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5594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822/144841 (79%)
Visitors : 51788593      Online Users : 4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5594


    Title: 清初女性詞選集研究
    Authors: 陳建男
    Contributors: 林玫儀
    陳建男
    Keywords: 清詞
    詞選
    詞學
    女性文學
    典律
    Date: 2005
    Issue Date: 2009-09-18 15:25:33 (UTC+8)
    Abstract:   詞選研究是很具開發潛力的空白之地,詞選批評研究之視野是多元的,透過詞選批評可以逆證編選者的詞學觀、審美品味,又可透過選本中之評語了解編選者之詞學觀,以及當時作家間的交遊情形,亦可從詞選傳播現象了解群眾的消費取向。此外,更可以從詞選編輯做詞史、詞學史的橫向詮讀。
      尤其地域詞選和女性詞選為清代所特別獨有。女性詞選的研究一直非常匱乏,其實女性詞選所涉及的層面十分廣袤,從女性本身個體、群體交遊到家族間的詩詞唱和來往,是一個同心圓關係,不斷拓展出去,尤其在明清女性文學蓬勃發展之下,女性詩詞創作是最大宗,詞又是較為溫婉柔媚,適合抒情的文類,女性詞與女性詞選的發展應可互為參照;其次,女性創作與家族間的關係,甚至與地域詞學的關係又密不可分,如當地學風對女性創作的讚揚或褒貶,都可能影響創作風氣與風格。
      清代女性詞選研究之必要性在於其「文學史性評價」和「社會性評價」,如果以前的文學史是一種減法的建構,只擷取撰寫者認為「重要的」,那當代重新建構文學史時,應該要用加法的視野,去看那些被忽視(而非被淘汰)的作品或現象。
      本論文並非要去「證明」男性或女性編選的詞選集是否有何不同,而是整理文本、分析文本,去「說明」這些女性詞選呈現出什麼。因此本論文嘗試詳細整理此一文學史中空白的處女地,並試圖從清初詞選與女性詞選的定量分析,探討女性詞選中典律與性別差異等相關論題。
    Reference: 一、專書
    (一)總集、選集、別集
    (明)朱元亮輯注校正,(明)張夢徵彙選摹相,《青樓韻語》,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80年。
    (明)陳子龍等著,陳立校點,《雲間三子新詩合稿 幽蘭草 倡和詩餘》,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
    (明)陳子龍著,《安雅堂稿》,臺北:偉文圖書出版社有限公司,1977年。
    (明)葉紹袁原編,冀勤輯校,《午夢堂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清)孔尚任著,徐振貴輯校註評,《孔尚任全集輯校註評》,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
    (清)尤侗,《尤太史西堂全集三種六十一卷附湘中草六卷》,收於《四庫禁燬書叢刊》第129冊。
    (清)王端淑編,《名媛詩緯初編》四十二卷,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清康熙六年清音室刊本。
    (清)王端淑編,《名媛詩緯初編》四十二卷,國家圖書館藏清康熙間清音室刊本。
    (清)朱彝尊、汪森編,孟斐標校,《詞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清)沈辰垣等,《御選歷代詩餘附篋中詞、廣篋中詞》,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清)沈時棟編,《古今詞選》,臺北:台灣東方書店,1956年。
    (清)沈時棟編,《古今詞選》十二卷,國家圖書館藏康熙五十五年(1716)瘦吟樓刊本。
    (清)佟世南編,《東白堂詞選初集》十五卷附〈詞論〉一卷,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詞曲類」,第424冊。
    (清)周銘編,《林下詞選》十四卷,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第二冊。
    (清)周銘編,《林下詞選》十四卷,收於《續修四庫全書》,集部「詞類」,第1729冊。
    (清)周銘編,《林下詞選》十四卷,國家圖書館藏康熙十年寧靜堂刊本。
    (清)周銘編,《林下詞選》四卷,收於《明詞彙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清)周銘編,《松陵絕妙詞選》四卷附《華胥語業》一卷,康熙十一年刊本。
    (清)季嫻編,《閨秀集初編》四卷,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總集類」,第414冊。
    (清)徐乃昌編,《小檀欒室彙刻閨秀詞》,臺北:富之江出版社,1997年。
    (清)徐乃昌編,《小檀欒室彙刻閨秀詞一百零二種附閨秀詞鈔》,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傅斯年圖書館藏清光緒二十一至二十二年南陵徐氏刊本。
    (清)徐樹敏、錢岳編,《眾香詞》,國家圖書館藏民國二十二年(1933)上海大東書局影印董氏誦芬室重校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刊本
    (清)徐樹敏、錢岳編,《眾香詞》,臺北:富之江出版社,1997年。
    (清)徐樹敏、錢岳編,《眾香詞》四卷,國家圖書館藏清海陽程氏彤雲軒藍格鈔本。
    (清)納蘭性德,《通志堂集》,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第247冊。
    (清)納蘭性德、顧貞觀編,《今詞初集》二卷,收於《續修四庫全書》,集部「詞類」,第1729冊。
    (清)納蘭性德撰,趙秀亭、馮統一箋校,《飲水詞箋校》,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清)陳維崧編,冒襄補,《婦人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百部叢書集成》影印《海山仙館叢書》。
    (清)陸進、俞士彪編,《西陵詞選》八卷附《西陵宦遊詞選》一卷,南京圖書館藏康熙十四年刻本。
    (清)惲珠編,《國朝閨秀正始集》二十卷附錄一卷補遺一卷,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清道光十一年(1831)紅香館刻本。
    (清)鄒祇謨、王士禛編,《倚聲初集》二十卷〈前編〉四卷,收於《續修四庫全書》,集部「詞類」,第1729冊。
    (清)蔣景祁編,《瑤華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清)錢煐、戈元穎、錢士賁、陳謀道合輯,《柳洲詞選》六卷,北京圖書館藏康熙十六年刻本。
    (清)歸淑芬、沈栗、孫蕙媛、沈貞永編,《古今名媛百花詩餘》,杭州市圖書館藏清康熙二十四年刊本。
    (清)聶先、曾王孫輯,《名家詞鈔》不分卷,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第45-46冊。
    (清)聶先、曾王孫輯,《名家詞鈔》五十三卷,浙江圖書館藏清康熙綠蔭堂刻本。
    (清)聶先、曾王孫輯,《百名家詞鈔》一百卷,收於《續修四庫全書》,集部「詞類」,第1722冊。
