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014/145046 (79%)
Visitors : 52054678      Online Users : 59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9036


    Title: 詩說噶瑪蘭,說噶瑪蘭詩--清代宜蘭地區古典詩研究
    Authors: 林麗鳳
    Contributors: 黃美娥
    林麗鳳
    Keywords: 噶瑪蘭
    古典詩
    清代
    區域文學
    宜蘭
    Date: 2005
    Issue Date: 2010-04-24 16:57:55 (UTC+8)
    Abstract: 宜蘭,在臺灣地理上是邊陲地帶,有時既不屬於東部也不屬於北部;有時卻兼屬二者。宜蘭在先人翻山越嶺、胼手胝足,對抗大風大雨,在一切惡劣的環境考驗下,終於走過滄桑的二百多年,宜蘭從被遺棄的明珠蛻變成臺灣的「璞玉」,「宜蘭經驗」也成為臺灣各地競相模仿的對象。但除了政治上的建設,宜蘭的文風也曾盛極一時,有「淡蘭文風冠全台」之雅稱。在今日,全台各地相關台灣文學研究紛紛興起,宜蘭的古典詩卻為人所遺漏,所以本論文決定從清代的宜蘭詩入手,研究1796至1895年(乙未割臺),正好百年的清代宜蘭詩,從古典詩的角度去解讀清代的宜蘭文學,希冀從詩歌的角度來建構清代的宜蘭古典詩圖像。
    歷史上,宜蘭舊稱蛤仔難,至嘉慶十五年收入版圖,譯蛤仔難為噶瑪蘭,於嘉慶十七年(西元1812年)正式設置廳治。光緒元年(西元1875)則改噶瑪蘭廳為宜蘭縣,所以在清代有長達63年(1812--1875)宜蘭都稱為「噶瑪蘭」。宜蘭的行政區自設廳管轄,除名稱的異動外,疆域大都維持相似,本論文就是以此區域為範圍,時間限於1796—1895年的清代宜蘭古典詩研究。
    「詩說噶瑪蘭」,凡是曾經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詩人:無論是遊宦詩人,其詩與噶瑪蘭相關;或在地文人的詩作都在本論文研究之列。但研究對象則限於漢人古典詩,對於「噶瑪蘭」人和其他原住民的詩歌並不在本研究之內。「說噶瑪蘭詩」即是解讀所有與噶瑪蘭相關之詩作,並佐以清代相關志書、古文書、碑碣等歷史文物,作最佳之闡釋。所以本論文題目為「詩說噶瑪蘭,說噶瑪蘭詩----清代宜蘭地區古典詩研究」。
    本論文所關注的是以地域畫分、時限在清朝的宜蘭古典詩所展現的文學特性;也將探討在此地活動的文人如何看待他自己生活的場域,如何在詩歌創作中展現地方意識,透顯人與地的時空關聯。當然限於時間和人力,本論文只針對目前已刊行之詩錄、詩集或方志藝文志中所載詩歌,一一檢視,選取清代宜蘭當地詩人和遊宦宜蘭人士的古典詩作品,做歸納、分析。採取的論述方向是「背景—作者—作品—評價」,當然論述文學之發展仍離不開當地的地理和歷史論述,尤其必須關注以下數個層面:文學作家、作品、文學思想,整體文學活動與社會文化的關聯。本文的論述將先概論蘭陽史地,以明瞭文學的外圍環境,進而貼近清代詩人的生活樣貌。因為清代噶瑪蘭詩人作品散處各書,傳記也未建立,本文將簡介其傳略,從中可知清代宜蘭詩發展之概況。宜蘭的開發和西部的開發相較,整整晚了一百多年,在文教事業的發展也落後許多,因此清代噶瑪蘭的詩人仍以外地遊宦詩人為大宗,遊宦人士奉派至此地,無論是經翻山越嶺或渡海至宜蘭,在這塊土地上,所見所聞都入其詩篇,其心境的跌宕也值得玩索。噶瑪蘭本地的文人則要等到一些中舉之士出現,才開始有詩篇的記載。清代在噶瑪蘭這塊土地上,此兩大類群的詩人,所展現的各是何種噶瑪蘭意象,無論是書寫觀點或對土地的認同,甚至兩者所展現的詩歌美學也都是本論文探究的重點。
