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9031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656/144643 (79%)
造访人次 : 51739983      在线人数 : 54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9031


    题名: 鍾曉陽小說研究
    作者: 方一娟
    Fang , I-Chuan
    贡献者: 張堂錡
    方一娟
    Fang , I-Chuan
    关键词: 鍾曉陽
    香港文學
    香港作家
    張愛玲
    性別意識
    日期: 2002
    上传时间: 2010-04-24 16:53:27 (UTC+8)
    摘要: 第一章最主要敘述以鍾曉陽為研究對象的動機和目的,並敘述本論文的研究方法及論文架構大綱。
    第二章試圖從香港七○年代以來的文學環境、鍾曉陽的成長過程及其內在個性來探討對她的創作的影響,並且詳細說明她在多方位創作上的亮麗成績,包括她的作品表現及獲得的各項文學獎。從小說中的不同風格,將鍾曉陽的小說分為前、後期,使其風格轉變的脈絡更加清晰。而且由她身處香港的獨特環境、浸淫在中國的古典詩詞、師承張愛玲及不同文化的刺激四方面觀察她文學風格的形成。
    第三章將討論鍾曉陽小說中最主要的愛情與婚姻題材,她擅於描寫愛情中的不對等與婚姻中感情的疏離,然而往往卻都因為命運安排的衝突使得感情流於悲劇收場。還要探討時時漂浮在小說中的那股腐朽和死亡的況味,以及人際關係之間自私自利、斤斤計較的人性黑暗面。最後則討論前期小說中流露出來對想像中國的嚮往,到後期小說中對於香港這個城市的認同。
    第四章將介紹香港從七○年代後半期蓬勃發展的女性文學。概述她們的文學作品特色,以及女性主義運動在香港並不興盛的原因,進而指出香港評論家對香港女性主義寫作所尋求的路向。之後,便從鍾曉陽的文本中去探討其性別意識,性別倒置的敘述觀點是鍾曉陽寫作的一大特點,從女性主義文學批評來看,可以發現其中存在的歧異與矛盾。而小說中女性人物的形象類型則分別就前、後期小說來探討鍾曉陽在女性意識上的進程,最後由小說中所呈現出來的女性自覺進一步論述對於父權體制的省思。
    第五章將探討鍾曉陽如何運用細節描寫來增強故事情節的真實感,或是對於細節有濫用之虞。她的小說往往利用人物性格的二元對立去塑造人物之外,也運用不同的視角去深度刻畫人物的思想層次及心理活動。鍾曉陽也善於利用各種感官意象,如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來烘托人物內在世界或作為某個情節的象徵。同時,她相當注重小說情境氛圍的營造,通過環境景物的描繪增加故事的感染力及藝術美感,這些藝術技巧表現上的特色是本章論述的重點。
    第六章為結論。
    參考文獻: 一、 鍾曉陽作品:
    《停車暫借問》(台北:三三書坊,1983)
    《流年》(台北:洪範書店,1983)
    《愛妻》(台北:洪範書店,1986)
    《哀歌》(台北:三三書坊,1987)
    《燃燒之後》(台北:麥田出版社,1992)
    《細說》(台北:遠流出版社,1994)
    《遺恨傳奇》(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
    《槁木死灰集》(台北:元尊文化,1998)
    二、中文書目:
    (一) 一般中文書目
    趙知悌:《現代文學的考察》(台北:遠景出版社,1967)
    廖炳惠:《形式與意識形態》(台北:聯經出版社,1990)
    ---:《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台北:麥田出版社,1994)
    劉以鬯編:《香港文學作家傳略》(香港:市政局公共圖書館,1996)
    劉世劍:《小說概說》(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公司,1994)
    劉紀蕙、周英雄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
    劉登翰主編:《香港文學史》(香港:香港作家出版社,1997)
    劉燕萍:《愛情與夢幻-唐朝傳奇中的悲劇意識》(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
    瘂弦等編:《四十年來中國文學》(台北:聯經事業公司出版,1995)
    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女性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3)
    也斯:《香港文化空間與文學》(香港:青文書屋,1996)
    黎活仁、龔鵬程、劉漢初、黃耀 編:《香港八十年代文學現象》(台灣:學生書局,2000)
    黎海華編:《香港短篇小說選1990—1993》(香港:三聯書局,1994)
    蔡益懷:《港人敘事-八、九十年代香港小說中的「香港形象」與敘事範式》(香港:香港作家協會,2001)
    蔡雅薰:《從留學生到移民:台灣旅美作家之小說析論》(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1)
    蔡鳳儀編:《華麗與蒼涼:張愛玲紀念文集》(台北:皇冠出版社,1996)
    簡政珍:《語言與文學空間》(台北:漢光文化公司,1989)
    簡恩定、唐翼明、周芬伶、張堂錡編著:《現代文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7)
    錢鍾書:《圍城》(香港:文教出版社,1983)
    龍協濤:《讀者反應理論》(台北:揚智文化公司,2000)
    鍾怡雯:《亞洲華文散文的中國圖象(1949-1999)》(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1)
