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656/144643 (79%)
Visitors : 51719263      Online Users : 61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7044


    Title: 中共核武發展對區域安全影響
    The Influence of China’s Nuclear Development on Regional Security
    Authors: 張錫浩
    Contributors: 丁樹範
    張錫浩
    Keywords: 彈道飛彈
    資訊化
    嚇阻
    飛彈防禦體系
    核武態勢評估
    Date: 2006
    Issue Date: 2009-09-18 20:35:53 (UTC+8)
    Abstract: 中共自1980年代改革開放後,綜合國力日益提升,其經濟實力更挹注軍事現代化,「中國威脅論」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中共軍事現代化中,除了戰略核武器與先進國家差距較小外,其他傳統武器仍有一段實力差距。由於中共在台灣對面沿海地區大量部署近、中程飛彈,使我國備感壓力外,其戰略核武也瞄準世界各地重要目標。
    在1996年飛彈試射的台海危機中,美、中(共)軍事對峙情勢浮現,中共「二砲」部隊之功能在度被重視,並開啟了中共在軍事爭端中使用彈道飛彈的歷史。中共周邊諸國不但有感於其軍事威脅,而心生警惕地致力於軍備現代化,或者增強軍備,形成區域軍備競賽,進而影響區域安全。
    亞太地區在二十一世紀逐漸成為世界經濟的新重心,使美國重新評估與調整其亞太戰略,並加強與區域內各國之交往互動。而中共為求被全世界視為完備的強國,希望在政治、經濟、軍事方面與其他強國分庭抗禮,因此,除了繼續加強經濟的發展外,更強調軍力的成長與現代化,加上近年來其海軍活動範圍逐年向外延伸擴展,早已引起美、日等國的警惕,而不得不及早籌謀因應之道。隨著冷戰結束後,亞太區域安全日益重要。
    冷戰後,中共體認發生大規模戰爭機率低,國際安全趨勢將朝向局部戰爭,中共解放軍體認軍事準備重點在於「打贏一場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與未來戰爭發展趨勢。體認實現「具有中國特色之軍事變革」,置重點於機械化、資訊化之複合式轉變,達成跨越式的現代化發展。中共核武發展,對台保有高度壓迫與維持大國形象的特徵。
    美國是目前國際局勢中的單極,飛彈防禦體系與核武態勢評估,實質上都直接對中共軍事反應產生影響。全球飛彈防衛體系在東亞部署,直接影響台海兩岸關係;2002年美國核武態勢評估更將中共列為美國核武打擊的對象與台海衝突是動用核武解決事件之一。中共彈道飛彈因應,重點為發展「一長一短」,「一長」就是針對美國發展的遠程及戰略洲際彈道飛彈。「一短」就是用於嚇阻台灣的近程戰術飛彈。
    美國在亞洲軍力調整與戰略部署,主要意義是在防堵中共軍事崛起以避免與美國抗衡,維持世界局勢穩定;故不希望台海之間有「意外」發生,維持目前不武不獨現狀,反對我方所謂「縱深攻擊」的「戰略性防衛」思維,意圖攻擊三峽大壩或上海、香港的想法 。
    中共軍力現代化著眼在全球布局與美國相抗衡,台灣問題是當前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中美雙方正推動軍事交流,中共必藉防止台獨理由,企圖排擠美國在亞太勢力,以貫徹「藉台排美」策略。一但,美國勢力遭排除後,日本影響力也將隨之消退,屆時「台灣問題」也就迎刃而解。
    台灣在此劣勢中,如何取得平衡甚或占得優勢,除了發展戰略攻勢武器,強化全民國防,提升作戰意志,展現自我防衛決心外;也要瞭解中共企圖,認清國際局勢中自我角色,以合縱連橫以確保國家生存之道。
    Reference: 壹、中文出版品
    一、政府出版品
    《中華民國八十一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1992年1月。
    《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2002年7月。
    《中華民國九十三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2004年12月。
    《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2006年8月。
    《九十三年中共軍力報告書》。台北:國防部,2004年8月。
    《共軍「信息戰」研究與發展》專輯。中共原始資料彙編第142號。國防 部編印。
    二、中文專書
    《1995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95年5月。
    《2000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0年6月。
    《2001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1年6月。
    《2001世界年鑑》。台北:中央通訊社,2000年12月。
    《2005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5年6月。
    《2006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6年4月。
    《2005年解放軍研究論壇彙編》。桃園:國防大學戰略研究中心,2005年 12月。
    《2004高技術發展報告》。北京:中國科學院,2004年3月。
    《2000-2001世界軍事形勢分析》。北京:國防大學,2001年7月。
    《2005科學發展報告》。北京:中國科學院出,2005年3月。
    《2005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北京:社會科學院,2004年12月。
    《2005國際軍備控制與裁軍報告》。北京:中國軍控與裁軍協會,2005年 5月。
    《人民解放軍與變動的中國》。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5年1月。
    《中共軍事現代化》。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8年7月。
    《中共戰略趨勢》。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1999年4月。
    《中共崛起》。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2年10月。
    《中共軍力成長》。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4年1月。