    宜蘭因為地形的封閉和開發的晚,以至文教的設施遠遠落後西部,但因有許多文人的倡導和官員的鼓勵,使得清代宜蘭古典詩也漸漸嶄露頭角。因為時空的相異,相信在這塊土地所孕育出來的古典詩歌必有其價值和意義,如張炎憲所言:「台灣史的建構不是要建設成單一的體系,而是每個地區有其特色,有其解釋,每個地區特色的綜合才是台灣史的特色」文學的研究何嘗不是如此呢?我們將讓清代宜蘭古典詩來證明此點。
    Reference: 一、 宜蘭史地資料(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一)宜蘭縣史系列
    石計生:《宜蘭縣社會經濟發展史》(宜蘭市:宜縣府,2000.12)
    李壬癸:《宜蘭縣南島民族與語言》(宜蘭市:宜縣府,1996.10)
    林玲玲:《宜蘭縣文職機關之變革》(上)(下)(宜蘭市:宜縣府,1997.10)
    林美君、鄧淑慧、江寶月:《宜蘭縣民眾生活史》(宜蘭市:宜縣府,2001.08)
    邱坤良、施如芳、張秀玲、藍素娟、郝譽翔:《宜蘭縣口傳文學》(上)(下)(宜蘭市:宜縣府,2002.05)
    范燕秋:《宜蘭縣醫療衛生史》(宜蘭市:宜縣府,2004.08)
    高淑媛:《宜蘭縣史大事紀》(宜蘭市:宜縣府,2004.05)
    陳梅卿:《宜蘭縣基督教傳教史》(宜蘭市:宜縣府,2000.01)
    黃雯娟:《宜蘭縣水利發展史》(宜蘭市:宜縣府,1998.07)
    游謙、施芳瓏:《宜蘭縣民間信仰》(宜蘭市:宜縣府,2003.07)
    葉高樹:《宜蘭縣學校教育》(宜蘭市:宜縣府,2002.11)
    戴寶村:《宜蘭縣交通史》(宜蘭市:宜縣府,2001.08)
    龔宜君:《宜蘭縣人口與社會變遷》(宜蘭市:宜縣府,1999.12)
    (二)宜蘭文獻叢刊
    石雅如:《蘭陽溪生命史----「宜蘭研究」第五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簡介 宜蘭文獻叢刊22(宜蘭市:宜縣文化,2004.08)
    吳永華:《蘇花古道宜蘭段調查研究報告》宜蘭文獻叢刊 5(宜蘭縣:宜縣文化,1994.06)
    李素月編輯《「宜蘭研究」第二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文獻叢刊13(宜蘭市:宜縣文化1997.12)
    宜蘭縣政府編《宜蘭縣長陳定南施政總報告彙編》宜蘭文獻叢刊1(宜蘭市:宜蘭縣文化,1992.12)
    林清池譯,李英茂審訂:《羅東鄉土資料》宜蘭文獻叢刊16 (宜蘭市:宜縣文化,1999.04)
    邱水金、薛小梅主編:《宜蘭古文書》第壹輯,宜蘭文獻叢刊4(宜蘭市:宜縣文化,1994.06)
    邱水金、薛小梅主編:《宜蘭古文書》第貳輯,宜蘭文獻叢刊6(宜蘭市:宜縣文化,1995.06)
    邱水金、薛小梅主編:《宜蘭古文書》第參輯----五結張氏家藏之一,宜蘭文獻叢刊10(宜蘭市:宜縣文化,1996.06)
    邱水金、薛小梅主編:《宜蘭古文書》第肆輯----五結張氏家藏之二,宜蘭文獻叢
    刊11宜蘭市:宜縣文化,1996.06)
    邱水金、薛小梅主編:《宜蘭古文書》第伍輯,宜蘭文獻叢刊15(宜蘭市:宜縣文化,1998.05)
    施添福:《蘭陽平原的傳統聚落--理論架構與基本資料》(上)(下)宜蘭文獻叢刊12(宜蘭市: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96.12)
    陳金奇:《宜蘭古文書》第陸輯----二結簡氏家藏,宜蘭文獻叢刊25(宜蘭市:宜縣文化,2004.12)
    陳登欽研究主持:《頭城鎮文化史蹟勘察測繪報告》宜蘭文獻叢刊3(宜蘭市:宜縣文化,1992.10)
