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822/144841 (79%)
Visitors : 51828597      Online Users : 594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35588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5588


    Title: 宋代「詩學盛唐」觀念的形成與內涵
    Authors: 陳英傑
    Chen, Ing-jie
    Contributors: 黃景進
    陳英傑
    Chen, Ing-jie
    Keywords: 宋代詩學
    詩學盛唐
    盛唐詩
    晚唐詩
    江西詩
    Date: 2004
    Issue Date: 2009-09-18 15:24:39 (UTC+8)
    Abstract: 今日一般人談「唐詩」,自然免不了要提起「盛唐詩」,並以它為「唐詩」的典範或代表。推溯這個普遍看法的源頭,一般研治文學史的人均能輕易指出,乃是受明代前、後七子「詩必盛唐」(或「近體必盛唐」)觀念很強的影響。再往上推溯,很多人都認為嚴羽《滄浪詩話》是明人觀念的源頭。換言之,今人熟知的崇效「盛唐詩」的觀念,乃是由嚴羽肇其耑,明人承之而發揚光大,影響迄今。
    這固然無可厚非,因為從明人的詩論,確可看出《滄浪詩話》的影響。然則,能不能從嚴羽再往上推溯?委實令人感到一片模糊。學界將「詩學盛唐」觀念推溯到南宋嚴羽的同時,卻不免忽略:除了嚴羽,或在嚴羽之前,有沒有其他人也標榜「盛唐詩」?因此,學界對於嚴羽「詩學盛唐」觀念的理解,是即源頭、即完成的。而事實上,任何一種思想觀念,幾無平地特起、瞬時完成,其「完成型態」固然值得多方關注,但這個觀念是怎麼被提出的?如何由細微漸趨壯大?毋寧也是非常值得探討的議題。
    更緊要的是,「盛唐詩」是一個相當後起的概念,其產生還大大後於「晚唐詩」;而且起初「盛唐詩」的指涉時段並不止是今人熟知的開元、天寶年間;甚至有一段不短的時期,許多宋人所講的「唐詩」並不以「盛唐詩」為代表,而偏重在「晚唐詩」。凡此都和今人早已定型的觀念有明顯的落差。因此,「盛唐詩」如何逐漸取代「晚唐詩」而成為「唐詩」的代表?如何被人們標舉出來?自然非常值得深究。
    而這也就是「詩學盛唐」觀念如何形成的問題。如果僅侷限在嚴羽詩論,以之為崇效盛唐詩的鼻祖,非但難以發現這個重要問題;即使察覺,恐亦無法處理。本論文就是試圖探討、解決上述的疑問,以期細緻地探索宋代「詩學盛唐」觀念如何逐漸被人注意、標舉,最終成為唐詩的英華、近體的典範。
    Reference: 徵引書目
    說明:
    一、本書目以正文和附註中徵引或述及者為限。
    二、本書目分為古籍、今人專書、論文集論文、期刊論文、學位論文、外文翻譯著作。
    三、古籍分為經、史、子、集四部。集部較多,再細分為總集、別集、詩文評三類。
    四、古籍依著作時代排序,同書之不同注疏板本,使相附近,以明學術源流。外文翻譯著作依作者姓氏英文字母排序;餘依作者姓名筆畫排序,以便檢索。
    一、古籍
    (一)經部
    毛亨傳,鄭玄箋,孔穎達疏:《毛詩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初版13刷,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
    朱熹:《詩集傳》(台北:正中書局,1974年)
    程樹德集釋:《論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焦循:《孟子正義》(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孫希旦集解:《禮記集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6年)
    鄭樵:《六經奧論》(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許慎著,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12刷)
    周德清:《中原音韻》(台北:學海出版社,1996年)
    (二)史部
    劉向集錄:《戰國策》(台北:九思出版有限公司,1978年)
    班固:《新校本漢書并附編二種》(台北:鼎文書局,1986年)
    范曄:《新校本後漢書并附編十三種》(台北:鼎文書局,1981年)
    房玄齡:《新校本晉書并附編六種》(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
    沈約:《新校本宋書附索引》(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
    蕭子顯:《南齊書》(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令狐德棻:《周書》(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魏徵:《隋書》(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劉昫等:《新校本新唐書附索引》(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
    宋祁、歐陽修等:《新校本新唐書附索引》(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
    脫脫等:《新校本宋史并附編三種》(台北:鼎文書局,1978年)
    張廷玉等:《新校本明史并附編六種》(台北:鼎文書局,1982年)
    畢沅:《新校續資治通鑑》(台北:世界書局,1974年1月再版)
    辛文房著,傅璇琮主編:《唐才子傳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3刷)
    永瑢、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8月7刷)
    (三)子部
    陳鼓應註譯:《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3月三次修訂版)
    郭慶藩集釋:《莊子集釋》(台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
    揚雄著,朱榮智校注:《法言》(台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0年)
    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台北:正中書局,1962年)
    葉適:《習學記言序目》(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李清馥撰:《閩中理學淵源考》(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大正新脩大藏經》(台北:世樺印刷企業有限公司,1998年)
    釋覺岸:《釋氏稽古略》,《大正新脩大藏經》(台北:世樺印刷企業有限公司,1998年)
    克勤:《佛果圜悟禪師碧巖錄》,《大正新脩大藏經》(台北:世樺印刷企業有限公司,1998年)
    宗杲:《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大正新脩大藏經》(台北:世樺印刷企業有限公司,1998年)
    劉義慶編,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8月3刷)
    李肇:《唐國史補》(台北:世界書局,1962年)
    孫光憲:《北夢瑣言》(台北:源流出版社,1983年)
    王讜:《唐語林》(台北:世界書局,1962年)
    田況:《儒林公議》(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1939年)
    宋祁:《宋景文公筆記》,吳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僧文瑩:《湘山野錄》,《宋元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沈括:《夢溪筆談》(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明覆刊宋乾道二年本)
