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 | 中文文獻 專書/篇章 1. 李丁讚,2005,〈學術生產、隱形學群與學術評鑑〉,《全球化與知識生產:反 思台灣學術評鑑》,反思會議工作小組編,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社。 2. 周平,2006,〈學術評鑑、知識生產與學術人的自我監視〉,《臺灣教育問題的 批判與反省》,周平、蔡宏政編,嘉義:南華大學教社所。 3. 秦夢群,1998,〈台灣大學評鑑制度的分析與檢討〉,《海峽兩岸大學教育評鑑 之研究》,胡悅倫編,台北:師大書苑。 4. 郭明政,2005,〈以SSCI及TSSCI為名的學術大屠殺〉,《全球化與知識生產: 反思台灣學術評鑑》,反思會議工作小組編,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社。 5. 郭昭佑,2007,《教育評鑑研究:原罪與解放》,台北:五南。 6. 陳光興、錢永祥,2005,〈新自由主義全球化之下的學術生產〉,《全球化與知 識生產:反思台灣學術評鑑》,反思會議工作小組編,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 刊社。 7. 陳伯璋,2005,〈學術資本主義下台灣教育學門學術評鑑制度的省思〉,《全球 化與知識生產:反思台灣學術評鑑》,反思會議工作小組編,台北:台灣社會 研究季刊社。 8. 黃厚銘,2005,〈SSCI、TSSCI與台灣社會科學學術評鑑制度〉,《全球化與知 識生產:反思台灣學術評鑑》,反思會議工作小組編,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 刊社。 9. 葉啟政,2005,〈缺乏社會現實感的指標性評鑑迷思〉,《全球化與知識生產: 反思台灣學術評鑑》,反思會議工作小組編,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社。 10.賴鼎銘,2005,〈量化指標並非學術評鑑的萬靈丹:以國外幾種代表性的學 術評鑑為例〉,《全球化與知識生產:反思台灣學術評鑑》,反思會議工作小組 編,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社。 11.戴曉霞,2000,《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與市場化》,台北:揚智文化。 12.戴曉霞,2005,〈大學評鑑的興起、模式與問題〉,《全球化與知識生產:反 思台灣學術評鑑》,反思會議工作小組編,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社。 13.戴曉霞、莫家豪、謝安邦主編,2002,《高等教育市場化─台、港、中趨勢 之比較》。台北:高等教育。 14.謝國雄,1997,《純勞動》,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 15.瞿宛文,2005,〈反思學術評鑑與學術生產:以經濟學學門為例〉,《全球化 與知識生產:反思台灣學術評鑑》,反思會議工作小組編,台北:台灣社會研 究季刊社。 16.顏崑陽,2005,〈再哀大學以及一些期待與建議:當前高教學術評鑑的病徵 與解咒的可能〉,《全球化與知識生產:反思台灣學術評鑑》,反思會議工作小 組編,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社。 17.蘇錦麗,1997,《高等教育評鑑: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 期刊 1. 王九逵,1996,〈大學教師的責任與權力〉,《台灣教育》,第五五二期,頁12-15。 2. 田芳華,1999,〈我國大學教師升等制度對獎勵研究生產力功效之分析─事件 史分析法應用實例〉,《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十一卷第三期,頁359-394。 3. 吳佩真、張民杰,2007,〈國內大學教師教學評鑑現況分析〉,《評鑑》,第九 期,頁9-15。 4. 吳挺鋒,2008,〈刀口上的高等教育改革〉,《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七十期, 頁285-291。 5. 吳挺鋒,2008,〈大學開門三件事:應付評鑑、擔心退場、賣力招生?〉,《台 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七十期,頁273-275。 6. 吳清山、王令宜,2007,〈我國大學教育改革的檢討與策進:1994-2007年〉, 《教育資料集刊》,第三十五輯,頁1-27。 7. 杜娟娟,2002,〈教學與研究:大學教師的工作投入時間〉,《屏東師院學報》, 第十七期,頁135-173。 8. 周芬姿,2008,〈在地自主發展或單一化管理〉,《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七 十期,頁293-303。 9. 孫志麟,2005,〈跨越科層:學校組織對教師自我效能的影響〉,《國立臺北師 範學院學報》,第十八卷第一期,頁29-61。 10.孫志麟,2007,〈績效控制或專業發展?大學教師評鑑的兩難〉,《教育實踐與 研究》,第二十卷第二期,頁95-128。 11.張鈿富,2008,〈大學教師評鑑制度的建立〉,《教育研究月刊》,第一六八期, 頁21-28。 12.陳碧祥,2001,〈我國大學教師升等制度與教師專業成長及學校發展定位關 係之探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第十四期,頁163-208。 13.曾建元,2008,〈學術歧視與教育異化〉,《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七十期, 頁305-315。 14.楊瑩,2008,〈我國高等教育評鑑制度建構的省思〉,《教育研究月刊》,第一 六八期,頁5-20。 15.葉啟政,2003,〈台灣社會學的知識─權力遊戲〉,《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 第三十五期,頁1-34。 16.蓋浙生,2004,〈臺灣高等教育市場化政策導向之檢視〉,《教育研究集刊》, 第五十輯第二期,頁29-51。 17.劉兆隆,2008,〈一場唐吉軻德與大風車的戰爭〉,《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 七十期,頁325-333。 18.顧忠華,〈大學評鑑的顯性與隱性功能:以社會科學為例〉,《當代》,第二O 三期,頁20-37。 研究報告及出版品 1. 黃政傑、李隆盛,1998,大學校務綜合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2. 彭森明,2006,大學教師評鑑機制之研究,教育部委託專案研究計畫成果報 告。 學位論文 1. 何卓飛,1997,兩岸大學評鑑制度研究,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2. 陳雪慧,1993,台灣報社的生產政治:一個腦力勞動控制的硏究,台灣大學社 會學研究所。 3. 劉曉芬,2000,我國大學教師資格審查制度之研究,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 士論文。 4. 鄭立輝,2001,台灣地區實施大學評鑑制度之探討,銘傳大學管理科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 外文文獻 1. Altbach, P. G. & Finkelstein M. J., 1997, “Volume Introduction,”in Altbach, P. G. & Finkelstein M. J.(ed.) The Academic Profession: The Professoriate in Crisis. New York: Garland Publishing,Inc. 2. Altbach, P. G., (ed.) 2000, The changing academic workplace: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Chestnut Hill, MA: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Boston College. 3. Bagihole Barbara, 2002, “Against the Odds: Women Academics’Research Opportunities ”in Howie, G. & Tauchert, A. (ed.) Gender,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Challenges for the 21st Century. Aldershot, Hampshire, England ; Burlington, Vt. : Ashgate. 4. Bell Daniel, 1973, 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 : a venture in social forecasting. New York : Basic. 