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6503
|
Title: | 冷戰後中共石油安全與外交政策研究 |
Authors: | 劉安賢 |
Contributors: | 邱坤玄 劉安賢 |
Keywords: | 石油安全 能源安全 能源外交 中國外交 能源戰略 Energy Security Energy Diplomacy China’s Energy Strategy |
Date: | 2007 |
Issue Date: | 2009-09-18 18:42:47 (UTC+8) |
Abstract: | 中國的崛起如同現實主義對於國家間衝突的解釋,亦即國際間對於中國威脅的廣泛論述,不論其威脅是否真實存在,其對國際間的影響已是不可否認的事實。1993年中國成為石油淨進口國,這是自1963年以來中國首次出現的石油赤字,宣示了中國石油供應自給自足局面的結束,也開啟了中國能源政策對外擴張的開始。
中國正由計劃經濟朝向其所謂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對於在2050年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目標而言,現階段的發展將是一個重要的轉折。中國的經濟發展計畫,預約了對於石油的消費,其能源消費結構的錯置與供應來源的單一性以及潛在的脆弱性,對於中國的能源安全來說無疑是一個潛在的負面因素。尤其是當增加石油進口成為解決中國能源安全矛盾的必要路徑時,對外的能源政策將是確保中國能源安全是否穩定的關鍵點。
國家為了能源的安全獲得確保,必然發展對內保護對外擴張的能源政策,尤其是仰類進口能源的國家,其對外的能源政策將更具侵略性。中國的能源安全戰略圍繞在多元化為中心的概念展開,包括能源的來源、種類、路線以及運輸與獲得方式的多元化。對內,中國透過多元管道強化本身的能源安全鏈,避免對於進口石油產生過度依賴。對外,中國領導階層積極的出訪,綜合外交的力量推展「能源外交」,全方位的在全球佈局,突破大國對中國軟性的圍堵,除了獲得實質的石油收益外,也開啟了中國外交的新趨向。 China rises abruptly symbolizes the explanation of realism is on a collision between the countries. Meanwhile the world make a popular discussion about they were threatened by China. Whatever it exist or inexistence, but it definitely influence the whole world. Until 1993 China became the petroleum importer that caused first deficit in China since 1963. It announced to end in self-contained petroleum and commence opening the extensive of energy resources policy.
The China is going to plan the economics that go forward and change into socialist marketing. For the 2050, they’ll expect to achieve the goal of middle-development country, and a turning point in the developing at this most important stage now. In their economics- development planning which bespeak the petrol expense is error of structures of resources expense, single-supply source and potential frailty. It was without doubt that potential negative factors for safety of energy resources of China. When they increase to import the petroleum, it becomes to solve the safety of energy resources was confusing with necessary method. An external policy of energy resources will ensure China to connect the safety of energy resources if it`s stable.