    江休復:《江鄰幾雜誌》,《宋元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趙令畤:《侯鯖錄》,《宋元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洪邁:《容齋隨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陸游:《老學庵筆記》,《宋元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費袞:《梁溪漫志》,《宋元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陳世崇:《隨隱漫錄》,《宋元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吳子良:《荊溪林下偶談》(台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寶顏堂秘笈》本)
    劉壎:《隱居通義》(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
    袁參坡:《庭幃雜錄》(台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學海類編》本)
    王士禛:《香祖筆記》(台北:廣文書局,1968年)
    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張懷瓘:《書議》,華正人編:《歷代書法論文選》(台北:華正書局,1984年)
    朱長文:《續書斷》,華正人編:《歷代書法論文選》(台北:華正書局,1984年)
    佚名:《宣和書譜》(台北:世界書局,1988年5月6版)
    楊慎:《墨池瑣錄》(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四)集部.總集類
    董誥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3刷)
    姚鉉編:《唐文粹》(台北:世界書局,1972年)
    清聖祖敕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6刷)
    傅璇琮編:《唐人選唐詩新編》(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周弼編,釋圓至注:《箋註唐賢三體詩法》(台北:廣文書局,1972年)
    楊士弘:《唐音》(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微縮膠捲,元至正四年刊本配補明刊本)
    高棅:《唐詩品彙》(台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王夫之撰,王學太校點:《唐詩評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
    顧有孝:《唐詩英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6年)
    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全宋文》(成都:巴蜀書社,1988年)
    呂祖謙編:《宋文鑑》(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傅璇琮等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
    陳增杰點校:《永嘉四靈詩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
    陳起編:《江湖小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陳起編:《江湖後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陳起編:《南宋群賢小集》(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縮影室,1981年,臨安府棚北大街睦親坊陳解元書舖刊行本)
    陳衍編,曹旭校點:《宋詩精華錄》(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錢鍾書:《宋詩選註》(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0年,增訂本)
    方回編著,李慶甲集評:《瀛奎律髓彙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顧嗣立:《元詩選》(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2刷)
    (五)集部.別集類
    謝朓著,曹融南校注:《謝宣城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陳子昂:《陳拾遺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李白著,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7月7刷)
    王維著,陳鐵民校注:《王維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杜甫著,楊倫編輯、箋注:《杜詩鏡銓》(台北:華正書局,2000年2月版)
    ──著,趙次公注,林繼中輯校:《杜詩趙次公先後解輯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元稹:《元稹集》(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白居易著,顧學頡校點:《白居易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1月6刷)
    韓愈著,錢仲聯集釋:《韓昌黎詩繫年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8月2刷)
    ──著,馬其昶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2刷)
    賈島著,李建崑校注:《賈島詩集校注》(台北:里仁書局,2002年)
    許渾著,羅時進箋證:《丁卯集箋證》(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黃滔:《黃御史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齊己:《白蓮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四部叢刊正編》本)
    梅堯臣著,朱東潤校注:《梅堯臣集編年校注》(台北:源流出版社,1983年)
    歐陽修著,李逸安點校:《歐陽修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石介:《徂徠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王安石著,秦克、鞏軍標點:《王安石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著,李雁湖箋註,劉須溪評點:《箋註王荊文公詩》(台北:廣文書局,1971年)
    蘇軾著,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7月北京5刷)
    李之儀:《姑溪居士全集》(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粵雅堂叢書》本)
    秦觀:《淮海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四部叢刊正編》本)
