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6280
|
Title: | 台灣與日本金融危機之比較研究 Copmartive Study of Financial Crisis Between Taiwan & Japan |
Authors: | 王建民 Wang, Chien-Min |
Contributors: | 王春源 Chun-Yuan, Wang 王建民 Wang, Chien-Min |
Keywords: | 金融危機 第一代模型 第二代模型 第三代模型 貨幣危機 銀行危機 自我實現 獸群逃竄現象 financial crisis the first generation model the second generation model the third generation model currency crisis banking crisis self-ful filling herding |
Date: | 2000 |
Issue Date: | 2009-09-18 17:53:01 (UTC+8) |
Abstract: | 一、金融危機的理論模型可分為:1.第一代模型:基本面惡化。2.第二代模型:傳染蔓延效果。3.第三代模型:預期心理效果。
二、台灣發生金融危機的成因為:1.土地投機過深。2.股票持有過多。3.交叉持股,過度融資。4.借殼上市。
三、台灣發生金融危機的後果為: 1.資產價格下跌,影響家計消費。2.經濟成長率下降。3.銀行業逾放比率增加、資產品質惡化、退票比率增加、資產報酬率下降。
四、台灣發生金融危機政府採取的因應對策及其效果為:1.一般性管制。2.選擇性信用管制。3.調降金融業營業稅:降稅所增加的盈餘,幫助銀行沖銷呆帳,降低逾放比率。4.金融業合併:(1)業務同性質很高,將以節省成本為主要目的。(2)官股成分的銀行進行合併。5.展延問題企業本息攤還半年。6.護盤:(1)企業界護盤:釀成母子公司財務危機。(2)財政部成立「股市穩定基金小組」。7.銀行業不動產擔保品需於兩年內處分完畢。8.限制分行設立家數,誘導新銀行承受信用合作社。9.嚴禁抽銀根,以配合政府紓困政策。
五、日本發生金融危機的成因為:1.政界、官員、財界與黑道操縱股價。2.交叉持股,過度融資。3.土地投機過深。4.大藏省及日銀失職。5.決策當局無法適當處理。
六、日本發生金融危機的後果為:1.經濟成長停滯。2.企業部門財務結構惡化、破產家數及債務創新高。3.失業率創新高。4.財政赤字惡化及國民負擔增加。5.金融機構債信評等下降、資本適足性規定與股、匯市重挫導致金融機構惜貸。6.銀行業逾放比率增加、資產品質惡化、資產報酬率下降。7.資產價格下跌,影響家計消費。
七、日本發生金融危機政府採取的因應對策及其效果為:
(一)振興景氣方案成效評析:自1992年起推出多次振興經濟方案,惟未進行制度面及供給面結構改革,銀行龐大呆帳問題一再拖延,財政赤字不斷擴大。
(二)租稅政策成效評析: 1997年提高消費稅稅率並廢除特別減稅措施,且增加醫療保險自負額,同時公共投資減少3兆日圓,被認為是振興經濟的絆腳石。
(三)貨幣政策成效評析:貼現率由1993年8月30日的6%逐漸調降至歷史新低點,但寬鬆貨幣政策的效果,幾乎無法發揮。
(四)金融改革成效評析:1.1996年:實施金融大改革,逐步解除金融市場各項管制,期望在2001年可以與紐約、倫敦的金融市場並駕其驅;但卻在1997年中為金融風暴所阻。2.1997年:(1)通過日銀法修正法案,賦予日銀自主性。(2)大藏省改革法案,可下令銀行停止營業,而不再採行事前指導與保護。3.1998年:實施(1)「新外匯化」、「金融系統改革法」、「金融機能安定化法」、「存款保險修正法案」:以公共資金購買特別股方式挹注銀行資本,由於挹注金額過低,且外界對審查過程質疑甚深。(3)實施「金融再生法」:成立「金融再生委員會」,解決問題銀行;同時合併住專管理公司與處理回收銀行:專司負責處理銀行不良債權;惟面臨適任人選不足的問題。同時與大藏省共同管理,故其「獨立」、「專責」的角色亦受到質疑。 (4)實施「金融早期健全法案」:率先對受困的金融機構提供援助。4.1999年:對大型銀行、地方銀行的官方資金投入期限至2001年3月底止,防金融界的過度依賴。5.2000年:成立金融廳,強化金融體系,確保金融管理的透明化,加強與國際合作為職志。
八、台灣與日本金融危機的比較
(一)相同點:1.外債小於外匯存底。2.內債赤字逐漸擴大。3.貿易收支都有盈餘,惟貿易盈餘與國內投資有趨緩的現象,造成經濟成長率下降,股、匯市下跌。4.有產業及資金外移的現象。5.銀行有特權貸放,造成道德危機與逆選擇。
(二)相異點:1.技術層次不同:日本的研發水準有其獨特之處,台灣OEM較多,大都接美、日訂單,受美、日景氣衰退的影響既大且深。2.政治穩定性不同:日本長達近10年的短命內閣,政策前後無法一致性,責任承擔不明,台灣則無此現象。3.佔世界經濟體的地位不同:日本佔世界經濟體第二大,台灣佔世界經濟體第二十一大,所以日本的產能比台灣大。4.工資與地租成本結構不同:日本的工資與地租成本是台灣的2.5倍,所以景氣下滑較早發生,趨緩的時間亦較長。
九、台灣與日本金融危機經驗給吾人之改革啟示
(一)在銀行制度應有的改革:1.強化金融監理體系,力求金融監理一元化。2.鼓勵金融機構合併。3.設立資產管理公司。4.成立控股公司。
(二)在貨幣市場應有的改革:1.發行票券的公司需經信用評等。2.建立票券業務防火牆及內控制度。3.貨幣市場共同基金與銀行體系進行競爭,可提升競爭力。
(三)在資本市場應有的改革:1.降低股市的財務槓桿比率,適度調低融資成數。2.加強查緝丙種經紀人。3.提高法人投資比重,使市場結構趨於穩定,降低股市的波動性。4.加強取締內線交易。
(四)在外匯市場應有的改革:1.匯率制度儘量尊重市場供需機能。2.如果外債過高,過度引進外資易造成金融機構信用過度膨脹。而企業負債比例過高、若資金過度流向股市及不動產投機市場,金融機構易導致鉅額呆帳或倒閉。3.央行對無本金交割遠期外匯投機交易應有嚴格的規定,避免外匯過度投機。
(五)在產業政策應有的改革:1.未來高科技的發展,不應再依循以往政府專案資助的模式,宜交由市場機制,自行運作。2.政府只要提供良好的投資環境,並建立良好的制度與規範。3.企業界需培植高級人才,提升研發能力。
十、結論:(一)發生金融危機,市場運作偏離常軌,政府的短期救急措施顯得非常重要。(二)就中長期而言,為加速經濟結構的調整,因應泡沫經濟的衝擊,政府由擴大公共投資、貫徹自由化政策及加速產業升級三方面著手。(三)日本振興經濟方案偏重公共投資,且方案執行有時間落後。(四)日本財政赤字嚴重惡化,影響經濟復甦腳步。(五)日本主政者未針對經濟的病因,進行結構性改革。
