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6818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4014/145046 (79%)
造访人次 : 52054748      在线人数 : 62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傳播學院 > 新聞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36818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6818


    题名: 散步學:旅行的地方論述分析
    作者: 洪銘澤
    贡献者: 柯裕棻
    洪銘澤
    关键词: 旅行論述
    地方
    散步學
    日期: 2008
    上传时间: 2009-09-18 19:47:49 (UTC+8)
    摘要: 旅行作為一種論述,應視為整片由陳述與畫面構成的場域,一塊可述性與可見性所構成的知識疊層,它必然涉及一整套的觀察、測定、紀錄技術和活動,以實現不同的旅行可能性,據此,我們可以在影音檔案的分配形式中確定一塊論述範圍的形成,同時測量它與鄰近論述的相對位置。旅行的論述應優先歸諸地方而非旅行者的心理學與消費傾向,它首先是地表之間的移動事件,但重點不在地理空間的層面上,而是在論述形成的場域中—地方作為論述對象的操作。由於可旅行的地方只在述說與觀看間浮起,因此我們必須分析的是不同陳述及畫面組合的方式,而非國家或者地區的再現內容;透過特定論述所實現的旅行可能性,我們可以描述其陳述之間的關係,並指出畫面的編輯規則。

    在旅行中可以看到什麼?如何說出自己的旅行?這兩個問題圍繞著不同的論述規則與實踐,最終構成幾片相對密集的網絡,指向不同的真實性,但這時我們所談論的旅行真實性並非一種本質,而是旅行中所有可述與可見的總體效果。大致來說,我們有兩種不同的真實性陳述基礎,其一指的是歷史與生態學的、觀光裝置所採用的陳述,屬於考古學式的真實性來源,它往往以代表性的操作進入論述中,要求所有事物都收斂至某一節點;另一種則刻意避開了代表性的神像,轉而捕捉瑣碎平凡的事件與物體。在前者中,真實性是稀少、需要鑑定、考察的東西,它看不見缺少代表性的景物,如果某處是值得觀賞的,其景色必然指向什麼不是它自身的東西;後者則相反地提供了真實性大量散佈的空間,轉而以樸素的眼光移動,捕捉瑣碎平凡的事件與物體。

    典型的旅行與遠方相關,是過度延展的離開狀態,相對於此,我用散步學指稱另外一種旅行論述的裝置,其中的光線、陳述、真實性以及旅行者的位置都有著明顯的不同;它透過各種概念、隱喻、陳述規則和實踐的轉換,將日常生活的關係折入自身,以步距重新測量旅行的地方、在與眼睛等高的位置鋪設畫面,於是旅行者既可以在旅行的地方生活,也可以在生活的地方旅行,散步學的論述場域便逐漸於兩者的間隙中悄悄形成。
    參考文獻: 中文參考資料
    〈一位美國旅行家寫的中華民國印象記〉(1967年10月14日)。《聯合報》,第三版。
    〈各區住宿.美食.觀光情報—札幌〉(2002)。《Here! Plus北海道自覽遊2002~2003年秋冬版》,頁70-92。台北:台灣東販。
    Milly (2005)。《東京生活遊戲中》。新店:西遊記文化。
    尤可欣(2005年10月)。〈藏在臺灣各角落的精緻飯店 旅行,就是要「輕」、「淡」、「慢」〉,《Cheers雜誌》,61, 192-201。
    毛樹棟(2006)。《探討女性透過自助旅行經驗對自我實踐及休閒意涵之影響》。世新大學觀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中寧譯(2008)。《在巷底與熱烈人生面對面》。台北:圓神出版。(原書朴惠英[2007]. Happy travel virus. Nexus Press.)
    王志弘譯(2008)。《看不見的城市》。台北:時報。(原書Calvino, I. [1972]. Le citta` invisibili.)
