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5603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822/144841 (79%)
造访人次 : 51813735      在线人数 : 29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35603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5603


    题名: 張秀亞散文研究
    作者: 傅如絹
    贡献者: 李瑞騰先生
    傅如絹
    关键词: 張秀亞
    散文
    日期: 2005
    上传时间: 2009-09-18 15:26:49 (UTC+8)
    摘要: 本論文以前輩女作家張秀亞為研究對象,張秀亞一生創作量豐富,創作文類涵蓋詩、散文、小說與翻譯,本論文乃針對張秀亞的散文來作探究,一方面因張秀亞對散文情有獨鍾,渡海來台後幾以散文創作為主,一方面因她的散文質量均佳,成就較其他文類為高。在五、六O年代,張秀亞的散文不僅是教科書選文的常客,也是報章雜誌見報率頻繁的作家,她溫柔細膩的寫作風格,詩化散文的寫作特色,成為散文寫作的一個典範。這位一生沉默而執著的的寫作者,全心投入文學創作的藝術家,在2005年《張秀亞全集》問世前,幾乎已被當今的文壇和社會大眾所遺忘,令人遺憾的是,在現代文學史上,也總缺乏關愛的眼神與公允的評價。閱讀張秀亞,不僅重溫那個單純且令人懷念的年代,也進入溫馨美好的氛圍中。她的名字,烙印成為台灣社會的共同記憶,在台灣戰後荒涼寂寥的年代,滋潤著許多承受國仇家難,與窘迫現實生活搏鬥的靈魂。
    本論文的研究內容主要有兩個方向:一是對張秀亞本人的介紹,一是對張秀亞散文的研究。在張秀亞本人的介紹,本文以「大龍河畔的尋夢者――啟蒙孕育期」、「迎向藍天的苦奈樹――亂離成長期」、「北窗下的三色堇――文學巔峰期」、「自己的房間的實踐者――旅美安養期」來概括張秀亞的生平與重要經歷,跟著張秀亞生命的地圖行走,見證了那個苦難漂流的年代,透過作家作品真實的呈現,無異也重新歷經了那段動盪的歲月。
    張秀亞散文的研究,是本論文的寫作重點。在散文領域中,張秀亞是少數兼具理論與實踐的作家。因此從她對散文的創作理念,來對照她散文的實際創作,可以發現張秀亞所強調的「嚴肅認真的寫作態度」、「忠實面對自己與讀者」、「純真、簡淨、韻致美妙、想像豐富」、「寫作技巧的求新」,都成了她對自己創作的要求。她在〈創造散文的新風格〉文中所提出的「新的散文」理念,如此恢弘的創作觀,極具前瞻性的視野,雖然在其創作中並未完成其理論的實踐,但卻給了現代散文一個新的努力方向。而對中外名家的實際批評,可以觀察到張秀亞評介的觀點與角度,也看出她對散文的見解與看法。
    爬梳張秀亞散文的文本,研究者將張秀亞散文分為「生活小品」、「文評書序」、「書信體式」三種型態,其中以生活小品型態的散文數量最多也最好。在內涵上,則分「懷舊憶往」、「自然禮讚」、「生活感悟」、「市井浮繪」、「宗教情懷」五大主題。
    分析張秀亞散文的寫作藝術,一是詩化散文的散文美學表現,從文字的詩境與詩意的塑造、節奏的注重、意象的鎔鑄,意識流的手法,都使張秀亞的散文呈現濃厚的詩味,也說明她的散文都是「詩的延伸」。二是洗鍊的文字與豐富的辭采,張秀亞以「文字的鍊金術」,將那些磨爛了的文字呈現出新的生命,因此不但使得她的散文有思想,也有文采。三是簡明的結構,張秀亞寫作的態度嚴謹,不是筆隨意走的隨性創作,因此對於結構佈局的重視,是她創作時的自我要求。四是細微事物的書寫視角以及獨語告白的書寫手法,前者使張秀亞的散文掌握到「剎那間的永恆」,具體傳神的寫出瞬間的變化與感動。後者使張秀亞的情感豪不狡飾的流露,真實紀錄了作家生命中的痛苦與悲哀,也收到自我慰藉之效。這種瑣碎、斷片、私密的敘述手法,成了張秀亞散文獨特的敘述手法。
    結論部分,從前文中梳理出「美文的開拓者」、「女性書寫的典範」、「真善美的實踐者」來概括張秀亞的散文成就。張秀亞,為台灣留下溫柔的記憶,為文學繫住了堅硬的意志。她讓許多人沉浸在她美文的氛圍中;在文學中流動著濃厚的女性特質,開發了女性世界的情緒與記憶的敘述;她的散文中流露出的真善美,更保留了人們心中的想望。張秀亞為台灣創造了美好的記憶,為文學留下了永恆的生命,這一位當代的散文大家,是台灣的文學史上一朵永不凋謝的三色堇!
