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7485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4014/145046 (79%)
造访人次 : 52063566      在线人数 : 70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7485


    题名: 現階段中國對韓半島政策:以地緣經濟學觀點分析
    Contemporary Chian`s Policy toward Korean Peninsula: A Geoeconomic Perspective
    作者: 河凡植
    Ha, Bum Sig
    贡献者: 李明
    Lee, Ming
    河凡植
    Ha, Bum Sig
    关键词: 地緣經濟
    中國對韓半島政策
    中國與南韓關係
    中國與北韓關係
    geoeconomics
    Chian`s Korea Policy
    China-South Korea relations
    China-North Korea relations
    日期: 2008
    上传时间: 2009-09-19 14:01:26 (UTC+8)
    摘要: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地區經濟一體化的深化,中國推動韓半島政策,對外戰略而言含有諸多作為:第一、謀求擴大經濟利益;第二、作為地緣經濟戰略夥伴;第三、作為主導東北亞地區地緣經濟合作的管道。
    為此,中國著眼於中、韓、朝三方的國家發展需求和地緣經濟互補性,謀求加強與南北韓政治經濟合作的發展,同時,以三方之間地緣經濟合作優勢確保其在韓半島的影響力,在此基礎上,中國謀求消除韓半島安全不確定性,牽制美國影響力和日本勢力。從此觀點來看,中國對韓半島政策就是中國對外戰略的出發點。
    從地緣經濟戰略觀點而言,中國與韓半島關係不僅與中國營造發展經濟良好周邊環境有關,而且中國在中韓、中朝關係上具有政治經濟合作利益空間,因而中國加強與南韓政治領域合作交流,透過以經濟條件拋棄北韓邊緣政策,謀求維持韓半島和平與穩定。另外,中國利用與韓半島地緣經濟所長,加強與南北韓經貿合作,深化南北韓對中國經濟依存度,進而通過中國對南北韓的經濟優勢,主導中韓、中朝的地緣經濟合作,確保對韓半島的戰略優勢與影響力。
    中國對韓半島政策的目標,將韓半島作為中國發展經濟戰略的管道,謀求地緣經濟利益最大化,透過提升在韓半島的影響力,使得韓半島走向中立化。中國對韓半島實施地緣經濟政策以來,中國與南北韓關係日益密切,在某種領域上,中國已經超越周邊大國的影響力。
    在政治與安全領域,中國與南北韓透過領導人和高層人士進行頻繁互訪、建立相互對話機制或設立熱線管道,提高相互信任,加強雙方關係、謀求地區安全和發展。在經濟上,中國引進為自身經濟建設所需要的資金、高技術及礦物資源,而提供為南北韓經濟成長所需的巨大出口市場,尤其是中國也提供北韓經濟所需的原油和工業產品。由此,最近幾年來,中國成為南北韓對外貿易最大夥伴,與此同時,引起南北韓經濟對中國依存度的深化,因而,中國對韓半島的影響力正在擴大。
    Since the start of the 21st century, with constant intensification of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China has pursued much-evolved Korean Peninsula policy for its own strategic goals as following: First, to strengthen its own economic interest; Second, to make the geoeconomic partnership with the two Koreas; Third, to make the partnership as the leverage for regional strategy.
    For the sake of securing economic common interest and geoeconomic complementarities with the two Koreas, China seeks to develop the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 with North and South Korea. At the same time, China seeks to ensure its influence on the Korean Peninsula by using its geoeconomic advantage on the Korean Peninsula. Based on the relations, China hopes to remove the destabilizing factors in the security on the Korean Peninsula, and seeks to restrain American influence and Japan’s power. From this viewpoint, China’s Korea Policy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China`s foreign polic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oeconomic strateg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the two Koreas are much important with regard to building favorable environment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relations of China-South Korea and China-North Korea have economically and politically beneficial space.
    Therefore, on the one hand, China has been strengthening political cooperation with South Korea, and China has been forcing the North Korea to abandon the brinkmanship diplomacy by using economic inducements through cooperation with South Korea. As a result, it was designed for maintaining peace and stability on the Korean Peninsula. On the other hand, by utilizing the geoeconomic advantage with the two Koreas, China has strengthened the economic cooperation with the two Koreas; it has deepened the two Koreas’ economic dependency on China; As a result, it has been taking the lead in geoeconomic cooperation with the two Koreas; and it has been securing its strategic advantage and influence over the Peninsula.
    The objective of China’s Korea policy is to make the Peninsula be the ditch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maximize its geoeconomic interest; besides, to make the Koreas become neutralizing by taking advantage of geoeconomic influence.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na’s geoeconomic policy on the Peninsula, its relations with the two Koreas have become much closer. In some realms, China surpassed neighboring big powers’ influence.
    In the realm of politics and security, China has pursued the mutual confidence building by the means such as reciprocal visits, mutual dialogue mechanism and hot-line setting with the leadership of the two Koreas for the sake of strengthening of the bilateral relationship and securing of the regional security.
    And, in the realm of economy, while China brought in investment and high technology from the South side and the mineral resources from the North side, it provided the huge export market for the Peninsula, especially the crude oil and industrial products for the North. Recently, China has become one of the two Korea’s biggest trade partner.
