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5596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4205/145239 (79%)
造访人次 : 52627359      在线人数 : 45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35596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5596


    题名: 現代中國神話學研究(1918~1937)
    作者: 鄧賢瑛
    贡献者: 高莉芬
    鄧賢瑛
    关键词: 神話
    神話學
    五四
    日期: 2005
    上传时间: 2009-09-18 15:25:49 (UTC+8)
    摘要: 本文主要論述從1918年至1937年這段時期間,中國神話學的建構過程。本文的研究方法偏向於從學術思想史方面的考察 ,亦即從當時的學術脈絡當中,尋找中國學者對「神話」一詞的運用情形,看他們是如何受到時代思潮的影響,而對「神話」產生不同的詮釋與研究。此一研究方法偏向從整個學術動態的角度來觀察神話學的建構過程,將神話學此一學科的早期發展,視為當時不同的學科之間互相激盪的成果。因此筆者企圖從民俗學、史學以及文學這三個不同學科的視角,探討此一時期的神話研究之發展。然而所謂的學術史研究,乃是對於某類對象已有研究的再研究。 如果從此一角度理解,便可發現當時以神話為對象的研究狀況,實是相當紛雜的。原因在於,神話學在一開始並不是被視為一個獨立的學科,而是被置於各個學科的脈絡裡被研究。因此,神話在民俗學當中,往往被置於民俗遺留物的位置;而在史學當中,則被視為是一種史料(可且經常是可疑的史料),而在文學研究當中,神話則是以其在文學史的位置受到學者的重視。可以看出此一對神話學建構的過程,從來不是一個處於封閉的狀態,而是向各個學科開放的。因此當時從各個學科的角度對神話從事探討,正是為神話邁向一門獨立的學問,而各自提供了發展的養份。
    參考文獻: (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一、專書
    (一)古籍文獻
    《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出版年份不明。
    王夫之,《楚辭通釋》,台北:里仁,1981。
    司馬遷,《史記》,遼寧:遼寧電子圖書,2003。
    朱熹,《楚辭集註》,台北:文津,1987。
    洪興祖,《楚辭補注》,台北:漢京,1983。
    康有為,《孔子改制考》,台北:大通,1969。
    郭璞注、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台北:里仁書局,1982。
    游國恩,《楚辭概論》,台北:臺灣商務,1968。
    劉安撰、陳廣忠注譯,《淮南子譯注》,台北:建宏,1996。
    劉勰撰,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台北:文史哲,1999。
    饒宗頤,《楚辭書錄》,香港:蘇記書莊,1956。
    (二)資料彙編
    上海民間文藝家協會, 上海民俗學會編,《民間文學探幽》,上海:學林,1994。王鍾陵,《20世紀文學史論文精粹:神話卷》,石家莊:河北教育,2000。
    于春松、孟彥弘編,《王國維學術經典集》,南昌:江西人民,1996。
    中央民族學院少數民族文學藝術研究所編,《中國民族民間文學》,北京:中央民族學院,1987。
    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上海分會、上海文藝出版社編,《中國民間文學論文選(1949-1979)》,上海:上海文藝,1980。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民間文學室、圖資室,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所編,《中國民間文學論文索引》,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院,1981。
    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研究部編,《民間文學論文選》,長沙:湖南人民,1982。
    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浙江分會編選,《民間文學研究文集》,浙江省民研會,1982。
    朱自清等編,《聞一多全集》共四冊,台北:里仁,2000。
    江紹原,《江紹原民俗學論集》,上海:上海文藝,1998。
    老彭,《民間文學書目匯要》,重慶:重慶,1988。
