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648/144635 (79%)
Visitors : 51665443      Online Users : 46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35574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5574


    Title: 明代宗教戲曲研究
    Authors: 林智莉
    Contributors: 曾永義
    林智莉
    Keywords: 明代戲曲
    宗教劇
    儀式劇
    度脫劇
    教義劇
    神廟劇場
    Date: 2005
    Issue Date: 2009-09-18 15:22:21 (UTC+8)
    Abstract: 本論文的研究動機是想要探討當戲曲與宗教遇合時,對戲曲本身的特質與發展產生什麼影響與變化。因此筆者在緒論討論了戲曲與宗教結合的兩個大前提,即「涵融性」與「同質性」。「涵融性」指以戲曲文本為載體涵融宗教理論而形成「宗教教義劇」;「同質性」指戲曲表演與儀式表演相互取代而形成「宗教儀式劇」。「宗教教義劇」按其教喻功能又可分為「度脫」、「因果報應」、「宗教諷喻」三類;「宗教儀式劇」按其儀式功能又可分為「慶賀」、「薦亡」、「驅邪」三類。各類依其內容與形式而發揮不同的目的與功能。
    宗教戲曲因與宗教活動緊密結合,因此發展出特有的表演型態:包括演出場合的複合性質,演員與觀眾的特殊身份及互動模式,演出劇目的宗教、通俗、娛樂特質,面具、百戲、諧謔的藝術表演,及配合儀式進行的演出程序等,都呈現出有別於一般純戲曲演出的獨特風貌。
    除了外在的儀式氛圍影響戲曲的表演型態外,宗教戲曲,尤其是宗教儀式劇文本本身就充滿儀式性的象徵符碼,這些象徵符碼表現在人物的形象、動作的展演、語言的陳述、及砌末的運用等各方面,大都與某一神靈的信仰、或某一儀式的進行有密切相關,故能藉此象徵性的儀式劇取代儀式的進行。
    經由上述討論宗教劇本內涵、演出目的、演出型態、及文本象徵等戲曲與宗教的關係後,最後總結宗教對戲曲的影響層面包括:帶動戲曲文化普及與保存古老戲曲劇種、擴大戲曲題材內容、豐富戲曲表演藝術、影響戲曲演出型態、及影響地方腔調的產生與流播等。這些影響豐富了戲曲的生命力,也凸顯了宗教在戲曲發展史上的重要性。
    Reference: 一、古籍(按作者年代排序)
    《周禮》,《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初版14刷)。
    《論語》,《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初版14刷)。
    《穆天子傳》,上海古籍出版社編,王根林等校點,《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漢‧司馬遷,《史記》,《二十四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
    漢‧牟融,《牟子理惑論》(高雄:佛光出版社,1996)。
    漢‧宋衷注,清‧雷學淇校輯,《世本(附考證)》,《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據畿輔叢書本影印),第3698冊。
    晉‧施岑,《西山許真君八十五化錄》,《道藏》(上海:上海書店,1996),第六冊。
    晉‧張華,《博物志》,收於上海古籍出版社編,王根林等校點,《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晉‧不著撰者,《太上洞淵神咒經》,《道藏》(上海:上海書店,1996),第6冊。
    宋‧范曄,《後漢書》,《二十四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
    明‧談遷,《國榷》(台北:鼎文書局,1978)。
    明‧鄭之珍,《目連救母勸善戲文》,《中國戲劇研究資料•第1輯‧全明傳奇》(台北:天一出版社,出版年不詳)。
    明‧謝國,《蝴蝶夢》,《中國戲劇研究資料•第1輯•全明傳奇》(台北:天一出版社,1983),第63冊。
    明‧謝肇淛,《五雜俎》,李肇翔等編,《四庫禁書•子部》(北京市:京華出版社,2001年),第10卷。
    明‧蘭陵笑笑生,《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台北:曉園,1990)。
    明‧釋智達,《歸元鏡》,《大藏經補編》(台北市:華宇出版社,1985),第18冊。
    明‧嚴嵩,《嚴氏書畫記》,《古今圖書集成》(台北:鼎文出版社,1977)。
    明‧顧起元撰,譚隸華、陳稼禾點校,《客座贅語》,《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據清光緒三十年(1904)江寧傅春官輯金陵叢刻影印)。
    明‧無名氏,《薛仁貴跨海征東白袍記》,《中國戲劇研究資料•第1輯•全明傳奇》(台北:天一出版社,1983)。
    明‧無名氏,《精忠記》,《六十種曲》(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第1版,1996年第4刷),第2冊。
    梁‧宗懍,《荊楚歲時記》,清‧曹仁虎編,《歲時習俗資料彚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0據明萬曆中繡水沈氏尚白原齋刻本影印)。
    明‧無名氏,《觀世音修行香山記》,《中國戲劇研究資料•第1輯•全明傳奇》(台北:天一出版社,1983),第63冊。
