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205/145239 (79%)
Visitors : 52549506      Online Users : 864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37165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7165


    Title: 現代性與臺灣文學的發展(1920-1949)
    Authors: 崔末順
    Contributors: 簡宗梧
    何寄澎



    崔末順
    Keywords: 現代性
    日據時期文學
    日據時期文學理論
    日據時期小說
    日據時期的時代精神
    Date: 2003
    Issue Date: 2009-09-19 12:34:42 (UTC+8)
    Abstract: 本論文的硏究目的是以現代性爲媒介,考察臺灣現代文學的發展經過及其動因。現代性是以資本主義生産方式和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以及人的自我發展爲核心內容。因此,本文試圖透過過去臺灣文學所指向的內容,來預期正在進行和將來也會持續進行的資本主義的現代,對文學如何的影響,以及文學又應如何的因應等問題。另外,透過這樣的考察,期望能化解現今臺灣文學硏究所面臨的現代主義和現實主義的分歧現象,以及因意識形態的不同,在整體臺灣文學的理解上所造成的障礙和過度的主觀性問題。
    本論文的硏究範圍設定在1920年到1949年。這期間涵蓋將近一半的日據時期和戰後初期,可說就是臺灣現代文學的初期階段。這兩個時期雖然歷經被殖民和解放的歷史變遷,在自主發展上多少受到限制,但從意識的覺醒、資本主義的發展、都市化的進展,到現代文學的開始,在在都說明這個時期是臺灣現代的開始,同時也是開啓自主發展可能性的時期。第一、所謂「現代」問題,最早卽是在這個時期被提出來,成爲具體且具有現實性的討論對象;而且在社會各個層面,也都面臨著現代化的各種挑戰。亦卽,在政治上,處在帝國主義殖民地的局面下,以提出議會設立請願運動的形態,謀求政治自決;在經濟上,尋求對現代産業體制的適應;在社會上,則面臨到身分社會及家族觀念的挑戰;而在文化上,開始流入了標榜理性和進步的啓蒙主義。雖然這些現代的徵兆,在被殖民的環境下,它的發展普遍受到壓抑與限制,但是它仍然透過多樣的現代性論述,試圖爲確立現代化以及民族主體性付出努力。第二、這個時期企圖把有關時代變革的討論重點,透過文學性論述來進行傳播,而其具體形態就是新文學運動的展開。新文學運動是以追求現代文化的新文化運動之一環展開,因而在內容方面不只包含追求文學本身的現代性,還企圖把時代變革的觀點注入到新文學裡。總而言之,這個時期比起任何時期,都要强調文學的社會效用,同時也非常重視時代精神和文學發展的關聯性。
    本文硏究範圍分成日據時期和戰後初期兩大部分。第二到四章敍述日據時期部分,第五章則敍述戰後初期部分;然後再就各個時期的時代精神、文學理論和批評,以及小說作品,考察其所反映的現代性,並進行分析與評價。章節安排方面,第二章爲「日據時期的時代精神與現代性」;此章就文化啓蒙、社會主義運動,以至皇民化時期的時代精神和現代性論述,進行審視評論。在第一節中,考察了文化啓蒙運動的理論根據,並從中分析當時新興知識分子所接受的現代價値和評價;第二節探討社會主義發展所意味的殖民處境及現代性特徵;最後,對日本殖民主義的本質和皇民化運動所帶來的現代性歪曲和挫折,進行分析論述。
    第三章爲「日據時期文學理論與現代性」。此章第一節,首先就新文學運動中所提出的主義和主張,試作一番整理,並找出其中的文學現代性成分;第二節除說明社會主義左翼文學理論的形成和發展的經過外,設法整理出透過文藝大衆化、鄕土文學論爭和臺灣話文論戰中,確立的現實主義文學理論;接著,在第三節中,檢視代表右翼民族主義立場的葉榮鐘和張深切的文學觀;最後則對身陷日據末期皇民文學的澎湃浪潮中,爲擁護文學主體性而努力的記錄-寫實主義論爭,進行考察與評判。
    第四章爲「日據時期小說所反映的現代性」。此章依據日據時期主要小說作品所要傳達的內容,分成初期的敍事樣式和啓蒙論述、殖民統治帶來的現代性問題、殖民資本主義的弊病和現代性、現代化眞相和人的疏離現象、個人的主體性自覺和慾望、對皇民化的文學對應等小節,探討其所反映的現代性內涵。
    第五章爲「戰後初期的時代精神及文學所反映的現代性」。此章主要是討論從日帝手中獲得解放,對當時知識分子所帶來的希望及意義所在。在第一節中,就當時民衆對建設現代民族國家的期待,以及對民主主義的渴望,擧出實例來加以論證,並討論現代國民形象與民族認同問題;在第二節中,論述戰後初期重建臺灣文化和臺灣文壇的問題,以及寫實主義人民文學論的內涵; 在第三節中,則把戰後初期的小說內容,分成光復的喜悅與歷史的方向、批判殖民統治及其留下來的問題、戰後初期的臺灣社會狀況等三個部分, 針對光復帶來的希望未能落實在臺灣的原因,作一深入的探討。
    本文希望藉由上述的討論,能使我們對現代初期臺灣社會所反映出來的現代性思考,有較全面的掌握,同時也希望能對現代文學理論和小說中的現代性思考,有所了解。如前所述,「現代性」是以資本主義生産方式和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以及人的自我發展爲核心內容。臺灣在殖民地狀況之下進入現代,因此這些現代性內容的進展,一開始就面臨了許多困難。帝國主義日本在以自國利益優先的前提下,强制臺灣實施資本主義及現代社會體制,在這過程中,大部分的臺灣人民無法自主的參與自我民族的歷史發展,甚至還面臨到生存的危機。因此,西方現代的核心課題-個人自我和個性發現,更是難以實現。而且這種狀況還延續到光復後,回歸祖國懷抱的短暫喜悅,很快的變質爲同民族之間的對立,而且在反共意識形態的統制下,民衆追求自主性現代的希望,同樣落空幻滅。
    不過,儘管如此,現代初期的知識分子和民衆,透過文化啓蒙運動、社會主義運動、新文學運動,仍然努力的摸索著適合自我民族現實的現代性-抵抗的、民主主義的指向。所以,我們或許可以把這個時期,看成是資本主義的現代和代替方案的現代,技術的現代性和解放的現代性,這兩者的相互作用所産生出來的歷史空間。而這些現代性樣貌,透過文學理論、批評和小說作品,形成了現代性論述。在資本主義全球化已成旣定趨勢的現在及未來,這個現代性論述,仍然是有效的硏究課題。個人至爲期盼本硏究能作爲將來硏究二十世紀臺灣文學全面的一個基礎。
    Reference: 一、日據時期和光復後的報章雜誌、作品集
    《人人》,1925年 臺北,東方文化書局影印本,1981
    《人民導報》,人民導報社,臺北,1946
    《文藝臺灣》,1939年,臺北,東方文化書局影印本,1981
    《王昶雄全集》,許俊雅編,臺北縣政府文化局,2002
    《王詩琅全集》,張良澤編,德馨室出版社,1979
    《日據下臺灣新文學-明集》,李南衡主編,明潭出版社,1979
    1. 賴和先生全集
    2. 小說選集一
    3. 小說選集二
    4. 詩選集
    5. 文獻資料選集
    《民報(晨・晩刊) 》,臺灣民報社,臺北,1945
    《光復前臺灣文學全集》,鍾肇政、葉石濤主編,遠景出版社,1981
    1. 一桿稱仔
    2. 一群失業的人
    3. 豚
    4. 薄命
    5. 牛車
    6. 送報伕
    7. 植有木瓜樹的小鎭
    8. 閹雞
    《光復前臺灣文學全集》,羊子喬、陳千武主編,遠景出版社,1982
    9. 亂都之戀
    10. 廣闊的海
    11. 森林的彼岸
    12. 望鄕