    《中共研究彙編》。台北:國防部部長辦公室,2006年11月。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軍事技術Ι。北京:軍事科學版社,1997年7月。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軍事技術II。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7年7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事史要》。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3年1月。
    《世界軍事年鑑-1998》。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8年12月。
    《後鄧小平時期的台灣安全》。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4年6月。
    《美國政治印象中的中國》。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5年2月。
    《毛澤東外交文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
    《打的贏的哲理》。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3年8月。
    《打贏高技術局部戰爭-軍官必讀手冊》。北京:軍事誼文出版社,1997 年5月。
    《周恩來文化文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
    《高科技對軍事的影響》。北京:兵器工業出版社,1997年8月。
    《高技術局部戰爭與戰役戰法》。北京:國防大學,1993年5月。
    《高技術局部戰爭條件下的作戰》。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4年12月。
    《高技術條件下的C4ISR-軍隊指揮自動化》。北京:國防大學,2003年7 月。
    《倚天-共和國核武器發展紀實》。北京:西苑出版社,1999年3月。
    《軍界熱點聚焦-高技術局部戰爭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3年 6月。
    《國際環境與中國的戰略機遇期》。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
    《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發展史》。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7年12月。
    《鄧小平戰略思想論》。北京:軍事科學院出版社,1994年。
    《戰略學》。北京:國防大學,1999年5月。
    《戰役學》。北京:國防大學,2000年5月。
    王成斌主編。《鄧小平現代軍事理論與實踐》。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 年。
    王建華。《信息技術與現代戰爭》。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4年7月。
    王琦。《軍事戰略簡論》。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
    王福春等箸。《核陰影下的南亞》。北京:新藝術出版社,1998年8月。
    李巨泰。《中國核武器試驗追蹤》。北京:長征出版社,1994年。
    朱奎玉、侯魯良、羅有禮。《高技術局部戰爭法探索》。北京:軍事科學社, 1994年7月。
    朱幼文、徐德池、馮毅。《高技術條件下的信息戰》。北京:軍事科學社, 1994年2月。
    朱強國。《美國導彈戰略防禦計畫的動因》。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 年4月。
    杜志民。《追蹤高科技》。北京:長征出版社,1998年。
    沈偉光。《戰爭新思維》。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年1月。
    林中斌。《核霸》。台北:學生書局,1999年2月。
    周學海。《信息時代核軍控》。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03年9月。
    施正鋒。《台美中三角關係:由新現實主義到建構主義》。台北:前衛出版 社,2000年。
    陳可吼。《戰爭和平與國防》。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89年5月。
    陳宇震。《2000年-中國發射載人空船》。台北:協聯,1999年9月。
    陳東龍。《新世代解放軍》。台北:黎明文化,2003年4月。
    翁明賢。《突圍-國家安全的新視野》。台北:時英出版,2001年11月。
    張同新、何仲山。《「一國兩制」與海峽兩岸關係》。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出版社,1998年11月。
    張志國。《爭奪21世紀制高點》。北京:軍事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1月。
    張明睿。《解放軍戰略決策的辯證》。台北:黎明文化,2003年5月。
    張萬年。《當代世界軍事與中國國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9年 12月。
    張鋒。《潮頭:全維信息化戰爭:21世紀初葉全球戰爭展望與中國的前景》。 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10月。
    曹永勝、羅健、王京地。《南亞大象-印度軍事戰略發展與現狀》。北京: 解放軍出版社,2002年2月。
    鈕先鍾。《二十一世紀的戰略前瞻》。台北:麥田,1999年8月。
    曾復生。《中美台戰略趨勢備忘錄》,第一輯。台北:秀威資訊,2004年11月。
    楊永明。《國際安全與國際法》。台北:元照,2003年2月。
    楊成緒。《中國周邊安全環境透視》。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3年7月。
    賈俊明、董學斌。《倚天-共和國導彈何武器發展紀實》。北京:西苑出版社, 1999年。頁105。
    董子峰。《信息化戰爭型態論》。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4年10月。
    劉慶元。《解析中共國家安全戰略》。台北:楊智出版社,2003年11月。
    熊光楷。《國際戰略與新軍事變革》。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10 月。
    薛釗。《戰略性的思考-台灣的安全與抉擇》。台北:時英出版,2001年4 月。
    薛安國、王海。《世界軍事變革熱點問題解答》。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4 年1月。
