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8777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014/145046 (79%)
Visitors : 52062716      Online Users : 76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8777


    Title: 從計畫到市場: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與未來
    From Plan to Market, The Development and Future of Chinese Film Industry
    Authors: 鄭閔聲
    Contributors: 黃德北
    鄭閔聲
    Keywords: 中國電影
    全球化
    改革開放
    產業改革
    Date: 2008
    Issue Date: 2010-04-09 17:20:23 (UTC+8)
    Abstract: 隨著近年來《臥虎藏龍》、《英雄》等作品在全球掀起的武俠熱潮,使中國電影廣受注目,而中國廣大的電影市場更讓好萊塢為首的外國片商垂涎。本研究試圖從內、外部因素釐清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與相應而來電影形式內容的變化。
    1949年以來,中國電影工業相關環節皆為政府所掌握,對內實行統購統銷的計畫經濟式生產,對外則禁絕美國電影輸入。然而自1979年以後,中國電影產業配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政策,加上國內電影觀眾銳減、製片單位長期虧損等因素,開始建立符合市場運作機制的電影體系,到了90年代由於市場狀況未見起色,中國毅然決定引進好萊塢大片。2000年的WTO談判,中國政府更進一步開放進口電影配額,以及外商投資電影事業,中國電影產業就在內部體制更迭,以及外商外片衝擊之下近行持續性的變革。
    研究指出,中國電影產業市場化在今日已初具成果,電影產量產值皆逐年提升,且仍在持續當中,本地電影所佔市場份額也以超越外國電影,部份大片更在海外市場大有斬獲。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政府在推動產業改革的過程中著力甚深,因此政府目前仍是中國電影市場上最大的投資者與作用力。整體產業興盛背後,中國電影目前仍面臨資源分配不均,雖然也出現了能夠脫離資金、政治控制的新型態獨立電影,然而大部份電影仍難以回收成本,甚至無法在院線上映,如何提供大片之外的中低成本電影更多機會與空間,使產業更加多元健全,將是未來中國電影發展的重點。
    Reference: 一、中文部分:
    David Bordwell、Kristin Thompson著,曾偉禎譯,1992,《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台北:遠流。
    Richard Maltby著,吳菁、何建平、劉輝譯,2005,《好萊塢電影:1891年以來的美國電影工業發展史》,北京:華夏出版社。
    Toby Miller等著,馮建三譯,2003,《全球好萊塢》,台北:巨流。
    Vincent Mosco著,馮建三、程宗明譯,1998,《傳播政治經濟學─再思考與再更新》,台北:五南。
    Janet Wasko著,魏玓譯,1995《超越大螢幕:資訊時代的好萊塢》,台北:遠流。
    丁亞平(編),2002a,《百年中國電影理論文選1897-2001上冊》,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丁亞平(編),2002b,《百年中國電影理論文選1897-2001下冊》,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于麗、劉揚、王煊,2008,〈院線制下我國城市電影放映業經營管理模式探究〉,《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8年第3期,頁1-7。
    中國電影家協會(編),2001,《中國電影:傳統文化與全球化趨勢》,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發展研究中心,2006,《2006年中國廣播影事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7,《2007年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發展報告》,北京:新華出版社。
    尹鴻、王曉丰,2005〈中國電影產業年度備忘〉,《當代電影》,2005年第2期,頁18-26。
    ──,2006,〈高概念商業電影模式初探〉,《當代電影》,2006年第3期,頁92-96。
    尹鴻、詹慶生,2006,〈2005中國電影產業備忘〉,《電影藝術》,2006年第2期,頁8-16。
    ──,2008,〈2007中國電影產業備忘〉,《電影藝術》,2008年第2期,頁13-21。
    尹鴻,2001a,〈世紀之交,90年代中國電影備忘〉,《當代電影》,2001年第1期,頁23-32。
    ──,2001b,〈中國電影的產業化轉型〉,《北京觀察》,2001年第9期,頁49-53。
    ──,2005,〈全球化背景下中國電影的國際化策略〉,《文藝理論與批評》,2005年第5期,頁9-17。
    ──,2006,〈大片的路會不會越走越窄〉,《明日風尚》,2006年第1期,頁42-43。
