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5611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4012/145044 (79%)
造访人次 : 52092188      在线人数 : 46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35611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5611


    题名: 澎湖群島閩方言音韻的類型與分布
    作者: 呂昭明
    Lu,Chao Ming
    贡献者: 竺家寧
    呂昭明
    Lu,Chao Ming
    关键词: 澎湖群島
    閩方言
    類型
    分布
    方言地理學
    日期: 2007
    上传时间: 2009-09-18 15:28:04 (UTC+8)
    摘要: 本文以澎湖群島閩方言音韻的類型與分布為論題,方法層面則是採取方言地理學的基本思路。以內容言之,這是一部以澎湖群島閩方言與區域文化史為主軸的論文,所關懷的課題即是順著這個問題意識而開展。
    關於澎湖群島閩方言音韻類型與地理分布的課題主要有三:
    第一,聲母結構的類型與地理分布:
    初步分析閩方言聲母內陸→鄰海→島嶼區域推移過程,以發聲類型而言,呈顯出喉音成份轉趨為重的語音現象。整體而言,喉擦音帶動唇音、舌音和牙音的「後位移動」(backward movement),以區域徵性言之,可謂為「後位優勢」。一方面可證之於閩語內陸、鄰海區域的文獻語料與方言材料,另一方面可以解釋閩方言聲母白讀類型,不同音類來源而共同趨向於喉擦音的因素。澎湖群島島民所體認的母語音腔為重的聽覺感知,其關鍵很可能即在於音節結構的向後延展所致。
    第二,韻母結構viŋ、vŋ、ṽ的類型與地理分布:
    初步觀察閩方言內部區域「v(i)ŋ」韻母結構類型,閩方言內陸與鄰海北部區域,因採取舌位「高化」策略,從而削減-ŋ尾向後的動力,使得兩個區域未有鼻化的音節單位產生。至於閩方言島嶼區域唯一不進行鼻化規則的海南島,其主要因素是受到ʔvʔ音節結構雙重塞化的類推影響,轉而採取折衷的「低化」策略,阻礙了共振的張力,因而成為「vŋ」的韻母結構。閩方言鄰海南部以及島嶼區域,在舌根音和喉部擦音雙重「後化」的條件下,帶動整個共鳴腔濁化,鼻化韻、鼻音音節和聲化韻的起因很可能導源於此。以「ṽ」(ṽʔ)的韻母結構類型而言,澎湖群島受到閩方言鄰海南部區域的影響相較其他區域為深,此與明清時期漳泉二府海賊、移民來往返復,削弱其他影響源的作用力有著直接的關係。
    第三,韻母結構˗io的類型與地理分布:
    澎湖群島˗io韻母結構類型,其來源有別於閩方言鄰海北部、南部區域的文獻與方言調查結果,呈顯出與閩方言內陸區域(石陂)相同的中古條件,間接證實閩方言內陸→鄰海→島嶼區域的「鏈移動線」,非聲母層面的單純發展。
    整體而言,「移民與方言形成」的課題,似乎應該以「語言現象與文獻語料相互接軌」(correlation between language phenomenon and documentary materials)作為論述前提。
    參考文獻: 一、中文資料
    (一)方志
    《澎湖縣志》1960,李紹章(編修),澎湖縣政府。
    《澎湖縣志》1972,蔣祖武(監修),張默予(編纂),澎湖縣文獻委員會。
    《續修澎湖縣志》2005,許雪姬等(主編),澎湖縣政府。
    《政和縣志》 1994,政和縣地方志編委會,大陸,北京,中華書局。
    《南安縣志》 1993,福建省南安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漳平縣志》 1995,福建省漳平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莆田縣志》 1994,莆田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北京,中華書局, 第1版。
    《閩侯縣志》 2001,閩侯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北京,方志出版社。。
    《福鼎縣志》 2003,福鼎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福州,海風出版社。
    《仙游縣志》 1995,仙遊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大陸,北京,方志出版社。
    《將樂縣志》 1998 鄭大余等(主編),北京,方志出版社。
    《同安縣志》 2000 同安縣地方志編委會(編),北京,中華書局,第1版。
    《漳浦縣志》 1998 漳浦縣地方志編委會(編),北京,方志出版社。
    《雲霄縣志》 1999 雲霄縣地方志編委會(編),北京,方志出版社。
    《明溪縣志》 1997 明溪縣地方志編委會(編),北京,方志出版社。
    《東山縣志》 1994 東山縣地方志編委會(編),北京,中華書局,第1版。
    《龍海縣志》 1993 龍海縣地方志編委會(編),北京,東方出版社。
    《詔安縣志》 1999 詔安縣地方志編委會(編),北京,方志出版社。
    《蒲城縣志》 1994 蒲城縣地方志編委會(編),北京,中華書局, 第1版。
    《昌江縣志》 1998 昌江縣地方志編委會(編),北京,新華出版社 。
    《瓊海縣志》 1995 瓊海縣地方志編委會(編),廣東,科技出版社。
    《文昌縣志》 2000 文昌縣地方志編委會(編),北京,方志出版社。
    《萬寧縣志》 1994 萬寧縣地方志編委會(編),南海出版公司。
    《儋縣志》 1996 儋縣地方志編委會(編),北京,新華出版社 。
    《三亞市志》 2001 三亞市地方志編委會(編),北京,中華書局,第1版。
    《福清市志》 1994 福清市地方志編委會(編),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霞浦縣志》 1999 霞浦縣地方志編委會(編),北京,方志出版社。
    《福鼎縣志》 2003 福鼎縣地方志編委會(編),福州,海風出版社。
    《柘榮縣志》 1995 柘榮縣地方志編委會(編),北京,中華書局。
    《屏南縣志》 1999 屏南縣地方志編委會(編),北京,方志出版社。
    《羅源縣志》 1998 羅源縣地方志編委會(編),北京,方志出版社。
    《崖州志 陵水縣志 昌話縣志》,故宮珍本叢刊第194冊,海口,海南出版社。
    《定安縣志 會同縣志 樂會縣志》,故宮珍本叢刊第192冊,海口,海南出版社。
    《瓊州府志 瓊山縣志 文昌縣志》,故宮珍本叢刊第191冊,海口,海南出版社。
    (二)專書
    《島夷志略校釋》蘇繼廎 1981,北京,中華書局
    《真臘風土記校注》夏鼐 1980,北京,中華書局。
    《泊宅編》許沛藻、楊立揚1983(點校),北京,中華書局,
    《諸蕃志校釋》楊博文1996,北京,中華書局,
    《嶺外代答校注》楊武泉1999,北京,中華書局
    明 沈有容《閩海贈言》,臺灣文獻叢刊。
    明 方日升 《古今韻會舉要小補三十卷》,北京大學圖書館藏。
    明 李賢等 修纂《大明一統志》,臺北,文海出版社。
    清 陳倫炯 《海國聞見錄》,臺灣文獻叢刊。
    清 蔡廷蘭《海南雜著》,臺灣省文獻會。
    清 《臺灣地輿總圖》,1963年,臺灣文獻叢刊排印本。
    清《戚林八音》,臺北,羅星塔月刊社出版。
    李如龍 王升魁 2001《戚林八音校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清《建州八音》 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本,張琨先生複印。
    清 黃謙纂輯《詳註彙音妙悟》 國立臺灣大學,楊雲萍文庫藏本。
    《漢語方音字匯》(第二版重排本) 2003,北京,語文出版社。
    《中國東南方言比較研究叢書》(第1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陳鴻邁(編纂)1996《海口方言詞典》,江蘇教育出版社。
    周長楫(編纂)1998《廈門方言詞典》,江蘇教育出版社。
    馮愛珍(編纂)1998《福州方言詞典》,江蘇教育出版社。