    聶榮臻。《聶榮臻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4年12月。
    弗.伊.斯里普琴科。張鐵華主譯《第六代戰爭》。北京:新華社出版, 2004年1月。
    巴瑞特.提爾曼。周正、徐明毅譯《美國空軍》。南京:南京出版社,2004 年7月。
    日本防衛廳編。黃朝茂、宋一之譯《2003日本防衛白皮書》。台北:國防 部史政編譯室,2005年3月。
    日本岡崎研究所彈道飛彈防禦小組。曾祥穎譯《新核武戰略及日本彈道飛 彈防禦》。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4年11月。
    李書琴、陳寶珍。〈積極推進中國特色的軍事變革〉。《新世紀機遇期與中國國際戰略》,頁399~400。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年9月。
    林勤經。〈中共發展資訊作戰的軍事運用〉。《中共軍事研究論文集》,頁 275~290。2001年1月。
    安德烈.平可夫。黃朝茂譯〈2010年之中共軍力〉。《亞太安全譯文彙輯Ⅲ》, 頁273~300。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9年7月。
    安德烈.平可夫。《世紀之交的台海危機:中日美大對決》。台北:全球防 衛雜誌社,2001年3月。
    孟樵。《探討中共二十一世紀的軍力:邁向打贏高技術戰爭之路》。台北: 全球防衛雜誌,2001年3月。
    陳梓龍。〈江澤民時期共軍現代化建設重點及影響評估〉。《中共建政五十 年》,頁485~515。台北:正中書局,2001年7月。
    趙雲山。《中共導彈及其戰略-解放軍的核心武器》。台北:明鏡出版社,1997 年4月。
    曹錦誠。《下一場戰爭?中共國防現代化與軍事威脅》。台北:時英出版社, 1999年7月。
    殷天爵。《拒絕毀滅-大規模毀滅性武器預防與因應》。台北:時英出版, 2005年5月。
    詹姆斯.林賽、麥克爾.奧漢隆。王春生等四人譯《美國之盾》。北京:新華社出版,2004年4月。
    蕭新煌、李明峻。〈變動的東亞與台灣之因應策略〉。蔡瑋主編。《東亞與 台、日、中的新形勢》,頁47~70。台北:政大國研中心,2005年7月。
    容安瀾(Alan D. Romberg)、麥戴偉特(Michael McDevitt)編。尹元隆譯 《中共與飛彈防禦-美中戰略關係》(China and Missile Defense: Managing U.S.-PRC Strategic Relations)。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2003年12月。
    大衛.譚克斯(David R. Tanks)。《美國國家飛彈防禦:政策議題與技術能 力》。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5年7月。
    吉拉爾德.柯提斯(Gerald L. Curtis)主編。高一中、黃俊彥、葉采青合譯《美日關係的新觀點》(New Perspectives on U.S.-Japan relations)。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2年3月。
    李潔明(James R. Lilley)、唐思(Chuck Downs)合編。張同瑩、馬勵、張 定綺合譯《台灣有沒有明天? — 台海危機美中台關係揭密》。台北: 先覺出版社,1999年2月。
    傑森.布魯辛斯基(Jason E. Bruzdzinski)。黃淑芬譯〈揭開殺手鐗的神秘面紗-中共的「終極武器」概念〉。《中共軍文變化》,頁367~435。台北:國防部部長辦公室,2006年4月。
    石明楷(Mark A. Stokes)。高一中譯《中共戰略現代化》(China’s Strategic Modernization:Implications for the United States)。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0年4月。
    石明楷(Mark A. Stokes)。李育慈譯〈全球飛彈防禦時代中共的彈道飛彈武力:挑戰與因應〉。《中共軍力成長》,頁95~100。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4年1月。
    邁克爾.葛林(Michael J. Green)、派屈克.柯羅寧(Patrick M. Cronin)。楊紫涵、高一中等譯《美日聯盟-過去現在與未來》(The U.S.-Japan Alliance-past, present, and future)。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7月。
    馬扎爾(Michale J. Mazarr)。王自樂譯《飛彈防禦與亞太安全》(Missile Defense and Asian-Pacific Security)。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1994 年3月。
    美國國防大學國家戰略研究所編(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高一中譯《中共崛起構成的挑戰:亞洲觀點》(Asian Perspectives on the Challenges of China)。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11月。
    西原正(Nishihara Masashi)編。楊連仲等四人譯《美日聯盟的新挑戰》(The Japan-U.S. Alliance: New Challenges for the 21st Century)。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2年6月。
    白禮博(Richard Bernstein)、孟儒(Ross H. Munro)。許綬南譯《即將到來的中美衝突》。台北:麥田出版,1997年9月。
    普法茲格拉夫二世(Robert L. Pfaltzgraff,Jr.)。蔣永芳譯《安全戰略與飛彈防禦》(Security Strategy & Missile Defense)。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0年7月。
    史蒂芬.柯恩(Stephen Philip Cohen)。《印度:成型中的強權》。台北:國 防部史政編譯室,2003年12月。
    威廉.陶(William T. Tow)。《亞太戰略關係:尋求整合安全》。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3年7月。
    Abram N. Shulsky。高一中譯《嚇阻理論與中共的行為》。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印,2001年11月。