    參考文獻: 一、張秀亞作品
    《三色堇》台北:重光出版社,1952年初版;台北:爾雅出版社,1981年7月初版
    《牧羊女》台北:虹橋出版社,1953年;台中:光啟出版社,1984年2月13版
    《尋夢草》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53年初版
    《愛琳的日記》台北:三民書局,1958年
    《少女的書》婦友月刊社,1961年
    《兩個聖誕節》台中:光啟出版社,1961年
    《凡妮的手冊》高雄:大業書局,1964年
    《張秀亞散文集》高雄:大業書局,1964年
    《張秀亞選集》高雄:大業書局,1964年
    《曼陀羅》台中:光啟出版社,1965年5月初版
    《湖上》台中:光啟出版社,1967年
    《張秀亞自選集》台北:皇冠出版社,1972年7月初版,(散文小說合集)
    《天香庭院》台北:先知出版社,1973年7月初版
    《我的水墨小品》台北:道聲出版社,1978年6月初版,(詩文合集)
    《秋池胖》台中:光啟出版社,1979年4月5版
    《湖水.秋燈》台北:九歌出版社,1979年7月初版
    《書房一角》台中:光啟出版社,1980年2月5版
    《心寄何處》台中:光啟出版社,1980年11月9版
    《石竹花的沈思》台北:道聲出版社,1981年10月3版
    《白鴿.紫丁花》台北:九歌出版社,1981年10月3版
    《北窗下》台中:光啟出版社,1983年23版
    《詩人的小木屋》台中:光啟出版社,1983年2月再版
    《寫作是藝術》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5年9月再版
    《藝術與愛情》台北:三民書局,1985年9月5版
    《人生小景》台中:晨星出版社,1985年9月初版
    《杏黃月》台北:林白出版社,1985年12月初版
    《水仙辭》台北:三民書局 ,1987年2月再版
    《愛的又一日》台北:光復書局,1987年4月初版
    《我與文學》台北:三民書局,1988年5月6版
    《那飄去的雲》台北:三民書局,1988年5月6版
    《與紫丁香有約》台北:九歌出版社,2002年3月初版
    《張秀亞全集1-15》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5年3月初版
    二、專書
    于德蘭《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台北:光啟文化事業,2003年9月。
    王鼎鈞《文學種籽》台北:明道文藝雜誌社,1996年1月。
    方祖燊《散文的創作鑑賞與批評》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2年6月。
    皮述民、邱燮友、馬森、楊昌年《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學史》板橋:駱駝出版社,1997午8月。
    冉欲達《文學描寫技巧》中國:新華書店,1988年10月。
    古繼堂《簡明台灣文學史》台北:人間出版社,2003年7月。
    朱棟霖、丁帆、朱曉進《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9月。
    李光連《散文技巧》台北:洪葉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5月。
    李豐楙、呂正惠、何寄澎、林明德、劉龍勳、賴芳伶、簡宗梧合著《中國現代散文選析》台北:長安出版社,1991年2月。
    佘樹森《中國現當代散文研究》大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4月。
    佘樹森《散文創作藝術》大陸: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5月。
    吳戰壘《中國詩學》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3年11月。
    沈謙、趙衛民、張堂錡《文學創作與欣賞》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02年8月。
    沈謙《修辭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6年11月。
    邵玉銘等《四十年來中國文學》台北:聯合文學。
    周芬伶、鍾怡雯《散文讀本》台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8月。
    季薇《散文研究》台北:大中國圖書有限公司,1966年5月。
    周麗麗《中國現代散文的發展》台北:成文出版社,1980年7月。
    范培松《散文瞭望角》台北:業強出版社,1993年。
    范培松《中國散文批評史》大陸: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年4月。
    曹文軒《中國近代名家散文選》台北:來來書城,2003年3月。