    (清)蟲天子(張廷華)編,《香豔叢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年。
    (清)顧璟芳、李葵生、胡應宸編,王兆鵬校點,《蘭皋明詞匯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
    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全唐詩(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全清詞》編纂研究室,《全清詞‧順康卷》,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唐圭璋編,《全宋詞》,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唐圭璋編,《全金元詞》,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徐珂,《中國歷代詞選集評》,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臺景印初版。
    徐珂,《清詞選集評》,北京:中國書店,1988年。
    楊家駱主編,《清詞別集百三十四種》,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葉恭綽,《全清詞鈔》,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臺景印初版。
    趙尊嶽,《明詞彙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龍榆生,《近三百年名家詞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新一版。
    龍榆生,《唐宋名家詞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饒宗頤初纂,張璋總纂,《全明詞》,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二)女性文學與女性主義理論
    Chris Weedon著,白曉紅譯,《女性主義實踐與後結構主義理論》,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Gayle Greene、Coppelia Kahn編,陳引馳譯,《女性主義文學批評》,臺北縣:駱駝出版社,1995年。
    Griseida Pollock著,陳香君譯,《視線與差異——陰柔氣質、女性主義與藝術歷史》,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Partricia Ticineto Clough著,夏傳位譯,《女性主義思想:欲望、權力及學術論述》,臺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
    Rosemarie Tong著,刁筱華譯,《女性主義思潮》,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Toril Moi著、陳潔詩譯,《性別/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臺北縣:駱駝出版社,1995年。
    毛文芳,《物.性別.觀看──明末清初文化書寫新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
    毛文芳,《晚明閒賞美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
    王書奴,《中國娼妓史》,北京:團結出版社,2004年。
    向梅林,《超越與陷落——李清照的歷史審理與現代解讀》,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5年。
    李栩鈺,《「午夢堂集」女性作品研究》,臺北:里仁書局,1997年。
    周蕾,《婦女與中國現代性:東西方之間閱讀記》,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林幸謙,《女性主體的祭奠——張愛玲女性主義批評Ⅱ》,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施淑儀,《清代閨閣詩人徵略》,臺北縣:文海出版社,1990年。
    胡文楷,《歷代婦女著作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胡曉真,《才女徹夜未眠——近代中國女性敘事文學的興起》,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唐荷,《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夏曉虹,《晚清女性與近代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孫康宜,《文學的聲音》,臺北:三民書局,2001年。
    孫康宜,《文學經典的挑戰》,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2年。
    孫康宜,《古典與現代的女性闡釋》,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
    孫康宜著,李奭學譯,《陳子龍柳如是詩詞情緣》,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孫康宜著,李奭學譯,《詞與文類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高彥頤(Dorothy Ko)著,李志生譯,《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
    曼恩(Susan Mann)著,楊雅婷譯,《蘭閨寶錄:晚明至盛清時的中國婦女》,臺北縣:左岸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
    曼素恩(Susan Mann)著,定宜庄、顏宜葳譯,《綴珍錄——十八世紀及其前後的中國婦女》,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
    康正果,《風騷與豔情——中國古典詩詞的女性研究》,臺北:雲龍出版社,1991年。
    張宏生編,《明清文學與性別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張京媛主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張岩冰,《女權主義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
    梁乙真編,《清代婦女文學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8年臺二版。
    華瑋,《明清婦女之戲曲創作與批評》,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3年。
    黃嫣梨,《清代四大女詞人——轉型中的清代知識女性》,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2年。
    劉詠聰,《德‧才‧色‧權——論中國古代女性》,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鄧紅梅,《女性詞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年。
