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8837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822/144841 (79%)
造访人次 : 51866179      在线人数 : 19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8837


    题名: 由社區組織推動農村再生計畫之研究-以宜蘭縣冬山鄉大進社區為例
    An Analysis of Community Organization Participation in Rural Regeneration plan - A Case Study of Dajin
    作者: 許曉怡
    贡献者: 楊松齡
    許曉怡
    关键词: 農村再生
    代理
    產權
    社區組織
    日期: 2009
    上传时间: 2010-04-09 18:33:39 (UTC+8)
    摘要: 推動農村再生是「愛台十二項建設」施政主軸之一,目的是希望透過整合規劃的概念,10年編列2000億基金,執行農村再生計畫,協助農村打造全新風貌。依農村再生條例草案第9條第1項之規定,農村再生計畫的推動主體為農村社區內之「在地組織及團體」,並交由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進行審核。然而農村社區內之「在地組織及團體」的想法,未必等同於社區居民的想法,加以社區組織推動農村再生計畫時,組織內部非營利的產權結構,將使組織在推動農村再生計畫時,面臨更嚴重的代理問題。
    本文藉由案例的分析,得知社區組織在推動農村再生計畫時,是藉由自身產權結構的轉換,由非營利的產權結構轉換為合夥關係的組織,以避開因代理所產生的逆選擇及道德危機。然此舉雖減緩了代理問題,卻又面臨農村再生計畫的效益受到合夥關係的束縛,無法拓展到農漁村社區全體居民的課題。農村再生計畫的推動,以組織產權結構的角度切入,則必須增加社區居民的參與,讓社區居民藉由參與,完整農村再生計畫推動的產權結構,始可坐收所有權與控制權合一的好處,使農村再生計畫的推動不至於偏離社區居民的需求。
    參考文獻: 一、中文
    1.Douglass C. North 著,劉瑞華譯,1994,『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台北:時報出版社。
    2.Douglass C. North 著,劉瑞華譯,1995,『經濟史的結構與變遷』,台北:時報出版社。
    3.Eggertsson, Thrainn著,吳經邦等譯,2004,『經濟行為與制度』,北京:商務印書館。
    4.Robert Cooter & Thomas Ulen著,溫麗琪譯,2003,『法律經濟學』,台北: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5.立法院國會圖書館第七屆第七屆法律提案審議進度追蹤系統。ttp://lis.ly.gov.tw/lgcgi/ttsweb?@0:0:1:/disk1/lg/lgmempropg07@@0.3046800328870781
    6.大進社區發展協會,2008,大進社區農村再生計畫。
    7.大進社區發展協會,2008,97年度大進社區農村再生建設申請書。
    8.王仕圖,2007,「社區型非營利組織資源動員與整合:以社區發展協會為例」,『台灣社會福利學刊』,5(2):103-137。
    9.毛育剛,1996,「台灣經濟發展過程中農業政策之演變」,論文發表於〈海峽兩岸農業研討會實錄〉,逸仙文教基金會編,台北:508-540。
    10.王俊豪、陳昭郎,2001,「活化鄉村社區產業與技術發展計畫」,論文發表於〈活化鄉村發展研討會專輯〉,國立台灣大學農學院農業推廣學系,台北:133-136。
    11.王順民,2006,「非營利組織的社會行銷及其相關議題論述-以當代台灣地區為例」,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評論,社會(研)095-007號。
    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SS/095/SS-R-095-007.htm(2009/04/28)
    12.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農村再生專屬網。
    http://rr.swcb.gov.tw/
    13.江明修、鄭勝分,2005,「台灣非營利組織公共課責與自主性之研究」,論文發表於〈轉型期中國公民社會發展-國際的視角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14.江明修,1997,「非營利組織公共服務功能之研究」,國科會編號NSC87-2418-H-004-004-E21。
    15.行政院農委會,2005,『農地資源空間規劃配置構想研擬計畫(以三星鄉為例)』,行政院農委會:台北。
    16.曲振濤,1996,「產權功能及其與所有權的區別」,『中央財政金融學院學報』,5:12-16
    17.李永展,2005,「永續鄉村營造之初探」,『中華水土保持學報』, 36(4):340-353。
    18.李永展、徐志山、陳佳霙,2005,「如何落實民眾參與理念—以社區營造條例(草案)試行計畫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11:215-229。
