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205/145239 (79%)
Visitors : 52371661      Online Users : 64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35581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5581


    Title: 蔡旨禪及其《旨禪詩畫集》研究
    Authors: 魏秀玲
    Contributors: 黃美娥
    魏秀玲
    Keywords: 台灣文學
    詩畫
    Date: 2004
    Issue Date: 2009-09-18 15:23:30 (UTC+8)
    Abstract: 本論文以旨禪女史及其《旨禪詩畫集》為研究對象,多方蒐集、整理相關
    方志及文獻資料,建構旨禪女史生平概略;繼而解讀《旨禪詩畫集》中詩作、畫作,分析作品內涵及藝術成就。依此,將論文內容分為六章,現略述各章綱領如下:
    首章〈緒論〉:先敘述論文寫作動機、目的,並針對前輩學者研究成果作一
    檢討;其次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困境、研究方法和版本校讎。
    第二章〈蔡旨禪女史的生平〉:因地方方志所載旨禪女史的傳記,僅重點式
    的簡略記錄,加以目前尚未有女史日記傳世,諸多相關事蹟散見報章雜誌,因此,
    就時間歷程的變化,將旨禪女史的生平分成誕生傳說、求學過程、塾師生涯、
    落葉歸根四個階段,加上兩度飄洋過海求學(一次從澎湖到高雄,一次從台中霧
    峰到福建廈門),以及彰化、霧峰與新竹幾地的設帳生涯,除地方方志記載外,
    吾人或可由報章雜誌、詩人詩作中推論詩家當時情懷、感受及經歷,參以文史互
    證的方式,歸納、分析、構建女史的生平。
    第三章〈《旨禪詩畫集》詩作探析〉:旨禪女史傳世的漢詩五百八十二首,本
    章先就詩作內容分類,分成「抒情言志」、「詠物寄懷」、「說佛參禪」、「人情酬答」
    以及「其他」五大類,其中「說佛參禪」一類應與旨禪女史特殊的身份-齋女有
    關,此類詩作並不常見於同時期女詩人作品中。其次探究詩作的內在意識,歸納
    有「生活情緒的標記」、「不俗人格的表述」和「女性意識的自覺」三個方向,前
    二者是古典詩具備的興觀群怨的功用,與傳統詩作的創作意識並無二異,然從中
    可見旨禪女史嫻熟流暢的詩采;後者則因女史本身身份而發,深具詩家個人色
    彩。繼而分析詩作的藝術技巧,發現其可見「詩人畫家身分的應用摭取」與「動
    植物意象的寄興託諭」兩大技巧的使用,是傑出詩人與畫家的旨禪女史,善於使
    用色彩字和以平日作畫經驗入詩,此等藝術技巧的應用展現乃奠基在詩人畫家雙
    重身份的基礎上;另外,又從慣用動植物意象的寄興託諭技巧中,見出女史既出
    世又入世的生活實踐及自立奮發、悠遊自得的生命觀。第四節探討女史詩作的藝
    術特色,首先歸納出詩作中的風格營造,以「清空沖淡」為大宗;再與日治時期
    漢詩詩人常用的諷諭隱誨的象徵技巧相較,此種表達方式,旨禪女史較少使用,
    反而多是「直抒白描的坦率無晦」,是女史個性使然,而齋女繡佛參禪的身份亦
    是原因之一;另外,其寫作特色還具備了「出世入世的交融自得」。
    第四章〈《旨禪詩畫集》書畫探析〉:旨禪女史有「詩書畫三絕」之譽,本章
    擬從「書畫」分析驗證之,先論書法,再探畫作。畫作部分,首先歸納其內容,
    有花鳥、人物、山水三類,花鳥類計有三十餘幅,數量過半,與閨秀畫家常見的
    題材無異,此處可見女史的女性特質,其中,老虎、水牛等大型動物的作品,威
    風凜凜、栩栩如生之勢,則不見於一般閨秀畫家;人物和山水類有十餘幅,或畫
    放鶴人歸雪滿舟、李白斗酒詩百篇,與閨秀畫家常以家人為題有異。最後綜合分
    析女史書畫風格,書法以行草見長,繪畫不刻意追求物象的工麗,無閨閣柔弱之
    態,藉筆墨寄託清高節操,旨禪女史的書畫一如其人矣!
