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5958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4105/145137 (79%)
造訪人次 : 52149191      線上人數 : 64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5958


    題名: 從產權結構論編定工業區開發制度
    Application The Property Theory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Parks
    作者: 謝一鋒
    Sie,Yi Fong
    貢獻者: 楊松齡
    Yang,Song Ling
    謝一鋒
    Sie,Yi Fong
    關鍵詞: 產權
    產權理論
    產權結構
    工業區開發
    編定工業區
    Property
    The Property Theory
    Industrial Parks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Parks
    日期: 2007
    上傳時間: 2009-09-18 16:30:20 (UTC+8)
    摘要: 工業區開發乃是促進國家與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工業區開發政策之內容亦必須隨著國家發展政策的變更加以調整。本文之研究乃以產權理論為基礎,分析編定工業區開發合作關係中的人力要素及非人力要素的配置問題及各個生產要素投入的特性及與剩餘索取權的關連。開發者是人力的投入者,政府為非人力的投入者,開發者於公開甄選程序後,取得開發案的控制權,主導著開發案的走向,然而在產權結構上,卻採固定式報酬的代工模式,開發者人力沒有隨著開發案的開發成效愈好而得到愈高的報酬。本文試圖檢核在工業區開發產權結構中,開發者人力因沒有受到激勵,剩餘索取權配置所發生的問題與盲點,提出應以合作開發關係取代委託開發關係,開發者以勞務出資方式分享剩餘索取權,避免開發者機會主義的行為,以為健全未來工業區開發制度之參考。<br> 本文第二章工業區開發制度之產權結構:概述工業區開發契約意義與利益分配,闡述團隊生產活動的本質、不完全契約及剩餘索取權,鏈結工業區開發與產權理論的關係;第三章,是我國編定工業區開發制度沿革,首先簡介工業區開發制度,其次論及開發問題與困境,再者進行開發課題的分析;第四章,以開發個案之探討為例,配合產權理論,深入探究剩餘索取權分配及歸屬。
    <br>第五章結論與建議,除了綜理產權理論應用於編定工業區的結果外,亦針對我國現行編定工業區提出改進的方向:第一、編定工業區開發制度設計應朝激勵制設計:現行編定工業區開發中,工業區委託生產關係無法激勵開發者去努力工作,因為生產率愈高,報酬卻沒有增加,所以未來在工業區相關制度設計上,應朝激勵制的方向修正,讓投入要素者都擁有剩餘索取權,相互監督,互享利益;第二、開發者報酬應與生產效率緊密地連繫:代辦費的大小係立基於開發規模的大小而定,代工性質濃厚,無法分享剩餘利益,實在不甚合理;第三、規劃設計單位亦須給予激勵:由於規劃設計單位知悉如何監督的Know How,這種專業知識亦難衡量,而必須賦予剩餘索取權,激化其認真監督的動機;第四、開發土地之定價改採市場定價:整個代辦費給付制度係從「懲罰」的角度來思維,開發者的報酬與生產效率不相對應,開發者實際上獲取高於其承擔風險的適當報酬,開發者才會願意投入開發,不符合公平正義,應讓市場來決定開發者的報償多寡,也可利用市場來測定開發者對開發到底投入多少人力,從而決定其應該可得多少回報,故土地的定價方式應從原先的成本法轉為比較法,以剩餘索取權的分配來促進開發。最後提出後續研究建議,首先,在沒有激勵制度下,開發者為何仍願意投入工業區開發案;而採用市場定價法後,仍有一些可供政策上應用的手段,這些都值再深入研究探討,但因非本文研究之重點,僅點到為止。而本文希望為工業區開發帶來新的機制設計,進一步更廣泛應用於其他的開發機制上。
    參考文獻: 一、中文參考文獻(依筆劃順序排列):
    1、中國地政研究所,2006,『工業區土地估價及設施資產計算研究』經濟部委託研究計畫報告。
    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Marx, K. ,and Engeles, F.原著,1975,『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頁、36、200、334、369、838。
    3、王冰潔、弓憲文,2004.5,「企業產權的動安排及企業剩餘分配的均衡分布」,『重慶大學報』,27(5):144。
    4、王嘉明,1984,「台灣地區工業區開發區位與利用之研究」,淡江大學建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5、王銘昱,2003,「工業區開發對地方財政影響改善對策之研究-以台中縣大里工業區為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台中。
    6、王蘭生,1992,「工業區位政策應用領域式發展途徑之評估─由台灣工業區開發經驗論起」,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7、吳宣恭,2005,「企業理論對企業本質的歪曲」,『高校理論戰線』,11:23-28。
    8、向以斌譯/Hodgson, G.原著,1993,『現代制度主義經濟學宣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頁235。