    沈雁冰,《茅盾說神話》,上海:上海古籍,1999。
    周作人,《周作人民俗學論集》,上海:上海文藝,1999。
    周作人,《周作人先生文集》,台北:里仁,1982。
    苑利主編,《中國民俗學經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2。
    袁珂,《神話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1992。
    袁珂,《袁珂神話論集》,成都:四川大學,1996。
    馬昌儀編,《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北京:中國廣播電視,1994。
    婁子匡編,《中山大學民俗學叢書》,台北:福祿圖書,1969。
    梁啟超,《飲冰室文集類編》,台北:華正,1974。
    黃石,《黃石民俗學論集》,上海:上海文藝,1999。
    賈芝編,《民間文學論集》,北京:作家,1963。
    聞一多撰,孫黨伯、袁謇正主編,《聞一多全集》,武漢:湖北人民,1993。
    劉魁立,《劉魁立民俗學論集》,上海:上海文藝,1998。
    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魯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1981。
    鍾敬文,《中國民間文學講演集》,北京:北京師範大學,1999。
    鍾敬文,《民間文藝叢話》,台北:東山,1970。
    鍾敬文,《鍾敬文文集》,合肥:安徽教育,2002。
    鍾敬文,《鍾敬文民俗學論集》,上海:上海文藝,1998。
    鍾敬文,《鍾敬文民間文學論集》(上)、(下),上海:上海文藝,1982。
    鍾敬文撰,季羨林主編,《民間文藝學及其歷史:鍾敬文自選集》,濟南:山東教育,1998。
    鍾敬文編,《民間文藝學論叢》,北京:北京師範大學,1982。
    簡濤主編,《中國民族學與民俗學研究論著目錄(1900-1994)》,台北:漢學研究中心,1997。
    顧頡剛,《古史辨》一至七冊,上海:上海書店,1992。
    顧頡剛,《顧頡剛古史論文集》,北京:中華,1988。
    顧頡剛,《顧頡剛民俗學論集》,上海:上海文藝,1998。
    (三)神話研究
    丁山,《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上海:上海文藝,1988。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世界—各民族的創世神話及信仰》,台北:時報,1987。
    王孝廉,《中國神話世界》,台北:洪葉,2006。
    王孝廉編,《神與神話》,台北:聯經,1988。
    印順,《中國古代民族神話與文化之研究》,台北:正聞,1975。
    呂微,《神話何為—神聖敘事的傳承與闡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1。
    李亦園、王秋桂編,《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漢學研究中心,1996。
    李福清,《從神話到鬼話》,台中:晨星,1998。
    沈雁冰,《中國神話研究ABC》,上海:上海書店,據1929世界書局版影印,1992。
    沈雁冰,《神話雜論》,上海:上海書店,據1929世界書局版影印,1992。
    林惠祥,《神話論》,台北:商務,1968。
    袁珂,《中國神話史》,上海:上海文藝,1988。
    袁珂,《中國神話通論》,成都:巴蜀書社,1993。
    涂元濟、涂石,《神話‧民俗與文學》,福州:海峽文藝,1993。
    陳慧樺、古添洪編,《從比較神話到文學》,台北:東大,1977。
    傅錫壬,《中國神話與類神話研究》,台北:文津,2005。
    程健君,《民間神話》,鄭州:海燕,1997。
    黃石,《神話研究》,上海:上海書店,據1927開明書店版影印,1992。
    葉舒憲,《高唐神女與維納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7。
    葉舒憲,《探索非理性的世界》,成都:四川人民,1988。
    葉舒憲,《結構主義神話學》,西安:陝西師範大學,1988。
    葉舒憲編,《神話—原型批評》,西安:陝西師範大學,1987。
    潛明茲,《神話學的歷程》,哈爾濱:北方文藝,1989。
    鄭志明,《中國社會的神話思維》,台北:谷風,1993。
    鄭志明,《宗教神話與祟拜的起源》,台北:大元,2005。
    蕭兵,《神話學引論》,台北:文津,2001。
    薛爾曼,鄭紹文譯,《神的由來》,上海:上海文藝,1990。