    Alan D. Romberg、Michael Mc Devitt編。《中共與飛彈防禦-美中戰略關 係》。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3年12月。
    Michael Pillsbury。《美國學者解讀中國安全》肖歡容、張梅譯。北京: 新華社,2001年5月。
    Joshua S. Goldstein。歐信宏、胡祖慶合譯《國際關係》(International Relations)。台北:雙葉書廊,2003年7月。
    K. Scott Mc Mahon。曾祥穎譯《美國飛彈防禦》(Pursuit of the Shield The U.S. Quest for Limited Ballistic Missile Defense)。台北:麥田出版,2001年6月9日。
    三、中文期刊
    丁樹範。〈美國調整全球軍事部署之意涵〉。《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9期。 2004年9月,頁1~5。
    丁樹範。〈中共軍事事務革命與軍力發展〉。《全民看國防》,第2期。1999 年12月,頁57~71。
    王央城。〈亞太地區軍事安全的回顧與展望〉。《戰略安全研析》,第10期。 2006年2月,頁21~28。
    平可夫。黃朝茂譯〈公元2010年之中共戰力〉。《國防譯粹》,第24卷第11期。1997年11月,頁35~45。
    以理。〈從「民主建設」到「載人航太」背後訊息透視〉。《中共研究》,第 39卷第11期。2005年11月,頁5~17。
    田力。〈TMD:新一輪軍備競賽和軍事對抗之源〉。《中國評論》,第17期。 1999年5月,頁18~23。
    田穗。〈北京改變不先使用核武政策〉。《爭鳴月刊》,287期。2001年9月 號,頁21~22。
    向駿。〈中國威脅論及新圍堵〉。《美歐月刊》,第11卷第5期。1996年5 月,頁25~38。
    平可夫。〈中國國防預算與中國威脅論〉。《亞洲週刊》。2006年3月26日, 頁53。
    仲一平。〈中俄戰略關係的基礎大為拓寬〉。《鏡報月刊》,346期。2005年 5月,頁52~54。
    仲一平。〈中國為何能參與商談核軍控〉。《鏡報月刊》,347期。2006年6 月,頁52~54。
    仲一平。〈中國對朝鮮局勢的新戰略〉。《鏡報月刊》,350期。2006年9月, 頁55~57。
    李明。〈北韓核武危機的意義與發展〉。《海峽評論》,第147期。2000年3 月,頁6~9。
    李世勤。〈中共新型潛艦未來發展之研究〉。《國防雜誌》,第20卷第9期。 2005年9月,頁61~71。
    李實然。〈北韓核子試驗對中共的影響和衝擊〉。《中共研究》,第40卷第 11期。2006年11月,頁76~86。
    沈有忠。〈中共解放軍戰略與軍事裝備的現代化〉。《展望與探索》,第2卷 第8期。2004年8月,頁32~50。
    沈明室。〈從溫家寶訪問印度看中國戰略意圖〉。《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 5期。2005年5月,頁10~14。
    朱承廣。〈亞洲彈道導彈競賽透視〉。《船艦知識》,第9期。2006年8月5 日,頁14~15。
    伍凡。〈北韓核武危機中的中國〉。《明報月刊》,第38卷第9期。2003年9月,頁42~44。
    邱震海。〈借美國之手解除北韓核武〉。《明報月刊》,第38卷第10期。2003 年9月,頁40~42。
    昊天。〈美軍力圖實現「快速全球打擊」構想〉。《鏡報月刊》,350期。2006 年9月,頁58~60。
    宋開榮、謝奕旭。〈解放軍大規模毀滅武器發展現況〉。《2003台海戰略環 境評估》。台北:國防大學戰略研究中心,2003年1月,頁229-243。
    邱坤玄。〈冷戰後中共與朝鮮半島的權力平衡〉。《亞洲研究》,第40期。 2001年9月,頁90~111。
    余永章。〈從中共軍力成長論述-台海不對稱戰爭對我之威脅與省思〉。《國 防雜誌》,第20卷第1期。2005年1月,頁97~108。
    林長盛。〈大國長劍:二砲部隊中共洲際彈道飛彈軍力發展現狀〉。《全球 防衛雜誌》,第238期。2004年6月,頁48~55。
    郭振華。〈共軍M族戰術導彈部隊編裝發展與運用之研析〉。《陸軍學術月 刊》,第35卷403期。1999年3月,頁43~53。
    范志仁。〈核武與核子戰略發展〉。《全球防衛雜誌》,第260期。2006年4 月,頁90~99。
    姚忠原。〈歐盟擬解除中共武器禁運之探討-析論解禁對台海安全的衝擊 與影響〉。《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4期。2005年4月,頁96~102。
    胡繼平。〈日本核武裝?〉。《現代國際關係》,167期。2003年9月。頁42~43。
    陳子平。〈中國「神舟六號」與「航天戰略」之發展研析〉。《戰略安全研 析》,第7期。2005年11月,頁36~40。
    陳子平。〈美國2005年「中共軍力報告」研析-中共戰略思維的轉變〉。《國 防雜誌》,第20卷第10期。2005年10月,頁73~85。
    陳子平。〈共軍「新軍事變革」之研析:戰略思維的轉變之研析〉。《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研究》,第6卷第4期。2005年9月冬季號,頁263~277。
    陳世民。〈中共核武現代化與全球安全〉。《國際關係學報》,第21期。2006年1月,頁147~152。
    陳世民。〈中共核武發展與其對外關係之演變-冷戰時期(五0-八0年代)〉。《中國大陸研究》,第46卷第6期。2003年11/12月,頁29~57。
    陳世民。〈從「不首先使用」之爭議論核武角色之改變〉。《問題與研究》, 第37卷第10期。1998年10月,頁29~35。
    陳破空。〈北京與北韓導彈危機〉。《開放雜誌》。2006年8月號,頁21~24。
    陳紫財。〈美國海外出兵準則檢證之研究-以1995~1996年台海危機為例〉。《戰略與國際研究》,第4卷第2期春季號。2002年4月,頁97~130。
    陳曉龍。〈共軍戰術(近程)導彈犯台作戰運用研析〉。《國防雜誌》,第18 卷第1期。2002年7月,頁99~110。
    荊城。〈胡錦濤晉升上將與新軍事變革〉。《鏡報月刊》,349期。2006年8 月號,頁36~37。
    徐光明。〈中國威脅論與亞太軍備競賽〉。《國防雜誌》,第12卷2期。1996 年2月,頁17~33。
    時永明。〈朝鮮核問題與東北亞安全〉。《國際問題研究》,97期。2003年9 月。頁52~54。
    高凡。〈美國制約中共秘密武器:印度〉。《動向》,2001年12月號。頁57~58。
    馬振坤。〈中共二代核武對台海戰略格局之影響〉。《復興崗學報》,第78 期。2003年9月,頁137~164。
    殷天爵。〈變動中全球核武力量與發展〉。《國防雜誌》,第19卷第10期。 2004年10月,頁28~40。
    張文木。〈科索沃戰爭與中國新世紀戰略〉。《戰略與管理》,1999年第3期。 1999年,頁4。
    張克中。〈美國增派第二艘航空母艦的戰略意義〉。《中共研究》,第38卷 第5期。2004年8月,頁34~37。
    張克中。〈制衡中國-美印建立戰略夥伴關係〉。《中共研究》,第40卷第3 期。2006年3月,頁43~46。
