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8733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014/145046 (79%)
Visitors : 52057632      Online Users : 55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8733


    Title: 解嚴後台灣小說瘋狂敘事研究:以舞鶴、陳雪為觀察中心
    The Narrative of Madness in Post-Martial Law Taiwan Fiction: On Wu He and Cheng Syue
    Authors: 劉思坊
    Liu, Ssu-Fang
    Contributors: 楊小濱
    Yang, Xiaobin
    劉思坊
    Liu, Ssu-Fang
    Keywords: 瘋狂敘事
    舞鶴
    陳雪
    監禁
    創傷
    女性主義
    the narrative of madness
    Wu He
    Chen Syue
    confinement
    trauma
    feminism
    Date: 2009
    Issue Date: 2010-04-09 15:26:36 (UTC+8)
    Abstract: 本研究討論台灣當代小說的瘋狂敘事,以舞鶴和陳雪的小說創作為主要觀察中心。在討論瘋狂敘事之前,首先解釋「現實」概念在不同時代背景、不同文化團體之間所具有的多重指涉,藉著分析不同文化團體與作者間的相互關係,本研究發現在這樣的文化場域內所產生的拉攏和排拒力量,都將影響作家的創作甚鉅。然而,有些作家卻以瘋狂敘事作為一種保持「心靈語言」的方式。本研究主要先找出台灣小說瘋狂敘事的系譜,追溯至六○年代現代主義作家,以王文興為例,他在小說中早已經表現出「理性啟蒙」和「浪漫瘋癲」的雙重意識。在舞鶴的作品中,他藉由瘋癲者被監禁的主題裡繼續「理性」和「瘋狂」相互交纏的雙重結構,並研發出他扭曲的文法,逆轉了「神聖」與「卑賤」的涵意,同時他也自鑄各種新詞,以作為威權時代後的創傷病癥。論文的第二部分討論陳雪的瘋狂敘事,發掘她與前世代女性作家瘋狂敘事的差異之處。不同於奧菲莉亞的浪漫或美杜莎的恐怖形象,陳雪以混亂而不安的精神辯論、循環不已的時間系統表現出創傷的延遲反應。但陳雪的創作不停留於自憐階段,反倒以創傷為媒介,展開集體附魔的發瘋效應。因此,在舞鶴與陳雪的精彩絢麗的文字創作中,我們看見瘋狂敘事多向發展的可能性和差異性。
    The study discusses the narrative of madness in contemporary Taiwan fiction, focusing on the works of Wu He and Cheng Syue. The study starts with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multiple meanings of “reality” in different eras and backgrounds, as well as the diverse understandings of “reality” among different cultural groups. By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opposite cultural groups and writers in the Post-Martial Law era, the study finds out that the strengths of both alliance and repulsion inside the cultural field greatly influence literary writings; some writers, however, utilize the narrative of madness to retain “language of the mind.” The main part of the study discovers the genealogy of the narrative of madness in Taiwan by tracing back to the modernist generation in the 1960s, including Wang Wen Hsing, who shows double consciousness of “enlightenment reason” and “romantic madness.” My study then aims at the theme of “confinement” in Wu He’s works, since he extends the dual structure of “reason” and “madness” through the concept of “confinement.” Besides, Wu He develops a distorted grammar to converse the concepts of “sanctity” and “ignobility” and creates new phrases to show the symptoms of trauma after the authoritarian era. The second part of the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narrative of madness of Chen Syue, discussing the differences of expressing madness between her and the female writers of the earlier generation. Unlike the romantic figures of Ophelia and the horrible images of Medusa, Chen Syue’s works show the belated traumatic affects with anxious debates and circulating systems of time. Furthermore, Chen Syue’s writings do not stop at the stage of narcissism, but rather reveal the mediating function of trauma which triggers madness. Therefore, in Wu He and Cheng Syue’s works, verbal extravagance displays diverse possibilities and aspects of the narrative of madness.