    謝六逸,《神話學ABC》,上海:上海書店,據1928世界書局版影印,1992。
    謝選駿,《神話與民族精神-幾個文化圈的比較》,濟南:山東文藝,1986。
    鍾宗憲,《中國神話的基礎研究》,台北:洪葉,2006。
    鍾宗憲,《先秦兩漢文化的側面研究》,台北:知書房,2005。
    譚達先,《中國神話研究》,台北:商務,1988。
    關永中,《神話與時間》,台北:臺灣書店,1997。
    蘇雪林,《九歌中人神戀愛問題》,台北:文星,1967。
    (四)民俗學與民間文學研究
    中國俗文學學會編,《俗文學論》,哈爾濱:黑龍江人民,1987。
    王文寶,《中國民俗研究史》,哈爾濱:黑龍江人民,2003。
    王文寶,《中國民俗學史》,成都:巴蜀書社,1995。
    王顯恩,《中國民間文藝》,上海:廣益書局,1932。
    朱宜初,《民族民間文學散論》,昆明:雲南人民,1980。
    吳蓉章,《民間文學理論基礎》,成都:四川大學,1987。
    李惠芳,《民間文學的藝術美》,武漢:武漢大學,1986。
    李景江、李文煥,《中國各民族民間文學基礎》,長春:吉林大學,1986。
    周星編,《民俗學的歷史、理論與方法》,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林惠祥,《民俗學》,台北:商務,1968。
    直江廣治撰,林懷卿譯,《中國民俗學》,台南:世一,1980。
    祁連休、程薔主編,《中華民間文學史》,石家莊:河北教育,1999。
    段寶林,《中國民間文學概要》增訂本,北京:北京大學,1985。
    段寶林,《中國民間文藝學概要》,澳門:澳門大學,1998。
    胡萬川,《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際》,新竹:清華大學,2004。
    烏丙安,《中國民俗學》,瀋陽:遼寧大學,1999。
    烏丙安,《民間文學概論》,瀋陽:春風文藝,1980。
    馬名超、王彩雲主編,《中國民間文學大辭典》,哈爾濱:黑龍江人民,1996。
    高丙中,《民俗文化與民俗生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4。
    高國藩,《中國民間文學》,台北:臺灣學生,1995。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編,《中國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1996。
    婁子匡、朱介凡,《五十年來的中國俗文學》,台北:正中,1967。
    張余撰,《民間文學與民俗學基礎》,太原:山西高校聯合,1994。
    張紫晨,《民間文學基本知識》,上海:上海文藝,1979。
    陳平原主編,《中國文學研究現代化進程二編》,北京:北京大學,2002。
    陳平原主編,《現代學術史上的俗文學》,武漢:湖北教育,2004。
    陳泳超,《中國民間文學研究的現代軌轍》,北京:北京大學,2005。
    陳思和,《還原民間—文學的省思》,台北:東大,1997。
    陶立璠,《民俗學概論》,北京:中央民族學院,1987。
    陶立璠,《民族民間文學基礎概論》,南寧:廣西民族,1985。
    鹿憶鹿編,《中國民間文學》,台北:里仁,1999。
    曾永義,《俗文學概論》,台北:三民,2003。
    楊蔭深,《中國民間文學概說》,上海:華通書局,1930。
    趙景深,《民間文學概論》,上海:北新書局,1950。
    趙景深,《民間文學叢談》,長沙:湖南人民,1982。
    劉守華,《口頭文學與民間文化》,北京:中國文聯,1989。
    劉守華,《中國民間文藝學年鑑》,華中師範大學,2003。
    劉守華,《民間文學概論十講》,武漢:湖北教育,1985。
    劉守華、巫瑞書編,《民間文學導論》,武漢:長江文藝,1997。
    劉守華、陳建憲主編,《民間文學教程》,華中師範大學,2002。
    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台北:商務,1965。
    盧曉暉,《現代性與民間文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4。
    蕭兵,《黑馬—中國民俗神話學文集》,台北:時報,1991。
    鍾宗憲,《民間文學與民間文化采風》,台北:里仁,2006。
    鍾敬文,《民俗學概論》,上海:上海文藝,2003。
    鍾敬文編,《民間文學概論》,上海:上海文藝,1980。
    羅香林,《民俗學論叢》,台北:文星,1966。
    譚達先,《中國民間文學概論》,台北:貫雅,1992。
    蘇曉星,《民族民間文學散論》,貴陽市:貴州民族,1989。