    9、朱可,2004,「不完全契約、產權殘缺及企業治理結構」,『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5(6):51。
    10、周其仁,1996,「市場裡的企業:一個人力與非人力的特別契約」,『經濟研究』6:75-85。
    11、林明鏘,2005.3,「委託開發工業區契約之定性與仲裁容許性」,『月旦法學教室』,33:110-114。
    12、林國華,1993,「工業區開發配置決策支援系統雛型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13、林勝男,1989,「我國工業區開發政策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14、紀淑芳,2001,「一千億活活栽在政府工業區--開發商一旦不支到地,工業局就會跟著倒閉?」,『財訊』,236:214-217。
    15、徐嘉男,2001,「台灣工業區開發法制之研究--由臺南科學工業園區的選址糾紛談起」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16、國立台灣大學,2005,『工業區開發模式與政策檢討』,經濟部委託研究計畫報告。
    17、張五常,1991,『我所知道的Coase』,香港:壹出版公司,頁148。
    18、張本一,1991,「我國工業區開發土地取得方式之研究-以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19、張維迎,1996,「所有制、治理結構及委託—代理關係」,『經濟研究』9:3-15。
    20、張璠,2002,「危機與轉機--工業區開發之問題與對策」,『立法院院聞』345:107-118。
    21、張璠、張吉宏、胡湘源,2001.4,「比較公私部門開發工業區之成本差異」,『中興工程』71:1-20。
    22、許君毅,2003.7,「工業區土地售價結構之研究」,『中興工程』14:153-178。
    23、陳聖怡,1982,『工業區的開發』,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24、陸恆寧,1992,「工業區開發決策指標之研究-以臺灣地區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25、傅紹文,2004,「公司治理中的剩餘控制權研究」,浙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浙江。
    26、彭嘉儀,1998.10,「開發商想碰又不敢碰的地方--工業區還能發展嗎?」,『卓越雜誌』,170:152-155。
    27、楊其靜,2000,『產權的定義和企業制度』,工作論文。
    28、楊其靜,2003,「從完全合同理論到不完全合同理論」,『教學與研究』7:27-33。
    29、楊松齡,1987,「我國現行工業區開發策略之部析--區位選擇與開發規模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博士論文:台北。
    30、楊松齡,2006,「都市更新權利變換制度之產權結構分析」,論文發表於<兩岸四地土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地政研究所、國立政治大學:台北,民國95年9月13日至14日,516-535。
    31、楊松齡,2008.1,「平均地權:迷思?迷失?」,『地政學訊』,8:2。
    32、楊瑞龍,1995,「交易費用理論與現代產權濟學」,『西方經濟理論與政策』,1:59-63。
    33、楊瑞龍,1995,「產權的含義、起源及其功能」,『天津社會科學』,1: 35-41。
    34、楊瑞龍、周業安,1997,「一個關於企業所有權安排的規範性分析框架及其理論含義-兼評張維迎、周其仁及崔之元的一些觀點」,『經濟研究』,1:12-21。
    35、楊瑞龍、楊其靜,2000.6,「對資本雇佣勞動命題的反思」,『經濟研究』, 6:91-100。
    36、楊瑞龍、楊其靜,2001,「專用性、專有性與企業制度」,『經濟研究』,3:3-11。
    37、鞠聰,2007,「專用性資和套牢行為」,『經濟師』,11:30-32。
    38、劉良惠、王旻,2000,「論智力資產的屬性與特徵」,『財會研究』,2:17-18。
    39、薛立敏,1999.5,「工業區應增強民間角色--兼談「促進產業升級條例」工業區部分條文」,『經濟前瞻』,63:50-54。
    40、顔愛靜等譯/Eirik G. Furubotn, Rudolf Richter原著,2001,『制度與經濟理論 : 新制度經濟學之貢獻』,台北:五南出版社。
    41、聶輝華,2005,「新制度經濟學中與不完全契約理論的分歧與融合—以Williamson和Hart為代表的兩種進路」,『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81-84。
    二、外文參考文獻(依字母順序排列):
    1、Alchain, A. and Demsetz, H., 1972, “Production, Information Cost,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Am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2:777-795.
