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656/144643 (79%)
Visitors : 51719398      Online Users : 60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7271


    Title: 俄漢諺語之對比研究:語言層面與文化意涵
    Authors: 陳雅芳
    Contributors: 宋雲森
    陳雅芳
    Keywords: 俄漢語
    諺語
    對比
    結構
    文化
    Date: 2006
    Issue Date: 2009-09-19 12:59:45 (UTC+8)
    Abstract:  本論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為導言,包含研究動機、方法及限制。

      第二章理論基礎與文獻探討:本論文在討論含動物詞彙知俄漢諺語對比時與許多學科相關:要研究諺語勢必會討論到諺語之相關研究;分析不同動物反映在諺語上之原因,就必須透過跨文化語言學、國情語言學及文化語言學的幫忙來探討;要找出俄漢諺語的異同則脫離不了對比語言學。本章分為三節,將分述跨文化語言學、國情語言學、文化語言學、對比語言學及諺語相關之研究五種學科進行討論。

      第三章俄漢諺語之來源:俄、漢語諺語雖多為民間創作,以口語流傳,出自於何人之口大都無從考查,但從其語義,大致仍可判斷具體來源。了解諺語的來源,不但能對諺語的意義有更深一層的認識,也能減少誤用的機會。然而這些可以考據的來源也會因為民族中文化、風俗、歷史等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差異。諺語是民族文化的寶藏,蘊藏了人民無數的經驗和智慧。流傳至今的諺語,不但表示所含經驗的豐富,也表現了諺語的不朽。可以說,越經得起時間考驗的諺語,越能證明它的價值。不同的民族,因為本身的生活習慣、歷史環境、自然環境、文化背景、風俗民情、語言結構等因素的不同,而對諺語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本章的目的在討論俄、漢諺語來源的異同,並將兩者做一比較。

      第四章俄漢諺語結構之對比:諺語之所以能廣為流傳,除了寓意深遠以外,就在於它結構短小精煉,以簡短的語句來表現一個思想,在平凡的字彙和句子裡蘊藏著多層的意義。因此,了解諺語的結構,不但可以得知一種語言結構的特點,更有助於對諺語的意義及修辭手段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從語音來看,部分諺語遇有押韻的特點,便於記憶,並充分表現韻律感;從句法來看,俄漢語隸屬於不同語系,在句法表現上就更具自身獨特的語言特色;從修辭來看,諺語中使用了許多不同的修辭手段,豐富了諺語所蘊含的意義。在本章中,將從語音、句法及修辭三方面來探討俄漢諺語的特點,並比較俄漢諺語在結構上的異同。

      第五章含動物詞彙俄漢諺語之文化意涵:無論是跨文化交際學、國情語言學或文化語言學,都在強調語言與文化之間的密切關係。而不同生活習慣、地理環境、歷史背景及宗教信仰等因素所產生的民族文化,反映在諺語上也會有不同的表現。動物與人的關係最為親近,在各民族的語言中動物詞彙的使用頻率相當高,反映在諺語中的例子也處處可見。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同一種動物進入語言之後也會產生相同或相異的情感色彩及評價。在本章中,首先將說明文化與諺語之間的關係,並將動物分為蟲類、魚類、鳥類、獸類、家畜類及神話類動物六種,分析俄漢語動物詞彙之意涵後,再分別探討各種動物如何表現在諺語中,及反映在俄、漢語諺語中的文化意涵為何,並予以分析及對比,找出其異同。

      第六章結語共分為總結、預期之學術貢獻與建議三節。
    透過上述各章節的理論以及分析俄、漢語中含動物詞彙之諺語,可以了解文化與語言之間相輔相成的關係以外,並給予在學習俄語時輔以俄羅斯民族文化之建議。俄語教師可以透過講述各動物性諺語中所包含的文化意涵,來提高俄語學習者在語言學習上的興趣,並使其學習俄語諺語正確的理解及翻譯。

    本論文學術研究之貢獻分理論角度及實務角度兩方面:
    (一)理論角度
      俄語諺語理論在國內及大陸俄語界的相關研究並不多,本研究藉由現有之俄國及中國俄語學術界對俄語諺語的研究,從眾多理論中整理出一套較為合適的理論架構,並藉由資料的分析來驗證本論文研究架構之可行性,或許可以提供對此相關議題有興趣之學者作為往後研究參考之用。
      而本研究另闢蹊徑,著重在對含動物詞彙之俄漢語諺語研究的差異,進而探討文化在語言中的反映,並找出在俄漢語中不同動物的文化形象。本論文雖為此類研究初步的探索性議題,但也不啻為此方向研究的敲門磚,或許可以提供往後想在此相關議題上做進一步研究的學者另一層的思維。

    (二)實務角度
      俄語學習者習得俄語之語言結構後,雖然能以俄語與俄國人溝通,但在溝通的過程中卻常因文化上的差異而有認知上的不同,甚至因為兩國的文化背景差異而使交際產生障礙。本研究在實務上提供俄語學習者對俄語諺語有更深一層的認識,並提供俄語諺語適當的翻譯,但盼以筆者棉薄之力為往後在俄語學習及俄語教學上提供參考及幫助。
    Reference: 引註書目
    一、俄文部份
    (一)書籍
    Бахмутова Е. А. <<Выразительные средства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Казань: "КГУ", 1967.
    Винаградов В. В. <<Об основных типах фразеологических единиц в русском языке>>. Москва, 1977.
    Галкина-Федорук Е. М. <<Современный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 лексика>>. Москва: "Московски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1954.