    鮑震培,《清代女作家彈詞小說論稿》,天津: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鍾慧玲,《清代女詩人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
    顧燕翎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再版。
    (三)詞學研究
    于翠玲,《朱彝尊「詞綜」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編委會編,《第一屆詞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4年。
    王兆鵬,《唐宋詞史的還原與建構》,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
    王兆鵬,《唐宋詞史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王兆鵬,《詞學史料學》,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朱崇才,《詞話史》,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朱崇才,《詞話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吳熊和,《吳熊和詞學論集》,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年。
    李康化,《明清之際江南詞學思想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
    沈家莊,《宋詞的文化定位》,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林玫儀師主編,《詞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6年。
    林鍾勇,《宋人擇調之翹楚——浣溪沙詞調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金一平,《柳洲詞派》,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2年。
    施議對,《施議對詞學論集:第一卷宋詞正體》,澳門:澳門大學出版中心,1996年。
    孫克強,《清代詞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徐珂,《清代詞學概論》,臺北:廣文書局,1979年。
    張仲謀,《明詞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張宏生,《清代詞學的建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郭鋒,《南宋江湖詞派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4年。
    陳水雲,《清代前中期詞學思想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年。
    陳水雲,《清代詞學發展史論》,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
    陶子珍,《明代詞選研究》,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陶爾夫、劉敬圻,《南宋詞史》,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
    葉嘉瑩,《清詞散論》,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葉嘉瑩,《詞學新詮》,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葉嘉瑩、陳邦炎編,《清詞名家論集》,臺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6年。
    劉尊明,《唐宋詞綜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蔣哲倫、傅蓉蓉,《中國詩學史 詞學卷》,廈門:鷺江出版社,2002年。
    蕭鵬,《群體的選擇──唐宋人選詞與詞選通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龍榆生,《龍榆生詞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謝桃坊,《中國詞學史(修訂本)》,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
    嚴迪昌,《清詞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2版。
    (四)工具書
    吳熊和、嚴迪昌、林玫儀師編,《清詞別集知見目錄彙編──見存書目》,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7年。
    林玫儀師編,《詞學論著總目1902-1992》,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5年。
    施蟄存編,《詞籍序跋萃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柯愈春編,《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年。
    唐圭璋編,《詞話叢編(附索引)》,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二版。
    黃文吉編,《詞學研究書目1912-1992》,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楊廷福、楊同甫編,《明人室名別稱字號索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楊廷福、楊同甫編,《清人室名別稱字號索引(增補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楊忠、李靈年編,《清人別集總目》,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
    (五)史學資料
    (清)王晫,《今世說》,收於《清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清)永瑢、紀昀等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吳修,《昭代名人尺牘小傳》,收於《清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清)李元度纂,《清朝先正事略》,收於《清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清)李桓輯,《國朝耆獻類徵初編》,收於《清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清)張維屏,《國朝詩人徵略初編》,收於《清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清)錢儀吉纂錄,《碑傳集》,收於《清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清)閻湘蕙編輯,(清)張椿齡增訂,《國朝鼎甲徵信錄》,收於《清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吳仲輯,《續詩人徵略》,收於《清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孫靜菴,《明遺民錄》,收於《清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徐珂,《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1984-1986年。