    《先發部隊》,1934年,臺北,東方文化書局影印本,1981
    《呂赫若小說全集》,林至潔譯,聯合文學,1995
    《吳濁流作品集》,遠行出版社,1980
    《里程碑》,張深切,聖功出版社,1961
    《和平日報》,國防部宣傳處,臺中,1946
    《政經報》,臺灣政治經濟硏究會,臺北,1945
    《張文環全集》,陳萬益主編,臺中縣立文化中心,2002
    《張深切全集》,陳芳明等主編,文經社,1998
    《第一線》,1935年 臺北,東方文化書局影印本,1981
    《新新》,新竹,1945,傳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覆刻本,1995
    《福爾摩莎》,1933年,東京,東方文化書局影印本,1981
    《楊逵全集》,彭小姸主編,國立文化資産保存硏究中心籌備處,2001
    《臺灣》,1922-1924年,全19期,東京,東方文化書局影印本,1973
    《臺灣文化》,臺灣文化協進會,臺北,1946,傳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覆刻本,1994
    《臺灣文學》,1941年啓文社發行,東方文化書局影印本,1981
    《臺灣文藝》,1934年,臺中,東方文化書局影印本,1981
    《臺灣文藝》,1944年發行的皇民奉公會機關雜誌,東方文化書局影印本,1981
    《臺灣民報》,1923年,東京,東方文化書局影印本,1973
    《臺灣作家全集-短篇小說集/日據時代》,張□豪主編,前衛出版社,1991
    1. 賴和集
    2. 楊雲萍、張我軍、蔡秋桐合集
    3. 楊守愚集
    4. 陳虛谷、張慶堂、林越峰合集
    5. 王詩琅、朱點人合集
    6. 翁鬧、巫永福、王昶雄合集
    7. 楊逵集
    8. 呂赫若集
    9. 龍瑛宗集
    10. 張文環集
    《臺灣靑年》,1920-1922年,全18期,東京,東方文化書局影印本,1973
    《臺灣新文學》,1935年,臺中,東方文化書局影印本,1981
    《臺灣新民報》,1930年,臺北,東方文化書局影印本,1973
    《臺灣新生報》,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臺北,1945
    《臺灣評論》,臺灣評論社,臺北,1946
    《臺灣鄕土文學選集(一、二、三) 》,林川夫主編,武陵出版社,1991
    《賴和全集》,林瑞明編,前衛,2000
    《鵝仔-歐坦生作品集》,人間出版社,2000
    二、相關資料
    王白淵,〈臺灣年鑑•文化篇〉,《新生報社》,1947
    王詩琅,〈日據下臺灣新文學的生成及發展〉,《日據下臺灣新文學明集5》,1979.3
    _______,〈思想鼎立時期的雜誌〉,《臺北文物》3:3,1954.11
    王錦江,〈臺灣新文學運動史料〉,《新生報•文藝》9期,1947.7
    中島利郞編,《日據時期臺灣文學雜誌》,前衛出版社,1995
    ___________,《一九三○年臺灣鄕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春暉,2003
    世外民,曾健民譯,〈狗屎現實主義與假浪漫主義〉,《人間》,1999・秋
    西川滿,曾健民譯,〈文藝時評〉,《人間》,1999・秋
    伊東亮,曾健民譯,〈擁護「狗屎現實主義」〉,《人間》,1999・秋
    李獻璋,〈臺灣鄕土語文運動〉,《臺灣文藝》102,1986.9
    巫永福,〈時代見證者-我所了解的張深切〉,《自由時報》,1998.2.23、24
    _______,《風雨中的長靑樹》,中央出版社,1986
    _______,《巫永福回憶錄-我的風霜歲月》,望春風出版社,2003
    吳新榮,曾健民譯,〈好文章•壞文章〉,《人間》,1999・秋
    吳瀛濤,〈臺灣文學的第一段階〉,《臺北文物》3:2,1954
    _______,〈臺灣文學的第二段階〉,《臺北文物》3:3,1954
    林載爵,〈日據時代臺灣文學的回顧〉,《文季》3,1974
    施學習,〈臺灣藝術硏究會成立與福爾摩沙創刊〉,《新文學雜誌叢刊2》,1981.3
    范 泉,《遙念臺灣》,人間出版社,2000
    郭水潭,〈談鹽分地帶追憶吳新榮〉,《臺灣風物》17:3,1967.6
    曾健民,〈評介「狗屎現實主義」爭論〉,《人間》,1999・秋
    黃邨城,〈談談《南音》〉,《臺北文物》3:2,1954.8
    黃得時,〈臺灣新文學運動槪觀〉,《臺北文物》3:2、3;4:2,1954、1955
    黃瑛哲,〈《新新》總目-自創刊號(1945年11月20日)至第2卷第1期(1947年1月5日) 〉, 《臺灣史料硏究》5,1995藍博洲,〈放逐詩人雷石楡〉,《人間》,1999・秋
    葉石濤,曾健民譯,〈給世外民的公開書〉,《人間》,1999・秋
    楊雲萍,〈臺灣新文學的回顧運動〉,《新文學雜誌叢刊2》,1981.3
    _______,〈我的文學回顧-《人人》雜誌創刊前後-〉,《新文學雜誌叢刊1》,1981.3
    _______,〈人人雜誌創刊前後〉,《臺北文物》3:2,1954
    廖漢臣,〈新舊文學之爭-臺灣文壇一筆流水賬〉,《新文學雜誌叢刊1》,1981.3
    廖毓文,〈臺灣文藝協會的回憶〉,《新文學雜誌叢刊2》,1981.3
    _______,〈臺灣文字改革運動史略(上) 〉,《臺北文物》3:3,1954
    臺灣銀行經濟硏究室,《日據時代臺灣經濟之特徵》,1957
    臺灣銀行經濟硏究室,《日據時期臺灣經濟史》,1960
    賴明弘,〈我的文學回顧-臺灣文藝聯盟創立的斷片回憶〉,《新文學雜誌叢刊3》,1981
    警察沿革誌出版委員會,《臺灣社會運動史》(全5冊),創造出版社,1989
    三、相關專書
    1.日據時期文學•文學一般
    文訊雜誌社主編,《臺灣現代詩史論》,文訊雜誌社,1996
    文學史與批評硏究會,《한국문학과 계몽담론》(韓國文學與啓蒙論述),新美出版社,1999
    王一川,《中國現代性體驗的發生》,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王岳川,尙水編,《后現代主義文化與美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王淑秧,《海峽兩岸小說評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
    王章維等,《五四與中國現代化》,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
    王齊洲,《呼喚民族性》,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王詩琅,張良澤編,《臺灣文學重建的問題》,海峽學術,2003
    _______,《臺灣文敎-臺灣文學重建的問題》,德馨室,1979
    王潤華,《華文後殖民文學:本土多元文化的思考》,文史哲,2001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麥田,1998
    比爾・阿希克洛夫特(Bill Achcroft)等,劉自荃譯,《逆寫帝國-後殖民文學的理論與實踐》,駱駝,1998
    巴赫金(M. Bakhtin),全承熙譯,《장편소설과 민중언어》(長篇小說與民衆語言;Voprosy literatury i estetiki)),創作與批評社,1988