    Consequently, the two Koreas’ economic dependency on China has been deepening and China’s influence on the Peninsula has been expanding.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分
    一、官方文書
    〈中日聯合新聞公報〉,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日大使館網,2007年4月11日。〈http://www.fmprc.gov.cn/chn/wjdt/1179/t310504.htm〉
    〈中日韓推進三方合作聯合宣言〉,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2003年10月13日。http://www.fmprc.gov.cn/chn/ziliao/wzzt/zgcydyhz/dqcdmeyzrhdld/t27727.htm
    〈中日關於全面推進戰略互惠關係的聯合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2007年5月7日。〈http://www.fmprc.gov.cn/chn/wjdt/1179/t432471.htm〉
    〈中國外交政策〉,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2006年8月24日。〈http://www.mfa.gov.cn/chn/wjdt/wjzc/t24782.htm〉
    〈中國外交部就朝鮮實施核試驗發表聲明〉,2006年10月10日,人民網。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06-10/10/content_11472973.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俄羅斯聯邦聯合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2003年5月28日。〈http://www.fmprc.gov.cn/chn/wjb/zzjg/dozys/gjlb/1706/1707/t24245.htm〉
    〈中華民國進出口貿易國家(地區)名次表〉,經濟部國際貿易局。http://cus93.trade.gov.tw/FSC3/FSC3040R.ASP?rptName=FSC3040R&typ=A&BYEAR=200701&EYEAR=200712&USER_ID=&intType=1
    〈中蒙發表聯合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2003年6月6日。〈http://www.fmprc.gov.cn/chn/wjb/zzjg/yzs/gjlb/1261/1262/t23680.htm〉
    〈中韓經貿簡況〉,中華人民共和國大韓民國大使館經濟商務參贊處,2008年5月29日。〈http://kr.mofcom.gov.cn/aarticle/zxhz/hzjj/200805/20080505564478.html〉
    〈中韓聯合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2003年7月12日。〈http://www.fmprc.gov.cn/chn/wjb/zzjg/yzs/gjlb/1236/1237/t57973.htm〉
    〈台商對中國大陸投資金額統計〉,《兩岸經濟月報大陸委員會》,第176期,大陸委員會網。http://www.mac.gov.tw/ big5/statistic/em/176/10.pdf
    〈外交部發言人秦剛舉行例行記者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2008年5月27日。〈http://www.fmprc.gov.cn/chn/xwfw/fyrth/t440969.htm〉
    〈在全球化中實現共同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2005年5月23日。
    〈http://www.fmprc.gov.cn/chn/ziliao/wzzt/jjywj/2286/t196795.htm〉
    〈第四輪六方會談共同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2005年9月19日。
    〈http://www.fmprc.gov.cn/chn/ziliao/wzzt/cxbdhwt/t212681.htm〉
    〈首次中日經濟高層對話新聞公報〉,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日大使館網,2007年12月2日。〈http://www.fmprc.gov.cn/chn/wjdt/1179/t386476.htm〉
    〈蒙古國石油資源與採開〉,蒙古國國家工商會上海代表處,2007年3月9日。http://mncci-sh.com/upfile/200739155556896.doc
    〈蒙古對華貿易統計〉,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2006年2月26日。http://mn.mofcom.gov.cn/aarticle/zxhz/tjsj/ 200602/20060201591989.html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毛澤東選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周恩來選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重印版)。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鄧小平文獻》(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
    毛麗斐,〈實施海洋開發,促進中華民族復興〉,國家海洋局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2008年2月19日。〈http://cima.gov.cn/16meeting/16meeting-04.htm〉
    二、學術專著
    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院,《國際環境與中國的和平發展》。北京:時事出版社,2006年。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亞太戰略場:世界主要力量的發展與角逐》。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國際戰略與安全形勢評估(2005/2006)》。北京:時事出版社,2006。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東北亞地區安全政策及合作構想》。北京:時事出版社,2006。
    中華歐亞基金會,《地緣政治與中共外交戰略》。台北:大屯,2006年。
    北京外國問題研究會,《亞洲區域合作路線圖》。北京:時事出版社,2006年。
    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國際戰略形勢分析:2006-2007》。北京:時事出版社,2007年。
    復旦大學韓國研究中心編,《韓國研究論叢(第13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牛大勇、沈志華,《冷戰與中國的周邊關係》。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年。
    王逸舟,《全球政治與中國外交:探尋新的視角與解釋》。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
    王傳劍,《雙重規制:冷戰後美國的朝鮮半島政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
    王樹春,《經濟外交與中俄關係》。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7年。
    石之瑜,《中共外交的理論與實踐》。台北:三民書局,1994年。
    石源華主編,《韓國研究論叢:第十五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7年。
    石源華、胡禮忠,《東亞漢文化圈與中國關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朱立群、王帆主編,《東亞地區合作與中美關係》。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
    朱松柏主編,《新世紀的中國大陸情勢與東亞》。台北:政大國關中心,2004年。
    朱松柏主編,《新世紀亞太情勢與區域安全》。台北:政大國關中心,2003年。
    朱炳元主編,《全球化與中國國家利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朱聽昌主編,《中國周邊安全環境與安全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
    呂亞力,《政治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9刷),2000年。
    阮宗澤,《中國崛起與東亞國際秩序的轉型:共有利益的塑造與拓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吳心伯,《太平洋上不太平:冷戰後時代的美國亞太安全戰略》。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
    吳安家主編,《中共政權四十年的回顧與展望》。台北:政大國際關係中心,1995年。
    吳奇南、陳鴻斌,《中日關係瓶頸論》。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年。
    吳磊,《中國石油安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沈定昌,《韓國外交與美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
    沈偉烈、陸俊元主編,《中國國家安全地理》。北京:時事出版社,2001年。
    宋新寧、陳岳,《國際政治經濟學概論》。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