    中嶋幹起 1979《福建漢語方言基礎語彙集》,東京外國語大學アジア.アフリカ言語文化硏究所。
    丁邦新 張雙慶 2002《閩語研究及其與周邊方言的關係》,香港,中文大學。
    丁 鋒 1995《琉漢對音與明代官話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丘學強 2005《軍話研究》,大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何大安 1988《規律與方向:變遷中的音韻結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90。
    李永明 1959《潮州方言》,北京,中華書局。
    李壬癸 1992《臺灣南島語言的內部與對外關係》,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
    李如龍 1991《閩語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
    ─── 1996《方言與音韻論集》,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
    辛世彪 2004《東南方言聲調比較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
    汪寧生 2002《文化人類學調查》,文物出版社。
    竺家寧 1980《九經直音韻母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 1986《古今韻會舉要的語音系統》,臺北,學生書局。
    ─── 1994《近代音論集》,臺北,學生書局。
    ─── 1995《音韻探索》,臺北,學生書局。
    ─── 1998《中國的語言與文字》,臺北,臺灣書局。
    ─── 1999《台北話音檔》,上海教育出版社。
    林英津 2000《巴則海語》,臺北,遠流出版社。
    林慶勳 2001《臺灣閩南語概論》,臺北,心理出版社。
    林倫倫 陳小楓1996《廣東閩方言語音研究》,汕頭大學出版社。
    林倫倫 2006《粵西閩語雷州話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洪惟仁 1996《《彙音妙悟》與古代泉州音》,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閱讀典藏組。
    侯精一(主編)2002《現代漢語方言概論》,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馬重奇 2002《閩台方言的源流與嬗變》,福建人民出版社。
    陳其光 1998《語言調查》,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陳章太 李如龍 1991《閩語研究》,語文出版社。
    陳正祥 1955《澎湖群島》,敷明農業地理研究所出版。
    陳澤平 1998《福州方言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雲惟利 1987《海南方言》,澳門,東亞大學。
    張光直 1977《臺灣省濁水溪與大肚溪流域考古調查報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70。
    ─── 1986《考古學專題六講》,北京,文物出版社。
    ─── 1995《中國考古學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張光宇 1990《切韻與方言》,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 1996《閩客方言史稿》,臺北,南天書局。
    張振興 1989《臺灣閩南方言記略》,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 1992《漳平方言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張惠英 2005《語言現象的觀察與思考》,民族出版社。
    張永利 2000《噶瑪蘭語參考語法》,臺北,遠流出版社。
    ─── 2000《賽德克語參考語法》,臺北,遠流出版社。
    張秀絹 2000《排灣語參考語法》,臺北,遠流出版社。
    曹永和 2000《中國海洋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社。
    馮愛珍 1993《福清方言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游汝杰 2004《漢語方言學教程》,上海教育出版社。
    黃典誠 2003《黃典誠語言學論文集》,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董同龢 1967《記臺灣的一種閩南語》,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單刊,甲種24。
    楊必勝等 1996《廣東海豐方言研究》,語文出版社。
    劉澤民 2005《客贛方言歷史層次研究》,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
    劉新中 2006《海南閩語的語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顧 黔 2001《通泰方言音韻研究》,南京大學出版社。
    錢奠香 2002《海南屯昌閩語語法研究》,雲南大學出版社。
    鍾榮富 2002《台語的語音基礎》,臺北,文鶴出版公司。
    瀨戶口律子 1994《琉球官話課本研究》,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
    羅常培 1989《語言與文化》,北京,語文出版社。
    羅肇錦 1990《語言與文化》,臺北,國文天地出版社。
    羅安源 2000《田野語音學》,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傅懋勣 1998《論民族語言調查研究》,語文出版社。
    郝時運(主編)1999《田野調查實錄》,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Kubler Cornelius C. 1978《澎湖群島方言調查》,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秀芳 1982《閩南語文白系統的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屏生 1996《同安方言及其部份相關方言的語音調查和比較》,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高 然 1997《中山閩語研究》,大陸,暨南大學現代方言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王松木 2000《明代等韻之類型及其開展》,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江俊龍 2003《兩岸大埔客家話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洪惟仁 2003《音變的動機與方向:漳泉競爭與台灣普通腔的形成》,國立清華大學語言所博士論文。
    陳昭蓉 2005《澎湖縣湖西鄉閩南語語音變異之研究》,國立新竹師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三)、期刊
    臺灣省語言地圖八幅 1984《方言》第3期。
    丁邦新 1981 澎湖語彙,《書目季刊》第14卷2期。
    ─── 1989 漢語聲調的演變,《中央研究院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語言與文字組(上冊),中央研究院編印。
    ─── 2002 漢語方言中的「特字」-一致的例外,《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vol.30,no.1.