    第五章 〈《旨禪詩畫集》詩畫的交互指涉〉:首先針對文人氣質的養成討論,女史除了承襲自漢儒文化的薰陶,所顯現的古典傳統文人詩畫風格外,其詩畫中亦呈顯了女性自主的風貌,從漢儒文化、傳統古典的制約中跳脫而出,此等背景正是形塑《旨禪詩畫集》中不凡成就的重要原因。其次就藝術層面探索,發現旨禪女史的詩與畫具「詩畫合一」的特質,正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少數直接題於畫作的詩,對於畫境有相得益彰之效;多數寫景描物之詩亦具畫境之妙,詩與畫-兩種不同的藝術創作,在旨禪女史筆下是悠遊相通的。最後再從詩畫內在意涵探究旨禪女史詩畫間的交互指涉,掌握女史詩畫意境互通的面向。
    第六章〈結論〉:本文透過蔡旨禪女史生平的建構,以及《旨禪詩畫集》的深入探析,期盼能重新定位「詩書畫三絕的澎湖第一才女」-兼有女兒、塾師、詩人、畫家、齋女的身份,尤其不靠庇蔭、自立更生,才華洋溢、詩畫創作質與量豐富可觀的形象,相較於同時期女詩人毫不遜色,甚至深具獨特性。另,留鴻軒女弟子以詩文聞名者不在少數,如蔡月華、蔡錦雲等,故留鴻軒女弟子群作品以及與其他男性弟子的互動探析,猶有研究價值。
    Reference: 一、史地類著作(依作者姓氏或編著機關之筆畫排序。下同)
    (一)澎湖方志及澎湖相關著作
    呂順安主編《澎湖縣鄉土史料-馬公市耆老口述歷史座談會》,南投市:台灣省
    文獻委員會,1994年。
    林豪《澎湖廳志》,台北市:台灣銀行,台灣文獻叢刊第164種,1963年。
    高啟進《西瀛人物志》,澎湖縣:澎湖縣立文化中心,1999年6月。
    張默予編纂、顏其碩、莊東撰述《澎湖縣誌•人物志》,澎湖縣:澎湖縣文獻委員會,1972年7月。
    陳耀明編著《澎湖的廟神》,澎湖縣:澎湖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6月。
    鍾靈、郭志成編纂、莊東撰述《澎湖縣誌•文化志》,澎湖縣:澎湖縣文獻委員會,1978年7月。
    陳知青撰《澎湖縣誌•教育志》,澎湖縣:澎湖縣文獻委員會,1973年3月。
    澎湖縣政府編《臺灣光復四十週年澎湖專輯》,臺灣光復四十週年澎湖專輯編輯
    委員會,1985年10月25日。
    蔡平立《馬公市志》,澎湖縣馬公市:馬公市公所,1984年5月。
    鄭紹裘《懷古述舊話澎湖》,澎湖縣:澎湖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6月。
    (二)其他
    連橫《臺灣通史》,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年3月。
    張永堂總編纂《新竹市志•藝文志》,新竹市:新竹市政府,1997年12月。
    黃耀能總纂、尹德民編纂《續修高雄市誌•人物志》,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
    會,1997年6月。
    《戰國策校注》卷四〈齊策〉,《四部叢刊正編》,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年。
    二、詩文集
    丁福保訂《清詩話》,台北市:藝文印書館,1970年。
    《詩毛氏學•國風十五•七月》(上),台北市:廣文書局,1982年。
    石中英《芸香閣儷玉吟草》,台北縣板橋市:龍文出版社,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
    第二輯第20冊,1992年。
    林欽賜編《瀛洲詩集》,台北市:光明社,1933年2月。
    周定山編《臺灣擊缽詩選》,台北市:詩文之友社,1936年。
    紀昀撰、孫致中等校點《紀曉嵐文集》(一),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3月一版二刷。
    高雄市政府編《高雄市詩人聯誼會十週年紀念詩集》,高雄市:高雄市詩人聯誼
    會,1989年12月。
    高雄市文獻委員會編《高雄市古今詩詞選》,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83年6月。
    連橫 a:《臺灣詩乘》,台北市:文海出版社,1978年。
    b:《臺灣詩薈》,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年。
    寇培深著、鄭文惠主編《寇培深詩聯集》,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2001年初版。
    陳漢光《臺灣詩錄》,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4年。
    彭國棟《廣臺灣詩乘》,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6年4月。
    張李德和《琳瑯山閣吟草》,台北縣板橋市:龍文出版社,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
    第一輯第20冊,1992年。
    曾朝枝編 a:《東寧擊缽吟前集》,台北市:青木印刷工廠,1934年3月。
    b:《東寧擊缽吟後集》,台北市:明星堂印刷所,1936年5 月。
    詹雅能、黃美娥編校《聽見樹林頭的詩歌聲-謝景雲.王秋蟾合集》,新竹市:新竹市文化局出版:竹塹文化發行,2004年。
    賴子清《臺海詩珠前編、後編》,作者自印,員林印刷場,1982年。
    蔡旨禪 a:《旨禪詩畫集》,澎湖縣馬公市:澄源堂,1977年。
    b:《旨禪詩畫集》,台北縣板橋市:龍文出版社,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
    第三輯第20冊,2001年。
    《霧峰林家頂厝捐贈手稿LIN045「蔡百禪致林獻堂詩九首」》,國家圖書館館藏影本(標題「蔡百禪」應為「蔡旨禪」之誤)
