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8775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4014/145046 (79%)
造访人次 : 52059414      在线人数 : 88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8775


    题名: 中國國企改革的發展與國有資產流失的爭論
    The development of SOE`s reform in China and a discussion about loss of state assets
    作者: 蕭翰煒
    贡献者: 黃德北
    蕭翰煒
    关键词: 郎顧之爭
    國有資產流失
    國企改革
    新自由主義產權理論
    公司治理
    經濟民主
    馬克思的公有制理論
    日期: 2008
    上传时间: 2010-04-09 17:18:29 (UTC+8)
    摘要: 2004 年年中,中國發生史上第三次公平與效率之爭,稱之為“郎顧之爭”,一場由郎咸平挑起的關於“國有資產流失和國企改革方式”的社會大討論。他認為以新自由主義為主軸的國退民進路線,由於法律制定的不夠完善,將導致國有資產的大量流失,對全國百姓而言,是不公平的。所以,在法制化完善之前,國企產權改革必須停止。這致使為國企產權改革和市場化取向辯護的“主流派經濟學家”成為備受指責的對象。
    然而,在法制化完善至得以進行產權改革之前,國企效率低落的問題仍有待解決,這同樣也屬於國有資產流失的一種。因此,郎咸平提出了過渡方案,即透過職業經理人來治理國企,藉此提高企業效率。但郎咸平的段論述將會面臨以下問題。首先,職業經理人方案在中國是行不通的,因為到目前為止,中國仍未有完善的職業經理人市場。此外,法制化完善的標準是什麼?是否仍以有效的降低國資流失為底線?如果是,這樣的底線又為何?同時,這是否與郎咸平原先的公平性理據相互違背?這都是郎咸平無法解決或解釋清楚的問題。
    “郎顧之爭”使筆者得到啟發,認為國企改革不應完全聚焦在“產權”上,提高效率不一定只得從事產權改革,更因而喪失公平。因此,本文試圖提出一套兼具公平與效率的國企改革方案,稱之為“新的國企治理方案”,它必須是現實可行的,這樣才得以取代郎咸平的職業經理人方案。其主體是現代公司治理,並結合馬克思的公有制理論以及經濟民主、經濟民主的社會主義模式等理論作為依據,內容在於強化國有企業股東和經營者的激勵與約束,並依照按勞分配的精神來調動勞工的積極性,呈現出具經濟民主的國企治理方案。
    參考文獻: 中文
    丁冰,2004,<略論科斯產權理論與我國國企改革>,何秉孟編,《產權理論與國企改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巴澤爾,1997,《產權的經濟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毛忠華,2008,<國企改革中國有資產流失的法律問題>,《法制與社會》,35期。
    王小強,1996,<自相矛盾的私有化方案 >,《讀書》,11期。
    王小強,1996,<超越私有化邏輯(上)>,《財政研究》,12期。
    王小強,1997,<超越私有化邏輯(下)>,《財經研究》,1期。
    王明河,2009,<論國資委之法律地位>,《法制與社會》,1期。
    王東京,1997,< 是否公有制企業,有三個標準>,《經濟研究參考》,5期。
    王東京,1997,< 國有企業改革尋求公有制 新的實現形式不是私有化>,《黨的生活》,12期。
    王東京,1998,<股份合作制改革中的三大突破>,《工商行政管理》,10期。
    王炎炯,2008,<試論按勞分配的中國特色>,《西安財經學院學報》,6期。
    王學新,2005,<公司治理的德國模式>,《德國研究》,3期。
    王興斌,1987,《戰後世界共產主義運動》,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
    尼柯利奇,1989,《處在21世紀前夜的社會主義》,重慶出版社。
    石少俠、王福友,1999,<論公司職工參與權>,《法制與社會發展》,3期。
    左大培,2004,<國有企業改制如何使人暴富>,張勤德主編,《郎旋風實錄》,頁380~397。
    左大培,2006,《不許再賣—揭穿企業改制的神化》,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平新喬,1988,<所有權、產權與管理>,《中青年經濟論壇》,4期。
    伊丹,《日本型公司治理結構》,轉引自李善民,2008,<利益相關者理論的新發展>,《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12期。
    朱少平,2003,《新體制下的國資管理與國企改革探索》,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朱恆鵬,2004,<我們反對的是俄羅斯式的私有化>,張勤德主編,《郎旋風實錄》,頁181~191。
    朱恆鵬,2004,<國有企業要民營化 但是不要俄羅斯式>,李開發編,《較量—國企改革激情大辯論》,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頁203~216。
    考茨基,1973,《一個馬克思主義者的成長》,北京,三聯書店。
    劉連煜,2001,《公司治理與公司社會責任》,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何干強,<用馬克思主義產權理論推進國有企業改革>,何秉孟主編,2005,《產權理論與國企改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103~129。
    何干強,2004,<不能把股份制等同於公有制>,何秉孟編,《產權理論與國企改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373~391。
    何干強,2005,<用馬克思主義產權理論推進國有企業改革>,何秉孟主編,《產權理論與國企改革—兼評科斯產權理論》,頁103~129。
    何秉孟,《國有企業改革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產權理論為主導》,何秉孟主編,2005,《產權理論與國企改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3~14。
