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822/144841 (79%)
Visitors : 51796713      Online Users : 52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商學院 > 企業管理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36848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6848


    Title: 台灣TFT-LCD產業因應供應鏈管理與全球運籌現況之對策
    Authors: 古昌平
    Contributors: 郭更生
    古昌平
    Keywords: TFT-LCD
    面板
    供應鏈
    物流
    運籌
    營運模式
    供應鏈管理
    策略
    Date: 2008
    Issue Date: 2009-09-18 19:56:02 (UTC+8)
    Abstract: 一、產業概況及生產聚落
    台灣第三代面板生產線自1999年正式量產後,不到10年時間,台灣已居世界第一大面板製造國。2007年包括面板及關鍵零組件等產業在內的總產值,約1.3兆新台幣。
    台灣主要面板業者,包括友達、奇美、群創(鴻海集團)、華映、統寶、勝華、瀚宇彩晶、元太等。其中可再區分大尺寸面板為主之友達、奇美,及中小尺寸面板為主之統寶、瀚宇彩晶等。
    面板產業之發源地為美國及日本,惟自2003年起逐漸為台灣、中國之生產聚落超過,然日本目前在特定原材料及十代廠量產生產具優勢。
    目前台商之面板製造,前段(Array及cell)以台灣為主,後段(LCM)以大陸為主,故兩岸分工體系明顯且配送往來頻繁。
    目前面板產業在台灣之三個主要聚落為中科(友達)、南科/高雄(奇美、彩晶)、新竹/桃園(友達、群創、華映、彩晶等),已經具7.5代~8.5代量產之能力,正籌設10代廠之建置事宜。
    台商在大陸之LCM廠佈局,以華東及華南為主,原則上除統寶、瀚宇彩晶中小尺寸面板廠在南京、武漢外,其餘大都在沿海都會區,分別分布於蘇州、上海、寧波、廈門、佛山、福州等地。
    除大陸外,台商亦擬佈局北越,以分散過度集中於大陸LCM廠製造之風險。同時為貼近客戶及歐盟擬對面板課稅之潛在可能,面板業者至東歐設LCM廠已緊鑼密鼓進行中。
    Samsung/LG是台灣面板廠最大勁敵,其垂直整合至LCD TV品牌,已直指台灣面板廠之罩門,如何突破下游應用產品品牌之發展與通路,是我國面板業者外銷重大課題之一。
    二、延伸應用產品及配銷區域
    在大陸/台灣生產製造的LCM面板,主要銷售當地延伸資訊產品製造業者,包括世界品牌OEM/ODM大廠及大陸當地業者。少部份銷售至歐、美、東南亞及東北亞等地。產品包括小尺寸之手機、投影機、照相機,中尺寸之NB/Monitor,最大尺寸之TV等。
    隨著全球新興地區之興起,俄羅斯、巴西等,成為面板及其應用下游資訊業者之新商機主軸市場。
    十代、十一代面板廠是下波各國面板廠成本競爭之所繫,46吋以上之大電視則是未來獲利來源所關注,惟因2008年3Q以來之全球不景氣,廠商無不減緩投資及調降獲利預測,前景仍舊不明。
    三、產業物流現況及發展
    TFT-LCD產業是我國最重要產業之一,目前已全面全球佈局,因此其全球運籌配送順暢及高效率彈性化極為重要,主要可分為二類:
    (1)原物料製造端物流:原物料由國內外供應商以多個生產聚落型式,送至以台灣(前段)及大陸(後段)為主之生產據點,以面板製造為目的。主要物流配送區域,包括台灣、中國、日本、及韓國,未來可能要包括北越及東歐等。
    (2)半成品/成品銷售端物流(含逆物流):由台灣(10~20%)及大陸(80~90%)之前後段面板生產基地,出貨至以大陸為主之OEM/ODM等延伸資訊產品製造者手中,再由此OEM/ODM廠商,將LCD延伸資訊產品(如NB、TV)運送至全球國內外品牌/雜牌客戶之指定交貨地點,再由品牌客戶等所指定之零售/經銷通路商,販賣至終端客戶,以最終組裝及配銷為目的。主要物流儲配區域以中國、歐洲、美國為主,未來將包括巴西、俄羅斯等新興地區。且因歐、美、中等國均幅員廣大,故除海、空運外,尚需包括其內陸運輸。
    由於面板產業體積較大且易損壞,故運送成本偏高,加上兩岸分工及全球佈局繁複,因此物流價值鏈偏長,因此其零組件物流運送區域及應用成品物流區域,如能有優越的物流策略與政府輔導措施,將極有可能促成TFT-LCD產業物流發展之新利基。
    本產業原材料成本高及配送麻煩,加以無法相對穩定供應,因此除落實垂直整合及相互投資外,大型上、中、下游業者生產基地之群聚,乃成為趨勢,目前台灣中科、南科及竹南地區已形成三個面板產業聚落,加上國內物流業者投資氣墊車及玻璃基板包材已頗深入,故台灣國內運輸配送問題不大。