    ─── 2005漢語方言層次的特點,《永遠的POLA:王士元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
    王臨惠 2001汾河流域方言平聲調的類型及其成因,《方言》第1期。
    ─── 2003山西方言聲調的類型(稿),《語文研究》第2期。
    王福堂 2003方言本字考證說略,《方言》第4期。
    ─── 2004原始閩語中的清弱化聲母和相關的”第九調”,《中國語文》第3期。
    王洪君 2004從山西聞喜的小方言差異看Z變音的衰變,《語文研究》第1期。
    王本瑛 1995漢語方言中小愛稱的地理類型與演變,《清華學報》新25卷第4期。
    王順隆 1996《渡江書》韻母的研究,《方言》第2期,p.137-142。
    王韞佳 1998海安話輕聲與非輕聲關係初探,《方言》第3期。
    方松熹 1993浙江吳方言里的ㄦ尾,《中國語文》第2期,p.134-139。
    平悅鈴 2006漢語方言爆發音聲學特徵研究,《語言科學》第5卷第3期,p.80-85。
    江藍生 1999處所詞的領格用法與結構助詞”底”的由來,《中國語文》第2期,p.83-93。
    江敏華 2006由鼻化型和鼻尾型小稱看吳語金華方言韻母層次的歷時演變,《清華學報》新36卷第2期,p.523-541。
    伍巍 王媛媛 2006徽州方言的小稱研究,《語言研究》第26卷第1期,p.67-72。
    汪化雲 2003自主的輕聲和非自主的輕聲,《語文研究》第1期。
    沙 平 1999福建省寧德方言同音字匯,《方言》第4期。
    余靄芹 1982遂溪方言裏的文白異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3:
    2。
    ─── 1988 漢語方言語法的比較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9本第1分。
    余光弘 1995澎湖移民與清代班兵,《臺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二)。
    李 榮 1957 方言里的文白異讀,《中國語文》4月號,p.22-23。
    李壬癸 1978語言的區域特徵,《屈萬里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聯經。
    ─── 1979從語言的證據推論台灣土著民族的來源,《大陸雜誌》。
    ─── 1989閩南語喉塞音尾性質的檢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0:3。
    ─── 1991從歷史語言學家構擬的同源詞看南島民族的史前文化,
    《大陸雜誌》。
    ─── 1992閩南語的鼻音問題,《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1:423-435。
    ─── 1992台灣南島民族的遷移歷史,《台灣史田野研究通訊》22。
    ─── 1995台灣北部平埔族的種類及其互動關係,收入潘英海(主編)《平埔族研究論文集》p.21-40。
    ─── 1995《台灣南島語的分佈和民族的遷移》國科會計畫
    0103-H-83-AB-1003。
    李如龍 陳章太 1982 碗窯閩南方言島二百多年間的變化,《中國語文》第5期,p.354-364。
    李如龍 1983閩西北方言”來”母字讀S-的研究,《中國語文》第4期。
    ─── 1990建甌話的聲調,《中國語文》第2期。
    ─── 1999閩南方言的代詞,《中國東南部方言比較叢書》(第四輯),大陸,暨南大學出版社。
    ─── 2002論漢語方言的語流音變,《廈門大學學報》(社科版)第6期,p.43-50,61.
    ─── 2004從閩語的”汝”和”你”說開去,《方言》第1期。
    ─── 2005關於東南方言的”底層”研究,《民族語文》第5期,p.1-15。
    李小凡 2004漢語方言連續變調的層級和類型,《方言》第1期。
    李崇興 2003助詞”底”的來源之我見-讀三篇討論助詞”底”的來源的文章,《漢語學報》第6期。
    李熙泰 1982 廈門方言的”熊”字,《方言》第1期,p.21。
    ─── 1983廈門方言陰平和陽平的變調,《方言》第2期。
    何格恩 1932明代倭寇侵擾沿海各地年表,《嶺南學報》第2卷第4期。
    何大安 1981澄邁方言的文白異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2:1。
    ─── 1984變讀現象的兩種貫時意義-兼論晉江方言的古調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5:1。
    ─── 1986論永興方言的送氣濁聲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7:4。
    ─── 1986元音i,u語介音i,u-兼論漢語史研究的一個方面,《王靜芝先生七十壽慶論文集》,p.227-238.
    ─── 1989送氣分調及相關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0:4。
    ─── 1993六朝吳語的層次,《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4:4。
    ─── 2000語言史中的層次問題,《臺灣語言學的創造力學術研討會》。
    辛世彪 1999閩方言次濁上聲字的演變,《語文研究》第4期。
    ─── 2001海口方言入聲演變的特點,《海南師範學院學報》(人社版)第3期。
    ─── 2002東南方言聲調比較研究三題,《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科學報》第20卷第1期。
    ─── 2005海南閩語精莊章組聲母的塞化與底層語言的影響,《民族語文》第1期,p.15-20.
    吳安其 1986 溫州方言的侗台語底層初探,《民族語文》第4期。
    ─── 1994論朝鮮語中的南島語基本成分,《民族語文》第1期。
    竺家寧 1979 九經直音的濁音清化,《木鐸》第7期,p.289-302.
    ─── 1980 九經直音聲調研究,《淡江學報》第17期,p.1-19.
    ─── 1980 九經直音聲母問題,《木鐸》第5期,p.345-356.
    ─── 1982 近代漢語零聲母的形成,《中語中文學》第4輯,p.125-133.
    ─── 1983 論皇極經世聲音唱和圖之韻母系統,《淡江學報》第20期,p.297-307.
    ─── 1983 上古漢語帶喉塞音的複聲母,《檀國大學論文集》,p.57-79.
    ─── 1985 宋代語音的類化現象,《淡江學報》第22期,p.57-65.
    ─── 1986 韻會陰聲韻音系擬測,《中華學苑》第33期,p.1-44.
    ─── 1987 韻會重紐現象研究,《漢學研究》第5卷2期,p.311-327.
    ─── 1991 宋代入聲的喉塞音韻尾,《淡江學報》第30期,p.35-50.
    ─── 1993 宋代韻圖入聲分配及其音系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4卷第1期(人文分冊),p.1-36.
    ─── 1995 試論重紐的語音,《中國語文》第4期,p.298-305.
    ─── 1996 等韻精要與晉方言,《首屆晉方言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大陸,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p.48-53.
    ─── 1998 山門新語姬璣韻反映的方言成分與類化音變,《李新魁教授紀念文集》,大陸,北京,中華書局,p.190-195.
    ─── 2000 論近代音研究的方法、現況與展望,《漢學研究》第18卷特刊(臺灣語言學的創造力專號),p.175-198.
    ─── 2004 山門新語庚經韻所反映的語音變化,《慶祝陳伯元教授七秩華誕論文集》,臺灣,洪葉文化事業公司。
    ─── 2004 韻籟聲母演變的類化現象,《語言學論叢》第29輯,p.129-144.
    ─── 2005 韻籟的零聲母和顎化現象,《語言文字學研究》,p.194-209.