    張克中。〈Hedge Strategy:美國對中國的「兩面下注策略」〉。《中共研究》, 第40卷第5期。2006年5月,頁28~33。
    張旭成。〈有關台灣國家安全的優先順序〉。《國防政策評論》,第1期。2000 年10月,頁49~60。
    張雅君。〈印巴核武試爆後中共的南亞安全政策〉。《中國大陸研究》,43卷 2期。2000年2月,頁15~36。
    湯紹成。〈朝鮮半島的危機與轉機〉。《海峽評論》,第150期。2003年6月,頁15~16。
    譚傳毅。〈中共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之政治與戰爭關係〉。《中華戰略學 刊》,1999年夏季刊。2006年7月,頁39~74。
    曾祥穎。〈對中共「跨越式新軍事變革」之評析〉。《中華戰略學刊》,2006 年夏季刊。2006年6月,頁82~113。
    鈕先鍾。〈中共核武發展的評估〉。《國防雜誌》,第11卷第11期。1996年 5月,頁50~62。
    葉正佳。〈五十年來的中印關係經驗和教訓〉。《國際問題研究》,1999年第 4期。頁17~23。
    趙雲山。〈中共之戰術導彈〉。《中共研究》,第30卷第12期。1996年12 月,頁91~112。
    楊民青。〈信息化作戰離中國軍隊有多遠〉。《瞭望週刊》。2004年第11期。 2004年8月10日,頁13。
    揚志恆。〈中共軍事擴張〉。行政院大陸工作委員會《大陸工作簡報》,頁 4~7。2005年7月13日。
    鄭大誠。〈論中共之核武發展:四十年核武發展之回顧〉。《國防政策評論》, 第5卷第4期。2005夏季刊,頁136~167。
    廖文中。〈中共對美國調整亞洲軍力部署之疑慮〉。《尖端科技》,第234期。 2004年2月,頁112~115。
    廖文中。〈中共軍隊對區域安全的影響〉。《全民看國防》,第二期。台北:麥田,1999年12月,頁77~78。
    劉復國。〈美印戰略夥伴關係的建構〉。《戰略安全研析》,第11期。2006 年3月,頁29~32。
    劉建宏。〈中國軍力成長與其意涵〉。《國防政策評論》,第5卷第3期。2005 春季刊,頁66~86。
    賴怡忠。〈美日台合作關係的檢討〉。《國防政策評論》,第5卷第2期。2004/5 年冬季,頁86~113。
    歐錫富。〈中共核武作戰能力分析〉。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大陸工作簡報》,頁1~4。2005年8月10日。
    歐錫富。〈中國大陸航天地位與軍事意義〉。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大陸工作 簡報》,頁5~10。2005年11月9日。
    歐錫富。〈競爭日趨激烈的中印關係〉。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大陸工作簡報》,頁5~8。2006年4月12日。
    歐錫富。〈中共二砲現況與國際核武趨勢〉,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大陸工作 簡報》,頁1~4。2006年10月11日。
    應天行。〈中共參與「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之效益〉。《中共研究》,第40 卷第8期。2006年8月,頁121~134。
    蕭朝琴。〈從中共導彈應用策略論我應有之對策〉。《復興崗學報》,第69 卷。2000年6月,頁55~76。
    薛理泰(Litai Xue)。張寧倫譯〈中共核武戰略之演變〉。《中華戰略學刊》,春季刊。1996年3月,頁178~182。
    繆鵬年、李瀅潔鋆。〈中俄關係發展中的制約因素〉。《中國評論》,2005年 8月號。頁43~46。
    鐘堅。〈跨世紀中共核威懾力的評估〉。《歷史月刊》。1998年8月號,頁 53~61。
    國防大學軍事學院戰略學部學術研究參考叢書-019。《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 研究》,第6卷第10期。2005年9月冬季號。
    Ben Sheppard。曾祥穎譯〈南亞之彈道飛彈發展競賽〉(Too Close for Comfort:Ballistic Ambitions in South Asia)。《國防譯粹》,第25卷第8期。1998年8月,頁17~25。
    Dennis J. Blasko。歐冠宇譯〈共軍現代化概況〉(Chinese Army Modernization: An Overview)。《國防譯粹》,第33卷第4期。2006年4月,頁78~89。
    Edmond Rice。袁治中譯〈中共潛艦發展及其影響〉(US Allies Brace for Submarine Force Development)。《國防譯粹》,第33卷第11期。2006年11月,頁22~25。
    James Kitfield。胡元傑譯〈中共、美國與崛起中的日本〉(Dragon,Eagle,and Rising Sun),《國防譯粹》,第32卷第10期。2005年10月,頁 56~60。
    John Hill。歐冠宇譯〈中共間諜活動現形〉(Defections reveal extent of China’s esgionage operations)。《國防譯粹》,第33卷第3期。2006年3月,頁88~92。
    Micool Brooke。劉廣華譯〈日本在亞太地區的戰略利益〉(Japans Strategic Interests in the Asia-Pacific)。《國防譯粹》,第28卷第9期。2001年9月,頁19~25。
    Syed Moha Fazilla。余瓊瑤譯〈共軍現代化〉(China’s Military Morderniztion Drive)。《國防譯粹》,第33卷第9期。2006年9月,頁93~96。
    《中國大陸情勢雙週報》,1447期。2004年10月20日。
    《全球防衛雜誌》,第267期。2006年11月。
    《核生化防護季刊》,第66 期(1999年11月),頁9。
    《漢和防務評論》2002年6月號。
    《漢和防務評論》,2005年7月號。
    《漢和防務評論》,2005年9月號。
    《漢和防務評論》,2005年12月號。
    《瞭望週刊》,2006年第11期。2006年3月16日。
    四、碩、博士論文
    李雨林。〈美國亞太飛彈防禦對未來台海兩岸安全影響評析〉。國立政治大 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專班碩士論文,2001年3月。
    陳文政。〈嚇阻:理論與政策〉。私立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 士論文,1997年6月。
    梁文興。〈中共彈道導彈發展之研究-兼析對台海安全的影響〉。國立中山 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7月。
    戴振良。〈中共第二砲兵部隊現況探討〉。私立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五、學術研討會