    陳進傳:《宜蘭傳統漢人家族之研究》宜蘭文獻叢刊8(宜蘭市:宜蘭縣文化中心,宜蘭縣史館,1995.05)
    黃于玲、李素月編《故鄉的河慢慢的流----宜蘭河生命史討論會論文集》宜蘭文獻叢刊21(宜蘭市:宜縣文化,2003.10)
    楊欽年撰文/周家安圖說:《詩說噶瑪蘭》宜蘭文獻叢刊18(宜蘭市:宜縣文化局,2000.12)
    廖英杰編:《宜蘭研究:第三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文獻叢刊17(宜蘭市: 宜蘭縣文化局:宜蘭縣史館,2000.08)
    褚錦婷編輯:《『宜蘭研究』第一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文獻叢刊7(宜蘭市:宜縣文化1995.05)
    劉益昌:《宜蘭縣大竹圍遺址初步調查報告》宜蘭文獻叢刊 2(宜蘭市:宜縣文化,1993.05)
    (三)地方方志
    宜蘭縣志,四大冊,宜蘭縣政府 民59.12
    宜蘭縣志續編七大冊 ,宜蘭縣政府
    林萬榮編:《宜蘭史略》(宜蘭:宜蘭縣政府,民62.12)
    柯培元:《噶瑪蘭志略》(臺北市:臺灣銀行,臺灣文獻叢刊第92種,民國50
    年)
    陳淑均:《噶瑪蘭志略》(臺北市:臺灣銀行,臺灣文獻叢刊第160種,民國52
    年)
    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臺北市:臺灣銀行,臺灣文獻叢刊第121種,民國51年)
    周元文:《重修臺灣府志》,(臺北市:臺灣銀行,臺灣文獻叢刊第66種,民國49
    年)
    周鍾瑄:《諸羅縣志》,(臺北市:臺灣銀行,臺灣文獻叢刊第141種,民國51年)
    高拱乾:《臺灣府志》,(臺北市:臺灣銀行,臺灣文獻叢刊第65種,民國49年)
    連 橫:《臺灣通史》,(臺北市:臺灣銀行,臺灣文獻叢刊第128種,民國51年)
    (四)其他專著
    王幼華《土地與靈魂》(台北:九歌出版社,民81.02)
    宜蘭縣寺廟專輯,(宜蘭縣政府,民68.10)
    林萬榮編:《宜蘭文獻》合訂本(宜蘭:宜蘭縣政府,民61.08)
    林萬榮編:《宜蘭鄉賢列傳》(宜蘭:宜蘭縣政府,民65.05)
    姚瑩:《東槎紀略》,(臺北市:臺灣銀行,臺灣文獻叢刊第7種,民國46)
    凌昌武、林焰瀧編:《蘭陽史蹟文物圖鑑》(宜蘭縣政府,民75.10)
    陳進傳:《清代噶瑪蘭古碑之研究》(鹿港:左羊出版社,民78.06)
    黃逢昶:《臺灣生熟番紀事》,(臺北市:臺灣銀行,臺灣文獻叢刊第51種,民國49年)
    廖風德:《清代之噶瑪蘭—一個台灣史的區域研究》(台北:里仁書局,71.06)
    藍鼎元:《平臺紀略》,(臺北市:臺灣銀行,臺灣文獻叢刊第14種,民國47年)
    羅大春:《台灣海防並開山日記》(臺北市:臺灣銀行,臺灣文獻叢刊第308種,民國61年)
    (四)期刊論文
    三屋大五郎著:〈宜蘭地方的教育〉《宜蘭文獻雜誌》1993.01
    大橋捨三郎原著:〈真宗本派本願寺臺灣開教史〉(宜蘭部份)〉《宜蘭文獻雜誌》2000.11
    干學平 蕭丁偉:〈清代宜蘭的埤川興築契約:交易成本的分析〉《農業經濟半年刊》1996.06
    王士儀:〈歌仔戲的興起:對田野調查的幾點看法〉《復興劇藝學刊》1997.07
    王育才等:〈穀倉.記憶.我的家〉《宜蘭文獻雜誌》1999.11
    王見川:〈李望洋與新民堂--兼論宜蘭早期的鸞堂〉《宜蘭文獻雜誌》1995.05
    王見川:〈「略論清末日據初期宜蘭的鸞堂」〉《宜蘭文獻雜誌》1996.09
    白長川 :〈為冬山河噶瑪蘭人田野尋根〉《高市文獻》1992.05