    張其淦撰,祁正注,《明代千遺民詩詠》,收於《清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清國史館原編,《清史列傳》,收於《清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清國史館編,《漢名臣傳》,收於《清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蔡冠洛編纂,《清代七百名人傳》,收於《清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鄧之誠,《清詩紀事初編》,收於《清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六)其他相關著述
    王鍾陵,《文學史新方法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3年。
    古添洪,《不廢中西萬古流——中西抒情詩類及影響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5年。
    何冠彪,《生與死:明季士大夫的抉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年。
    周建渝,《才子佳人小說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東華中文系編,《文學研究的新進路——傳播與接受》,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林慶彰,《明代經學研究論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徐震堮,《世說新語校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再版。
    張伯偉,《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方法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4年。
    華瑋、王璦玲編,《明清戲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籌備處,1998年。
    楊松年,《中國文學批評問題研究論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楊松年,《中國文學評論史編寫問題論析——晚明至盛清詩論之考察》,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鄒雲湖,《中國選本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
    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98年8月版。
    蔡英俊,《中國古典詩論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意在言外」的用言方式與「含蓄」的美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
    蔡鎮楚,《詩話學》,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
    鄭毓瑜,《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臺北:麥田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繆詠禾,《明代出版史稿》,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
    謝國楨,《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饒宗頤,《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卷十二‧詩詞學》,臺北:新文豐圖書出版公司,2003年。
    饒宗頤,《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卷十三‧藝術》,臺北:新文豐圖書出版公司,2003年。
    龔鵬程,《晚明思潮》,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六)文藝、文學相關理論
    Elizabeth Freund著,陳燕谷譯,《讀者反應理論批評》,臺北縣:駱駝出版社,1994年。
    Hans Robert Jauss著,朱立元譯,《審美經驗論》,北京:作家出版社,1993年。
    Hans Robert Jauss著,周寧、金元浦譯,《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
    Harold Bloom著,朱立元、陳克明譯,《比較文學影響論——誤讀圖示》,臺北縣:駱駝出版社,1992年。
    Harold Bloom著,徐文博譯,《影響的焦慮——一種詩歌理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
    Harold Bloom著,高志仁譯,《西方正典》,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
    Jonathan Culler著,陸揚譯,《論解構:結構主義之後的理論與批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Maurice Merleau-Ponty著,楊大春譯,《哲學贊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
    Michael Payne著,李奭學譯,《閱讀理論——拉康、德希達與克麗絲蒂娃導讀》,臺北:書林出版公司,1996年。
    Michel Foucault著,王德威譯,《知識的考掘》,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Michel foucault著,劉北成、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年。
    Michel foucault著,劉北成、楊遠嬰譯,《瘋癲與文明》,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年。
    Michel foucault著,劉北成譯,《臨床醫學的誕生》,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年。