    (五)其它相關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編,《人類學的趨勢》,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0。
    中國郭沫若研究會編,《郭沫若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福建:福建人民,2002。
    尹雪曼,《中國新文學史論》,台北:中央文物,1983。
    王光東,《現代‧浪漫‧民間: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專題研究》,上海:上海人民,2001。
    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台北:聯經,2003。
    王汎森,《古史辨運動的興起》,台北:允晨,1987。
    朱曉海編,《新古典新義》,台北:臺灣學生,2001。
    余英時,《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適》,台北:聯經,1984。
    余英時,《現代危機與思想人物》,北京:三聯,2005。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1976。
    余英時等,《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份子》,台北:聯經,1992。
    李開、劉冠才編,《晚清學術簡史》,南京:南京大學,2003。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李歐梵文化評論精選集》,台北:麥田,1996。
    沈頌金,《考古學與二十世紀中國學術》,北京:學苑,2003。
    汪暉、陳燕谷主編,《文化與公共性》,北京:三聯,1998。
    周佳榮,《言論界之驕子:梁啟超與新民叢報》,香港:中華書局,2005。
    周策縱等,《五四與中國》,台北:時報,1979。
    周錦撰,《中國現代文學作家本名筆名索引》,台北:成文,1980。
    周錦撰,《中國新文學簡史》,台北:成文,1980。
    居閱時、瞿明安主編,《中國象徵文化》,上海:人民,2001。
    昌切,《清末民初的思想主脈》,北京:東方,1999。
    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上海:上海書店,1989。
    胡適,《中國章回小說考證》,台北:里仁,1982。
    胡適,《白話文學史》,天津:百花文藝,2002。
    胡曉真編,《中國現代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從晚清、五四到日據時代台灣新文學》,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1995。
    夏元瑜,《錢塘夏曾佑穗卿先生紀念文集》,台北:文景書局,1998。
    夏建中,《文化人類學理論學派》,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97。
    夏曾佑,《中國古代史》,上海:上海書店,1992。
    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台北:里仁,1999。
    徐葆耕,《釋古與清華學派》,北京:清華大學,1997。
    郝丹立,《聞一多新論》,北京:中央編譯,1999。
    高瑞泉、山口久和主編,《中國的現代性與城市知識分子》,上海:上海古籍,2004。
    張巨才、劉殿祥,《聞一多學術思想評傳》,北京:北京圖書館,2000。
    梁容若,《中國文學史研究》,台北:東大,2004。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台北:里仁,1984。
    莊錫昌、孫志民編,《文化人類學的理論構架》,台北:淑馨,1991。
    許醫農,《20世紀上半期中國文學的現代意識》,北京:三聯,2001。
    郭沫若,《女神》,香港:三聯,2001。
    陳以愛,《中國現代學術研究機構的興起》,南昌:江西教育,2002。
    陳平原,《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台北:麥田,2000。
    陳平原,《文學史的形成與建構》,南寧:廣西教育,1999。
    陳平原,《現代中國》,武漢:湖北教育,2001。
    陳平原、陳國球編,《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1995。
    陳安湖,《中國現代文學社團流派史》,武漢:華中師範大學,1997。