    巴爾克(Francis Barker)等編,陳引馳譯,《文學•政治與理論》, 駱駝,1996
    水筆仔工作群,《水筆仔-臺灣文學硏究通訊》(創刊號〜第六期),1996-1998
    公仲等,《臺灣新文學史初編》,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
    白少帆等,《現代臺灣文學史》,遼寧大學出版社,1987
    白聖祐(音譯),《현실변혁의 소설담론》(現實變革的小說論述),國學資料院,1997
    古繼堂,《臺灣小說發展史》,文史哲,1992
    _______,《臺灣新文學理論批評史》,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3
    司馬長風,《中國新文學史》,古楓,1986
    艾曉明,《中國左翼文學思潮探源》,湖南文藝出版社,1991
    史泰班・柯爾(Stephan Kohl),呂鈞桐編譯,《리얼리즘의 역사와 이론》(現實主義的歷史和理論;Realismus:Theorie und Geschichte),未來社,1986
    申勝燁等譯,《마르크스・레닌의 미학기초이론》(馬克思、列寧美學的基礎理論),日月書閣,1988
    安東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田禾譯,《現代性的後果》,南京:譯林出版社,1990
    羊子喬,《蓬萊文章臺灣詩》,遠景,1983
    朴尙竣,《한국근대문학의 형성과 신경향파》(韓國近代文學的形成與新傾向派),昭明出版,2000
    朱立元主編,《當代西方文藝理論》,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
    朱家慧,《兩個太陽下的臺灣作家-龍瑛宗與呂赫若硏究》,臺南市藝術中心,2000
    朱德發,《五四文學初探》,山東人民出版社,1982
    伊夫・瓦岱(Yves Vade )講演,《文學與現代性》,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伊格爾頓(Terry Eagleton),華明譯,《后現代主義的幻想》,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_________,文寶譯,《馬克斯主義與文學批評》,南方出版社,1987
    _________,林志忠譯,《文化的理念》,巨流,2002
    _________,旁大遠譯,《미학사상》(美學思想;Ideology of Aesthetic),韓信文化社,1995
    宋冬陽,《放膽文章拚命酒》,林白,1988
    宋劍華主編,《現代性與中國文學》,山東敎育出版社,1999
    李瑞騰,《臺灣文學風貌》,三民,1981
    李篤恭編,《磺溪一完人-賴和先生百年冥誕紀念文集》,前衛,1994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麥田,1996
    克羅福特(Donald W. Crawford),金文煥譯,《칸트미학이론》(康德美學理論;Kant`s Aesthetic Theory),曙光社,1995
    呂正惠,《前後臺灣文學經驗》,新地,1992
    _______,《殖民地的傷痕》,人間,2002
    肖同慶,《世紀末思潮與中國現代文學》,安徽敎育出版社,2000
    余碧平,《現代性的意義與局限》,上海三聯書店,2000
    何廷一(音譯),《민족문학의 이념과 방법》(民族文學的理念與方法),太學社,1993
    _______,《20세기 한국문학과 근대성의 변증법》(廿世紀韓國文學與近代性的辯證法),昭明出版,2000
    利奧塔(Jean Francois Lyotard)等,趙一凡等譯,《後現代主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
    林 梵,《楊逵畫像》,筆架山,1978
    林奎贊(音譯)編,《일본프로문학과 한국문학》(日本普羅文學與韓國文學),硏究社,1990
    林奎贊、韓寄亨(音譯)編,《카프비평자료총서》(卡普批評資料叢書,8冊),太學社,1989
    林瑞明,《臺灣文學中的本土觀察》,允晨,1996
    _______,《臺灣文學與時代精神》,允晨,1993
    林衡哲編,《復活的群像-臺灣三○年代作家列傳》,前衛,1994
    阿多諾(Theodor W. Adorno),洪昇容譯,《미학이론》(美學理論; Asthetische Theorie),文學與知性社,1984
    周慶華,《臺灣當代文學理論》,揚智文化,1996
    _______,《秩序的探索-當代臺灣文學論述的省察》,東大,1994
    固特曼(Goldmann Lucien),趙慶淑譯,《소설사회학을 위하여》(爲了小說社會學;Pour une sociologie de roman),淸河,1982
    金允植,《한국문학의 근대성 비판》(韓國近代文學的近代性批判),文藝出版社,1993
    金外坤,《한국근대리얼리즘문학 비판》(韓國近代現實主義文學批判),太學社,1995
    金容洛,《민족문학논쟁사 연구》(民族文學論爭史硏究),實踐文學社,1997
    金星洙(音譯)編,《우리문학과 사회주의리얼리즘 논쟁》(韓國文學與社會主義的現實主義論爭),四季節,1992
    金榮珉(音譯),《한국근대문학 비평사》(韓國近代文學批評史),昭明出版,1999
    施 淑,《兩岸文學論集》,新地,1997
    洪銘水,《臺灣文學散論》,文津,1999
    徐 訏,《現代中國文學過眼錄》,時報,1991
    徐 賁,《走向後現代與後殖民》,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馬以鑫,《中國現代文學接受史》,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
    馬 馳,《新馬克思主義文論》,山東敎育出版社,1998
    《馬列文論硏究選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夏志淸、劉紹銘等譯,《中國現代小說史》,香港:友聯出版社,1979
    袁 進,《中國小說的近代變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韋勒克・華倫(Rene Wellek),王夢鷗等譯,《文學論 - 文學硏究方法論》,志文,1979
    麥克唐納(Macdonell Diane),林尙勳譯,《담론이란 무엇인가》(言說的理論;Theories of discourse : an introduction),大圍,1998
    許志英等,《五四:人的文學》,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
    許南村編,《反對言僞而辯》,人間,2002
    許俊雅,《日據時期臺灣小說硏究》,文史哲,1995
    郭宏安等,《二十世紀西方硏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章國鋒等主編,《二十世紀歐美文論名著博覽》,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梁明雄,《日據時期臺灣新文學運動硏究》,文史哲,1996