    Гачев Г. Д. <<Национальные образы мира>>. Москва:"Советский писатель", 1988.
    Зезина М. Р., Кошман Л. В., Шульгин В. С. <<История рус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 Москва, "Высшая школа", 1990.
    Костомаров В.Г., Верещагин Е.М. <<Язык и культура. Лингвострановедение в преподавании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как иностранного>>. Москва: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1973.
    Ушинский К. Д. <<Избранные педагогические сочинения>>. Москва: "Педагогика ", 1979, т.3.
    Фрейденберг. О.М. <<Античные теории языка и стиля>>. М.-Л. 1936.
    Шанский Н. М. <<Лексикология современного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Москва: "Просвещение", 1972.
    二、中文部份
    (一)書籍
    丁昕,《俄語成語研究》。北京:軍事誼文出版社,2001年。
    王勤,《諺語歇後語概論》。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
    王德春、楊素英、黃月圓 合著,《漢英諺語與文化》。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年。
    伍占坤、馬國凡 合著,《諺語》。蒙古: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
    朱介凡,《中國諺語論》。台北:新興書局,1964年。
    佛光星雲 編著,第十六課〈佛語典故〉,《佛光教科書》。台北:佛光文化出版,2000年。
    吳國華,《俄語與俄羅斯文化》。北京:軍事誼文出版社,2000年。
    周淑敏,《快樂漢字》。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6年。
    周盤林,《中西諺語比較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4年。
    季元龍 編,《俄語語言國情學──教與學探索》,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年。
    張海燕,〈俄語中的聖經成語及其語義特點〉。《語言學研究-第二輯》(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語言學研究所 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張會森 主編,《俄漢語對比研究》。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年。
    許余龍 編著,《對比語言學概論》。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2年。
    溫端政、周薦 合著,《二十世紀中國語言學叢書-二十世紀的漢語俗語研究》。山西:書海出版社,2000年。
    寧矩,《諺語.格言.歇後語》。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年。
    趙善敏,《俄漢語言文化對比研究》。北京,軍事誼文出版社,1996年。
    劉光准、黃蘇華 合著,《俄漢語言文化習俗探討》,北京,外語教學語研究出版社,1999年。
    (二)期刊
    任訪秋,〈諺語之研究〉。《禮俗(半月刊)》,1931年,第6-7期合刊。
    吳芳,〈俄漢熟語概念的對比分析〉。北京:《中國俄語教學》,2006年,第25卷第1期。
    吳國華,〈析談俄語詞的文化伴隨意義特點〉,上海:《語言國情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年。
    吳國華,〈語言與文化研究:回顧與前瞻〉。河南:《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1997年,第5期,頁161~171。
    杜同力,〈諺語之研究〉。《國語週刊》,1925年,第9期。
    袁順芝,〈論俄漢語對比研究的模式和方法〉。福建:《外國語言文學:外語研究》,2005年,第6期,頁50~53。
    張會森,〈對比語言學問題〉。《對比語言學論文集》(王福祥編)。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2年。
    郭紹虞,〈諺語的研究〉。天津:《小說月報》,1921年,第2卷第2、3、4
    期。
    黃蘇華,〈漢俄諺語修辭特點的比較〉。大連:《外語與外語教學》,1996年,第3期(總第91期),頁34~36。
    楊秀傑,〈俄羅斯國情文化教學與現代教育技術應用〉。北京:《中國俄語教學》,第24卷第2期,2005年,頁50~52。
    楊喜昌,〈論РКИ教學中文化導入的直觀性原則〉。河南:《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5年,第6期,頁59~62。