    王一芝(2007年7月)。〈韓良露的旅行進化論〉,《遠見雜誌》,253, 112。
    ----------(2007年7月)。〈第三代旅遊進化論 慢遊〉,《遠見雜誌》,253, 100-112。
    朱耘譯(2001)。《度假》。台北:藍鯨出版。(原書Lofgren, O. [1999]. On Holiday: A History of Vacationing.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朱立亞(2005年10月)。〈日本:上路去觀察!〉,《誠品好讀》,59, 56-57。
    成一農、王雪梅譯(2008)。《所有可能的世界:地理學思想史》(第四版)。上海:世紀出版。(原書Martin, G.J. [2005]. All Possible World: A History of Geographical Idea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呂紹理(2005)。《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台北:麥田出版。
    何乏筆、楊凱麟、龔卓軍譯(2006)。《傅柯考》。台北:麥田出版。(原書Gros, F. [2004]. Michel Foucault.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李丁讚(2007)。〈慢走,與世界的親密對話〉,吳寧馨(編),《走・路—給我一條千里步道》,頁38-51。新店:左岸文化。
    李永萍(2009)。〈回歸用「人的尺度」 丈量我們的城市〉,田麗卿(編),《玩味台北》,頁4-5。台北:遠流。
    李幼蒸譯(2008)。《埃菲爾鐵塔》。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原書Barthes, R. [1989]. La Tour Eiffel. Paris: Seuil.)
    李昂(2005)。〈在台灣旅行〉,張億芬等(編),《沿著台灣去旅行:文字寫真》,頁92-100。南投:農委會水保局。
    李清志(2005年10月)。〈都市散步學〉,《誠品好讀》,59, 50-52。
    李銘輝、郭建興(2007)。《觀光遊憩資源規劃》。台北:揚智文化。
    李鴻瓊(1997)。〈空間,旅行,後現代:波西亞與海德格〉,《中外文學》,26[4]: 83-117。
    李育霖譯(2006)。《德勒茲論文學》。台北:麥田。(原書Bogue, R. [2003]. Deleuze on Literature. New York : Routledge.)
    余碧平譯(2002)。《性經驗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原書Foucault, Michel. [1984]. Histoire de la Sexualité. Paris: Gallimard.)
    季虹(1998)。《上了旅行的癮》。台北:培根文化。
    吳忠宏譯(2000)。《21世紀的解說趨勢—解說自然與文化的15項指導原則》。台北:品度。(原書Beck, L. & Cable, T. [1997]. Interpret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 fifteen guiding principles for interpreting nature and culture. Champaign, Il.: Sagamore Publishing.)
    吳岫穎(2008)。《丹麥,生活旅行》。台北:華成圖書。
    吳雨潔(2006年10月26日)。〈鍾文音去他鄉,找回自己〉,《聯合報》,E1版。
    周詠訓(2008年3月)。〈看盡浮華世界,想望人間天堂〉,《世界遺產》,1, 58-61。
    林鴻麟(2008年4月)。〈在自己家附近旅行〉,《MyLOHAS生活誌》,11, 142。
    林雅智(2006)。〈台北・旅人・文字愛戀--第一屆台北旅行文學獎序〉,《2006旅行,在台北》,頁8-17。
    林語堂(2004)。《生活的藝術》(修訂重排版)。台北:遠景。
    耿一偉(2008年6月)。〈青春巷弄裡的老靈魂〉,《聯合文學》,284, 72-74。
    徐苔玲、王志弘譯(2006)。《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原書Cresswell, T. [2004]. Place: a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殷曉蓉譯(2003)。《話語與社會變遷》。北京:華夏出版社。(原書Fairclough, M. [1992]. 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 Oxford: Blackwell.)