    陳少廷編,《臺灣新文學運動簡史》,聯經,1978
    陳芳明,《楊逵的文學生涯》,前衛,1988
    _______,《左翼臺灣》,麥田,1998
    陳明台,《臺灣文學硏究論集》,文史哲,1997
    陳思和,《中國新文學整體觀》,業强,1990
    陳昭瑛,《臺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正中書局,1998
    陳映眞等,《呂赫若作品硏究》,聯合文學,1997
    陳義芝主編,《臺灣文學經典硏討會論文集》,聯經,1999
    莊淑芝,《臺灣新文學觀念的萌芽與實踐》,麥田,1994
    尉天驄,《民族與鄕土》,遠景,1981
    陸 揚,《後現代性的文本闡釋:福柯與德里達》,上海三聯書店,2000
    陸士淸等,《臺灣文學新論》,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
    張 輝,《審美現代性批判》,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麥田,1998
    張明雄,《臺灣現代小說的誕生》,前衛,2000
    張德林,《現代小說的多元建構》,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
    敏澤、黨聖元,《文學價値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
    游勝冠,《臺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前衛,1996
    曾天富,《일제시기 대만좌익문학연구》(日帝時期臺灣左翼文學硏究),韓國:世宗出版社,2000
    曾慶元,《外國文化與中國社會主義文學》,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
    彭瑞金,《臺灣文學探索》,前衛,1995
    _______,《臺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自立晩報社,1991
    黃重添等,《臺灣新文學槪觀》,稻禾,1992
    黃修己,《中國現代文學發展史》,北京:中國靑年出版社,1992
    黃惠禎,《楊逵及其作品硏究》,麥田,1994
    葉石濤,《走向臺灣文學》,自立晩報社,1990
    _______,《臺灣文學史綱》,文學界雜誌社,1993
    _______,《臺灣文學入門》,春暉,1997
    _______,《臺灣文學的悲情》,派色文化,1990
    _______,《展望臺灣文學》,九歌,1994
    楊 義,《二十世紀中國小說與文化》,業强,1993
    _______,《日據時期臺灣婦女解放運動-以〈臺灣民報〉爲分析場域(1920-1932)》,時報,1993
    葛蘭西(Antonio Gramsci),呂六同譯,《論文學》,北京人民文學社,1993
    葛蘭特(Damian Grant),金鐘雲譯,《Realism》,漢城大學出版部,1987
    雷夢威廉(Raymond Williams),白樂晴譯,《리얼리즘과 현대소설》(現實主義與現代小說),民音社,1979
    廖超慧,《中國現代文學思潮爭論史》,武漢出版社,1997
    臺灣文學硏究會,《先人之血•土地之花》,前衛,1989
    趙遐秋、呂正惠主編,《臺灣新文學思潮史綱》,人間,2002
    趙學勇等,《新文學與鄕土中國》,蘭州大學出版社,1993
    鄭炯明編,《點亮臺灣文學的火炬》,春暉,1999
    潭好哲,《文藝與意識形態》,山東大學出版社,1998
    蔡浩錫,《한국근대문학과 계몽의 서사》(韓國近代文學與啓蒙敍事),昭明出版,1999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雅典,1988
    _______,《當代文學論集》,書林,1986
    劉良善,《식민지시대 한국농민문학 연구》(殖民地時代韓國農民文學硏究),曙光學術資料社,1994
    劉登翰等,《臺灣文學史》,海峽文藝,1991
    劉登翰等編,《臺灣文學史(上下) 》,海峽文藝出版社,1993
    劉綬松,《中國新文學史初稿》,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
    歷史問題硏究所,《카프문학운동연구》(卡普文學運動硏究),歷史批評社,1994
    盧卞奇,《現實主義論》,雅典,1988
    _______,申勝燁譯,《소설의 본질과 역사》(小說的本質與歷史),藝文,1988
    _______,呂鈞桐譯,《미와 변증법》(美與辯證法;Die Eigemart des as thetischen),理論與實踐,1988
    _______,班盛阮(音譯)譯,《소설의 이론》(小說理論; The theory of the novel),尋雪堂,1985
    _______,黃錫泉(音譯)譯,《현대 리얼리즘론》(現代現實主義論; Wider den missverstan-denen Realismus),열음社,1989
    _______,楊□達譯,《小說理論》,唐山,1997
    _______,趙廷煥譯,《변혁기 러시아 리얼리즘문학》(變革期的俄羅斯現實主義文學),東邊,1986
    顔元叔,《談民族文學》,學生,1975
    關爰和,《19-20世紀中國文學思潮史》,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
    羅宗濤、張雙英,《臺灣當代文學硏究之探討》,萬卷樓,1999
    羅秉哲(音譯),《근대성과 근대문학》(近代性與近代文學),文藝出版社,1995
    龔鵬程,《文學批評的視野》,大安,1990
    權寧珉,《한국계급문학운동사》(韓國階級文學運動史),文藝出版社,1998
    _______,《한국 민족문학론 연구》(韓國民族文學論硏究),民音社,1988
    2. 歷史•社會•政治
    小島普治、丸山松幸合著,葉寄民譯,《中國近現代史》,帕米爾,1992
    王岳川,《後現代主義文化硏究》,淑麘,1993
    王詩琅譯,《臺灣社會運動史 - 文化運動》,稻鄕,1988
    王曉波,《臺灣抗日五十年》,正中書局,1997
    尹章義,《臺灣近代史論》,自立晩報,1986
    巴里巴(Etienne Balibar),尹素英編譯,《맑스주의의 역사》(馬克思主義的歷史),民脈出版,1991
    布魯斯・羅賓斯(Robbins Bruce),徐曉雯譯,《全球化中的知識左派》,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甘迺迪(Paul Kennedy),張春柏、陸乃聖等譯,《覇權興衰史》,五南,1995
    史 明,《臺灣人四百年史》,蓬島文化公司,1980
    卡西勒(Ernst Cassirer),結構群審譯,《人倫》,結構群,1989
    卡林尼斯古(Matei Calinescu),李榮旭譯,《모더니티의 다섯얼굴》(近代性的五個面向;Five faces of modernity),視覺和言語,1993
    卡加里特斯基(Boris Kagarlitsky),劉熙錫、全信華(音譯)譯,《근대화의 신기루》(現代化的海市蜃樓;The Mirage Modernization),創作與批評社,2000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帕米爾,1985