    明‧無名氏,《錄鬼簿續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07第1版,1982.11第4刷),第2冊。
    明‧無名氏,《三教源流聖帝佛祖搜神大全》,王秋桂、李豐楙《中國民間信仰資料彚編》(台北:學生書局,1989)。
    明‧編者不詳,《道法會元》,《道藏》(上海:上海書店,1996年),第二十九冊。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台北:聯經,1986)。
    清‧江恂修、江昱纂,《乾隆清泉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巴蜀書社,2002年據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刻本影印),第37輯,《湖南府縣志輯》。
    清‧李綠園,《歧路燈》(台北:新文豐,1989)。
    清‧李汝珍,《足本鏡花緣》(台北市:世界書局,1974)。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北京:桂冠,1983)。
    明‧金木散人,《鼓掌絶塵》《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年不詳),第34冊。
    梁‧寶唱,《經律異相》,《大正藏》(東京:大正一切經刊行會,1924-1934)。
    清‧玩花主人編輯,錢德蒼續選,《綴白裘》,《善本戲曲叢刊》(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87年據清乾隆四十二年校訂重鐫本影印),第五輯,第58-72冊。
    清‧姚福均,《鑄鼎餘聞》,《藏外道書》(成都市:巴蜀書社,1992年),第18冊。
    清‧黃文暘,《曲海總目提要》(台北:新興書局,1967年)。
    清‧黃伯祿,清‧蔣超凡校,《集說詮真》,王秋桂、李豐楙《中國民間信仰資料彚編》(台北:學生書局,1989),第1輯,第22-24冊。
    清‧陳階,《日涉編》,清‧曹仁虎編,《歲時習俗資料彚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0明萬曆三十九年應城徐養量刊本)。
    清‧張廷玉,《明史》,《二十四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
    清‧董閬石,《蓴鄉贅筆》,《中國近代小說史料彙編》(台北:廣文書局,1979年),第20冊。
    清‧焦 循,《劇說》,《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07第1版,1982.11第4刷),第8冊。
    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57.07第一版,1997.12第三刷)。
    清‧趙 翼,《檐曝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05第一版,1997.12第二刷)。
    後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台北:世界書局,1961)。
    清‧稽璜等奉敕撰,《欽定續通志》(北京:中華書局,1984)。
    清‧蕭智漢撰,《新增月日紀古》,曹仁虎,《歲時習俗資料彚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0清道光十四年星蕭氏聽濤山房刊本)。
    民國‧趙爾巽撰,楊家駱校,《楊校標點本清史稿》(台北市:鼎文出版社,1981)。
    二、中文專書(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一)戲劇、小說、神話類
    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安徽卷》(北京:中國ISDN中心,1993)。
    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江西卷》(北京:中國ISDN中心,1998)。
    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海南卷》(北京:中國ISDN中心,1998)。
    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湖南卷》(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
    北齊‧魏收,《魏書》,《二十四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
    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山西卷》(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
    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四川卷》(北京:中國ISDN中心,1995)。
    王國維,《宋元戲曲考》,《王國維戲曲論文集──宋元戲曲考及其它》(台北:里仁,1993)。
    ───,《古劇角色考》,《王國維戲曲論文集──宋元戲曲考及其它》(台北:里仁,1993)。
    王曉傳,《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
    王安祈,《明代傳奇之劇場及其藝術》(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