    溫端政,〈俗語的性質、範圍和分類〉,溫端政 主編,《俗語研究與探索》。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年。
    趙善敏,〈關於語言文化學的研究範圍〉,《語言國情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年。
    趙愛國,〈俄漢語言交際中的文化遷移-文化語用學視角中的俄漢言語交際行為淺議〉。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頁117~120。
    劉守華,〈道教和諺語〉,北京:《中國道教》,2004年,第3期。
    劉宏,〈俄語語言國情學發展新趨勢略說〉。北京:《中國俄語教學》,2005年,第24卷第4期,頁47~51。
    潘文國,〈對比語言學的目標與範圍〉。大連:《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年,第1期,頁25~31。
    潘文國,〈語言對比.語言特點.語言教學〉。雲南:《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06年,第4卷第1期,頁1~5。
    韓紅,〈關於建構俄和對比跨文化交際學的理論構想〉。河南:《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1999年,第2期,頁172~179。
    三、英文部分
    M. Riffaterre <<Criteria of Style Analysis>>. Word15, 1959.
    R. Lado, 《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 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Teachers》,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57.
    四、網路參考部分
    無作者,〈克雷洛夫寓言演變的諺語和成語〉。取自:http://www.for68.com/new/2006%5C6%5Cwa8600161517102660021536-0.htm,2006。
    無作者,〈克雷洛夫寓言演變而來的諺語和成語〉。取自:http://www.babel.com.cn/lang/rus/learn/fun/0005.ht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語言智慧之寶庫〉。取自:http://210.46.97.180/russian/Boos/yuedubankuai/dushuxuefen/UNIT4.htm
    周賀,〈節氣與農諺〉。取自:http://www.people.com.cn/BIG5/37078/40167/3132835.html,2005年。
    參考書目
    一、俄文部份
    (一)書籍
    Агаян Э. Б. <<Введение в языкознание>>. Ереван: "Еревански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1959.
    Брагина А. А. <<Лексика языка и культура страны>>. Москва:"Русский язык", 1981.
    Величко А. В. <<Синтаксическая фразеология для русских и иностранцев: Учебное пособие>>. Москва:"Филологический факультет им. М. В. Ломоносова", 1996.
    Виноградов В. В. <<Лексикология и Лексикография>>. Москва:"Наука", 1997.
    Гвоздев А. Н. <<Очерки по стилистике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Москва:"Учебно-Педагогическое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министерства просвещения РСФСР",1955.
    Горелов В. И. <,Теоретическая грамматика китайского языка>>. Москва:"Просвещение", 1989/
    Ефимова А. И. <<Сборник стаей по языкознанию>>. Москва:"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москов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1958.
    Ермакова О. П. <<Лексичекие значения производных слов в русском языке>>. Москва:"Русский язык", 1984.
    Ивашко Л. А., и т.д. <<Современный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Лексикология. Фразеология. Лексикография>>.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 "Филологический факультет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ского государства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2002.