They need safety of energy resources was assured so that they must develop the policies are internal protection and external extension. Especially the country depend on the resources imported, the external policy will more invasion. The safe policies of resources are around the conception of diversity are origin, kinds, channels, transportation and so on. For domestic policies, China use the diverse channels to strong the energy in Security and avoid to over rely on the imported petroleum. For foreign policies, China leaderships are highly active to make an official visit and diplomatic power combined to promote the “Energy diplomacy”. They operated the overall strategy of global and broke through soft containment of super state to them. Therefore China not only gains much benefit of petroleum virtually but opens the new tending of diplomacy. |
Reference: | 專書: 中文專書 丁樹範主編,胡錦濤時代的挑戰。台北:新新聞文化事業,2002年。 大英百科全書中文版。台北:中華書局,民77年。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委員會編,21世紀初中國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對策問題。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中國海關總署編輯部,海關統計年鑒2003年。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總署 《海關統計》發行部,2004年。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海上通道安全課題組編,海上通道安全與國際合作。 北京:時事出版社,2005年。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經濟安全研究中心編,國家經濟安全。北京:時事出版 社,2005年7月)。 中國現代關係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國際戰略資源調查。北京:時事出版社, 2005年。 中國現代關係研究院海上通道安全課題組,海上通道安全與國際合作。〈北京: 時事出版社,2005年〉。 中國現代關係研究院經濟安全研究中心,全球能源大棋局。北京:時事出版社, 2005年。 中國產業地圖編輯委員會、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編,中國產業地圖-能源。北 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鑒2004電子資料庫。北京:北京數 通電子出版社。 中關村國際環保產業促進中心編,誰能驅動中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王官德、劉承宗、李化成,中國共產黨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2003年。 王長勝主編,2006年中國與世界經濟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6年。 王能良,中共崛起的國際戰略環境。台北:唐山出版社,2000年。 王逸舟,全球化時代的國際安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王福春,外事管理學概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田曾佩,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外交。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3年。 石之瑜,中共外交的理論與實踐。台北:三民書局,民83年。 ______,中國大陸政治經濟原理。台北:五南出版社,民81年。 任曉,國際關係理論新視野。北京:長征出版社,2001年。 安尼瓦爾.阿木提、張勝旺,石油與國家安全。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年。 朱光磊,中國政府與政治。台北:揚智出版社,2004年。 朱浤源,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臺北:正中書局,2004年。 何思因、陳德昇、耿曙主編,中國大陸研究與方法。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 係研究中心,民92年。 吳磊,中國石油安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呂政主編,中國工業發展報告(2003)-世界分工體系中的中國製造業。北京: 經濟管理出版社,2003年。 李少軍,國際安全警示錄。北京:金城出版社,1997年。 李英明,中國大陸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 ______,解析中共國家安全戰略。台北:揚智文化事業,2003年。 ______主編,2002-2003年亞太形勢發展與展望。台北:遠景基金會,民92年。 李登科,冷戰後中共對中東地區的外交政策。臺北:正中書局,民84年。 肖佳靈,國家主權論。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年。 周永生,經濟外交。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年。 周煦,冷戰後美國的中東政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90年。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二版。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3年。 邱坤玄、耿曙編,東亞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2006年。 金正昆,外交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金融時報亞洲版記者群著,亞洲能源版圖。台北:台灣培生教育出版社,2004 年。 門洪華,建構中國大戰略的框架-國家實力、戰略觀念與國際制度。北京:北京 大學出版社,2006年。 俞正樑等,全球化時代的國際關係。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洪停杓、張植榮,當代中國外交新論。香港:勵志出版社,2004年。 倪世雄,當代國際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3年。 倪建民主編,國家能源安全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凌志軍,變化「六四」至今的中國社會大脈動。台北:時報文化,2003年。 宮崎正弘,胡錦濤、中國的新霸權戰略。台北:前衛出版社,2003年。 徐小杰,新世紀的油氣地緣政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 徐成芳,和平方略-中國外交政策研究。北京:時事出版社,2001年。 浩君,石油到地出了什麼問題。臺北:海鴿文化,2005年。 翁明賢主編,突圍:國家安全的新視野。台北:遠景基金會,民90年。 馬洪、王夢奎編,2004版中國發展研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報告選。北 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4年。 