    白長川:〈茶話--安溪先民墾殖宜蘭地區之貢獻〉《臺北文獻直字》1997.03
    白長川 :〈宜蘭先賢陳輝煌協臺評傳〉《臺灣文獻》1991.12
    伊能嘉矩著:〈宜蘭方面平埔蕃的實地調查3之2〉《宜蘭文獻雜誌》1994.01
    伊能嘉矩著:〈宜蘭方面平埔蕃的實地調查3之3〉《宜蘭文獻雜誌》1994.03
    伊能嘉矩著:〈宜蘭方面平埔蕃的實地調查3之1〉《宜蘭文獻雜誌》1993.11
    伊能嘉矩著:〈臺灣通訊--伊能嘉矩在百年前之平埔族調查 : 淡北及宜蘭方面平埔蕃的創社與分布〉《臺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1995.01
    吳永華:〈清代宜蘭植物研究史〉《宜蘭文獻雜誌》1996.11
    呂美玉:〈龜山島人口遷移之研究--宜蘭縣頭城鎮仁澤社區之個案〉《花蓮師院學報》1996.06
    李壬癸 :〈塵封六十年的平埔族語言資料--「宜蘭縣南島民族與語言」〉《漢學研究通訊》1997.05 86.05
    李壬癸:〈從李姓族譜看宜蘭縣民的遷移史和血統〉《臺灣史研究》1995.06
    李壬癸 吳榮順:〈噶瑪蘭的歌謠〉《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2000.06
    李永萍主持:〈北臺灣中元祭--臺北、基隆、宜蘭如何呈現臺灣開發史中的悲劇儀式〉《臺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1992.12
    李尚蘭等:〈宜蘭城歷史空間初步訪查〉《宜蘭文獻雜誌》1999.11
    卓克華:〈宜蘭碧霞宮史蹟研究〉《史聯雜誌》1999.11
    卓克華:〈清代宜蘭舉人黃纘緒生平考〉《臺灣文獻》1999.03
    宜蘭縣史館籌備:〈蘇澳清兵古墓初步調查資料彙編〉《宜蘭文獻雜誌》1993.07
    明立國 劉璧榛:〈祭儀的序曲--噶瑪蘭族的Subuli〉《宜蘭文獻雜誌》1995.09林林正芳:〈宜蘭的教育史料〉《宜蘭文獻雜誌》1996.07
    林福春 :〈清代宜蘭噶瑪蘭廳遺址--「仰山書院」之探源〉《》1993.11
    林靜怡:〈再探宜蘭道教寺廟碧霞宮建廟緣起〉《宜蘭文獻雜誌》1997.05
    邱彥貴:〈「蘭陽信仰風景帖」--文武廟的滿漢合璧牌位〉《宜蘭文獻雜誌》1996.09
    施芳瓏:〈「十種女神一種極致的臉」--宜蘭縣女神信仰分析〉《宜蘭文獻雜誌》1997.03
    施添福主講:〈宜蘭的聚落發展及實查〉《宜蘭文獻雜誌》1996.07
    高傳棋:〈宜蘭地區近三、四百年來相關舊地圖之研究〉《宜蘭文獻雜誌》2000.05
    張炎憲:〈宜蘭縣史綜論〉《宜蘭文獻雜誌》1996.07
    張政亮:〈老地圖.話家園.說變遷--從地圖史料看宜蘭行政區劃的沿革〉《宜蘭文獻雜誌》2000.07
    張振岳:〈從Patohokan儀式看噶瑪蘭人的靈魂信仰〉《宜蘭文獻雜誌》1997.05
    張曉菁:〈人地互動的過程--以頭城市街中心的空間轉移為例〉《臺灣人文(師大)》2000.12
    清水純原著:〈噶瑪蘭族〉《宜蘭文獻雜誌》1993.11
    清水純原著:〈噶瑪蘭族和哆囉美遠族的傳說故事〉《宜蘭文獻雜誌》1997.05
    許倬雲原著:〈十九世紀上半期的宜蘭〉《宜蘭文獻雜誌》1993.09
    陳長城:〈宜蘭仰山吟社沿革〉《臺北文獻直字》1994.09
    陳偉智:〈由「茹毛飲血」到「烹調飲食」--十九世紀上半期漢人眼中的噶瑪蘭人〉《宜蘭文獻雜誌》1993.11
    陳偉智:〈「疾病‧氣候與噶瑪蘭人」--建構十九世紀宜蘭漢人文化史的一個嘗試〉《宜蘭文獻雜誌》1994.05