    王秋桂、沈福馨,《貴州安順地戲調查報告》(台北:施合鄭基金會,1994)。
    王季烈,《孤本元明雜劇提要》,《人人文庫》(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田仲一成著,雲貴彬、于允譯,《中國戲劇史》(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
    ────,《中國的宗族與戲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唐‧魏徵等,《隋書》,《二十四史》(台北:中華書局,1997)。
    包筠雅著,杜正貞、張林譯,《功過格──明清社會的道德秩序》(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曲六乙、錢茀,《中國儺文化通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3)。
    朱建明校訂、張思賢編輯,《皖南高腔目連卷》(台北:施合鄭基金會,1998)。
    吳梅,《中國戲曲概論》(台北:學海出版社,1979)。
    吳光耀,《西方演劇史論稿》(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2)。
    車文明,《二十世紀戲曲文物的發現與曲學研究》(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
    青木正兒著、王吉廬譯,《中國近世戲曲史》,《大學叢書》(台北:學生商務印書館,1965)。
    茆耕茹,《安徽目連戲資料集》(台北:施合鄭基金會,1997)。
    周育德,《中國戲曲文化》(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5)。
    胡萬川,《鍾馗神話與小說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
    後蜀‧杜光庭,《墉城集仙錄》,《道藏》(上海:上海書店,1996),第18冊。
    胡天成,《四川省接龍陽戲接龍端公戲之二──接龍慶壇》(台北: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95)。
    倪彩霞,《道教儀式與戲劇表演形態研究》(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2005)。
    侯玉山口述、劉東升整理,《優孟衣冠八十年》(北京:寶文堂書店,1988)。
    流沙,《明代南戲聲腔源流考辨》(台北:施合鄭基金會,1998)。
    高戈平,《國劇臉譜藝術論述篇》(台北:書泉,1993)。
    容世誠,《戲曲人類學初探──儀式、劇場與社群》(台北:麥田出版,1997)。
    袁珂,《中國神話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
    郝譽翔,《民間目連戲中庶民文化之探討──以宗教、道德與小戲為核心》(台北:文史哲,1998)。
    庹修明,《中國儺戲、儺文化專輯》(台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91)。
    黃殿祺,《中國戲曲臉譜》(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1)。
    宋‧朱熹著,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
    許子漢,《元雜劇聯套研究──以關目排場為論述基礎》(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
    陸萼庭,《崑劇演出史稿(修訂本)》(台北:國家,2002)。
    傅惜華,《明代雜劇全目》(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
    ───,《明代傳奇全目》(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
    曾永義,《明雜劇概論》(台北:學海,1979)。
    ───,《詩歌與戲曲》(台北:聯經,1988)。
    ───,《論說戲曲》(台北:聯經出版社,1997)。
    程孟輝,《西方悲劇學說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
    游宗蓉,《元明雜劇之比較研究──以題材為核心之探討》(台北:學海,1999)。
    楊啟孝,《中國儺戲儺文化資料匯編》(台北:施合鄭基金會,1993)。
    宋‧宋綬、宋敏求編,司義祖校點,《宋大詔令集》(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詹石窗,《道教與戲劇》(厦門:厦門大學出版社,2004)。
    蔡欣欣,《雜技與戲曲發展之研究──從先秦角觝到元代雜劇》(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廖 奔,《宋元戲曲文物與民俗》(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9)。
    ───,《中國古代劇場史》(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
    魯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
    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台北:莊嚴出版社,1991)。