    何秉孟,2005,《理論熱點︰百家爭鳴11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何秉孟,2005,<國有企業改革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產權理論為主導>,何秉孟主編,《產權理論與國企改革—兼評科斯產權理論》,頁3~14。
    何秉孟,2005,<國有企業改革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產權理論為主導>,何秉孟主編,《產權理論與國企改革—兼評科斯產權理論》,頁6。
    何清漣,2007,<改制王牌不能濫用>,賈寶蘭編,《改革:反思與推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頁191~195。
    何貴忠,2005,<從“郎顧之爭”到“中國問題”—一個法律經濟學的視角>,《生產力研究》,1期。
    伯恩施坦,1958,《社會主義的前提和社會民主黨的任務》,北京,三聯書店。
    伯恩施坦,1964,《斐迪南‧拉薩爾及其對工人階級的意義》,北京,三聯書店。
    吳宇暉,1998,<瓦內克的勞動管理制市場社會主義經濟模式評述>,《教學與研究》,12期。
    吳宇暉,2008,<經濟民主︰一種關於“勞動的政治經濟學”>,《當代經濟研究》,1期。
    吳易風,1995,<馬克思的產權理論與國有企業產權改革>,《中國社會科學》,1期。
    吳易風,1996,<馬克思產權理論與西方產權理論>,《資料通訊》,6期。
    吳易風,2003,<張五常熱解析>,《當代思潮》,5期。
    吳易風,2004,<不能讓西方產權理論誤導我國國有企業產權改革>,何秉孟編,產權理論與國企改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15~27。
    吳易風,2004,<略論新自由主義及其影響>,《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期。
    吳易風,2005,<新自由主義給俄羅斯經濟帶來的第二個大災難︰私有化—人民公有的生產資料被剝奪>,《中華魂》,6期。
    吳易風,2007,<產權理論︰馬克思與科斯的比較>,《中國社會科學》,2期。
    吳宣恭,1991,《社會主義所有制問題》,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吳宣恭,2000,《產權理論比較—馬克思主義與西方現代產權學派》,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頁9。
    吳宣恭,2007,<正確認識利益相關論者的企業產權和社會責任觀>,《經濟學家》,6期。
    吳惠林,2006,《中國經濟改革的表像與真相》,台北,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吳敬璉,1994,《現代公司與企業改革》,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吳敬璉,2001,《改革︰我們正在過大關》,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吳敬璉,2002,<正本清源 分清是非—警惕“權貴資本主義”>,《科技創業月刊》,2期。
    吳敬璉,2002,<腐敗與反腐敗的經濟學思考>,《廉政瞭望》,11期。
    吳敬璉,2004,<吳敬璉、許小年︰郎顧之爭核心何在>,李開發主編,《國企改革激情大辯論》,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頁81~84。
    吳曉波,2007,《激動三十年》,北京,中信出版社。
    吳曉波,2008,《激動三十年》,北京,中信出版社。
    吳樹青,1988,《經濟體制改革若干理論問題探討》,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宋泓明,2006,《MBO與中國國有企業改革》,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
    宋泓明,2006,《MBO與中國國有企業改革》,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
    李工有,2007,<公正的三個層次>,賈寶蘭編,《改革:反思與推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頁431~435。
    李柄炎,2004,<馬克思的產權理論與現代產權制度建設>,何秉孟編,《產權理論與國企改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130~148。
    李洋、王輝,2004,<利益相關者理論的動態發展與啟示>,《現代財經》,7期。
    李炳炎,2003,<人的全面發展與“自主聯合勞動”範疇>,《中共中央黨校學報》,3期。
    李炳炎,2003,<人的全面發展與“自主聯合勞動”範疇>,《中共中央黨校學報》,3期。
    李健,2004,<李健與陳志武、郎咸平的多次電郵>,李健主編,《出路》,頁297~311。
    李健,2004,<李健與陳志武、郎咸平的幾次電郵交流>,李健、王小衛編,《出路》,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頁297~311。
    李健,2004,<是是非非郎咸平>,李健、王小衛編,《出路》,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頁242~247。
    李健,2004,<是是非非郎咸平>,李健主編,《出路》,頁242~246。
    李健,2004,<就周其仁、張維迎如是說>,李健、王小衛編,《出路》,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頁248~254。
    李善民,2008,<利益相關者理論的新發展>,《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12期。
    李善民,2008,<利益相關者理論的新發展>,《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12期。
    李開發,2004,<郎咸平的七板斧詆毀國有企業改革>,劉贻清、張勤德編,《郎旋風實錄》,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頁170~181。
    李開發,2004,<郎咸平的七板斧謬在何處>,李開發編,《較量-國企改革激情大辯論》,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頁95~106。