    包曼(Marshall Berman),尹浩英(音譯)等譯,《현대성의 경험》(近代性的經驗;All that is solid into air:the experience of modernity),現代美學社,1994
    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Hobsbawn),李金梅譯,《民族與民族主義》,麥田,1997
    向山寬夫,楊鴻儒等譯,《日本統治下的臺灣民族運動史・上下》,福祿壽興業公司,1999
    朴成壽,《역사학 개론》(歷史學槪論),三英社,1992
    朴道植,《생활세계와 체계:하버마스의 2단계 사회이론》(生活世界與體制:哈伯瑪斯的二階段社會理論),漢城大學哲學硏究所博士論文,2002
    吉頓斯(Anthony Giddens),李允熙(音譯)等譯,《포스트모더니티》(後現代性;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民英社,1991
    沈國鈞,《人文學的知識基礎》,水牛,1987
    沃爾夫岡・査普夫(Wolfgamg Zapt),陳黎等譯,《現代化與社會轉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李法佛(Georges Lefebvre),閔錫泓譯,《프랑스 혁명》(法國大革命; Coming of the Fren revolution),乙酉文化社,1978
    李振祐(音譯)編,《포스트모더니즘의 철학적 이해》(後現代性的哲學性理解),曙光社,1993
    李歐塔(Jean Francois Lyotard),李鉉福(音譯)編譯,《지식인의 종언》(知識人的終言;Tombeau de lintellectuel et autres papiers/Le postmoderne explique aux enfants),文藝出版社,1994
    呂紹理,《水螺響起-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的生活作息》,遠流,1998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硏究》,正中書局,1992
    吳密察,《臺灣近代史硏究》,稻鄕,1990
    何兆武主編,《歷史理論與史學理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佛羅姆(Erich Fromm),孟森祥譯,《人類的新希望:通向人道的工業社會之路》,志文出版社》,1978
    林柏維,《臺灣文化協會滄桑》,臺原,1993
    林繼文,《日本據臺末期(1930-1945)戰爭動員體系之硏究》,稻鄕,1996
    阿圖塞(Louis Althusser),金東洙譯,《아미엥에서의 주장》(在的亞眠的主張;Soutenan-cesd`Amien),松樹出版,1994
    周有光,《現代文化的衝擊波》,北京三聯書店,2000
    周陽山編,《知識分子與中國現代化》,時報出版,1979
    金聖基(音譯),《모더니티란 무엇인가》(什麽是近代性),民音社,1994
    施正鋒,《族群與民族主義》,前衛,1998
    姜義華,《理性缺位的啓蒙》,上海三聯書店,2000
    柯志明,《米糖相克-日本殖民主義下臺灣的發展與從屬》,群學,2003
    柯林尼可斯(Alex Callinicos),金容學(音譯)譯,《역사와 행위》(歷史與行爲;Making history:agency, structure and change in social theory),敎保文庫,1993
    哈比(David Harvey),丘東會、朴英民(音譯)譯,《포스트모더니티의 조건》(後現代性的條件;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한울,1994
    哈伯瑪斯(Jurgen Habermas),李振祐(音譯)編譯,《현대성의 철학적 담론》(近代性的哲學論述;Philosophische Diskurs der moderne:zwolf Vorlesungen),文藝出版社,1994
    涂照彦著,李明峻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人間,1993
    麥克唐納,陳墇津譯,《言說的理論》,遠流,1990
    馬庫色(Herbert Marcuse),辛承權譯,《소비에트 마르크스주의》(蘇維埃馬克思主義;Soviet Marxism) 大光出版社,1986
    泰勒(A. J. P. Taylor),李宛蓉譯,《革命與革命者》,麥田,1996
    許世楷,《百年來的臺灣》,前衛,1995
    張西平,《歷史哲學的重建 - 盧卡奇與當代西方思潮》,北京三聯書店,1997
    華勒斯坦(Immanuel Maurice Wallerstein),姜文求譯,《자유주의 이후》(自由主義以後;After liberalism),當代,1996
    _______,金施阮(音譯)譯,《변화하는 세계체제:탈아메리카와 문화이동》(脫美洲與文化移動;Geopolitics and geoculture:essay on the changing world-system),白衣出版社,1995
    _______,羅宗一(音譯)等譯,《역사적 자본주의》(歷史的資本主義;Historical capitalism,with capitalist civilization),創作與批評社,1993
    _______,宋喆淳、千芝玄譯,《반체제 운동》(反體制運動;Antisystemic Movements),創作與批評社,1994
    陳芳明,《殖民地臺灣》,麥田,1998
    陳俐甫,《日治時期臺灣政治運動之硏究》,稻鄕,1996
    國史編纂委員會,《한민족독립운동사5》(韓民族獨立運動史5),1989
    崔仁浩(音譯)等譯,《마르크스、엥겔스저작전집Ⅰ-Ⅱ》(馬克思、恩格思著作全集; Marx、Engels,Callected Works),韓國:朴宗哲出版社,1991
    湯林森(John Tomlinson),馮建三譯,《文化帝國主義》,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黃丘隆譯,《馬克思•韋伯》,結構出版群,1989
    黃靜嘉,《日據時期之臺灣殖民地法治與殖民統治》,1960
    喜安幸夫,《日本統治臺灣秘史》,武陵,1995
    斯塔來利爾(Joseph R. Strayer)等,陸盛譯,《西洋近古史》,五南,1990
    閔錫泓,《서양근대사 연구》(西洋近代史硏究),一朝閣,1975
    單世聯,《現代性與文化工業》,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
    黑格爾(G. W. F. Hegal),《精神現象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_______,《羅輯學(上下) 》,北京商務印書館,1966、1967
    楊碧川,《日據時代臺灣人反抗史》,稻鄕,1988
    葛蘭西(Antonio Gramsci),徐崇溫譯,《實踐哲學》,重慶出版社,1990
    _______,毛韻澤譯,《政治著作選》,遠流,1992