    黃庭堅著,劉琳、李勇先、王蓉貴校點:《黃庭堅全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晁補之:《雞肋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陳師道:《後山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著,任淵注,冒廣生補箋,冒懷辛整理:《後山詩注補箋》(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1月北京2刷)
    楊時:《楊龜山先生全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74年)
    晁說之:《景迂生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呂本中:《東萊詩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陳與義:《陳與義集》(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陸游:《陸放翁全集》(北京:中國書店,1995年5月4刷)
    楊萬里:《誠齋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朱熹:《朱熹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
    樓鑰:《攻媿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葉適:《葉適集》(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
    翁卷:《西巖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姜特立:《梅山續稿》(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袁說友:《東塘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陳元晉:《漁墅類稿》(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包恢:《敝帚稿略》(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戴復古:《石屏詩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四部叢刊續編》本)
    嚴羽著,陳定玉輯校:《嚴羽集》(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
    劉克莊:《後村先生大全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四部叢刊正編》本)
    林希逸著,林式之編:《竹溪鬳齋十一稿續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何夢桂:《潛齋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胡仲弓:《葦航漫遊稿》(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熊禾:《勿軒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歐陽守道:《巽齋文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陳著:《本堂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柴望:《秋堂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方鳳:《存雅堂遺稿》(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林景熙著,陳增杰校注:《林景熙集校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
    汪元量著,孔凡禮輯校:《增訂湖山類稿》(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文天祥:《文文山全集》(台北:世界書局,1962年)
    舒岳祥:《閬風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方回:《桐江集》(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續聚珍版叢書》本)
    ──:《桐江續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郝經:《陵川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劉辰翁:《須溪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戴表元:《剡源集》(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
    劉應時:《頤菴居士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劉將孫:《養吾齋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袁桷:《清容居士集》(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
    周霆震:《石初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楊維楨:《東維子文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四部叢刊初編》本)
    戴良:《九靈山房集》(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
    宋訥:《西隱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高啟:《高太史鳧藻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四部叢刊正編》本)
    朱右:《白雲稿》(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王行:《半軒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蘇伯衡:《蘇平仲文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四部叢刊正編》本)
    李夢陽:《空同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何景明:《大復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錢謙益:《牧齋有學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四部叢刊正編》本)
    袁枚:《袁枚全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六)集部.詩文評類
    陸機著,張少康集釋:《文賦集釋》(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7年)
    劉勰著,范文瀾註:《文心雕龍註》(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北京3刷)
    鍾嶸著,曹旭集注:《詩品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張伯偉編:《全唐五代詩格彙考》(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孟棨:《本事詩》,《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歐陽修:《六一詩話》,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司馬光:《溫公續詩話》,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劉攽:《中山詩話》,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魏泰著,陳應鸞校注:《臨漢隱居詩話校注》(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