    陳志明,《顧頡剛的疑古史學—及其在中國現代思想史上的意義》,台北:商鼎文化,1993。
    陳敬之,《三十年代文壇與左翼作家聯盟》,台北:成文,1980。
    陳敬之,《中國文學的由「舊」到「新」》,台北:成文,1980。
    陳敬之,《中國新文學的誕生》,台北:成文,1980。
    喻天舒,《五四文學思想主流與基督教文化》北京:昆侖,2003。
    彭明輝,《疑古思想與現代中國史學的發展》,台北:臺灣商務,1991。
    智效民,《胡適和他的朋友們》,昆明:雲南人民,2004。
    童慶炳,《現代學術視野中的中華古代文論》,北京:北京,2002。
    楊寬,《楊寬自傳》,台北:大塊,2005。
    葉林生,《古帝傳說與華夏文明》,哈爾濱:黑龍江教育,1999。
    葉舒憲,《文學人類學探索》,桂林:廣西師範大學,1998。
    葉舒憲,《文學與人類學—知識全球化時代的文學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3。
    葉舒憲、愈建章,《符號:語言與藝術》,台北:久大,1990。
    葛兆光,《思想史的寫法—中國思想史導論》,上海:復旦大學,2004。
    廖炳惠編,《關鍵詞200》,台北:麥田,2003。
    趙世瑜,《眼光向下的革命-中國現代民俗學思想史論(1918-1937)》,北京:北京師範大學,1999。
    劉俐娜,《顧頡剛學術思想評傳》,北京:北京圖書館,1999。
    劉紀蕙,《心的變異:現代性的精神形式》,台北:麥田,2004。
    蔡尚思,《中國近現代學術思想史論》,廣州:廣州人民,1986。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台北:里仁,1992。
    魯迅,《故事新編》,香港:三聯,2001。
    羅志田,《裂變中的傳承—20世紀前期的中國文化與學術》,北京:中華書局,2003。
    羅志田,《亂世潛流:民族主義與民國政治》,上海上海古籍,2001。
    羅福惠,《辛亥時期的精英文化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2001。
    (六)國外學者專著
    J.G赫爾德撰、姚小平譯,《論語言的起源》,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W.施密特 (Wilhelm, Schmidt) 撰,蕭師毅、陳祥春譯,《原始宗教與神話》,上海:上海文藝,1987。
    大林太良撰,林相泰、賈福水譯,《神話學入門》,北京市:中國民間文藝,1989。戴維‧利明(Leeming, Darid)撰,李培茱、何其敏、金澤譯,《神話學》,上海:上海人民,1990。
    弗洛依德(Freud, Sigmund)撰、楊庸一譯,《圖騰與禁忌》,台北:志文,1975。
    弗雷澤(Frazer, J.G.),《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台北:桂冠,1991。
    伊利亞德(Eliade, Mircea)撰、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台北:桂冠,2000。
    李維斯陀(Levi-Strauss, Claude),楊德睿譯,《神話與意義》,台北:麥田,2001。
    阿蘭.鄧迪斯編、朝戈金等譯,《西方神話學論文選》,上海:上海文藝,1994。
    哈貝馬斯(Habermas, Jurden)撰,曹衛東等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上海:學林,1999。
    施耐德撰(Schneider, L.A.)、梅寅生譯,《顧頡剛與中國新史學》,台北:華世,1984。
    洪長泰撰,董曉萍譯,《到民間去:1918-1937年的中國知識分子與民間文學運動》,上海:上海文藝,1993。
    約翰.斯道雷(Storey, J.)撰,楊竹山、郭發勇、周輝譯,《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南京:南京大學,2001。
    約翰‧.維克雷編,潘國慶等譯,《神話與文學》,上海:上海文藝,1995。
    韋勒克(Wellek, Rene)撰、王夢鷗譯,《文學論:文學研究方法論》,台北:志文,1976。
    容格(Jung, C.G.),《人及其象徵》,台北:立緒,1999。
    恩斯特.卡西勒(Cassirer, Ernst)撰,于曉譯,《語言與神話》,台北:桂冠,1990。
    恩斯特.卡西勒(Cassirer, Ernst)撰,費龍保、周振選譯,《神話思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2。
    泰勒(Tylor, E.B.),《原始文化》,上海:上海文藝,1992。
