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6526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822/144841 (79%)
造訪人次 : 51788311      線上人數 : 46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政大機構典藏 > 傳播學院 > 新聞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36526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6526


    題名: 尋找台灣學術網路BBS站的規範力量-以校園計中站為例
    作者: 李惟平
    貢獻者: 方念萱
    劉靜怡

    李惟平
    關鍵詞: 網路空間
    網路規範
    台灣學術網路
    網路管制
    BBS
    日期: 2000
    上傳時間: 2009-09-18 18:47:09 (UTC+8)
    摘要: 早在1992年台灣學術網路正式啟動前,網際網路早已在二十多年前於國外發韌。由於網路發展歷程使然,漸漸地也孕育出自由、平等、自治的觀念。作者首先探究目前網路空間情形,發現若要達到網路烏托邦之夢,其實還有待努力。目前網路上最能掌握規範力量的還是擁有網路資源者。這些力量因為外界壓力或擔心觸及現實法律,常以科技手段規範網友行為。
    在台灣學術網路BBS站上也可發現類似情形。作者以三個附屬在大學計中之下的BBS站為例,發現台灣學術網路主管機關教育部以及擁有BBS主機資源的大學計中,因為台灣學術網路發展過程以及其他環境因素,以法規及科技手段要求使用者行為切遵學術目的。然而由上至下的規範方式未能符合實際使用情形,以致規範形同具文,在執行上也常與使用者發生衝突。
    作者認為,在這些衝突案例中,雖然看似無法掌握資源的使用者只能服從學校規範決定,但使用者間若能達到一定程度的共識,也未嘗不能發揮力量。此外,網友也能另外找尋投其所好的網路空間,以市場力量決定符合大多數人需要的規範樣態。
    參考文獻: 英文部分
    Jones, S. G. (1998). Information, Internet, and Community:Notes 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Community in the Information Age. In S. G. Jones (Ed. ) , Cybersociety2.0, PP. 1-34. California:Sage.
    Baym, N. K. (1998). The Emergence of On-Line Community. In S. G. Jones (Ed. ) , Cybersociety2.0, PP. 35-68. California:Sage.
    Rheingold, H. (1996). A Slice of My life in my virtual Community. In Peter Ludow (Ed.), High noon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 pp. 413-36, MIT.
    Rheingold, H. (1998). The Heart of Well. In Richard Holeton (Ed.), Composing cyberspace :identity, community, and knowledge in the electronic age, pp. 151-63, Boston :McGraw-Hill.
    Johnson, D. R. & Post, D. G. (1997). The Rise of Law on the Global network. In Brian Kuhin & Charles Nesson (Ed.), Borders in Cyberspace :information policy and the glob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Harvard college.
    Barlow, J. P. (1996). A Cyberspace Independence Declaration. Available:http://www.eff.org/pub/Publications/John_Perry_Barlow/barlow_0296.declaration
    Frankel, M. S., et al. Anonymous communication policies on the internet:results and recommendations of the AAAS conference. Information Society 15(2):71-77. April-June 1999.
    Lessig, L. (1999). Code— and other laws of cyberspace. NY:Basic Books.
    Giordano, P.(1998). Invoking law as a basis of identity in cyberspace, [Online] Available:http://stlr.stanford.edu/STLR/Articles/98_STLR_1/
    Maltz, T. (1996) . Customary Law & Power in Internet Communities, Available:http://www.ascusc.org/jcmc/vol12/issue4/smith.html.
    Godwin, M. ( 1996 ). Virtual Community Standards. In Peter Ludow (Ed.), High noon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 pp. 269-73, MIT.頁2-11。
    Lessig, l. (1996). The Zone of Cyberspace. Stanford Law Review , 48:1403-1411.
    Jordan. (1999). Cyberpower. NY:Routledge.Saltzenberg, C. & Spaffold, G. (1993). What is Usenet? Available:http://www.landfield.com/faqs/usenet/what-is/part1 Mackinnon, R. C. (1992). Searching for the Leviathan in Usenet, Available:http://www.virtualschool.edu/mon/Economics/macKinnonLeviathanUsenet.html
    Mclaughlin, M. L., Osborne, K. K.,& Smith, C. B. (1995). Standards of Conduct on Usenet. In S. G. Jones (Ed. ) , Cybersociety, PP. 90-111. California:Sage.