    郭明幅《琳瑯書滿目》台北:爾雅出版社,1985年7月。
    陳正治《修辭學》台北:五南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9月。
    陳幸蕙《七十五年散文選》台北:九歌出版社,1986年。
    陳幸蕙《七十六年文學批評選》台北:爾雅出版社,1988年3月。
    陳信元《中國現代散文初探》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0年12月。
    陳惠齡《現代文學鑑賞與教學》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1年9月。
    黃文吉《中國詩文中的情感》台北:台灣書店,1998年3月。
    黃永武《字句鍛鍊法》台北:洪範書局,1986年1月。
    黃重添、莊明萱、闕豐齡、徐學、朱雙一合著《台灣新文學概觀》新莊:稻禾,1992年3月。
    黃慶萱《修辭學》台北:三民書局,1992年9月。
    黃慶萱《學林尋幽》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3月。
    黃維樑《中國現代文學導讀》臺北:臺灣書店,1998年10月。
    許達然《台灣當代散文精選》台北:新地出版社,1995年1月。
    馮永敏《散文鑑賞藝術探微》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12月。
    張春榮《修辭散步》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9月
    張春榮《修辭行旅》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年1月
    張春榮《修辭萬花筒》板橋:駱駝出版社,1996年10月
    張春榮《修辭新思維》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1年9月
    張春榮《現代散文廣角鏡》台北:爾雅出版社,2001年
    張高評等著《中國散文之面貌》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4年5月。
    張雪茵《散文寫作與欣賞》臺北:臺灣書店,1977年1月
    張曉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貳.散文卷》台北:九歌出版社,2003年10月
    傅德岷《散文藝術論》大陸:重慶出版社,1988年2月
    楊昌年《現代散文新風貌》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88年2月
    楊牧《文學的源流》台北:洪範書局,1984年1月
    賈平凹《散文研究》大陸: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年1月
    董季棠《修辭析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4年10月
    齊邦媛《霧漸漸散的時候》台北:九歌出版社,1998年10月
    廚川白村《苦悶的象徵》魯迅譯,台北:聯經出版社,2000年7月
    鄭明娳 《現代散文縱橫論》台北:大安出版社 1988年9月
    鄭明娳 《現代散文構成論》台北;大安出版社 1991年11月
    鄭明娳 《現代散文現象論》台北:大安出版社 1992年8月
    鄭明娳 《現代散文類型論》台北:大安出版社 1992年5月
    鄭明娳 《現代散文欣賞》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年10月
    鄭明娳 《現代散文類型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97年5月
    鄭明娳 《現代散文》台北:三民書局,1999年3月
    蔡宗陽《應用修辭學》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1年5月
    蔡謀芳《辭格比較概述》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1年8月
    劉心皇《現代中國文學史話》臺北:正中書局,1975年10月
    魏怡《散文鑑賞入門》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 1989年11月
    簡恩定、唐翼明、周芬伶、張堂錡《現代文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7年8月
    鍾怡雯《亞洲華文散文的中國圖象1949-1999》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1年1月
    應鳳凰 《光復後臺灣地區文壇大事紀要》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5年6月
    三、論文
    (一)學位論文