    李明。〈中國崛起與朝鮮半島安全〉。中國崛起與全球安全學術研討會,國 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國際衝突與危機管理研究室主辦,2005年6月10日。
    吳自立。〈中共軍事現代化與變革〉。二十一世紀的解放軍:是黔驢還是老 虎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東亞所主辦,2004年6月12日。
    施子中、張洋培。《中共未來15年至20年軍力發展對我國國防安全影響 之研究》。國防部92年委託研究成果發表會。國防大學主辦,2004年 7月1日。
    陳世民。〈中共核武現代化與全球安全〉。中國崛起與全球安全學術研討 會。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國際衝突與危機管理研究室主辦,2005年6月10日。
    鍾堅。〈21世紀高技術條件下中共之核打擊武力〉。第五屆國防管理研討 會。國防管理學院主辦,1996年12月。
    六、中文報紙
    《大公報》
    《中央日報》
    《中國時報》
    《自由時報》
    《青年日報》
    《聯合報》
    《聯合晚報》
    《文匯報》電子報刊。
    《中央通訊社》電子報刊。
    〈美國防戰略-同時打「兩場戰爭」〉。《中國時報》,2005年12月10日,
    版5。
    〈兩岸軍力向北京傾斜〉。《聯合報》,2006年5月25日,版A13。
    丁樹範。〈核戰爭或高科技戰爭?〉。《聯合報》,2005年6月20日,版A13。
    丁樹範。〈評估中共軍力順勢推動政策〉。《聯合報》,2005年7月21日, 版A13。
    亓樂義。〈和平發展-中國的必然選擇〉。《中國時報》,2006年6月4日, 版A13。
    王綽中。〈華郵:從解放台灣 轉為維持現狀〉。《中國時報》,2006年6月 16日,版A17。
    石開明。〈核潛艇〉。《聯合報》,1999年12月7日,版13。
    李明。〈面子裡子 中共盡失〉。《聯合報》,2006年10月12日,版14。
    林寶慶。〈中共提升軍力 逼美退出亞太〉。《聯合報》,2005年11月9日), 版A13。
    楊念祖。〈美核武新策左右全球安危〉。《中央日報》,2002年3月18日, 版6。
    賴怡忠。〈美日同盟主導台海現狀時代來臨〉。《台灣日報》,2005年2月 20日,版3。
    蘭寧利。〈看中共軍力〉。《聯合報》,2005年7月21日,版15。
    2004年9月17日新華社報導。
    2004年9月19日新華社報導。
    中共海峽之聲廣播電台,(2005年10月13日)報導。
    七、中文網路資訊
    丁樹範,〈中共為何發展「東風三十一型」飛彈〉-
    http://iir.nccu.edu.tw/analysis/c-paper1.html
    丁樹範,〈2006 QDR之美國亞太戰略與中國軍事現代化〉-
    http://www.peaceforum.org.tw/onweb.jsp?webno=33333332:5&
    webitem_no=1640
    朱松柏、李明峻,〈朝鮮半島情勢與亞太安全:理性計算的不理性遊戲〉
    -http://iir.nceu.edu.tw/pdf/tpaper/paper2.htm
    朱鋒,〈聯合國1695號決議後的朝核問題〉-
    http://www.chinadaily.com.cn/hqpl/2006-07/17/content_642493.htm
    李新芝,《毛澤東和鄧小平社會主義觀差異的詮釋學維度》-
    http://www.cass.net.cn/zhuanti/zggcd85/show_News_1.asp?id=12744
    吳銳-美國安全精英對中國核問題的認知(2003年6月12-13日華盛頓訪
    談總結)http://learn.tsinghua.edu.cn:8080/2000990313/3612wr.htm
    林文程,〈美國東亞戰略下的中共政策〉-
    http://www.general.nsysu.edu.tw/linhuang/china/t_c_a.doc
    馬準威,〈北韓飛彈試射後的東亞國際局勢評估〉-
    http://www.fics.org.tw/publications/monthly/paper.php?paper_id
    =1138&vol_id=124
    張雅君,〈中共外交政策的核元素〉,《中國時報》,1998年6月5日,-
    http://www.taiwan watch.org.tw/env-news/199806/8706051.htmedu/
    article.asp?parentid=7521
    曾復生,「當前中共國防安全的戰略性趨勢」-
    -http://www.oxun.com/sixiang/9910285.htm
    潘錫堂,〈中共是影響亞太區域安全的最大變數〉-
    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NS/090/NS-C-090-021.htm
    顧國良,〈中國的軍控應對策略—兼論小布希政府軍控思想與政策的調整
    及變化〉-http://ias.cass.cn/show/show_project_ls.asp?id=107
    〈華郵:中共戰略武力嚇阻美軍〉-
    http://www.future-china.org.tw/fcn-tw/200504/2005041301.htm
    〈美參院外交委員會助理披露陳水扁「境外決戰」構想:島外80公里迎戰
    解放軍〉-http://www.epochtimes.com/b5/1/3/13/n57626.htm
    〈軍方指美軍演習對西太平洋施壓〉《奇摩新聞》-
    http://hk.news.yahoo.com/040805/12/13bs6.html
    〈朱成虎一言引發中美戰略關係“核震盪”〉,Washington Observer Weekly
    -http://www.washingtonobserver.org/en/index.cfm,《華盛頓觀察》週刊
    2005年第26期。
    〈中共全球戰略中心仍在台灣議題〉-
    http://www.future-china.org.tw/200006/2000060707.htm
    《聯合新聞網》,〈扁:中國 820枚飛彈瞄準台灣〉-
    http://udn.com/NEWS/WORLD/WOR1/3409836.shtml
    《軍政在綫》,〈中國核戰略探析〉-
    http://www.chinajunzheng.com/ReadNews.asp?NewsID=2049
    《軍事觀察》,〈中共軍力報告〉第六章第五節二砲及新概念武器裝備建設
    -http://www.warii.net/mil/info/2004/baogao/i103-6-5.htm
    〈21世紀初期中國軍事力展望〉-
    http://home.kimo.com.tw/kajin1967/military/cross-strait/PRC-outlook.