馬凱主編,2005年中國民經濟及社會發展報告。北京:中國計畫出版社,2005 年。 張五岳編,中國大陸研究。台北:新文京開發出版,民92年。 張文木,世界地緣政治中的中國國家安全利益分析。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 年。 張亞中,國際關係總論。台北:揚智文化,2003年。 張家澤,能源分析。台北:華泰書局,民74年。 張登及,建構中國-不確定世界中的大國定位與大國外交。台北:揚智出版社, 2003年。 張學斌,經濟外交。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張蘊嶺,未來10-15年中國在亞太地區面臨的國際環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 版社,2003年。 戚文海,中俄能源合作戰略與對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許志義、洪育民,國際油價分析與預測。臺北:中華經濟研究院,1992年。 許志義、陳澤義,能源經濟學。台北:華泰書局,1993年。 許志嘉,中共外交決策模式研究。台北:水牛出版社,2001年。 ______,當代中共外交政策與中美關係。台北:生智文化,2004年。 陳向陽,中國睦鄰外交思想、實踐、前瞻。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年。 陳雨晨,中國大陸煤炭開發與出口能力。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民79年。 陳啟懋,中國對外關係。台北:吉虹文化,民89年。 陸忠偉,非傳統安全論。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年月。 傅豐誠,中共能源政策及其效果評估。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民77年。 彭懷恩,國際關係與現勢Q&A,增六版。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2002年。 黃秋龍,非傳統安全研究的理論與實際。台北:法務部調查局,民92年。 楊光主編,中東非洲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楊國樞,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東華書局,1990年。 楊福昌主編,跨世紀的中國外交。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年。 葉自成,中國大戰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雷加嘯編,國家經濟安全理論方法。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年。 趙全勝,解讀中國外交政策-微觀、宏觀相結合的研究方法。臺北:月旦出版 公司1999年。 趙明義,國際政治論叢。台北:華泰文化事業,1998年。 劉宏煊,中國睦鄰史。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1年。 劉波,石油與20世紀的變遷。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 潘錫堂,中共外交政策與兩岸關係。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民86年。 蔡瑋主編,中國和平發展與亞太安全。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94年。 談鋒,安全預警:關注中國面臨的緊要問題。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4年。 鄭竹園,中共初級能源的供給與需求。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民72年。 鄭羽、龐昌偉,俄羅斯能源外交與中俄油氣合作。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 年。 鄧力群、馬洪、武衛,當代中國外交。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 魯毅、黃金褀、王德仁、周啟朋、楊闖、謝鵬,外交學概論,三版。北京:世界 知識出版社,2004年。 錢其琛,外交十記。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年。 閻學通,中國國家利益分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 謝益顯主編,中國當代外交史(1949~2001)。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年。 韓念龍主編,當代中國外交。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 魏一鳴、梁巧梅、范英、馬曉微、劉蘭翠、廖華,2010-2020年中國區域能源需 求預測。北京:中國科學院預測研究中心,2006年。 魏艾主編,中國大陸經濟發展與市場轉型。台北:揚智文化,2003年。
英文翻譯專書 Andrew J. Nathan and Robert S. Ross著,柯雄、賈宗誼、張勝平譯,長城與空城 計:中國對安全的尋求。北京:新華出版社,1997年。 David Goodstein著,郭寶蓮譯,石油耗劫:文明的未來出路在哪裡?(Out of Gas: The End of the Age of Oil)。台北:商周出版社,2004年。 Frederic S. Pearson、J. Martin Rochester著,胡祖慶譯,國際關係,第五版。台北: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 G.R. Berridge著,龐中英譯,外交理論與實踐(Diplomacy: Theory and Practice)。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Gilpin Robert著,楊宇光譯,國際關係的政治經濟分析(The Polici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4年。 Joshuas S. Goldstein著,歐信宏、胡祖慶合譯,國際關係(International Relations / 4E)。台北:雙葉書廊,2004年。 Lawrence F.locke, Waneen Wyrick Spirduso, Stephen J. Silverman著,項靖、陳儒 晰、陳玉箴、李美馨譯,論文計畫與研究方法(Proposals That Work)。台北:韋伯文化,2002年。 Lenter, Howard H.著,淦克超譯,外交政策分析:比較的及概念的看手法。台北: 黎明文化事業,民68。 Lutz Kleveman著,王振西譯,新大牌局(The New Great Game)。北京:新華 出版社,2006年。 Michael Pillsbury著,高一中譯,中共對未來安全環境的辯論(China Debates the Future Security Environment)。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90年。 Michael T.Klare著,童新耕譯,資源戰爭(Resource Wars)。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2年。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編,高一中譯,中共崛起構成的挑戰(Asian Perspectives on the Challenges of China)。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90 年。 Robert O.Keohane著,郭樹勇譯,新現實主義及其批判(Neorealism and It’s Critics)。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Samuel P. Huntington著,黃裕美譯,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The Clash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臺北:聯經出版社,2004 年。 Toby Shelley著,宋岩譯,(Oil – Politics, Poverty The Planet,石油紛爭地圖),星 辰出版社,頁178。 美國國防大學國家戰略研究所著,林東譯,理清紛亂的世界(Priotites For Aturbulent Word)。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0年。