    ──,2007a,〈夜宴:中國式大片的宿命〉,《電影藝術》,2007年第1期,頁17-19。
    ──,2007b,〈滿城盡帶黃金甲:豈一個俗艷了得〉,《大眾電影》,2007年第1期,頁1。
    王一川,2006,〈從無極看中國電影與文化的悖逆〉,《當代電影》2006年第1期,頁78-81。
    王玉明,1994《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台北:洪葉。
    王萱,2006,〈由電影無極的營銷方式引發的思考〉,《科技經濟市場》,2006年第7期,頁240。
    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8,〈訪問影壇前輩,談蘇聯對新中國電影創建的影響〉,《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8第3期,頁93-100。
    白睿文(Michael Berry),2007,《光影言語:當代華語片導演訪談錄》,台北:麥田。
    石川,2004,〈十七年時期中國電影的體制與觀眾需求〉,《電影藝術》,2004年第4期,頁49-54。
    朱影,2008,〈全球化的華語電影與好萊塢大片〉,《世界電影》,2008年第3期,頁48-60。
    朱曉藝,2007,《中國獨立電影文化與產業研究》,北京師範大學博士論文。
    宋世鋒,2007,〈韓國電影產業大片化製作方針分析〉,《當代電影》,2007年第6期,頁109-112。
    何美,2008,〈衝突、融合、共贏:內地香港合拍片30年〉,《電影藝術》,2008年第2期,頁5-12。
    吳小麗、徐甡民,2005,《九十年代中國電影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
    吳小麗,2006,〈已知和未知的第六代〉,《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6期,頁12-18。
    吳冠平,2008,〈尋找自己的電影之美:賈樟柯訪談〉,《電影藝術》,2008年第6期,頁69-74。
    宋鎮照,1995,《發展政治經濟學:理論與實踐》,臺北:五南。
    林聽雨,2006,〈獨立電影與好萊塢〉,《電影新作》,2006年第5期,頁42-46。
    林濤,2008,〈保利博納:票房捕手〉,《中國企業家》,2008年第11期,頁86。
    祁勇,2008,〈淺析中國數字院線的發展現狀〉,《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8年第3期,頁8-14。
    黃寤蘭,1998,《當代中國電影 : 一九九五-一九九七》,臺北:時報文化。
    李天鐸編著,1996,《當代華語電影論述》,臺北:時報文化。
    ──,2001,〈跨國傳播集團在華語地區影視市場的經營脈絡〉,《中國電影:傳統文化與全球化趨勢》,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頁57-81。
    李多鈺(編),2005,《中國電影百年1905-1976》,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李亞梅,2002,〈從臥虎藏龍看國際合製路線的迷思〉,《中華民國九十一年電影年鑑》,頁28-38。
    李宗彥,2008,〈主旋律電影命名考察〉,《藝術廣角》,2008年第1期,頁34-36。
    李陀,1985,〈黃土地給我們帶來了什麼〉,《當代電影》,1985年第2期,頁38-43。
    李奕中,2004,〈中美電影跨世紀交往錄〉,《電影藝術》,2004年第6期,頁96-100。
    李焯桃,2005,〈從雙贏到兩敗俱傷〉,《電影藝術》,2005年第1期,頁28-29。
    李道新,2005,《中國電影文化史(1905-2004)》,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李爾葳,2003,《張藝謀的電影世界》,台北:情報文化科技。
    汪朝光,1998a,〈好萊塢的沉浮,民國年間美國電影在華境遇研究〉,《美國研究》,1998年第2期,頁113-127。
    ──,1998b,〈民國年間美國電影在華市場研究〉,《電影藝術》,1998年第1期,頁57-65。
    ──(譯),1999,〈上海繁華夢:1949年前中國最大城市中的美國電影〉,《電影藝術》,1999年第2期,頁71,84-88。
    ──,2001a,〈民國電影檢查制度之濫觴〉,《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3期,頁203-226。
    ──,2001b〈戰後上海美國電影市場研究〉,《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1期,頁119-140。
    ──,2006,〈影藝的政治:1930年代中期中央電影檢查委員會研究〉,〈歷史研究〉,2006年第2期,頁62-78。
    ──,2008,〈官營化、教育化、普及化:抗戰時期後方電影的發展路徑轉向〉,《江海學刊》,2008年第1期,頁153-160。
    周星,2001,〈中國電影生存觀念的批評〉,《寧夏社會科學》,第104期,頁94-99。
    周黎明,2005,《透視好萊塢:電影經營的奧妙》,台北:亞太。
    周蕾著,孫紹誼譯,2001,《原初的激情:視覺,性慾,民族誌與中國當代電影》,臺北:遠流。
    周鐵東,2002,〈新中國電影對外交流〉,《電影藝術》,2002年第1期,頁113-118。
    孟犁野,1995,〈1949-1952私營製片廠電影及其歷史地位〉,《電影藝術》,1995年第5期,頁58-64。