    Michel foucault著、佘碧平譯,《性經驗史(增訂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Robert C.Holub著,董之林譯,《接受美學理論》,臺北縣:駱駝出版社,1994年。
    Robert Escarpit著,王美華、于沛譯,《文學社會學》,安徽:安徽文藝出版社,1987年。
    Robert Escarpit著,葉淑燕譯,《文學社會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Stanley Fish著,文楚安譯,《讀者反應批評: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Thomas S. Kuhn著,程樹德、傅大為、王道還、錢永祥譯,《科學革命的結構》,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二版。
    Tim Cress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
    Walfgang Iser著,周寧、金元浦譯,《閱讀活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
    方漢文,《後現代主義文化心理:拉康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0年。
    朱立元,《接受美學導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
    佛克馬、蟻布思著,俞國強譯,《文學研究與文化參與》,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花建、于沛,《文藝社會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年。
    金元浦,《文學解釋學》,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金元浦,《接受反應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
    梅奎爾,《傅柯》,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瑙曼等著,范大燦編,《作品、文學史與讀者》,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
    樂黛雲、張輝主編,《文化傳遞與文學形象》,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二、單篇論文
    (一)女性文學、女性主義理論等相關研究
    Hélène Cixous著,李家沂譯,〈從潛意識這一幕到歷史的那一景〉,《中外文學》第24卷第1期(1996年4月),頁69-89。
    王力堅,〈清代「閨詞雄音」的二難困境〉,《中華詞學》第3輯(南京:東南大學音像出版社,2002年),頁222-233。
    王細芝,〈論清代閨閣詞人及其創作〉,《中國韻文學刊》2001年第4期,頁63-68。
    任映紅,〈九十年代李清照研究述評〉,《上饒師專學報》第17卷第1期(1997年2月)頁67-72。
    朱崇儀,〈伊希迦黑與她的新文體:另一種(理論)書寫/實踐〉,《中外文學》第24卷第1期(1996年4月),頁40-55。
    朱靖華,〈論李清照詞與蘇東坡影響——兼論「易安體」的特徵〉,《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0年第2期,頁102-106。
    岳毅平,〈李清照詞中的「花」意象〉,《安徽教育學院學報》1997年第2期,頁42-44。
    胡曉真,〈最近西方漢學界婦女文學史研究之評介〉,《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2期(1994年6月),頁271-289。
    唐群,〈清代閨秀詩歌的繁榮及其原因〉,《華夏文化》2002年第4期,頁36-38。
    孫康宜,〈西方性別理論在漢學研究中的運用與創新〉,《臺大歷史學報》第28期(2001年12月),頁157-174。
    孫康宜,〈明清女詩人選集及其採輯策略〉,《中外文學》第23卷第2期(1994年7月),頁27-61。
    孫康宜,〈明清文人的經典觀和女性觀〉,《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4年第6期,頁151-156。
    孫敏娟,〈女性聲音的被閱讀——《名媛詩歸》〉,收於《風華初現——國立東華大學第一屆全國中文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02年),頁167-185。
    康正果,〈重新認識明清才女〉,《中外文學》第22卷第6期(1993年11月),頁121-131。
    張毅,〈徐燦《拙政園詩集》初探〉,《龍岩師專學報》第22卷第1期(2004年2月),頁70-71。
    張毅,〈歷人間滄桑 望雲卷雲舒--清初女詞人徐燦生平考〉,《龍岩師專學報》第18卷第1期(2000年3月),頁11-13。
    連文萍,〈詩史可有女性的位置?——以兩部明代詩話為論述中心〉,《漢學研究》第17卷第1期(1999年6月),頁177-200。
    郭廷禮,〈明清女性文學的繁榮及其主要特徵〉,《文學遺產》2002年第6期,頁68-78。
    陳水雲,〈20世紀清代女性詞研究〉,《婦女研究論叢》2004年第1期(2004年1月),頁67-72。
    黃筱慧,〈女性、陰性論述與書寫的誕生〉,《哲學雜誌》第33期(2000年8月),頁51-60。
    黃衛總,〈國難與士人的性別焦慮——從明亡之後有關貞節烈女的話語說起〉,收於王璦玲主編,《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文學篇》(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年),頁385-412。
    趙雪沛,〈關於女詞人徐燦生卒年及晚年生活考辨〉,《文學遺產》2004年第3期,頁95-100。
    劉毓秀,〈走出「唯一」,流向「非一」:從佛洛伊德到依蕊格萊〉,《中外文學》第24卷第1期(1996年4月),頁8-39。
    蔡瑜,〈試論《名媛詩歸》的選評觀〉,收於羅久蓉、呂妙芬主編:《無聲之聲Ⅲ:近代中國的婦女與文化(1600-1950)》(臺北:中央研究院近史所,2003年)頁1-48。
    鄧魁英,〈李清照的「易安體」及其在詞史上的地位〉,《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95年第3期,頁1-10。
    蕭嫣嫣,〈我書故我在——論西蘇的陰性書寫〉,《中外文學》第24卷第1期(1996年4月),頁56-68。
    蕭嫣嫣,〈典律或大炮?——女性主義之評析〉,《中外文學》第21卷第2期(1992年7月),頁112-130。
    魏愛蓮(Ellen Widmer)著,劉裘蒂譯:〈十七世紀中國才女的書信世界〉,《中外文學》第22卷第6期(1993年11月),頁55-81。
    (二)選本與典律
    Hazard Adams著,曾珍珍譯,〈經典:文學的準則/權力的準則〉,《中外文學》第23卷第2期(1994年7月),頁6-26。
    Pauline Yu. “Poems in Their Place:Collections and Canons in Early Chinese Literature,”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50.1(1990):163-196.