    《霧峰林家頂厝捐贈手稿LIN041「振玉姪女將歸去賦此贈別(兩首)偶作(一首)》,國家圖書館館藏影本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詩鈔》,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6月。
    三、報章雜誌
    《臺南新報》,1922年9月至1925年4月,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藏。
    《詩報》,1931年5月至1939年8月,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藏。
    《臺灣日日新報》,1924年7月至1935年9月,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藏。
    《臺灣詩報》第5號,1924年6月。
    《南瀛佛教》,1925年2月至1929年3月,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藏。
    《藻香文藝》第四回新年號,1932年1月,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藏。
    《中華詩苑》創刊號,1955年2月,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藏。
    《台灣新聞報》,2002年10月8日,第9版。
    四、近人專著
    (一)文學類
    王立《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原型與流變》,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王國璠、邱勝安《三百年來台灣作家與作品》,高雄市:台灣時報社,1977年。
    王隆生《宋詞的登高意識與境界》,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8年。
    古遠清、孫光萱《詩歌修辭學》,台北市:五南圖書,1997年,初版。
    石韶華《宋代詠茶詩研究》,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6年。
    朱光潛 a:《文藝心理學》,台北市:台灣開明書店,1985年9月重17版。
    b:《西方美學史》下卷,台北市:漢京文化公司,1982年10月。
    何懷碩 a:《創造的狂狷》,台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1998年。
    b:《苦澀的美感》,台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1998年。
    江寶釵《台灣古典詩面面觀》,台北市:巨流,1999年初版。
    江錦玨《詩詞意指透視鏡》,台北市:萬卷樓,2001年初版。
    衣若芬《蘇試題畫文學研究》,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9年。
    任一鳴《中國女性文學的現代衍進》,香港:青文書屋:正港資訊文化總經銷,
    1997年。
    李元洛《詩美學》,臺北市:東大圖書,1900年。
    李元貞《女性詩學-台灣現代女詩人集體研究(1951-2000)》,台北市:女書文
    化,2000年。
    李清筠《時空情境中的自我影像-以阮藉、陸機、陶淵明詩為例》,台北市:文
    津出版社,2000年。
    余光中《從徐霞客到梵谷》,台北市:九歌出版社,1999年12月初版8印。
    吳燕娜編著《中國婦女與文學論文集》,台北縣:稻鄉出版社,1999年。
    宗白華 a:《美學的散步》,台北市:洪範書局,1981年初版。
    b:《美學與意境》,台北市:淑馨出版社,1989年。
    林淑貞《中國詠物詩「詠物言志」析論》,台北市:萬卷樓,2002年。
    林瑞明《台灣文學的本土觀察》,台北市:允晨文化,1996年。
    林明德《文學典範的反思》,台北市:大安出版社,1996年。
    林淑貞《詩詞風格論》,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9年。
    杜松柏 a:《詩與詩學》,台北市:五南圖書,1998年。
    b:《禪學與唐宋詩學》,台北市:黎明文化,1978年。
    松浦友久著、孫昌武、鄭天剛譯《中國詩歌原理》,台北市:洪葉文化,1993年。
    洪順隆《六朝詩論》,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85年。
    周定甫等《詩文鑑賞方法二十講》,台北市:木鐸出版社,1987年7月。
    周慶華《台灣當代文學理論》,台北市:揚智文化,1996年。
    凌欣欣《初唐詩歌中季節之研究》,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7年初版。
    孟悅、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台北市:時報文化,
    1993年。
    張春榮《詩學析論》,台北市:東大圖書,1987年初版。
    姚一葦《藝術的奧秘》,台北市:臺灣開明書店,1968年。
    廖蔚卿《六朝文論》,台北市:聯經出版公司,1978年。
    廖一瑾《台灣詩史》,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初版。
    施懿琳《從沈光文到賴和-台灣古典文學的發展與特色》,高雄市:春暉出版社,2000年。
    施叔青、蔡秀女編《世紀女性、台灣第一》,台北市:麥田,1999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76年9月五版
    許倬雲《求古編》,台北市:聯經,1982年。
    許俊雅 a:《日據時期台灣小說研究》,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初版。