    孟犁野,2002,《新中國電影藝術史稿1949-1959》,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林縵、李子雲編,1993,《夏衍談電影》,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俞劍紅、張琦,2008,〈從北影到中影看中國電影製片30年〉,《電影藝術》,2008年第4期,頁5-11。
    孫琪,2006,〈夜宴之後,中國大片往何處走?〉,《電影評介》,2006年第20期,頁6-7。
    孫慰川,2002,〈論入世與我國電影高等教育改革〉,《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3第2期,頁7-11,57。
    高紅巖,2008,〈2007年度中國主要院線與影院經營策略分析〉,《當代電影》,2008年第5期,頁61-66。
    崔辰、應亮,2006,〈傳統電影就讓它們過去吧——應亮訪談〉,《電影藝術》,2006年第5期,頁58-62。
    張永,2003,〈英雄的營銷解析〉,《電影藝術》,2003年第2期,頁31-33。
    張江藝,2005,〈新時期的中國電影市場化進程〉,《電影藝術》,2005年第6期,頁149-154。
    張夢,2006,〈華納影院落幕中國市場〉,《市場瞭望》,2006年第12期,頁72-75。
    梁良,1998,《論兩岸三地電影》,臺北:茂林出版。
    郭偉偉,2003,〈新中國電影教育事業的發展歷程〉,《北京黨史》,2003第2期,頁51-55。
    陳林俠,2008,〈華語大片中的人海戰術與反智現象〉,《藝術評論》,2008年第10期,頁79-83。
    陳旭光,2006,〈影像的中國:第五代、第六代導演比較論〉,《文藝研究》,2006年第12期,頁88-98。
    陳墨,2006a,《張藝謀的電影世界:青春的呼喊》,台北:風雲時代。
    ──,2006b,《陳凱歌的電影世界:少年的詩篇》,台北:風雲時代。
    陸弘石(編),2002,《中國電影:描述與闡釋》,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陸邵陽,2004,《電影的斜坡》,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4,《中國當代電影史:1977年以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焦雄屏,1998a,《風雲際會:與中國當代電影對話》,臺北:遠流。
    ──,1998b,《時代顯影:中西電影論述》,臺北:遠流。
    ──,1999,《當代中國電影 : 一九九八》,臺北:時報文化。
    ──,2005,《映像中國》,上海 : 復旦大學。
    ──,2006,〈產業架構與中低成本電影〉,《電影藝術》,2006年第6期,頁47-50。
    費蓉蓉,2008,〈中國電影票房今年上半年起去年同期增長8億元〉,《電影新作》,2008年第5期,頁57-61。
    馮建三,1995,《廣電資本運動的政治經濟學:析論1990年代臺灣廣電媒體的若干變遷》,臺北:臺灣社會硏究社。
    ──,2002,〈反支配:南韓對抗好萊塢壟斷的個案研究,1958-2001〉,《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四十七期,頁1-32。
    黃式憲等(編),2002,《全球化與中國影視的命運》,北京:北京廣播學院。
    黃寤蘭(編),1994,《當代中國電影 : 一九九四》,臺北:時報文化。
    楚戈,2007,〈態度之上:簡說中國獨立電影〉,《世界電影之窗》,2007年第7期,頁84-85。
    楊俊,2008,〈關於發動批判電影《武訓傳》運動決策過程的考索〉,《21世紀》(網路版),第71期。
    楊俊蕾,2008,〈華語大片的文化斜視,兼論華語電影製作中的混雜文化〉,《電影藝術》,2008年第5期,頁61-64。
    楊眉,2006,〈一年入帳1億多,華納兄弟穩拿內地票房冠軍〉,《中國經濟周刊》,2006年第2期,頁40-41。
    楊娟,2008,〈主流意識的表現者與弘揚者——淺論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主旋律電影〉,《電影文學》,2008年第14期,頁12-13。
    楊恩樸,2001,〈質疑: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國電影:傳統文化與全球化趨勢》,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頁82-89。
    楊海洲,1999,〈新中國電影事業領導機關的建立和電影事業的初期發展〉,《當代電影》,1999年第3期,頁59-61。
    楊暘,2006,〈走出去的中國電影,十面埋伏案例分析〉,《電影藝術》,2006年第6期,頁72-75。
    楊遠嬰,〈百年六代 影像中國〉,《中國電影:傳統文化與全球化趨勢》,2001,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頁325-349。
    楊遠嬰等(編),2000,《90年代的〝第五代〞》,北京:北京廣播學院。
    萬傳法,2007,〈主旋律電影與主流電影〉,《當代電影》,2007年第6期,頁134-135。
    葛菲,《電影:大市場、轉型與再定位》,2004,北京:北京電影出版社。
    虞吉,2005,〈原態透視:中國早期類型電影〉,《電影藝術》,2005第6期,頁80-84。