    Калинин А. В. <<Лексика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Москва: "Московски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1966.
    Ларин Б. А. <<Очерки по лексикологии, фразеологии и стилистике>>.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ленинград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1956.
    Лекант П. А. <<Современный русский литературный язык>>. Москва "Высшая школа", 2004.
    Логвиненко Э. Н. <<Русское языкознание>>. Киев: "Вища школа", 1983.
    Лотман Ю. М. <<Семиосфера>>.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 "Искусство-СПБ", 2001. с.392~399
    Мелерович А. М., Мокиенко В. М. <<Фразеологизмы в русской речи>>. Москва: "Астрель", 2001.
    Панова М. В. <<Лексика современного русского литературного языка>>. Москва: "Наука", 1968.
    Поспелов Н. С. <<Материалы и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по истории рксского литературного языка>> Том Ⅳ, Москва: "Академия наук СССР", 1957.
    Розенталя Д. Э. <<Современный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Москва: "Высшая школа", 1984.
    Семенас А. Л. <<Лексика китайского языка>>. Москва: "Муравей", 2000.
    Сазонова И. К. <<Лексика и фразеология современного русского литературного языка>>. Москва: "издатеьство литературы на иностранных языках", 1963.
    Тер-Минасова С. Г. <<Язык и межкультурная коммуникация>>. Москва: "Слово/Slovo", 2000.
    Успенский Л. <<Слово о словах>>. Лениград: "Детский Литературы Министерства Просвещения", 1954
    Фелицына В. П., Прохоров Ю. Е. <<Русские пословицы, поговорки и крылатые выражения>>. Москва: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1988.
    Финкель А. М. , Баженов Н. М. <<Современный русский литературный язык>>, издание второе. Киев: "Радянська школа", 1954.
    Формановская Н. И. <<Речевой этикет и культура общения>>. Москва:"издатеьство ИКАР", 2004.
    Хацкевеч Ю. Г. <<Пословицы и поговорки>>. Минск: "Харвест", 2000.
    Чупашева О. М. <<Лексические показатели и грамматическое значение предложения>>,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в школе", 2006, с.70~72.
    吳國華, 《俄漢語稱名單位的民族文化語義對比研究》。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年6月。
    (二)期刊
    Сухих М. В. <<К вопросу о понимании термина <<культура>>。台北:文化大學俄國與文學報,第八期,頁179~186。
    Фролова О. Е. <<Пересные значения названий животных в толковых словарях (антропоцентрический аспект)>>. Москва: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в научном освещении", No.2(10), 2005, с.137~158
    王怡君,〈Некоторые вопросы изучения русских пословиц〉。台北:文化大學俄國與文學報,第六期,頁370~385。
    謝麗薇,〈建構諺語的諺語規則研究〉。台北:華岡外語學報,2005年,第12期,頁49~64。
    無作者,〈История рус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俄語學習》,2004年,第1期,頁49~54。