    htm
    〈胡錦濤考察二砲機關 強調加緊做好軍事鬥爭準備〉-
    http://news.sohu.com/20060628/n243991877.shtml
    〈中國戰術核武儲存量〉-
    http://www.nti.org/e_research/profiles/China/Nuclear/5569_5636.html
    〈中國戰術導彈研發現況〉-
    http://www.future-china.org.tw/fcn/ideas/fcs20010225-3.htm
    〈中共東風31洲際飛彈〉-
    http://61.129.65.8:82/gate/big5/mil.eastday.com/eastday/mil/node62186/
    node62675/node87458/userobject1ai1502788.html
    〈中共東風31洲際飛彈〉-
    http://jczs.sina.com.cn/2004-07-16/1852210746.htm
    〈中共東風-31(JL-2)戰略彈道飛彈〉-
    http://product.news.sohu.com/ml/catalogs/012/0120040020053385.shtml
    〈中共彈道飛彈-巨浪-1(潛射)〉-
    http://www.5281.net/web/Article/wqzb/epwq/200603/1172.htm
    〈中共東風-41洲際彈道飛彈〉-
    http://www.5281.net/web/Article/wqzb/epwq/200603/1173.htm
    〈中共彈道飛彈-巨浪-2(潛射)〉-
    http://www.5281.net/web/Article/wqzb/epwq/200603/1171.htm
    〈中共巨浪-2潛射戰略飛彈〉-
    http://www.zgjunshi.com/power/Article_Show.asp?ArticleID=3494
    〈中共東風-15地地戰術飛彈〉-
    http://www.zgjunshi.com/power/Article_Show.asp?ArticleID=4573
    〈中共二砲部隊裝備的東風-11戰術飛彈〉-
    http://jczs.news.sina.com.cn/2006-05-18/1017371173.html
    〈中共二砲部隊三種型式飛彈發射〉-
    http://jczs.news.sina.com.cn/2006-05-18/1016371171.html
    〈中共海軍-基洛級常規潛艇〉-
    http://www.snzs.gov.cn/dc/Article_Show.asp?ArticleID=96
    〈中共海軍-基洛級常規潛艇〉-http://pic.tiexue.net/picinfo_55658.html
    〈中共軍備的擴張撼動東亞〉-
    http://www.epochtimes.com/b5/5/10/2/n1072419.htm
    〈東亞各國勢力〉-
    http://home.kimo.com.tw/kajin1967/military/M_index01.htm
    〈中共七大軍區分布圖〉-
    http://home.kimo.com.tw/kajin1967/military/cross-strait/PRC-PLA.
    htm#002D
    〈中國的反應對印度的核試驗〉-
    http://www.nti.org/db/china/nsascris.htm
    〈神舟六號〉-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A5%9E%E8%88%9F%E5%85%AD%E5%8F%B7
    〈解放軍將領與軍控專家談新時期中國核政策〉-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mil/2005-08/08/
    content_3325473.htm
    〈中國的反應對印度的核試驗〉-http://www.nti.org/db/china/nsascris.htm
    〈印度〉-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D%B0%E5%BA%A6#.E5.8E.
    86.E5.8F.B2
    〈朝鮮〉-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C%9D%E9%B2%9C%E5%86%
    9B%E4%BA%8B
    〈核武態勢評估vs.大美和平霸權〉-
    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period=312&bulletined
    =8503
    〈中國轉變立場促成六方會談原因何在?〉-
    http://www.dajiyuan.com/b5/3/8/28/n366103.htm,2003年8月28日。
    沙祖康,〈關於反擴散的一些看法〉-
    http://www.fmprc.gov.cn/chn/wjb/zzig/jks/cjjk/1146/t4757.htm,2000年
    11月7日。
    〈江澤民:台加入TMD將釀嚴重後果〉-
    http://www.future-china.org.tw/fcn-tw/199903/1999030601.htm,1999年
    3月6日。
    〈軍事觀點看軍購:愛國者飛彈(PAC-3 )〉-
    http://city.udn.com/v1/city/forum/article.jsp?no=3011&aid=141233,
    2006年11月21日。
    《中國新聞網》,〈布希曾當面告訴台北代表懷疑陳水扁誠信〉-
    http://big5.ce.cn/xwzx/gnsz/gdxw/200611/30/t20061130_9629829.shtml,2006年12年3日。
    《多維新聞網》,〈094型核潛艇完成部署:中國具二次核反擊能力〉-
    http://www7.chinesenewsnet.com/MainNews/Forums/BackStage/2006_6_29_18_5_32_505.html。
    《新華網》,〈中國航太事業50載:英明的決策,輝煌的成就〉 -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tech/2006-10/11/content_5188325.htm
    貳、外文出版品
    一、政府出版品
    US DOD, Annual Report on the 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03(Washington, DC: US DOD, 2003).
    US DOD, Annual Report on the 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05(Washington, DC: US DOD, 2005).
    二、外文專書
    James C. Mulvenur and Andrew Yang (eds),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as Organization (Santa Monica, CA:Rand,2002)
    Bradley Hahn, “Strategic Implication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Nuclear Weapons and Satellite Rocket Programs”(Hong Kong: Asian Research Service,1980),
    China’s Annual Report, 1971,(Taipei: China Research,1971).
    China’s National Defense in 2000(Beijing: Information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China: A Crucial Bridge For the 2005 NPT Review Conference China on Key Nuclear Issues.