    李傳軍,2005,<利益相關者的共同治理—德國公司治理的經驗>,《企業管理》,6期。
    李維安、王世權,2007,<利益相關者治理理論研究脈絡及其進展探析>,《外國經濟與管理》,4期。
    李維安、張俊喜主編,2003,《公司治理前沿(經典篇)》,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李曙光,1999,《管理層收購—從經理到股東》,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
    杜景林,盧諶譯,2000,《德國股份法‧德國有限責任公司法‧德國公司改組法‧德國參與決定法》,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汪丁丁,2007,<效率所要求的…>,賈寶蘭編,《改革:反思與推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頁452~458。
    周宏,2003,<試論空想社會主義的浪漫主義特徵>,《江蘇行政學學報》,2期。
    周其仁,1996,<市場裡的企業:一個人力資本與非人力資本的特別合約>,《經濟研究》, 6期。
    周其仁,1997,<資本市場︰企業家能力競爭的舞台>,《資本市場》,1期。
    周其仁,2000,<公有制企業的性質>,《經濟研究》,11期。
    周其仁,2002,《產權與制度變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周其仁,2004,<我為什麼回應郎咸平>,張勤德主編,《郎旋風實錄》,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頁222~231。
    周其仁,2005,<從科斯定理看國資轉讓的必要性 >,《產權導刊》,3期。
    周其仁,2006,<基尼係數不重要>,《金融博覽》,10期。
    周其仁,2008,<重新界定產權之路>,《資本市場》,3期。
    周紹朋,2005,《國有企業改革與國有資產監管》,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
    宗寒,2008,《國企改革三十年親歷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東滌任,2005,<《暫行規定》是誰的勝利?>,《上海國資》,5期。
    林岡、張宇,2000,<產權分析的兩種範式>,《中國社會科學》,1期。
    林岡、張宇,2001,《馬克思主義與制度分析》,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林毅夫,2004,<國企政策負擔太重 私有化是改革方案>,劉贻清、張勤德編,《郎旋風實錄》,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頁422~428。
    林毅夫,2007,<我說可持續發展>,賈寶蘭編,《改革:反思與推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頁459~464。
    林毅夫、蔡昉、李周,2000,《中國國有企業改革》,台北,聯經出版社。
    林毅夫、蔡昉、李周,2003,<現代企業制度的內涵與國有企業改革方向>,段文斌主編︰《企業的性質、治理機制和國有企業改革—企業理論前言專題》,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張多中,2006,《國有控股公司控制體系研究》,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林錦森,1996,<也談社會主義與國家所有制的關係問題>,《南京社會科學》,1期。
    祁華清,2002,<國有企業職工參與公司治理制度研究>,《江漢論壇》,6期。
    青木昌彥、錢穎一,1995,《轉軌經濟中的公司治理結構》,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俞志方,2008,<我國公司治理模式選擇初探>,《經濟與法》,11期。
    范健、張萱,1996,<德國法中雇員參與公司決策制度比較研究>,《外國法譯評》,3期
    姚先國,2004,<企業本位論反思>,《中國工業經濟》,4期。
    姚洋,2007,<國有資產流失的真與假>,賈寶蘭編,《改革:反思與推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頁203~210。
    施米德,2006,《財產、權力和公共選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施韋卡特,2002,《反對資本主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施韋卡特,2006,《超越資本主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柯恩,1988,《論民主》,商務印書館。
    科斯,1994,《論生產的制度結構》,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科斯等,1991,《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胡呂銀,2008,<“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的法學求解>,《法制與社會發展》,3期。
    胡鈞,<馬克思主義的所有制、所有權理論與產權>,何秉孟主編,2005,《產權理論與國企改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187~197。
    胡鞍鋼,2004,<公開批露各類腐敗的經濟損失>,《民主與科學》,4期。
    胡鞍鋼,2004,<我們需要對改革進行反思-關於郎咸平風波事件之爭>,《中華》,5期。
    胡鞍鋼,2004,<從以物為本到以人為本是個戰略轉向>,《政工研究動態》,7期。
    胡鞍鋼,2004,<關於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建議>,《金融經濟》,12期。
    胡鞍鋼、胡光宇,2004,《公司治理中外比較》,北京,新華出版社。
    茅于軾,2005,<可以緩一緩,但是方向不能變>,《英才》,6期。
    茅于軾,2005,<我不喜歡他的作風>,《英才》,1期。
    茅于軾,2006,<民主法治︰大國的必由之路>,《中國新聞週刊》,42期。
    茅于軾,2008,<不用善待企業家>,《商界評論》,5期。