    Dibbell, J. (1998). My Tiny Life. NY:Henry Holt and Company.
    Moonkin, J. L. (1996). Virtual(ly) law:The Emergence of Law in LambdaMOO, Available:http://www.ascusc.org/jcmc/vol2/issue1/
    Post, D. G. (1995). Anarchy, state, and the internet:an essay on law-making in cyberspace. Available:http://www.wm.edu/law/publications/jol/post.html
    Shallit, J. (14996). Public networks and Censorship. In Peter Ludow (Ed.), High noon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 pp. 275-89, MIT.
    Elmer-Dewit, P. (1996). Censoring Cyberspace. In Peter Ludow (Ed.), High noon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 pp. 2259-62, MIT.
    Epstein, K. J. & tancer, B. (1997). Enforcement of Use limitation by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Hasting Communication and Entertainment Law Journal. Vol 19:661-93.
    中文部分
    陳家駿(1997):〈網路媒體適用現行法律規範之探討〉,《萬國法律》,4月號,頁2-11。
    曾黎明(1994):〈探討台灣學術網路之管理與運作〉,《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簡訊》,11月號,頁35-44。
    葉慶元(1997):〈網路色情之管制:從傳統之管制模式出發〉,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第二屆:265-315。
    黃慧櫻(1999):《台灣網際網路的變遷—一個政治經濟角度的初步考察》,政大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文生、尹清海(1994):〈台灣學術網路(TANet)現況簡介),《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簡訊 》8311:3-15。
    曾憲雄、劉金和(1995):〈台灣學術網路管理新策略〉,TANet95研討會。
    曾黎明(1994):〈探討台灣學術網路之管理與運作〉,《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簡訊 》:8311:35-44。
    趙國仁、陳年興、何扭今(1995):〈TANet BBS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簡訊 》:8406:7-15。
    黃世昆(1996):〈網路上的身份驗證問題〉,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第一屆研討會論文集:4-9。
    孫秀蕙(1998):〈台灣網際網路發展與問題初探〉,《廣播與電視》3(4):1-20。
    吳姝倩(1999):〈「電腦中界傳播」通道的「虛擬人際關係」--探訪「電子佈告欄」中情感關係的組成與發展〉,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第三屆研討會論文集:87-128。
    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1994):〈台灣學術網路技術小組第13次會議會議記錄〉,《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簡訊》:8306:70-73。
    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1995):〈台灣學術網路技術小組第18次會議會議記錄〉,《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簡訊》:8405:42-43。
    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1996):〈台灣學術網路技術小組第23次會議會議記錄〉,《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簡訊》:8502:42-43。
    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1996):〈台灣學術網路管理委員會第17次會議記錄〉,《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簡訊》:8405:42-43。
    李文雄(1996年8月6日):〈國內首宗侵害BBS著作權 凱訊四人判七月〉,《聯合報》。
    林河名(1998年6月18日):〈網路誹謗教授 政大學生判處拘役〉,《聯合報》,9版。
    滕淑芬(1999):〈迷「網」的時代 犯罪新樂園〉,《光華雜誌》,12月號,頁76-83。
    楊肅民(1997年):〈刑法伺候 電腦犯罪少歪哥!〉,《中國時報》。
    李歐文 〈網路犯罪引發立法效應〉Availabe:http://www.grandsoft.com/gim/017/