    二、中文部份
    (一)書籍
    王利眾,《俄漢科學語言句法對比研究》。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2005年。
    王國安、王小曼 合著,《漢語詞語的文化透視》。上海:詞語大詞典出版社,2003年。
    王福祥 編,《對比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2年。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語言學研究所 編,《語言學研究-第二輯》。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朱介凡,《諺語的源流.功能》。台北:東方文化供應社,1970年。
    吳友富 主編,《外語與文化研究》。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年。
    吳國華、楊仕章 編,《語言國情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年。
    沈錫倫,《中國傳統文化和語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周盤林,《中西諺語比較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4年。
    武佔坤、馬國凡 合著,《諺語》。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
    胡文仲,《文化與交際》。北京: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年。
    張德鑫,《中外語言文化漫議》。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1996年。
    陳國亭,《俄漢語詞組合與構句》。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游汝傑,《中國文化語言學引論》。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
    溫端政 主編,《俗語研究與探索》。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年。
    溫端政,《方言與俗語研究:溫端政語言學論文選集》。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
    溫端政,《諺語》。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年。
    褚孝泉 主編,《外國語言文學論叢》。上海:復旦大學,2002年。
    駱小所 主編,《漢語言專題研究》。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戴昭銘,《文化語言學導論》。北京:語文出版社,1996年。
    顧亦瑾 主編,《語言與文化-俄語語言國情學總論》。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
    于屏方、杜家利 合著,〈對漢英動物義位陪義的對比研究〉。內蒙古:《語言學刊(外文版)》,2006年,第2期,頁60~63。
    孔留根,〈成語中的“鵲”“雀”〉。湖北:《字詞天地》,2006年,3月號,頁27。
    王金花,〈淺談俄語諺語的民族特點〉。《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綜合版》,2003年,第1卷第2期,頁88~90。
    王金鳳,〈俄漢諺語比較〉。《內蒙古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11卷第1期,頁88~91。
    王莉娟,〈淺談俄羅斯諺語和俗語中的文化〉。《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1年,第19卷第1期,頁46~48。
    王莉娟,〈淺談俄羅斯諺語和俗語中的文化〉。《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1年,第19卷第1期,頁46~48。
    王暢,〈淺議俄羅斯諺語的來源〉。《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第25卷第2期,頁153~154。
    王學文,〈本義詞析〉。大連:《外語與外語教學》,1996年,第3期(總第91期),頁37。
    伍春風,〈對照在俄漢諺語中的運用〉。《四川外語學院學報》,1995年,第1期(總第55期),頁50~58。
    刑婷婷,〈試析俄語諺語和俗語中運用的修辭手段〉。
    朱勵群,〈漢俄語比喻結構對比規律初探〉。《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4年,第6期,頁65~68。
    呂平勤,〈俄語成語與俄羅斯民族文化傳統之間的關係〉。大連:《外語與外語教學》,1994年增刊(總第81期),頁23~25。
    宋京生,〈漢、英動物諺語比較〉。《華東船舶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4卷第1期,頁61~64。
    宋飛,〈俄語中的動物形象“羊”的用法及其翻譯〉。《綏化師專學報》,2004年,第24卷第1期,頁122~123。
    宋飛,〈俄語中動物名詞的轉義用法及其翻譯〉。《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第23卷第2期,頁122~124。
    宋培林,〈漢俄文化的動物寓意〉。《南昌航空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6卷第4期,頁57~59,71。