    b:《臺灣文學散論》,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孫昌武《詩與禪》,台北市:東大圖書,1994年。
    孫康宜《古典與現代的女性闡釋》,台北市:聯合文學,1998年。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主編《文學與美學》第二集,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1991年。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中國女性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台
    灣學生書局,1999年。
    郭紹虞主編《中國歷代文學論著精選》,台北市:華正書局,1984年。
    歐麗娟《杜詩意象論》,台北市:里仁書局,1997年12月。
    康有為《廣藝舟雙楫疏證》,台北市:華正書局,1985年2月初版。
    康正果《風騷與豔情-中國古典詩詞的女性研究》,台北縣中和市:雲龍出版社,
    1991年。
    顏元叔《人文學概論》,台北市:臺灣東華書局,1979年2月初版。
    顏崑陽《喜怒哀樂》,台北市:故鄉出版社,1979年。
    萬偉成《中華酒經》,台北市:正中書局,1997年。
    陳昭瑛《臺灣與傳統文化》,台北市:臺灣書店,1999年。
    陳建忠《書寫台灣、台灣書寫:賴和的文學與思想研究》,高雄市:春暉出版社,2004年。
    黃永武 a:《詩與美》,台北市:洪範書局,1985年。
    b:《中國詩學鑑賞篇》,台北市:巨流圖書,1991年。
    c:《中國詩學思想篇》,台北市:巨流圖書,1991年。
    黃清連《酒與中國文化》,台北市:文化建設委員會,1991年。
    黃寶華《黃庭堅評傳》,南京市: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楊家駱主編 a:《蘇軾全集》,台北市:世界書局,1964年。
    b:《宋人題跋》(上),台北市:世界書局,1992年3月4版。
    鄭文惠等《金川詩草百首鑑賞》,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初版。
    孟昭泉《幽默與文化》,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蔡英俊 a:《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台北市:聯經出版公司,1986年。
    b:《興亡千古事-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歷史》,台北市:故鄉出版社,1800
    年。
    c:主編《抒情的境界》,台北市:聯經出版公司,1982年初版。
    蔡明讚《中國書法史新論》,台北市:蕙風堂,1900年。
    蔡宗陽、余崇生主編《中國文學與美學》,台北市:五南圖書,2000年9月初版。
    葉嘉瑩 a:《迦陵談詩二集》,台北市:東大圖書,1985年。
    b:《迦陵論詩叢稿》(上),台北市:桂冠,2000年。
    c:《迦陵論詞叢稿》,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葉連鵬《澎湖文學發展之研究》,澎湖縣馬公市:澎湖縣文化局,2001年。
    鍾慧玲主編《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台北市:里仁書局,1997年。
    鍾慧玲《清代女詩人研究》,台北市:里仁書局,2000年。
    簡恩定、沈謙、吳永猛編著《中國詩書畫》,台北縣蘆洲市:國立空中大學,2000
    年6月初版。
    簡瑛瑛《女兒的儀典-台灣女性心靈與文學/藝術表現》,台北市:女書文化,2000
    年。
    韓廣澤、李岩齡著《中國古代詩歌與節日習俗》,天津市: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
    年12月。
    劉熙載著、龔鵬程撰述《藝概•書概》台北市:金楓出版社,1986年。
    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詩學》,台北市:幼獅,1985年。
    羅中峰《中國傳統文人審美生活方式之研究》,台北市:洪葉文化,2001年。
    譚正璧《中國女性文學史》,天津市: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年重印。
    嚴明、樊琪《中國女性文學的傳統》,台北市:洪葉文化,1999年。
    顧京之整理、葉嘉瑩筆記《顧羨季先生詩詞講記》,台北市:桂冠圖書,1992年11月初版。
    蕭水順《青紅皂白-中國詩歌中的色彩》,台北市:故鄉出版社,1982年9月。
    蕭麗華《唐代詩歌與禪學》,台北市:東大圖書,1997年初版。
    羅門《羅門論文集》,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4月初版。
    龔鵬程《春夏秋冬-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季節》,台北市:故鄉出版社,1982年。
    龔顯宗 a:《台灣文學家列傳》,台南市:南市文化 ,1997年。
    b:《女性文學百家傳》,台南市:真平企業,2001年,初版。
    (二)歷史類
    王詩琅《日本殖民地體制下的台灣》,台北市:眾文,1980年。
    公仲、汪義生《臺灣新文學史初編》,江西省: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8月
    尹章義《臺灣開發史研究》,台北市:聯經出版公司,1989年。
    李又寧、張玉法編:《中國婦女史論文集》,台北市:台灣商務,1988年,初版。
    林獻堂著、許雪姬主編:《灌園先生日記》一至八集,台北市:中研院近代史研所,2000-2004年。