    劉禺生,《世載堂雜憶》(北京:中華書局,1997)。
    劉禎,《中國民間目連文化》(成都:巴蜀書社,1997)。
    錢南揚,《戲文概論》(台北:里仁,2000)。
    顧樸光,《中國面具史》(貴州:貴州民族出版社,1996)。
    宋‧李昉等,《太平御覽》,《四部叢刊‧三編‧子部》(台北:商務印書館,1975)。
    (二)宗教、民俗類
    王秋桂資料提供,《繪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台北:聯經出版社,1980年第1版,1985年第3刷)。
    太史文著、侯旭東譯,《幽靈的節日──中國中世紀的信仰與生活》(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任繼愈,《中國道教史》(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1)。
    任繼愈編,《道藏提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牟鍾鑒、張踐,《中國宗教通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李遠國,《神霄雷法──道教神霄派沿革與思想》(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克里斯蒂安‧喬基姆,《中國的宗教精神》(北京:中國華僑出版公司,1991)。
    克利福德‧格爾茲著,納日碧力戈等譯,《文化的解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卿希泰,《中國道教思想史綱》(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
    ────,《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09初版,1995.08第6刷)。
    馬書田,《華夏諸神.俗神卷》(台北:雲龍出版社,1993)。
    黃芝崗,《中國的水神》(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
    郭朋,《明清佛教》(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
    葛兆光,《禪宗與中國文化》(台北:天宇出版社,1988)。
    澤田瑞穗,《地獄變》(東京:株式會社平河出版社,1991)。
    釋聖嚴,《戒律學綱要》(台北:東初出版社,1991)。
    ───,《明末中國佛教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88)。
    三、學位論文(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林智莉,《現存元人宗教劇研究》(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
    柯香君,《明代宗教雜劇之研究》(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文苑英華》(北京:中華書局,1966)。
    陳芳英,《目連救母故事之演進》(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78)。
    郝譽翔,《儺:中國儀式戲劇之研究》(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8)。
    賴慧玲,《明傳奇中宗教角色研究》(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
    四、期刊論文(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二階堂善弘,〈通俗小說裡元帥神之形象〉,李豐楙、廖肇亨主編,《聖傳與詩禪:中國文學與宗教論集》(台北:中國文哲所,即將出版)。
    小川環樹作,張桐生譯, 〈中國魏晉以後(三世紀以降)的仙鄉故事〉,《中國古典小說論集》(台北:幼獅文化,1977),第1輯。
    于君方著、釋自衎譯,〈魚藍提向風前賣與誰?〉,《香光莊嚴》第61期(2000.03)。
    王福才,〈沁水縣下格碑村聖王行宮元碑及賽戲考〉,《民俗曲藝》第107、108期(1997.05)。
    王兆乾,〈儀式性戲劇與觀賞性戲劇〉,《民俗曲藝》第130期,2001.03。
    王璦玲,〈晚明清初戲曲審美意識中情理觀之轉化及其意義〉,《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9期,2001.09。
    宋‧沈括,胡道靜校注,《新校正夢溪筆談》(北京:中華書局,1959)。
    王家祐、袁志鴻,〈四川青城山文化〉,收於朱越利主編,《中國道教宮觀文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
    王安祈,〈再論明代折子戲〉,《明代戲曲五論──附明傳奇鈎沈集目》(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
    毛禮鎂,〈弋陽腔目連戲〉,《民俗曲藝》第78期,1992.07。
    ───,〈江西宗教戲曲《目連救母》研究〉,《民俗曲藝》第131期,2001.05。
    石海波、羅勇,〈儺戲的源流及其在貴州的傳播與發展〉,《儺戲論文選》(貴州:民族出版社,1987)。
    江燦騰,〈晚明佛教叢林衰微原因析論〉,《諦觀》71期,1992.10。