十一、政策性意含:(一)慎評擴大內需效果。(二)貨幣政策應同時兼顧內需市場與國際市場。(三)政府需研擬整套金融改革方案。(四)日本金融改革給台灣的啟示。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內容與架構--------------------------------------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7
第四節 研究期間與資料來源之限制----------------------------7
第五節 文獻回顧--------------------------------------------7
第二章 台灣金融危機的成因、後果及政府因應對策-----------------15
第一節 台灣金融危機的期間與背景---------------------------15
第二節 台灣金融危機的成因分析-----------------------------19
第三節 台灣金融危機的後果分析-----------------------------32
第四節 台灣金融危機的政府因應對策-------------------------40
第五節 台灣金融危機的政府因應對策效果評析-----------------58
第三章 日本金融危機的成因、後果及政府因應對策-----------------70
第一節 日本金融危機的期間與背景---------------------------70
第二節 日本金融危機的成因分析---------------------------- 78
第三節 日本金融危機的後果分析---------------------------- 85
第四節 日本金融危機的政府因應對策-------------------------89
第五節 日本金融危機的政府因應對策效果評析--------------------103
第四章 台灣與日本金融危機的成因、後果及政府因應對策
之比較----------------------------------------------- 114
第一節 台、日金融危機成因之比較分析----------------------114
第二節 台、日金融危機後果之比較分析----------------------119
第三節 台、日金融危機政府因應對策之比較分析--------------125
第四節 台、日金融危機政府因應對策效果之比較分析----------142
第五章 台灣與日本金融危機經驗給吾人之改革啟示----------------146
第一節 在銀行制度應有的改革------------------------------146
第二節 在貨幣市場應有的改革------------------------------154
第三節 在資本市場應有的改革------------------------------157
第四節 在外匯市場應有的改革------------------------------161
第五節 在產業政策應有的改革----------------------------------163
第六章 結論--------------------------------------------------166
第一節 本文主要發現--------------------------------------166
第二節 本文政策性意涵------------------------------------169
註 釋-----------------------------------------------------174
參考書目-----------------------------------------------------178 |
Reference: |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 1.于宗先、王金利,台灣泡沫經濟。台北:中國經濟企業研究所,民國87年。 2.王春源,台灣總體經濟發展(一)。台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民國86年11月。 3.王春源,經濟學分析【個體部分】。台北:蘭台出版社,民國84年6月。 4.王春源,總體貨幣經濟一些問題之研究。台北:茂昌圖書公司,民國78年10月。 5.王建民,我國財務危機公司發生的原因、影響及因應對策之研究,台北銀行產業調查報告叢書之216,台北銀行經濟研究印行,民國88年6月。 6.王建民,公營行庫兼營票券業務功能之研究,中華民國銀行公會,民國87年7月。 7.王建民,台灣區票券金融業調查報告,台北銀行調查報告叢書之201,台北銀行經濟研究室印行,民國86年6月。 8.王建民,我國企業赴海外投資之探討,台北銀行產業調查報告叢書之180,台北銀行經濟研究室印行,民國84年6月。 34.林昭蓉,「歐洲金融危機與馬斯垂克條約」,產業經濟,136期,民國81年11月,頁1~10。 35.林貴貞,「我國債券市場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台灣經濟金融月刊,28卷3期,民國81年3月,頁1一5。 36.林彩如,「問題金融機構處理之探討」,嶺東學報,第7期,民國85年2月,頁91~109。 37.周添城,「證券市場與經濟發展」。證券市場發展季刊,第9期,民國80年1月,頁10-52。 38.邱湘靈,「加速國際化腳步之探討-談證券市場國際化」。台灣經濟研究月刊,19卷11期,民國85年11月,頁41一45。 39.柯受恩,「由美國經驗看我國債券市場之健全發展(上)」。證券市場發展季刊,第10期,民國80年4月,頁48一61。 40.柯受恩,「由美國經驗看我國債券市場之健全發展(下)」。證券市場發展季刊,第11期,民國80年7月,頁118一122。 41.范以端,「挪威處理金融危機之方式探討」,存款保險資訊季刊,第10卷1期,民國85年9月,頁122~144。 42.侯金英,「東南亞金融風暴對我國資本市場的衝擊與啟示」。中國商銀月刊,17卷6期,民國87年6月,頁1一10。 43.俞海琴,「防止逆選擇發生的本國銀行放款契約模式-新銀行開放設立前之情況」,管理評論,12期,民國82年7月,頁83~98。 9.王建民,台灣區證券業調查報告,台北銀行調查報告叢書之173,台北銀行經濟研究室印行,民國84年3月。 44.施敏雄、黃珮璘,「我國經濟發展與證券市場之未來展望」。證券市場發展季刊,第9期,民國80年1月,頁43一52。 45.高仙桂、徐如賓、左 、鍾景婷,「台灣經濟發展模式—亞洲金融危機的驗證與啟示」,自由中國之工業,第89卷第3期,民國88年3月,頁7—92。 46.徐守德、林恩右,「台灣及國際股市價格波動幅度之互動關係」。台北銀行月刊,24卷6期,民國82年,頁68—100。 47.婁天威,「我國債券市場結構分析與問題探討」。台灣銀行季刊,46卷1期,民國84年3月,頁151—202。 48.陶慧恆,「由美、日經驗看央行對金融危機緊急融資需求之應付」,國際金融參考資料,第39期,民國85年6月,頁97~114。 