    林吳帖《我的自述》,台中:素貞興慈會,1970年8月。
    林繼文《日本據台末期(1930-1945)戰爭動員體系之研究》,台北縣板橋市:稻鄉出版社,1996年3月。
    陶春芳、蔣永萍主編《中國婦女社會地位概觀》,北京市:中國婦女出版社,1993
    年。
    梁華璜《台灣總督府的「對岸」政策研究-日據時代台閩關係史》,台北縣板橋
    市:稻鄉出版社,2001年。
    陸蓉之《臺灣(當代)女性藝術史》,台北市:藝術家,2002年。
    熊秉真、呂妙芬編《禮教與情慾-前近代中國文化中的後╱現代性》,台北市:中研院近史所,1999年6月。
    楊翠《日據時期台灣婦女解放運動-以《台灣民報》為分析場域(1920~1932)》,
    台北市:時報文化,1993年初版。
    傅錫祺《櫟社沿革志略》,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廖國棟《魏晉詠物賦研究》,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廖一瑾《台灣詩史》,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初版。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市:春暉出版社,1987年。
    鄭永福、呂美頤《近代中國婦女生活》,河南省: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謝里法《日據時代台灣美術運動史》,台北市:藝術家,1992年。
    (三)宗教類
    (日)種讓山著、芝峰法師譯《禪學講話》,台北市:東大圖書,1984年。
    王見川《台灣的齋教與鸞堂》,台北市:南天,1996年初版。
    王見川、江燦騰主編《台灣齋教的歷史觀察與展望》,台北市:新文豐,1994年。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的民間宗教與信仰》,台北縣,博揚文化,2000年。
    釋印順《中國禪宗史》,上海市:上海書店,1992年第一版。
    北京社會科學研究院宗教研究所譯《金剛經;六祖壇經》,台北市:博遠文化出
    版:思楷公司發行,2000年第一版。
    江燦騰《日據時期台灣佛教文化發展史》,台北市:南天,2001年。
    李世偉《日據時代臺灣儒教結社與活動》,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9年6月。
    李世傑《禪宗思想與歷史》,台北市:大乘文化,1978年。
    呂宗力、欒保群編《中國民間諸神》,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竺摩法師鑑定、陳義孝居士編《佛學常見詞彙》,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00年。
    林萬傳編著《先天大道系統研究》,臺南市:靝巨書局,1986年。
    周裕鍇《中國禪宗與詩歌》,高雄市:麗文文化,1994年7月。
    慧能著、丁福保箋註《六祖壇經》,台北市:天華出版社,1979年5月初版。
    吳怡《禪與老莊》,台北市:三民,2003年4月,重印二版一刷。
    《佛光大辭典》,高雄市:佛光山出版社,1989年。
    孫昌武《佛教與中國文學》,台北市:台灣東華書局,1989年。
    張伯偉《禪與詩學》,台北市:揚智文化,1995年初版。
    楊惠南《禪史與禪思》,台北市:東大圖書,1995年。
    陳玲蓉《日據時期神道統治下的台灣宗教政策》,台北市:自立晚報,1992年。
    葛兆光《禪宗與中國文化》,台北市:天宇出版社,1988年。
    鄭志明《台灣民間宗教論集》,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84年。
    (四)美術類
    王琢輯錄《李可染畫論》,台北市:華正書局,1987年2月初版。
    王行恭編《臺灣畫家東洋畫圖錄台展一回∼十回、府展一回∼六回》,私家本,
    承峰美術印刷,無出版年。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美術五千年》第一卷,繪畫編(上),北京市:
    人民美術出版社等五社聯合出版,1991年。
    王世德主編《美學辭典》,台北市:木鐸出版社,1987年12月初版。
    王秀雄《台灣美術發展史論》,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1995年。
    田麗卿《閨秀•時代•陳進》,台北市:雄獅美術,1993年11月。
    云雪梅編著《黃賓虹畫論》,河南省: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版。
    石守謙主編《悠閒靜思-論陳進藝文集》,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1995年。
    成復旺主編《中國美學範疇辭典》,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年。
    朱介英編著《色彩學-色彩計畫&配色》,台北市:美工科技,2001年8月初版。
    李浴《中國美術史綱》,台北市:華正書局,1983年。
    李霖燦《中國美術史稿》,台北市:雄獅美術,2001年11月二版九刷。
    李進發《日據時期臺灣東洋畫發展之研究》,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1993年。
    余崑編《中國畫論類編》台北市:華正書局,1984年。
    劭彥編著《中國繪畫欣賞》,台北市:五南圖書,2002年8月初版。
    吳永猛《禪畫欣賞》,台北市:慧炬,1990年初版。
    林惺獄《台灣美術風雲四十年》,台北市:自立晚報社,1987年10月
    林錫慶編《東寧墨蹟》,東寧墨蹟編纂會:臺灣寫真製版所,1933年5月。
    林佩淳主編《女╱藝╱論-台灣女性藝術文化現象》,台北市:女書文化,1998年。