    邱珮萱《琦君及其散文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1996年。
    朱嘉雯《亂離中的追求一五四自由傳統與台灣女性渡海書寫》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6月
    黃怡文《林海音及其散文研究》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
    羅淑芬《五十年代女性散文的兩個範式一以張秀亞、艾雯為中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學位論文2004年7月
    (二)單篇論文
    鹿憶鹿《海峽兩岸的現代散文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三期,1996年9月
    余崇生《從鄉愁到現實-略論台灣現代散文風格的變遷》《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七期,1997年9月
    《留下一個永恆的花季-張秀亞教授追思紀念會特刊》台北:文訊雜誌社,2001年11月9日
    王小琳《青春與家國記憶-論五。年代遷台女作家的憶舊散文)「林海音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中心籌備處,2002年11月30日、12月1日
    朱嘉雯《推開一座牢固的城門一林海音及同時代女作家的五四傳承)「林海音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2002年l1月30日、12月1日
    范銘如(京派.吳爾芙.台灣首航)「林海音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中心籌備處,2002年11月30日、12月1日
    陳芳明《在母性與女性之間一五。年代以降台灣女性散文的流變)「林海音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中心籌備處,2002年11月30日、12月 l日
    范銘如《新文學女作家小史》《中國女性文學研究室學刊》第五期,淡江大學,中國女性文學研究室
    王小琳(張秀亞散文論)「第五屆兩岸中山大學中國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主辦,2002年6月22、23日
    永不凋謝的三色堇一《張秀亞全集》導讀─台北:文訊雜誌,2005年3月
    簡弘毅(跨越海峽的一代:關於張秀亞的文學史閱讀與考察》「張秀亞文學研討會」論文,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5年10月1、2日
    仇小屏(論譬喻修辭中的虛實交流―以張秀亞《北窗下》、《水仙辭》為考察對象)「張秀亞文學研討會」論文,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5年10月1、2日
    吳偉特《張秀亞文章中的宗教意涵)「張秀亞文學研討會」論文,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5年10月1、2日
    石曉楓(作家的「隱性宣言」一張秀亞散文創作理論及其實踐)「張秀亞文學研討會」論文,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5年10月1、2日
    許芳儒(當詩人推開她的窗一以《文心雕龍.物色》析論張秀亞《北窗下》的美文書寫)「張秀亞文學研討會」論文,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5年10月1、2日
    四、有關張秀亞的報導及評論資料
    (一)、通論
    ◆公孫嬿〈論張秀亞的散文〉,青年戰士報,第9版,61.10.07
    ◆谷瑞華〈張秀亞的散文(上)(中)(下)〉,文壇,182,184-5,64.8,10-11,頁32-44,62-86,32-52
    ◆吳慧君〈張秀亞和她的散文世界〉,幼獅文藝,48:3=297,67.09,頁92-96
    ◆白少帆、王玉斌〈張秀亞的散文〉,現代台灣文學史,遼寧大學出版社,76,頁747-755
    ◆杜元明〈詩情蔥蘢、筆緻秀逸―略評張秀亞的散文〉,台港文學選刊,2,77
    ◆王晉民〈張秀亞的散文〉,台灣當代文學史,廣西人民(教育)出版社,83,頁725-735
    ◆張泉〈張秀亞:純情孤高與公教情結〉,淪陷時期北京文學八年,中國和平出版社,83,頁325-331
    ◆封德屏〈東西交會,古今融合 ――― 張秀亞散文論〉,當代台灣散文文學研討會,86.03.30
    ◆杜萱〈現代散文的特質與賞析〉,國文天地,4:8,78.01,頁92一95[俞平伯、張秀亞、梁實秋〈陶然亭的雲〉、〈鳥〉、〈曉霧里春曉〉等作品]
    ◆林貞羊〈兩篇不同的遊記〈旅遊漫記〉、〈獨行天下〉讀後〉,大華晚報,讀書人,71.04.18[張秀亞〈旅遊漫記〉、趙淑敏〈獨行天下〉]
    ◆涂靜怡〈愛與美的嚮導一讀張秀亞教授的作品有感〉,中央日報,第10版,72.03.24
    ◆野渡〈張秀亞等著《靈泉》――― 純散文的藝術〉,中華日報,第11版,68.02.15
