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205/145239 (79%)
Visitors : 52589496      Online Users : 79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9057


    Title: 唐代長城詩之研究
    Authors: 張淑媚
    Contributors: 王文顏
    張淑媚
    Keywords: 長城詩
    意象
    文學特質
    關塞
    Date: 2008
    Issue Date: 2010-04-24 17:29:47 (UTC+8)
    Abstract: 長城是在抵禦外侮的基礎上,經各朝代修建而成。秦始皇強逼百姓修築長城,民間流傳著秦築長城的民歌和孟姜女的故事,控訴暴秦逼迫人民築城之苦。長城詩在南北朝時開始發展,南朝詩人把長江、淮河當成長城,把南北朝對峙的戰爭比附成漢朝討伐匈奴的戰役。南朝詩人的長城詩是一種文學想像的創作。
    唐代是一國勢強盛的朝代,雖不重視長城的修築,但詩人在朝廷鼓勵之下,多懷抱雄心壯志,親赴邊塞,有實際的體驗,創作大量的長城詩作。唐代長城詩,隨著國勢的盛衰而展現不同的內容和風格。初盛唐時,有愛國的情志和民族的自信,是長城詩的雄壯詩篇。盛唐詩人,一方面充滿樂觀的精神,一方面又親身體驗戰爭的苦辛,作品中有多樣的內容。中唐之後,國勢漸弱,詩人雖仍欲建功立業,但表達雄心壯志的長城詩歌,已無初盛唐時的高昂情志。中唐詩人身處亂世,苦民所苦,創作出寫實的長城詩,悲壯的詩歌風格自然流露。晚唐詩人接續表達對築長城的想法,呈顯民之怨的心聲。
    唐代長城詩的表現手法,有其獨特的技巧和價值。就唐代長城詩的表現手法來說,唐人沿用南朝詩人常用的樂府古題,如〈出塞〉、〈隴頭〉、〈飲馬長城窟〉等樂府古題來創作。唐代長城詩人常以漢代唐的時空設計表現唐與突厥的爭戰,喜用胡漢之爭的漢代名將、地理等詞語。唐人創作長城詩多以邊塞與閨怨、戍邊與懷歸、詠馬與抱負主題交融來表現,且以感官摹寫的技巧,刻劃塞外人兒的真實感受。詩人善用感官摹寫技巧,以朔風、冰雪、黃沙、大漠、白草等塞外苦寒、空闊寂寥的視、觸覺感受,撞擊塞外戰士的內心,再加上胡樂如琵琶、羌笛等聽覺的刺激,更令人興起思鄉之愁。
    就長城詩的文學特質來說,唐代長城詩的特色是雄渾和悲壯的詩歌風格兼具,剛健的生命情調、悲憫的生命情懷流露。廣闊的空間裏,戰士無畏塞外苦寒,展現理想抱負的追求,高唱英雄壯歌,有豪邁的人物形象、壯闊的長城景象、高貴的情感和昂揚的氣勢。在塞外苦寒的淬煉下,展現戰士的豪情壯志和為國殺敵的決心,流露剛健的精神。詩人在追求理想中,參與戰事,親眼見到受磨難的士卒和百姓,意識到生死的殘酷事實,詩中充滿仁者悲憫的情懷,感嘆人民的悲苦。
    就長城詩的意象營造來說,時空意象多以漢代唐來敘寫,呈顯胡漢對峙的邊防之爭。自然意象中,常說天是胡天,地是胡地,說明人在異地,沒有認同感。月是長城詩中常見的意象,亙古的月見證邊塞長城的歷史和現狀,也串起異地相思的征夫和閨婦。塞外,季節混亂,大漠荒涼。長城、隴頭流水,戰場上烽火、白骨意象都標誌著士卒久戍不歸的愁苦。馬匹、鴻雁、孤蓬、白草、楊柳等動植物都是長城詩中常見的景物,加上胡笳、羌笛、琵琶等胡樂,強化塞外思鄉的主題,渲染塞外的環境氣氛,意象營造成功。
    唐代長城詩具有承繼和創新的貢獻,既承繼南朝詩人的寫作模式,又能獨創唐人多元的內容和風格,在中國詩歌史上有其一定的文學地位。
    Reference: 一、專書
    (一)古代典籍
    《老子》,余培林註譯:《新譯老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94年。
    《詩經》,《十三經註疏‧詩經》,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尚書》,郭建勳:《新譯尚書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
    《左傳》,《十三經註疏‧左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周易》,《十三經註疏.周易》,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禮記》,《十三經註疏.禮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楚辭》,〔宋〕洪興祖:《楚辭補注》,臺北:頂淵文化,2005年。
    〔西漢〕劉向:《戰國策》,臺北:裡仁書局,1982年。
    〔西漢〕董仲舒:《春秋繁露》收於《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臺北:世界書局,1987年。
    〔西漢〕司馬遷:《史記》,〔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出版社,1993年。
    〔西漢〕劉安編:《淮南子》四部備要.子部,臺北:台灣中華書局,1983年。
    〔東漢〕班固著,顏師古注,王先謙補註:《漢書補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96年。
    〔劉宋〕范曄:《後漢書》,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梁〕劉勰:《文心雕龍》,楊家駱主編:《文心雕龍校注》,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梁〕蕭統編,李善註:《文選》,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1年。
    〔北魏〕酈道元著,王國維校:《水經注校》,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7年。
    〔北齊〕魏收:《魏書》,楊家駱主編:《新校本魏書》,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