    陳偉智:〈吳沙開蘭歷史的形成〉《宜蘭文獻雜誌》1996.03
    陳偉智:〈「殖民地統治、人類學與泰雅書寫」--1895年田代安定的宜蘭調查〉《宜蘭文獻雜誌》1997.09
    陳偉智:〈族群、宗教與歷史--馬偕[George L. Mackay]牧師的宜蘭傳教與噶瑪蘭人的族群論述〉《宜蘭文獻雜誌》1998.05
    陳進傳:〈宜蘭鄉土資料書目彙編 -1-〉《宜蘭文獻雜誌》1993.01
    陳進傳:〈宜蘭鄉土資料書目彙編 -2-〉《宜蘭文獻雜誌》1993.03
    陳進傳:〈宜蘭鄉土資料書目彙編 -3-〉《宜蘭文獻雜誌》1993.05
    陳進傳:〈宜蘭鄉土資料書目彙編 -4-〉《宜蘭文獻雜誌》1993.07
    陳進傳:〈宜蘭地區家廟祠堂初探〉《宜蘭文獻雜誌》1994.03
    陳進傳:〈清代宜蘭漢人的移動〉《臺北文獻直字》1991.12
    陳進傳:〈清代宜蘭家族的發展〉《臺北文獻直字》1993.03
    陳進傳:〈宜蘭漢人族規初探〉《臺北文獻直字》1994.12
    陳進傳:〈宜蘭傳統漢人家族的婚姻網絡〉《臺灣文獻》1996.09
    陳進傳主講:〈宜蘭史研究的回顧〉《宜蘭文獻雜誌》1996.07
    鹿野忠雄著:〈噶瑪蘭族的船及該族與阿美族的關係〉《臺灣風物》2001.09
    游謙:〈民間信仰在宜蘭地區的發展與特色〉《宜蘭文獻雜誌》1995.09
    游謙 施芳瓏:〈宜蘭縣廟宇與神明傳說--一個初步的呈現與分析〉《宜蘭文獻雜誌》1993.09
    黃于玲:〈國家、族群與土地租佃制度--以清代噶瑪蘭廳對噶瑪蘭人的理番政策為例〉《宜蘭文獻雜誌》1998.05
    黃宣範 張宗智:〈噶瑪蘭語: 語言社會學的研究〉《宜蘭文獻雜誌》1995.03
    黃健敏:〈宜蘭的冬山河〉《藝術家》1994.05
    楊南郡:〈甲午戰爭前日本探險隊眼中的噶瑪蘭風貌〉《宜蘭文獻雜誌》1995.07 葉石濤譯:〈噶瑪蘭族的治病儀禮〉《臺灣文藝(新生版)》1996.08
    詹素娟:〈有關噶瑪蘭族之研究書目〉《宜蘭文獻雜誌》1993.11
    詹德隆:〈清代噶瑪蘭之北關與南關初探〉《臺北文獻直字》1991.03
    詹德隆:〈噶瑪蘭建置考﹣﹣對「臺灣通史辨誤」的回應〉《臺北文獻直字》1992.03
    趙莒玲:〈噶瑪蘭人的戀土--臺灣東北角的璞玉--宜蘭〉《中央月刊》1994.02
    劉益昌:〈宜蘭在臺灣考古的重要性〉《宜蘭文獻雜誌》2000.01
    劉益昌 詹素娟:〈噶瑪蘭的過去與未來〉《宜蘭文獻雜誌》1996.07
    劉碧榛 林翠娟:〈噶瑪蘭人Patohokan儀式的記錄整理與初步分析〉《宜蘭文獻雜誌》1997.05
    潘朝成:〈鳥踏石仔的噶瑪蘭--一個噶瑪蘭家族的遷徙、隱藏和覺醒〉《歷史月刊》 1998.11
    二、 臺灣古典文學資料
    (一) 詩文集
    李望洋:《西行吟草》,(臺北市:龍文出版社,1992,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二輯,4)
    李逢時:《泰階詩稿》,(臺北市:龍文出版社,2001,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三輯,8)
    李漁叔:《三臺詩傳》,(臺北市:學海出版社,1976)
    林文龍:《臺灣詩錄拾遺》,(南投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姚 瑩:《中復堂選集》,(臺北市:臺灣銀行,臺灣文獻叢刊第83種,民國49年)
    郁永河:《稗海記遊》,(南投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8年6月二版)