    惟考量兩岸分工整合,及未來全球最大四個客戶區域市場─歐洲、美國、中國與日本之JIT/VMI送貨,則如何同時滿足兩岸生產與全球配銷之消費性電子快速D2D(Door to Door)物流運籌特性,乃成為本產業之國際經營最大考驗。
    目前我國面板業者影響力大,且近年來資訊產業中之NB品牌業者、智慧型手機/Monitor品牌業者已漸成型,加之全球3C資訊產品市場中之主要品牌客戶業者較分散,因此近來我國面板及其相關產品之物流運籌主控權,已漸強大,逐漸具獨立發展之契機。
    四、我國物流業者之服務現況與發展
    我國物流業者除海、空運外,大多偏小且國際化不足,因此如五崧、驊洲等優良氣墊車專業服務業者,大都只限於國內經營,並未隨面板業者至大陸及其他地區服務。
    兩岸間之海運(大尺寸)及空運(小尺寸)面板往返配送服務,目前並未獲得我國海、空運業者特別注重。尤其是兩岸工廠間之D2D配送,其時效考量仍未得到客製化服務。以至於奇美等面板廠,已著手自設物流公司,以貼切滿足其配送服務需求。
    大陸、歐洲、美國及至巴西、俄羅斯之內部及其間物流配送,業者目前只能依賴中資、歐資、美資等當地物流業者服務。持續忍受外資價格昂貴及中資品質較劣之服務。
    面板及資訊業者反應,倘台灣物流聯盟能整合提供具成本、品質及安全/彈性迅速之平價優質物流服務,將樂觀其成,且可相輔相成共同成長。
    目前業者最殷切之物流需求為:(1)兩岸間快速物流運輸之改善與提供 (2)大陸VMI/JIT/JMI之儲配服務 (3)東/西歐之需求端發貨配送服務。
    五、兩岸新局勢及物流新機會
    海運快捷:由於空運成本為海運成本之十倍以上(面板尺寸愈大,差異倍數更高),故直航後,大部份空運貨將轉為海運快捷,如統寶、瀚宇彩晶(中小尺寸)。
    海運直航後,兩岸中小船快運業務將迅速興起,陽明海運等已針對奇美(高雄-寧波)規劃大船接中小船再接陸運之一條龍配送。未來亦將針對統寶/瀚宇彩晶之南京/武漢配送,再進行內河航運或內陸運輸之Door to Door服務,使產業與物流業雙雙得利。
    未來“兩岸經貿營運特區”之特區對特區生產整合與綠色通關完成後,兩岸之面板產業生產,將形成最佳之產業聚落及運籌體系,成為台灣面對日、韓競爭之秘密武器。
    目前資訊業者,應立即加速著手面板業者兩岸D2D之海運快捷服務(上海1~2天,南京4~5天),並立即著手提供海、陸、空聯運服務之可能模式整合。
    兩岸經貿營運特區推動在即,建議應將面板產業之兩岸生產基地視為同一關區,減免其關稅及簡化關務,建立關務之綠色通道,此對我國面板業競爭力提升有莫大助益。
    六、結語與綜合建議
    (一)結語
    值此兩岸經貿新局及海空直航實現在即之際,產業與物流業發展物流運籌業務,當為最佳佈局時機。面對未來現況,產業與物流業如能相輔相成合作,將使雙方發展有事半功倍之效。
    然而,因我國物流業者大多偏小且國際化不足,如希有效滿足資訊產業全球營運需求,應加速國內關鍵業者聯盟整合,並進而與相關國外大型物流業者、當地物流業者聯盟合作,建立跨國內外3PL之4PL公司或類似之VNC組織。
    (二)綜合建議(1):面板業者(台灣/兩岸)
    加速與物流業者聯盟合作,建立兩岸Door to Door海空陸聯運快速暢達之一條龍運輸配送體系,使此關鍵快捷運輸體系,成為面板業贏過日、韓“ Samsung / LG / Sharp / SONY ”之秘密武器。
    建議46吋以上之LCD TV及高品質NB、智慧型手機之前期製造,能於台灣研發、製造及全球服務,使我國之高端製造業能重返台灣本土,並持續帶動及增強我國物流運籌業之發展。
    (三)綜合建議(2):延伸資訊產品業者(全球)
    兩大品牌NB/PC資訊業者:ACER及ASUS,如能在不排斥彼此之情境下,與堅實物流聯盟合作無間,協助第一階(OEM/ODM大廠,如冠捷/精英/志合),及第二階(面板等關鍵零組件),推動台資Base之VMI機制,並逐漸自外資(BAX等)及中資(大田、飛力等)手中,取回VMI機制服務權,則產業與物流業者將兩相得利而大大雙贏。
    台灣/中國JMI機制建立後,應持續推動歐洲及其他區域之最後組裝型JMI機制。
    配合政府積極推動台商回流、兩岸經貿營運特區,及建立台灣為研發中心之際,各業者回台建立發貨/運籌中心/維修中心,應宜早佈局及規劃考量。
    Reference: Anderson, J. C. (1987). "An Approach for Confirmatory Measurement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of Organizational Properties." Management Science: pp. 525-541.