    浦安迪(Plaks, A.H.),《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班納迪克.安德森(Anderson, B.)撰,《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1999。
    馬林諾斯基(Malinowski, Bronislaw)撰,李安宅譯,《巫術科學宗教與神話》,北京:中國民間文藝,1986。
    馬雷德(Marett, R.R.),曾召銘譯,《心理學與民俗學》,台北:結構群,1990。
    陳炳良、王宏志等譯,《神話即文學》,台北:東大,1990。
    實藤惠秀撰、譚汝謙、林啟彥譯,《中國人日本留學史》,香港:中央大學出版社,1982。
    維科(Vico, C)撰,朱光潛譯,《新科學》,台北:駱駝,1987。
    廚川白村,《苦悶的象徵》,台北:金楓,1990。
    霍普克(Hopcke, R.H.)撰、蔣韜譯,《導讀榮格》,台北:立緒,1997。
    羅蘭.巴特(Barthes, Roland)撰,許薔薔、許綺玲譯,《神話學》,台北:桂冠,1997。
    二、期刊論文
    〈刊辭〉,《歌謠週刊》,第1號,1922年12月17日。
    Gayley Charles M.撰,楊成志譯,〈關於相同神話解釋的學說〉,《民間文藝》,3期,1928年1月。
    S.湯普森撰,田小杭譯,〈民間文學〉上、下,《民俗研究》,1996年2/3期。
    王光東,〈大眾化與民間:文學意義的一種分析〉,《社會科學》,2003年6期。
    王孝廉,〈中國神話研究的興起—從古史到神話〉,《民俗曲藝》,25期,1983年7月。
    王孝廉,〈日本學者的中國神話研究〉,《大陸》,45:1,1972。
    王孝廉,〈從古史到神話—顧頡剛的思想形成、神話研究以及富永仲基加上說的比較〉,《民俗曲藝》,31期,1984年9月。
    王孝廉編譯,〈神話的定義問題〉,《民俗曲藝》,27期,1983年12月。
    王志萍,〈人的還原—故事新編中神、聖的世俗化〉,《昌吉師專學報》,第2期,1999年6月。
    王欣,〈牢籠中的過度闡釋〉,《台州師專學報》,第23卷第4期,2001年8月
    玄珠,〈中國神話的保存〉,《文學周報》,6:15/16,1928。
    田茂軍,〈走向學科現代性:評劉守華、陳建憲主編的民間文學教程〉,《西北民族研究》,2003年1期。
    伊鳳閤,〈討論〉,《歌謠週刊》,第26號,1923年9月30日。
    朱希祖,〈山海經內大荒經內二經古代帝王世系傳說〉,《民俗週刊》,116/117/118/119期,1933年。
    吳世謙,〈南洋的一種神話—三寶佛〉,《民俗週刊》,41/41期,1929。
    呂微,〈現代論爭中的民間文學〉,《文學評論》,2000年02期。
    李子賢,〈略論神話與原始宗教的關係〉,《民族學研究》,第3輯,1982年5月。
    李子賢撰,〈試論神話與傳說的區別〉,《山茶》,1984年3期。
    李學勤,〈也談信史、疑古、釋古〉,《原道》(http://www.yuandao.org),2001年10月22日。
    杜新艷,〈晚清神話學的西方社會民俗學淵源〉,《太原大學學報》,5:1,2004年3月。
    沈光明,〈太陽意象:過去經驗的回憶—《女神》回憶之一〉,《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5年第5期。
    沈松橋,〈我以我血薦軒轅:黃帝神話與晚清的國族建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8期,1997年12月。
    沈雁冰,〈中國神話研究〉,《小說月報》,16:1,1925年1月。
    周作人,〈神話的趣味〉,《晨報》文學旬刊,1924年12月5日。
    周作人,〈神話的辯護〉,《晨報副刊》,1924年1月29日。
    周作人,〈續神話的辯護〉,《晨報副刊》,1924年4月10日。
    周明,〈試論神話範疇的狹義性和廣義性〉,《蘭州大學學報》,1984年2期。
    武世珍,〈神話研究的對象和範圍—評現行「廣義神話」論的廣義性〉,《西北師院學報》,1986年3期。
    武世珍,〈神話發展和演變中的幾個問題-兼與袁珂先生商榷〉,《民間文學論叢》,1984年3期。
    胡適,〈復刊詞〉,《歌謠週刊》,復刊號第1期,1936年4月4日。
    胡適,〈發刊宣言〉,《國學季刊》,1:1,1923年1月。
    胡適,〈新思潮的意義〉,《新青年》,7:1,1919年12月1日。
    孫正國,〈20世紀民間文學本體的理論探索及其局限〉,《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3:5,2003年9月。