    ─── 2006 大藏字母九音等韻之韻母異讀,《李爽秋教授八十壽慶祝壽論文集》,p.305-312.
    呂昭明 2002a.《合併字學集篇》一字多音現象初探,第二十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成功大學,p.1-17。
    ─── 2007 a.澎湖群島閩方言調查的初步思考-南島語島名的殘存問題,《硓砧石》46期,澎湖縣文化局,p.54-82。
    ─── 2007 b.明代北方漢語方言音韻問題的初步觀察-漢語與八思巴文、蒙古文整合研究的思考策略,第十屆國際暨二十五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
    ─── 2007c.澎湖群島閩方言詞彙類型及其地理分布,《硓砧石》審查中。
    ─── 2007d.澎湖群島閩方言調查與研究方法的初步分析,《硓砧石》審查中。
    ─── 2007e.澎湖群島閩方言與閩方言區域文獻語料的接軌問題,審查中。
    林朝棨 1966 概說臺灣第四紀的地史竝討論期自然史和文化史的關係,《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第28期,p.7-41。
    林寶卿 1982廈門話的常用詞尾,《中國語文》第3期。
    林寒生 1985福州話文白異讀探討,《廈門大學學報》第1期,p.134-143,133。
    ─── 2000《戚林八音》與《閩都別記》所反映的福州方音比較,《語言研究》第3期,p.114-121。
    林倫倫 1990廣東閩方言中若干台語關係詞,《民族語文》第3期,p.78-79。
    ─── 1993粵東粵西閩方言詞匯的同與異,《中國語文》第4期,p.288-291。
    ─── 1994 閩方言在廣東的分布及其音韻特點的異同,《中國語文》第4期,p.155-160。
    ─── 1995潮汕方言聲調研究,《語文研究》第1期。
    ─── 1996粵西閩語語音特點及內部差異,《方言》第1期,p.39-42。
    ─── 1998粵西閩語的音韻特徵,《語文研究》第2期。
    林倫倫 林春雨 2006 粵東的一個福建閩南方言點:雲澳方言語音研究,《方言》第1期,p.30-37。
    林連通 1998福建永春方言的“仔”尾,《中國語文》第2期。
    林華東 2001閩南方言的形成及其源與流,《中國語文》第5期。
    林祥瑞 1981關於福建古代閩越族問題的若干探討,《福建師大學報》(哲社版)第4期。
    周法高 1975 切韻魚虞之音讀及其流變,《中國語言學論文集》p.71-104,臺北,聯經。
    周長楫 1981 廈門話文白異讀構詞的兩種形式,《中國語文》第5期,p.368-370。
    ─── 1983 廈門話文白異讀的類型(上),《中國語文》第5期,p.330-336。
    ─── 1983 廈門話文白異讀的類型(下),《中國語文》第6期,p.430-438。
    ─── 1986 福建境內閩南方言的分類,《語言研究》第2期,p.69-84。
    ─── 1989泉州話早期調類及其調值構擬,《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第1期。
    ─── 1991廈門方言同音字匯,《方言》第2期。
    周德才 2005他留話先喉塞鼻邊音聲母探究,《民族語文》第2期,p.15-18。
    胡松柏 1998贛東北閩南方言略說,《方言》第2期,p.114-121。
    胡 方 2005 論廈門話[bgⁿd]聲母的聲學特性及其他,《方言》第1期,p.9-19。
    姚榮松 1987廈門話文白異讀中鼻化韻母的探討,《國文學報》第16期。
    ─── 1988彙音妙悟的音系及其鼻化韻母,《國文學報》第17期。
    ─── 1994a 廈門話文白異讀中鼻化韻母的探討,《聲韻論叢》第2輯,臺北,學生書局,p.315-335。
    ─── 1994b 渡江書十五音初探,《聲韻論叢》第2輯,臺北,學生書局,p.337-354。
    ─── 2006閩方言特徵詞層次試探,《山高水長:丁邦新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p.645-656.
    倪大白 1994南島語與百越語的關係,《民族語文》第3期。
    洪 波 1991台語聲母ʔb、ʔd的變異,《民族語文》第1期,p.43-48。
    洪惟仁 1995台灣彰化王功方言,《元任學會漢語方言資料寶庫》vol.I,p.3-25。
    ─── 1996台灣雲林北港方言,《元任學會漢語方言資料寶庫》vol.II,p.59-77。
    ─── 1999a.漢語送氣音與鼻音衍化的動機與類型,《第六屆國際暨第十七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
    ─── 1999b.閩南語音系衍化類型,《聲韻論叢》8:403-440,臺北,學生書局。
    ─── 2001台灣話鼻音滲透的OT分析,《清華學報》新第三十一卷第三期,p.197-248。
    ─── 2002變化中的汐止音:一個台灣社會方言學的個案研究,《第二十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03台灣話j聲母的衰退:一個社會方言學的調查研究,《第八屆國際暨第二十一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389-415。
    徐通鏘 1998聲母語音特徵的變化和聲調的起源,《民族語文》第1期。
    ─── 2001聲調起源研究方法論問題再議,《民族語文》第5期。
    徐通鏘 王洪君 1986山西聞喜方言的聲調-附論”每一個詞都有它自己的歷史”,《語文研究》第4期。
    徐鳳雲 1997貴陽方言的語氣助詞,《中國語言學報》第8期,p.199-204。
    馬文忠 1985大同方言舒聲字的促變,《語文研究》第3期。
    馬重奇 1993漳州方言同音字匯,《方言》第3期。
    ─── 2001福建福安方言韻書《安腔八音》,《方言》第1期,p.1-16。
    ─── 2001臺灣閩南方言韻書研究,《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第4期
    ─── 2001《渡江書十五音》音系性質研究,《中國語言學報》第10期,p.177-188。
    ─── 2002中國大陸閩南方言韻書比較研究,《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第2期,p.97-102,118。
    ─── 2003清代漳州韻書本字考,《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第4期,p.87-93。
    ─── 2004a.《彙集雅俗通十五音》文白異讀系統研究(一),《方言》第2期,p.168-187。
    ─── 2004b.《彙集雅俗通十五音》文白異讀系統研究(二),《方言》第3期,p.231-246。
    高 然 2000中山閩語語音的一致性與差異性,《方言》第3期。
    符其武 李如龍 2004海南閩語聲調的演變,《中國語文》第4期。
    符昌忠 2005儋州方言中的侗台語詞,《民族語文》第3期,p.57-58。
    梁猷剛1964海南方言中的喉塞音,《中國語文》第6期。
    ─── 1984海南島瓊文話與閩語的關係,《方言》第4期,p.268-271.