    秦雅如(2008年7月)。〈玩出台灣的輪廓〉,《行遍天下》,201, 14。
    高國珍(2008年8月25日)。〈小辭典 沙發衝浪〉,《聯合報》,A8版。
    莊麗薇(2006)。《自助旅行、觀光與文化想像:以台灣的自助旅行論述為例》。東海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詩晴(2007)。〈到台北了沒?〉,La Vie編輯部(編),《台北創意散步學》,頁222-223。台北:麥浩斯出版。
    陳柏瑤譯(2007)。《大人的旅行記錄法》。台北:太雅。(原書樋口聰 [2006].《旅の記録楽しい残し方》。東京:毎日新聞社。)
    陳永國編譯(2003)。《遊牧思想—吉爾.德勒茲、費利克斯.瓜塔里讀本》。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陳孟姝、林皎碧譯(2002)。《旅行之王》。台北:遠流。(原書四方田犬彥 [1999]. 《旅の王様》。東京:マガジンハウス。)
    許懷文譯(2008)。《京都漫遊帖—12個月的愛戀記憶》。台北:人人出版。(原書甲斐みのり [2005].《京都おでかけ帖―12ヶ月の憧れ案内》。東京:祥伝社。)
    許菁娟譯(2005)。《幻想的地誌學》。台北:邊城出版。(原書谷川渥 [2000]. 《幻想の地誌学》。東京:筑摩書房。)
    許菁娟譯(2005)。〈解說〉,《幻想的地誌學》,頁247-253。台北:邊城出版。(鹿島茂 [2000],收於谷川渥,《幻想の地誌学》。東京:筑摩書房。)
    張旭東、魏文生譯(2007)。《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北京:三聯書店。(原書Benjamin, W. [1973]. Charles Baudelaire: A Lyric Poet in the Era of High Capitalism. London: The New Left Press.)
    張曉萍等譯(2008)。《旅遊者:休閒階層新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原書MacCannell, D. [2004]. The Tourist: A New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登琨豔(1995年4月21日)。〈穿越時空的感動 希臘 尋找天堂〉,《聯合報》,第41版。
    舒國治(2008)。《臺灣重遊》。台北:大塊文化。
    ---------(2008)。《流浪集》。台北:大塊文化。
    ----------(2005年10月)。〈走路,關於晃盪,也關於流浪〉,《誠品好讀》,59, 42-45。
    曾郡秋(2008年10月)。〈編者的話--0℃以下,37℃以上〉,《az旅遊生活travel+lifestyle》,70, 2-3。
    曾煥玫(2000)。《女性自助旅行者的旅行經驗研究》。台大森林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 5-42。
    游乾桂(1999)。〈踏尋浪漫夢園〉,顏艾琳(編),《我在這裏散步》,頁93-97。新店:探索文化。
    葉浩譯(2007)。《觀光客的凝視》。台北:書林。(原書Urry, J. [2002]. The Tourist Gaze. London: Sage.)
    黃金菊譯(2009)。《重返風景:當代藝術的地景再現》。台北:遠流。(原書Grout, C. [2009]. Représentations et Expérience du Paysage. Taipei: Yuan-Liou)
    黃晶琳(2008年1月31日)。〈Citiport網站 DEMO展發光〉,《經濟日報》,D7版。
    黃麗如(2007)。《醒來,在地球的一個角落—旅遊記者的世界觀察報告》。台北:時報文化。
    黃依歆(2006年6月22日)。〈夏天可以這麼玩:手繪旅行張佩瑜〉,《台灣立報》,Editorial版。
    黃琴雅(2004年9月27日)。〈花小錢環遊世界〉,《今週刊》,405, 43-49。
    ---------(2004年9月27日)。〈聚點成面—中產階級的旅遊哲學 拼圖法兼顧工作與放逐〉,《今週刊》,405, 58-60。
    黃翰荻譯(1997)。《論攝影》。台北:唐山。(原書Sontag, S. [1977]. On Photography. New York :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彭定佳、喻蘋蘋譯(1999)。《巴黎散步》。台北:聯經。(原書Alison & Landes. Pariswalks.)
    靳琪(1973年12月7日)。〈五光十色的洞穴世界〉,《經濟日報》,第10版。
    楊凱麟譯(2006)。《德勒茲論傅柯》。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原書 Deleuze, G. [1986]. FOUCAULT. Paris: Editions de Minuit.)