    孫正國,〈現代學術轉型期民間文學研究的理論缺失〉,《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4:3,2003年3月。
    容肇祖,〈山海經中所說的「神」〉,《民俗週刊》,116/117/118期,1933年。
    容肇祖,〈山海經研究的進展〉,《民俗週刊》,116/117/118期,1933年。
    容肇祖,〈天后〉,《民俗週刊》,41/42期,1929。
    徐紀民整理,〈關於神話界說問題的討論〉,《民間文學論壇》,1984年4期。
    烏丙安,〈20世紀日本神話學的三個里程碑〉,《東南大學學報》,2003年4期。
    馬昌儀,〈中國神話—尋求與世界的對話〉,《北京師院學報》,1988年3期。
    高有鵬,〈魯迅的神話觀〉,《魯迅研究月刊》,2000年9期。
    堅固,〈湖南長沙縣的民間文藝〉,《民俗週刊》,34期,1928。
    婁子匡,〈中國民俗學運動的昨夜和今晨〉,《民間月刊》,2:5,1933。
    常金倉,〈中國神話學的基本問題:神話的歷史化還是歷史的神話化?〉,《陝西師範大學學報》,2000年3期。
    張光直,〈中國古代神話研究之一:中國創世神話之分析與古史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期,1959年。
    張光直,〈中國古代神話研究之二:商周神話之分類〉,《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14期,1962年。
    張光直,〈中國古代神話研究之三:商周神話與美術中所見人與動物關係之演變〉,《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16期,1963年。
    張壽林,〈關於『桑』的神話與傳說的點點滴滴〉,《晨報副刊》,1928年2月16/17/18/19/20/21/22/23日。
    曹廷韋,〈我國神話書目索引及內容簡介〉,《廣西民間文學叢刊》,1983年9期。
    清水,〈民間文藝掇拾〉,《民俗週刊》,40期,1928。
    郭心烒,〈郭沫若的《女神》與泛神論〉,《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1995年第1期。
    陳永香,〈人類學派對中國現代神話學的影響瑣談〉,《楚雄師專學報》,16:1,2001年1月。
    陳全得,〈袁珂『神話無下限』初探〉,《中華學苑》,42期,1991年3月。
    陳建憲,〈走向田野 回歸文本—中國神話學理論建設反思之一〉,《民俗研究》,2003年4期。
    陳建憲〈精神還鄉的引魂之幡—20世紀中國神話學回眸〉,《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1:3,1998年7月
    陳連山,〈文化視野對中國現代神話學發展的影響〉,《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4,2001年4月。
    陳勤健、廖海波撰,〈中國現代民間文學在民俗學文學化中獨立發展〉,25:2,2004年4月。
    陳夢家,〈高禖郊社祖廟通考〉,《清華學報》,12:3,1937年7月。
    陳夢家,〈商代的神話與巫術〉,《燕京學報》,20期,1936年12月。
    陶希聖,〈周代諸大族的信仰和組織〉,《清華學報》,10:3,1935年7月。
    稅海模,〈郭沫若泛神論本質上是美學〉,《貴州社會科學》,2002年第1期。
    逸之,〈湖南民間文藝一瞥〉,《民俗週刊》,40期,1928。
    黃石,〈中國關於植物的神話傳說〉,《青年界》,2:2,1931。
    黃仲琴,〈看了三寶佛神話以後〉,《民俗週刊》,41/42期,1929。
    黃向春,〈文學人類學:民間文學的場域〉,《民間文化》,1998年4期。
    黃昌祚,〈司令公與全無味〉,《民俗週刊》,41/42期,1929。
    黃詔年,〈民間神話〉,《民俗週刊》,11/12/13/14期,1928。
    愛堡哈特,〈柏林通訊〉,《民間月刊》2:5,1933年
    楊成志,〈民俗學會的經過及其出版物目錄一覽〉,《民俗週刊》復刊號,1936年9月15日。
    楊寬撰,〈禹治水傳說之推測〉,《民俗週刊》,116/117/118期,1933年。
    瑞虢,〈神話傳說的相似雷同問題〉,《中山大學學報》,1986年3期。
    葉舒憲,〈中國神話學百年回眸〉,《學術交流》,總130期,2005年1月。
    葉舒憲,〈神話與民間文學的理論建構〉,《海南師範學院學報》,1998年01期。
    葉舒憲,〈神話學的興起及其東漸〉,《人文雜誌》,1996年第3期。
    葉鏡銘,〈說明神話〉,《孟姜女》,1:1,1937年1月。
    董作賓,〈南陽的臘八粥〉,《歌謠週刊》,75號,1925年1月4日。
    董作賓,〈為《民間文藝》敬告讀者〉,《民間文藝》,1號,1927年11月。