    岑運強、沈雲芳 合著,〈淺談“龍”與“dragon”的概念及應用〉。北京:《語文建設》,2005年,第11期,頁54~55。
    李向東,〈中俄心態文化對比〉。北京:外國語大學。
    李岩松,〈“馬”文化熟語論析〉。內蒙古:《語文學刊(高教版)》,2005年,第7期,頁133~135。
    李家濤,〈與蟾蜍有關的詞語集釋〉。湖北:《字詞天地》, 2006年,2月號,頁31。
    李濤賢、趙廣升,〈略論隱喻性諺語的語義特徵〉。《宜賓學院學報》,2003年,第1期,頁81~83。
    沈志文,〈俄語中的比喻手段〉。《外語學刊》,1994年,第3期(總第74期),頁11~17。
    沈懷興,〈漢語諺語中關聯法的應用〉。山西:《語文研究》,2005年,第4期,頁42~46。
    周元琳,〈動物文化詞語褒貶色彩的文化心裡成因-以漢語“狗”族語匯為例〉。北京:《語言教學與研究》,2006年,第2期,頁43~47。
    周元琳,〈漢語“狗"族語匯的貶義及其語用失誤舉例〉。上海:《修辭學習》,2006年,第3期(總135期),頁59~62。
    周元琳,〈漢語“狗”族語匯的貶義及其語用失誤舉例〉。《修辭學習》,2006年,第3期(總135期),頁59~61。
    周國定,〈論漢英俄成語的民族文化內涵〉。《重慶師院學報哲社版》,1994年,第3期,頁91~97。
    林春澤,〈詞的熟語性問題分析〉。北京:《中國俄語教學》,2005年,第24卷第3期,頁16~19。
    侯為平,〈烏鴉意象的文化內涵〉。鄭州:《語文漫談》,2006年,4月號,頁10。
    唐未平、梁歡,(漢語熟語中“狗”的文化闡釋)。《語文學刊》,2006年,第8期,頁146~149。
    徐莉,〈俄語動物類像聲動詞〉。江蘇:《外語研究》,2005年,第5期(總第93期),頁32~35。
    徐曉敏、孫靜,〈熟語中俗語類的界定〉。《綏化師專學報》,2002年,第22卷第3期,頁27~28。
    馬慧茹,〈淺談中國古代詩文中的“飛鳥”意象〉。安徽:《學語文》,2006年,第1期,頁32。
    崔傳江,〈動物情結與翻譯問題〉。《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5卷第4期,頁58~61。
    張帆,〈俄漢動物詞文化伴隨意義對比初探〉。《綿陽經濟技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第17卷第3期,頁74~75。
    張廷選、童丹,〈多神教觀念在現代俄語中的映射及其研究價值〉。《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4卷第4期,頁121~124。
    張潛,〈諺語修辭和漢文化〉。《南京高師學報》,1997年,第13卷第1期,頁41~45,77。
    許芳,〈俄漢動物名詞象徵意義的民族文化差異〉。《江漢石油學院學報社科版》,2003年,第5卷增刊,頁115~116。
    陳昆鵬,〈酉年說“雞”〉。安徽:《學語文》,2005年,第2期,頁38。
    陳勇,〈淺談隱喻的文化認知價值〉。北京:《中國俄語教學》,2005年,第24卷第2期,頁1~5。
    麻壯綺,〈俄漢語形象比喻的民族文化差異〉。《中國俄語教學》,1994年,第4期(總第63期),頁42~45。
    單永新、王世軍,〈淺談中俄文化差異與俄語教學〉。《松遼學刊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6期,頁86~87。
    單秀麗,〈龜的褒貶義變遷的文化動因〉。安徽:《學語文》,2005年,第5期,頁40~45。
    彭勝華,〈諺語和佛教〉。《遼寧師專學報》,1999年,第4期(總4期),頁58~60。
    程忠學,〈與狗有關的諺語俗語〉。鄭州:《語文漫談》,2006年,5月號,頁4。
    買買提吐爾遜.阿布都拉,〈漢維語中動物詞語的文化內涵及差異〉。新疆:《語言與翻譯(漢文)》,2005年,第2期(總第82期),頁20~23。
    馮風麟,〈諺語的通俗性分析〉。《連雲港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第4期(總第52期),頁3~5。
    黃佩文,〈漢俄語動物喻義的差異與成因〉。《修辭學習》,2002年,第3期(總111期),頁10~11。
    黃蘇華,〈漢俄文化中動物名詞的象徵意義之比較〉。《中國俄語教學》,1996年,第2期(總第69期),頁36~41。
    楊芳,〈從諺語看儒家的價值觀和人格理想〉。《楚雄師專學報》,2000年,第15卷第2期,頁46~49。
    雷其坤,〈以狗自喻明心志〉。鄭州:《語文漫談》,2005年,5月號,頁5。
    趙國棟,〈俄語諺語的語言國情學分析〉。《中國俄語教學》,1999年,第4期(總第83期),頁56~61。
    趙愛國,〈試論俄語教學中的文化因素〉。《外語教學》,1994年,第15卷第4期(總第60期),頁14~20。
    劉宏輝、吳哲,〈俄語成語的文化內涵〉。《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第22卷第4期,頁74~75。
    潘燕,〈中西“猴”文化趣談〉。江蘇:《外語教學研究》,2005年,第1期,頁68~71。
    穆重懷,〈漢俄文化中動物形象象徵意義的比較〉。《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03年,第5卷第3期,頁94~96。
    薛慧,〈從俄語成語、諺語看俄羅斯人眼中的動物世界〉。《俄羅斯文藝》,2003年,第5期,頁58~59。
    謝紅芳,〈俄語諺語與素質教育〉。《俄語學習》,2003年,第2期,頁79~82。
    分析語料
    (一)俄文部份
    Волина В. В. <<Фразеологический словарь>>.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 "Дидактика Плюс", 2001.