    廖和敏(1997)。《住遊—找個城市Check In》。台北:麥田出版。
    劉北成、楊遠嬰譯(1999)。《規訓與懲罰》。北京:三聯書店。(原書Foucault, M. [1975]. Surveilier et punir. Paris: Gallimard.)
    劉維公(2000)。〈符號化的旅遊與旅遊的終結〉,《誠品好讀》,1, 14-17。
    劉克襄(2005)。《北台灣漫遊—不知名山徑指南Ⅰ》。台北:玉山社。
    ---------(2005)。《北台灣漫遊—不知名山徑指南Ⅱ》。台北:玉山社。
    ---------(2000)。《北台灣自然旅遊指南》。台中:晨星出版。
    劉玉皙(2006)。〈台北宇宙〉,《2006旅行,在台北》,頁52-63。
    劉朗(1968年2月13日)。〈觀光事業 是畫面組成的 太旅會場一大特色〉,《經濟日報》,第4版。
    潘桂成譯(1998)。《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台北:國立編譯館。(原書Yi-Fu Tuan. [1977]. Space and Place: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蔣梓驊譯(2004)。〈米歇爾‧福柯訪談錄〉,杜小真(編),《福柯集》,頁428-447。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
    蔡佩君譯(2007)。《觀察者的技術:論十九世紀的視覺與現代性》。台北:行人。(原書Crary, J. [1990]. Techniques of the Observer: On Vision and Modernity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鄭明華(2002)。《流浪的背包》。台北:馬可孛羅。
    駱貞穎(2002)。《空間的流動與符號的消費—走向旅遊的社會》。東吳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錢俊譯(2005)。《傅柯—超越結構主義與詮釋學》。台北:桂冠。(原書Dreyfus, H.L. & Rabinow, P. [1983]. Michel Foucault: Beyond Structralism and Hermeneutic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燕子(2002年4月2日)。〈出國玩一趟 活力再出發〉,《經濟日報》,第41版。
    薛浩譯(1999)。《倫敦散步》。台北:聯經。(原書Powell, A. Londonwalks.)
    鍾溫清、王昭正、高俊雄編著(1994)。《觀光資源規劃與管理》(二版)。台北:空中大學。
    謝強、馬月譯(1998)。《知識考古學》。北京:三聯書店。(原書Foucault, M. [1969]. 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Paris: Gallimard.)
    蕭蔓(2006年6月)。〈當個孩子吧,去旅行〉,《Cheers》,69, 162-163。
    羅喬偉(2005年12月11日)。〈意志與表像的世界〉,《聯合報》,E4版。
    羅智成(2006)。〈第一屆台北旅行文學獎序〉,《2006旅行,在台北》,頁4-7。
    法規
    發展觀光條例(2007年修正)。
    英文參考資料
    Benjamin, W. (2001). The Return of the Flâneur. In Jennings, M. W., Eiland, H. & Smith, G. (Eds.), Walter Benjamin : selected writings. Vol. 2 (Livingstone, R. et al. Trans.) (pp.262-267).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29)
    Boorstin, D. (1964). The image: a guide to pseudo-events in America. New York: Atheneum.
    Cohen, E. (1988). Authenticity and Commoditization in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5, 371-386.
    Deleuze, G. (1989). What is a dispositif? In Timothy, J. (Eds.), Michel Foucault, philosopher: essays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and German. (Pp. 159-168).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Deleuze, G. & Parnet, P. (1987). Dialogues. (Tomlinson, H. & Habberjam, B., Tran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77)
    Fairclough, N. (2001).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s a Method in Social Scientific Research. In Wodak R. & Meyer, M. (Eds.).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pp.121-138). London: Sage.
    Haraway, D. (1989). Primate Visions: Gender, Race, and Nature in the World of Modern Science. London: Routledge.
    Kim, H. (2007). Touristic Quest for Existential Authenticity.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34(1), 181-201.
    Leed, E. (1991). The Mind of the Traveler: From Gilgamesh to Global Tourism. New York: Basic Books.