    ─── 1984廣東省海南島漢語方言的分類,《方言》第4期。
    ─── 1985語言複雜的海南島儋縣那大鎮,《方言》第1期,p.66-67.
    ─── 1986海南島文昌方言音系,《方言》第2期。
    ─── 1986廣西欽州地區的語言分布,《方言》第3期,p.219-221.
    梁玉璋 1984 福州話的文白異讀,《中國語文》第6期,p.434-440。
    ─── 1997福州方言的「其」和「過」,《福建師範大學學報》第4期。
    梁 敏 1990黃道婆究竟向誰學藝?,《民族研究》第3期,p.23-26。
    連金發 1992論閩方言的開合口,《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1:449-483。
    ─── 1993臺灣閩南語疑問代詞的歷史發展和方言差異,《第一屆台灣語言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 1999方言變體、語言接觸、詞彙音韻互動,收入石鋒、潘悟雲(編)《中國語言學的新拓展》,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張光直 1987中國東南海岸考古與南島語族起源問題,《南方民族考古》第一輯。
    張 琨 1988a讀建州八音,《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9:1,p.65-87。
    - - 1988b《建州八音》的聲調,《中國語文》第6期,p.454-458。
    ─ ─ 1989a讀戚林八音,《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0:4,p.877-887。
    - - 1989b再論比較閩方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0:4。
    - - 1993a海南閩南語的聲調,《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2:1。
    ─ ─ 1993b閩方言中蟹攝韻的讀音,《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4:4。
    張振興 1982漳平(永福)方言的單字調,《方言》第4期。
    ─── 1984福建省龍岩市境內閩南語與客家話的分界,《方言》第3期。
    ─── 1985閩語的分區,《方言》第3期。
    ─── 1987廣東海康方言記略,《方言》第4期。
    ─── 1989閩語的分布和人口,《方言》第1期。
    ─── 1989漳平(永福)方言的文白異讀(一),《方言》第3期。
    ─── 1989漳平(永福)方言的文白異讀(二),《方言》第4期。
    ─── 1990漳平(永福)方言的文白異讀(三),《方言》第1期。
    ─── 2000閩語及其周邊方言,《方言》第1期。
    張光宇 1989a海口方言的聲母,《方言》第1期。
    ─── 1989b閩方言古次濁聲母的白讀h-和S-,《中國語文》第4期。
    ─── 1993吳閩方言關係試論,《中國語文》第3期。
    ─── 1996論閩方言的形成,《中國語文》第1期。
    ─── 1999東南方言關係綜論,《方言》第1期。
    ─── 2000論條件音變,《清華學報》新30卷第4期。
    ─── 2004漢語方言音系的地理考察:韻母篇,《清華學報》新34卷第2期。
    ─── 2006共同保留、共同創新與共同脫軌,《語言研究》第26卷第2期,p.14-21。
    ─── 2007論”深攝結構”及相關問題,《語言研究》第27卷第1期,p.1-11。
    張惠英 1979崇明方言的連續變調,《方言》第4期。
    ─── 1980崇明方言三字組的連續變調,《方言》第1期。
    ─── 1994閩南方言常用指示詞考釋,《方言》第3期。
    張雙慶 郭必之2005 從石陂話”水類字”看南部吳語對閩北方言的影響,《方言》第3期,p.193-197。
    張威 林果 吳春明 1999關於福建定海沉船考古的有關問題,《東南考古研究》第2輯。
    張成村 2000商州(張家螈)方言的ㄦ尾,《語言研究》第4期,p.74-87。
    張屏生 1993潮陽話和潮州部分次方言的語音比較,《第一屆臺灣語言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 2003澎湖縣離島地區閩南語次方言的音韻現象,《澎湖研究第二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澎湖縣文化局。
    ─── 2006澎湖縣白沙鄉語言地理研究,《第六屆臺灣語言及其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崔淑慧 2004山西北區方言入聲韻的演變,《語文研究》第2期。
    陳其光 田聯剛 1991 語言間的區域特性,《中國語言學報》第4期。
    陳章太 1983邵武方言的入聲,《中國語文》第2期。
    陳法今 1982閩南方言的兩種比較句,《中國語文》第1期。
    ─── 1991福建惠安話的動態助詞“者、瓄、咧”,《中國語文》第5期。
    陳澤平 1998福州話的否定詞與反覆疑問句,《方言》第1期。
    ─── 2002 十九世紀的福州音系,《中國語文》第5期,p.431-440。
    ─── 2005《閩音正讀表》的官話音系,《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第5期,p.82-86。
    陳忠敏 1988南匯方言的三個縮氣音,《語言研究》第1期 。
    ─── 1989漢語方言、侗台語、東南亞諸語言先喉塞音對比研究,《語言研究》第1期。
    ─── 1991論台語聲母ʔb、ʔd的演變,《民族語文》第4期,p.41-43,50。
    ─── 1995作為古百越語底層形式的先喉塞音在今漢語南方方言里的表現和分布,《民族語文》第3期。
    ─── 2003 重論文白異讀與語音層次,《語文研究》第3期,p.43-59。
    ─── 2005論語音層次的時間先後,《語言研究集刊》第2輯,大陸,上海辭書出版社。
    ─── 2005有關歷史語言學的一些基本問題,《語言研究》第3期,p.69-76.
    陳鴻邁 1992 海口方言的”妚”,《語言研究》第1期,p.31-36。
    陳 鴻 2005《增補匯音》音系與普通話音系比較研究,《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第4期。
    陳有貝 2000臺灣史前文化架構下的大陸要素,《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第
    54期。
    ─── 2000廣東南、北地區的史前文化差異-兼論台灣史前史的相關問
    題,《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第55期。
    陳麗雪 2003莆田方言古次濁聲母的演變,《第八屆國際暨第二十一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379-387。
    莊初升 2004中古全濁聲母閩方言今讀研究述評,《語文研究》第3期。
    曹劍芬 1982常陰沙話古全濁聲母的發音特點,《中國語文》第4期。
    ─── 1987論清濁與帶音不帶音的關係,《中國語文》第2期。
    曹志耘 1998 漢語方言聲調演變的兩種類型,《語言研究》第1期,p.89-99.