英文專書 Blanche Ed. “Chinese oil diplomacy focuses on Middle East: Increasing appetite for energy imports has Beijing courting regional producers. ” Special to The Daily Star (November 27 , 2002). BP,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05. BP,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06. BP,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04. Bradford John, “Southeast Asian Maritime Security in the Age of Terror: Threats, Opportunity, and Charting the Course Forward”, IDSS Working Paper, Institute of Defense and Strategic Studies, Singapore, No.75, April 2005 Downs, Erica S. “The Chinese Energy Security Debate,” The China Quarterly, vol. 177 (March2004). __________. China’s Quest for Energy Security. Project U.S. Air Force. RAND , 2000. Ebel, Robert E, China`s energy future : the Middle Kingdom seeks its place in the sun The CSIS Press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Washington, D.C. 2005 Godement, Franoıcis; Nicolas, Franoıcis; Yakushiji, Taizo, Asia and Europe : cooperating for energy security, Paris, France : Institute francais des relations internationales; Washington, D.C. 2004. Ho, Joshua “The Security of Regional Sea Lanes”, IDSS Working Paper, No.81, Institute of Defense and Strategic Studies, Singapore, June 2005. Hu, Xiaobo, and Lin Gang, eds. Transition towards Post-Deng China. Singapore: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2001. IEA, “ENERGY STATISTICS OF OECD COUNTRIES 2001- 2002”, 2004 Edition. IEA, China’s Worldwide Quest for Energy Security IEA, ENERGY TO 2050 Scenarios for a Sustainable Futur. IEA, Findings of Recent IEA Work 2005. IEA, IEA World Energy Outlook 2004 Executive Summary. IEA, World Energy Outlook 2000. IEA, World Energy Outlook 2002. Institute for Geopolitics & Energy Economics, China & Energy: “Two Powerful Forces That Will Unite Or Collide ”, June 18, 2004. Jaffe Amy Myers and Lewis Steven W. “Beijing’s Oil Diplomacy, ” Survival, vol. 44, no. 1(Spring 2002), p115. Kokichi Ito, Asia/World Energy Outlook, The Institute of Energy Economics, Japan ( IEEJ ) 10 March 2004 , Tokyo, Japan. 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 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Laboratory “Evaluation of China’s Energy Strategy Options ” 16 May 2005 Lee Jae-Hyung, “China’s Expanding Maritime Ambitious in the Western Pacific and the Indian Ocean, ”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lume 24, Number 3 (December 2002)p.557. Lee, Hamrin Carol and Zhao, Suisheng,. Decision-making in Deng`s China : perspectives from insiders. Armonk, N.Y. : M.E. Sharpe, 1995. Lu, Ning. The Dynamics of Foreign-Policy Decisionmaking in China.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1997. Mitchell, John V. The New Geopolitics of Energy. London : RIIA, 1996. Morgenthau, Hans J. “Politics among nations :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 McGraw-Hill, New York :c1985, 6th ed. OECD, OECD Economic Outlook, Volume 2004/2 No. 76, December. OPEC, OPEC -Annual Statistical Bulletin 2004 Philip H. Stark and Kenneth Chew, “Global Oil Resource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The Journal of Energy and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for Energ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CEED)Spring 2005. Robinson, Thomas W, and Shambaugh, David, eds. Chinese Foreign Policy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Swaran Singh, “china’s Energy Policy of the 21st Century”, Strategic Analysis (A Monthly Joarnal of the IDSA), vol.22,No.12, March 1999, Waltz, Kenneth Ne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Reading, Mass. : Addison -Wesley Pub. Co., c1979. Zhao, Suisheng. ed. Chinese Foreign Policy -Pragmatism and Strategic Behavior. New York:An East Gate Book 2004.