    蔡啟:《蔡寬夫詩話》,郭紹虞輯:《宋詩話輯佚》(台北:華正書局,1981年)
    舊題陳師道:《後山詩話》,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王直方:《王直方詩話》,郭紹虞輯:《宋詩話輯佚》(台北:華正書局,1981年)
    范溫:《潛溪詩眼》,郭紹虞輯:《宋詩話輯佚》(台北:華正書局,1981年)
    釋惠洪:《冷齋夜話》,日本五山版,張伯偉編校:《稀見本宋人詩話四種》(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吳可:《藏海詩話》,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呂本中:《童蒙詩訓》,郭紹虞輯:《宋詩話輯佚》(台北:華正書局,1981年)
    呂本中:《紫微詩話》,吳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葉夢得:《石林詩話》,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張戒著,陳應鸞校箋:《歲寒堂詩話校箋》(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
    朱弁:《風月堂詩話》,吳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陳巖肖:《庚溪詩話》,吳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台北:世界書局,1966年4月再版)
    葛立方:《韻語陽秋》,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周紫芝:《竹坡詩話》,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楊萬里:《誠齋詩話》,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舊題尤袤:《全唐詩話》,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台北:里仁書局,1987年)
    劉克莊著,王秀梅點校:《後村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魏慶之:《詩人玉屑》(台北:九思出版有限公司,1978年)
    范晞文:《對床夜語》,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方嶽:《深雪偶談》,吳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俞文豹:《吹劍錄》,吳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佚名:《詩憲》,郭紹虞輯:《宋詩話輯佚》(台北:華正書局,1981年)
    王若虛:《滹南詩話》,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韋居安:《梅磵詩話》,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王構:《修辭鑑衡》(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傅與礪:《詩法源流》,張健:《元代詩法校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揭曼碩:《詩宗正法眼藏》,張健:《元代詩法校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楊載:《詩法家數》,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李東陽:《麓堂詩話》,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謝榛:《四溟詩話》,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胡應麟:《詩藪》(台北:廣文書局,1973年)
    陸時雍:《詩鏡總論》,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胡震亨:《唐音癸籤》(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朱紱:《名家詩法彙編》(台北:廣文書局,1972年)
    吳喬:《圍爐詩話》,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2刷)
    翁方綱:《石洲詩話》,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2刷)
    葉燮:《原詩》,丁福保輯:《清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冒春榮:《葚園詩說》,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2刷)
    薛雪:《一瓢詩話》,丁福保輯:《清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張泰來:《江西詩社宗派圖錄》,丁福保輯:《清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賀裳:《載酒園詩話》,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2刷)
    潘德輿:《養一齋詩話》,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2刷)
    費錫璜:《漢詩總說》,丁福保輯:《清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葉矯然:《龍性堂詩話》,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2刷)
    劉體仁著:《七頌堂詞繹》(台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別下齋叢書》本)
    徐釚著,王百里校箋:《詞苑叢談校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陳衍:《石遺室詩話》(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鄺健行、陳永明、吳淑鈿選編:《韓國詩話中論中國詩資料選粹》(香港:中華書局有限公司,2002年)
    郭紹虞:《中國歷代文論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3月11刷)
    蔡景康:《明代文論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北京1刷)
    陳伯海主編:《唐詩彙評》(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5月2刷)
    陳伯海主編:《歷代唐詩論評選》(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3年)
    二、今人專書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4年)
    方勇:《南宋遺民詩人群體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王明見:《劉克莊與中國詩學》(成都:巴蜀書社,2004年)
    王運熙、楊明:《中國文學批評通史.隋唐五代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王夢鷗:《初唐詩學著述考》(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
    ───:《文學概論》(台北:藝文印書館,1998年11月初版6刷)
    王德明:《中國古代詩歌句法理論的發展》(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白政民:《黃庭堅詩歌研究》(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1年)