    ─── 1999方言與地域文化研究的對象和方法,《語文研究》第2期。
    ─── 2001南部吳語的小稱,《語言研究》第3期,p.33-44。
    曹逢甫1994 社會變遷與語言調適,收入黃沛榮編《當前語文問題論集》,p.27-52。台
    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 1999 台灣語言的歷史及其目前的狀態與地位,《漢學研究》17.2: 313-43。
    曹逢甫 連金發 1996 新竹地區語言分布和語言互動的調查期末報告,新竹市立文化中
    心委託研究計畫。
    曹逢甫 石曉娉2006兒化小稱與鼻化小稱音變,收入《門內日與月:鄭錦全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臺北,南港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p.33-55。
    陶燠民 1928閩音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本。
    陸致极 1986 閩方言內部差異程度及分區的計算機聚類分析,《語言研究》第2期。
    曾憲通 1991 明本潮州戲文所見潮州方言述略,《方言》第1期,p.10-29。
    彭小川 1989 沙頭話古非敷奉母字今讀重唇音,《中國語文》第3期,p.201-204。
    馮愛珍 1986 福建省順昌(城關)方言的連續變調,《方言》第2期,p.139-151.
    ─── 1987福建省順昌縣境內方言的分布,《方言》第3期,p.205-214.
    ─── 1988福建省福清方言的語音系統,《方言》第4期。
    ─── 1993福州方言的入聲,《方言》第2期。
    馮成豹 1989海南省板橋話的語音特點,《方言》第1期。
    ─── 1996海南瓊海話聲母的文白異讀,《第四屆國際閩方言研討會論文集》,p.48-59.
    黃丁華1959閩南方言里的人稱代詞,《中國語文》12月號。
    ─── 1963閩南方言里的疑問代詞,《中國語文》第4期。
    黃典誠 1982 閩南方音中的上古音殘餘,《語言研究》第2期,p.172-187。
    ─── 1984閩語的特徵,《方言》第3期。
    ─── 1986中古鼻音聲母在閩音的反映,《廈門大學學報》第4期。
    黃家教 1985 粵方言地區中的一個閩方言島中山隆都話,《中國語文》第6期,p.417-419.
    黃谷甘 李如龍 1987海南島的邁話-一種混合型方言,《中國語文》第4期,p.268-275.
    黃谷甘 1991海南省三亞市漢語方言的分布,《方言》第4期。
    梅祖麟 羅杰瑞 1971試論幾個閩北方言中的來母S-聲字,《清華學報》新9卷1、2期合刊。
    梅祖麟 楊秀芳 1995幾個閩語語法成份的時間層次,《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6本第1分。
    梅祖麟 1997漢語七個類型特徵的來源,《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4:81-103。
    喬全生 2003晉語與官話非同步發展(一),《方言》第2期。
    ─── 2003晉語與官話非同步發展(二),《方言》第3期。
    游汝杰 1984老派金山方言中的縮氣塞音〉,《中國語文》第5期。
    ─── 2004漢語方言同源詞的判別原則,《方言》第1期,p.7-15.
    覃曉航 2004南丹話單元音複化的條件〉,《民族語文》第2期。
    董同龢 1959四個閩南方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0。
    楊秀芳 1987試論萬寧方言的形成,《毛子水先生九五壽慶論文集》。
    ─── 1999方言本字研究的探義法,《Linguistic Essays in Honor of Mei Tsu-Lin:Studies on Chinese Historical Syntax and Morphology》,P.299-326。
    ─── 2002論閩南語疑問代詞「當時」「著時」「底位」,收入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南北是非:漢語方言的差異與變化》。
    ─── 2004論「故」的虛化及其在閩方言中的表現,《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0期。
    ─── 1993論文白異讀,收入《王叔岷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
    董忠司 1996試論潮州話-ou韻的形成-潮語和粵語的比較之ㄧ,《第四屆國際閩方言研討會論文集》,大陸,汕頭大學出版社。
    溫端政 1995浙南閩語的語音特點,《方言》第3期。
    劉曉南 1998a. 宋代福建詩人用韻所反映的十到十三世紀的閩方言若干特點,《語言研究》第1期,p.155-171。
    ─── 1998b. 南宋崇安二劉詩文用韻與閩北方言,《中國語文》第3期,p.195-200。
    ─── 2002a. 從宋代邵武文士用韻看歷史上邵武方言的特點及其歸屬,《中國語文》第3期,p.222-233。
    ─── 2002b. 朱熹詩經楚辭諧音中的閩音聲母,《方言》第4期,p.299-321。
    ─── 2003 從歷史文獻的記述看早期閩語,《語言研究》第1期,p.61-69。
    劉勳寧 1994陜北清澗話人稱代詞和指人名詞語尾[ˑmi]探源,《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2:251-261。
    劉援朝 1991北京話與四周鄰近地區四聲調值的差異,《語文研究》第3期。
    ─── 2006黎語方言的語音交替現象,《語言科學》第5卷第5期,p.78-95。
    劉劍三 1993海南臨高話漢字音,《海南師院學報》第3期。
    ─── 2001從地名看海南閩語的分布,《海南師範學院學報》(人社版)第3期。
    劉新中 1998海南口音普通話初探,《海南師院學報》第4期。
    潘悟雲 1997喉音考,《民族語文》第5期,p.10-23。
    ─── 2004漢語南方方言的特徵及其人文背景,《語言研究》第24卷第4期,p.89-95。
    ─── 2006漢語的音節描寫,《語言科學》第5卷第2期,p.39-43。
    潘茂鼎等 1963福建漢語方言分區略說,《中國語文》第6期。
    潘家懿 1996海豐方言三十年來的演變,《方言》第4期。
    鄭張尚芳 1990方言中的舒聲促化現象說略,《語文研究》第2期。
    ──── 1995浙西南方言的ʨ聲母脫落現象,收入《中國東南方言比較研究叢書》第1輯。
    鄭懿德 1995福州方言的方位詞,《方言》第2期。
    臧振華 1987從考古證據看漢人的拓殖澎湖-兼評澎湖為宋元貿易轉運站說,《臺灣風物》37:3。
    ─── 1988澎湖群島的考古發現,《臺灣風物》38:1。
    ─── 1989試論臺灣史前史上的三個重要問題,《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45期。
    ─── 1995中國東南地區出土先秦青銅器的社會涵義,《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50期。
    ─── 1999臺灣考古的發現與研究,《東南考古研究》第2輯。
    ─── 2001澎湖七美島史前石器製造場的發現和初步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
    ─── 2001從“Polynesian origins:Insights from the Y chromosome”一
    文談南島民族的起源和擴散問題,《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2.1:253-260。
    鄧曉華 1994南方漢語中的古南島語成分,《民族語文》第3期。
    盧今元 1986呂四方言記略,《方言》第1期。
    鍾竹梅 2003新加坡閩語的親屬稱謂,《漢語學報》第6期。
    鍾淑敏 2003殖民與再殖民-日治時期臺灣與海南島關係之研究,《臺大歷史學報》第31期,p.169-221。
    薄文澤 2002語義成分的疊加-從文昌話親屬稱謂看語言接觸的一種方式,《民族語文》第3期,p.43-47。
    鮑懷翹 周植志 1990佤語濁送氣聲學特徵分析,《民族語文》第2期。
    魏鋼強 2000調值的輕聲和調類的輕聲,《方言》第1期。
    魏捷茲1996澎湖群島的村廟「公司」與人觀,收入《臺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
    戴黎剛 2005 閩語莆仙話兩類撮口呼韻母的來源,《方言》第3期,p.227-231。
    羅杰瑞 1988福建政和話的支脂之三韻,《中國語文》第1期。
    ─── 1990江山方言中類似閩語的成份,《方言》第4期。
    ─── 1986閩北方言的第三套清塞音和清塞擦音,《中國語文》第1期。
    ─── 1995建陽方言否定詞探源,《方言》第1期。
    ─── 2005閩方言中的來母字和早期漢語,《民族語文》第4期,p.1-5。
    羅肇錦 2006客語源起南方的語言論證,《語言暨語言學》7.2:545-568。
    羅昕如 2004湘南土語中的底層語言現象,《民族語文》第1期。
    饒長溶 1996福建長汀方言動詞的體貌,《中國語文》第6期。
    龔群虎 2001南方漢語古越語底層問題新探,《民族語文》第3期,p.42-47。
    後藤朝太郎 1931中國入聲之地理的研究,《嶺南學報》第2卷第1期。
    平山久雄 1983山東西南方言的變調及其成因,《Computational analyses of Asian and African Languages》No.21.