    Pauline Yu. “Song Lyrics and the Canon:A Look at Anthologies of Tz’u,”in Pauline Yu(eds), Voice of the Song Lyric in Chin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4), pp.70-103
    周英雄,〈必讀經典、主體性、比較文學〉,《中外文學》第21卷第2期(1992年7月),頁4-18
    林玫儀師,〈《古今名媛百花詩餘》校錄〉,《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5卷第3期(2005年9月),頁169-246。
    林玫儀師,〈王端淑詩論之評析——兼論其選詩標準〉,《九州學刊》第6卷第2期(1994年7月),頁47-62。
    侯雅文,〈論朱祖謀《宋詞三百首》所建構的「宋詞史及其在清代宋詞典律史上的意義」〉,《第十五屆詩學會議——詞學研討會會議論文集初稿》(彰化:彰化師範大學,2006年5月27日),頁189-213。
    施蟄存,〈歷代詞選集敘錄(一)〉,《詞學》第一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1年),頁276-287。
    施蟄存,〈歷代詞選集敘錄(二)〉,《詞學》第二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3年),頁226-240。
    施蟄存,〈歷代詞選集敘錄(三)〉,《詞學》第三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5年),頁273-280。
    施蟄存,〈歷代詞選集敘錄(四)〉,《詞學》第四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頁242-255。
    施蟄存,〈歷代詞選集敘錄(五)〉,《詞學》第五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頁255-267。
    施蟄存,〈歷代詞選集敘錄(六)〉,《詞學》第六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年),頁215-227。
    張錦忠,〈他者的典律:典律性與非裔美國女性論述〉,《中外文學》第21卷第2期(1992年7月),頁93-111。
    許經田,〈典律、共同論述與多元社會〉,《中外文學》第21卷第2期(1992年7月),頁19-34。
    陳水雲,〈評康熙時期的選詞標準〉,《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1期,頁83-87。
    陳水雲,〈論清代詞選的編纂及其意義〉,《滄州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18卷第1期(2002年3月),頁15-18。
    陳昭瑛,〈霸權與典律:葛蘭西的文化理論〉,《中外文學》第21卷第2期(1992年7月),頁54-92。
    曾純純,〈清初詞選在詞學上之重要性〉,《精鍾學報》第3期(1995年6月),頁67-71。
    蔡振興,〈典律/權力/知識〉,《中外文學》第21卷第2期(1992年7月),頁35-53。
    鄭毓瑜,〈文學典律與文化論述——中古文論中的兩種「原道」觀〉,《漢學研究》第18卷第2期(2000年12月),頁285-318。
    鄭騫,〈三十家詞選序目〉,收於《景午叢編》上編(臺北:中華書局,1972年),頁170-172。
    顏崑陽,〈論「典範模習」在文學史建構上的「漣漪效用」與「鍊接效用」〉,收於《建構與反思——中國文學史的探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頁787-835。
    (三)傳播、接受
    王佩琴,〈明清通俗小說的發展特質與發展傾向:從印刷出版的技術與市場談起〉,《書目季刊》第35卷第3期(2001年12月),頁17-31。
    沈津,〈明代坊刻圖書之流通與價格〉,《國家圖書館館刊》85年第1期(1996年6月),頁101-118。
    林玫儀師,〈清代詞籍評點敘例〉,收於章培恆、王靖宇主編《中國文學評點研究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頁129-155。
    侯雅文,〈論晚清常州詞派對「清詞史」的解釋取向〉,收於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主編《第七屆清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2002年),頁477-508。該文後刊於《淡江中文學報》第13期(2005年12月),頁183-222。
    柯慶明,〈文學傳播與接受的一些理論思考〉,收於東華大學中文系編:《文學研究的新進路——傳播與接受》(臺北:洪葉文化是業有限公司,2004年),頁1-21。
    馬耀民,〈作者、正文、讀者——巴赫汀的「對話論」〉,收於呂正惠主編,《文學的後設思考》(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頁50-77。
    陳國球,〈文學結構的生成、演化與接受——伏迪契卡的文學史理論〉,《中外文學》第15卷第8期(1987年1月),頁64-96。