    朱易安:《中國詩學史.明代卷》(廈門:鷺江出版社,2002年)
    朱東潤:《中國文學批評史大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吳經熊:《唐詩四季》(台北:洪範書店,2003年7月2版)
    呂肖奐:《宋詩體派論》(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
    宋柏年主編:《中國古典文學在國外》(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4年)
    李元貞:《黃山谷的詩與詩論》(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72年)
    李銳清:《滄浪詩話的詩歌理論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2年)
    李澤厚:《美的歷程》(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初版3刷)
    沈松勤:《唐宋詞社會文化學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年)
    周裕鍇:《中國禪宗與詩歌》(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宋代詩學通論》(成都:巴蜀書社,1997年)
    林湘華:《禪宗與宋代詩學理論》(台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
    邱鳴皋:《陸游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青木正兒著,孟慶文譯:《中國文學思想史》(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5年)
    洪湛侯:《詩經學史》(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胡可先:《中唐政治與文學──以永貞革新為研究中心》(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年)
    ───:《杜甫詩學引論》(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3年)
    胡雲翼:《唐詩研究》(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10月臺7版)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12刷)
    馬積高、黃鈞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
    張伯偉:《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方法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張宏生:《江湖詩派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宋詩:融通與開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張健:《滄浪詩話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初版4刷)
    張智華:《南宋的詩文選本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張瑞君:《楊萬里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張毅:《宋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2刷)
    張靜二:《文氣論詮》(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
    梁昆:《宋詩派別論》(台北:東昇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0年)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3刷)
    莫礪鋒:《江西詩派研究》(濟南:齊魯書社,1986年)
    許總:《唐詩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年3月2刷)
    ──:《宋詩史》(重慶:重慶出版社,1997年)
    郭紹虞:《宋詩話考》(台北:學海出版社,1980年)
    ───:《中國文學批評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年)
    陳文華:《杜甫傳記唐宋資料考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唐詩史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陳伯海:《唐詩學引論》(上海:知識出版社,1988年)
    ───:《嚴羽和滄浪詩話》(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
    ───主編:《唐詩學史稿》(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
    陳國球:《唐詩的傳承──明代復古詩論研究》(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
    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
    陳植鍔:《北宋文化史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陶東風:《文學史哲學》(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曾棗莊:《蘇軾研究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
    程千帆、吳新雷:《兩宋文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2刷)
    黃奕珍:《宋代詩學中的晚唐觀》(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黃景進:《嚴羽及其詩論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
    ───:《意境論的形成──唐代意境論研究》(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
    黃寶華、文師華:《中國詩學史.宋金元卷》(廈門:鷺江出版社,2002年)
    楊文雄:《李白詩歌接受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0年)
    楊義:《李杜詩學》(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
    葉嘉瑩:《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2月2版)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7年6月6刷)
    葛兆光:《禪宗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漢字的魔方──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學札記》(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
    詹杭倫:《金代文學史》(台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