    ──── 1995中古漢語魚韻的音值-兼論人稱代詞”你”的來源,《中國語文》第5期。
    ──── 1998從聲調調值演變史的觀點論山東方言的輕聲前變調,《方言》第1期。
    平田昌司 1982休寧音系簡介,《方言》第4期。
    ──── 1988閩北方言”第九調”的性質,《方言》第1期。
    ──── 1997漢語方言音節類型”鬆緊”的南北差異,《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4:291-322。
    岩田 礼 1994漢語方言入聲音節的生理特徵-兼論入聲韻尾的歷時變化-,《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1:523-537。
    木津祐子 1994《日本寄語》所反映的明代吳語聲調,《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2:139-171。
    橋本萬太郎 1985 ’聲調語言’中音節語調的音位特徵分析,《Journal of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No.29。
    ──── 1985古代漢語聲調調值構擬的嘗試及其涵義,刊載於《語言學論叢》第16輯。
    秋谷裕幸 2004福建石陂音系,《方言》第1期。
    野間晃 1993《渡江書十五音》與《彙音寶鑑》的音系,《第一屆臺灣語言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瀨戶口律子 1996日本琉球的中國語課本《廣應官話》,《中國語文》第4期。
    二、日文資料
    鳥居龍藏 1903 澎湖列島及び其附近島嶼の蠻族,《東洋史學藝雜誌》第
    264號。
    伊能嘉矩 1908 臺灣土蕃の土地命名に就き,《東京人類學會雜誌》第268号。
    小林好日 1951 同音牽引と同音衝突,《方言語彙学的研究》p.122-141。
    柴田武 1959 方言の古い層と新しい層,《言語生活》83。
    --- 1963 オタマジャクシの言語地理学,《国語学》53。
    金田一春彦 1974 比較方言学と方言地理学,《国語と国文学》50巻6号。
    徳川宗賢 1967 理解の等語線,《国語学》64。
    ----1975 方言地理学と比較方言学,《学習院大学 国語国文学会誌》17号。
    王育徳 1970 泉州方言の音韻体系,《明治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紀要》第8、9冊合併。
    中嶋幹起 1972 福建語の声調交替について,《アジアアフリカ言語文化研究》5。
    亀井孝 1974 いわゆる「言語学的古生物学」の成立,《日本語系統論のみち》,日本,吉川,弘文館。
    橋本万太郎 1976 海南島文昌方言,《アジアアフリカ言語文化研究》11。
    ----- 1985‘声調語言’中音節語調的音位特征分 ,《Journal of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No.29。
    辻伸久 1979 湖南諸方言の分類と分布-全濁聲母の變化に基く初步的試み,《中國語學》226:1-12.
    平田昌司 1983 ”小稱 ”與變調、《Computational analyses of Asian and African Languages》No.21,p.43-57.
    ──── 1996 日本における中国語方言学,《言語》。
    平山久雄 1985 官話方言声調調値の系統分類-河北省方言を例として,《言語研究》86号。
    岩田 礼 1984 方言境界地域に於ける新語形の発生とその成因、《Journal of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No.28。
    -- - 1985 身体語彙の体系と語形変化、《Journal of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No30.。
    西光義弘 1990 言語接触のタイプ,《言語研究》98。
    秋谷裕幸 1992 閩南祖語における*-ɔi*-œyの再構,《開篇》vol.10。
    ──── 1993 閩北語松溪方言同音字表,《開篇》vol.11。
    真榮平房昭 2004 清代中國における海賊と琉球,《東洋史研究》第
    63卷第3號。
    檀上寬 2004 明代海禁概念の成立とその背景,《東洋史研究》第63
    卷第3號。
    諏訪哲郎 1997 長江文明と言語類型地理論,收入《橋本萬太郎紀念中國語論文集》。
    山田金治 1921 恒春半島及澎湖島にて発見せる石器時代の遺物、《台湾博物学会会報》第五十五号。
    国分直一 1981 台湾における考古学的•民族学的調査の覚書、《南方文化》第14輯。
    高宮広衛等 2001澎湖群島の考古調査、《南島文化》23号、日本、沖縄国際大学南島文化研究所。
    樋口 靖 2006 《南北漢語正音雜字》中的閩南語語音、詞彙特徵,《第6屆臺灣語言及其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p.2-1-p.2-9。
    岩永六一 1895《台灣地誌及語言集》,日本,大阪。
    安倍明義(編)1938《臺灣地名研究》,臺北,新高堂書店。
    伊能嘉矩 1909《臺灣舊地名辭書》,東京,富山房。
    森口雄稔(編著) 1992《伊能嘉矩の臺灣踏査日記》,臺北,台灣風物
    雜誌社。
    王育徳 1968《台湾語音の歴史的研究》,第一書店。
    橋本万太郎1978《言語類型地理論》,日本,弘文堂。
    ───── 1980《現代博言學》,東京,大修館。
    余藹芹、遠藤光曉 1997(共編)《橋本萬太郎記念中国語学論集》,日本,内山書店。
    中嶋幹起 1978《閩語東山島方言基礎語彙集》,アジアアフリカ言語文化研究所。
    ──── 1979《福建漢語基礎語彙集》、東京、東京外國語大學アジア.アフリカ言語文化硏究所
    日野資純 1986《日本の方言学》,東京,東京堂。
    西田龍雄 2000《東アジア諸言語の研究》,日本,京都大学学出版会。
    遠藤光暁 2001〈河北省、遼寧省、山東省に於ける声調の地理分布と変遷〉,《漢語方言論稿》、日本、好文出版。
    金田一春彦 1995《增補日本の方言 : アクセンドの遷とその相》、東京、教育出版社。
    馬瀬良雄 2002《方言地理学の課題》,日本,明治学院。
    瀬戸口律子 佐藤晴彦 1997《琉球官話課本《白姓官話》《学官話》《官話問答便語》語彙索引》、日本、東京、大東文化大学東洋研究所。
    高田時雄(編)2001《明清時代の音韻学》、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尾崎雄二郎 平田昌司 1988《漢語史の諸問題》、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三、英文資料
    Adam, T.B. 1881 Foochow Syllabary, The China Review, vol.9 ,p.63-82.