    郎咸平,2003,《以學術參與現實》,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郎咸平,2004,<MBO成了MBI國企問題不在所有人缺位>,劉贻清、張勤德編,《郎旋風實錄》,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頁36~40。
    郎咸平,2004,<在國退民進盛宴中狂歡的格林科爾>,劉贻清、張勤德編,《郎旋風實錄》,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頁20~35。
    郎咸平,2004,<批判主導中國產權改革新自由主義學派>,劉贻清、張勤德編,郎旋風實錄》,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頁41~45。
    郎咸平,2004,<郎咸平新思維︰用“三個必需”規範產權改革>,李健主編,《出路》,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頁59~65。
    郎咸平,2004,<海爾變形記>,劉贻清、張勤德編,《郎旋風實錄》,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頁10~19。
    郎咸平,2004,<國企改革新模式—青啤的職業經理人制度>,劉贻清、張勤德編,《郎旋風實錄》,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頁51~60。
    郎咸平,2004,<國企績效分析和職業經理人制度建立>,劉贻清、張勤德編,《郎旋風實錄》,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頁60~74。
    郎咸平,2004,<質疑TCL產權改革方案>,劉贻清、張勤德編,《郎旋風實錄》,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頁4~9。
    郎咸平,2004,<應當立即停止產權私下交易>,劉贻清、張勤德編,《郎旋風實錄》,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頁46~50。
    郎咸平,2006,《郎咸平說-公司的秘密》,北京,東方出版社。
    郎咸平,2006,<還原真實的MBO>,《董事會》,10期。
    郎咸平,2008,《郎咸平說-熱點的背後》,北京,東方出版社。
    倪建林,2001,《公司治理結構︰法律與實踐》,北京,法律出版社。
    溫青美,2007,<論我國職工參與制度的理論依據、立法實踐及法律完善>,《三峽大學學報》,專輯
    孫少岩,2005,<國有資產流失與管理層收購問題>,《學習與探索》,3期。
    孫立平,2004,<郎咸平的三個命題>,李開發主編,《較量》,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頁179~182。
    孫光焰,2007,《公司治理模式趨同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孫麗,2008,《公司治理結構的國際比較︰日本啟示》,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秦暉,2004,<中國能否走出尺蠖效應>,李健、王小衛編,《出路》,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頁248~254。
    秦暉,2004,<東歐專制私有化翻船值得國企借鏡>,劉贻清、張勤德編,《郎旋風實錄》,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頁267~280。
    秦暉,2004,<郎旋風看中看東歐>,李健、王小衛編,《出路》,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頁188~191。
    秦暉,2004,<國資流失根源在於權力失範>,李開發編,《較量-國企改革激情大辯論》,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頁183~187。
    秦暉,2004,<從郎旋風看國企困境>,劉贻清、張勤德編,《郎旋風實錄》,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頁204~221。
    秦暉,2006,<國企改革的症狀、病因與藥方>,《理論參考》,10期。
    袁亮,2005,<如何理解“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新論專論》,1期。
    郝承敦,2007,《蘇南衝突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
    配杰威齊,1999,《產權經濟學︰一種關於比較體制的理論》,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馬克思,1975,《剩餘價值理論第二冊》,北京,人民出版社。
    馬克思,1975,《資本論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馬克思,1975,《資本論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馬克思、恩格斯,195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馬克思、恩格斯,195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馬克思、恩格斯,197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馬克思、恩格斯,197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馬克思、恩格斯,197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馬克思、恩格斯,197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馬克思、恩格斯,197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馬克思、恩格斯,197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馬克思、恩格斯,197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馬克思、恩格斯,197