    賈樟柯等,2007,〈三峽好人〉(座談),《當代電影》,2007年第2期,頁19-27。
    賈磊磊,1994,〈電影的生存、生產及其審查〉,《當代電影》,1994年第1期,頁12-17。
    ──,2005,《中國武俠電影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電影藝術,1995,〈首批文革故事影片攝製始末〉,1995年第3期,頁87-91。
    劉現成(編),2001,《拾掇散落的光影:華語電影的歷史、作者與文化再現》,台北:亞太圖書。
    劉譽,2008,〈從集結號看大片時代精神價值的集體語失〉,《電影藝術》,2008年第5期,頁65-67。
    歐陽江河(編),2007,《中國獨立電影訪談錄》,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潘若簡、莊宇新,1995,〈關於新生代討論紀要〉,《北京電影學院學報》1995年第1期,頁166-171。
    蔡亮,2007,〈華納影院的中國往事〉,《中國外資》,2007年第4期,頁28-29。
    適安,2008,〈第三次轉型期的國家電影〉,《電影藝術》,2008年第1期,頁5-10。
    鄭洞天,2000,〈生存,還是毀滅?進入WTO以後的中國電影〉,《北京觀察》,2000年第4期,頁50-55。
    黎贊穎,2005,〈院線:數字2005〉,《大眾電影》,2006年第2期,頁19。
    蕭知緯、尹鴻,2005,〈好萊塢在中國:1897-1950〉,《當代電影》,2005年第6期,頁65-73。
    龍錦,2004〈早期中國電影的企業類型與經營模式〉,《電影藝術》,2004年第4期,頁31-38。
    戴錦華,1999,《斜塔瞭望:中國電影文化1978-1998》,台北:遠流。
    顏純鈞,2006,〈全球化和民族電影的文化資本〉,《福建論壇》,2006年3月號,頁12-15。
    ──,1999,〈論文革電影〉,《藝術廣角》,1999年第3期,頁20-25。
    魏玓,2004,〈從在地走向全球:台灣電影全球化的歷程與類型初探〉,《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56期,頁65-92。
    ──,1994,《當前台灣電影工業的政治經濟分析1989-1993》,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饒曙光,2008a,〈觀眾本體與中國商業電影之30年流變〉,《電影藝術》,2008年第3期,頁5-13。
    ──,2008b,〈華語大片與中國電影工業〉,《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6期,頁60-69。
    ──,2008c,〈國有影視企業與中國主流大片〉,《電影新作》,2008年第1期,頁28-39。
    二、英文部分:
    Balio, Tino. C1985. The American Film Industry.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Berry, Chris. 2005. Chinese Films in Focus: 25 new takes. London : British Film Institute2005.
    ──. 1991. Perspectives on Chinese Cinema. London : BFI Pub.
    Bordwell, David. 1985. The Classical Hollywood Cinema: Film Style & Mode of Production to 1960.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Brown, Nick. 1994. New Chinese Cinemas: Forms, Iidentities, Politics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urtin, Michael. c2007. Playing to The World`s Biggest Audience : the Globalization of Chinese Film and TV.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Guback, Thomas, H. c1985. “Hollywood’s International Market”. The American Film Industry. Ed. Tino, Balio. Madison: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Lu, Sheldon, H. 2005. Chinese-Language Film : Historiography, Poetics, Politics. Honolulu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Scott, Allen, John. c2005. On Hollywood: The Place, The Industr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Wan, Jihon. 2000. Hollywood and The Changing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Chinese Film in 1990s. PH.D. diss., University of Oregon.