期刊論文: 丁永康,「中共推動國際新秩序在非洲的實踐」。問題與研究,第43卷第11期(民 國89年11)。 丁樹範,「『中國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及其發展策略:走向新方向?」。戰略 安全研析,第12期(民95年4月)。 于有慧,「中共外交政策走向與選擇」。問題與研究,第43卷第1期(民93年1、 2月)。 ______,「中共的大國外交」。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3期(1999年3月)。 ______,「胡溫體制下的石油外交與挑戰」。中國大陸研究,第48卷第3期(民 國94年9月)。 中國科學院預測研究中心,「2010-2020年中國區域能源需求預測」。預測研究報 告,總第6期(2006年2月)。 中華經濟研究院編。國際經濟情勢雙週報,第1608期(95年7月)。 王央城、賴宗男,「能源安全:美國國家安全戰略新焦點」。戰略安全研析,第 12期(民國95年4月)。 田春榮,「2003年中國石油進出口狀況分析」。國際石油經濟,第12卷第3期(2004 年3月)。 伍向豪,「全球化下的路徑依賴:以國際關係理論與中共外交為例」。展望與探索, 第1卷第3期(92年3月)。 多伊爾(RodgerDoyle),「能源政治學」,科學人雜誌。第33期2004年11月號。 朱興珊、周騫慧,「尋找明天的石油」。中國國家地理(北京),第530期2004 年第12期,頁60。 朱顯平、李天籽,「東北亞區域能源合作研究」。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 46卷第2期,2006年3月。 何曉群,魏濤遠,「世界油價變動:影響及對策」。國際經濟合作(北京),2002 年第2期。 吳強,「能源外交:21世紀中國的外交新課題」。國際政治研究,2001年第1期。 李長久,「經濟外交-中國總體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平與發展季刊,2000年 1期。 李秋煙,「中國和平崛起中的國家利益」。蘭州學刊,2004年第6期。 肖剛,「戰略機遇期與經濟外交」。國際經貿探索,第19卷第3期(2003年6月)。 周大地、郭元,「中國能源發展的問題與對策」。中國金融(北京),第549期2004 年。 周永生,「經濟外交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世界經濟與政治,2003年7期。 周總瑛,「從石油供需缺口論中國石油安全策略」。資源科學(北京),第26卷第 6期(2004年11月)。 邱坤玄,「中共大國外交與獨立自主外交」。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11期(2000 年11月)。 ______,「結構現實主義與中共大國外交格局」。東亞季刊,第30卷第3期(1999 年7月)。 金良祥,「中伊大單變數幾何」。中國石油石化(北京),第5期(2005年3月)。 柯玉枝,「九O年代中共與拉美經貿關係之研析」。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4 期(民88年4月)。 洪正,「中共石油政治與戰略管理」。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7期(94年7月)。 胡春力,「我國資源開發型經濟的形成與對策」。戰略與管理(北京)2003年第2 期。 唐家璇,「不斷提高應對國際局勢和處理國際事務的能力」。求是,2004年第23 期。 ______,「在鄧小平外交思想指引下勝利前進--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外交工作回 顧」。求是,1998年第20期。 唐衛斌,「中國石油安全與能源外交」。外交學院學報,第76期(2004年6月)。 孫永祥,「淺析石油外交與經濟安全」。石油化工動態,第8卷第1期(2000年2 月)。 孫晉忠,「石油運輸:中國大陸石油安全的致命弱點」。紫荊(香港),2005年1 月171號。 徐向梅,「東北亞能源安全形勢與多邊能源合作」。國際石油經濟,2004年10月號。 荊元宙,「中、日東海油田問題之分析」。戰略安全研析,第12期(民95年4 月)。 高景成,「對中共開展『經濟外交』之探析」。中共研究,第39卷11期(2005 年11月)。 國家計委綜合司,「國家石油儲備問題研究」。