    〔唐〕李延壽:《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唐〕李百藥:《北齊書》,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
    〔唐〕魏徵:《隋書》,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
    〔唐〕司空圖,清袁枚撰:《詩品集解續詩品注》,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
    〔後晉〕劉昫等著:《舊唐書》,楊家駱主編:《新校本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臺北:裡仁書局,1984年。
    〔宋〕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臺北︰裡仁書局,1987年。
    〔宋〕李昉等奉敕編:《文苑英華》,大化書局,1985年。
    〔宋〕司馬光著,胡三省注,楊家駱主編:《新校資治通鑑注》第7冊,臺北:世界書局,1974年。
    〔宋〕朱熹:《四書集註》,楊亮功、宋天正、毛子水、史次耘註譯:《四書今註今譯》,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
    〔元〕辛文房著,周本淳校正:《唐才子傳校正》,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明〕唐汝詢著,王振漢點校:《唐詩解》,河北: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年。
    〔明〕胡應麟:《詩藪》,臺北:廣文書局,1973年。
    〔明〕胡震亨:《唐音癸籤》,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明〕高柄:《唐詩品彙》,臺北:學海出版社,1983年。
    〔清〕曹寅奉編:《全唐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沈德潛:《清詩別裁》,臺北:商務印書館,1956年。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臺北:商務印書館,1956年。
    〔清〕沈德潛:《古詩源》,臺北:中華書局,1987年。
    〔清〕王夫之著,丁福保編《清詩話》,明倫出版社,1975年。
    〔清〕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京都:中文出版社,1981年。
    〔清〕何文煥:《歷代詩話》,臺北:藝文印書館,1991年。
    〔清〕丁福保:《歷代詩話續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清〕劉熙載:《藝概》,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清〕楊倫:《杜詩鏡銓》,臺北:華正書局,1962年。
    〔清〕仇兆鰲:《杜詩詳註》,臺北:文史哲出版,1976年。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黃節:《漢魏樂府風箋》,臺北:學生書局,1971年。
    (二)近人著作
    黃麟書:《邊塞研究》,香港:造陽文學社,1979月。
    黃麟書:《唐代詩人塞防思想》,香港:造陽文學社,1980年。
    李瑋,林繡鳳:《邊城風情》,臺北:號角出版社,1982年。
    蔡英俊:《意象的流變》,臺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
    羅哲文:《長城》,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年。
    魯歌編著:《歷代歌詠昭君詩詞選注》,長江文藝出版社,1982年。
    王庸:《中國地理學史》,上海:上海書店,1984年。
    王夢鷗:《古典文學論探索》,臺北:正中書局,1984年。
    李旭旦主編:《人文地理學概說》,北京:科學出版,1985年。
    張修蓉:《中唐樂府詩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5年。
    蘇文擢:《說詩晬語詮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
    子敏:《長城之旅》,號角出版社,1986年。
    陸思賢:《長城話古》,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
    黃永武:《中國詩學》,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7年。
    洪讚:《唐代戰爭詩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陳鵬翔主編:《主題學研究論文集》,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
    王國良、壽鵬飛編著:《長城研究資料兩種》,臺北:明文書局,1988年。
    楊世鋒、鄭一奇、遲趙俄:《中華民族的象徵-長城》,香港:南澳出版社,1989年。
    高永全:《中國歷代長城詩選》,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1989年。
    范之麟、吳庚舜編:《全唐詩典故辭典》,湖北:辭書出版社,1989年。
    俞長江、侯健主編:《中國歷代詩歌名篇鑒賞辭典》,北京:農村讀物出版社,1989年。
    王曙:《唐詩故事續集》第一集,臺北:貫雅文化事業公司,1990年。
    王曙:《唐詩故事續集》第四集,臺北:貫雅文化事業公司,1990年。
    劉大傑:《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91年。
    張文奎主編:《中國人文地理學》,長春:東北師範大學,1991年。