    連 橫:《臺灣詩乘》,(臺北市:文海出版社,民國67年)
    連 橫:《臺灣詩薈》,(臺北市:臺北市文獻委員會,民國66年)
    陳 香:《臺灣十二家詩鈔》,(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9年)
    陳漢光:《臺灣詩錄》,(南投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73年再版)
    彭國棟:《廣臺灣詩乘》,(南投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45年)
    楊廷理:《知還屋詩鈔》,(南投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5年6月)
    楊廷理:《楊廷理詩文集》,(香港:香港新世紀國際金融文化出版社,2000)
    臺灣省文獻會:《臺灣詩鈔》,(南投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6年)
    賴子清編:《臺灣詩海》(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藏,民國43年3月)
    (二) 近人專著
    王國璠、邱勝安:《三百年來台灣作家與作品》(台灣時報社,1977)
    王國璠:《臺灣先賢著作提要》(新竹:省立新竹社教館,1974)
    王詩琅:《台灣人物志》(高雄市,德馨出版社,1979)
    江寶釵:《嘉義地區古典文學發展史》,(嘉義市:嘉義市立文化中心,民國87年)
    江寶釵:《臺灣古典詩面面觀》,(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民國88年)
    吳福助:《台灣漢語傳統文學書目》(台北:文津,1999.01)
    吳福助:《台灣漢語傳統文學書目續編》(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
    李瑞騰:《臺灣文學風貌》,(臺北市:三民書局,民國80年)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臺灣古典文學與文獻》,(臺北市:文津出版社,民國88年)
    林慶元:《楊廷理傳》,(南投市:臺灣省文獻會,民國87年)
    施懿琳、許俊雅、楊翠:《臺中縣文學發展史》,(豐原市:中縣文化,民國84年)
    施懿琳:《從沈光文到賴和──臺灣古典文學的發展與特色》,(高雄市:春暉出版社,民國89年)
    范 況:《中國詩學通論》,(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84年5月二版)
    翁聖峰:《臺灣竹枝詞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民國85年)
    許俊雅:《臺灣文學散論》,(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民國83年)
    許俊雅:《臺灣寫實詩作之抗日精神研究》,(臺北市:國立編譯館,民國86年)
    陳昭瑛:《臺灣詩選注》,(臺北市:正中書局,民國85年)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高雄市:文學界雜誌社,民國76年)
    廖雪蘭:《臺灣詩史》,(臺北市:文史哲,民國88年)
    劉登翰:《臺灣文學史》,(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1年)