    2、Alchian, A. and Kessel, R.,1962, “Competition, Monopoly, and the Pursuit of Pecuniary Gain”,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57.
    3、Averch, H. and Johnson L., 1962 “Behavior of The Firm under Regulatory Constrain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1052-1069.
    4、Aoki, M., 1994 “The Contingent Governance of Teams: An Analysis of Institutional Complementarity”,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35:657 - 675.
    5、Barzel, Y., 1989, Economic Analysis of Property Right,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6、Braudel, F., 1977, Afterhoughts on Material Civlization and Capitalism,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35.
    7、Christman, J., 1994, The myth of property : toward an egalitarian theory of ownership,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8、Coase, R., 1937, “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a, 4(16):386-405。
    9、Coase R., 1946, “The Marginal Cost Controversy”, Economica, 13(51): 169-182.
    10、Coase, R., 1960,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3(1):1-44.
    11、Cooter, R., 1998, Law and Economic, Scott:Foresman and company, 105、159-160.
    12、Demsetz, H., 1967, “Toward a Theory of property right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7(2):47-59.
    13、Fama, E. F. and Michael. C. J., 1983. “Agency Problems and Residual Claims”, The Journal of Law and Econmic, 26:327-349.
    14、Gompers PA., 1995, Optimal investment, monitoring, and the staging of venture capital, Journal of Finance, 50.
    15、Grossman, S. J. & Hart, O., 1986,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Ownership:A Theory of Vertical and Lateral Integration”, The Journal of Politics Economy, 94(4):691~719.
    16、Hart, O. & Moore J., 1990, “Property Rights and the nature of the Firm”, The Journal of Politics Economy 98:1119~1158.
    17、Hart, O., 1995, “Firm, Contracts and Financial Structure”, Scot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8、Hart, O. and Moore J., 1999, “Foundations of Incomplete Contracts”,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66:115-138.
    19、Hart, O., Shleifer, A. and Vishny, R., 1997,“Proper Scope of Government.. Theory and Application to Prisons”, Economic Journal , P.678~689。
    20、Klein, B., and Crawford, R. and Alchian, A., 1978 “Vertical Integration, Appropriable Rents, and the Competitive Contracting Process”,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21: 297 - 326.
    21、Michael, C. and William H., 1976,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305-360.
    22、Posner, R., 1986, Economic Analysis of Law, New York: Brown.
    23、Rubinstein, A., 1982, “Perfect Equilibrium in a Bargaining Model”, Econometrica, 50(1):97-110.
    24、Schultz, T., 1961,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1:1~17.
    25、Steven, C., 1983, “The Contractual Nature of the Firm”,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l26:1 - 21.
    26、Williamson, O. E., 1985,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Firm, Market, Relational Contracting, New York:The Free Press.
    27、Williamson, O. E., 1985, “The Economic Theory Capitalism”,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1:1~17.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地政研究所
    95257026
    9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52570261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地政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026101.pdf50KbAdobe PDF2839檢視/開啟
    026102.pdf102KbAdobe PDF2857檢視/開啟
    026103.pdf89KbAdobe PDF2827檢視/開啟
    026104.pdf72KbAdobe PDF2951檢視/開啟
    026105.pdf227KbAdobe PDF22013檢視/開啟
    026106.pdf281KbAdobe PDF21267檢視/開啟
    026107.pdf513KbAdobe PDF27724檢視/開啟
    026108.pdf588KbAdobe PDF22832檢視/開啟
    026109.pdf121KbAdobe PDF2915檢視/開啟
    026110.pdf113KbAdobe PDF21116檢視/開啟
    026111.pdf309KbAdobe PDF24269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