    王立、劉衛英:《紅豆:女性情愛文學的文化心理透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
    鍾慧玲主編:《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台北:里仁書局,1997)
    魏飴:《小說鑑賞入門》(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9)
    璧華:《香港文學論稿》(香港:高意設計製作公司,2001)
    顧燕翎、鄭至慧編:《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女書文化公司,1999)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公司,2000)
    (二)中文翻譯書目
    今道友信著,徐培等譯:《關於愛》(北京:三聯書店,1987)
    卡爾.斯登(Karl Stern)著,徐進夫,王杏慶譯:《逃避女人》(The Flight from Woman)(台北:晨鐘出版社,1971)
    卡蘿.皮爾森(Carol S. Pearson)著,徐慎恕、朱侃如,龔卓軍譯:《內在英雄》(The Hero Within)(台北:立緒出版社,2000)
    尼采(Fredrich Whilhelm Nietzsche)著,魏桂邦譯:《尼采語錄》(台北:業強出版社,1990)
    王宏志、李小良、陳清僑:《否想香港》(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
    托里.莫伊(Toril Moi)著,陳潔詩譯:《性別╱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Sexual╱Textual Politic:Feminist Literary Theory)(台北:駱駝出版社,1995)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著,楊雅惠、楊翠屏譯:《第二性》(台北:志文出版社,1999)
    貝蒂.傅瑞丹(Betty Friedan):《覺醒與挑戰:女性迷思》(The Feminine Mystique)(台北:新自然主義公司,2000)
    佛洛姆(Erich Fromm)著,孟祥森譯:《愛的藝術》(The Art of Loving)(台北:志文出版社,1986)。
    佛斯特(E.M. Forster)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Aspects of the Novel)(台北:志文出版社,2002)
    亞里斯多德(Aristotel)著,陳中梅譯注:《詩學》(Peri Poietikes)(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1)
    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著,陳曉南譯:《愛與生的苦惱》(台北:志文出版社,1993)
    ------------------:《叔本華論文集》(台北:志文出版社,2001)
    格蕾.格林(Gayle Greene)和考比里亞.庫恩(Coppelia Kahn)編,陳引馳譯:《女性主義文學批評》(Making A Difference: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台北:駱駝出版社,1995)
    烏納穆諾(Miguel de Unamuno)著,蔡英俊譯:《生命的悲劇意識》 (Tragic Sense of Life)(台北:遠景出版社,1982)
    王浩威:《台灣查埔人》(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
    馬庫色(Hebert Marcuse)著,陳昭瑛譯:《美學的面向-藝術與革命》(香港:青文書屋,出版年代缺)
    黑格爾(Georg Willhelm Friedrich Hegel)著,朱光潛譯:《美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瑪琳.格林(Maureen Green)著,張乙宸譯:《婚姻關係》(Marriage)(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86)
    瑪麗拉曼納(Mary Ann Lamanna)、艾格雷德門(Agnes Riedmann)著,李紹嶸、蔡文輝譯:《婚姻與家庭》(Marriages and Families)(台北:巨流圖書公司,出版年份缺)
    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著,宋偉航譯:《自己的房間》(A Room of One’s Own)(台北:探索文化公司,2000)
    賴德勒(William J. Lederer)、賈克生(Don D. Jackson)著,林克明譯:《婚姻的幻象-婚姻的藝術》(The Mirages of Marriage)(台北:志文出版社,1979)
    默爾.沙因(Merle Shain)著,張子方譯:《男人的感情世界》(Some Men Are More Perfect Than Others)(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88)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汪耀進、武佩榮譯:《戀人絮語》(Fragments d’un discourse amoureux)(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4)
    三、英文書目
    D. D. Raphael,“The Paradox of Tragedy”(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60)