    李少軍主編,《國際戰略報告:理論體系、現實挑戰與中國的選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李文,《東亞合作的文化成因》。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5年。
    李而炳主編,《21世紀前期中國對外戰略的選擇》。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年。
    李登科,《冷戰後中共對中東地區的外交政策》。台北:正中書局,1995年。
    李敦球,《戰後朝和關係與東北亞格局》。北京:新華出版社,2007年。
    李路曲,《東亞模式與價值重構:比較政治分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李義虎,《地緣政治學:二分論及其超越:兼論地緣整合中的中國選擇》。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李樹直主編,《十六大與未來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李繼東等著,《21世紀中國地院經濟戰略:華南經濟圈研究》。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年。
    拉納(著)、羅松濤、邱敬(譯),《雙邊外交》。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孟慶義、趙文靜、劉會清,《朝鮮半島:問題與出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武桂馥、郭新寧,《新世紀初亞太戰略從橫》。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4年。
    金喜德,《21世紀初的日本政治與外交》。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
    姚遠、汪恆(譯)、William Nester原著,《國際關係:21世紀的政治與經濟》(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olitics and Economics in the 21st Century)。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倪世雄,《當代西方國際關係理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
    倪健民等著,《中國國際戰略》。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孫承,《日本與東亞:一個變化的時代》。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5年。
    唐世平主編,《冷戰後緊鄰國家對華政策研究》。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5年。
    徐文吉,《朝鮮半島時局與對策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7年。
    徐成芳,《和平方略:中國外交策略研究》。北京:時事出版社,2001年。
    時殷弘,《戰略問題三十篇:中國對外戰略思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
    高連福主編,《東北亞國家對外戰略》。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高崇雲,《中共與南北韓關係的研究》。台北:正中書局,1989年。
    陳向陽,《中國睦鄰外交:思想、實踐、前瞻》。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年。
    陳啟懋,《中國對外關係》。台北:吉虹資訊,2000年。
    陳偉華,《軍事研究方法論》。龍潭:國防大學,2003年。
    陳峰君、王傳劍,《亞太大國與朝鮮半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陳峰君、祁建華,《新地區主義與東亞合作》。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7年。
    戚文海等著,《東北亞經貿合作全方位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康紹幫、宮力等著,《國際戰略新論》。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6年。
    張小明(譯)、Joseph Nye原著,《理解國際衝突:理論與歷史》(Understanding International Conflicts: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History)。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張文木,《世界地緣政治中的中國國家安全利益分析》。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2004年。
    張幼文、徐明棋,《經濟強國:中國和平崛起的趨勢與目標》。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張幼文、黃仁偉等著,《2005中國國際地位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2007中國國際地位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張德明,《東亞經濟中的美日關係研究(1945-2000)》。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張德廣主編,《變動的世界與中國外交》。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8年。
    張學斌,《經濟外交》。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張鴻,《區域經濟一體化與東亞經濟合作》。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張蘊嶺主編,《未來10-15年中國在亞太地區面臨的國際環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中國與周邊國家:建構新型夥伴關係》。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
    張驥,《跨世紀中國的國際環境與對外戰略》。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8年。
    許志嘉,《中共外交決策模式研究》。台北:水牛出版社,2000年。
    ,《當代中國外交政策與中美關係》。台北:生智,2004年。
    許嘉主編,《冷戰後中國周邊安全態勢》。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3年。
    傅崐成、水秉和編,《中國與東北亞海洋糾紛》。台北:問津堂,2007年。
    黃安余,《新中國外交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黃華,《八十年代外交形勢政策與今後任務》。台北:安全局編印,1980年。
    葉自成,《中國大戰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楊成緒,《中國周邊安全環境透視》。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3年。
    楊勉主編,《國際政治中的中國外交》。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年。
    楊貴言,《中日韓自由貿易區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楊潔勉,《大整合:亞洲區域經濟合作趨勢》。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
    楊毅主編,《國際戰略形勢分析:2003-2004》。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4年。
    楊魯慧等著,《亞太發展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6年。
    董輔礽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年。
    趙全勝,《解讀中國外交政策:微觀、宏觀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台北:月旦出版社,1999年。
    趙英,《大國天命:大國利益與大國戰略》。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1年。
    趙英等著,《大國之途:21世紀初的中國經濟安全》。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趙傳君主編,《東北亞三大關係研究:經貿.政治.安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東北經濟振興與東北亞經貿合作》。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趙慶寺、黃虛峰,《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上海:華東工理大學出版社,2004年。
    劉宏煊主編,《中國睦鄰史: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1年。
    劉長敏,《論朝鮮核問題解決中的國際斡旋與調整》。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7年。
    劉金質等著,《當代中韓關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劉金質、潘京初編,《中國與朝鮮半島國家關係文件資料彙集(上、下)》。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
    劉建飛、林曉光,《21世紀初期的中美日戰略關係》。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2年。