49.陳元保,「股票市場對經濟實質面的效應」。經濟前瞻雙月刊(57),民國87 年5月,頁100--103。 50.陳元保,「從亞洲金融危機看台灣」。經濟前瞻雙月刊(55),民國87年l月,頁92—97。 51.陳 琪,「墨西哥金融危機之啟示」,今日合庫(247),第21卷7期,民國84年7月,頁29~35。 52.陳曉玟,「日本金融業壞帳問題與金融危機」,中央銀行季刊,第18卷1期,民國85年3月,頁24~53。 53.陳至還,「當今國內股市的問題癥結」。台灣經濟金融月刊,27卷5期,民國80年,頁1—13。 10.王建民,外國銀行在台分行營運之探討,台北銀行調查報告叢書之168,台北銀行經濟研究室印行,民國83年6月。 54.陳舜萍,「我國債券市場之現況與檢討」。證券市場發展季刊,第l0期,民國80年4月,頁23—38。 55.陳樹午餐演講會會議紀錄,「我國證券市場自由化、國際化的現況與展望」。全球工商,第516期,民國85年7月,頁93一95。 56.張文玲,彈指間,億萬入袋—「內線交易」叫我怎能不愛它,財探,第3期,民國84年2月,頁99~101。 57.張雅湄,「金融自由化、國際化對資本市場之影響及因應之道」。證券管理,13卷4期,民國84年4月,頁23一34。 58.許嘉棟,「東南亞金融風暴的教訓與啟示」。經濟前瞻雙月刊(55),民國87 年l月,頁106—110。 59.郭照榮,「金融機構合併之考慮因素及其對象之選擇」,金融財務,第5期,頁1~5。 60.莊孟翰,「台灣房地產市場景氣與未來發展趨勢」,信用合作季刊,第59期,民國88年1月20日出版,頁49~57。 61.黃宇彤,「我國債券市場」。建國學報,第13期,民國83年6月,頁365--400。 62.黃信一,「股票店頭市場改進方案之探討」。證券金融季刊,第39期,民國82年10月,頁8—26。 63.黃敏助,「論健全我國證券市場之道」。證券市場發展季刊,第19期,民國82年7月,頁2—8。 11.王建民,從我國金融管道的缺失,探討當前利率自由化之困境,台北銀行經濟研究叢書第39種,民國77年6月。 64.黃德芬,「台灣股票市場波動性之研究」。證券市場發展季刊,7卷4期,民國84年10月,頁157-183。 65.黃得豐,「銀行與信用合作社合併問題之探討」,金融財務,第5期,頁21~29。 66.黃錫和,「我國金融機構購併現況與發展」,財務研究,31卷5期。 67.彭淮南,「墨西哥金融危機」,中央銀行季刊,第17卷1期,民國84年3月,頁12~20。 68.程如牧、蔡信夫,「以我國證券市場發展歷程探討如何健全證券市場之研究」。管理會計,第18期,民國80年10月,頁5一40。 69.曾垂記,「評析日本的再生法案和金融功能早期健全化法案」,日本通產政策動態報導,民國87年10月。 70.曾耀輝,「中、星兩國證券市場之比較研究」。證交資料,第369期,民國82年1月,頁11一21。 71.滑明署,「金融危機事件處理方式的探討」,經濟情勢暨評論,第1卷3期,民國84年11月,頁143~146。 72.楊雅惠,「金融體系宜轉型以配合高科技發展」,財金資訊雙月刊,第10期,民國89年6月,頁2~4。 73.楊金財,「國際金融資本市場之劇變」。中國商銀月刊,11卷7期,民國81年7月,頁1一4。 12.王增祥,日本金融大崩潰,財訊文化事業出版社出版,民國88年2月。 74.葉子謀,「美、日兩國處理金融危機的不同作法」,今日合庫,22卷11期(263),民國85年11月,頁54~61。 75.溫鵬榮,「從科技發展看證券市場之未來」。台灣經濟研究月刊,15卷5期,民國81年5月,頁95一102。 76.鄭世松,「台北金融中心與二十一世紀亞洲世紀之資本市場」。中國商銀月刊,14卷7期,民國84年7月,頁1一2。 77.鄭正敏,「我國債券市場現況與展望」中信通訊 ,第180期,民國80年7月1日,頁15一26。 78.潘英麗,「關於資本市場發展問題的探討」現代化研究,第11期,民國86 年7月,頁79一88。 79.劉禹政,「論金融機構合併—以商業銀行合併信用合作社為例」,淡江大學國貿系碩士論文,民國88年。 80.劉壽祥,「霸菱銀行金融危機的省思」,經濟前瞻(39),第10卷3期,民國84年5月,頁118~121。 81.劉壽祥,「證券市場在經濟發展中扮演的角色」。證券市場發展季刊,第9期,民國80年1月,頁16一21。 82.劉聰衡,「我國證券市場的現況與未來展望」。商業職業教育季刊,第48期,民國81年3月,頁30一41。 83.劉麗瑜,「瑞士洛桑管理學院及世界經濟論壇對我國證券市場評鑑報導之分析比較」。證交資料,第418期,民國86年2月,頁57一66。 12.王台貝,金融商品。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86年10月。 84.蔡宗義,「日本因應金融風暴對策之檢討與展望」,台灣經濟金融月刊,第34卷第1期。 85.賴英照,「台灣證券市場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華商經貿月刊,第303期,民國80年11月l日,頁12一17。 86.戴立寧,「證券市場管理之回顧與展望」。證券市場發展季刊,第22期,民國83年3月,頁5—29 87.龍昇吉,「日本金融恐慌是否再來」,學文社,民國88年1月。 88.謝博良,「國內資本市場的發展現況」。萬通銀行季刊,2卷4期,民國85年12月,頁45一48。 89.蘇顯揚,「日本金融再生相關法案等金融改革對日本經濟景氣的影響」,經濟情勢暨評論,88年3月。 (三)報紙 1.于國欽,「停徵證交稅財政損失多少」,工商時報,民國88年2月7日。 2.于國欽,「解決經濟危機,須劃清政商不當關係」,工商時報,民國88年2月9日。 3.于國欽,「亞洲金融風暴那一國最慘? 」工商時報,民國88年1月31日。 13.王淑芬,投資學。台北:華泰書局,民國84年8月。 4.王春源,「財政部提健全資本市場方案前之建言」,財訊快報,民國88年2月10日。 5.王春源,「證交稅、證所稅與台灣經濟」,自由時報,第七版,學者觀點,民國85年1月13日。 6.王 寵,內線交易舉世皆然,遏止歪風當務之急,經濟日報,民國78年12月11日出版。 7.王作榮,「讓數字說話一也談中共飛機對經濟景氣及股市的影響」,自由時報,第四版,民國85年3月7日。 8.王鳳生,「期望舊內閣,採取新行動」,經濟日報,民國88年2月7日。 9.王克敬,「風暴阻路,延遲新興國家自由化腳步」,工商時報,民國87年9月8日。 10.玉寶勳(Brain Oak),「臺灣銀行業信用品質趨勢化」,經濟日報,民國87年11月4日。 11.「行政院的猛藥能挽救總體經濟的創傷?」,中國時報社論,第三版,民國84年8月12日。 12.朱雲鵬,「愈早痛下針貶,愈快浴火重生-真正的挑戰不在開藥方,而是把藥吃下去」,聯合報,民國87年8月21日。 13.伍忠賢,「要救還是不要救?」