入學方案配套措施之規劃。高中教育,2,14~16。
    蘇清守、高強華、楊思偉、黃立賢(2000)。高級中等學校社區化實施方案之規劃之研究成果報告。台北:作者。
    貳、英文部分
    Belle, T. J. L., & Verhine, R. E.(1981). School community interaction:A 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devices(ed.). Communities and their schools. New York: Mcgraw-Hill, 213-268.
    Brookfileld, S. (1984). Community adult education :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ory and practice.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29(2), 232-239.
    Brown, D. (1990). USA:The national center for community education. C. Poster & A. Kruger(eds.)Community education in the western world. New York: Routledge, 171-180.
    Bryant, D. W. (1995). Illusion of community in the community college. Community College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 29, 285-294.
    Edwards, G. C., & Sharkansky, I. (1978). The policy predicament. San Francisco:W. H. Freeman.
    Edwards, G. C. (1980). Implementing public policy. Washington, DC: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Press.
    Fullan, M. G., & Pomfret, A. (1977). Reasearch on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implementation.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7(1),335~397 University of New York.
    Fullan, M. G., & Stiegebauer, S. (1993). The new meaning of educational change.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Herbert, H. Stroup.(1952 ). Community welfare organization.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Irwin, T. S. (1958 ). The community:An introduction to a social system. New York:the Ronald Press.
    Jarvis, P.(1995).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Routledge.
    Kinderd, L. W., Bagin D. & Gallgher, D. R. (1984). The school and community relations. New York: Prentice-Hall.
    Oakley, F. (1992). Community of learning: The American college and the liberal arts tradi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land, L. Warren. (1963). The community in American. Chicago: Rand McNally & Co.
    Richard, W. P. (1953) Democracy is you:A guide to citizen action.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Robert, E. P. & Ernest W. B. (1921).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Robert M. M. (1982). Community:A sociological study. London: Macmillan Co.
    Sabatier, P. A.(1986). Top-down and bottom-up approaches to implementation research: A critical analysis and suggested synthesis. Journal of Public Policy, 6, 21-48.
    Sabatier, P. A., & Mazmanian, D.(1980). The implementation of public policy:A Framework of analysis. Policy Studies Journal, 15, 538-559.
    Sergiovanni, T. J. (1993). Building community in school.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Sharpe, F. G. (1996). Towards a research a paradigm on devolu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34(1), 4-23.
    Smith, T. B.(1975). The policy implementation process. Policy Sciences, 4, 197-198.
    Starling, G. (1988). Strategies for policy making. New York:The Dorsey Press.
    Van Master, D., & Van-Horn, C. (1975). The policy implementation process:A conceptual framework. Administrative and Society, 6, 445-488.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90911009
    9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0911009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91100901.pdf16KbAdobe PDF2716檢視/開啟
    91100902.pdf16KbAdobe PDF2862檢視/開啟
    91100903.pdf34KbAdobe PDF21008檢視/開啟
    91100904.pdf36KbAdobe PDF2798檢視/開啟
    91100905.pdf101KbAdobe PDF2774檢視/開啟
    91100906.pdf41KbAdobe PDF21427檢視/開啟
    91100907.pdf794KbAdobe PDF21489檢視/開啟
    91100908.pdf411KbAdobe PDF2964檢視/開啟
    91100909.pdf3468KbAdobe PDF21036檢視/開啟
    91100910.pdf90KbAdobe PDF2944檢視/開啟
    91100911.pdf81KbAdobe PDF21997檢視/開啟
    91100912.pdf384KbAdobe PDF2886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