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馬克思、恩格斯,197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馬克思、恩格斯,197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馬克思、恩格斯,197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馬克思、恩格斯,197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馬克思、恩格斯,199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馬克思、恩格斯,199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馬克思、恩格斯,199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馬國川,2006,<改革第三次爭論︰標誌性事件和代表性觀點>,《炎黃春秋》,12期。
    高峰等,1991,《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所有制研究》,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崔之元,1997,<經濟民主的兩層含意>,《讀書》,4期。
    崔之元,2007,<郎咸平風波,所有者掠奪與好的市場經濟>,賈寶蘭編,《改革:反思與推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頁196~202。
    常青,2003,<如何成功實施MBO>,《經濟導刊》,3期。
    張乃麗,2007,<美日公司治理機制的特點、文化要素及對中國的啟示 >,《山東大學學報》,4期。
    張五常,1992,《經濟組織與交易成本》,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張五常,1996,《中國的前途》,香港信報有限公司。
    張五常,1996,<經濟組織與交易成本>,載《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經濟科學出版社中譯本。
    張五常,2004,<國企十點>,李健主編,《出路》,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頁117~120。
    張文魁,2004,<中國是否該停止國有企業產權改革>,李開發編,《較量-國企改革激情大辯論》,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頁188~195。
    張文魁,2004,<民營化爭論 國企產權改革不可能終止>,《CO.公司》,10期。
    張文魁,2004,<國企改革方向要不要改>,劉贻清、張勤德編,《郎旋風實錄》,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頁107~115。
    張文魁,2004,<產權改革不會中斷>,《新財經》,10期。
    張文魁,2005,<國企改制的幾種方式及利弊分析>,《上海國資》,2期。
    張文魁,2006,<什麼是所有權、產權、出資人權利、股東權利>,《中國監察》,12期。
    張文魁,2008,《中國經濟改革三十年—國有企業卷》,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
    張辰,2001,<管理者融資收購漸成主流>,《中外管理》,9期。
    張開平,1998,《英美公司董事法律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
    張春敏,2005,<馬克思公有制權利體系理論及其誤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 ,4期。
    張曾芳,2005,《從經營國有企業到管理國有資產》,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張勤德,2004,<催人驚醒的十大教訓︰二答“主流學者”>,張勤德主編,《郎旋風實錄》,頁343~365。
    張維迎,1995,《企業的企業家—契約理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張維迎,1995,<從現代企業理論看國企改革>,《價格與市場》,2期。
    張維迎,1996,<所有制、治理結構及委託—代理關係>,《經濟研究》,9期。
    張維迎,2000,<產權安排與企業內部的權力鬥爭>,《經濟研究》,6期。
    張維迎,2004,<輿論不要“妖魔化”中國企業家群體>,《學習月刊》,11期。
    張維迎,2006,《價格、市場與企業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張維迎,2007,<法律:通過第三方實施的行為規範>,賈寶蘭編,《改革:反思與推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頁245~251。
    張維迎,2008,《中國改革30年—10位經濟學家的思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張維迎,2008,<市場化改革與收入分配>,《資本市場》,3期。
    張澤一,2008,<馬克思產權思想及其價值的分析>,《貴州財經學院學報》,2期。
    張興茂,2008,《馬克思主義所有制理論中國化研究》,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
    張顥瀚,2005,《從經營國有企業到管理國有資產》,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曹鋼,2002,<產權理論歷史發展>,《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期。
    盛宇明,2007,<大白菜市場,國企改革,市場的神化>,賈寶蘭編,《改革:反思與推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頁211~219。
    許興業,2004,<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繁榮發展我國理論經濟學>,吳易風、丁冰編,《經濟全球化與新自由主義思潮》,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頁364~394。