    許永璋:《杜詩名篇新析》,臺北:天工書局,1991年。
    王鴻蘆選註:《高適岑參詩選》,臺北:遠流出版社,1991年。
    劉哲:《中國歷代長城詩錄》,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1991年。
    陶泰忠、錢鋼、李延國、周濤、劉亞洲:《望長城》,臺北:風雲時代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
    松浦友久:《唐詩語匯意象論》,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羅哲文、劉文淵:《世界奇跡-長城》,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年。
    馬東田主編:《唐詩分類大辭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2年。
    黃麟書:《秦皇長城考》,臺北:學生書局,1992年。
    禹克坤:《中國詩歌的審美境界》,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年。
    李珍華、傅璇琮著:《河嶽英靈集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霍然:《唐代美學思潮》,高雄:麗文文化事業公司,1993年。
    閔宗述、劉紀華、耿湘沅:《歷代詞選注》,臺北:裡仁書局,1993年。
    王立:《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臺北:文史哲出版,1994年。
    朱守亮:《詩經評釋》,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4年。
    宋孟寅、董侃:《萬里長城傳說》,臺北:林鬱文化出版社,1994年。
    莊嚴、章鑄《中國詩歌美學史》,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4年。
    馮藝超:《唐詩中和親主題研究》,臺北:天山出版社,1994年。
    許總:《唐詩體派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胡欣、江小群著:《中國地理學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程薔、董乃斌:《唐帝國的精神文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麻守中,張軍:《歷代旅遊詩文賞析》,臺北:漢藝色研文化事業公司,1996年。
    王令樾:《文選詩部探析》,臺北:國立編譯館,1996年。
    李浩:《唐詩美學》,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吳相洲:《中唐詩文新變》,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6年。
    歐麗娟:《杜詩意象論》,臺北:裡仁書局,1997年。
    劉躍進:《賦到滄桑-中國古典詩歌引論》,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年。
    游宗蓉:《元明雜劇之比較研究》,臺北:學海出版社,1999年。
    吳彩娥:《王昌齡詩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年。
    余恕誠:《唐代風貌及其文化底蘊》,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杜少春:《〈唐〉邊塞詩.豪情詩名篇賞析》,臺北:天際文化事業公司,1999年。
    金釗等選註:《歷朝感時抒懷詩》,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年。
    蕭漾選註:《歷朝山水風光詩》,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年。
    張文立:《秦始皇評傳》,臺北:裡仁書局,2000年。
    蘇珊玉:《盛唐邊塞詩的審美特質》,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張福慶:《唐詩美學探索》,北京:新華書店,2000年。
    王文進:《南朝邊塞詩新論》,臺北:裡仁書局,2000年。
    李守中:《長城》,臺北:遠流出版社,2001年。
    楊剛編著:《中國名勝詩詞大辭典》,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年。
    唐彥生、陳鶴幸:《中國名山古剎》,臺北:薪傳出版社,2002年。
    蔡玲婉:《豪情壯志譜驪歌-盛唐送別詩的審美風格》,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
    李豐楙、劉苑如主編:《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臺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
    Bachelard、Gaston(〔法〕巴捨拉)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臺北:張老師文化,2003年。
    馬蘭州:《唐代邊塞詩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
    陳銘:《說詩—中國古典詩詞美學三味》,臺北:未來書城,2004年。
    李庚:《長城》,鄭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
    甌燕:《長城史話》,臺北:國家出版社,2004年。
    董耀會:《瓦合集-長城研究文論》,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年。
