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7327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822/144841 (79%)
造訪人次 : 51771043      線上人數 : 55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7327


    題名: 員工對工時彈性化偏好選擇之研究
    作者: 陳宗琪
    貢獻者: 成之約
    陳宗琪
    關鍵詞: 工時偏好
    工時彈性化
    彈性工時
    部分工時
    變形工時
    日期: 2008
    上傳時間: 2009-09-19 13:10:53 (UTC+8)
    摘要: 工作時間對於整體社會、企業和員工雙方皆有影響,對企業而言,工作時間攸關分派、設備利用、生產成本和經營效益;對員工而言,工作時間影響其自由支配時間、所得、工作安全,甚至家庭和社會生活。對整體社會而言,工作時間不僅牽涉到交通公共設施的需求、國民休閒活動,也攸關國民所得、物價及產業與就業結構的調整,故工作時間的意義十分重要。
    台灣隨著經濟發展、各行各業類型轉換,傳統工作時間已無法滿足日益變遷的社會,因之產生了工時彈性化的議題。由於員工在婚姻、性別、學歷、職位等個人屬性之不同,對於工時彈性化的態度以及受到的影響程度亦會有所差異,企業若能事先了解這些影響因素,並在工時制度的設計上加以考量,即有助於企業做更有效的安排,員工對企業亦能產生更高的滿意度,對勞資雙方皆屬有利。對於政府而言,了解推行工時彈性化之利弊,能提供更有利企業經營、改善國民生活品質的政策,
    本研究之章節安排和要點如下:
    第一章
    本章將說明研究動機、目的、研究範圍與方法、研究流程與章節安排。
    第二章
    藉由相關文獻的整理,定義工作時間的意義與討論影響工時的因素,再探究工時彈性化概念的來源、概念與分類,最後分別就工作滿足、工作壓力、離職傾向、工作生活品質、休閒參與來討論工時彈性化對員工的影響。
    第三章
    首先對我國工時彈性化規定與實況做一歸納統整,接著整理日本、德國的經驗供國內參考。。
    第四章
    本章將針對製造業與服務業員工進行問卷調查,探討台灣員工對工時彈性偏好之選擇,並瞭解其在工作時間安排的現況、生活品質、工時偏好及離職傾向等構面的感受,並探討各變項間的相關性,依問卷調查所取得的資料,探討台灣員工對於工時彈性化的偏好與選擇。
    第五章
    本章係匯整本文研究所得結果,提出對工時彈性化的建議方向與結語。









    工作時間對於整體社會、企業和員工雙方皆有影響,對企業而言,工作時間攸關分派、設備利用、生產成本和經營效益;對員工而言,工作時間影響其自由支配時間、所得、工作安全,甚至家庭和社會生活。對整體社會而言,工作時間不僅牽涉到交通公共設施的需求、國民休閒活動,也攸關國民所得、物價及產業與就業結構的調整,故工作時間的意義十分重要。
    台灣隨著經濟發展、各行各業類型轉換,傳統工作時間已無法滿足日益變遷的社會,因之產生了工時彈性化的議題。由於員工在婚姻、性別、學歷、職位等個人屬性之不同,對於工時彈性化的態度以及受到的影響程度亦會有所差異,企業若能事先了解這些影響因素,並在工時制度的設計上加以考量,即有助於企業做更有效的安排,員工對企業亦能產生更高的滿意度,對勞資雙方皆屬有利。對於政府而言,了解推行工時彈性化之利弊,能提供更有利企業經營、改善國民生活品質的政策,
    本研究之章節安排和要點如下:
    第一章
    本章將說明研究動機、目的、研究範圍與方法、研究流程與章節安排。
    第二章
    藉由相關文獻的整理,定義工作時間的意義與討論影響工時的因素,再探究工時彈性化概念的來源、概念與分類,最後分別就工作滿足、工作壓力、離職傾向、工作生活品質、休閒參與來討論工時彈性化對員工的影響。
    第三章
    首先對我國工時彈性化規定與實況做一歸納統整,接著整理日本、德國的經驗供國內參考。。
    第四章
    本章將針對製造業與服務業員工進行問卷調查,探討台灣員工對工時彈性偏好之選擇,並瞭解其在工作時間安排的現況、生活品質、工時偏好及離職傾向等構面的感受,並探討各變項間的相關性,依問卷調查所取得的資料,探討台灣員工對於工時彈性化的偏好與選擇。
    第五章
    本章係匯整本文研究所得結果,提出對工時彈性化的建議方向與結語。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一)專書
    1. 辛炳隆、李健鴻、黃志隆、林佳和、郭振昌,勞動彈性化研究,(2005),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計畫,P.25、36。
    2. 李方平,(2006),彈性工作時間激發員工與企業的效率,卓越雜誌,P.109-110。
    3. 林榮模,(1990),工業心理學(四版),台北:中小企業顧問有限公司。
    4. 吳明隆,(2004),SPSS統計應用實務,台北:文魁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5. 邱駿彥,(2005),第四章 工作時間,見勞動基準法釋意-施行二十年之回顧與展望,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P.296、299。
    6. 黃越欽,(2000),勞動法新論,翰蘆圖書書版有限公司總經銷,P.327-328。
    7. 張天開,(1990),部分時間工作,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P.231-233,251-253,245-247。
    8. 簡建忠,(1995),人力資源發展,台北:五南。
    9. 劉志鵬,(1996),勞動法解讀:勞資爭議致勝錦囊,月旦出版社有限股份公司,P.47。
    (二)期刊
    1. 王惠玲,(1998),「工作時間」概念之探討,萬國法律,第98期,P.3-4。