    金維諾《中國美術史論集》,台北市:明文書局,1984年10月初版。
    高居瀚著、李渝譯《中國繪畫史》,台北市:雄獅美術社,1985年。
    高嶺梅編《張大千畫》,台北市:藝術圖書公司,1988年。
    麻守中、張軍、黃紅華主編《歷代題畫類詩鑒賞寶典•前言》,長春市:時代文藝出版社,1993年。
    梅墨生編著《李可染》,台北市:藝術家,2000年
    陳振濂主編《書法學》,台北市:建宏出版社,1996年5月初版二刷
    雄獅圖書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美術辭典》,台北市:雄獅圖書,1989年。
    楊家駱主編《明清人題跋》(上)(下),台北市:世界書局,1985年。
    潘天壽《潘天壽談藝錄》,台北市:丹青圖書,1987年台一版。
    葛路《中國古代繪畫理論發展史》,台北市:華正書局,1987年。
    黃賓虹、鄧實編《美術叢書》第二集第六輯,,台北市:藝文印書館,1975年
    黃光男 a:《宋代花鳥畫風格之研究》,高雄市:復文圖書,1985年12月初版。
    b:《台灣畫家評述》,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1998年。
    c:《台灣水墨畫作與環境因素之研究》,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1999年。
    葉玉靜主編《台灣美術中的台灣意識》,台北市:雄獅圖書,1994年。
    臺灣教育會編《第九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圖錄》,學租財團發行,昭和10年(1935)
    11月5日。
    鄭昶《中國畫學全史》,台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87年10月台5版。
    詹前裕《中國水墨畫》,台北市:藝術圖書公司,1991年。
    賴瑛瑛等《意象與美學-臺灣女性藝術展》,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展覽組編輯,1998年初版。
    謝里法《日據時代台灣美術運動史》,台北市:藝術家,1992年。
    戴麗珠《詩與畫》,台北市:聯經出版社,1978年。
    蔣勳《美的沈思-中國藝術思想芻論》,台北市:雄獅美術,2003年。
    蕭瑞瓊《島嶼色彩》,台北市:東大圖書,1997年。
    (五)文學批評與女性主義理論類
    王國芳、郭本禹《拉崗》,台北市︰生智文化,1997年8月。
    西蒙•波娃著,楊美惠譯《第二性(第二卷:處境)》台北市:志文,1992年9月初版。
    西蒙•波娃著,楊翠屏譯《第二性(第三卷:正當的主張與邁向解放)》,台北市:志文,1999年4月再版。
    何金蘭《文學社會學》,台北市:桂冠圖書,1989年8月。
    林芳玫等著《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市:女書文化,1996年。
    李美枝《女性心理學》,台北市:大洋出版社,1984年。
    高宣揚編譯《存在主義》,台北市:遠流,1993年9月初版。
    唐荷《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市:揚智文化,2003年2月初版。
    陳鵬翔《主題學研究論文集》,台北市:東大圖書,三民總經銷,1983年。
    陳玉玲《尋找歷史中缺席的女人-女性自傳的主體性研究》,嘉義縣:南華管理
    學院,1998年。
    俞智敏等譯《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台北市:巨流,1995年。
    張小虹《後現代/女人-權力、慾望與性別表演》,台北市:時報文化,1993年。
    張京媛等譯《文學批評術語》,香港:牛津大學,1994年。
    湯林森著、馮建中譯《文化帝國主義》台北市:時報文化,1991年。
    傅佩榮《自我的意義》,台北市: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1995年6月。
    蔡秀女、施叔青等編《世紀女性,台灣第一》,台北市:麥田,1999年。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台北市:女書文化,1999年。
    (六)其他
    周君怡《清心泡壺臺灣茶》,台北市:太雅生活館,2000年。
    陳皎眉《人際關係》,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1997年6月。
    凱西勒著、杜若洲譯《人的哲學》,台北市:審美出版社,1976年。
    殷鼎《理解的命運》,台北市:東大圖書,1990年。
    顏元叔《人文學概論》,台北市:臺灣東華書局,1979年2月初版。
    傅佩榮《自我的意義》,台北市: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1995年6月。
    五、學位論文
    王文顏《臺灣詩社之研究》,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79年。
    江寶釵《論《現代文學》女性小說家:從一個女性經驗的觀點出發》,臺師大國文所博士論文,1994年6月。
    李英華《黃庭堅詠物詩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研所碩士論文,2002年1月。
    吳品賢《日治時期台灣女性古典詩作研究》,臺師大國文所碩士論文,2001年。
    陳明柔《日據時代知識份子的思想風格及其文學表現之研究》,淡江中文所碩士
    論文,1993年。
    陳嘉英《尋找空間的女聲-以臺灣女詩人張李德和、石中英、黃金川為探究對象》,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3年。
    游鑑明《日據時期臺灣的女子教育》,臺師大歷史所博士論文,1987年6月。