    王賡武主編:《香港史新編上、下》(香港:三聯書店,1997)
    Elaine Mark & Isabelle de Courtivron Eds.﹐“New French Feminisms: an anthology”(New York:Harvester Wheatsheaf﹐1981)
    F. L. Lucas, “Tragedy:Serious Drama In Relation To Aristotle’s Poetics”(London:The Hogarth Press, 1957)
    Juliet Mitchell﹐“Psychoanalysis and Feminism”(New York:Vintage Books﹐1975)
    Karen Horney, “Feminine Psychology”(New York:W. W. Norton, 1967)
    Lynn Pan﹐“Sons of the Yellow Emperor:The Story of the Overseas Chinese”(London:Secker and Warbarg﹐1990)
    Naomi Schor﹐“Reading in Detail:Aesthetics and the Feminine”(New York and London:Methuen﹐1987)
    Plato, “Symposium” Trans﹒Robin Waterfield(Oxford〔Englan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Sandra M Gilbert & Susan Gubar﹐“The Madwoman in the Attic:The Woman Writer and the Nineteenth-Century Literary Imagina-
    tion”(New Haven:The Yale University Press﹐1979)
    T.S. Eliot﹐“Tradition and the Individual Talent”﹐Selected Essays(London:Faber and Faber﹐1961)
    王劍叢:《香港文學史》(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5)
    四、期刊論文
    小思:〈香港故事〉,《聯合文學》第8卷第10期,1992-08
    王光明:〈談談華文世界的女性主義寫作〉,《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第37期,1996-10
    王鼎鈞:〈挑燈說傳奇〉,《評論十家》(台北:爾雅出版社,1993)
    王德威:〈陰森的仿古愛情故事─評鍾曉陽的「愛妻」〉,《聯合文學》第3卷第10期,1987-08
    ---:〈女作家的現代鬼話──西西、鍾曉陽部分〉,《聯合副刊》,1988-07-14
    司馬中原:〈讀姑娘寫的「姑娘」〉,《台北評論》第4卷,1988-03
    朱崇儀:〈伊希迦黑與她的新文體:另一種(理論)書寫╱實踐〉,《中外文學》第24卷第11期,1996-04
    何慧:〈鍾曉陽愛情小說的藝術特色〉,《香港文學》第68期,1990-08
    岑於時:〈獲文化局頒發「亞洲太平洋作家獎金」每年十八萬元-鍾曉陽移民澳洲七月詩數首〉,《明報週刊》第1251期,1992-11
    王德威:《眾聲喧嘩─三○與八○年代的中國小說》(台北:遠流出版社,1988)
    李歐梵:〈香港文化的「邊緣性」初探〉,《今天》第28期,1995年春季號
    林幸謙:〈張愛玲的臨界點:閨閣話語與女性主體的邊緣化〉,《中外文學》第24卷第5期,1995-10
    林景隆:〈千古不移的綿邈情韻─評鍾曉陽的小說世界〉,《傳奇》第13期,1995-04
    亞洲週刊編輯組:《亞洲週刊.人物剪影》第7卷第17期,1993-05-02
    洛楓:〈女性與城市:試論吳美筠的詩、黃碧雲的小說、林憶蓮與劉美君的流行曲〉,《素葉文學》,1992-05
    梁良:〈「停車暫借問」讀後〉,《明道文藝》第85期,1983-04
    梁琴心:〈不認是作家的作家-鍾曉陽性情隨和以逛街為樂〉,《明報》1986-08-10,9版
    莊宜文:〈張派小說的女性意識〉,《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14期,1999-06
    陳翊:〈「停車暫借問」的寫作技巧〉,《明道文藝》第85期,1983-04
    陳德錦:〈文學、文學史、香港文學〉,《中外文學》第24卷第6期,1995-11
    ---:《閱讀當代小說》(台北:遠流出版社,1991)
    陳儒修:〈女兒的凝視:電影中的父女情結〉,《藝術學報》第64期,1999-06
    張惠娟:〈鍾曉陽作品淺論〉,《中外文學》第17卷第4期,1988-09
    黃念欣:〈兩個人是怎樣成為朋友的?-鍾曉陽小說中的細節美學〉,《文學評論》第7期,2000-10
    黃碧雲:〈鍾曉陽:女兒心〉,《號外城市雜誌》第130期,1987-06
    黃繼持:〈香港文學專號小說〉,《聯合文學》第8卷第10期,1992-08
    葉嘉瑩:〈論詞學中之困惑與《花間》詞之女性敘寫及其影響〉,《中外文學》第20卷第8 期,1992
    楊霞:〈花自飄零水自流-試論鍾曉陽小說的言情藝術〉,《香港文學》第118期,1994-10
    --:〈「荒涼」:思想背景□惘惘的威脅-淺談張愛玲、鍾曉陽小說的悲劇意識〉,《香港文學》第131期,1995-11
    鄭家瑜:〈花開花落──讀「趙寧靜的傳奇」〉,《明道文藝》第85期,1983-04
    蔡振興、蘇翰林、朱洪輝:〈葉娓娜訪問記〉,《香港文藝季刊》第4期,1985-02
    ---:《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1993)
    劉千美:〈在重立差異的藝術語言□尋找女性的蹤跡〉,《哲學雜誌.女性與哲學》第33期(台北:業強出版社,2000)