經濟日報,民國88年2月7日。 14.台灣證券交易所編,台灣證券交易所三十年史。台北:編者自印,民國81年2月。 14.李正福,「經濟谷底已過,股市明顯低估--電子業活力恢復,政府應激勵投資人信心」,經濟日報,民國88年1月30日。 15.李文福,「健全債券市場鞏固財政」,工商時報,第四版,工商關懷,民國83年10月22日。 16.李世輝,「政府應落實庫藏股制度-將游資導入正途,間接進行企業瘦身」,經濟日報,民國88年1月30日。 17.吳惠林,「是誰攪亂了世界經濟?」工商時報,民國87年9月6日。 18.「改革股票上市審查制度刻不容緩」,工商時報社論,第三版,民國85年11月29日。 19.「股市掃黑應標本並重」,經濟日報社論,第二版,民國85年9月28日。 20.「股票市場必須清掃的不只是黑道而已」,聯合報社論,第二版,民國85年9月27日。 21.「放寬資本市場邁向亞太金融中心」,中央日報社論,第二版,民國84年12月23日。 22. 周添城、陳春山、黃嘉明、吳啟銘,「如推動公益董監事制度」,工商時報,民國88年2月14日。 23.券商公會,「健全股市短、長期措施草案出大爐」,工商時報,民國88年2月11日。 15.合作金庫調查研究室編,台灣金融發展歷程。台北:編者自印,民國83年12月。 24.侯家駒,「論政商關係」,經濟日報,民國88年2月14日。 25.柳本通彥,「襲擊日本的二次敗戰-戰後日本社會體系分崩離析」,工商時報,民國87年。 26.「建立現代化債券市場此其時矣」,工商時報社論,第三版,民國82年9月23日。 27.胡定吾,「儘速成立債權重整公司-先解決不良債權,再協助銀行發行特別股,提高自有資本淨額,防止信用緊縮危機擴大」,工商時報,民國88年2月5日。 28.胡勝正,「危機來自金融風暴,未聞因應金融風暴」,聯合報,民國88年2月14日。 29.「政府應採取具體措施穩定金融與實質市場」,中國時報社論,第三版,民國84年8月10日。 30.「荒唐的股市穩定基金」,民眾日報社論,第二版,民國85年2月15日。 31.高希均,「百日新政—執政黨的第三條路」,聯合報,民國88年2月11日。 32.徐仲秋,「日本振興方案,減稅大放送-除企業減稅措施外,本會計年度另將削減兩兆日圓個人所得稅,以刺激內需市場」,工商時報,民國86年12月18日。 33.陳仁達,「以健全資本市場提振景氣」,中國時報,第十一版,民國84年6月21日。 16.刑慕寰,台灣經濟策論 。台北:三民書局,民國82年3月。 34.陳松男,「穩定基金不宜長期性」,經濟日報,第二版,專論論壇,民國85年3月11 日。 35.「健全債券市場支援公共投資」,中華日報社論,第二版,民國82年5月24日。 36.「健全債券市場為國建計劃妥籌財源」,經濟日報社論,第二版,民國81年5月26曰。 37.梁啟源,「股市下跌及因應之策」,經濟日報,第三版,民國84年6月22日。 38.張官熊,「從道瓊台股指數到亞太金融中心之路」,中國時報,第十一版,民國85年9月22日。 39. 「從經濟業案看中華民國股市及股市管理」,工商時報,民國80年8月5日。 40.游美月,「活絡債券市場須多管齊下」,經濟日報,第三版,民國80年5月10日。 41.游美月,「活絡債券市場應多管齊下」,經濟日報,第三版,民國80年4月17日。 42. 彭淮南,「適應寬鬆貨幣政策見效-利率降低有利景氣復甦,匯率走勢尊重市場機能」,經濟日報,民國88年2月14日。 43.「發展我債券市場的正確途徑」,工商時報社論,第三版,民國80年1月10日。 17.汪 仲 譯,Lowell Bryan及Diana Farrell合著,無疆市場(Market Unbound Unleashing Global Capitalism)。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民國86年。 44.「資本市場主控今後的經濟發展」,經濟日報社論,第二版,民國82年7月15日。 45. 葉玉琪,「護盤為何反而造成危機-股票質押、盲目護盤是財務危機的病因」,工商時報,民國88年2月14日。 46.會後的省思-當前台灣經濟問題不宜草率因應,聯合報社論,民國88年2月14日。 47.經濟日報主辦,「兩岸關係緊繃下的金融情勢」,經濟日報,第三版,民國8年3月18日。 48.劉棟賢,「從大麥克匯率指數看各國匯率走勢」,工商時報,民國88年1月31日。 49.劉佩修,「逾放亮紅燈,財經部會須正視」,工商時報,民國88年1月31日。 50.墨客、雷迪,「健全台灣資本市場正是時候」,經濟日報,第二版,民國79年5月29日。 51.歐陽正宅,「擴大內需,並未救活日本經濟-泡沫經濟崩潰之時,日本歷任內閣莫不致力刺激景氣,成敗如何值得台灣借鏡」,聯合報,民國87年8月21日。 52.謝 文,「成也達永興,敗也達永興-劉炳偉在呼風喚雨中墜入風暴」,工商時報,民國88年2月7日。 53.蕭君輝,「銀行-競爭加劇利潤變薄」,經濟日報,民國88年2月7日。 18.汪 仲 譯,長谷川慶太郎著,亞洲金融風暴:世紀末經濟危機。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民國87年。 54.羅玉潔(譯),「凱因斯理論大復活-財政擴張政策重返國際舞台」,經濟日報,民國88年2月15日。 55. 譚淑珍,「政商關係 不出現金,財務危機讓自家人變臉」,工商時報,民國88年2月7日。 56.「嚴格審查股票上市作業,杜絕行賄歪風」,自由時報社論,第三版,民國85年10月19日。 (四)統計資料 1.中央銀行經濟研究處編,中華民國台灣地區金融統計月報。 2.中華民國證券市場發展基金會編,中華民國證券市場年鑑。 3.台灣經濟研究院,台灣經濟研究月刊。 4.台灣證券交易所編,台灣證券交易所年報。 5.台灣證券交易所編,證券統計資料。 6.行政院主計處編,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國民所得。 19.吳光明,證券交易法論。台北:三民書局,民國85年10月。 7.行政院主計處編,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國民經濟動向統計季報。 8.行政院主計處編,中華民國統計月報。 9.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經濟研究處編,台灣景氣指標。 10.財政部證券管理委員會編,中華民國證券管理年報。 11.財政部證券管理委員會編,證券統計要賃。 12.財訊文化雜誌社,財訊月刊。 13.財訊文化雜誌社,財訊快報。 14.總統府公報。 二、英文部分 1. Adam S. Posen, Restoring Japan’s Economic Growth,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Septemper 1998. 20.吳惠林,台灣經濟的奇蹟、危機與轉機。