    Reference: (一) 作家文本
    舞鶴,《拾骨》,高雄:春暉出版社,1995。
    舞鶴,《思索阿邦、卡露斯》,台北:元文化出版社,1997。
    舞鶴,《餘生》,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
    舞鶴,《鬼兒與阿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
    舞鶴,《悲傷》,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
    舞鶴,《舞鶴淡水》,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
    舞鶴,《十七歲之海》,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
    舞鶴, 《亂迷》,台北:麥田出版社,2007。
    陳雪,《惡女書》,台北:皇冠出版社,1995。
    陳雪,《夢遊1994》,台北:遠流出版社,1996。
    陳雪,《愛上爵士樂女孩》,台北:探索文化出版社,1998。
    陳雪,《惡魔的女兒》,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9。
    陳雪,《愛情酒店》,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
    陳雪,《鬼手》,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
    陳雪,《只愛陌生人》,台北:印刻出版社,2003。
    陳雪,《橋上的孩子》,台北:印刻出版社,2004。
    陳雪,《陳春天》,台北:印刻出版社,2005。
    陳雪,《無人知曉的我》,台北:印刻出版社,2006。
    陳雪,《她睡著時我最愛她》,台北:印刻出版社,2008。
    陳雪, 《附魔者》,台北:印刻出版社,2009。
    王文興,《玩具手槍》,台北:志文出版社,1970。
    王文興,《家變》,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78。
    王文興,《十五篇小說》,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79。
    王文興,《背海的人(上)》,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1。
    王文興,《背海的人(下)》,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99。
    王文興,《書和影》,台北: 聯合文學出版,2006。
    施叔青,《約伯的末裔》,台北:仙人掌出版社,1969年。
    施叔青,《拾掇那些日子》,台北:志文出版社,1971年。
    歐陽子,《生命的軌跡》,台北:九歌,1988。
    歐陽子,《那長頭髮的女孩》,台北:文星,1967。
    歐陽子,《秋葉》,台北:爾雅,1980。
    歐陽子,《移植的櫻花》,台北:爾雅,1978。
    歐陽子,《歐陽子自選集》,台北:黎明,1982。
    歐陽子,《歐陽子集》,台北:前衛,1993。
    李昂,《殺夫》,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
    翁鬧、巫永福、王昶雄,《翁鬧、巫永福、王昶雄合集》,台北:前衛,1991。
    魯迅,《魯迅小說合集》,台北:里仁書局,1997。
    (二)、理論、專書
    1.中文專書
    劉紀蕙,《孤兒‧女神‧負面書寫》,台北:麥田,1990。
    劉紀蕙,《心的變異》,台北:麥田,2004。
    劉亮雅,《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台灣小說專論》,台北:麥田,2006
    周芬伶,《聖與魔──台灣戰後小說的心靈圖象(1945~2006)》,台北:印刻出版社,2007。
    楊小濱,《歷史與修辭》,甘肅:敦煌文藝出版社,1999。
    邱貴芬,《仲介台灣•女人》,台北:元尊出版社,1997。
    邱貴芬,《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
    邱貴芬,《「(不)同國女人」聒噪:訪談當代台灣女作家》,台北:元尊文化,1998
    王德威,《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二○家》,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
    尉天驄編,《鄉土文學討論集》,自印,1978。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
    范銘如,《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
    范銘如,《文學地理:台灣小說的空間閱讀》,台北:麥田出版社,2008。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李歐梵文化評論精選集》,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
    張恆豪編,《火獄的自焚》,台北:遠行出版社,1977。
    李欣倫,《戰後台灣疾病書寫研究》,台北:大安書局,2004。
    林鐘雄,《台灣經濟發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1987。
    蕭阿勤,《回歸現實:台灣1970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台北: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2008。
    袁盛勇,《魯迅:從復古走向啟蒙》上海:三聯書店,2006
    游勝冠,《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1996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台北:前衛,1987
    梅家玲,《性別,還是家國?五○與八、九○年代台灣小說論》(台北:麥田,2004)
    丁乃非、白瑞梅、劉人鵬著,《罔兩問景:酷兒閱讀攻略》中壢:中央大學性/研究室,2007。
    謝肇禎,《群慾亂舞──論舞鶴小說中的性政治》,台北:麥田,2003
    師大國文系編,《解嚴以來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萬卷樓,1990。
    2. 西文、翻譯部分
    Adorno, Theodor W. (1997)Aesthetic theory . Trans. Robert Hullot-Kentor. London : Athlone.
    Adorno, Theodor W. and Max Horkheimer. (1979) 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 Trans. John Cumming. London: Verso.
    Adorno, Theodor W. Negative Dialectics. (1973) Trans.E. B. Ashton.New York : Seabury Press.
    Ernst Bloch ... [et al.] (1980), Aesthetics and Politics, Trans. Ronald Taylor London:Verso.
    Julia Kristeva (1982). Powers of Horror: An Essay on Abjection. Trans. Leon S.R New York: Columbia UP.
    Julia Kristeva(1989) Black Sun: Depression and Melancholia. Trans. Leon S. Roudiez. New York: Columbia UP.
    Michael Luntley ( 1995 ), Reason, Truth and Self: the Postmodern Reconditioned, London: Routledg
    Michel Foucault(1971)The Order of Things: An Archaeology of the Human Sciences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1971
    Shlomith Rimmon-Kenan (1983), Narrative Fiction: Contemporary Poetics. New York: Routledge
    Showalter, Elaine. (1988).The Female Malady—Women, Madess and English Culture,1830~1980. New York:Virago Press.