    ───:《方回的唐宋律詩學》(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廖可斌:《明代文學復古運動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褚斌杰:《中國古代文體學》(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4月修訂增補版)
    趙義山、李修生主編:《中國分體文學史.詩歌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1998年8月版)
    劉開揚:《唐詩通論》(成都:巴蜀書社,1999年)
    劉德重、張寅彭:《詩話概說》(台北:學海出版社,1993年)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台北:大安出版社,1995年初版3刷)
    ───:《中國古典詩論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意在言外」的用言方式與「含蓄」的美典》(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
    蔡振念:《杜詩唐宋接受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
    蔡瑜:《高棅詩學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90年)
    蔡鎮楚:《中國詩話史》(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8年)
    魯文忠:《中國美學之旅──從遠古到清末古典美學的發展歷程》(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0年)
    蕭華榮:《中國詩學思想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蕭麗華:《元詩之社會性與藝術性研究》(台北:國家出版社,1998年)
    賴賢宗:《意境美學與詮釋學》(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3年)
    錢志熙:《黃庭堅詩學體系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錢鍾書:《管錐編》(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1月2版7刷)
    ───:《談藝錄》(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2刷)
    謝佩芬:《北宋詩學中「寫意」課題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98年)
    羅時進:《唐詩演進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
    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台北:明倫出版社,不著出版年月)
    顧易生、蔣凡、劉明今:《中國文學批評通史.宋金元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龔鵬程:《江西詩社宗派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
    ───:《詩史本色與妙悟》(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三、論文集論文
    卞孝萱:〈劉禹錫與江西詩派〉,霍松林編:《全國唐詩討論會論文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頁281-306。
    王更生:〈《文心雕龍》的經學思想〉,張少康編:《文心雕龍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頁185-210。
    王運熙:〈《河嶽英靈集》的編集年代和選詩標準〉,《當代學者自選文庫:王運熙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頁400。
    王夢鷗:〈漢魏六朝文體變遷之一考察〉,《傳統文學論衡》(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7年),頁67-130。
    ───:〈王昌齡生平及其詩論──王昌齡被殺之謎試解〉,《古典文學論探索》(台北:正中書局,1990年),頁259-294。
    ───:〈嚴羽以禪喻詩試解〉,《古典文學論探索》(台北:正中書局,1990年),頁373-394。
    王錫九:〈金詩學唐的歷程〉,傅璇琮主編:《唐代文學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9輯,頁811-82。
    朱東潤:〈滄浪詩話參證〉,輯入《中國文學批評家與文學批評》(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5月再版),上冊,頁265-294。
    ───:〈述方回詩評〉,黃永武、張高評編:《宋詩論文選輯》(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88年),冊2,頁483-504。
    何寄澎:〈從美學風格典範之變易論元和詩歌的文學史意義〉,《典範的遞承:中國古典詩文論叢》(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頁25-52。
    余英時:〈古代知識階層的興起與發展〉,《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年11月初版6刷),頁1-92。
    呂正惠:〈中國文學形式與抒情傳統〉,《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台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頁181。
    宋民:〈中國古代書法美學歷史的三個階段〉,《二十世紀書法研究叢書.審美語境篇》(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頁258-280。
    周益忠:〈再談宋詩的分期及其標準〉,張高評主編:《宋代文學研究叢刊》,創刊號,頁145-158。
    周勛初:〈劉勰的兩個夢〉,《文史探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頁116-122。
    周興陸:〈從《滄浪詩話》「於詩用健字不得」考辨嚴羽評杜甫〉,徐中玉、郭豫適編:《古代文學理論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20輯,頁163-170。
    林新樵:〈略論嚴羽《滄浪吟》〉,福建師範大學中文系編:《嚴羽學術研究論文選》(廈門:鷺江出版社,1987年),頁340-355。
    林毓生:〈一個培育博士的獨特機構:「芝加哥大學社會思想委員會」──兼論為甚麼要精讀原典?〉,《思想與人物》(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頁293-306。
    胡曉明:〈尚意的詩學與宋代人文精神〉,張高評編:《宋詩綜論叢編》(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頁359-387。
    孫克寬:〈元方回詩與其詩論〉,《蒙古漢軍及漢文化研究》(台北:文星書局,1958年),冊三,頁507-532。
    徐復觀:〈宋詩特徵試論〉,《中國文學論集續篇》(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再版),頁23-68。
    ───:〈釋詩的比興──重新奠定中國詩的欣賞基礎〉,《中國文學論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12月5版3刷),頁91-117。
    袁行霈:〈陶淵明與晉宋之際的政治風雲〉,《陶淵明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頁78-108。