    Ayers, J. (1999). "Supply Chain Strategic." Information Strategy Vol.15(Iss.2): pp.3-11.

    BAIER, C., E. HARTMANN, et al. (2008). "Strategic Alignment and Purchasing Efficacy." 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44:4).

    Baines, T.S., et al. (2005). "Strategic Positioning — An Integrated Decision Process for Manufactur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 (25:2): pp. 180-201.

    Choi, T.Y., et al. (2005). "The Supply Base and Its Complexity: Implications for Transaction Costs, Risks, Responsiveness, and Innovation."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4:5): pp. 637-652.

    Cooper, J. C. (1993). "Logistics Strategies for Global Busines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 Vol.23(No.4): pp.13-23.

    DOOLEY, K. J., P. L. CARTER, et al. (2008). "Supplier Innovativeness, Manufacturer Capabilities and Interorganizational Learning." 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44:4).

    Fine, C.H., et al. (1996). "Is the Make-Buy Decision Process a Core Competence?". Retrieved October 31, 2008, from http://imvp.mit.edu/papers/96/Make_Buy.pdf.

    Jensen, M. C. and W. H. Meckling. (1976).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4): pp. 305-360.

    Joshi, M.P., et al. (2003). "Alignment of Strategic Priorities and Performance: An Integration of Operation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1:3): pp. 353-369.

    Ketchen, D. J. Jr., et al. (1993). "Organizational Configurations and Performance: A Comparison of Theoretical Approach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6:6): pp. 1278-1313.

    Kim, J.S., et al. (1993). "Manufacturing Competence and Business Performance: A Framework and Empirical Analy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and Production Management (13:10): pp. 4-25.

    Marcos, B. (1998). "The globalization of logistics." Manufacturing Systems Vol.16(Iss.2): pp.132-141.

    丁惠民 (1999),"電子化企業時代供應鏈管理與全球運籌",電子化企業經理人報告: 15-21 頁。

    石滋宜 (1998),"資源全球化的策略-全球運籌管理",能力雜誌: 64-65 頁。

    李宗儒、高瑞生 (2000),"全球企業物流策略",台北銀行月刊 第29卷,第五期: 134-143頁。

    邱淑鳴 (1999),"供應鏈管理建置經驗",電子商務導航 第二十期。

    耿伯文 (2001),"供應鏈管理對台灣產業之影響",金屬工業 第35卷,第1期:128-135頁。

    張心馨、詹進勝 (2000),"全球運籌與供應鏈管理在台灣企業國際化整合發展之研究",http://www.moea.gov.tw

    陳慈暉 (1998),"加速全球運籌的後盾-物流公司提供的支援與服務",能力雜誌: 42-46頁。

    陳慈暉 (1998),"加速回應全球客戶的一級競賽",能力雜誌 18-23頁。

    陳慈暉 (1998),"全球供應鏈管理",能力雜誌 1998 年10 月:36-40頁。

    陳瑜芬、莫懷恩 (2000),"企業全球運籌管理的物流策略",http://www.moea.gov.tw

    章寶鸞 (1998),"資訊科技驅動全球運籌的強力電池",能力雜誌: 38-41 頁。

    馮震宇 (1998),"全球運籌體系下的契約與法律問題",能力雜誌: 48-54 頁。

    蔡宏明 (2000),"全球化、數位化與快速化時代的全球運籌管理策略",http://www.moea.gov.tw.

    藍仁昌 (1999),"從物流的角度建置供應鏈管理",資訊與電腦: 53-58 頁。

    譚商 (2000),"解讀全球運籌管理系統",中衛簡訊 第136 期: 55-59 頁。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企業管理研究所
    96355008
    97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355008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企業管理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500801.pdf111KbAdobe PDF21095View/Open
    500802.pdf118KbAdobe PDF2885View/Open
    500803.pdf232KbAdobe PDF21689View/Open
    500804.pdf134KbAdobe PDF2929View/Open
    500805.pdf180KbAdobe PDF21315View/Open
    500806.pdf205KbAdobe PDF21197View/Open
    500807.pdf415KbAdobe PDF22902View/Open
    500808.pdf164KbAdobe PDF21667View/Open
    500809.pdf196KbAdobe PDF21178View/Open
    500810.pdf309KbAdobe PDF21131View/Open
    500811.pdf186KbAdobe PDF21318View/Open
    500812.pdf145KbAdobe PDF21074View/Open
    500813.pdf157KbAdobe PDF21063View/Open
    500814.pdf117KbAdobe PDF21093View/Open
    500815.pdf577KbAdobe PDF24822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