    劉雪蓮,《地緣政治學》。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2002年。
    劉靜波主編,《21世紀初中國國家安全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2006年。
    蔡瑋主編,《東亞與台、日、中的新形勢》。台北:政大國關中心,2005年。
    樓耀亮,《地緣政治與中國國防戰略》。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蕭歡容主編,《和平的地理學:中國學者論東亞地區主義》。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年。
    閻學通、孫學峰,《國際關係研究實用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中國崛起與其戰略》。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謝益顯,《中國當代外交史(149-2001)》。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年。
    ,《當代中國外交思想史》(重印版)。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
    鞠海龍,《亞洲海權與地緣格局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叢鵬主編,《大國安全觀比較》。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年。
    顏聲毅,《當代中國外交》。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鍾倫納,《應用社會科學研究法》。台北:台灣商務,1993年。
    三、期刊
    于有慧,〈中共外交政策走向與選擇〉。《問題與研究》,第43卷第1期,2004年1、2月,頁105-124。
    仇發華,〈中國在朝鮮核問題上的作用及其受侷限的原因分析〉。《東北亞論壇》,第14卷第2期,2005年3月,頁23-27。
    王少普,〈日本的區域主義及中國的外交選擇〉。《中國外交》,2005年9期,頁25-29。
    王生,〈韓國疏美親中現象剖析〉。《東北亞論壇》,第15卷第2期,2006年3月,頁87-92。
    王志偉、孫泓,〈朝鮮經濟發展趨勢分析〉。《亞太經濟》,2007年第5期,頁81-84。
    王勝今、王鳳玲,〈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新構想〉。《東北亞論壇》,總第45期,2003年1月,頁3-8。
    尹勝炫,〈中國對韓國直接投資情況的研究〉。《東北亞論壇》,第17卷第2期,2008年3月,24-29。
    方廣順、王松濤,〈東北亞區域合作的必要性及其實現路經〉。《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卷第2期,2006年6月,頁45-48。
    石源華,〈論中國對朝鮮半島和平機制問題的基本立場〉。《中國外交》,2006年10期,頁57-63。
    ,〈朝鮮核試爆與重開六方會談〉。《東北亞論壇》,第16卷第1期,2007年1月,頁53-57。
    朴英愛,〈論東北亞地區新海洋秩序與我國的對策〉。《東北亞論壇》,第13卷第3期,2004年5月,頁16-20。
    朱松柏,〈中共與南北韓關係的現況與展望〉。《中國大陸研究》,第40卷第3期,1997年3月,頁28-42。
    ,〈兩韓和解與東北亞新秩序〉。《問題與研究》,第40卷第1期,2001年1、2月,頁1-14。
    ,〈兩岸交流與兩韓關係之比較〉。《問題與研究》,第40卷第6期,2001年11、12月,頁1-11。
    朱蓓蕾,〈全球化與中共安全觀:轉變與挑戰〉。《中國大陸研究》,第46卷第6期,2003年11、12月,頁75-108。
    朱鋒,〈六方會談後的朝核問題:問題與前景〉。《國際政治》,2004年1月,頁88-96。
    朱遼野,〈促進合作、維護和平、實現共贏:東北亞地區國際關係走勢分析〉。《東北亞論壇》,第13卷第2期,2004年3月,頁35-38。
    何一鳴,〈中韓經貿關係:成就、挑戰與前景〉。《亞太經濟》,2007年第2期,頁61-65。
    宋魁,〈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新態勢及其對策〉。《東北亞論壇》,第15卷第5期,2006年9月,頁7-17。
    吳心伯,〈東北亞的決策: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亞洲研究》,第40期,2001年9月,頁8-25。
    李玉潭、龐德良,〈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新構想:關於建立中、日、韓緊密型經濟合作體的探討〉。《東北亞論壇》,2000年第4期,頁6-8。
    李明,〈現階段中共與北韓關係及其對東北亞安全之影響〉。《韓國學報》,第18期,2004年6月,頁211-224。
    ,〈中國大陸和平發展與朝鮮半島形勢〉。《中國外交》,2006年4期,頁48-52。
    李南周,〈朝鮮的變化與中朝關係:從傳統友好合作關係到實利關係〉。《現代國際關係》,2005年第9期,頁53-58。
    李軍,〈盧武鉉政府和平繁榮政策淺析〉。《現代國際關係》,2003年4期,頁48-64。
    李華鋒,〈東北亞:中國新世紀外交的首要區域〉。《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4卷1期,2001年3月,頁20-24。
    周永生,〈21世紀初日本對外區域經濟合作戰略〉。《世界經濟與政治》,2008年第4期,頁72。
    周松蘭、劉棟,〈朝鮮改革開放經濟發展戰略研究〉。《東北亞論壇》,第13卷2期,2004年3月,頁57-61。
    季志業,〈俄羅斯朝鮮半島政策的演變及走勢〉。《現代國際關係》,2003年第2期,頁8-11。
    孟慶義,〈國家利益:中韓建交的歷史意義〉。《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1995年,頁44-46。
    邱丹陽,〈中國和平崛起戰略的地緣經濟實踐: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為例〉。《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1期,2006年1月,頁8-12。
    邱坤玄,〈結構現實主義與中共大國外交格局〉。《東亞季刊》,1999年夏季,頁23-38。
    ,〈冷戰後中共與朝鮮半島的權力平衡〉。《亞州研究》,第40期,2001年9月,頁90-111。
    河凡植,〈和平繁榮政策與韓中關係的發展〉。《問題與研究》,第47卷第1期,2007年3月,頁127-149。
    林利民,〈朝核危機管理與中國的外交選擇〉。《現代國際關係》,2006年第8期,頁32-38。
    ,〈對中國亞太地緣戰略的幾點思考〉。《現代國際關係》,2008年第5期,頁26-27。
    林麗香,〈中共與北韓核危機-兼論外交策略的轉變〉。《航空技術學院學報》,第3卷第1期,2004年,頁221-229。
    金柄珉,〈東北亞文化與東北亞經濟〉。《東疆學刊》,第23卷第2期,2006年4月,頁11-17。
    門洪華,〈中國和平崛起的國際戰略框架〉。《世界經濟與政治》,2004年第6期,頁14-19。
    禹守根、汪偉民,〈韓國在六邊會談中的多重平衡外交〉。《東北亞研究》,第15卷第5期,2006年9月,頁108-111。
    段永軍,〈中國東北地區參與東北亞區域經合作的發展戰略頁〉。《遼寧學院學報》,2005年2期,頁45-50。
    徐文吉,〈朝鮮的核、導戰略態勢及其影響〉。《東北亞研究》。第16卷第1期,2007年1月,頁48-52。
    徐長文,〈持續發展的中朝經貿合作〉。《和平與發展》,2006年第2期,頁31-33。
    唐仁俊,〈後冷戰時期中共對朝鮮半島外交政策之分析〉。《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第7期,2000年7月,頁54-61。
    唐世平、張蘊岭,〈中國的地區戰略〉。《世界經濟與政治》,2004年第6期,頁8-13。
    祝濱濱、支大林,〈東北亞各國經濟合作開發與開放政策比較研究〉。《東北亞論壇》,第16卷第6期,2007年11月,頁57-61。
    陳祖明,〈東北亞安全形勢與中韓合作〉。《和平與發展》,2003年3期,頁26-29。
    陳揚,〈在利益與協調之間:朝核問題與中美關係〉。《中國外交》,2005年5期,頁14-19。
    陳龍山,〈朝鮮對中國的經濟依存度分析〉。《東北亞論壇》,第17卷第2期,2008年3月,頁8-12。
    崔立如,〈朝鮮半島安全問題:中國的作用〉。《現代國際關係》,2006年9期,頁42-47。
    張少文,〈八十年代中共的對韓政策〉。《韓國學報》,第9期,1990年6月,頁127-143。
    ,〈中共與韓國建交之背景目的與影響評估〉。《韓國學報》,第12期,1993年11月,頁221-236。
    張玉山,〈中朝經貿關係發展的現狀及未來走勢分析〉。《東北亞論壇》,第15卷第1期,2006年1月,頁3-7。
    張旺,〈地緣經濟因素對冷戰後國際關係的影響〉。《教學與研究》,2001年第7期,頁52-55。
    張登及,〈中共朝鮮半島戰略偏好架構試擬〉。《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5期,2004年5月,頁110-114。
    張祥山,〈從中共和平掘起到建構和諧世界的國際戰略看當前台灣的外交戰略選擇〉。《展望與探索》,第6卷第3期,2008年3月,頁22-41。
    張雅君,〈十六大後的中共外交:相互依賴深化下的利益、挑戰與政策取向〉。《中國大陸研究》,第46卷第2期,2003年、4月,頁1-26。
    張蜀誠,〈中共是由安全與領土爭端的關係〉。《展望與研究》,第6卷第2期,2008年,2月,頁91-115。
    張寶仁,〈近期中朝經貿合作現狀及其發展趨勢剖析〉。《東北亞論壇》,第14卷第5期,2005年9月,頁10-15。
    ,〈近期朝鮮經濟發展變化及中韓的作用〉。《東北亞論壇》,第16卷第5期,2007年9月,頁78-83。
    許志嘉,〈中國新睦鄰外交政策:戰略意涵與作為〉。《遠景基金會季刊》,第8卷第3期,2007年7月,頁43-89。
    程玉潔,〈盧武鉉對朝政策變化的影響分析〉。《現代國際關係》,2003年6期,頁34-35。
    黃鳳志,〈東北亞地區均勢安全格局探析〉。《現代國際關係》,2006年第10期,頁6-10。
    楊志恆,〈中共及日本在東北亞的角色〉。《遠景季刊》,第2卷第4期,2001年10月,頁29-53。