    江亞玉,〈由形象特徵之演變談二郎神〉,《小說戲曲研究.第一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8)。
    朱恆夫,〈目連變文、目連戲與唐僧取經故事之關係〉,《目連戲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
    何翠萍,〈人類學研究民間戲曲的意義〉,《民俗曲藝》第30期,1984。
    何新,〈龍的研究〉,王孝廉主編,《神與神話》(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8年)。
    宋‧孟元老著、嚴文儒注譯,《新譯東京夢華錄》(台北:三民書局,2004)。
    杜學德,〈河北省武安市固義村的祭神儀式和對戲賽戲演出〉,《民俗曲藝》第125期,2000.05。
    邱坤良,〈中國劇場「天官賜福」之研究〉,《中央研究院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民俗與文化組》(台北:中央研究院,1989)。
    ───,〈「中國劇場之儀式劇目」研究初稿〉,《民俗曲藝》第39期,1986.01。
    沈福馨,〈安順地戲的形成和發展〉,《民俗曲藝》第63期(1990.01)。
    ───,〈安順市蔡官屯村《薛丁山征西》地戲團的「開場」儀式〉,《貴州安順地戲調查報告集》(台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94)。
    ───,〈貴州安順陶關《三國演義》地戲團的掃場和封箱儀式〉,《貴州安順地戲調查報告集》(台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94)。
    沈惠如,〈中國古典戲曲中的「翻案補恨」思想〉,《小說戲曲研究‧第二集》(台北:聯經,1989)。
    宋光宇,〈中國地獄罪報觀念的形成〉,《台灣省立博物館年刊》第26卷,1983.12。
    吳秀玲, 〈泉州打城戲初探〉,《民俗曲藝》第139期,2003.03。
    吳承學、李光摩,〈晚明心態與晚明習氣〉,《文學遺產》第6期(1997)。
    宋‧吳自牧,《夢粱錄》,《東京夢華錄(外四種)》(台北:大立出版社,民1980)。
    李平,〈目連戲與青陽腔淵源淺說〉,《民俗曲藝》第81期(1993.01)。
    李懷蓀,〈辰河戲《目連》初探〉,《民俗曲藝》第62期(1989.11)。
    ───,〈古老戲曲的「活化石」──辰河高腔目連戲探索〉,《民俗曲藝》第78期,1992.07。
    ───,〈辰河目連戲神事活動闡述〉,《民俗曲藝》第78期,1992.07。
    ───,〈湘西的土地神和祭賽〉,《民俗曲藝》第102期,1996.07。
    李亦園,〈說儀式〉,《宗教與神話論集》(台北:立緒文化,1998)。
    ───,〈和諧與超越──中國傳統儀式戲劇的雙重展演意涵〉,《民俗曲藝》第128期,2000.11。
    李天生、田素蘭,〈賽社祭禮與樂戶伎樂〉,《民俗曲藝》第115期,1998.09。
    李豐楙,〈鍾馗與儺禮及其戲劇〉,《民俗曲藝》第39期(1986.01)。
    ───,〈漢武內傳研究──漢武內傳的著成及其衍變〉,《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86)。
    宋‧周密,《武林舊事》,《東京夢華錄(外四種)》(台北:大立出版社,民1980)。
    ───,〈許遜傳說的形成與衍變──以六朝至唐為主的考察〉,收於《許遜與薩守堅──鄧志謨道教小說研究》(台北:台灣學生,1997)。
    ───,〈嚴肅與遊戲:道教三元齋與唐代節俗〉,鍾彩均主編,《傳承與創新: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十周年紀念論文集》(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9)。
    ───,〈許遜與吳猛:一個「常與非常」觀點下的人物形象〉,收入李豐楙、廖肇亨主編:《聖傳與詩禪:中國文學與宗教論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即將出版)。
    林慶熙,〈福建莆仙戲「目連」考〉,《民俗曲藝》第78期,1992.07。
    林智莉,〈誠齋雜劇的歷史定位──以宗教劇的承繼、創新與影響為討論〉,《民俗曲藝》第145期,2004.09。
    妹尾達彥,〈河東鹽池的池神廟與鹽專賣制度〉,《第二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下冊。
    胡可立,〈「月明和尚度柳翠」表演雛型及其演變〉,《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0卷第1期,1977.01。
    胡天成,〈端公戲:民俗與戲劇結合的一種戲劇型態〉,《民俗曲藝》第81期,1993.01。
    侯紹莊,〈德江儺堂戲源流試探〉,《儺戲論文選》(貴州:民族出版社,1987)。
    徐宏圖,〈浙江的地方戲與宗教儀式〉,《民俗曲藝》第131期,2001.05。
    宋‧周密,《乾淳歲時記》,清‧曹仁虎編,《歲時習俗資料彙編》(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0年清順治宛委山堂刊重較說郛本) 。
    徐立強,〈「梁皇懺」初探〉,《中華佛學研究》第2期(1998)。
    容肇祖,〈二郎神考〉,《中國民間傳說論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94)。