    Даль В. И. <<Пословицы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Москва: "ННН", 1999.
    Жуков В. П. <<Ссловарь русских пословиц и поговорок>>. Москва: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1991.
    Захаренко И. В., Красных В. В., Гудкова Д. Б. <<Лнгво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ческий словарь>>. Москва:"ГНОЗИС", 2004.
    Зимин В. И., Спирин А. С. <<Пословицы и поговорки русского народа. большой толеовый словарь>>. Москва: "ЦИТАТЕЛЬ", 2005.
    Клюкина Т. П. <<Русско-английский словарь пословиц и поговорок>>. Москва: " Билингва", 1993.
    Козлова Т. В. <<Идеографический словарь русских фразеологизмов с названиями животных>>. Москва: "Дело и Сервис", 2001.
    Кузнецов С. А. <<Большой толковый словарь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 "Норинт", 2001.
    Мелерович А. М., Мокиенко В. М. <<Фразеологизмы в руссой речи>>. Москва: "Астрель", 2001.
    Молоткова А. И. <<Фразеологический словарь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Москва: "Астрель.АСТ", 2001.
    Ожегов С. И. <<Словарь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Москва: "Советская знциклопедия", 1968.
    Федорова А. И. <<Фразеологич"еский словарь русского литературного языка". Новосибирск: "Наука", 1991.
    Фелицына В. П., Прохоров Ю. Е. <<Русские пословицы, поговорки и крылатые выражения>>. Москва: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1988.
    Филин Ф. П.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 Москва: "Советск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 1979.
    Хацкевич Ю. Г. <<Пословицы и поговорки>>. Минск: "Харвест", 2000.
    Шанский Н. М., Зимин В. И., Филиппов А. В. <<Школьный Фразеологический словарь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Москва: "Дрофа", 1997.
    Ярцева В. Н. <<Лингвистический энциклопедический словарь>>. Москва: "Советск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 1990.
    (二)中文部份
    Борисенко В. И., Прохоров П. Е. 編,《俄羅斯文化國情辭典》。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年。
    王若燕、王陶宇 編著,《生肖妙語小詞典》。四川:四川辭書出版社,2003年。
    安麗琴、何愛英 主編,《漢語諺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李行健 主編,《現在漢語諺語規範詞典》。長春:長春出版社,2001年。
    周紀生 主編,《俄語成語語言源詞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年。
    邱勝、閆衛民 編著,《生肖成語諺語俗語歇後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徐志誠 主編,《實用諺語小辭典》。西安:世界圖書出版社,2005年。
    張一鵬 編著,《諺語大全》。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
    彭在義,《俄語成語釋源》。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年。
    黃蘇華 主編,《俄羅斯語言國情辭典》。北京:現代出版社,2000年。
    溫碩雁 等編,《諺語小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年。
    溫端政 主編,《中國諺語大全》。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年。
    溫端政 主編,《新華諺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溫端政 主編,《諺語小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年。
    葉宏岩、葉青 編著,《動物妙語小詞典》。四川:四川辭書出版社,2001年。
    葉芳來 編,《俄漢諺語俗語辭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厲振儀 主編,《常用諺語分類詞典》。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0年。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俄國語文研究所
    94554007
    95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554007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斯拉夫語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400701.pdf45KbAdobe PDF21273View/Open
    400702.pdf104KbAdobe PDF21406View/Open
    400703.pdf66KbAdobe PDF21156View/Open
    400704.pdf104KbAdobe PDF21475View/Open
    400705.pdf319KbAdobe PDF22286View/Open
    400706.pdf405KbAdobe PDF26271View/Open
    400707.pdf397KbAdobe PDF23302View/Open
    400708.pdf512KbAdobe PDF29159View/Open
    400709.pdf156KbAdobe PDF21751View/Open
    400710.pdf288KbAdobe PDF22472View/Open
    400711.pdf479KbAdobe PDF24704View/Open
    400712.pdf260KbAdobe PDF21230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