    ◆葉海煙〈動靜兩相宜 ―――張秀亞《談靜)賞析〉,中央日報,第21版,86.08.28
    ◆碧川〈也無風雨也無晴 ――― 寄張秀亞女士〉,中央日報,第6版,42.8.19
    ◆潘琦君《金縷曲 ―――寄贈秀亞〉,中央日報,第6版,51.08.19
    ◆台港文學觀察〈尺素納千嬌--讀〈霧〉〉,安徽教育出版社,83,頁125-127
    ◆景尼〈〈溫情〉不溫情?――― 張秀亞〈溫情〉中的作者為何袖手旁觀〉,國文天地,17:5,90.10,頁55一57
    (二)、詩
    ◆何欣〈張秀亞的詩(代序)〉,秋池畔,光啟,55.12,頁7-14
    ◆笠〈笠下影 ――― 張秀亞),22,56.12,頁15-17
    ◆柳文哲〈詩壇散步 ――― 秋池畔),笠,20,56.10,頁 51
    ◆梓園〈詩人未必以詩名――― 旅途中讀張秀亞的《秋池畔》〉,聯合報,第8版,74.09.25
    ◆張敬銘〈張秀亞少年時代的詩〈傍晚〉〉,文訊,57,79.07.01,頁73-75
    ◆趙天儀〈兒童詩欣賞26一――張秀亞的〈蜜蜂〉〉,73.03.07
    ◆訪張秀亞女士談新詩:葡萄園,51,64.01.15,頁19-25;寫作是藝術,67.08,頁122-133
    (三)、散文
    ◆金蕾〈張秀亞的《人生小景》〉,民生報,67.10.16
    ◆陳紀瀅〈讀《三色堇》後記〉,中央日報,第6版,41.07.02;三色堇(重光文藝),41,頁151-153
    ◆丘秀芷〈重讀《三色堇》〉,爾雅人
    ◆莊明萱〈一束秀逸多采的三色堇〉,福建文學,60,72
    ◆張康〈我讀凡妮的手冊〉,名作家與名著稱(大地),62;愛的輕歌劇(論壇),73.09,頁3-26
    ◆歸人〈評凡妮的手冊(上)(下)〉,中央日報,第6版,44.04.13,20
    ◆王少雄〈評張秀亞的《心寄何處》〉,新知識,107,65.07,頁26、30
    ◆錢劍秋〈《少女的書》序〉,婦友,82,50.07.10,頁7
    ◆ 王斐宜〈林林總總與北窗─── 北窗下讀後感〉,明道文藝,48,69.03,頁130-138
    ◆ 歸人〈評介《北窗下》〉,婦友,99,51.12.10,頁18-19
    ◆朱偉明〈讀張秀亞《北窗下》〉,中央日報,第6版,52.09.05
    ◆查芳齡〈張秀亞《北窗下》與我),中華日報,第9版,65.07.23
    ◆李瑋〈散文回味───五十年來散文暢銷書介紹《北窗下》〉,散文季刊,創刊號,頁108-109
    ◆朱星鶴〈散文選讀───淺析張秀亞的(星的故事)《北窗下》〉,中華文藝,112,69.06,頁63-65
    ◆袁噫甄〈當晚霞滿天《北窗下》〉,今日生活月刊(實踐家專),頁63
    ◆施國英〈張秀亞;星的故事《北窗下》〉,中國現代散文欣賞辭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79,頁588一589
    ◆金劍〈評《白鴿.紫丁花》散文集〉,中央日報,第10版,71.07.01
    ◆ 唐潤鈿〈好書指引 ─── 心靈的花朵《海棠樹下小窗前》〉,國語日報,74.04.09
    ◆ 筱恩〈張秀亞《我的水墨小品》推介〉,中華日報,第9版,67.07.03
    ◆羅傳輝〈我讀《牧羊女》〉,文壇,165,63.03,頁90-92
    ◆陳宗敏〈張秀亞《牧羊女》欣賞〉,中華日報,第5版,63.06.10
    ◆重提〈張秀亞的《書房一角》〉,婦友,373(2),74.10.05,頁41-42
    ◆唐潤鈿〈源遠流長《張秀亞自選集》〉,國語日報,72.1l.0l
    ◆金劍〈評《張秀亞自選集》〉,青年戰士報,第9版,61.10.07;中華日報,第5版,62.03.26
    ◆《張秀亞自選集》讀後:皇冠,38:6,62.02,頁158-159;橄欖的滋味(皇冠),66.04,4-16
    ◆崔焰焜〈評《張秀亞自選集》〉,作品與作家,水芙蓉,63.06,頁108-111
    ◆嚴文井〈《張秀亞作品選》小引〉,華人世界,4,75
    ◆陳範生〈《尋夢草》讀後〉,中央日報,第6版,41.11.07
    ◆ 公孫嬿〈尋夢與畫夢─── 論張秀亞的尋夢草〉,自由中國,9:12,42.12,頁29,22
    ◆ 司徒衛〈張秀亞的尋夢草〉,五十年代文學評論,成文,68年,頁73-74
    ◆張秀亞〈《曼陀羅》後記〉,中央日報,第6版,54.4.15
    ◆公孫嬿〈讀張秀亞的《曼陀羅》〉,青年戰士報,第11版,65.05.19
    ◆夏沙琳〈夜讀張秀亞的《曼陀羅》〉,青年戰士報,第11版,65.05.19
    ◆歸人〈《湖上》〉,婦友,34,46.07.10,頁33-34
    ◆林錫嘉〈懷念的老書-我最初的散文天空《湖上》〉,中央日報,星期增刊第20版,77.05.28
    ◆文奇〈張秀亞的慈湖謁陵〉,婦友,274,66,頁16;《湖水.秋燈》,九歌,頁167-170
    ◆天涯客《猶見「湖水」、猶讀「秋燈」─── 寄秀亞先生《湖水.秋燈》》,中華日報,第11版,68.07.17
    ◆藹如〈抒情小品的創作技巧一一談《湖水.秋燈》〉,台灣新生報,第12版,68.09.08
    ◆晨帆〈美好的樂章《湖水秋燈》〉,中華日報,第10版,70.02.11
    ◆歸人〈《感情的花朵》〉,婦友,20,45.05,頁32-33