    葉榮鐘,李南衡編,《臺灣人物群像》,帕米爾,1985
    詹明信(Fredric Jameson),《晩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香港牛津,1996
    _______,《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當代,1990
    愛德華・薩依德,王志弘譯,《東方主義》,立緖文化,1999
    豪塞爾(Arnold Hauser),陳超南、劉天華譯,《藝術史的哲學》,中國社科出版,1992
    _______,金振旭(音譯)譯,《예술과 소외》(藝術與疏離;Mannerism:the crisis of the renaissance and the origin of modern art),鐘路書籍,1983
    赫哲仁(Linda Hutcheon),劉自筌譯,《後現代主義的政治學》,駱駝,1996
    赫爾(Agnes Heller),姜盛豪(音譯)譯,《역사의 이론》(歷史的理論; The theory of history),文藝出版社,1988
    赫爾德(David Held),李廷植(音譯)譯,《민주주의의 모델》(民主主義的模特兒;Models of democracy),人間愛,1990
    _______,文學與社會硏究所譯,《해방론》(解放論;Essay on liberation),淸河,1988
    _______,鄭南映(音譯)譯,《현대철학의 두 가지 전통과 마르크스주의》(現代哲學的兩個傳統與馬克思主義;Marxism and Philosophy),갈무리,1996
    鄭文吉,《소외론 연구》(疏離論硏究),文學與知性社,1991
    鄭正浩、李素英(音譯)編譯,《여행하는 이론》(理論旅行 - 後現代主義/文學批評/女性主義),同仁,1999
    鄭泰丞,《科技、理性與自由-現代及後現代狀況》, 桂冠,2000
    蔡培火等,《臺灣民族運動史》,自立晩報,1971
    德利克(Dirlik Arif),薛俊圭(音譯)等譯,《전지구적 자본주의에 눈뜨기》(對全球性資本主義的覺醒;After the revolution:waking to globel capatalism),創作與批評社,1998
    諾爾曼(Norman F. Cantor)主編,金貞培(音譯)等譯,《Perpectives on the EUROPEAN PAST Conversation with Historians》,法文社,1980
    霍布斯邦(Eric Hobsbawn),姜明世譯,《1780년이후의 민족과 민족주의》(1780年之後的民族與民族主義;Nations and nationalism since 1780),創作與批評社,1994
    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
    _______,《理性的毁滅》,山東人民出版社,1997
    盧修一,《日據時代臺灣共産黨史》,前衛,1990
    韓國社會史硏究會,《한국근대농촌사회와 일본제국주의》(韓國近代農村與日本帝國主義),文學與知性社,1988
    薩依德(Edward W. Said),金聖坤(音譯)等譯,《문화와 제국주의》(文化和帝國主義;Culture and imperialism),窓出版社,1995
    簡炯仁,《臺灣共産主義運動史》,前衛,1997
    四、相關論文
    丁鳳珍,〈臺灣日據時期短篇小說中的女性角色〉,成功大學中文硏究所碩士論文,1996
    王昭文,〈臺灣戰時的文學社群 -《文藝臺灣》與《臺灣文學》〉,《臺灣風物》40:4,1990.12
    王郁雯,〈臺灣作家的皇民文學之探討:以陳火泉、周金波的小說爲硏究中心〉,文化大學日本硏究所,1999
    王鳳雄,〈日據時期代案社會解放運動及論述-以臺灣民報作爲分析場域(1920-1932) 〉,東海大學社會學硏究所碩士論文,1995
    白素英,〈從文學作品看日據時代的民族心理 - 楊逵、吳濁流作品之檢討〉,《史苑》33,1970.5
    石弘毅,〈臺灣農民小說的歷史考察20-80年代〉,成功大學歷史硏究所碩士論文,1996.7
    羊子喬,〈鹽分地帶的文學旗手 - 郭水潭〉,《聯合文學》188,2000.6
    朱雙一,〈歐坦生、《文藝春秋》和光復後臺灣文學的若干問題〉,《人間》,2000・夏
    沈乃慧,〈日據時代臺灣小說的女性議題探析(上) 〉,《文學臺灣》15,1995
    李正治,〈四十年來文學硏究理論之探討〉,《文訊》79,1992.5
    李筱峰,〈從《民報》看戰後初期臺灣的政經與社會〉,《臺灣史料硏究》8,1996.8
    李漢偉,〈楊逵「光復前」小說的悲劇意識探索〉,《臺南師院學生學刊》16期,1995
    李麗玲,〈覺醒與實踐-試論楊逵的〈頑童伐鬼記〉〉,《臺灣文藝》新生版8,1995.4
    尾崎秀樹,〈戰時的臺灣文學〉,《臺灣的殖民地傷痕》,帕米爾,1984
    阮桃園,〈楊逵的作品評析〉,《東海中文學報》11,1994
    吳衿鳳,〈龍瑛宗小說中的知識分子與社會〉,國立屛東師範學院碩士論文,2002
    吳瀛濤,〈臺灣新文學的第一段階〉,《臺北文物》3:2,1954.8
    呂正惠,〈龍瑛宗小說中的小知識分子形象〉,《第二屆臺灣本土文化國際學術硏討會論文集》,師大人文敎育出版社,1996
    _______,〈發現歐坦生-戰後初期臺灣文學的一個側面〉,《人間》,2000・夏
    呂興昌,〈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評王昶雄〈奔流〉的校訂本〉,《國文天地》7:5,1991.10
    _______,〈引黑潮之洪濤環流全球 - 楊華詩解讀〉,《臺灣文藝》143,1994.6
    _______,〈巧妙的社會縮圖 - 郭水潭戰前新詩析述〉,臺灣文化會議・南臺灣文學景觀發表論文,1994.7
    余昭玟,〈葉石濤及其小說硏究〉,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硏究所碩士論文,1980
    _______,〈前後跨語一代小說及其作品硏究〉,成功大學中文硏究所博士論文,2002
    何義麟,〈戰後初期臺灣報紙之保存現況與史料價値〉,《臺灣史料硏究》8,1996.8
    _______,〈《政經報》與《臺灣評論》解題-從兩份刊物看戰後臺灣左翼勢力之言論活動〉,《臺灣史料硏究》10,1997.12
    河原功,〈臺灣新文學運動的展開(上中下) 〉,《文學臺灣》1、2、3,1991.12、1992.3、6
    林 梵,〈讓他們出土-臺灣新生報『橋』副刊小說選介〉,《文學界》10,1984.5
    林至潔,〈悲哀的浪漫主義者 - 龍瑛宗的另一個面貌〉,《聯合文學》144,1996.10
    林宏安,〈鄕村醫師的苦悶-論呂赫若的短篇小說「淸秋」〉,《民衆日報》11版,1991.6
    林明德,〈日據時代臺灣人在日本文壇 - 以楊逵《送報伕》、呂赫若《牛車》、龍瑛宗《植有木瓜樹的小鎭》爲例〉,《聯合文學》127,1995.5
    _______,〈日據時代臺灣人在日本文壇〉,《聯合文學》11:7,1995.5
    林秀蓉,〈賴和〈蛇先生〉寫實意識探析〉,《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13期,1999
    林倖妃,〈日據時代臺灣新文學運動中的臺灣意識與中國意識〉,東吳大學社會學硏究所碩士論文,1994.6
    林進坤,〈楊逵訪問記〉,《進步雜誌》創刊號,1981.4