    張娣明:《戎馬不解鞍,鎧甲不離傍:三國時代戰爭詩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4年。
    董耀會:《瓦合集-長城研究文論》,北京: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年。
    顧頡剛:《孟姜女故事集》,臺北:漢京文化出版,2004年。
    張高評:《自成一家與宋室宗風》,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4年。
    潘朝陽:《心靈、空間、環境:人文主義的地理思想》,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5年。
    任文京:《唐代邊塞詩的文化闡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蔣寅:《中國古代文學通論(遼金元卷)》,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2005年。
    張晶:《中國古代文學通論(遼金元卷)》,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2005年。
    唐曉峰:《人文筆記隨筆》,北京:三聯書店,2005年。
    侯迺慧:《唐詩主題與心靈療養》,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
    景愛:《中國長城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邱燮友:《中國歷代故事詩》,臺北:三民書局,2006年。
    蓋洛、沈弘著,惲文捷譯:《中國長城》,山東書報出版社,2006年。
    《中國西北文獻叢書續編》西北考古文獻卷,甘肅文化出版社。
    李鳳山:《長城與民族》,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2006年。
    孟二冬:《中唐詩歌之開拓與新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林庚:《唐詩綜論》,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
    陳清俊:《盛唐詩時空意識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
    李元洛:《詩美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7年。
    二、論文
    (一)學位論文
    何寄澎:《唐代邊塞詩研究》,臺北:台大中文系碩士論文,1973年。
    唐桂芳:《馬致遠雜劇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碩士論文,1976年。
    楊振玉:《孟姜女故事研究》,臺北: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1981年。
    楊振玉:《孟姜女故事研究》,臺北: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1981年。
    陳菁瑩:《杜詩戰爭思想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文所,1985年。
    樸三洙:《馬致遠雜劇之研究》,臺北:台大中文系碩士論文,1986年。
    王文進:《荊雍地帶與南朝詩歌關係之研究》,臺北:台大中文系碩士論文,1987年。
    高莉芬:《漢魏怨詩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碩士論文,1987年。
    許翠云:《唐代閨怨詩研究》,臺北:師大中文系碩士論文,1988年。
    蔡淑月:《初唐四傑邊塞詩研究》,彰師大國文教育研究所,1988年。
    金容雅:《昭君戲曲之研究》,臺北:台大中文系碩士論文,1988年。
    鄭義源:《元雜劇歷史戲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碩士論文,1989年。
    何修仁:《唐詩雄渾風格之研究》,中壢:中央大學中文系碩論,1990年。
    金銀雅:《盛唐樂府詩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碩士論文,1990年。
    陳盈妃:《王昭君戲曲研究》,臺北:輔大中文研究所,1993年。
    黃大松:《晚唐詩歌中黃昏意象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碩士論文,1999年。
    盧韋丞:《漢代經營西域之研究-兼論對匈奴策略之運用》,台南:成功大學史研所,2000年。
    黃瑞旗:《孟姜女故事研究》,臺北: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2001年
    劉德玲:《樂府古辭之原型與流變-以漢至唐》,臺北: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2年。
    張文德:《王昭君故事傳承與嬗變》,南京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3年。
    邱欣心:《隋代樂府詩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碩士論文,2003年。
    吳采蓓:《魏晉南北朝詠俠詩研究》,臺北:台大中文碩士論文,2005年。
    黃惠鈴:《和番主題歌仔冊研究-以《王昭君和番歌》、《陳杏元和番歌》為例》,台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6年。
    黃心屏:《唐代新樂府所敘史事探析》,台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6年。