    康保成,〈從驅儺者巫到戲劇脚色「淨」〉,《儺戲藝術源流》(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韓愈《送窮文》與驅儺、祀灶風俗〉,《儺戲藝術源流》(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對二郎神信仰的文化闡釋〉,《儺戲藝術源流》(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柴劍虹,〈敦煌寫卷中的《曲子還京洛》及其句式〉,《文學遺產》1985年第1期。
    高登智,〈雲嶺高原話儺戲〉,《雲南儺戲儺文化論集》(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
    庹修明,〈古樸的戲劇,有趣的面具──貴州省德江土家族地區的儺堂戲〉,《儺戲論文選》(貴州:民族出版社,1987)。
    ───,〈貴州黔東北民族地區的儺戲群〉,《中國儺戲、儺文化專輯》(上)(台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91年)。
    麻國鈞,〈元儺與元劇〉,《戲劇》1994年第1期。
    宋‧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世界書局,1983年),886冊。
    陶立璠,〈儺文化雛議〉,《儺戲論文選》(貴州:民族出版社,1987)。
    陳守仁,〈從即興延長看粵劇演出風格與場合的關係〉,《中國音樂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0)。
    陳萬益,〈馮夢龍「情教說」試論〉,《漢學研究》第6卷第1期,1988.06。
    華 瑋,〈世間只有情難訴──試論湯顯祖的情觀與他劇作的關係〉,《大陸雜誌》第86卷第6期,1993.06。
    黃竹三,〈談隊戲〉,《民俗曲藝》第115期,1998.09。
    黃征,〈敦煌願文「兒郎偉」輯考〉,收於黃征編,《敦煌語文叢說》(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7年)。
    黃芝岡,〈論長沙湘戲的流變〉,《中國戲曲研究資料初輯》(香港:戲劇藝術社,不詳)。
    章愚,〈探討目連戲的學術價值〉,《戲曲研究》第16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5年)。
    張振南、暴海燕,〈上黨民間的「迎神賽社」〉,《民俗曲藝》第81期(1993.01)。
    曾永義,〈中國古典戲劇的形成〉,《詩歌與戲曲》(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
    宋‧高承撰,明‧李果訂,《事物紀原》,《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據惜陰軒叢書本排印),第1211冊。
    寒聲等,〈《禮節傳簿》研究(上)(中)(下)──《迎神賽社禮節傳簿四十曲宮調》注釋〉,《民俗曲藝》第60-62期,1989.07、09、11。
    馮俊傑,〈賽社:戲劇史的巡禮〉,《中華戲曲》(三)(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葉明生,〈漳平道壇破砂寨儀式之音樂及戲劇概述〉,《民俗曲藝》,第117期,1999.01。
    ───,〈儀式與戲劇──民俗學的考察〉,《民俗曲藝》第129期,2001.01。
    葉德鈞,〈宋元明講唱文學〉,收於《戲曲小說叢考》(北京:中華書局,1979),下冊。
    劉錫誠,〈鍾馗論〉,《民俗曲藝》第111期(1998.01)。
    楊 榕,〈莆田市瑞雲廟之田公信仰、祭儀與戲劇〉,《民俗曲藝》第122、123期,2000.01。
    廖 奔,〈目連戲文系統及雙下山故事源流考〉,《民俗曲藝》第93期,1995.01。
    趙景深,〈明代清陽腔劇本的新發現〉,《復旦學報》第1期(1956)。
    潘英海,〈儀式:文化書寫與體現的過程〉,《台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94)。
    宋‧陳葆光,《三洞群仙錄》,《道藏》(上海:上海書店,1996),第32冊。
    薛若鄰,〈關索戲與關索〉,《雲南儺戲儺文化論集》(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
    賴慧玲,〈明傳奇宗教角色的戲劇功能〉,《民俗曲藝》128期,89.11,頁266。
    戴不凡,〈明清小說中的戲曲史料〉,《小說見聞錄》(台北:木鐸,1983)。
    龍彼得著、王秋桂、蘇友貞譯,〈中國戲劇源於宗教儀典考〉,《中國文學論著譯叢》(台北:學生書局,1985)。
    顧峰,〈一支獨特而稀有的儺戲──關索戲〉,《雲南儺戲儺文化論集》(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
    五、英文專書(按著作年代排序)
    Van Gennep, A. “The Rites of Passage.” Monika B. Vizedom & Gabrielle L. Caffee(trans.),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0.
    Victor Turner “The Forest of Symbols:Aspects of Ndembu rituual” Ithaca, N.Y. :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c1967.
    Victor Turner “The Ritual Process: Structure and Anti-Structure” Chicago: Aldine Publishing, 1969.