    黃美娥《清代臺灣竹塹地區傳統文學研究》,輔仁中文所博士論文,1999年7月。
    黃儀冠《晚明至盛清女性題畫詩研究-以閱讀社群及自我呈現為主》,政治大學
    中文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蔡梅芬《水墨畫的空間思想理論與表現型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2003年。
    趙榮南《日治時期臺灣女性東洋畫家之女性特質論述》,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劉美芳《日治時期東洋畫家的女性題材畫作研究》,臺師大美術所碩士論文,1998
    年。
    六、期刊論文
    丁仁傑〈由臺灣宗教發展史中的基本宗教類型看臺灣當代的新興宗教研究〉,臺灣歷史學會主辦、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協辦「邁向21世紀的臺灣歷史學-反省與開拓研討會」發表論文,2001年6月3日。
    王念恩〈賦、比、興新論〉,《古典文學》第11集,1990年。
    王熙元〈從「以禪喻詩論嚴羽的妙悟說」,《中國學術年刊》第17期,1996年3
    月。
    王秀雄〈日據時代台灣官展的發展與風格探析-兼論其背後的大眾傳播與藝術批
    評〉,《藝術家》第199期,1991年12月。
    方美芬〈博碩士論文中臺灣文學研究取向探討〉,《國家圖書館館刊》第2期,
    1998年12月。
    文成英〈畫意入詩,詩情入畫-論題畫詩的藝術特色〉,《雲南師範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學報》第26卷第6期,1994年12月。
    石叔明〈蘇東坡畫論〉,《故宮文物月刊》第四卷第3期,1986年6月。
    石曉楓〈解嚴後臺灣女作家散文中的性別抒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主編《解嚴以來臺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0年9月初版。
    江燦騰〈從齋姑到比丘尼-臺灣佛教女性出家的百年滄桑〉,《歷史月刊》第105
    期,1996年10月號。
    江寶釵〈《紅樓夢》詩社活動研究-性別文化與遊戲美學的呈現〉,《中正中文學
    術年刊》創刊號,1997年11月。
    何延喆〈從嘉道仕女畫看清後期審美心態文化觀念及畫家境遇之變〉,《藝術家》
    第238期,1995年3月。
    宋河璟〈東洋的「和」思想與書藝美學精神-以中國書藝美學為中心〉,《跨世紀
    書藝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中華書道學會,2000年10
    月。
    宋生貴〈題畫詩的文化底蘊與審美特質〉,《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板)》
    第115期,2000年。
    余珍珠〈關於《紅樓夢》的女性主義論述〉,鄭振偉編《女性與文學:女性主義
    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嶺南學院現代中文文學研究中心,1996年。
    周林生〈長河揚帆,漸入佳境-藝術欣賞淺談〉,《中國名畫賞析Ⅰ魏晉至元代》,
    台北縣:錦繡,2002年。
    沈秋雄〈論江兆申先生詩〉,收入台北市立美術館編輯《江兆申的藝術》,台北市:
    台北市立美術館,1992年。
    杜松柏〈佛禪「法」「悟」對於詩論的影響〉,《興大中文學報》,第4期,1991.01
    李貞德〈傑出女性、性別和歷史研究〉,臺大人口與性別研究中心《婦女與兩性
    研究通訊》第50期,1999年。
    吳曉〈詩的空靈美與空靈境界〉,《國文天地》第17卷11期,2002年4月。
    林柏亭〈中原繪畫與臺灣〉,中華學術院編《中華學術與現代文化﹙五﹚—美術
    論集》,台北市:華岡出版有限公司,1979年。
    林保淳〈俠客與酒〉,林永福、焦桐主編《趕赴繁花盛放的饗宴-飲食文學國際
    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時報文化,1999年。
    林美容、張崑振 a:〈彰化縣齋堂的歷史與現況〉,《彰化文獻》第四期,彰化縣
    文化局,2002年8月。
    b:〈台灣地區齋堂的調查與研究〉,《台灣文獻》第51卷第3
    期,2000年9月。
    吳文星 a:〈日據時代臺灣書房之研究〉,《思與言》第16卷第3期,1978年9
    月。
    b:〈日治時期臺灣的教育與社會流動〉,《臺灣文獻》第51卷第2期,
    2000年6月。
    吳品賢〈花無才思不如伊-澎湖才女蔡旨禪及其詩作探究〉,(《台灣人文》(師
    大)第六號,2001年12月。
    洪順隆〈六朝詠懷題材詩論〉,《漢學研究》第14卷第2期,1996年12月。
    胡巨川 a:〈陳錫如與其《留鴻軒詩文集》〉,《南台文化》第四期,2001年12
    月。
    b:〈陳錫如的澎湖詩文〉,《硓砧石》第二十五期,2001年12月。
    c:〈澎湖縣詩社淺探〉,《硓砧石》第二十六期,2002年3月。
    d:〈旗津吟社叢談〉,《高市文獻》第十五卷第四期,2002年12月。
    洪林鍾〈鳥、菊、酒-略論陶淵明詩歌意境建構及其人格凸現〉,《湖北大學學報》(哲社版)第四期,1993年。
    施逢雨〈「旁通」與「寄託」-兩種解讀詩詞的特殊方法〉,《清華學報》新23
    卷第1期,1993年。
    施懿琳〈南都女詩人石中英《芸香閣儷玉吟草》作品初探〉,《台灣史料研究》第
    15號,2000年6月。
    許俊雅〈日據時期臺灣文學的研究概況〉,《臺灣文學觀察雜誌》第6期,1992年9月。
    陳耀明〈蔡廷蘭-澎湖唯一的進士〉,《臺灣風物》第29卷第4期,1979年12月。
    陳啟佑〈詩的批評與欣賞〉,《中國現代文學理論》第3期,1996年9月。