    Wang, Shujen. 2003. Framing Piracy : Globalization and Film Distribution in Greater China, Lanham, Md. : Rowman & Littlefield.
    Wang, Ting. 2006. Global Hollywood and China’s Film Entertainment Industry. Ph.D. diss.,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Wu, Xianggui. 1992. The Chinese Film Industry since 1977. Ph.D. diss., University of Oregon.
    Zhang, Yingjin. 2002. Screening China : Critical Iinterventions, Cinematic Reconfigurations, and The Transnational Imaginary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Cinema. Ann Arbor, Mich. :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Zu, Ying. 2000. From Art to Commerce Chinese Cinema in The Era of Reforms. Ph.D. diss.,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三、影片資料(依導演姓氏筆劃排序)
    尹力:《雲水謠》(2006)。
    王小帥:《扁擔,姑娘》(1996)、《十七歲的單車》(2001)、《青紅》(2005)、《左右》(2008)。
    王冀邢:《焦裕祿》(1992)。
    田壯壯:《藍風箏》(1993)、《小城之春》(2002)、《吳清源》(2006)。
    吳天明:《人生》(1984)、《老井》(1986)。
    李少紅:《紅西服》(1997)。
    李紅旗:《好多大米》(2007)。
    李楊:《盲山》(2006)。
    姜文:《鬼子來了》(1999)、《太陽照常升起》(2006)。
    孫羽、王啟民:《人到中年》(1982)。
    婁燁:《週末情人》(1995)、《紫蝴蝶》(2003)。
    崔嵬:《紅雨》(1975)。
    張元:《瘋狂英語》(1998)、《看上去很美》(2005)。
    張藝謀:《紅高粱》(1987)、《菊豆》(1990)、《大紅燈籠高高掛》(1991)、《秋菊打官司》(1992)、《活著》(1994)、《搖阿搖搖到外婆橋》(1995)、《有話好好說》(1997)、《一個都不能少》(1999) 、《我的父親母親》(1999)、《英雄》(2003)、《十面埋伏》(2004)、《滿城盡帶黃金甲》(2006)、《千里走單騎》(2007)。
    陳國望、王坪:《孔繁森》(1995)。
    陳凱歌:《黃土地》(1984)、《霸王別姬》(1993)、《和你在一起》(2002)、《無極》(2005)、《梅蘭芳》(2008)。
    章明:《巫山雲雨》(1996)。
    費穆:《小城之春》(1948)。
    馮小剛:《甲方乙方》(1997)、《不見不散》(1998)、《沒完沒了》(1999)、《大腕》(2001)、《手機》(2003)、《天下無賊》(2004)、《夜宴》(2006)、《集結號》(2007)、《非誠勿擾》(2008)。
    黃建新:《背靠背,臉對臉》(1994)。
    曹保平:《李米的猜想》(2008)。
    賈樟柯:《小武》(1997)、《任逍遙》(2002)、《世界》(2004)、《三峽好人》(2006)。
    路學長:《卡拉是條狗》(2003)。
    寧瀛:《找樂》(1992)。
    霍建起:《那山那人那狗》(1999)。
    應亮:《背鴨子的男孩》(2005)。
    謝飛:《本命年》(1990)、《香魂女》(1992)。
    謝晉:《女籃五號》(1957)、《紅色娘子軍》(1961)、《芙蓉鎮》(1986)。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政治研究所
    95252009
    97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5252009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009103.pdf142KbAdobe PDF2892View/Open
    009102.pdf155KbAdobe PDF2920View/Open
    009110.pdf239KbAdobe PDF21255View/Open
    009109.pdf196KbAdobe PDF2975View/Open
    009108.pdf419KbAdobe PDF22344View/Open
    009107.pdf306KbAdobe PDF22416View/Open
    009106.pdf389KbAdobe PDF22285View/Open
    009105.pdf314KbAdobe PDF21331View/Open
    009104.pdf122KbAdobe PDF2801View/Open
    009101.pdf93KbAdobe PDF2932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