    19.余美滿,2007,『臺灣土地改革政策之政治經濟分析,1945-1953』,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南投。
    20.李炳秀,2005,「內部人控制與非營利組織治理結構探討」,『云夢學刊』,26(2):53-56。
    21.吳威德,2005,「台灣農村永續發展規劃策略之研究 --以高雄縣旗山區城鎮風貌改造示範計畫為例」,國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22.吳惠林、周亞貞,1998,『放權讓利 : 由產權理論談中國經改』初版,台北:中華徵信所。
    23.官有垣、李宜興,2002,「地方民間組織與政府在社區營造的夥伴關係:以嘉義新港文教基金會推動淨港計畫為例」,『研考雙月刊』,26(3):87-99。
    24.周志龍計畫主持、古宜靈、廖淑容共同主持,2004,『農村土地發展與聚落環境改造政策之研究』,財團法人環境規劃與城鄉研究文教基金會執行,行政院農業委員會93年度科技研究計畫研究報告。
    25.周其仁,1996,「市場裡的企業:一個人力資本與非人力資本的特別契約」,『經濟研究』6:75-85。
    26.林英彥,2009,「談農村再生條例草案」,『土地問題研究季刊』,8(1):133-135。
    27.林瑞發,2001「非營利組織的管制-從寇斯(Ronald H. Coase)定理談起」,論文發表於〈全球化與社會福利〉研討會,2001.04.27-28。
    http://swat.sw.ccu.edu.tw/downloads/papers/200104270302.pdf(2009/4/28)
    28.施美琴、柯勇全、周志龍,2009,「以社區自主經驗探討農村再生之可行性」,論文發表於〈2009年第六屆農村再生規劃學術研討會〉,國立中興大學農業暨自然資源學院;國立中興大學農村規劃研究所:台中,2009.07.10,頁3-1~3-14。
    29.祝瑞敏,2006,「推動縣級鄉村風貌綱要規劃之展望」,『農政與農情』,165:46-49。
    30.徐世榮、顏愛靜、賴宗裕,2009,「農村再生為了誰」,《中國時報》A14版,2008/12/22。
    31.徐世榮、顏愛靜、賴宗裕,2009,「農村再生別再淪為空談」,《中國時報》A14版,2009/03/26。
    32.崔慈悌,2009,「律師公會求撤農村再生草案 認為違反憲法保障財產權精神:台灣農村陣線也將抵制」,《工商時報》C4版,2009/03/26。
    33.馬迎賢,2006,「從代理理論的角度談非營利組織治理」,『全國中文核心期刊』,11:13-15。
    34.「推動農村再生,找回人與土地新倫理」座談會,《中國時報》A7版,2009/01/07。
    35.高偉傑,2007,『台灣鄉村再生治理與制度障礙之研究-以雲林縣古坑鄉華山村為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台北。
    36.倪葆真,2004,「活化鄉村社區組織之推動」,『農政與農情』,148:29-32。
    37.孫煒,2004a,「非營利管理的責任問題:政治經濟研究途徑」,『政治科學叢論』,20:141-166。
    38.孫煒,2004b,「非營利管理的薪酬政策:代理理論的觀點」,『第三部門學刊』,2:1-23。
    39.張志銘,2008,「從委託代理觀點探討集村農舍制度之執行」,『土地經濟年刊』,18:187-217。
    40.陳金貴,1994,『美國非營利組織的人力資源管理』初版,台北 : 瑞興 : 中興大學法商學院圖書部經銷。
    41.陳芬苓,2007,「國家與市場之外:地方政府中福利混合經濟之實踐」,『國家與社會』,2:83-126。
    42.張五常,1989,『賣桔者言』,初版,台北:遠流出版社。
    43.張岳志,2006,「農村規劃永續經營管理機制之研究-以新竹縣照門地區為例」,中興大學農村規劃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44.張軍,1991,『現代產權經濟學』,初版,上海 : 聯書店。
    45.陳武雄,「通過農村再生條例不能拖」,農村再生專屬網。
    http://rr.swcb.gov.tw/news_inside.aspx?id=583(2009/05/04)
    46.張智傑,2008,「簡論農村發展政策與農村再生條例」,台灣新社會智庫。
    http://www.taiwansi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752&Itemid=122&userid=92&content_type=article(2009/4/28)
    47.陳榮俊、陳明燦,2008,「以再生觀點談農村規劃及建設」,『台灣水土保持』,64:1-18。
    48.陳榮俊、翁志成,2003,「農村聚落重建社區總體營造案例探討-以雲林縣古坑鄉華山村為例」,『鄉村發展』,4:27-43。
    49.郭瑞坤、向家弘,2009「農村發展,不要怕介入」,《中國時報》言論廣場,2009/04/04。
    50.張維迎,1996,「所有制、治理結構及委託—代理關係」,『經濟研究』,9:3-15。
    51.莊淑姿,2000,「台灣鄉村類型之研究」,台灣大學農業推廣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
    52.曾旭正總編輯,2004,『行政院「挑戰二八 : 國家發展重點計畫」: 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政策說明書』,台北:文建會。