    巫宗融譯,Reidenberg, J. R. 著 (1999)〈網路空間的管理與立法〉,《數位法律》原書Brian Kuhin & Charles Nesson(1997) (Ed.), Borders in Cyberspace :Information policy and the glob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Harvard college.),頁89-111。
    林宜隆 (2000):《網際網路與犯罪問題之研究》桃園縣龜山鄉 :中央警大出版社。
    陳維曾、侯宜秀(2000):〈e時代簽名不必再用筆 全球立法風潮共襄盛舉〉,《新新聞》,715期,頁111-13。
    巫宗融譯,Mayer-Shonberger, V. & Foster, T. E. 著,(1999)〈受規範的全球資訊網〉,《數位法律》(原書Brian Kuhin & Charles Nesson(1997) (Ed.), Borders in Cyberspace :information policy and the glob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Harvard college. ),頁251-67。
    方念萱、蘇彥豪(1998):〈網路傳播中的對話與對峙—以女性主義連線版的言說為例〉,新聞學研究,59:183-218。
    李令儀等譯,Dyson, Esther 著(1998):《版本2.0 :白宮與微軟都在聆聽的數位生活主張》,台北:大塊。
    黃厚銘(2000年3月4日):〈暱稱 也可區隔網路性愛〉,《中國時報》,第15版。
    黃厚銘(2000):〈模空(cyberspace)空間的空間特性:地方的移除(dis-place)或取代(replace)?〉,清華大學2000網路與社會研討會。
    陳豐偉(2000):《網路不斷革命論》,台北:商周。
    蘇芸(1996):《網路誹謗之研究—以電子布告欄為例》,政大新聞研究所論文。
    劉靜怡(1997):〈資訊科技與法律制度互動:從網路規範模式看台灣社會面臨的網路言論自由與資訊隱私危機〉,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第二屆,223-264。
    劉靜怡(1998):〈從美國聯邦最高法院Reno v. ACLU判決談網路內容規範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月旦法學雜誌》,32:99-113。
    劉靜怡(1999):〈幾個值得進一步澄清的網路規範根本問題:反省與辯論的開端〉,《律師雜誌》,233:12-29。
    王嵩音、池熙璿(1996):〈原住民網路新聞討論群之研究—以tw.bbs.soc.tayal〉,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第二屆:31-56。
    薛絢譯,Margaret Whetheim著(1999):〈空間地圖—從但丁的空間到網路的空間〉,台北:商務印書館。
    網站
    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2001):〈台灣學術網路(TANet)概述〉。http://www.moe.gov.tw/tanet/tan-intro/2.html
    WWW、BBS文章CKFarn:〈Re:龍貓站改名〉,1999/5/11 發表於中央龍貓站NCUASIM版。
    劉大川(1996):〈NEWS、BBS、FTP現況〉[Online] Available:http://www.nctu.edu.tw/~ltc
    劉大川(1997):〈被NII遺忘的BBS〉[Online] Available:http://www.nctu.edu.tw/~ltc
    報紙
    林智清(1995):〈首份BBS站管理使用公約出爐〉,工商時報 1995/2/15。
    陳曼玲(1996),〈重罰連坐 遏止網路犯罪〉,中央日報 1996.1.12:4版。
    胡玉立、陳一雄、李若松(1996),〈電子信恐嚇柯林頓 我追查來源〉,聯合報 1996.1.10:3版。
    彭國偉(1996),〈恐這小柯 發信人上了網路 法網難網住〉,自由時報 1996.1.9。
    張道藩(1996),〈「暗殺柯林頓」密令上網!?〉,自由時報 1996.1.9。
    彭國偉(1996),〈調查發現 恐嚇小柯電子信 發自中國醫藥學院〉,自由時報 1996.1.10。
    張道藩(1996),〈我方將請白宮提供電子信原件 協助偵辦〉,自由時報 1996.1.11。
    張道藩(1996),〈恐嚇電子信 查出首「腦」〉,自由時報 1996.1.12。
    李若松(1996),〈BBS站將要求網友登記真名〉,聯合報 1996.1.12。
    李若松(1996),〈BBS戰網友上線管制加強〉,聯合報 1996.1.13。
    李雪莉(2000),〈取消暱稱 椰林風情被轟〉,聯合晚報 2000.3.1:3版。
    張錦宏(2000),〈台大椰林風情網 擬恢復暱稱〉,聯合報 2000.3.10。
    江昭青(1998),〈上網指校長是哈巴狗 淡江學生記大過〉,中國時報1998.5.26:9版。(1998),〈BBS謾罵師長 各校處理不一〉,中國時報1998.5.26:9版。
    彭慧明(1998),〈淡大網路反彈聲浪大〉,聯合報 1998.5.27:41版。
    路西法(1996),〈政大BBS 不跟你玩了〉,中國時報1995.10.7:42版。
    林河名(1998),〈第一樁網路誹謗教授 政大學生判處拘役〉,聯合報 1998.6.18:9版。
    鄭夙玲(1995),〈學生上網罵老師 至大索性關閉BBS站〉,中國時報:1995.6.17。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研究所
    8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1102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新聞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index.html0KbHTML2390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