    陳如月〈月與詩〉,《尋找古典之美-詩詞探藝錄》,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陳葆真〈從空間表現法看南宋小景山水的發展〉,《故宮學術季刊》第13卷第3期,1996年。
    張圍東〈日治時代臺灣的雜誌小史〉,《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第7卷第2期,2001年6月。
    盛清沂〈臺灣省二十三種地方志烈女傳記索引〉,《臺灣文獻》第20卷第3期,1969年。
    傅道彬〈雨:一個古典意象的原型分析〉,《北方論叢》第四期,1993年。
    黃永武〈詠物詩的評價標準〉,《古典文學》第1集,1979年。
    黃志民〈詩社活動現象及其意義〉,《文訊》第18期,1985年6月。
    黃光男〈書法質量美之研究〉,《藝海微瀾》,台北市:允晨文化,1992年。
    黃慶萱〈形象思維與文學〉,《國文學報》(師大)第23期,1994年6月。
    黃美娥〈日治時代臺灣詩社林立的社會考察〉,《臺灣風物》第47卷3期,1997
    年9月。
    黃榮輝 a:〈清初至日據時期澎湖之傳統國畫發展概略〉,《西瀛風物》第二期,
    1997年6月。
    b:〈澎湖「文獻圖」書畫家輯略〉,《商業設計學報》第一期,1997年
    11月。
    楊松年〈溫柔敦厚,詩教也-試論詩情的本質與表達〉,《中外文學》第11卷第
    10期,1983年3月。
    楊學是〈詩畫的晤對與璧合--論題畫詩〉,《綿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0卷第4期,2001年8月。
    陳葆真〈從空間表現法看南宋小景山水的發展〉,《故宮學術季刊》第13卷第3期,1996年。
    廖一瑾〈台灣第一位閨秀詩人黃金川和她的金川詩草〉,《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
    一期,1993年。
    廖雪芳〈爲東洋畫正名-兼介林之助的膠彩畫〉,《雄獅美術》第72期,1977年
    2月。
    潘朝陽〈現象學地理學-存在空間的一個詮釋〉,《中國地理學會會刊》第19期,
    1991年7月。
    蘇振明〈焦慮•創造•歡樂與昇華——米羅藝術的探索與作品解讀〉,《美育》第
    65期,1995年11月。
    鄭毓瑜〈詩歌創作過程的兩種模式-「詩緣情」與「詩言志」〉,《中外文學》,
    第11卷第9期,1984年2
    鄭琳〈禪文學與地域特色月。關聯性的試探〉,《古典文學》第12集,1992年10
    月。
    鄭為〈試論古代花鳥畫的源流及發展〉,《文物月刊》第十期,1963年。
    葉石濤〈日據時代的抗議文學〉,《聯合文學》,第5卷第8期,1989年6月。
    賴子清 a:〈古今臺灣詩文社〉(一),《臺灣文獻》,第10卷第3期,1959年9
    月。
    b:〈古今臺灣詩文社〉(二),《臺灣文獻》,第11卷第3期,1960年9
    月。
    賴明珠 a:〈女性藝術家的角色定位與社會限制--談三、四0年代臺灣樹林黃
    氏姊妹的繪畫活動〉,《藝術家》第233期,1994年10月。
    b:〈才情與認知的落差-論張李德和的才德觀與繪畫創作觀〉,《藝術家》
    第245期,1995年10月。
    c:〈撰寫《臺灣總督府教育機制下的殖民美術》之感言〉,《雄獅美術》
    第307期,1996年9月。
    蔡淵洯〈日據時期臺灣新文化運動中反傳統思想初探〉,《思與言》第26卷1期,1988
    葉連鵬 a:〈誰曰釵裙定志弱-澎湖第一才女蔡旨禪的生平與詩作初探〉,《硓砧石》第二十四期,2001年9月。
    b:〈詩中之彩-從文學色彩學理論觀蔡旨禪古典詩作之用色意涵〉,《硓
    砧石》第二十八期,2002年9月。
    鄧樂群〈鴻雁在中國古典詩詞中的文學意象〉,《中國語文》第七十七卷第五期,
    1995年11月。
    薛永年〈文人畫傳統之創生、內涵與價值〉,《藝術貴族》第40期,1993年4月。
    蔣勳〈肉身行草〉,收入鄒之牧《行草-一齣舞蹈的誕生》,台北縣:木馬文化,2001年12月。
    嚴守智〈開發傳統•拓展新局--張大千、浦心畬、黃君璧三家繪畫成就的意義(上)〉,《故宮學術季刊》第十二卷第三期,1995年。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899120251
    93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89912025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2025101.pdf14KbAdobe PDF2853View/Open
    12025102.pdf87KbAdobe PDF2961View/Open
    12025103.pdf350KbAdobe PDF21584View/Open
    12025104.pdf658KbAdobe PDF23329View/Open
    12025105.pdf1256KbAdobe PDF24716View/Open
    12025106.pdf436KbAdobe PDF21934View/Open
    12025107.pdf317KbAdobe PDF22217View/Open
    12025108.pdf142KbAdobe PDF2996View/Open
    12025109.pdf200KbAdobe PDF21185View/Open
    12025110.pdf225KbAdobe PDF2895View/Open
    12025111.pdf164KbAdobe PDF2899View/Open
    12025112.pdf92KbAdobe PDF2726View/Open
    12025113.pdf85KbAdobe PDF2759View/Open
    12025114.pdf265KbAdobe PDF21557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