台北:正中書局,民國87年3月。 2.Andersen, Arthur. Asia/Pacific Capital Markets: A Vision of Change. London: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1993. 3.Asian Development Bank. Capital Market Development in Asian-Pacific Region. Manila: Asian Development Bank, 1986. 4.Asian Development Bank. Capital Market Development in Selected Developing Number Countries of the Asian Development Bank. Manila: Asian Development Bank, 1989. 5.Asian Securities Analysts Council. Securities Markets in Asian and Oceania Tokyo: Asian Securities Analysts Council, 1992. 6.Barry Eichengreen, Toward A New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Architecture: A Practical Post-Asia Agenda,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Feb 1999. 7.Basu, Kaushik. Chakravarty, Sukhamoy. Majumdar, Mukul. Mitra, Tapan. Capital, Investment, and Development : Essays in Memory of Sukhamoy Chakravarty. Oxford, U.K.; Cambridge, Mass.: B. Blackwell, 1993. 8.Brown, Philip. Market Microstructure and Capital Market Information Content Research. Sarasota, Fla: 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 1996. 9.Business International Asia/Pacific. Capital Markets in Asia`s Developing Countries. Hong Kong, 1990. 10.Choi, Sangmok. Essays on Policy, Inflation, Financial Market, and Capital Information in a Small Open Economy. Ann Arbor, Michigan: 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 Dissertation Services, A Bell & Howell Co.,1996. 11.David Asher and Andrew Smithers, Japan Key Challenges For the 21st Century: Debt, Deflation, Default, Demography, and Deregulation, Nitze School of Advanced International Studeies of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21.吳惠林,股票和債券市場。台北:生智出版社,民國86年。 12.David Folkerts,Landau and Takatoshi Ito, International Capital Markets Developments, Prospets, and Policy Issues,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Washington, DC August 1995. 13.Dougall, Herbert Edward. And Gaumnitz, Jack E. Capital Market and Institutions. Englewood Cliff, N.J.: Prentice Hall, 1986. 14.Fabozzi, Frank J. "Capital Market: Institutions and Instruments". Englewood Cliff, N.J.: Prentice Hall, 1992. 15.Flood,R.P. and Garber,P.M.(1984)”Collapsing Exchange Rate Regimes:Some Linear Ecample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7,pp.1-13. 16.Foley, Bernard J. Capital Markets. London: Macmillan, 1991. 17.Greenwald, Bruce C. and Stiglitz, Joseph E. Financial Market Imperfections and Business Cycles. Cambridge, Mass.: NBER, 1988. 18.Gupta, Kanhaya L. Finance and Economic Growth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Dover, N.H.: Groom Helm, 1984. 19.Hermes, N. and Lensink, Robert. Financial Develonment and Economic Growth:Theory and Experiences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 New York: Routledge, 1996. 20.Herring, Richard J.& Prashant Vankudre(1987),”Growth Opportunities and Risk-taking by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 Journal of Finance, Vol.42,pp. 583-599. 21.Keeley, Michael C.