    Anne O.Yue-Hashimoto 1986 Tonal Flip-Flop In Chinese Dialects,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Vol.14 No.2
              1991 Stratification In Comparative Dialectal Grammar:A case in Southern Min,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Vol.19 No.2
    Bodman Nicholas C. 1982 Some Recent Sound Shifts In Chaozhou And Other Southern Min Dialects,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53.3.
    1988 Two Divergent Southern Min Dialects of the Sanxiang District, Zhongshan , Guangdong,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59:2.
    Chang Kwang-Chih 1964 Prehistoric and Early Historic Culture Horizons and Traditions in South China , Current Anthropology ,vol.5 No.5.
    Chang Kwang-Chih 1967 Rethinking Archaeology, New York , Random House.
    Chang Kwang-Chih 1972 Settlement Patterns in Archaeology, Module24, p.1-26.
    Catford 1977 Fundamental problems in phonetics ,Taipei, Crane Publishing Co. LTD.
    Chang, Kuang-Yu 1986 Comparative Min phonolog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Douglas Carstairs 1899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of the vernacular or spoken language of Amoy. Publishing office of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of England, London.
    Egerod Søren 1983 How not to split tones-The chaozhou case ,Fangyan, vol.3.
    Kubler George 1962 The Shape of Time: remarks on the history of things, 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
    Krishnamurti Bh. 1991 The Emergence of the syllable types of stems (c)vcc(v)and
    (c)v̄c(v) in Indo-Aryan and Dravidian:conspiracy or convergence?, W.G. Boltz and M.C. Shapiro(editions), Studies in the Historical Phonology of Asian Languages, Amsterdham:John Benjamins, p.160-175.
    Lehmann Winfred P. 2002 Historical linguistics:An introduction , Beijing ,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Lien Chinfa 1990 Competing Finals systems in the Jian’ou Dialect, Tsing Hua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New Series Vol.20 No.1,p.1-53.
    Mantaro J. Hashimoto 1982 The So-Called “Original ” and “Changed” Tones in Fukienese-A Case Study of Chinese Tone Morphonemics,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53:4.
    1983 ‘PAN’,‘DISH’,AND‘DRINK’IN CHINESE-A Case Study of Longitudinal and Latitudinal Develpoments of Languages, Jou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vol.11,No.1.
    Norman Jerry 1973 Tonal Development In Min,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vol1, Number 2.
    1979 Chronological Strata In The Min Dialects, Fangyan, vol.4.
    1981 The Proto-Min Finals,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inology(section on Linguistics and Paleography).
    1983 Some ancient Chinese dialects words in the Min dialects, Fangyan.
    1988 Chinese, first publish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Nasals in old Southern Chinese, W.G. Boltz and M.C. Shapiro(editions), Studies in the Historical Phonology of Asian Languages, Amsterdham:John Benjamins, p.205-214.
    Nicholas. C. Bodman 1982 Some Recent Sound Shifts In Chaozhou and Other Southern Min Dialects,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53:3.
    1988 Two Divergent Southern Min Dialects of the Sanxiang District, Zhongshan, Guangdong,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59:2.
    Parker, Edward Harper 1879 Tonic and vocal modification in the Foochow dialect, The China Review vol.7,p.182-187.
    Olga I. Zavjalova 1983 A Linguistic Boundary Within The Guanhua Area, Computational analyses of Asian and African Languages, No.21.
    Steward H. Julian 1955 Theory of Culture Change:the methodology of multilinear evolution
    Ting pang-hsin 1983 Derivation Time of colloquial Min from archaic chinese,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54:4.
    Tsang cheng-hwa 1992 Archaeology of the P’eng-hu islands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c sinica special publications,Number95.
    Wang, W.S-Y 1967 Phonological Features of Ton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merican Linguistics, vol.33 No.2。
    W. L. Ballard 1988 Distribution and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Varying Tone Sandhi Types In South China, Computational analyses of Asian and African Languages》No.30.
    Zev Handel 2004 Northern Min Tone Values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Softened-
    Initials”,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4.1.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2151504
    9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1515041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51504101.pdf45KbAdobe PDF2869检视/开启
    51504102.pdf117KbAdobe PDF21723检视/开启
    51504103.pdf83KbAdobe PDF2898检视/开启
    51504104.pdf194KbAdobe PDF21051检视/开启
    51504105.pdf1417KbAdobe PDF22716检视/开启
    51504106.pdf1043KbAdobe PDF23497检视/开启
    51504107.pdf1145KbAdobe PDF21912检视/开启
    51504108.pdf1845KbAdobe PDF23892检视/开启
    51504109.pdf416KbAdobe PDF21853检视/开启
    51504110.pdf389KbAdobe PDF21951检视/开启
    51504111.pdf93KbAdobe PDF2921检视/开启
    51504112.pdf1816KbAdobe PDF21047检视/开启
    51504113.pdf694KbAdobe PDF21017检视/开启
    51504114.pdf570KbAdobe PDF2934检视/开启
    51504115.pdf410KbAdobe PDF21527检视/开启
    51504116.pdf310KbAdobe PDF21414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