    陳外華,2008,<論公司治理中的職工參與制>,《政法學刊》,4期。
    陳永正,2001,<“所有者缺位論”質疑>,《西南民族學院學報》,11期。
    陳守中,2007,<國企改革方向︰勞動者所有制 >,《中央財經大學學報》,11期。
    陳志武,2004,<國營還是還產於民>,李健、王小衛編,《出路》,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頁280~297。
    陳書靜,2008,《諾斯經濟哲學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陳華山,1994,<試析原南斯拉夫自治經濟體制最終失敗的原因 >,《東歐中亞研究》,4期。
    陳德華,2006,《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探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陸新之,2005,《郎風暴》,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
    喬納森.安德森,2006,《走出神話》,北京,中信出版社。
    斯蒂格勒,1992,《價格理論》,商務印書館。
    程延園,2005,<“勞動三權”︰建構現代勞動法律的基礎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期。
    程恩富,1997,《西方產權理論評析》,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
    程恩富,1998,<社會主義國有制主要實現形式是國有控股公司>,《理論與改革》,2期。
    程恩富,1998,<產權制度︰馬克思與西方學者若干理論比較>,《社會科學》,2期。
    程恩富,2004,<十一名教授為何批評張五常>,張勤德編,《郎旋風實錄》,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頁249~255。
    程恩富,2004,<十教授聯合聲明︰產權改革風向不能錯>,《理論參考》,10期。
    程恩富,2004,<國企改革不要神話私有產權作用>,《上海國資》,12期。
    程恩富,2005,<用什麼理論駕馭社會市場經濟-與吳敬璉、王東京教授商榷>,《學習與探討》,4期。
    程恩富,2005,<國企改革︰不同思路的碰撞>,《學術動態》,6期。
    程恩富,2006,《馬克思主義經濟思想史》,北京,東方出版中心。
    馮同慶,2001,<論職工董事、監事制度與職工代表大會制度的關係>,《工會論壇》,1期。
    黃少安,1994,<論產權制度的成本與效率>,《深圳大學學報》,2期。
    黃少安,1995,<產權起源探索>,《經濟學家》,3期。
    黃德北,2005,《所有制改變與中國大陸勞動關係變化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出版。
    黃德北,2008,《當代中國雇傭工人之研究》,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奧利弗‧哈特,1996,<公司治理︰理論與啟示>,《經濟動態》,六期,汪冰譯自英國《經濟學雜誌》1995(5)。
    楊小凱,2001,《楊小凱經濟學文集》,台北,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楊元君,2009,<我國上市公司治理問題的探討>,《黑龍江對外經貿》,2期。
    楊帆,2004,<國有企業改革的思路要超越左右翼>,張勤德主編,《郎旋風實錄》,頁234~242。
    楊帆,2004,<國有企業改革的思路要超越左右翼>,劉贻清、張勤德編,《郎旋風實錄》,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頁234~242。
    楊啟先,2004,<國企產權改革的方向正確>,《產權導刊》,7期。
    楊雲高,2008,《公司政治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楊瑞龍、周業安,1998,<論利益相關者合作邏輯下的企業共同治理機制>,《中國工業經濟》,1期。
    楊瑞龍、周業安,2001,《企業共同治理的經濟學分析》,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楊錦英,2004,<馬克思人力思想的核心與特徵>,吳易風、丁冰編,《經濟全球化與新自由主義思潮》,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頁347~356。
    瑞克‧海斯;陳弦譯1999,<董事會質量是公司未來業績的一個指標嗎?>,《產經通訊》,11期。
    萬靜,2008,<郎顧之爭,一場遠沒有結束的論戰>,《法人雜誌》,4期。
    經濟學消息報社編,1999,《追蹤諾貝爾—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專訪錄》,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頁70。
    葉繼明、解樹江,2000,<公司治理結構的國際比較>,《南開經濟研究》,2期。
    鄒東濤,2008,《中國所有制—改革三十年》,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寧金成,2007,《公司治理結構—控制經營者理論與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
    漢斯曼;于靜譯,2001,《企業所有權論》,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熊焰,2008,《資本盛宴-中國產權市場解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瑪格麗特.M.布萊爾,1999,《所有權與控制︰面向21世紀的公司治理探索》,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臺文賢,1994,<應給職工選擇廠長的更大權力>,《中國工運》,1期。
    裴曉軍,2006,<“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的當代解讀>,《貴州財經學院學報》,6期。
    趙金鎖,2000,<馬克思的合作經濟理論與我國的股份合作制實踐 >,《甘肅理論學刊》,6期。