    Appignanesi, Lisa. (2008) Mad, bad and sad: a history of women and the mind doctors from 1800 to the present. London: Virago Press.
    Sandra M. Gilbert and Susan Gubar(1979),The madwoman in the attic : the woman writer and the nineteenth-century literary imagination. New Haven : Yale University Press.
    Žižek, Slavoj(1994) The metastases of enjoyment : six essays on woman and causality. London ; New York : Verso, 1994
    Žižek, Slavoj(1997) The plague of fantasies. London ; New York : Verso, 1997
    Žižek, Slavoj(1999) The Ticklish Subject. London: Verso.
    Žižek, Slavoj(1999) The Grimaces of the Real London: Verso, 1999
    Julia Kristeva(克莉斯多娃),《恐怖的力量》,台北:桂冠,2003。
    Žižek, Slavoj (紀傑克),《實在界的面龐》,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
    Žižek, Slavoj (紀傑克),《神經質主體》,台北:桂冠出版社,2004。
    Žižek, Slavoj (紀傑克),《幻見的瘟疫》,台北:桂冠出版社,2005。
    Michel Foucault(傅柯),《瘋癲與文明》,劉北成、楊遠嬰譯,台北:桂冠出版社, 2002。
    Michel Foucault(傅柯),《古典時代瘋狂史》,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4。
    Michel Foucault(傅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台北:桂冠出版社,2003。
    Michel Foucault(傅柯),《詞與物:人物科學考古學》,上海市:上海三聯出版社,2001。
    Michel Foucault(傅柯),《性意識史》(第一卷),台北:桂冠出版社,1989。
    Susan Sontag(蘇珊‧桑塔格),《疾病的隱喻》,台北:大田出版社,2000。
    Luce Irigaray (露西‧伊瑞葛萊)著,李金梅譯《此性非一》。台北:桂冠,2005。
    Sigmund Freud (西格蒙特˙佛洛伊德)《狼人:孩童期精神官能症案例的病史》。台北:心靈工坊文化,2006。
    Sigmund Freud (西格蒙特˙佛洛伊德),《圖騰與禁忌》。台北:知書房出版,2000。
    Anthony Giddens(安東尼‧紀登斯)《現代性與自我認同》台北:左岸,2005。
    Roy Porter(羅伊‧波特)《瘋狂簡史》台北:左岸,2004。
    Jacques Lacan (拉岡),《拉岡選集》上海:三聯書局,1996。
    Jacques Derrida(德希達),《書寫與差異》台北:麥田,2004。
    Michael Payne,《閱讀理論:拉康、德希達與克麗絲蒂娃導讀》。台北:書林,1996。
    張京媛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1992。
    (三)期刊論文、研討會論文或其他單篇論文
    王德威,〈拾骨者舞鶴〉,收錄於舞鶴,《餘生》(台北:麥田,1999)
    王德威,〈異象與異化,異性與異史〉,受錄於施叔青,《微醺彩妝》。台北:麥田出版社,1999。
    王德威,〈「有情」的歷史──抒情與傳統與中國文學現代性〉,《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三十三期。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8年9月。
    馬森,〈邊陲的反撲〉,《中外文學》第24卷七期,1995年12月,頁143。
    楊照,〈「本土現代主義」的展現──解讀舞鶴小說〉,收錄於舞鶴,《餘生》。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
    楊照,〈何惡之有?序陳雪小說集《惡女書》〉,《惡女書》(台北:印刻,2005年)。(初版在1995年四月初版)
    施淑,〈論施叔青早期小說的禁錮與顛覆意識〉,收錄於《施叔青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3。
    簡瑛瑛,〈女性心靈的圖像:與施叔青對談文學/藝術與宗教〉。台北:中外文學,第27卷11期,1999年4月。
    白先勇,《約伯的末裔》序言,收錄於施叔青,《約伯的末裔》。台北:仙人掌文庫,1969年。
    白瑞梅(Amie parry),〈陳雪的反寫實、反含蓄〉,《罔兩問景:酷兒閱讀攻略》(中壢: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2007年)。
    紀大偉,陳雪《夢遊1994》序言,(台北:遠流出版社,1996),頁9
    紀大偉,〈小說謊家──論陳雪的《鬼手》〉,收錄在陳雪,《鬼手》(台北:麥田,2003。
    陳克華,〈除了顛覆,還剩什麼?〉,《民生報》34版,1996.10.17
    黃筱威,〈在文學裡創造新世界──紀大偉對談陳雪〉《印刻文學生活誌,第三卷第二期,2006年十月》
    劉亮雅,〈鄉土想像的新貌:陳雪《橋上的孩子》、《陳春天》裡的地方〉,《中外文學》第37卷,第1期,2008年3月