    陳學文,〈論明清江南流動圖書市場〉,《浙江學刊》1998年第6期,頁107-111。
    楊玉成,〈小眾讀者:康熙時期的文學傳播與文學批評〉,《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十九期(2001年9月),頁55-108。
    楊玉成,〈邊緣閱讀:晚明竟陵派的邊緣閱讀〉,2003年9月19日中研院文哲所專題演講講稿,頁1-59。
    (四)其他相關研究
    王鴻泰,〈迷路的詩——明代士人的習詩情緣與人生選擇〉,《中央研究院近代研究史集刊》第50期(2005年12月),頁1-54。
    王鴻泰,〈閒情雅致——明清間文人的生活經營與品賞文化〉,《故宮學術季刊》第22卷1期(2004年9月),頁69-97。
    江寶釵,〈錯愛——我對「理論重要嗎?」的一些看法〉,《文訊》243期(2006年1月),頁35-37。
    李新燦,〈才子佳人小說研究綜述〉,《雲南社會科學》2005年第2期,頁126-131。
    林玫儀師,〈《支機集》完帙之發現及其相關問題〉,《詞學》第十五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頁62-112。
    林玫儀師,〈清詞研究芻議〉,《中國文哲通訊》第四卷第三期(1994年9月),頁62-66。
    林玫儀師,〈韻律分析在宋詞研究上之意義〉,《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六期(1995年3月),頁57-172。
    張宏生,〈明清之際的詞譜反思與詞風演進〉,收於《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5年第8期(2005年8月),頁116-122。
    陳水雲,〈最近二十年港臺及海外地區的清詞研究〉,《書目季刊》第38卷第2期(2004年9月),頁1-21。
    陳建男,〈黃燮清詞論及其詞作探析〉(未刊稿),發表於臺大中文所《中國文學研究》第二十一期暨第十四屆論文發表會,2005年9月24-25日。
    董雁,〈明清才子佳人小說的情愛文化視界〉,《陝西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報》第22卷第2期(2005年6月),頁66-69。
    顏崑陽,〈從「言意位差」論先秦至六朝「興」義的演變〉,《清華學報》新28卷第2期(1998年6月),頁143-172。
    三、學位論文
    王秋文,《明代女詞人群體關係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王萌,《禁錮的靈魂與掙扎的慧心——晚明至民初女性創作主體意識的萌發》,開封:河南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3年。
    沈婉華,《徐燦「拙政園詩餘」研究》,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谷輝之,《西陵詞派研究》,杭州:杭州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1997年。
    官廷森,《晚明世說體著作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侯雅文,《常州詞派構成與變遷析論》,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許玉薇,《明清文人的才女觀——以《西青散記》與賀雙卿為例之研究》,南投縣: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詹千慧,《雲間詞人與雲間詞派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劉少雄,《宋代詞選集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1151002
    94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1151002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51002101.pdf40KbAdobe PDF2877View/Open
    51002102.pdf84KbAdobe PDF21102View/Open
    51002103.pdf285KbAdobe PDF21525View/Open
    51002104.pdf475KbAdobe PDF23987View/Open
    51002105.pdf557KbAdobe PDF22818View/Open
    51002106.pdf489KbAdobe PDF22576View/Open
    51002107.pdf596KbAdobe PDF22590View/Open
    51002108.pdf372KbAdobe PDF21551View/Open
    51002109.pdf302KbAdobe PDF21561View/Open
    51002110.pdf274KbAdobe PDF21771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