    McCabe, S. (2002). The Tourist Experience and Everyday Life. In Graham, M. S. (Ed.). The Tourist as a Metaphor of the Social World. (Pp.61-75). Trowbridge: Cromwell Press.
    MacCannell, D. (1973). Staged Authenticity: Arrangements of Social Space in Tourist Setting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9(3), 589-603.
    Naomi, R.W. & Peter B.W. (2007). Home and away: Tourists in a Connected World.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34(1), 88-104.
    Parker, I. (1992). Discourse Dynamics: Critical Analysis for Social and Individual Psychology. London: Routledge.
    Relph, E. (1976). Place and Placelessness. London: Pion.
    Suvantola, J. (2002). Tourist’s Experience of Place. Hampshire: Aldershot.
    Van Dijk, T. A. (1993). Principle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Discourse and Society, 4, 249-283.
    Wang, N. (1999). Rethinking Authenticity in Tourism Experience.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6, 349-370.
    ------------(2000). Tourism and Modernity: A Sociological Analysis. Oxford: Pergamon.
    日文參考資料
    荒俣宏(2006)。〈以博物學為父〉,赤瀨川原平等(編),《路上觀察學入門》,頁306-335。東京:筑摩書房。
    藤森照信(2006)。〈在路上觀察的旗幟之下〉,赤瀨川原平等(編),《路上觀察學入門》,頁15-33。東京:筑摩書房。
    網路資料
    〈在生活中旅行,在旅行中生活〉(2005年10月14日)。上網日期:2009年5月30日,取自http://blog.chinatimes.com/mactin/archive/2005/10/14/19891.html
    〈全國步道系統之建置與發展〉(無日期)。上網日期:2009年5月20日,取自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網頁http://www1.forest.gov.tw/nt/About02.aspx
    〈法國巴黎私房菜Bus.Metro.Walk 10日〉(無日期)。上網日期:2009年5月17日,取自http://www.cts-travel.com.tw/eWeb/GO/L_GO_Type.asp?iSUB_CD=GO&STYLE_TP=3&TWFG=N&iMGRUP_CD=PAR10070316B&s_year=2009&s_month=05&s_day=07&e_year=2009&e_month=11&e_day=07
    〈旅行就像讀書〉(2008年9月18日)。上網日期:2009年5月17日,取自人民日報海外版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08-09/18/content_10071405.htm
    〈國家步道之定義〉(無日期)。上網日期:2009年5月20日,取自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網頁http://www1.forest.gov.tw/nt/About02.aspx
    〈認真的去探討環遊世界(旅行)的意義〉(2008)。上網日期:2009年3月17日,取自http://www.backpackers.com.tw/forum/archive/index.php/t-76249.html
    〈環遊世界120天〉(無日期)。上網日期2009年5月30日,取自雄獅旅遊http://www.liontravel.com/COMM/2COMMUNITY/ROYALLION/05CLUB/WORLD/world01.asp
    黃悅嬌(2006年2月23日)。〈台灣意象「布袋戲」拔頭籌〉,《中廣新聞網》。上網日期:2009年4月7日,取自http://www.bcc.com.tw/news/newsHistoryview.asp?cde=94491
    劉宇凡(2002年12月)。〈做旅行家,不做遊客〉,《全球化監察》。上網日期:2009年5月17日,取自http://www.globalmon.org.hk/archive/version_1/15_au.html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研究所
    94451024
    9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451024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新聞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102401.pdf89KbAdobe PDF2919检视/开启
    102402.pdf236KbAdobe PDF2880检视/开启
    102403.pdf187KbAdobe PDF2946检视/开启
    102404.pdf135KbAdobe PDF21124检视/开启
    102405.pdf416KbAdobe PDF21354检视/开启
    102406.pdf575KbAdobe PDF21084检视/开启
    102407.pdf452KbAdobe PDF21240检视/开启
    102408.pdf857KbAdobe PDF21435检视/开启
    102409.pdf492KbAdobe PDF21151检视/开启
    102410.pdf438KbAdobe PDF21075检视/开启
    102411.pdf419KbAdobe PDF21897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