    張伯偉:〈禪學與宋代論詩詩〉,《禪與詩學》(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頁107-142。
    張宏生:〈元祐詩風的形成及其特徵〉,張高評主編:《宋代文學研究叢刊》(高雄:麗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創刊號,頁183-199。
    張高評:〈從「會通化成」論宋詩之新變與價值〉,《會通化成與宋代詩學》(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出版組,2000年),頁1-53。
    張健:〈張戒詩論研究〉,《文學批評論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頁1-56。
    許總:〈宋詩宗杜新論〉,《杜詩學發微》(南京:南京出版社,1989年),頁25-40。
    陳世驤:〈中國的抒情傳統〉,《陳世驤文存》(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頁1-6。
    ───:〈中國詩字之原始觀念試論〉,《陳世驤文存》(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頁7-24。
    ───:〈原興:兼論中國文學的特質〉,《陳世驤文存》(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頁142-178。
    陳尚君:〈杜詩早期流傳考〉,《唐代文學叢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頁306-337。
    陳國球:〈文學結構的生成、演化與接受〉,《鏡花水月──文學理論批評論文集》(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頁127-165。
    ───:〈論鏡花水月──一個詩論象喻的考察〉,《鏡花水月──文學理論批評論文集》(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頁1-12。
    曾棗莊:〈論宋人對杜詩的態度〉,張高評編:《宋詩綜論叢編》(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219-237。
    費君清:〈永嘉四靈的興起與南宋詩風的轉變〉,張高評主編:《宋代文學研究叢刊》(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第6期,頁199-215。
    黃啟方:〈論方回之詩學〉,《兩宋文史論叢》(台北:學海出版社,1985年),頁541-613。
    黃景進:〈黃山谷的學古論〉,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編:《宋代文學與思想》(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頁259-287。
    ───:〈唐代意境論初探──以王昌齡、皎然、司空圖為主〉,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編:《文學與美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第二集,頁143-167。
    ───:〈詩之妙可解?不可解?──明清文學批評問題之一〉,呂正惠、蔡英俊主編:《中國文學批評》(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第1集,頁1-45。
    ───:〈從韓愈、孟郊的文學思想看中唐險怪詩派的兩種風格〉,陳平原、陳國球主編:《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第2輯,頁142-164。
    ───:〈從宋人論「意」與「語」看宋詩特色之形成──以梅堯臣、蘇軾、黃庭堅為中心〉,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所編:《第一屆宋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頁63-90。
    ───:〈換骨、中的、活法、飽參──江西詩派理論研究〉,張高評主編:《宋代文學研究叢刊》(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第3期,頁47-69。
    楊勝寬:〈宋代蜀人論杜〉,《杜學與蘇學》(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頁72-85。
    ───:〈南宋杜學片論〉,《杜學與蘇學》(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頁86-102。
    ───:〈唐宋人所體認的杜甫精神〉,《杜學與蘇學》(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頁52-71。
    葉維廉:〈無言獨化:道家美學論要〉,《飲之太和──葉維廉文學論文二集》(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0年),頁235-261。
    葛曉音:〈王維.神韻說.南宗畫──兼論唐代以後中國詩畫藝術標準的演變〉,《漢唐文學的嬗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6月2刷),頁275-296。
    鄧仕樑:〈滄浪詩話試論〉,《唐宋詩風──詩歌的傳統與新變》(台北:臺灣書店,1998年),頁191-198。
    錢穆:〈讀文選〉,《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76年),冊3,頁97-133。
    繆鉞:〈論宋詩〉,黃永武、張高評編:《宋詩論文選輯》(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88年),冊1,頁3-18。
    簡恩定:〈杜詩在唐宋兩代地位之探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編:《語文、情性、義理:中國文學的多層面探討國際會議論文集》(台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1996年),頁269-282。
    簡錦松:〈從一個新觀點試論北宋詩〉,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編:《宋代文學與思想》(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頁389-419。
    顏崑陽:〈論詩歌文化中的「託喻」觀念──以《文心雕龍.比興篇》為討論起點〉,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編:《第三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頁211-253。
    羅聯添:〈唐代三條文學資料考辨〉,《唐代文學論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下冊,頁313-320。
    ───:〈唐代文學史兩個問題探討〉,《唐代文學論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下冊,頁262-272。
    饒宗頤:〈杜甫與唐詩〉,吳宏一、呂正惠編:《中國古典文學論文精選叢刊.詩歌類》(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0年),頁174-188。
    龔鵬程:〈宋詩與宋文化──我對宋詩研究的基本看法〉,《文學批評的視野》(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頁361-386。
    ───:〈知性的反省──宋詩的基本風貌〉,蔡英俊主編:《意象的流變》(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年4月6版3刷),頁261-316。
    ───:〈南北曲爭霸記〉,陳國球、王宏志、陳清僑編:《書寫文學的過去──文學史的思考》(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頁253-302。