    趙曉,2004,<不要貿然引爆仇恨國資流失情緒>,李開發編,《較量-國企改革激情大辯論》,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頁52~54。
    劉小玄,1995,<國有企業與非國有企業產權結構對其效率影響>,《經濟研究》,7期。
    劉小玄,1996,<現代企業的激勵制度︰剩餘支配權>,《新財經》,5期。
    劉小玄,2003,《中國轉軌過程中的產權和市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劉小玄,2004,<大政府下無職業經理人>,《新財經》,10期。
    劉小玄,2004,<國有資產流失問題的澄清>,李開發編,《較量-國企改革激情大辯論》,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頁253~258。
    劉小玄,2004,<從幾個企業案例來看國有企業改制的本質>,李開發編,《較量-國企改革激情大辯論》,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頁259~265。
    劉永佶,2002,《民權國有—作為所有者的勞動者對國有企業改革的思考》,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劉恆中,2000,<政企分開︰讓工人集體作為企業所有者>,《改革》,1期。
    劉詩白,1998,《主體產權論》,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劉榮霖,1995,《現代企業制度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厲以寧,1997,<明確產權關係不等於私有化>,《經濟研究參考》,55期。
    厲以寧,1998,<控股不一定要佔51%>,《領導決策訊息》,5期。
    厲以寧,2004,<論新公有制企業>,《經濟學動態》,1期。
    德.阿寧,1984,《克倫斯基等目睹的一九一七年革命》,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德姆塞茨,《關於產權的理論》,盛洪主編,2003,《新制度經濟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樊綱,2005,<國有企業資產的退與進>,《施工企業管理》,6期。
    蔣一葦,1980,<企業本位論>,《中國社會科學》,1期。
    衛興華,1989,<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另外一種提法>,《經濟參考》,10期。
    衛興華,2004,<不要混同“公有制形式”與“公有制實現形式”>,《經濟經緯》,6期。
    鄭若山,2003,《公司制的異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鞏淑蘭,1994,<公有制與社會主義本質>,《財經科學》,6期。
    盧昌崇,1999,《企業治理結構》,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
    盧昌崇,1994,<公司治理機構與新老三會關係論>,《經濟研究》,11期。
    蕭灼基,1997,<股份經濟是導向共產主義的最完善形式>,《環渤海經濟瞭望》,2期。
    諾斯,1991,《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諾斯,1994,《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錢津,1997,<產權明晰︰國有資產市場化經營的先決條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4期。
    錢津,2004,<當前所有制研究需要澄清的若干問題>,《經濟學動態》,1期。
    錢津,2006,<論國有企業與公營企業的異同>,《中州學刊》,1期。
    霍爾瓦特,2001,《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一種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理論》,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鮑威爾,2008,《鮑威爾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
    戴道傳,1993,《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濱田道代、吳志攀,2003,《公司治理與資本市場監管—比較與借鑑》,北京,北京出版社。
    繆豔娟,2003,<重塑我國公司治理監督機制>,《審計與經濟研究》,6期。
    韓保江,2003,《刀尖上的舞者》,北京,時事出版社。
    韓強,2004,<聲援郎咸平、左大培>,張勤德主編,《郎旋風實錄》,頁122~125。
    韓朝華,2004,<郎咸平真抓住問題的要害了嗎?>,張勤德主編,《郎旋風實錄》,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頁162~179。
    韓德強,2004,<國企改革應該走什麼路?>,張勤德主編,《郎旋風實錄》,頁256~264。
    薩托利,1993,《民主新論》,東方出版社。
    顏鵬飛,2004,<泛科斯定理、產權改革與產權制度移植>,吳易風、丁冰編,《經濟全球化與新自由主義思潮》,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頁308~315。
    顏鵬飛,2005,《現代產權經濟學評述—兼論西方理論和制度移植的若干原則》,何秉孟主編,《產權理論與國企改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84。
    魏建,2003,<投資者保護視角下的管理層收購>,《中國工業經濟》,5期。
    蘇星,2002,《蘇星自選集》,北京,學習出版社。
    顧鈺民,2005,《馬克思主義制度經濟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龔唯平,1994,《所有制範疇論》,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
    英文
    Alchian, A. and Demsets, H. 1972.“Production , Information Costs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2, pp.772-795.