    陳建忠,〈私語敘事與性/別政治──陳雪與陳染的「私小說」比較研究〉,《2005台中學研討會──文采風流論文集》(台中:臺中市文化局.,2005年12月)
    劉乃慈,〈九○年代台灣小說與「類菁英」文化趨向〉,《台灣文學學報》第十一期。台北:政治大學台文所,2007。
    唐諾,〈文學在乎解嚴嗎?〉,《後解嚴的台灣文學》(台北:聯經,思想:8),頁109
    黃錦樹,〈本土現代主義的起源?──論台灣文學戰後現代主義世代〉,《跨領域的台灣文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市 : 國家臺灣文學館, 2006),頁319。
    吳達芸,〈一個知識份子敗類之死──《背海的人》閱讀手記〉,《中外文學》2001年11月,第30卷第6期,頁239。
    曾馨霈,〈性與瘋狂——論舞鶴小說〈拾骨〉、〈悲傷〉中的困境與追尋〉,「近現 代文學與文化」研究生論壇(臺灣大學文學院、北京大學中文系合辦)(北京:2008年)
    賴軍維,〈薩德侯爵的慾望機器:情色與制度〉,《中外文學》第三十七卷第二期,2008年6月,頁9~39。
    林麗如,〈小說田野裡的思索者──專訪舞鶴先生〉,《文訊》238期(2005年八月)
    小小書房,〈舞鶴的島國關懷:從餘生到亂迷——舞鶴VS.林世煜座談紀錄〉http://blog.roodo.com/smallidea/archives/3487039.html
    李娜,〈舞鶴在世紀末臺灣〉,http://blog.roodo.com/wuheh/archives/2815089.html
    Julia kristeva (克莉斯多娃),〈婦女的時間〉,收錄於張京媛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1992。
    Hélène Cixous (埃萊娜‧西蘇),〈美杜莎的笑聲〉,收錄於張京媛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1992。
    (四)學位論文
    劉定綱,《從狂歡節文化到心理社會──文藝復興以降瘋狂的社會史與觀念史研究》,台北: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鄭千慈,《崩解的自我──現代主義、畸零人與戰後鄉土小說》,台北:淡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5。
    楊凱珺,《從孤兒到廢人──七○年代台灣小說中的「餘生」敘事》,台南:成功大學台文所碩士論文,2008。
    簡正怡,《禁錮與越界:瑪莉.愛倫.瑪蔻《81號病房》中的瘋女人形象》,台南: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朱芳玲,《被壓抑的台灣現代性:六○年代台灣現代主義小說對現代性的追求與反思》,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論文,2007。
    唐毓麗,《罪與罰:臺灣戰後小說中的疾病書寫》,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
    沈靜嵐,《當西風走過—六○年代《現代文學》派的論述與考察》,台南:成大歷史語言所碩士論文,1994。
    謝春馨,《八○年代「臺灣文學」正名論》,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劉采榆,《叛逆者或改革者?--王文興小說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6。
    林麗如,《歷史與記憶──舞鶴小說研究》,桃園:中央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曾月卿,《舞鶴的小說美學》,台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謝肇禎,《群慾亂舞──論舞鶴小說中的性政治》台中:靜宜大學碩士論文,2002。
    許惠文,《戰後非原住民作家的原住民書寫》台中:靜宜大學碩士論文,2007。
    林佳君,《書寫邊緣的邊緣書寫──以舞鶴《亂迷》為主》嘉義,中正台文所碩士論文,2007
    李欣倫,《戰後台灣疾病書寫研究》。台北:大安書局,2004。
    陳盈岑,《陳雪小說中邊緣心靈書寫研究》。台北:師大國文所碩士論文,2006。
    江碧芬,《九○年代台灣女同志小說中的情慾書寫──以邱妙津、陳雪為主要探討對象》,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
    柯雅雯,《當代女同志文學的悼亡、自療與自我完成(1960~2003)》台中:中興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5。
    李淑君,《身體.權力.認同 ──論陳雪女同志小說中的身體政治》台南:成大台文所碩士論文,2004。
    張瑛姿,《驛動的後現代女性書寫──陳雪小說論》台南:成大台文所碩士論文,2005。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95159001
    98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15900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Graduate Institute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900102.pdf1412KbAdobe PDF24602View/Open
    900101.pdf241KbAdobe PDF21276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