    劉昌元:〈黑格爾的悲劇觀〉,《中外文學》第11卷第7期,1982-12
    蕭嫣嫣:〈我書故我在-論西蘇的陰性書寫〉,《中外文學》第24卷第11期,1996-04
    鍾玲玲:〈鍾曉陽:一次又一次的重寫就是方法〉,《明報週刊-明仕》,1994-10-30
    鍾曉陽:〈作者的話〉,《香港舞蹈團:〈停車暫借問〉場刊》(香港:第十四屆亞洲藝術節,1992)
    鍾曉毅:〈虛構與現實─再論鍾曉陽小說〉,《香港作家報》總第88期,擴版號第5期,1996-02-01
    蘇偉貞:〈速寫鍾曉陽─心靈之島〉,《聯合報》1990-07-02,29版
    蘇惠昭:〈《遺恨傳奇》通透人間情愛〉,《台灣時報》1996-11-22,24版
    蘇瑋婷:〈傳統、新女性─評鍾曉陽《流年》之翠袖與鳳回〉,《傳習》第17期,1999-04
    五、學位論文
    ---:《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
    吳亭蓉:《蕭颯及其小說的三種主題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吳婉茹:《八十年代台灣女作家小說中女性意識之研究》(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李曉蓉 :《五四前後女性知識分子的女性意識》(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2001)
    唐毓麗:《平路小說研究》(台北: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莊淑玲:《廖輝英女性小說研究》(台北: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眾生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2001)
    中國丁玲研究會編:《丁玲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
    水晶:《張愛玲的小說藝術》(台北:大地出版社,2000)
    史莉編:《角色、困惑、追求-當代女性形象探討》(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1988)
    任一鳴:《中國女性文學的現代衍進》(香港:青文書屋,1997)
    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台北:INK印刻出版,2002)
    朱棟霖、丁帆、朱曉進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
    伍寶珠:《從反思到反叛-八、九零年代台灣女性主義小說探究》(台北:大安出版社,2001)
    余光中:《掌上雨》(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80)
    何欣:《中國現代小說的主潮》(台北:遠景出版社,1979)
    何春蕤:《豪爽女人》(台北:皇冠出版社,1994)
    何滿子:《中國愛情與兩性關係》(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
    何慧:《香港當代小說概述》(廣東:廣東經濟出版社,1996)
    吳燕娜、魏綸編:《中國婦女與文學論文集》(第一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99)
    李小江等:《文學、藝術與性別》(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
    李仕芬:《愛情與婚姻:台灣當代女作家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
    ---:《女性觀照下的男性—女作家小說析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0)
    李新燦:《女性主義觀照下的他者世界》(北京:中國科學社會出版社,2001)
    李瑞騰:《老殘夢與愛:《老殘遊記》的意象研究》(台北:九歌出版社,2001)
    沈謙、趙衛民、張堂錡編:《文學創作與欣賞》(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00)
    范銘如:《眾□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
    邱貴芬:《仲介台灣.女人》(台北:元尊文化,1997)
    周文彬:《當代香港寫實小說散文概論》(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周伯乃:《現代小說論》(台北:三民書局,1974)
    周英雄編:《比較文學與小說詮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文學與閱讀之間》(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94)
    周蕾:《寫在家國以外》(香港:牛津出版社,1995)
    --:《婦女與中國現代性:東西方之間閱讀記》(台北:麥田出版社,1995)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
    孟悅、戴錦華:《浮岀歷史地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3)
    東瑞:《我看香港文學》(香港:獲益出版公司,1995)
    林幸謙:《張愛玲論述:女性主體與去勢模擬書寫》(台北:洪葉文化公司,2000)
    林翠芬:《香港文化名人採訪錄》(香港:獲益出版公司,1996)
    林燿德:《敏感地帶-探索小說的意識真象》(台北:駱駝出版社,1996)