(1990) ”Deposit Insurance, Risk, and Market Power in Banking,"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80, No.5, December, pp.1183-1200. 22.李儀坤,內部人交易實務之研究—兼論銀行兼營證券業務之規範,經濟研究叢書第50種,台北銀行經濟研究室印行,民國82年6月,頁67。 22.Kolb, Robert W. Financial Market. Cambridge, Mass, Blackwell, 1996. 23.Krugman,P.R.(1979),”A Model of Balance-of-Payments Crises,”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11,pp. 311-325. 24.Marcus Noland Sherman Robinson & Zhi Wang :The Global Economic Effects of the Japanese Crisis,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Working Paper 1998-6. 25.McLindon, Michael P. Privatization and Capital Market Development, Strategies to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Westport, Conn: Praeger, 1997. 26.Midgley, Kenneth B.A. and Burns, Ronald G. The Capital Market: its Nature and Significance. London: Macmillan, 1997. 27.Morris Goedstein: 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 Causes, Cures, and Systemic Implications,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June 1998. 28.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of Japan: Facts on the Japanese Economy, Feb.19/1998. 29.Mishkin Frederic s,“Anatomy of Financial Crisis,”NBER Working Paper, No.3934,1991. 30.Mishkin Frederic s,“Preventing Financial Crisis: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International Persepective, ”NBER Working Paper, No.4636,1994. 31.Nouriel Roubini: Japan’s Economic Crisis, Stern School of Business, New York University, November 12,1996. 23.李孟茂,日本金融—問題與分析,台北自印,民國85年12月。 32.Patrick, Hugh T. and Park, Yung Chul. The Financial Development of Japan, Korea and Taiwan: Growth, Repression and Liber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1994. 33.Paul Krugman: Japan heads for the Edge, Financial Times, Japan 20,1999. 34.Perry, Robert Louis. Political Markets and Capital Markets: A Cross Nation Study Concerning the Effects of Political Factors upon Capital Market Risk. Ann Arbor, Michigan: 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 Dissertation Services, A Bell & Howell Co., 1996. 35.Peters, Edgar E. Chaos and Order in the Capital Markets: A new view of Cycles, Prices, and Market Volatility. New York: Wiley, 1991. 36.Semkow,Brian Wallace, Taiwan Capital Market Reform. Engl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37.Solmon,Lewis C.and Zycher, Benjamin. Economic Policy, Financial Markets, and Ecenomic Growth, Boulder Coloroda: Westview Press,1993﹒ 38.South East Asian Central Banks, The Development of Capital Markets in the South East Asian Central Banks Countries. kuala Lumpur, Malaysia:South East Asian Central Banks, Research and Training Centre,1989. 39. Steven Radelet and Jeffrey Sachs: The East Asian Finaancial crisis:Diganosis, Remedies, prospets, Harvard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Harvard University. 40.Stiglitz, Joseph and Andrew Weiss,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AER,Vol.71,1981,pp393~410. 