    2. 成之約,(2000),彈性管理與企業工時制度的規劃,政大勞工所會議論文。
    3. 成之約,(2000),彈性管理與企業工時制度的規劃,促進縮短工時及工作時間彈性化座談會論文。
    4. 朱柔若,(2000),先進國家工時制度之比較,勞資關係月刊,第十九卷第三期,P.11-13。
    5. 李健鴻,(2005),勞動市場彈性化與職業訓練改造趨勢,第一屆關係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79-102。
    6. 李碧涵,(2001),全球化與勞動體制的新發展,台灣社會學年會2001年年會「生活/社會新視界:理論與實踐的對話」學術研討會論文,P.3-4。
    7. 林東泰,(1992),休閒知覺自由與工作滿足之研究。社會教育學刋,P.59-114。
    8. 邱駿彥,(2000)勞動基準法當前課題之研究—以縮短工時相關法制為中心,2000年工業關係研討會論文。
    10. 許義雄、張清龍,(1979),我國職工閒暇意識及其活動傾向調查研究-以台北地區職工爲研究中心,體育學報第1期,P.124-170。
    11. 盛惠煜,(1997),美國工作時間彈性化之研究,勞工之友雜誌第556期86年四月號,P.30-31。
    12. 陳鴻文,(1998),工作時間彈性化解析,工業雜誌87年2月號,P.87。
    13. 陳正良,(1997),有效運用婦女及高齡人力資源從事部份工時以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上),台灣勞工第39期,P.8-12。
    14. 陳正良,(2002),台灣實施變形工時制度之研究,勞工研究第2卷第1期,P.29-75。
    (三)碩士論文
    1. 朱麗蓉,(2008),台灣產業工時設計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P. 5-7、20-24。
    2. 李玉春,(2000),我國工時法制之問題點與未來展望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P.34、65。
    2. 沈哲生,(2004),組織變革工作再設計下員工工作特性、工作生活品質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以台電公司電力調度自動化為例,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3. 林元山,(2000),人力資源管理滿意度,領導型態對員工工作滿意度之研究--以中部四縣市證券商為例,私立靜宜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4. 林建忠,(2003),組織承諾與工作滿意之調查研究:嘉義縣市警察和消防人員之比較,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5. 范夙慧,(1997),人力資源彈性策略對離職率、缺席率與工作生活品質影響之研究—以醫院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P.36。
    6. 袁士華,(2003),變形工時制度之研究—以聯合報系印務部門為個案研究,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P.57-102。
    7. 黃曉菁,(1994),彈性上下班制與壓縮週工作日制之研究—以工商服務業及保險業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P.17。
    8. 陳又綾,(2008),影響年輕族群薪資與離職傾向之因素探討,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9. 陳淑芳,(2006)台灣就業人口工時偏好的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P.3。
    10. 陳軒弘,(2002),航空公司修護人力供給彈性策略規劃模式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P.10。
    11. 楊家雅,(2001),彈性工時制度對員工工作滿意度及離職傾向之影響,中國文化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2. 葉錦義,(2000),公務人員資源彈性管理之研究-以英法經驗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P.36-37。
    13. 廖怡婉,(2001),輪班對工作生活品質滿意度影響之研究-以A公司飛機修護人員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4. 蔡崑源,(2000),華進集團員工滿意度、工作投入、組織承諾與離職意願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5. 賴明德,(1998),輪班人員工作生活品質與工作適應關聯性研究,靜宜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16. 魏俊明,(2003),台灣與德國工作時間制度之比較-以工時彈性化為中心,中原大學財經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二、外文部份
    1. Bannar.David K.,& Lavan, Helen,Implications of the Work/Leisure Relationship for Managerial Decision Making,Leadership & Organization Deyelopment Journal,Vol:6,Iss:1, (1985),P.12-15.