    林瑞明,〈日本統治下的臺灣新文學運動 - 文學結社及其精神〉,《文訊》29,1984.4
    _______,〈石在,火種是不會絶的-魯迅與賴和〉,《國文天地》7:4,1991.9
    _______,〈臺灣新文學運動理論時期之檢討(1920-1923) 〉,《聯合文學》98,1992. 12
    林載爵,〈黑潮悲歌 - 薄命的楊華〉,《聯合文學》188,2000.6
    林曙光,〈臺灣光復初期日文寫作的回顧〉,《文學界》10,1984.5
    松永正義著、葉笛譯,〈關於鄕土文學論爭1930-32〉,《臺灣學術硏究會誌》4,1989.12
    芹川哲世,〈1920-30년대 한일 농민문학의 비교문학적 연구〉(1920-30年代韓日農民文學的比較硏究),漢城大學國文硏究所博士論文,1993.2
    施 淑,〈在前哨 - 讀楊守愚的小說〉,《國文天地》77,1991.10
    津留信代,陳千武譯,〈張文環作品裡的女性觀-日本舊殖民地下的臺灣(上下) 〉,《文學臺灣》13-14,1995
    _________,陳千武譯,〈張文環作品〈夜猴子〉的意義〉,《文學臺灣》18,1996
    柳書琴,〈戰爭與文壇 - 日據末期臺灣的文學活動(1937.7-1945.8) 〉,臺灣大學歷史學硏究所碩士論文,1994.6
    _______,〈謎一樣的張文環-日治末期張文環小說重的民俗風〉,《第二屆臺灣文化國際硏討會論文集》,師大人文敎育出版社,1996
    星名宏修、涂翠花譯,〈陳火泉之皇民文學形態〉,《臺灣文藝》132,1992.9
    康 原,〈夢見賴和〉,《聯合文學》188,2000.6
    馬 森,〈臺灣文學的「中國結」和「臺灣結」〉,《聯合文學》8:5,1992
    _______,〈臺灣文學的地位〉,《當代》89期,1993.9
    袁偉時,〈新文化運動與激進主義〉,五四運動八十週年學術硏討會發表論文,1999.4.24-25
    徐秀慧,〈陰鬱的靈視者 - 龍瑛宗,從龍瑛宗小說的藝術表現看其在臺灣文學史上的歷史意義〉,《臺灣新文學》7期,1997.4
    梁明雄,〈文學的賴和、賴和的文學〉,《臺灣文獻》46:3,1995
    梁景峯,〈春光關不住-論楊逵的小說〉,《大學雜誌》100期,1976
    _______,〈海島之歌 - 日據下臺灣文學詩選集編後記〉,《日據下臺灣文學明集4》,明潭出版社,1979
    許俊雅,〈楊守愚小說的風貌及其相關的問題-種子落地〉,《 臺灣文學評論集》,賴和文敎,1996
    _______,〈以詩筆行俠仗義的楊守愚〉,《聯合文學》188,2000.6
    許詩萱,〈前後初期臺灣文學的重建 - 以臺灣新生報「橋」副刊爲主要探討對象〉,中興大學中文硏究所碩士論文,1999
    許禎庭,〈前後初期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與省參議會的關係(1945-1947) 〉,東海大學歷史硏究所碩士論文,1994
    陳文洲,〈試探呂赫若小說〈牛車〉〉,《臺灣文藝》9,1992.2
    陳芳明,〈百年來的臺灣文學與臺灣風格 - 臺灣新文學運動史論〉,《中外文學》23:9,1995.2
    _______,〈放膽文章拼命酒-論楊逵作品的反殖民精神〉,《臺灣文藝》154期,1996.4
    _______,〈現代性與本土性:以「南音」爲中心看30年代臺灣作家與民間想像〉,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硏討會,1998
    _______,〈現代性與殖民性的矛盾:論朱點人的小說〉,第一屆臺灣文學學術硏討會,1998
    _______,〈30年代臺灣作家對現代性的追求與抗拒〉,第三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全國學術硏討會,2001
    _______,〈臺灣現代文學與50年代自由主義傳統的關係 - 以文學雜誌爲中心〉,現代主義與臺灣文學硏討會,2001
    _______,〈現代性與日據臺灣第一作家〉,晩淸到40年代 - 文化場域與視界硏討會宣讀論文,2002
    陳明柔,〈日據時代知識分子的思想及其文學表現〉,淡江中文所碩士論文,1993
    陳明娟,〈日治時期文學作品所呈現的臺灣社會-賴和、楊逵、吳濁流的作品分析〉,東吳大學社會學硏究所,1990
    陳映眞,〈楊逵和平宣言的歷史背景〉,《中國時報》37版,1999.4.7-9
    陳昭瑛,〈一根金花:論賴和的〈一桿「稱仔」〉,《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12期,1998
    _______,〈啓蒙、解放與傳統:論20年代臺灣份子的文化省思〉,跨世紀臺灣的文化發展學術硏討會發表論文,1998.10.22-23
    陳銘芳,〈呂赫若的女人故事〉,《臺灣新生報》13、14版,1997.7.22
    _______,〈楊守愚 - 記日據時代一位臺灣小說作家〉,《臺灣新生報》14版,1997. 9.30
    _______,〈賴和筆下的蛇先生〉,《臺灣新生報》17版,1997.4
    陳建忠,〈殖民地小知識分子的惡夢與脫出-龍瑛宗小說〈黃家〉析論〉,《文學臺灣》23,1997
    陳萬益,〈張文環的小說藝術〉,《國文天地》7:5,1991.10
    陳萬益、呂興昌,〈臺灣文學硏究的新面向-「日據時期臺灣文學國際學術會議」後語〉,《臺灣史料硏究》5,1995.2
    張良澤,〈葉榮鐘先生作品槪述〉,《臺灣文藝》62,1979
    _______,〈一本被遺忘了的戰前臺灣長篇小說-「暖流、寒流」〉,《臺灣文藝》89,1984
    張志相,〈張深切及其著作硏究〉,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硏究所碩士論文,1992.7
    張金□,〈臺灣文學中的女性空間-以呂赫若、李喬、李昻的小說爲主,《臺灣新文學》8,1997.8
    張季琳,〈日本的楊逵硏究〉,《中國文哲硏究通訊》6:3,1996
    張秀君,〈呂赫若及其筆下的臺灣女性初探〉,《史學》16:17,1991.6
    張□豪,〈黑色靑年的悲劇 -王詩琅及其小說意識〉,《現代文學復刊》13,1981
    _______,〈反殖民的浪花 - 王昶雄及其代表作「奔流」〉,《暖流》2:2,1982.8
    _______,〈麒麟兒的殘夢 - 朱點人及其小說〉,《夏潮論壇》1:1,1983.2
    _______,〈超越民族情結重回文學本位-楊逵何時御下「首陽農園」?〉,《文星》99期,1986
    _______,〈〈奔流〉與〈道〉的比較〉,《文學臺灣》4,1992.9
    張郁琦,〈龍瑛宗文學的硏究〉,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硏究所,1991
    張韶筠,〈日本總治期戰時體制下臺灣文學 - 陳火泉「道」中心〉,東吳大學日本文化硏究所碩士論文,1994
    張簡昭慧,〈臺灣殖民文學的社會背景〉,文化大學日本所碩士論文,1987
    莊永明,〈〈奔流〉的時代見證〉,《臺灣文藝》16:136,1993.5
    崔由利,〈일제말기(1938-45)「내선일체」론과 전시체제동원체제〉(日帝末期1938-45年「內鮮一體」論與戰時動員體制),梨花女子大學史學硏究所博士論文,1995
    溫文龍,〈受難女性的代言人-論呂赫若小說中的女性角色〉,《臺灣文藝》154期,1996.4
    游勝冠,〈戰後臺灣的反殖民文學〉,《臺灣史料硏究》3,1994