經濟研究參考(北京),2002年第 3期。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能源研究所課題組,「我國實現全面小康的能源戰 略」。宏觀經濟研究(北京),第11期(2003年)。 崔新建,「中國石油安全的戰略選擇分析」。財經研究(天津)第30卷第5期2004 年5月。 張文木,「中國能源安全與政策選擇」。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2003年05期,。 張弘遠,「從經濟全球化看胡錦濤出席G8的意涵」。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7期 (92年7月)。 張永寧,「我國石油安全中的美國因素」。中國科技資訊,2005年第8期。 張光球,「21世紀初中共對拉丁美洲的外交策略」。華岡社科學報,第19期民94 年6月。 張威,「化解走出去的風險」。世界知識,1439期(2006年6月)。 張雅君,「『十六大』後的中共外交:相互依賴深化下的利益、挑戰與政策取向」。 中國大陸研究,第46卷第2期。民國92年3、4月。 ______,「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的性質」。中國大陸研究,第45卷第2期(2002 年3、4月)。 張煒,「西部大開發戰略述評」。遠景基金會中國大陸經濟分析專題研究,2003 年第7期。 張潔,「中國能源安全中的麻六甲因素」。國際政治研究(北京)2005年第3期, 頁18。 張瀾濤,「論石油利益與"入世”後我國的石油安全」。國際關係學院學報(北京), 2002年第5期。 郭楓,「在與新現實主義的比較中認識新自由主義」。國際關係學院學報(北京), 2005年第5期。 郭壽禮著,馮大慶譯,「中俄能源合作及大陸新能源戰略」。中共研究,第39卷 3期(2005年3月)。 陳俊清、鍾堅,「中共能源政策初探」。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2期(93年2月)。 陳海可,「「石油風雲」再起---論中共現階段石油外交策略」。國防雜誌,第20 卷4期。 陳清泰,「中國的能源戰略和政策」。國際石油經濟(北京),第11卷第12期(2003 年12月)。 凱薩琳達平諾(Catharin E. Dalpino)、林若雩,「2002-03東北亞調查報告:中共與東 南亞」。布魯金斯研究所,2003年4月。 童振源,「中國大陸經濟分析月報」。遠景基金會研究期刊,2005年第十一期。 舒先林、陳松林,「非洲石油與中國能源安全」。石油大學學報(北京),第20 卷第5期(2004年10月)。 馮玉軍,「國際石油戰略格局與中俄能源合作前景」。現代國際關係,2004年第5 期。 楊志恆,「中共的石油外交戰略與市場操作」。大陸工作簡報,2005年10月。 葉自成,「從獨立自主到共同發展---從十六大看中國外交政策的與時俱進」。國際 政治研究,2003年第1期。 ______,「探索面向21世紀的中國國際戰略的新思路---面向21世紀的中國國際 戰略學術研討會發言記要」。國際政治研究,1997年第4期。 熊光楷,「妥善應對新的挑戰 共建全球能源安全」。學習時報,第337期2006 年05月。 趙元兵、黃健,「國際石油價格上揚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經濟縱橫(北京),2005 年第1期,頁31。 劉琴,「中國對中東的石油外交」。湛江師範學院學報,第26卷第1期(2005年 2月)。 劉靜,「中國的經濟外交與對外經貿關係」。社會科學家,第107期(2004年5 月)。 劉璐、包不弱、歐吉兵,「解讀麻六甲困局-試論中國石油運輸安全戰略」。經紀 人學報,2006年第1期。 潘光,「上海合作組織與中國的海外能源發展戰略」,世界經濟研究(北京),第 137期(2005年7月)。 蔣忠良,「中共之石油戰略與其對非洲之關係」。問題與研究,第42卷第4期(民 國92年7、8月)。 蔡裕明,「從『石油政治』論中共石油安全戰略」。中共研究,第39卷10期(2005 年10月)。 蔡增家,「中、日第四輪東海油田談判的戰略意函」。戰略安全研析,第12期(民 國95年4月)。 鄭永年,「後冷戰時期東南亞權力格局與中國角色」。當代中國研究季刊,1996 年第2期。 鄧小平,「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央工作會議閉幕報告」。鄧小平文選, 第二卷(1978年12月13日)。 