    2. Davis, K. ,(1984),Human Rel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NY:Free Press.
    3. French,J.R.,& Kahn,R.L.(1962).A programmatic approach to studying the industrial environment and mental health. Journal of Social Issue,18, P.1-47.
    4. Fitzgerald,E.R,(1996),A Study of the Organizational Culture Effects on Job Satisfaction in the Federal Government..Nova Southeastern University.
    5. Greenberg, G.. (1995). Comprehensive stress management. New York:ViKing.
    6. Hicks. William D., & Kljmoski,Richard J.(1981),The Impact of Flexitime on Employee Attitude,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Vol:24.Iss:2 ,P.333-341.
    7. Horwitz,Frank M.and Smith,Darren A,(1998),”Flexible Work Practices an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A Comparison of South African and Foreign Owned Companie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9(4):P.590-607.
    8. Hoppock,R(1935).Job Satisfaction,N.Y.:Harper&Brother
    9. Robbins, S.P. (1992). Essential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Inc.
    10. Rosow, J. M. (1992). Solving the Human Equation in the Productivity Przzle. Management Review, 66(2),P.40-43.
    11. Latona.Joseph C..Flexitime and the Compressed Workweek for the Small Firm: Some Employee Reactions.American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12. Lewis, S., 2003, “The Integration of Paid work and The Rest of Life: Is Post-industrial Work?” Leisure Studies, 22: 343-355
    13. Likert, Rensis (1932), "A Technique for the Measurement of Attitudes", Archives of Psychology 140: pp. 1-55
    14. Miller, H.E. & Katerberg, R.(1979). Evaluation of the Mobely, Horner, and Hollingsworth model of employee turnover.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64(5), P.509-5718. Seashore, S. E. and Taber T. D.,(1975),Job Satisfaction and Their Correlations. American Behavior and Scientists. 18, Jan-Feb: 346.
    三、網路資料
    1. 林佳和,德國部分工時勞工社會保險初探,http://book.cla.gov.tw/image/no_15/03.pdf,上網日期:2009/3/28。
    2.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中華民國九十年台灣地區工作時間狀況調查」,http://statdb.cla.gov.tw/html/svy90/9003menu.htm,上網日期:2009/04/07。
    3.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96年部分工時勞工就業實況調查」,http://statdb.cla.gov.tw/html/svy96/9605menu.htm,上網日期:2009/04/07。
    4. 僱用部分時間工作勞工參考手冊, http://www2.kclab.gov.tw/terms/,上網日期:中華民國九十七年六月十七日星期二。
    5. 陳正良,(2002),工時制度已朝彈性化快速發展,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國策評論,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SS/091/SS-C-091-123.htm,上網日期:2009/03/15。
    6. 楊通軒,(2005),德國部分時間勞動法制之探討—兼論台灣部分工時之法制化,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國改研究報告,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SS/094/SS-R-094-014.htm,上網日期:2009/04/01。
    7. http://big5.huaxia.com/xw/tw/2007/00722686.html,上網日期:2009/04/02。
    8. http://www.epochtimes.com/b5/2/11/7/c9280.htm,上網日期:2009/04/02。
    9. “For the purpose of this Convention the term hours of work means the time during which the persons employed are at the disposal of the employer; it does not include rest periods during which the persons employed are not at the disposal of the employer.” 參見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 C30 Hours of Work (Commerce and Offices) Convention,(1930),http://www.ilo.org/ilolex/english/convdisp1.htm,上網日期2008/10/06.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勞工研究所
    95262003
    9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262003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勞工研究所]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200301.pdf96KbAdobe PDF2961檢視/開啟
    200302.pdf123KbAdobe PDF21007檢視/開啟
    200303.pdf134KbAdobe PDF21050檢視/開啟
    200304.pdf119KbAdobe PDF21293檢視/開啟
    200305.pdf176KbAdobe PDF21283檢視/開啟
    200306.pdf371KbAdobe PDF22857檢視/開啟
    200307.pdf375KbAdobe PDF23209檢視/開啟
    200308.pdf311KbAdobe PDF21572檢視/開啟
    200309.pdf165KbAdobe PDF21283檢視/開啟
    200310.pdf205KbAdobe PDF21452檢視/開啟
    200311.pdf149KbAdobe PDF21084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