5. Blackburn, R. T. & Lawrence, J. H., 1997, “Faculty Research,”in Altbach, P. G. & Finkelstein M. J., (ed.) The Academic Profession: The Professoriate in Crisis. New York: Garland Publishing,Inc. 6. Braverman Harry, 1974, Labor and monopoly capital : the degradation of work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New York : Monthly Review Press. 7. Burawoy Michael, 1979, Manufacturing consent : changes in the labor process under monopoly capitalis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8. Cronbach, L. J., 1983, Designing evaluations of educational and social program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9. Edgell Stephen原著,郭寶蓮、袁千雯譯,2009,《工作社會學導讀》,台北: 韋伯文化。 10. Edwards Richard, 1979, Contested terrain :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workplac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New York : Basic Books. 11.Farnham, D. & Horton, S., 1996, Managing the new public services. Basingstoke, Hampshire, [England] : Macmillan Press 12.Hamilton, Neil W., 2002, Academic ethics: problems and materials on professional conduct and shared governance. Westport, Conn.: Praeger. 13. Harcleroad, F. F., 2003, 〈看不見的手:外部團體及其影響〉,戴曉霞譯, 載於Philip G. Altbach, Robert O. & Berdahl,& Patricia J. Gumport編, 《21世紀美國高等教育:社會、政治、經濟的挑戰》,台北:高等教育。 14. Karl Marx原著,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 2004, 《資本論》,北京:人民出版社。 15. Kennedy Donald, 1997, Academic duty. Cambridge, Mass. ; London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6. Miller Henry, 1991, “Academics and their Labour Process,” White-Collar Work: The Non-Manual Labour Process. Smith, C., Knights, D. & Willmott, H.,(ed.) Basingstoke, Hampshire, [England] : Macmillan Press. 17. Neave, G. & VAN Vught, F. A.,(ed.) 1994, Government and Higher Education Relationships Across Three Continents: The Winds of Change. New York: Elsevier Science Inc. 18. Nichols, T. & Beynon, H., 1977, Living with Capitalism. London: Macmillan. 19. Ryan Bill, 1991, Making capital from culture: the corporate form of capitalist cultural production. Berlin ; New York : Walter de Gruyter. 20. Simeone Angela, 1987, Academic Women Working towards Equality. South Hadley, Mass. : Bergin & Garvey. 21. Stufflebeam, D. L. & Shinkfield, A. J., 1985, Systematic evaluation : a self-instructional guide to theory and practice. Boston: Kluwer-Nijhoff 22. Stufflebeam, D. L. & Shinkfield, A. J.原著,黃光雄編譯,1989,《教 育評鑑的模式》,台北:師大書苑。 23. Slaughter, S. & Leslie, L., 1997, Academic capitalism: politics, policies, and th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Baltimore: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4. Thompson Paul, 1989, The Nature of Work: An introduction to debates on the labour process. London: Macmillan Education Ltd. 25. Trow, M., 1973, Problem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elite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 Paris: Conference on future structures of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26. Tyler, R. W.,1970, 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7. UNESCO, 1995, Policy Paper for Change and Develop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Paris: UNESCO Press. 28. Wardell, M., Steiger, T.L.& Meiksins, P.,(ed.) 1999, Rethinking the Labor Process.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lbany. 網路資料 1. 中央社,2008-08-18,少子化 高等教育未來面臨招生不易窘境,http://www.epochtimes.com.au/b5/8/8/18/n2232862.htm 2. 中國時報,2007-11-19,流浪博士浮現 高學歷高失業,http://tech.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Inc/2007cti-news-Tech-inc/Tech-Content/0,4703,171704+112007111900054,00.html 3. 中國時報,2003-10-20,重金支持研究 長庚一炮而紅;民生報,2003-10-21,政大名次暴跌 指評鑑基礎不公平;聯合報,2003-10-21,論文篇數台大最多 長庚第5 政大排48。以上三則新聞報導摘自http://taiwantp.net/cgi/TWforum.pl?board_id=3&type=show_post&post=115 4. 國立政治大學,2009,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C%8B%E7%AB%8B%E6%94%BF%E6%B2%BB%E5%A4%A7%E5%AD%B8,http://archive.nccu.edu.tw/history.htm 5. 國立政治大學人事室,教師升等作業流程圖,http://p00.nccu.edu.tw/po01_news.htm 6. 教育部,2001,大學教育政策白皮書,http://history.moe.gov.tw/important.asp?id=37 7. 教育部統計處,2008,教育統計(98年版),http://www.edu.tw/statistics/ 8. Thomson Reuters,10 Year Country Rankings for:Taiwan,http://www.in-cites.com/countries/taiwan.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