41.Yoshitomi Masaru: Too Big to Close: A New Approach for Japan’s Financal Crisis, Japan Echo,vol,25,No.3 June 1998. 24.李國鼎,台灣經濟快速成長的經驗。台北:正中書局,民國80年5月。 42.楊朝成 ,Capital Structure, Market Fundamentals, and Stock Returns: A Case of Taiwan Stock.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印行,民國84年。 三、日文部分 1.千田純一、剛正生、藤原英郎著,日本 金融 — 新 課題 姿,中央經濟社,平成9年3月初版。 2.渡邊慎一編,「金融危機與金融規則」,亞洲經濟研究所,1998。 3.金子勝,「規制緩和與安全網」,日本經濟新聞,1998.6.29~7.10。 4.池尾和人,「銀行風險與管制經濟學一新銀行論」,東洋經濟新報社,1990。 5.堀內昭義編,「公的規制與產業:金融」,NTT出版社,1994。 6.堀內昭義,「日本之金融制度改革與展望」,經濟研究,Vol.50,No.3,JuI.1999。 7.貝塚啟明,「金融資本市場之變貌與國家」,東洋經濟新報社,1999.9。 25.李啟賢,陳春山,證券發行實務精華一制度、法令、契約。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85年。 8.三和總和研究所金融調查室,「日本之金融」,大和出版,1999.3。 9.野口悠紀雄,「日本經濟再生的條件」,貿易與關稅月刊,日本關稅協會,1991.1。 10.瀧川敏明,「金融持股公司與改革金融管制措施」,貿易與關稅月刊,日本關稅協會,1999.1,1999.2,1999.3。 11.大原一三,「今日的不景氣如何解決」,週刊東洋經濟,東洋經濟新報社,1999.2.13。 12.額賀.香西委員會,「由三個國家來看日本再生展望」,週刊東洋經濟,東洋經濟新報社,1999.2.13。 13.伊藤隆敏、星岳雄,「堅持公有資金挹注的三原則」,週刊東洋經濟,東洋經濟新報社,1998.7.11。 14.池尾和人,「日本金融今後將如何」,經濟Seminar月刊,日本評論社,1998.4.20增刊。 15.須日美矢子,「國際金融交易活性化與總體經濟」,經濟Seminar月刊,日本評論社,1999.2。 16.堀內昭義,「資本市場的銀行經營統御」,日本經濟研究中心會報,1998.9.10。 17.秋本英明,「禁止銀行保有股票」,日本經濟研究中心會報,1999.1.15。 26.卓秋子,金融發展、投資效率與經濟成長一台灣實證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6年。 18.池本清,「第二位經濟大國日本的不景氣與世界責任」,世界經濟評論月刊,1998.12。 19.每日新聞社,「經濟學人(日文版)」,1999.2.8臨時增刊。 20.重松政男,『金融再生之架構』,日本實業出版社,1999.1。 21.野村總合研究所,『日本之優先課題』,野村總合研究所,1998.12。 22. 朝日新聞經濟部編,「金融動亂」,朝日新聞社,1999.2。 27.邵建華,台灣債券市場結構及其策略性發展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民國80年。 28.邱靖博、蔡豐清,金融市場。台北:著者發行,民國82年9月。 29.林宗懋,台灣地區貨幣供給、利率與物價因果關係之實證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0年。 30.林奕秀,股價與總體經濟因素之關聯性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6年。 31.林書弘,台灣債券市場之結構分析與債券商經營策略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民國85年。 32.林勝安,證券交易法。台北:書泉出版社,民國86年9月。 33.林鍾雄,台灣經濟經驗一百年(增訂版)。台北:著者發行,民國87年2月。 34.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及企業管理中心編,資本市場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及企業管理中心,民國81年。 35.段承璞,台灣戰後經濟。台北:人間出版社出版,民國83年7月。 36.陳沖、王耀興,亞洲金融風暴研究,財政部金融局儲委會金融研究小組編印,儲委會金融研究叢書之30,民國87年6月。 37.財政部金融局編,常用金融法規彙編(第二冊)。台北:編者自印,民國85年4月。 38.財政部金融局、中華民國加強儲蓄推行委員會金融研究小組編,我國金融制度與政策(83年修訂版)。台北:編者自印,民國83年6月。 39.財政部證券暨期貨管理委員會編,財政部證券暨期貨管理委員會86年年報。台北:編者自印,民國87年4月。 40.馬 黛,台灣股市結構與制度。台北: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出版,民國82年。 41.徐俊明,財務管理理論與實務,新陸書局,民國89年9月初版。 42.許仁壽,中華民國證券市場。台北:中華民國證券暨期貨市場發展基金會編印,民國86年。 43.陸民仁,台灣經濟發展與競爭。台北:健行文化出版社,民國86年9月。 44.陳俊堅,日本金融機構合併改制及相互援助制度,中央存款保險公司,存款保險叢書之45,民國86年6月。 45.陳至還,當代貨幣銀行學,茂昌圖書有限公司發行,民國81年8月初版。 46.陳怡如,股價與總體經濟變數間的長短期動態關係。中國文化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6年。 47.陳俊傑,股價與總體經濟變數關聯性之實證研究:向量自我回歸模型(VAR)之應用。淡江大學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1年6月。 48.郭恆慶,金融市場。台北:著者發行,民國87年1月。 49.張錫杰,台灣地區股價與匯率、利率之互動關係-VAR模式應用,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2年。 50.張麗蕙,台灣股價波動之總體經濟因素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國際貿易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8年。 51.黃天麟,金融市場。台北:三民書局發行,民國83年7月。 52.