鄧中堅,「全球化時代中共對西半球國家之經濟外交」。現代國際關係,2005年 10期。 鞏序正「從『安大線』之爭看中國石油外交戰略」。國際論壇,第5卷第6期(2003 年11月)。 錢學文,「中國能源安全戰略和中東、裏海油氣」。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吉林), 第46卷第2期,2006年3月。 龍舒甲,「從石油利益論『九一一事件』後的中亞地區與周邊情勢」。問題與研究, 第41卷第6期(民國91年11、12月)。 謝佩穎,「中共加強對拉丁美洲外交之意涵」。中共研究,第39卷6期(2005年 6月)。 鍾佳安,「從一九七三至二OOO年看美國石油危機與對策看經濟安全概念」。問 題與研究,第41卷第6期(民國91年11、12月)。 鍾堅,「中國大陸進口原油海上交通線面臨的困局」。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7 期(94年7月)。
研討會、學位論文與研究報告資料: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0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 公報」,(2005年2月)。 邱坤玄、許志嘉,「當前中共外交戰略與外交人員培訓」。外交部委託專題研究報 告,(2004年12月)。 蔡東杰,「中共能源戰略佈局對我之影響與因應之道評論」。中共能源戰略佈局與 我能源安全學術研討會。(台北:中華歐亞基金會主辦,2005年5月24日)。 陳良潮,「中國大陸能源產業政策與發展現況」。經濟部中國代路產業發展與兩岸 競合研究月報,(民國94年10月28日)。 台灣經濟研究院,「中國大陸經濟發展對全球原物料市場之影響」。經濟部IT IS 計畫,(94年1月至94年12月)。 外交部研究設計委員會編,國際現勢新聞研析座談報告彙編,民94年1月至3 月。 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論文 集。清華大學,2005年10月28日。 國家計委宏觀經濟研究院課題組,「中國中長期能源發展戰略研究總報告」。中國 計劃出版社,1999年2月。 張煒,「西部大開發戰略述評」。遠景基金會中國大陸經濟分析專題研究,2003 年第7期。 世界銀行駐中國代表處,中國經濟季報。2005年8月。 羅曉雲,「21世紀初中國的能源安全與中外能源合作」。暨南大學博士論文,2003 年。 楊中強,「中東石油與21世紀的中國石油安全」,華東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3 年。 王桂英,「中國石油環境分析和石油安全戰略研究」。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博士論 文,2001年。 鄒紅,「中國實行外向型石油戰略的風險評價及對策研究」。西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杜東亞,「中國石油企業跨國經營戰略」。東北林業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常澤鯤,「論石油安全與中國外交政策選擇」,中共中央黨校碩士論文,2004年。 張智崴,「冷戰後中共地緣政治中的石油戰略」,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張學信,「對中國石油安全戰略發展之研究」。政治大學碩士論文,民94年。 郭和明,「中國石油依原法律完善問題研究」。武漢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劉琴,「中國能源外交」。外交學院碩士論文,2004年。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93981007 96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981007 |
Data Type: | thesis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There are no files associated with this item.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