    ◆鄭夫喜〈《感情的花朵》讀後感〉,文壇,172,63.10,頁34-38
    ◆金劍〈論《愛琳的日記》〉,婦友,61,48.10,頁31-32
    ◆崔焰焜〈關於《論藝術》〉,作家與作品,水芙蓉,63.06,頁116-122
    (四)、翻譯
    ◆蘇雪林 〈讀張譯回憶錄〉,文壇,33,52.03.01,頁數12-16
    ◆曾肅雅〈何不點亮蠟燭── 讀張秀亞譯《改造世界》有感〉,教友生活周刊,3,73.12.27
    (五)、傳記資料
    ◆克風〈台中二個作家的遭遇 (張秀亞、孟瑤)〉,聯合報,第5版,42.12.04
    ◆張語凡〈致張秀亞〉,中央日報,第6版,47.03.26
    ◆王怡之〈田園女作家── 張秀亞〉,婦友,53,48.02.10,頁10-13
    ◆ 首屆文藝獎得獎人簡介(施翠峰.張秀亞.楊念慈.王鼎鈞):中國時報,第2版,49.05.04
    ◆ 繁露〈謙和寬厚的張秀亞〉,自由青年,23:10=266,49.05.16
    ◆張秀亞〈一年來的寫作生活〉,文藝生活,50
    ◆張秀亞〈寫作.寫作〉,中央日報,第6版,56.01.05
    ◆程榕寧〈為千萬女性讀者所喜愛的女作家張秀亞〉,大華晚報,第8版,61.02.27
    ◆〈散文大家張秀亞〉:藝文人物,61.12
    ◆亞衡〈訪學者、詩人、兼作家的張秀亞女士〉,婦女世界,28,64.05,頁10-12;寫作是藝術,頁123-133
    ◆張秀亞〈千里姻緣─── 我的另一半〉,中華日報,第11版,66.6.13
    ◆林小戀〈以文藝綴飾人生、使思想成為一首歌─── 訪女作家張秀亞〉,愛書人,45,66.07.21; 人生小景,68.02,頁175-180
    ◆舒蘭〈中國新詩史話 ───張秀亞〉,新文藝,259,66.10,1,頁70-74
    ◆當代八位女作家─── 林海音、孟瑤、徐鍾珮、張秀亞、琦君、謝冰瑩、羅蘭、蘇雪林、季季:文藝,105,67.03,頁8-29
    ◆周安儀〈訪張秀亞談寫作〉,青年戰士報,第11版,67.04.07
    ◆封德屏〈以文字作水墨畫的藝術家───訪作家張秀亞〉,幼獅文藝,48:3,67.09,頁63-70
    ◆林淑蘭〈筆觸輕靈的張秀亞〉,中央日報,第11版,68.05.09
    ◆羅禾〈張秀亞〉,幼獅文藝,308,68.08,頁177-178
    ◆小民〈唯美.唯善的張秀亞〉,幼獅文藝,309,68.09,頁49-51
    ◆周安儀 〈用愛心寫人生的張秀亞〉,湖水.秋燈,68,頁185-201
    ◆樸月〈綠苔庭院〉,中央日報,第12版,70.03.04
    ◆琦君〈秀亞〉,純文學,春季號,70.04,頁11
    ◆程榕寧〈張秀亞的創作生涯〉,九歌雜誌,1,70.07.10
    ◆祁志凱、高永霖〈訪問天資高曠的女作家張秀亞〉,白鴿.紫丁花,70.,頁205-215
    ◆小民〈崇高的平凡美─── 張秀亞及她的作品〉,石竹花的沉思,70.10,頁185-191
    ◆尚德敏〈迎向藍天與陽光的苦奈樹─── 訪張秀亞女士〉,中華文藝,130,70.12,49-58◆夏祖麗〈張秀亞在享受人生〉,她們的世界,純文學,70,頁153-158
    ◆陳玲珍〈文壇一株碧樹一一張秀亞女士訪問記〉,秋實,70.11,頁46-54
    ◆鐘麗慧〈高舉文藝聖火───訪永不退休的張秀亞女士〉,爾雅人,1,71.11.01
    ◆林海音〈剪影話文壇───女子弄文誠可喜〉,聯合報,副刊,72年
    ◆許薌君〈張秀亞心靈的花園〉,聯合報,第12版,72.10.17
    ◆鐘麗慧〈信望愛的張秀亞〉,青年戰士報,第11版,72.08.10
    ◆陳幸蕙〈北窗下的一枝彩筆───張秀亞女士訪問記〉,中華日報,出版界,72.10.10
    ◆張秀亞〈抗戰時期中我的文藝生活〉,文訊月刊,7/8,73.02,頁145-155
    ◆ 鐘麗慧〈懷念奠基者───「五項全能」張秀亞〉,文藝月刊,180,73.06,頁8-18
    ◆ 莊秀美〈返景入深林───訪女作家張秀亞女士〉,大華晚報,第10版,74.08.19
    ◆劉枋〈廣寒宮中一聖姑─── 記張秀亞〉,非花之花,采風,74.09
    ◆林芝〈我來到澄明的藍湖之畔─── 張秀亞訪問記〉,幼獅少年,74:10,頁98-101
    ◆蔡秋銘〈力與美之生命一一─張秀亞學長的世界〉,輔友,3,74.11
    ◆張國立〈張秀亞的五十年文學夢〉,中華日報,第11版,75.05.14
    ◆從淪陷區奔往重慶─── 張秀亞:益世,76.01,頁12-13
    ◆鐘麗慧〈學貫中西───張秀亞〉,織錦的手,九歌,76.01,頁107-121
    ◆齊怡〈赴美半載遍訪文藝城鎮 ─── 張秀亞歸來歡欣滿懷〉,民生報,第10版,76.08.14◆孫玉蓉〈故人故情,相望相思─── 記台灣女作家張秀亞〉,天津日報,77.08.29
    ◆黃秋芳(激流與風景交奏出來的河唱 ───張秀亞女士心姓中的柔與韌),文訊,38,77.10,頁263一272
    ◆潘瑞如《根深葉茂的苦奈樹 ─── 簡介台灣女作家張秀亞》,語文月刊,4,77
    ◆喻麗清〈北窗下的牧羊女─── 我寫作的啟蒙師張秀亞女士〉:,中央日報,第16版,78.12.07
    ◆張秀亞〈文藝與我─── 心靈的莊嚴》,中華日報,第11版,81.09.30