    林麗姍:《女性主義與兩性關係》(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01)
    柳蘇:《香港文壇剪影》(北京:三聯書店,1993)
    俞汝捷:《人心可測-小說人物心理探索》(台北:淑馨出版社,1995)
    胡亞敏:《敘事學》(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
    施建偉、應宇力、汪義生:《香港文學簡史》(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9)
    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香港:友聯出版社,1979)
    郝譽翔:《情慾世紀末:當代台灣女性小說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2)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台北:久大出版社,1990)
    陳炳良編:《香港文學探賞》(香港:三聯書局,1991)
    陳清僑編:《文化想像與意識形態》(香港:牛津出版社,1997)
    陳順馨:《中國當代文學的敘事與性別》(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陳碧月:《大陸女性婚戀小說-五四時期與新時期的女性意識書寫》 (台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02)
    ---:《小說創作的方法與技巧》(台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02)
    陳麗芬:《現代文學與文化想像》(台北:書林出版社,2000)
    曹惠民編:《台港澳文學教程》(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社,2000)
    梅家玲:《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
    張小虹:《性別越界》(台北:聯經文化,1995)
    ---編:《性 / 別研究讀本》(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
    張大春:《小說稗類》卷二(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0)
    ---:《張大春的文學意見》(台北:遠流出版社,1992)
    張灼祥:《作家訪問錄》(香港:素葉出版社,1994)
    張京媛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出版社,1995)
    張美君、朱耀偉編:《香港文學@文化研究》(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
    張素貞:《細讀現代小說》(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
    張健編:《張愛玲的小說世界》(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
    張愛玲:《半生緣》(台北:皇冠出版社,1969)
    ---:《流言》(台北:皇冠出版社,1991)
    ---:《傾城之戀-張愛玲短篇小說集之一》(台北:皇冠出版社,1991)
    ---:《第一爐香-張愛玲短篇小說集之二》(台北:皇冠出版社,1991)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經文化,2001)
    梁秉鈞,Gordon T. Osing :《形象香港》(City at the End of Time)(中英對照)(香港:曙光書局.,1992)
    梁秉鈞:《香港的流行文化》(香港:三聯書局,1997)
    梁荔玲:《淡酒濃情》(香港:永富出版社,1993)
    黃武忠:《名家談寫作技巧》(台北:冨春文化公司,1990)
    黃維樑:《香港文學再探》(香港:香江出版公司,1996)
    ----主編:《活潑紛繁的香港文學──1999年香港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
    黃繼持、盧瑋鑾、鄭樹森:《追跡香港文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
    賀安慰:《台灣當代短篇小說中的女性描寫》(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
    喬以鋼:《多采的旋律-中國女性文學主題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
    賈文昭、徐召勛:《中國古典小說藝術欣賞》(台北:里仁書局,1884)
    楊昌年:《現代小說》(台北:三民書局,1996)
    楊澤:《從四○年代到九○年代》(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4)
    --編:《閱讀張愛玲-張愛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麥田岀版社,1999)
    楊翼:《作家小記》(香港:城市出版公司,1986)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
    88912021
    9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8912021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index.html0KbHTML2980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