    Berle, A. A. and Means, G. C. 1932.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erty. New York:Macmillan.
    Cheung, Steven. 1983.“The Constructure Nature of The Firm,”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26,pp.1-21.
    Coase, R. H. 1937.“The Nature of the Firm ” Economica .4,pp.386-405.
    Coase, R. H. 1960.“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3,pp.1-13.
    Fama, E. F. and Jensen, M. C. 1983.“Sepe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26,pp.301-325.
    Morck,R. and Yeung, B. 2007.Hamonious Corporate Goverance.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Alberta.
    Morris, R. 1985.“Trade Unions in Contemporary China,”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13,pp.51-67.
    North, Douglass C. and Thomas, Robert P. 1973. The Rise of the Western World: A New Economic Histo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orth, Douglass C. 1990.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Cambridge &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orth, Douglass C. 1993. Toward a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Political Economy,Competition and Represen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orth, Douglass C. 1996. Institution, Organization and Market Competition .Working Paper,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Washington University, St.Louis.
    North, Douglass C. 2005.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change.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Dahl, R. A. 1985, A Preface to Economic Democracy,Basil Blackwell Ltd.,pp.134~135.
    Seymour, M. L. 1995.The Encyclopedia of Democracy,London:Routledge.
    Swinnen, Johan. 2006. 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Vanek, J. 1970.The general theory of labor-maneged market economies.Ithak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son, O. E. 1985.The Economic Institution of Capitalism.New York:Free Press.
    Xiaoyang, Zhu and Chan, Anita. 2005.“Staff and Workers’s Representative Congress-An Institutionalized Channel for Expression of Employees’Interests ?”Chinese Socialogy and Anthropology.37,pp.6-33.
    Yang, Dali L. 1996.“Governing China’s Transition to the Market : Institutional Incentives Politicians’ Choices, and Unintended Outcomes,”World politics.48,pp.425-439.
    網路資料
    左大培,2004,<著名學者左大培楊帆韓德強的公開信>,《三農中國》,
    http://www.snzg.cn/article/show.php?itemid-1708/page-1.html。
    林毅夫,2004,<只有剝離政策性負擔才能談國企產權改革>,《財經觀察報》,http://business.sohu.com/20040913/n222007461.shtml。
    郎咸平,2005,<拔掉國企改革思維謬根>,《中國改革論壇》,
    http://www.chinareform.org.cn/cirdbbs/dispbbs.asp?boardID=10&ID=46932。
    郎咸平,2002,<產權改革考驗管治智慧>,《太陽網》,http://the-sun.on.cc/channels/fina/20050208/20050208021803_0002.html。
    紀碩鳴,2004,<郎旋風颳起改革反思>,《亞洲週刊十八卷》, http://www.yzzk.com/cfm/Content_Archive.cfm?Channel=br&Path=2240423332/39br1a.cfm。
    秦暉,2004,<縱論郎旋風>,《南方週末》,http://economy.enorth.com.cn/system/2004/09/10/000862221.shtml。
    韓強,2005,<MBO的實質是權貴資本主義>,《思想碰撞》,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7/200505/2051.html。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政治研究所
    95252015
    9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252015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政治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201502.pdf1792KbAdobe PDF23124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