    53.黃煌雄、郭石吉、林時機調查,2001,『社區總體營造總體檢調查報告書』,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54.湯京平、王詩涵,2009,「公共政策如何瓦解社區發展的集體行動:在地治理的政治與制度分析」,論文發表於〈兩岸農村治理與鄉村發展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中國大陸研究中心、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台北,2009.04.24-25,頁3-1~3-30。
    55.湯曉虞,2008,『台灣的農村』第一版,台北: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56.楊光華,陳曉春,2005,「非營利組織產權問題研究」,『哈爾濱學院院報』,26(3):62-66。
    57.楊松齡,2006,「都市更新權利變換制度之產權結構分析」,論文發表於〈2006 年海峽兩岸四地土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地政研究所;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台北,2006.09.13-14,頁516-535。
    58.楊瑞龍、周業安,1997,「一個關於企業所有權安排的規範性分析框架及其理論含義-兼評張維迎、周其仁及崔之元的一些觀點」,『經濟研究』,1:12-21。
    59.楊瑞龍、楊其靜,2000,「對資本雇佣勞動命題的反思」,『經濟研究』,6:91-100。
    60.董建宏,「台灣農村規劃與再生的困境—台灣農業與農村發展過程的反思」,『空間規劃』,122:82-90。
    61.劉立偉,2008,「社區營造的反思:城鄉差異的考量、都市發展的觀點、以及由下而上的理念探討」,『都市與計劃』,35(4):313-338。
    62.翟林瑜,1995,「從代理理論看國有企業改革方向」,『經濟研究』,2:23-30。
    63.廖俊松,2007,「從網絡治理觀點觀察重建區社區總體營造計畫之執行」,『政策研究學報』,7:35-64。
    64.劉清榕、張明瑜,2001,「活化鄉村人力資源教育培訓」,論文發表於〈活化鄉村發展研討會專輯〉,國立台灣大學農學院農業推廣學系,台北:151-163。
    65.劉健哲,2001,「農宅政策之研究」,論文發表於〈活化鄉村發展研討會專輯〉,國立台灣大學農學院農業推廣學系,台北:47-72。
    66.劉健哲,2001,「德國農村社區更新及其對台灣之意義」,『鄉村發展』,2:1-29。
    67.劉健哲、林春良、翁志成,2003,「由農村規劃之觀點探討我農地利用的現況與發展方向」,『鄉村發展』,4:45-57。
    68.劉健哲,2002,「農村建設由下而上規劃模式之研究」,收錄於『農村建設由下而上規劃模式及訓練機制之建立』,行政院農委會。
    69.廖樹宏2007,「台灣農村建設的體制設計與發展經驗」,『豐年半月刊』,57(8):42-46。
    70.蔡明哲,1987,『社會發展理論 : 人性與鄉村發展取向』一版,台北:巨流。
    71.蔡宏進,1993,『鄉村發展的理論與實際』初版,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72.蔡宏進,2003,『台灣新鄉村社會學』初版,台北: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73.蔡建福,2009,「解碼農村再生條例—臺灣農村的再生」,『農訓雜誌』,225:14-17。
    74.謝一鋒,2008,「從產權結構論編定工業區開發制度」,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75.韓選棠,2002,「農村建設由下而上的規劃模式及訓練機制之建立─以台灣農村規劃地區訓練機制建立為例」,收錄於『農村建設由下而上規劃模式及訓練機制之建立』,行政院農委會。
    76.鍾麗華,「觀光VS.產銷 給農村一個機會?」,《自由時報電子報》,2009/05/08。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may/8/today-life7.htm,(2009/11/18)
    77.簡龍鳳、賴宗裕,2006,「以代理理論觀點探討民間參與區段徵收開發之規模」,『都市與計畫』,33(3):169-188。
    二、外文
    1.Arrow, K. J.,1985,"The Economics of Agency", p.38 in Principals and Agents: The Structure of Business, edited by Pratt J.W. and Zeckhauser R.J., Harrad Business School Press, Boston: Massachusetts,37-51.
    2.Alchain, A. and Demsetz, H.,1972,“Production, Information Cost,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Am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2:777-795。