    廖小娟,〈中共與北韓的雙邊關係:以兩次核武危機的處理檢視〉。《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5期,2005年5月,頁34-47。
    劉忠華,〈東北亞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趨勢與實現途徑。《東北亞論壇》,第14卷第6期,2005年11月,頁13-17。
    劉清才,〈俄羅斯總統普京的朝鮮半島政策與朝核立場〉。《東北亞論壇》,第13卷第1期,2004年1月,頁28-31。
    劉雪蓮,〈從地緣政治角度看中日關係〉。《東北亞論壇》,第13期第4卷,2004年7月,頁75-79。
    劉雪蓮、霍雪輝,〈中國在朝鮮半島的地緣安全戰略分析〉。《東北亞論壇》,第16卷第5期,2007年9月,頁50-56。
    劉德海,〈中共對北韓政策之變遷-從戰略合作到政治支持〉。《韓國學報》,第12期,1993年11月,頁193-207。
    ,〈90年代中共的朝鮮半島政策與兩韓研究〉。《韓國學報》,13期,1995年6月,頁183-204。
    ,〈一九九二年以來的中共與兩韓關係〉。《國際關係學報》,第15期,頁215-237。
    趙成儀,〈中國大陸參與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的嘗試:圖們江流域開發計畫的現況與前景〉。《展望與探索》。第6卷第3期,2008年3月,頁42-59。
    趙傳君、孫永,〈加強中朝經貿合作的戰略思考〉。《求是學刊》,第33卷第2期,2006年3月,頁54-59。
    潘廣輝,〈俄羅斯在解決朝鮮半島事務中的作用論析〉。《東北亞論壇》,第15卷第2期,2006年3月,頁49-55。
    蔡東杰,〈後冷戰時期美國東亞政策及其戰略佈局〉。《東亞研究》,第39卷第2期,2008年6月,頁176-193。
    盧光盛,〈國際關係理論中的地緣經濟學〉。《世界經濟研究》,2004年3期,頁11-16。
    韓銀安,〈淺析地緣經濟學〉。《外交學院學報》,2004年3月,頁70-75。
    韓鎮涉,〈發展中韓關係迎接21世紀的挑戰〉。《中國外交》,2000年5月,頁40-43。
    四、研討會論文
    李明,〈中國崛起與朝鮮半島安全〉。發表於《中國崛起與全球安全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國際衝突與危機管理研究室主辦,2005年6月10日,頁1-18。
    蓧原啟方,〈廣開土王冊封記事的再檢討:以後燕的冊封官爵名為中心〉。發表於《第十七屆中韓文化關係國際學術會議》,台北:中華民國韓國研究學會主辦,2008年12月28日),頁348-360。
    五、網路專文
    〈中國包攬北韓資源開採,恐城中國東北第四省〉,2007年4月12日,星島環球網。http://www.stnn.cc:82/euro_asia/200704/t20070412_512759.html
    〈中國拘禁新義州特區長官北韓丟面子〉,大紀元網,2002年10月18日。http://www.epochtimes.com/b5/2/10/18/n236764.htm
    〈中國首批援朝物資交付朝方〉,新華網,2004年4月25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4-04/25/content_1439013.htm
    〈中國模式行不通,北韓改革開放要學越南〉,2008年8月5日,星島環球網。http://www.stnn.cc:82/pacific_asia/200808/t20080805_841982.html
    〈日本去年對中國投資下跌30% 轉向越南印度〉,星島環球網,2007年4月4日。http://www.singtaonet.com:82/fin/200704/t20070404_506849.html
    〈北韓核爆撼動東亞各局,中朝關係瀕臨破裂〉,2006年12月12日,星島環球網。http://www.stnn.cc:82/weekly/weekly0633/weekly0633_6/t20061212_4176 27.html
    〈北韓對中國的依附與反依附〉,《星島網刊》,第41期,星島環球網,2007年3月15日。http://www.stnn.cc:82/weekly/weekly0641/4/200703/t20070315_490 845.html
    〈首次中日經濟高層對話新聞公報〉,新華網,2007年12月3日。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2/03/content_7190268.htm
    〈泰世界日報:兩韓鐵路試通是開始和解的象徵〉,中國評論新聞網,2007年5月22日。http://gb.chinareviewnews.com/doc/1003/7/2/9/100372913.html?Colu id=7&kindid=0&docid=100372913&mdate=0911123624
    〈琿春市全力實施中朝“路港區一體化”項目加快大圖們江合作開發進程〉,2006年2月15,吉林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商務之窗網。http://yanbian.mofcom.gov.cn/aarticle/dxsw/200602/20060201516259.html
    〈鞏固中朝關係,習近平訪朝鮮提供億元援助〉,中國評論新聞網,2008年7月4日。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06/8/8/0/100688055.html?coluid =7&kindid=0&docid=100688055
    江澤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人民網,2002年11月17日。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16/20021117/868417.html
    呂國棟,〈蒙古資源勘探和開發現狀〉,中共能源網,2005年3月25日。http://www.china5e.com/news/zonghe/200503/200503250172.html
    李少軍,〈國際關係學的研究方法〉,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網。http://www.iwep.org.cn/guojizhengzhi/gjgxxdyjff_lishaojun.pdf+
    李敦球,〈溫家寶訪韓 中韓關係從全面合作向戰略合作轉變〉,中國網,2007年4月12日。http://big5.china.com.cn/international/txt/2007-04/12/content_81067 99.htm
    李寒秋,〈綜述朝鮮半島地緣政治格局和外交戰略框架〉,中國報導週刊網,2003年3月8日。http://www.weekmag.com/html/1635.htm
    周大地,〈中國能源供應面民的挑戰〉,中國網,2007年8月9日。http://big5.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nywt/2007-08/09/content_8653127.htm
    周子衡,〈中國經濟發展的戰略:與東亞經濟一體化〉,北京社會經濟研究院網,2005年5月20。http://www.bjsjs.org/news/news.php?intNewsId=1635
    林經豪,〈韓國對中國投資超過日本居首位〉,台灣商務網,2007年12月5日。http://www.taiwanpage.com.tw/new_view.cfm?id=13820
    徐寶康,〈願為東北亞共同發展而努力〉,新華網,2005年5月8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05/08/content_2927693.htm
    娜琳、圖門其其格,〈中蒙經貿關係現狀〉,《海外投資與出口信貸》,2006年6期。http://www.eximbank.gov.cn/hwtz/2006/2_21.doc
    陳家光,〈蘇岩礁:正在被韓國蠶食的中國藍色國土〉,《軍事文摘》,2007年第3期。http://jswz.qikan.com/ArticleView.aspx?titleid=jswz20070305
    張西虎,〈朝鮮半島核危機與中國的現實選擇〉,《二十一世紀》網絡版,總第42期,2005年9月。http://www.cuhk.edu.hk/ics/21c/supplem/essay/0506056.htm
    張意軒,〈日對華投資出現第三次高潮〉,2007年12月21日,人民網。http://finance.people.com.cn/GB/6681049.html
    劉秀蓮,〈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中的國家利益紛爭〉,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網,2006年2月22日。http://old.iwep.org.cn/pdf/2006/dbyqyjjhzzdgjlyfz_liuxiulian.pdf
    鄭又平、林彥志,〈中國走出去戰略之分析:跨世紀中國經濟的轉變〉,《國政研究報告》,097-006號,2008年8月28日。http://www.npf.org.tw/particle.php?sid=4589&topic=2
    鄭興、黃敏,〈中韓留學生成為兩國最大的留學生群體〉,中國網,2007年8月23日。http://big5.china.com.cn/education/txt/2007-08/23/content_8732244.htm
    六、網頁資料
    人民網。http://paper.people.com.cn
    大紀元網。http://www.epochtimes.com
    大陸委員會網。http://www.mac.gov.tw
    中國能源網。http://www.china5e.com
    中國網。http://big5.china.com.cn
    中國評論新聞網。http://gb.chinareviewnews.com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網。http://www.iwep.org.cn
    中國進出口銀行網。http://www.eximbank.gov.cn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http://www.fmprc.gov.cn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網。http://mn.mofcom.gov.cn
    中華民國經濟部網。http://www.moea.gov.tw/home.html