    ◆林黛嫂〈張秀亞不曾放下寫作的筆〉,中央日報,第16版,81.10.03:風範,85
    ◆黃美之〈雨中行,又見張秀亞〉,青年日報,第15版,84.02.24
    ◆蕭蕭〈轉與化 ─── 寫張秀亞老師〉,青年日報,第18版,81.10.03;風範─── 文壇前輩素描,正中,85,頁110-112;中央日報,第18版,90.07.02(北窗下遠逝的身影─── 張秀亞紀念專輯)
    ◆莊宜文〈聆聽歲暮的聲音─── 資深前輩作家現況報導(龍瑛宗、張秀亞、林海音、林良、黃得時、紀剛、琦君)〉,聯合報,第41版,8612.16
    ◆王璞〈永不凋謝的三色堇 ─── 為張秀亞拍攝「作家錄影傳記」〉,聯合報,第37版,89.12.28一29
    ◆張夢瑞〈張秀亞月底返國領獎會老友〉,民生報,A7,90.04.11
    ◆羅茵芬〈文協文藝獎章─── 張秀亞、鍾肇政、蔡文甫等人獲獎〉,中央日報,第18版,90.05.04
    ◆資深作家張秀亞去逝-享年83歲作品詞句優美意境深遠屢獲大獎:中央日報,14,90.07.01
    ◆作家張秀亞病逝享年八十三:聯合報,14,90.07.01
    ◆張秀亞病逝加州 ─── 影響華文文學深遠:民生報,A7,90.07.01
    ◆林黛嫚〈初見以及最後的忘年情誼〉,中央日報,第18版,90.07.02(北窗下遠逝的身影───張秀亞紀念專輯)
    ◆孫如陵〈張大作家,慢慢走!〉,中央日報,第18版,90.07.02(北窗下遠逝的身影─── 張秀亞紀念專輯)
    ◆歸人(珍惜 回憶張秀亞姐),中央日報,第18版,90.07.02(北窗下遠逝的身影─── 張秀亞紀念專輯)
    ◆王盛弘(比苦奈樹更高),中央日報,第18版,90.07.02(北窗下遠逝的身影─── 張秀亞紀念專輯)
    ◆桑品載〈去拜訪張秀亞〉,中華日報,第19版,90.7.17
    ◆小民〈憶秀亞大姊兩三事〉,中華日報,第19版,90.07.18
    ◆周愚〈風雨.燭光.明燈 ─── 我與秀亞的文緣〉,青年日報,第13版,90.07.18
    ◆韓濤〈明月梅花一夢───遙祭秀亞大姐在天之靈〉,中央日報,第18版,90.07.21
    ◆于德蘭〈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 ───〈甜蜜的星光:寄給母親〉〉,聯合報,第37版,90.08.21
    ◆ 王怡之〈記我與張秀亞68年的友情(上)(下)〉,中華日報,第19版,90.08.29一30
    ◆ 王藍〈文雅而勇敢的活辭典〉,中央日報,第16版,91.03.16
    ◆安菲〈世界兒童文學名著─── 譯者群像3《金嗓子和狐狸》〉,國語日報,61
    ◆王令璿〈北窗下的湖水 ───訪女作家張秀亞〉,張秀亞寫作五十年,頁95一97
    ◆林黛嫚〈北窗之下獨長吟 ─── 張秀亞寫作五十年〉,中央日報
    ◆陳乃輝〈一代散文大家張秀亞〉,頁28一29
    ◆羅蘭〈愛玩的與愛讀書的〉,中央日報,第16版,91.03.16
    ◆潔容〈門楣上黃蟬花盛開───追思張秀亞女士〉,中華日報,第19版,90.09.22
    ◆ 樸月〈此情已自成追憶─── 悼念張秀亞阿姨〉,文訊雜誌,190,90.08,頁109一11
    ◆ 張秀亞為讀者打開的一扇北窗:Netandbooks――― 台北Topics話題,2001.10.17,
    http://www.netandbooks.com/taipei/topjcs
    ◆中國當代著名作家張秀亞女士於美國加州安逝主懷:Sina一生活萬象華文移民大全,2001.07.10,http://immigration.sina.com/yiminusa/misc
    ◆宋稚青〈紀念文藝作家張秀亞教授〉,台灣教友生活週刊,第2418期,2001-08-05,http://www.china-catholic.net
    ◆永不凋謝的三色堇一《張秀亞全集》導讀─── 文訊雜誌,144.94.3,頁35-103
    ◆ 陳芳明〈時間的頂峰-迎接「張秀亞全集」的出版〉,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5.3.21
    張秀亞著譯書目
    資料來源:◎方美芳 文訊雜誌第194期
    一、詩歌
    《青苔詩集》天津,1937年
    《水上琴聲》彰化市,樂天,1956年,頁數76
    《秋池畔》台中市,光啟,1966年,頁數117(《水上琴聲》增訂版)
    《愛的又一日》台北市,光復,1987年,頁數148
    二、小說
    《皈依》北平,保祿書局,1939年
    《幸福的泉源》北平,保祿書局,1941年
    《珂蘿佐女神》重慶,紅藍出版社,1943年
    《尋夢草》台北市,台灣商務,1953年,頁數78
    《七弦琴》高雄市,大業,1954年,頁數85
    《女兒行》台中市,光啟,1958年,頁數113
    《感情的花朵》台北市,文壇社,1960年,頁數66
    《那飄去的雲》台北市,三民,1969年,頁數199
    《藝術與愛情》台北市,三民,1970年,頁數189
    三、散文
    《三色堇》台北市,重光,1952年,頁數84;台北市,爾雅,1971年,頁數165
    《牧羊女》台北市,虹橋,1953年,頁數116;台中市,光啟,1960年,頁數118