    ───:〈從杜甫、韓愈到宋詩的形成〉,《唐代思潮》(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1年),下冊,頁653-679。
    四、期刊論文
    丁放、傅繼業:〈試論以方回為代表的元代正統詩學〉,《安徽教育學院學報》,1994年第4期,頁15-18。
    尹楚彬:〈咸、乾士風與豔情詩風〉,《文學遺產》,2002年第6期,頁23-37。
    文師華:〈元代詩壇宗唐的理論傾向〉,《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3期,2000年7月,頁81-86。
    朱金城、朱易安:〈試論《詩源辨體》的價值及其與《滄浪詩話》的關係〉,《文學遺產》,1983年第4期,頁117-127。
    吳承學:〈關於唐詩分期的幾個問題〉,《文學遺產》,1989年第3期,頁100-104。
    李知文:〈論賈島在唐詩發展史的地位〉,《文學遺產》,1989年第5期,頁79-86。
    狄寶心:〈金與南宋詩壇棄宋宗唐的同中之異及成因〉,《文學遺產》,2004年第6期,頁87-95。
    周裕鍇:〈蘇軾黃庭堅詩歌理論之比較〉,《文學評論》,1983年第4期,頁88-97。
    ───:〈中國古典詩歌的三種審美範型〉,《學術月刊》,1989年第9期,頁40-47。
    林繼中:〈杜詩與宋人詩歌價值觀〉,《文學遺產》,1990年第1期,頁91-97。
    施惟達:〈嚴羽《滄浪詩話》的理論結構〉,《思想戰線》,1985年第3期,頁55-62。
    倪其心:〈關於唐詩的分期〉,《文學遺產》,1986年第4期,頁9-19。
    孫映逵、劉方喜、沙先一:〈唐詩流派品匯導論〉,《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2期,頁68-82。
    馬東瑤:〈論北宋慶曆詩人對杜詩的發現與繼承〉,《杜甫研究學刊》,2001年第1期,頁62-73。
    馬興榮:〈四靈詩述評〉,《文學遺產》,1987年第2期,頁83-89。
    張健:〈《滄浪詩話》非嚴羽所編──《滄浪詩話》成書問題考辨〉,《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4期,頁70-85。
    張健:〈由文藝史的分期談到四唐說的沿革〉,《暢流》, 第34卷第11期,1967年1月,頁16-17。
    莫礪鋒:〈論陸游對晚唐詩的態度〉,《文學遺產》,1991年第4期,頁78-87。
    ───:〈論楊萬里詩風的轉變過程〉,《求索》,2001年第4期,頁105-110。
    陳植鍔:〈宋詩的分期及其標準〉,《文學遺產》,1986年第4期,頁20-29。
    陳新璋:〈歐陽修的唐詩觀及其影響〉,《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1期,頁65。
    陳鐵民:〈試論唐代的詩壇中心及其作用〉,袁行霈主編:《國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8卷,頁1-30。
    黃景進:〈論黃山谷所謂「無一字無來處」──兼論「點鐵成金」與「奪胎換骨」〉,《中華學苑》,第38期,1989年4月,頁155-190。
    黃進德:〈暢諸與暢當〉,《文學遺產》,1981年第1期,頁87-90。
    葛兆光:〈從四靈詩說到南宋晚唐詩風〉,《文學遺產》,1984年第4期,頁76-87。
    趙敏、崔霞:〈論永嘉四靈對晚唐詩風的選擇〉,《嘉應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4期,2003年8月,頁44-47。
    顏崑陽:〈論唐代「集體意識詩用」的社會文化行為現象──建構「中國詩用學」初論〉,《東華人文學報》,第1期,1999年7月,頁43-68。
    五、學位論文
    安昭炫:《永嘉四靈的「唐詩」學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吉廣輿:《宋初九僧詩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兵界勇:《韓文「載道」與「去陳言」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呂光華:《今存十種唐人選唐詩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李貞慧:《蘇軾「意」、「法」觀與其古「文」創作發展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李嘉瑜:《元代唐詩學》(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林郁迢:《南宋士人思維中的南朝影像》(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張蜀蕙:《書寫與文類──以韓愈詮釋為中心探究北宋書寫觀》(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0年)
    許清雲:《方虛谷之詩及其詩學》(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2年)
    蓋琦紓:《蘇門與元祐文化》(台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2年)
    蔡瑜:《宋代唐詩學》(台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
    五、外文翻譯著作
    Charles Darwin(達爾文)著,葉篤莊、周建人、方宗熙譯:《物種起源》(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
    T. S. Eliot(艾略特):〈傳統和個人的才能〉,杜國清譯:《艾略特文學評論集》(台北:田園出版社,1969年),頁3-20。
    Susanne K. Langer(蘇珊.郎格)著,劉大基等人譯:《情感與形式》(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1年)
    Stephen Owen(宇文所安)著,王柏華、陶慶梅譯:《中國文論:英譯與評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Stephen Owen(宇文所安)著,田曉菲譯:〈苦吟的詩學〉,《他山的石頭記──宇文所安自選集》(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頁192-211。
    A. Sthutz(舒茲)著,盧嵐蘭譯:《舒茲論文集》(台北:久大、桂冠,1992年)
    H. A. Taine(丹納)著,傅雷譯:《藝術哲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2刷)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0151018
    93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0151018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51018101.pdf77KbAdobe PDF21080View/Open
    51018102.pdf126KbAdobe PDF21171View/Open
    51018103.pdf568KbAdobe PDF21919View/Open
    51018104.pdf1515KbAdobe PDF26878View/Open
    51018105.pdf1033KbAdobe PDF23337View/Open
    51018106.pdf1060KbAdobe PDF23150View/Open
    51018107.pdf1099KbAdobe PDF22782View/Open
    51018108.pdf845KbAdobe PDF22451View/Open
    51018109.pdf351KbAdobe PDF22218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