    北京社會經濟研究院網。http://www.bjsjs.org
    台灣商務網。http://www.taiwanpage.com.tw
    吉林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商務之窗網。http://yanbian.mofcom.gov.cn
    星島環球網。http://www.singtaonet.com:82
    軍事文摘網。http://jswz.qikan.com
    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http://www.npf.org.tw
    國家海洋局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網。http://cima.gov.cn
    蒙古國國家工商會上海代表處網。http://mncci-sh.com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網。http://cweb.trade.gov.tw
    貳、英文部分
    一、學術專著
    Armstrong, J.D. Revolutionary Diplomacy: Chinese Foreign Policy and United Front Doctrin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7.
    Barnett, A. Doak. The Making of Foreign Policy in China: Structure and Process.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1985.
    Cho, Soon-Sang. Korea in World Politics 1945-1950. Berkel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7.
    Fairbank, John K. eds. The Chinese World Order: Traditional China’s Foreign Relation. Cambridge, UK: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8.
    Johnston, Alastair Iain and Robert S. Ross eds. Engage China The Management of an Emerging Power. London and N.Y.: Routledge, 1999.
    Kim, Hakjoon. Korea’s Relations with Her Neighbors in A Changing World. Seoul: Hollym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1993.
    Kim, Samuel S, eds., North Korean Foreign Relations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H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Kokuben, Ryosei and Jisi Wang, eds., The Rise of China and a Changing East Asian Order. Tokyo & New York: Japan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Exchange, 2004.
    Kornberg, Judith F. & John R. Faust, eds., China in World Politics: Policies, Processes, Prospects. Vancouver and Toronto: UBCPress, 2005.
    Lee, Steven Hugh.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 in Asia. Columbia: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5.
    Lieberthal, Kenneth G. Sino-Soviet Conflict in 1970s: Its Evolution Implications for the Strategic Triangle. Santa Monica, CA: Rand, 1978.
    Lim, Robin. The Geopolitics of East Asia: search for equilibrium.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2003.
    Luttwak, Edward N. The Endangered American dream: How to Stop the United State from Becoming A Third World Country and How to Win the Geo-economic Struggle for Industrial Supremacy.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1993.
    Nester, William.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Geopolitical and Geoeconomic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1995.
    Shambaugh, David. Beautiful Imperialist: China Perceives America 1972-1990.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1.
    Thornton, Judith &Charles E. Ziegler, Russia’s Far East: A Region at Risk. Seattle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02.
    Whiting, Allen S. China Crosses the Yalu: The Decision to enter the Korean War.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0.
    Zhang, Yunling. East Asian Regionalism and China. Beijing: World Affairs Press, 2005.
    二、期刊
    Beck, Peter M. & Nicholas Reader. “China and North Korea: Comrades Forever?〔Part Ι〕.” Korea and World Affairs, vol. 30, no. 1, Spring 2006, pp. 47-78.
    . “China and North Korea: Comrades Forever?〔Part II〕.” Korea and World Affairs, vol. 30, no. 2, Summer 2006, pp. 201-237.
    Cha, Du-Hyeogn. “ROK-U.S. Command Relations Adjustment: Issues and Prospects.” Korea and World Affairs, vol. 30 no. 4 Winter 2006, pp. 483-495.
    Chang, Ya-Chung. “Peiking’s Influence in the Nuclear Crisis on the Korean Peninsula,” Issues & Studies, vol. 30, no. 11, November 1994, pp. 104-122.
    Camberlin, Paul F. “ROK-U.S Interest and Alliance in a New Era: A Prescription for Change.” Korea and World Affairs, vol. 29, no. 4, Winter 2005, pp. 504-531.
    Cheng, Joseph Yu-shek. “China and The Korean Situation: The Challenge of Pyongyang’s Brinkmanship.” East Asia, vol. 20, no. 4, Winter 2004, pp. 52-76.
    Chung, Jae Ho. “America’s View of China-Korea Relations: Public Opinions and Elite Perceptions.” The Korean Journal of Defense Analysis, vol. 17, no. 1, Spring 2005, pp. 213-232.
    Gong, Keyu. “The North Korean Nuclear Issue and China’s National Interests.” Korea and World Affairs, vol. 30, no. 4, Winter 2006, pp. 465-482.
    Jaeho Hwang, “Measuring China’s Influence over North Korea,” Issues & Studies, vol. 42, no. 2 June 2006, pp. 205-232.
    Jiang, Wenran. “New Dynamics of Sino-Japanese Relations.” Asian Perspective, vol. 31, no. 1 2007, pp. 15-41.
    Kahrs, Tuva. “Regional Security Complex Theory and Chinese Policy towards North Korea.” East Asia, vol. 21, no. 4, Winter 2004, pp. 64-82.
    Kim, Tae-ho. “Sino-ROK Relations at a Crossroads: Looming Tensions amid Growing Interdependence.” The Korean Journal of Defense Analysis, vol. 17, no. 1, Spring 2005, pp.129-149.