    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 Defense 2000:Our Future Defense Force, (Canberra,Australia:DOD,2000),
    David G. Wiencek, Dangerous Arsenals: Missile Threats in and Fron Asia (Bailrigg Memorandum No.22 Lancaster: Centre for Defense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Studies,1997).
    IISS, The Military Balance,1965-6(London:IISS,1965)
    James A. Backer, “America in Asia: Emerging Architecture for a Pacific Community,” Foreign Affairs, vol.70,no.5(Winter 1991/1992),
    Keith B. Payne,“ Deterrence in the Second Nuclear Age”(Lexington, Kentucky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1996).
    Kevin Lin,“ The PLA’s Conventional Guided Missile and the Balance of Power Between Taiwan and China”(Durham, North Carolina: Duke University, 1999)
    Patrick M. O’Donogue, “Theater Missile Defense in Japan: Implication for the U.S.-China-Japan Strategic Relationship,”
    Pillsbury Michael, “The TRA and U.S.-Taiwan Military Relations,” in Jaw-ling Joanne Chang and William W. Boyer(eds.),(Baltimore: University of Mary 1 and School of Law,2000).
    Richard D. Fisher,“ China Accelerates Navy Building,” China Brief, Vol. III, Issue 15,(29 July 2003 )
    Russell D. Howard, “The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Short Arms and Slow Legs”(Colorado: USAF Institute for National Security Studies, 1999).
    Shannon Kile and Eric Arnett,‘ Nuclear Arms Control’, SIPRI Yearbook 1996:Armaments, Disarmament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Oxford: Oxfor University Press,1996)
    Sherman W. Carmett, “Limited Partnership :Russian-China Relationship in a Changing Asia ,”.,(Washington, D.C.: Carnegic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1998)
    “U.S. Security Strategy for the East Asia-Pacific Region,”(Washington, D.C.: U.S. DOD, 1998)
    Yang Huan ,“ China’s Strategic Nuclear Weapons,” in Michael Pillsbury ed., Chinese Views of Future Warfare(Washington, D.C.: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1997).
    三、外文期刊
    Bin Li,“ The Effects of U.S NMD on Chinese Strategy, ”Jane’s Intelligence Review, (March 7, 2001)
    Bracken Paul, “Asia’s Militaries and the New Nuclear Age,” Current History, vol. No 98:632(December, 1999), p. 145.
    Iain I. Johnston, “China’s New ‘Old Thinking’: The Concept of Limited Deterrence,” International Security 20,no.3(Winter 1995/1996).
    Joseph C. Anselmo,“ Russian Threat Still Massive,” Aviation Week & Space Technology, February 24, 1997.
    Jane’s Defense weekly(19 july,2006),
    The Military Balance 2003-2004, IISS
    四、外文網路
    Bin Li“ The Impact of U.S. NMD on Chinese Nuclear Modernization, ”read at the Pugwash Conference April 2001 ,
    in http://www.pugwash.org/reports/rc/rc8e.htm
    Bin Li“ China: A Crucial Bridge For the 2005 NPT Review Conference China on Key Nuclear Issues ,”
    in http://www.armscontrol.org/act/2005_01-02/Li.asp
    Brigadier Vijai K Nair,“ China’s Nuclear Stratog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AsianSecurity,”Asia Media: The Asia Pacific Media Network,
    In http://www.asia media.ucla. edu/article.asp?parentid =7521.
    “China’s Nuclear Doctrine,”Monterey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Center for Nonproliferation Studies(CNS),
    in http://cns.miis.edu/research/china/coxrep/doctrine.htm
    David C. Gompert,“ Rethinking the Role of Nuclear Weapons,”
    in http://www.abolishnukes.com/short_essays/deterrence_theory_
    whitmore .html.
    Donald C. Whitmore, “Revisiting Nuclear Deterrence Theory,” Voice of Abolition, March, 1998,
    in http://www.abolishnukes.com/short_essays/deterrence_theory_
    whitmore.html,
    “Global Missile Defense”, Wall Street Journal,
    in http://www.highfrontier.org/hf latest news.html, May 23,2003.
    George W. Bush,“ President Announce Progress in Missile Defense Capabilities.”,
    in http://www.whiteouse.gov/news/releases/2002/12/20021217.html,
    December 17,2002.
    “Joint Statement Between President George W. Bush and Prime Minister Manmohan Singh”, White House, July 18,2005,
    in http://www.whitehouse.gov/news/2005/07/20050718-6.html.
    Shi Chunlia,“China-Australia: A Chinese View”
    in http://www.aiia.asn.an/news/chunlai.html.
    SIPRI Yearbook 2006.
    in http://www.peace.org.tw/activity/2006activity/20060616_01.doc
    SIPRI Yearbook 2006.
    in http://www.peace.org.tw/activity/2006activity/20060616_03.doc
    NTI-http://www.nti.org/e_research/profiles/China/Nuclear/5569_5636.html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94922025
    95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922025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202501.pdf56KbAdobe PDF21427View/Open
    202502.pdf106KbAdobe PDF21456View/Open
    202503.pdf103KbAdobe PDF21460View/Open
    202504.pdf78KbAdobe PDF21517View/Open
    202505.pdf78KbAdobe PDF21789View/Open
    202506.pdf396KbAdobe PDF23904View/Open
    202507.pdf1569KbAdobe PDF28473View/Open
    202508.pdf499KbAdobe PDF23181View/Open
    202509.pdf420KbAdobe PDF22813View/Open
    202510.pdf734KbAdobe PDF24484View/Open
    202511.pdf265KbAdobe PDF21823View/Open
    202512.pdf358KbAdobe PDF23427View/Open
    202513.pdf236KbAdobe PDF21746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