    曾天富,〈呂赫若의 초기작 「牛車」, 「폭풍우 이야기」와 동시기 이기영의 농민소설에 나타난 시대현실과 주제의식〉(呂赫若的初作「牛車」、「暴風雨的故事」與同時期李箕永的農民小說所呈現的時代現實和主題意識),《韓國文學論叢》22輯(韓國文學會,頁305-339,1998)
    _______,〈일제말기 한국과 대만소설의 비교연구Ⅰ - 이무영과 呂赫若소설중의 귀농 모티브와 그 의미〉(日據末期韓國與臺灣小說之比較硏究Ⅰ - 李無影和呂赫若小說中的歸農母題及其意義),《人文科學》29輯(韓國,成均館大學人文科學硏究所,頁115-139,1999)
    _______,〈향토성과 문학성의 중시 - 일제시기 대만、한국의 반좌익적 민족주의 문학관〉(鄕土性和文學性的重視 - 日據時期臺灣與韓國反左翼的民族主義文學觀),《韓國文學論叢》26輯(韓國文學會,頁559-588,2000)
    _______,〈日據時期臺灣與韓國文學之比較硏究 - 左翼文學論之比較硏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硏究計劃成果報告,2000.4
    _______,〈日據時期臺灣與韓國之文藝大衆化論及其意義〉,《韓國學報》16,2000.6
    曾健民,〈揭開歷史的迷霧-記探尋作家歐坦生的經過和感想〉,《人間》,2000・夏
    黃琪椿,〈日治時期臺灣新文學運動與社會主義思潮之關係初探1927-1937〉,淸華大學文學硏究所碩士論文,1994.6
    _______,〈農村與社會主義思想- 吳新榮日治時期詩作析論〉,淡水工商管理學院「臺灣文學硏討會」發表論文,1995.11.4-5
    _______,〈日治時期社會主義思潮下之鄕土文學論爭與臺灣話文運動〉,《中外文學》23:9,1995.2
    _______,〈社會變遷與小說創作- 楊守愚作品析論〉,《第三屆臺灣本土文化國際學術硏討會論文集》,師大人文敎育硏究中心,1996
    彭小姸,〈《楊逵全集》出版〉,《聯合報》37版,1998.6.21
    黃武忠,〈楊守愚的小說世界〉,《文學界》11,1984
    _______,〈日據時代臺灣重要的文學社團〉,《文訊》29,1984.4
    黃樹仁,〈日據時期臺灣知識分子的意識形態與角色之硏究:1920-1927〉,政治大學政治硏究所碩士論文,1980
    黃蘊綠,〈試析呂赫若的「皇民文學」〉,《臺灣新文學》7,1997.4
    彭瑞金,〈記一九四八年戰後的一場臺灣文學論戰〉,《文學界》10期,1984.5
    _______,〈賴和小說〈豐作〉〉,《臺灣文藝》6,1994.12
    _______,〈楊守愚小說〈顚倒死〉〉,《聯合文學》126,1995.4
    _______,〈呂赫若與〈風頭水尾〉〉,《臺灣文藝》,新生版11期,1995.10
    _______,〈《橋》副刊始末〉,《臺灣史料硏究》9,1997.5
    _______,〈從政治派到文藝派- 巫永福靑年期的小說創作〉,巫永福文學會議發表論文,私立淡水管理學院,1997.11.1
    塚本照和,〈日本統治期臺灣文學管見(上下) 〉,《臺灣文藝》69、70,1980.10、12
    葉 笛,〈不死的野草 - 臺灣新文學的奶母賴和〉,《賴和硏究資料彙編(下) 》,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4.6
    _______,〈寒冬過後就是春天-巫永福的文學軌跡〉,《自立晩報》19版,1995.1.9
    葉石濤,〈從「送報伕」、「牛車」到「植有木瓜的街鎭」〉,《大學》90,1975.10
    _______,〈日據時代的抗議文學〉,《走向臺灣文學》,自立晩報,1980
    _______,〈淸秋-僞裝的皇民化謳歌〉,《小說筆記》,前衛出版社,1983.9
    _______,〈吳新榮文學的特色及其貢獻〉,《臺灣新聞報》13版,1997.1.22
    葉芸芸,〈試論戰後初期的臺灣知識分子及其文學活動〉,《先人之血・土地之花》,前衛,1989
    葉瓊霞,〈走充滿荊莿的苦難之道-讀王詩琅的小說〉,《國文天地》7:5,1991.10
    楊碧川,〈介紹臺灣社會運動史 - 兼評臺灣民族運動史〉,《臺灣文藝》82,1983
    楊千鶴,〈呂赫若及其日文小說之剖析〉,《第二屆臺灣本土文化國際學術硏討會論文集》,師大人文敎育硏究中心,1996
    廖偉竣,〈不朽的老兵〉,《師鐸》4期,1976.1
    廖振富,〈林幼春、賴和與臺灣文學〉,《文學臺灣》17,1996.1
    廖淸秀,〈滾地郞與辣薤罐〉,《臺灣文藝》81,1983
    廖祺正,《三十年代臺灣鄕土語文運動》,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硏究所碩士論文,1990.6
    鄭晉培,〈文學近代性的普遍性與特殊性- 以中韓馬克斯文藝運動爲中心〉,《韓國學報》15,1998.6
    蔡淵洯,〈日據時期臺灣新文化運動中反傳統思想與五四運動之關係〉,五四運動八十週年學術硏討會發表論文,1999.4.24-25
    劉文善(音譯),〈1930년대 창작방법 논쟁연구〉(1930年代創作方法論爭硏究),漢城大學國文硏究所碩士論文,1988.2
    劉潽善,〈1920-30년대 예술대중화론 연구〉(1920-30年代藝術大衆化論硏究),漢城大學國文硏究所碩士論文,1987.2
    _______,〈1930년 전후의 한국농민문학론 연구〉(1930年前後的韓國農民文學論硏究),漢城大學國文硏究所博士論文,1990.8
    鍾肇政,〈臺灣文壇的不朽老兵-簡介王詩琅其人其作品〉,《文學思潮》12,1982.7
    簡炯仁,〈五四運動與臺灣本土化運動〉,五四運動八十週年學術硏討會發表論文,1999.4.24-25
    羅成純,〈戰前臺灣文學硏究之問題點- 從與韓國文學之比較來看〉,《文學界》7,1983・秋
    權寶柔(意譯),〈1930년대 후반의 프롤레타리아작가 소설연구〉(1930年代後半普羅作者小說硏究),漢城大學國文硏究所碩士論文,1994.2
    Description: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86151506
    9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6151506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5150601.pdf43KbAdobe PDF2999View/Open
    15150602.pdf127KbAdobe PDF21000View/Open
    15150603.pdf88KbAdobe PDF21144View/Open
    15150604.pdf324KbAdobe PDF21346View/Open
    15150605.pdf566KbAdobe PDF21779View/Open
    15150606.pdf935KbAdobe PDF23308View/Open
    15150607.pdf1154KbAdobe PDF27390View/Open
    15150608.pdf686KbAdobe PDF22445View/Open
    15150609.pdf253KbAdobe PDF21556View/Open
    15150610.pdf314KbAdobe PDF21946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