    Koh, Yu-hwan. “Roh Moo-hyun Administration’s North Korea Policy and Nuclear Crisis Management.” Korea and World Affairs, vol. 30, no. 4, Spring 2006, pp. 5-30.
    Lee, Chae-Jin. “The Role of China in the Korean Unification Process.” Asian Perspective, vol. 10, no.1, Spring/Summer 1986, pp. 96-112.
    Lee, Hong-Yung. “China’s Triangle with Two Koreas.” China Studies, no.4, Spring 1998, pp. 91-106.
    . “The Korean Issue in the Context of Sino-American Relations.” Korean Unification Studies, vol. 10, no. 1, 2006, pp. 141-158.
    Rhyu, Sang-young and Seungjoo Lee. “Changing Dynamics in Korea-Japan Economic Relations: Policy Idea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Asian Survey, vol. 46, no. 2, 2006, pp. 195-214.
    Shin, Kak-Soo. “The Implication of the Rise of China for South Korean Foreign Policy.” Korea and World Affairs, vol. 31, no. 1, Spring 2007, pp. 13-38.
    Simmons, Robert R. “China’s Cautions Relations with North Korea and Indochina.” Asian Survey, no. 11 July 1971, pp. 633-634.
    Song, Mon-Soon. “Northeast Asia and the ROK-U.S. Alliance: Why the Alliance Is Vital for the Region and for the United States.”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Interests, vol. 30, no. 2 March-April 2008, pp. 59-62.
    Suslina, Svetlana S. “Russo-Korean Economic Cooperation in the XXI Century: New Opportunities and New Challenges.” The Journal of East Asian Affairs, vol. 21, no. 2 Fall-Winter 2007, pp. 139-157.
    Takeda, Yosinori. “Putin’s Foreign Policy toward North Korea.”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Asia-Pacific, vol. 6, no. 2, 2006, pp. 189-207.
    Turner, Jonathan H. “Some Elementary Theoretical Principles on Geo-Politics and Geo-Economics.” EurAmenrica, vol. 28, no.3, September 1998, pp. 41-72.
    Woo, Seongji. “The Korean Peninsula and Northeast Asian Regional Cooperation.” Korea and World Affairs, vol. 28, no. 4, Winter 2004, pp. 291-396.
    Xia, Liping. “The Role of the Korean Factor in China’s Foreign Policy.” Korea and World Affairs, vol. 29, no. 2, Summer 2005, pp. 249-276.
    . “U.S. Policy toward the Korean Peninsula and the North Korean Nuclear Issue: Chinese Perspectives.” Korea and World Affairs, vol.31, no. 1 spring 2006, pp. 79-104.
    Yang, Seunghan and Woosang Kim, Yongho Kim. “Russo-North Korean Relations in the 2000s: Moscow’s Continuing Search for Regional Influence.” Asian Survey, vol. 44, no. 6, 2006, pp. 794-814.
    Yu, Bin. “The Study of Chinese Foreign Policy: Problems and Prospects.” World Politics, vol.46, no.2, January 1994, pp. 235-261.
    Zagoria, Donald S. “East Asia Security Challenge.”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Interests, vol. 29, no. 1, January-February 2007, pp. 11-22.
    Zhang, Xiaoming. “The Rise of China and Community Building in East Asia,” Asian Perspective, vol. 30, no. 3, 2006, pp. 129-148.
    三、網路專文
    Baker, Stephen H. “Stand-0ff with North Korea: War Scenarios and Consequences”, Center for Defense Information, http://www.cdi.org/north-korea/north-korea-crisis.pdf
    Tkacik, John J. “Getting China to Support a Denuclearized North Korea,” Background, no. 1678, August 25, 2003, pp. 1-11. www.heritage.org/Research/AsiaandthePacific/upload/47977_1.pdf
    四、網頁資料
    http://www.thefreedictionary.com
    參、韓文部分
    一、官方文書
    〈조약,협정체결현황(2007년5월 현재)〉,2007년5월17일,주중국한국대 사관.http://www.koreanembassy.cn/contents/politics/serv2-75.aspx?bm =2&sm =3&fm=6
    《2004외교백서》. 서울:외교부,2004년. http://www.mofat.go.kr/pdffiles/2004_01.pdf
    《2006통일백서》. 서울:통일부,2006년. http://www.unikorea.go.kr/kr/KCO/KCO0403P.jsp
    통일교육원연구개발팀,《2006통일문제의 이해》. 서울:통일부,2006년.
    통일부정책홍보본부정책2담당관실,〈참여정부의평화번영정책〉,《평화 번영정책해설자료》. 서울:통일부,2003년.
    二、學術專著
    극동문제연구소편,《북한전서》(상권). 서울:극동문제연구소,1974년.
    김영윤,《북한 광물자원 개발을 위한 남북협력 방안 연구》. 서울:통일 연구원,2005년.
    김영화,《등소평 리더쉽과 중국의 미래》. 서울:문원,1997년.
    류정아외,《동북아 문화교류 활성화를 위한 문화정책 방안 연구》. 서 울:한국문화관광 정책연구원,2004년.
    박승록,《중국의 세계기업 인수‧합병 현황과 시사점》. 서울:한국경제 연구원,2007년.
    박종철외,《북중관계 강화의 영향과 우리의 대응책》. 서울:통일연구원, 2006년.
    송영우외,《한중관계론》(5쇄). 서울:지영사,2002년.
    지만수외,《중국진출 한국기업의 경영실태와 시사점》. 서울:대외경제연 구소,2004년.
    양평섭외,《한중교역 특성과 한중FTA에 대한 시사점》. 서울:대외경제 연구원,2007년.
    이석,《북한경제의 대외의존성과 한국경제의 영향력》. 서울:통일연구원, 2006년.
    이종석,《북한-중국관계》. 서울:도서출판중심,2000년.
    우상민,《2006년도 북한의 대외무역동향》. 서울:KOTRA,2007년.
    유예진,《2007년북한의 대외무역동향》. 서울:KOTRA,2008년.
    천은기,《북한의 대중소 외교정책》. 서울:남지,1994년.
    최춘흠,《중국의 대북한 정책:지속과 변화》. 서울:통일연구원,2006 년.
    三、期刊
    강준영,〈한중관계의 현황과 전망:한중간 쟁점의 재인식을 중심으로〉. 《중국연구》,제28권,2001년,287-302쪽.
    김성주,〈주변국가의 한반도정책과 남북한관계〉.《외교》,제38호, 1996년6월,27-36쪽.