    龔顯宗:《臺灣文學研究》,(臺北市:五南圖書,民國87年)
    龔顯宗:《臺灣文學家列傳》,(臺北市:五南圖書,民國89年)
    (二)臺灣古典詩歌學位論文(依時間先後)
    林文仁:《連雅堂的生平及著作》,(台大史研碩,1957)
    洪銘水:《日據初期重要的臺灣詩人》,(東海中研碩,1961)
    王文顏:《臺灣詩社之研究》,(政大中研碩,1979)
    周滿枝:《清代臺灣流寓詩人及其詩之研究》,(政大中研碩,1980)
    廖雪蘭:《臺灣詩史》,(文化中研博,1981)
    陳美妃:《日據時期臺灣漢語文學析論》,(輔大中研碩,1982)
    施懿琳:《日據時期鹿港民族正氣詩歌研究》,(師大國研碩,1986)
    鍾美芳:《日據時代櫟社之研究》,(東海史研碩,1986)
    許俊雅:《臺灣寫實詩之抗日精神—光緒二十一年〜民國三十四之古典詩歌》,(師大中研碩,1987)
    徐慧鈺:《林占梅先生年譜》,(政大中研碩,1990)
    施懿琳:《清代臺灣詩所反映的漢人社會》,(師大國研博,1991)
    陳丹馨:《光復前臺灣重要詩社作家作品研究》,(東吳中研碩,1991)
    翁聖峰:《清代臺灣竹枝詞》,(淡江中研碩,1992)
    張翠蘭:《連雅堂學述》,(政大中研碩,1992)
    徐肇誠:《丘逢甲嶺雲海日樓詩鈔研究》,(成大歷史語研所,1993 )
    程玉凰:《洪棄生及其作品考述》,(中正中研博,1995)
    謝志賜:《道咸同時期淡水廳文人及其詩文研究:以鄭用錫、陳維英、林占梅為對象》(臺師大國研碩,1995)
    廖振富:《櫟社三家詩研究—林癡仙、林幼春、林獻堂》,(臺師大國研博,1996)
    吳毓琪:《台灣南社研究》,(成大中研碩,1998)
    林煜真:《沈光文及其文學研究》,(中山中研碩,1998)
    黃美玲:《連雅堂文學研究》,(中山中研碩,1999)
    黃美娥:《清代臺灣竹塹地區傳統文學研究》,(輔大中研博,1999 )
    楊明珠:《許南英及其詩詞研究》,(文化中研碩,1999)
    潘進福:《吳濁流的詩論與詩歌》,(政大中研碩,1999)
    宋南萱:《台灣八景從清代到日據時期的轉變》,(中央藝研碩,2000)
    林淑慧:《黃叔璥及其《臺海使槎錄》研究》,(師大國研碩,2000 )
    邱靖桑:《洪棄生社會詩研究》,(靜宜中研碩,2000)
    張作珍:《北港地區傳統詩社研究》,(南華文學研碩,2000)
    陳虹如:《郁永河《稗海記遊》研究》,(師大國研碩,2000)
    陳淑娟:《賴和漢詩的主題思想研究》,(靜宜中研碩,2000)
    黃淑華:《劉家謀宦台詩歌研究》,(東吳中研碩,2000)
    劉麗卿:《清代台灣八景與八景詩》,(中興中研碩,2000)
    劉麗珠:《臺灣詩史--洪棄生詩與史研究》,(東海中研碩,2000)
    吳品賢:《日治時期臺灣女性古典詩作研究》,(臺師大國研碩,2001)
    李貞瑤:《陳逢源之漢詩研究》,(成大中研碩,2001)
    翁聖峰:《日據時期臺灣新舊文學論爭新探》,(輔大中研博,2001 )
    陳建忠:《書寫臺灣˙臺灣書寫:賴和的文學與思想研究》,(清大中研博,2001)蔡寶琴:《《海音詩》俗語、典故之分析》,(政大中研碩,2001)
    賴筱萍:《許南英及其窺園留草研究》,(逢甲中研碩,2001)
    戴雅芬:《臺灣天然災害類古典詩歌研究----清代至日據時代》,(政大國教碩,2001)
    蘇秀鈴:《日治時期崇文社研究》,(彰師大國研所碩,2001)
    王俊勝:《清代臺灣鳳山縣詩歌研究》,(文化中研碩,2002)
    (三)期刊論文