    《湖上》台中市,光啟,1967年,頁數152
    《懷念》高雄市,大業,1957年,頁數96;台北市,林白,1985年,頁數175(易名為《杏黃月》);湖北,長江文藝,1993年,頁數264(易名為《杏黃月》)
    《愛琳的日記》台北市,三民,1958年,頁數122
    《少女的書》婦友月刊社,1961年,頁數76
    《兩個聖誕節》台中市,光啟,1961年,頁數39
    《北窗下》台中市,光啟,1962年,頁數206
    《凡妮的手冊》高雄市,大業,1964年,頁數100;台北市,論壇,1975年,頁數148(易名為《愛的輕歌》)
    《張秀亞散文集》高雄市,大業,1964年,頁數198
    《張秀亞選集》高雄市,大業,1964年
    《曼陀羅》台中市,光啟,1965年,頁數335
    《心寄何處》台中市,光啟,1969年,頁數230
    《天香庭院》台北縣,先知,1973年,頁數204
    《水仙辭》台北市,三民,1973年,頁數171
    《秀亞自選集》台北市,黎明,1976年,頁數220
    《人生小景》台北市,水芙蓉,1978年,頁數180;台中市,晨星,1985年,頁數212
    《石竹花的沈思》台北市,道聲,1979年,頁數191;北京,群眾,1985年
    《湖水.秋燈》台北市,九歌,1979年,頁數201
    《書房一角》台中市,光啟,1980年,頁數215
    《白鴿.紫丁花》台北市,九歌,1981年,頁數215
    《我與文學》台北市,三民,1981年,頁數233
    《海棠樹下小窗前》香港,星島,1984年
    《張秀亞作品選》西安,陝西人民,1987年
    《張秀亞人生情感散文》長沙,湖南文藝,1998年,頁數314
    《與紫丁香有約》台北市:九歌出版社,2002年3月初版,頁數283
    四、合集
    《大龍河畔》大津,北方文化流通社,1937年(散文小說合集)
    《張秀亞自選集》台北市,皇冠,1972年,頁數259(散文小說合集)
    《我的水墨小品》台北市,道聲,1978年,頁數120(詩文合集)
    《張秀亞全集》台南市:台灣國家文學館,2005年,(新詩、散文、小說、藝術史、翻譯)
    五、論述
    《西洋藝術史綱》台中市,光啟,1964年(與雷文炳同撰)
    《詩人的小木屋》台中市,光啟,1978年,頁數195
    《寫作是藝術》台北市,東大,1978年,頁數133
    六、翻譯
    《同心曲》香港,天主教真理教會,1939年
    《聖誕海航》香港,天主教真理教會,1940年
    《聖女之歌》香港,新生,1952年,頁數419;台北市,大地,1974年,頁數459
    《露德百年紀念》台中市,光啟,1958年
    《心曲笛韻》台中市,光啟,1959年,頁數124
    《現任的教宗是誰?》台中市,光啟,1959年,頁數55
    《恨與愛(愛與恨)》台中市,光啟,1960年,頁數257
    《友情與聖愛》台中市,光啟,1961年
    《回憶錄-聖女小德蘭》台中市,光啟,1962年,頁數 247
    《改造世界》台中市,光啟,1963年,頁數293
    《愛火炎炎--拯亡會會祖主顧瑪琍亞傳》台中市,光啟,1967年,頁數176
    《在華五十年-陶明修女傳》台中市,光啟,1972年,頁數183
    《狐狸與金嗓子》台北市,國語日報社,1972年
    《論藝術》台北市,大地,1972年,頁數141
    《自已的屋子》台北市,純文學,1973年,頁數148;台北市,天培文化,2000年,頁數148(另名《自己的房間》)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1912023
    9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19120232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12023201.pdf39KbAdobe PDF2869检视/开启
    12023202.pdf88KbAdobe PDF2817检视/开启
    12023203.pdf121KbAdobe PDF2870检视/开启
    12023204.pdf295KbAdobe PDF21568检视/开启
    12023205.pdf498KbAdobe PDF27573检视/开启
    12023206.pdf502KbAdobe PDF23911检视/开启
    12023207.pdf525KbAdobe PDF26594检视/开启
    12023208.pdf557KbAdobe PDF27972检视/开启
    12023209.pdf704KbAdobe PDF210947检视/开启
    12023210.pdf290KbAdobe PDF21129检视/开启
    12023211.pdf200KbAdobe PDF21877检视/开启
    12023212.pdf100KbAdobe PDF21006检视/开启
    12023213.pdf183KbAdobe PDF22126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