    김재관,〈제2차북핵위기 이후 북중관계의 근본적 변화여부에 관한 연구〉.《동아연구》,제52집,2007년2월,283-324쪽.
    김철,〈북한-중국 경제무역 합작 현황 분석〉.《KDI북한경제리뷰》, 2008년5월호,56-72쪽.
    김태환,〈북한의 자주노선과 대외관계〉.《공산권연구논총》,제2권 제1 호, 1990년,25-48쪽.
    문흥호,〈대중국외교의 정책방향과 과제〉.《외교》,제61호,2002년 6월,52-62쪽.
    박병광,〈한중관계15년의 평가와 과제〉.《국방정책연구》,2007년가을 호,135-158쪽.
    양운철,〈중국의 대북한 경제협력 증가의 정치경제적 함의〉.《정세와 정책》,통권119호,2006년5월호,1-4쪽.
    윤휘탁,〈동북공정의 문제점과 대응방안〉.《정세와 정책》,2006년10 월호,13-15쪽.
    이상현,〈북한의 비핵화를 위한 정책과제 및 전략〉.《이명박정부의 대북 정책 과제및 추진방안》,서울:대외경제정책연구원,2008년4월23 일,10-12쪽.
    신지호,〈동북아 경제중심 건설과 남북경협〉. 제1차한국학술연구원코리 아 포럼,2005년,5월,30일.
    최종기,〈북한의 대외정책에 관한 소고〉.《행정논총》,제11권제1호 1973년,40-73쪽.
    최종철,〈중국의 중장기 국력변화와 한국의 대응 전략 구상〉.《대한정 치학회보》,14집1호,2007년,295-321쪽.
    홍철,〈동북아 다자협력체제의 모색을 위한 한국의 전략:동북아균형론자 의 동시병행전략에 대한 검토를 중심으로〉.《대한정치학회보》,14 집3호,2006년2월,47-69쪽.
    四、網路專文
    김영근,〈중국의 대북 투자 동향과 정책적 시사점〉. http://hri.co.kr/ HOME>경제연구>경제보고서>통일경제.
    이남주,〈북한의 개혁개방과 중국〉.《미래전략연구원 논단》,2004년 5월18일,1-6쪽. www.kifs.org/main/dbbank/data/20040519am 105627/0405 18_lnj.pdf
    이영훈,〈북중무역의 현황과 북한경제에 미치는 영향〉.《금융경제연 구》,제246호1-59쪽. http://www.gtp.or.kr/antp/upload/pds/workingpapers (0).pdf
    이태환,〈21세기 중국의 대외전략과 한국의 전략적 선택〉.《국가안보 패널정책보고서8》,서울:동아시아연구원,2005년5월,1-23쪽. http://knsi.org/~knsiorg/knsi/admin/work/works/NSP%20R%2018%20본문.pdf
    이희옥,〈한-중관계의 전망과 과제〉.《KNSI특별기획》,제13-4호,1-5쪽. http://www.knsi.org/knsi/admin/work/works/spe_13_4_lho070110.pdf
    윤덕민,〈북한은 중국의 위성국가가 되고 말것인가?〉. 2006년3월24일, 미래전략연구원. http://www.kifs.org/contents/sub3/life.php?method=info&sea rchKey=&searchWord=&offset=&sId=1840#content
    정영태,〈북한의 대외관계 확대배경과 전망〉. 통일연구원,2007년11월 8일. http://www.kinu.or.kr/upload/neoboard/DATA01/co07-25.pdf
    정의준,〈최근 중국의 대북투자 동향 분석〉.《동북아경제이슈》,3월 호,96-106쪽. http://rd.kdb.co.kr/jsp/re/content/REIss0101_2050.jsp
    조예림,〈한국의 대중국 품목별 교역동향〉. 2007년9월27일. 한국수출입 은행. http://www.koreaexim.go.kr/kr/file/publication/Co_CHN_TradeFlow.pdf
    진홍상,〈북중경제교류 현황과 전망〉.《북한경제전문가100인포럼제13 차정책세미나》,2007년5월16일. http://rd.kdb.co.kr/jsp/nk/content/NKMor0101_2116.jsp
    〈남북정상,남북관계 발전과 평화번영 선언〉.《청와대브리핑》,제70 2호,2007년 10월4일. http://enews.president.go.kr/publish/php/articleview. php?idx=381§ion=42&diaryDate=2007-10-04
    〈둥다오와 마라도는 대등하지 않다〉. 이어도,2007년1월29일. http:// ieodo.or.kr/newsnet_board/board.php?board=not02&command=body&no=3
    〈북한과 중국의 경제관계 현황과 한국의 대응방안〉. 2005년7월. http://www.bricsinfo.org/bricsinfo/research/download.jsp?seq=2180
    五、網路資料
    국가통계포털. http://www.kosis.kr/
    브릭인포. http://www.bricsinfo.org/
    문화일보. http://www.munhwa.com/
    미래전력연구원. http://www.kifs.org/
    산업은행경제연구소. http://rd.kdb.co.kr/jsp/ERIndex.jsp
    조선일보. http://www.chosun.com/
    주중국대사관. http://www.koreanembassy.cn/contents/main/main.aspx
    중앙일보. http://www.joins.com/
    지식경제부. http://www.mke.go.kr/index2.html
    코리아연구원. http://knsi.org/~knsiorg/knsi/kor/index/
    한겨레신문. http://www.hani.co.kr/
    한국교육개발원. http://cesi.kedi.re.kr/index.jsp
    한국관광공사. http://www.knto.or.kr/index.jsp
    한국무역협회. http://stat.kita.net/
    한국수출입은행. http://www.koreaexim.go.kr/kr/index.jsp
    현대경제연구원. http://hri.co.kr/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發展研究所
    90261508
    9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02615081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國家發展研究所]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61508101.pdf153KbAdobe PDF2845检视/开启
    61508102.pdf181KbAdobe PDF21047检视/开启
    61508103.pdf243KbAdobe PDF21016检视/开启
    61508104.pdf307KbAdobe PDF21195检视/开启
    61508107.pdf622KbAdobe PDF22035检视/开启
    61508108.pdf494KbAdobe PDF21269检视/开启
    61508109.pdf397KbAdobe PDF21800检视/开启
    61508110.pdf231KbAdobe PDF21125检视/开启
    61508111.pdf492KbAdobe PDF21308检视/开启
    61508112.pdf496KbAdobe PDF21410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