    林振宏:〈姚瑩的文彩與風範〉,《台南文化》新3期,民國66年7月。
    施懿琳:〈臺灣古典文學研究現況─以出版專著為對象〉,《台灣文學學報》第1期,民國89年6月30日。
    陳萬益:〈現階段區域文學史撰寫的意義和問題〉,《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臺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民國89年6月。
    黃美娥:〈一種新史料的發現—談鄭用錫「北郭園詩文鈔」稿本的意義與價值
    《竹塹文獻》第4期,民國86年7月。
    黃美娥:〈中國大陸有關台灣古典文學的研究現況〉,《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第七屆所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民國87年5月。
    黃美娥:〈「心遠由來地亦偏,柴桑風格想當年」--竹塹詩人鄭如蘭及其「偏遠堂吟草」〉,《竹塹文獻》第13期,民國88年11月。
    黃美娥:〈北臺文學之冠—清代竹塹地區的文人及其文學活動〉,《臺灣史研究》5
    卷1期,民國88年11月。
    黃美娥:〈開啟臺灣文學研究的另一扇窗〉,《文訊月刊》第174期,民國89年4月。
    黃美娥:〈笑看人生麗句寫愁—清代竹塹地區流寓文人查元鼎及其詩作〉,《竹塹文獻》第18期,民國90年1月。
    黃美娥:〈北臺灣傳統文學發展概述──清代至日治時代上、下〉,《國文天地》16卷9、10期,民國90年2、3月。
    黃得時作,葉石濤譯:〈臺灣文學史〉,《文學臺灣》第21期,民國86年1月。
    鄭喜夫:〈清代福建人士與臺灣方志〉,《臺灣風物》20卷2期,民國59年5月。
    薛順雄:〈臺灣傳統漢語舊詩反映本地風土民情略窺〉,《臺灣文學研究專輯》,民 國88年8月。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
    89912009
    94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9912009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91200901.pdf8KbAdobe PDF2858View/Open
    91200902.pdf85KbAdobe PDF21560View/Open
    91200903.pdf12KbAdobe PDF2940View/Open
    91200904.pdf130KbAdobe PDF21447View/Open
    91200905.pdf707KbAdobe PDF25259View/Open
    91200906.pdf714KbAdobe PDF24444View/Open
    91200914.pdf630KbAdobe PDF23708View/Open
    91200915.pdf915KbAdobe PDF26314View/Open
    91200916.pdf474KbAdobe PDF22119View/Open
    91200917.pdf18KbAdobe PDF21473View/Open
    91200918.pdf36KbAdobe PDF21672View/Open
    91200919.pdf166KbAdobe PDF21875View/Open
    91200920.pdf28KbAdobe PDF21576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