    聞一多,〈高唐神女傳說之分析〉,《清華學報》,10:4,1935年10月。
    聞一多,〈高唐神話傳說之分析補記〉,《清華學報》,11:1,1936年1月。
    聞一多,〈詩新臺鴻字說〉,《清華學報》,10:3,1935年7月。
    趙沛霖,〈顧頡剛先生對神話學的巨大貢獻〉,《貴州社會科學》,2002年01期。
    劉守華,〈民間文學研究方法泛說〉,《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02年1期。
    劉守華〈中國民間文學研究百年歷程〉,《華中師範大學學報》,2001年03期。
    劉萬章,〈粵南神話研究〉,《民俗週刊》,112期,1933。
    劉魁立,〈神話及神話學〉,《民間文學論壇》,1982年3期。
    潛明茲,〈中國神話學五十年〉,《民俗研究》,2000年1月。
    鄭志明,〈神話研究趨勢綜論〉,《鵝湖》,21:9,1996年3月。
    盧曉輝,〈民間文學的學科自覺與規範化追求〉,《民俗研究》,2002年1期。
    靜聞撰,〈民間文學〉,《民間文藝》,3期,1928年1月。
    應裕康,〈從神話看中華文化的精神〉,《孔孟學刊》,28:12,1990。
    鍾敬文,〈山海經神話研究的討論及其他〉,《民俗週刊》,92期,1930。
    鍾敬文,〈自寫在《民間文藝叢話》之前〉,《民俗週刊》,15/16期,1928。
    鍾敬文,〈答茅盾先生關於楚辭神話的討論〉,《民俗週刊》,86/87/88/89期,1929。
    鍾敬文,〈與愛伯哈特談中國神話〉,《民間月刊》,2:7,1933。
    鍾敬文,〈關於「民俗」〉,《民俗週刊》,85期,1929。
    羅宜輝,〈中國神話簡論〉,《暨南學報》,1982年4期。
    羅香林,〈讀鍾著民間文藝叢話〉,《民俗週刊》,29/30/33,1928。
    顧頡剛,〈天后〉,《民俗週刊》,41/42期,1929。
    顧頡剛,〈東嶽廟遊記〉,《歌謠週刊》,61號,1924年6月29日。
    顧頡剛,〈東嶽廟遊記〉,《歌謠週刊》第六十一號,1924年6月29日
    三、學位論文
    江永川,《顧頡剛詩經學初探》,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沈松橋,《學衡派與五四時期的反新文化運動》,台大歷史所碩士論文,1983。
    周志煌,《民族的想像與現代性的追求:中國現代民俗研究的歷史意義(1918~1937)》,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
    林翠鳳,《王國維對商周古史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侯美珍,《聞一多詩經學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胡幸玟,《顧頡剛詮釋詩經的淵源及意義》,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陳以愛,《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早期的發展(1922-1927) 兼論中國現代學術研究機構的興起》,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葉憶如,《顧頡剛古史神話觀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93。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1151006
    9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11510061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51006101.pdf63KbAdobe PDF21260检视/开启
    51006102.pdf96KbAdobe PDF22046检视/开启
    51006103.pdf282KbAdobe PDF22039检视/开启
    51006104.pdf450KbAdobe PDF24366检视/开启
    51006105.pdf491KbAdobe PDF23971检视/开启
    51006106.pdf508KbAdobe PDF24843检视/开启
    51006107.pdf528KbAdobe PDF28274检视/开启
    51006108.pdf223KbAdobe PDF21415检视/开启
    51006109.pdf159KbAdobe PDF21380检视/开启
    51006110.pdf231KbAdobe PDF21882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