    3.Barzel, Y., 1989, Economic Analysis of Property Right,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Norman E. Bowie, R. Edward Freeman edited, 1992, Ethics and agency theory :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5.Coase, R., 1937,“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a, 4(16):386-405.
    6.Coase, R., 1960,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3(1):1-44.
    7.Demsetz, H., 1967,“Toward a Theory of property right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7(2):47-59.
    8.Eric W. Orts ,1998,“Shirking and Sharking: A Legal Theory of the Firm”, Yale Law and Policy Review 16(2):265-329.
    9.Fama E. F., and M. C. Jensen, 1983a. “Agency Problems and Residual Claims”, The Journal of Law and Econmic, 26:327-349.
    10.Fama, E. F., and M. C., Jensen. 1983b.“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26:301-325.
    11.Grey, Thmas C., 1980, The Disintegration of Property. pp. 69–85 in property, ed. By J. R Pennock and J. Chapman, New York:NYU Press.
    12.Grossman, S. J. & Hart, O., 1986,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Ownership:A Theory of Vertical and Lateral Integration”, The Journal of Politics Economy, 94(4):691~719.
    13.Hansmann , H.B., 1980, "The Role of Nonprofit Enterprise". Yale Law Journal, 89(5):835-901.
    14.Hart, O. & Moore J., 1990, “Property Rights and the nature of the Firm”, The Journal of Politics Economy ,98:1119~1158.
    15.Jensen, Michael C. and William H. Meckling, 1976,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305-360.
    16.Moe, R. C., 1984 , “Exploring the Limit of Privatization” ,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47(6):453-460.
    17.Steven, C., 1983, “The Contractual Nature of the Firm”,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l26:1 - 21.
    18.Williamson, O. E. 1979,“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The Govermance of contractual relations”,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 22:233-261.
    19.Williamson, O.E.1985,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Firms, Markets, Relational Contracting". New York:The Free Press.
    20.Williamson, O. E., 1998, the institutions of governance,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8:75-79.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地政研究所
    93257024
    98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257024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地政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25702402.pdf1633KbAdobe PDF22424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