黃銘滄,日本金融監理機關及存保機構因應金融危機之對策,中央存款保險公司,民國87年6月。 53.黃貴松,股票店頭市場在我國資本市場之角色與發展。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9年6月。 54.樂 和,經濟發展論。台北:中國經濟月刊社,民國84年5月。 55.蔡永順,股價與重要經濟變數共積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際貿易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5年。 56.蔡森源,股價與總體經濟因素關係之研究。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4年。 57.蔡麗蟬,金融發展與經濟成長-台灣實證之研究。淡江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6年。 58.劉憶如、何佳著,東亞十國金融風暴前與後,商鼎財經叢書第1種,民國88年6月。 59.劉進慶,台灣戰後經濟分析。台北:人間出版社,民國84年4月。 60.歐陽勛、黃任德編,台灣經濟發展總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83年12月。 61.謝劍平,金融市場。台北:三民書局,民國86年9月。 62.魏 萼,中國式資本主義-台灣邁向經濟之路。台北:三民書局,民國82年3月。 (二)期刊論文 1.王春源,「穩定股市、振興台灣經濟,刻不容緩」。統領雜誌,民國87年8月,頁4一5。 2.王春源,「東亞金融危機經驗給國家經濟發展之啟示」。政府再造與國家發展學術論文集(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出版),民國87年6月。 3.王春源,「台灣產業結構變動之回顧、省思與展望」,台灣經濟期刊,台灣省政府經建會,民國84年10月1日。 4.王春源,「對當前台灣五個嚴重經濟問題之政策研究與建言」,台灣經濟期刊,台灣省政府經建會,民國83年5月。 5.王春源,「對兩岸經貿交流與經濟動態變化之回顧、檢討與展望」,台北銀行月刊,民國83年3月。 6.王春源,「台灣經濟發展經驗的回顧、檢討與展望」,中山社會科學期刊,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科學研究所,民國82年12月。 7.王建民,「台灣金融危機的成因、後果及政府因應對策之研究」,台北銀行月刊,第29卷第6期,民國88年6月25日,頁214~245。 8.王建民,「銀行業合併問題之探討」,財金資訊雙月刊,第5期,民國88年8月,頁1~3。 9.王建民,「長期證券投資有的認識」,富聯證券投資月刊,第19期,民國80年2月。 10.王建民,「本益比乎?本益不比乎?—兼論中鋼、三商銀官股釋出的承銷價」,投資人月刊,民國79年8月12日,頁3~4。 11.王建民,「我國央行放寬外匯管制與對外投資」,台北銀行月刊,,民國76年9月25日。 12.王鶴松,「資產管理公司的角色及功能」。中國商銀月刊,20卷3期,民國90年3月25日,頁1~5。 13.王台貝,黃敏助、陳樹,「證券市場之概況與展望」。存款保險資訊季刊,8卷1期,民國83年9月,頁74一92。 14.王健全,「亞洲金融風暴的省思」。經濟前瞻雙月刊(56),民國87年3月,頁94一99。 15. 「日本及東南亞國家之資產管理公司案例」,中國商銀月刊,20卷3期,中國商銀經濟研究處,90年3月25日,頁6~11。 16.史 綱,「金融國際化、證券化和經濟發展的關係」。證券市場發展季刊,第9期,民國80年1月,頁30一42。 17.李仲英,「台灣證券交易所回顧與展望」。證交資料月刊,第431期,民國87年3月,頁1-4。 18.李仲英,「資本市場自由化與國際化之展望」。華商經貿月刊,第354期,民國85年2月,頁9-15。 19.李榮謙,「國際金融危機的成因、影響及解決之道」,中央銀行季刊,第18卷3期,民國85年9月,頁50~75。 20.李桐豪,「功能性金融管理與金檢一元化」,貨幣銀行雙月刊,88年,頁11~26。 21.何 珍 譯(IMF Survey),「國際資本市場結構再建問題,中國經濟月刊,第509期,民國82年2月,頁11一I5。 22.沈柏齡,「證券金融建制與證券市場發展」。證券金融季刊,第39期,民國82年10月,頁1-7。 23.余雪明,「我國債券市場的發展策略」。證券市場發展季刊,第10期,民國80年4月,頁12-21 24.吳壽山,「當前我國發展資產管理業務之趨勢與課題探討」,台灣金融季刊,第2輯第1期,民國90年3月,頁103~110。 25.吳俊雄,「我國債券市場發展現況與展望」。中信通訊,第178期,民國80年3月1日,頁29一33。 26.沈中華,「銀行合併轉投資的現在與未來」,金融財務,第5期,頁13~20。 27.林 筠,「現代化金融制度與金融監理之探討」,手稿,民國89年。 28.林靖庭,「墨西哥金融危機與東南亞金融風暴的比較」,88年度「大專學生參與專題研究計劃」,國立政治大學,民國88年5月。 29.林正牧,「探討東亞國家潛在金融危機與防範之道」,台灣政經研究月刊,第20卷5期,民國86年5月,頁18~22。 30.林孝達,「台灣證券交易所集中交易市場最近十年發展回顧」。證券市場發展季刊,第22期,民國83年3月,頁31一41。 31.林 思譯,「國際資本市場之統合」。國際金融參考資料,第36期,民國84年l月,頁66一118。(本文譯自:Morris Goldstein及Michael Mussa, "The lntegration of World Capital Markets", IMF, August l9-21,1993.) 32.林炯 ,「證券市場與貨幣金融政策」。證券市場發展季刊,第9期,民國80年1月,頁23-29。 33.林炯 ,「發展亞太金融中心對台灣股市的影響」。證券金融季刊,第48期,民國85年1月,頁1一8。 |
Description: |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85261504 89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0682 |
Data Type: | thesis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國家發展研究所]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Size | Format | |
index.html | 0Kb | HTML2 | 491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