    楊士瑩:《南朝到初唐邊塞詩中時空結構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二)期刊論文
    江潮濕:〈孟姜女與長城傳說〉,《古今談》113期,1974年9月,頁12。
    逯耀東:〈長城與中國文學〉,《中外文學》第四卷第一期,1975年6月,頁232-246。
    林兢:〈滄桑感慨話長城〉,《古今談》184期,1980年9月,頁23-27。
    柯慶明:〈略論唐人絕句裡的異域情調-山林詩與邊塞詩〉,《唐詩論文選集》,台北:長安出版社,1985年4月,頁111-120。
    繆文傑:〈試用原始類型的文學批評方法論唐代邊塞詩〉,《唐詩論文選集》,台北:長安出版社,1985年4月,頁121-153。
    江鴻:〈趙北長城考〉,《東方雜誌》23卷第4期,1989年10月,頁26-29。
    徐渾:〈傳統詩詞的時空意識〉,《常熟高專學報》,1994年第4期,頁30~33。
    李正宇:〈敦煌郡的邊塞長城及烽警系統〉,《敦煌研究》,1995年第4期,頁120~126。
    范長華:〈淺探明代中、晚年至清末寶卷與寶卷中孟姜傳說的遞變—以《佛說貞烈賢孝孟姜女長城寶卷》、《長城寶卷》、《孟姜仙女寶卷》為例〉,《台中師院學報》第九期,1995年6月,頁113-136。
    佟福森:〈北望中原話長城〉,《中國邊政》133期,1996年9月,頁39-41。
    楊辛、章啟群:〈關於長城的美學思考〉,《北京大學學報》第二期,1996年,頁71~74。
    張曦旺:〈歷代有關張家口的詠長城詩作賞析〉,《張家口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3卷第4期,2000年11月,頁1~9。
    蘭翠:〈評唐人詠王昭君的詩歌〉,《昌濰師專學報》第19卷第3期,2000年6月,頁22~25。
    任冠之:〈《漢宮秋》王昭君悲劇形象特色談〉,《陰山學報》,2001年04期。
    楊有山:〈《漢宮秋》對「昭君和番」母題的突破和創新〉,《信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第2期。
    朱明倫:〈唐詩中的長城〉,傳璇琮主編《唐代文學研究》第九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4月。
    李立信:〈《文選.飲馬長城窟行》「古辭」考辨〉,《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1期2002年,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出版。
    許聖和:〈論王維邊塞詩中空間的虛寫與實寫〉,《東華中國文學研究》第2期,2003年6月,頁201-220。
    江國貞:〈孟姜女哭倒了長城?故事的流變與省思〉,《國文天地》19卷1期,2003年6月。
    王元林、岳邦湖:〈河西長城考察漫記〉,《歷史月刊》,2003年2月,頁5-10。
    周博:〈虛構準則:歷史劇創作無法迴避的選擇 ──《漢宮秋》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文本分析〉,《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2月。
    趙望秦:〈汪遵詠史詩考論〉,《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第3期,2003年9月,頁16~22。
    江建高:〈唐代關隘詩的情感內蘊與自然人文價值〉,《求索》,2004年8月,頁196~198。
    李智君:〈詩性空間:唐代西北邊塞詩意象地理研究〉,《寧夏社會科學》第6期,2004年11月,頁106~109。
    胥惠民:〈古代邊塞詩派的成熟興盛與大西北〉,《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6期,2004年,頁38~46。
    許評:〈春風要度玉門關〉,《山東文學》,2005年12月,頁48~49。
    張華松:〈從兵學的角度看齊長城〉,《泰山學院學報》27卷第4期,2005年7月,頁18~21。
    王子今:〈「實踐」的長城學——讀董耀會著《瓦合集:長城研究文論》〉,《文博》,2005年5月,頁89~90。
    佘正松:〈邊塞詩研究中若干問題芻議〉,《文學遺產》第4期,2006,頁56~64。
    閻福玲:〈樂府橫吹曲辭《出塞》《入塞》創作範式考論〉,《河北學刊》第27卷第2期,2007年3月,頁147~151。
    朱允:〈長城的修建及意義〉,《甘肅高師學報》第12卷第1期,2007年1月,頁125~127。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
    94912015
    97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912015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201501.pdf94KbAdobe PDF21173View/Open
    201502.pdf148KbAdobe PDF21233View/Open
    201503.pdf121KbAdobe PDF21169View/Open
    201504.pdf455KbAdobe PDF22375View/Open
    201505.pdf711KbAdobe PDF23097View/Open
    201506.pdf947KbAdobe PDF25522View/Open
    201507.pdf765KbAdobe PDF23975View/Open
    201508.pdf672KbAdobe PDF23951View/Open
    201509.pdf203KbAdobe PDF21281View/Open
    201510.pdf229KbAdobe PDF22413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