    Victor Turner “Dramas, Fields, and Metaphors: Symbolic Action in Human Society”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c1974.
    宋‧陳淳,《北溪大全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第1168冊。
    宋‧陳元靚,《歲時廣記》,清‧曹仁虎編,《歲時習俗資料彙編》(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0年清光緒歸安陸氏刊十萬卷樓叢書本)。 
    宋‧劉鏜,《江西詩徵》,《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第886冊。
    宋‧劉斧,《青瑣高議後集》,《筆記小說大觀》(台北:新興書局,1988),第9編第5冊。
    宋‧鄧有功,《上清骨髓靈文鬼律》,《道藏》(上海:上海書店,1996),第6冊。
    宋‧歐陽修、宋祁等,《新唐書》,《二十四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
    元‧脫脫等,《宋史》,《二十四史》(台北:中華書局,1997)。
    元‧楊維禎,《東維子文集》,《四部叢刊•正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第71冊。
    元‧楊朝英選,隋樹森校訂,《朝野新聲太平樂府》(北京:中華書局,1958)。
    元‧鄭德輝,《虎牢關三戰呂布》,《元曲選外編》(北京:中華書局,1959.09第1版,1996.02第6刷)。
    元‧釋覺岸,《釋氏稽古略》(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5)。
    元‧不著撰者,《大元聖政國朝典章》(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6)。
    明‧王驥德,《曲律》,《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07第1版,1982.11第4刷),第4冊。
    明‧王世貞,《曲藻》,《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07第1版,1982.11第4刷),第4冊。
    明‧王世貞,《弇州山人續稿》,《明人文集叢刊.第一期》(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第22之16冊。
    明‧王禾犀登,《吳社編》,《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91),第3025冊。
    明‧丘濬,《大學衍義補》,《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712冊。
    明‧申時行重修,《明會典》(台北:商務印書館,1936年)。
    明‧朱元璋,《大明玄教立成齋醮儀範•序》,《道藏》(上海:上海書店,1996年),第9冊。
    明‧朱權,《太和正音譜》,《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07第1版,1982.11第4刷),第3冊。
    明‧伏雌教主,《醋葫蘆》,《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出版年不詳),第94冊。
    明‧宋濂,《元史》,《二十四史》(台北:中華書局,1997)。
    明‧沈璟,《義俠記》,《六十種曲》(北京:中華書局,1958.05第1版,1996.02第4刷),第10冊。
    明‧沈德符,《顧曲雜言》,《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07第1版,1982.11第4刷),第4冊。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筆記小說大觀》(台北:新興書局,1988),第15編,第6冊。
    明‧沈泰,《盛明雜劇》(台北:廣文,1979)。
    明‧吳承恩,《西遊記》(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83)。
    明‧呂天成,《曲品》,《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07第1版,1982.11第4刷),第6冊。
    明‧李開先,《閒居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集部第92冊。
    明‧李贄,《焚書/續焚書》(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
    明‧李夢陽,《空同先生集》(台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94)。
    明‧李維楨,《大泌山房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臺南縣:莊嚴, 1997年據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刊本卷八十、卷八十一、卷九十一至卷九十三配鈔本影印),第153冊。
    明‧何宇度,《益部談資》,《筆記小說大觀》(台北:新興書局,1989),第6編第5冊。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據明萬曆刻足本校釋)。
    明‧祁彪佳,《遠山堂劇品》,《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07第1版,1982.11第4刷),第6冊。
    明‧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記》,《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史部•傳記類》(北京市: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據明末祁氏遠山堂抄本影印),第20冊。
    明‧范濂,《雲間據目抄》(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5)。
    明‧胡廣等修,《明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台北:貫雅文化,1991)。
    明‧高明,《琵琶記》,《六十種曲》(北京:中華書局,1958.05第1版,1996.02第4刷),第1 冊。
    明‧高濂,《玉簪記》,《六十種曲》(北京:中華書局,1958.05第1版,1996.02第4刷),第3冊。
    明‧徐渭,《南詞敘錄》,《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07第1版,1982.11第4刷),第3冊。
    明‧徐復祚,《曲論》,《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07第1版,1982.11第4刷),第4冊。
    明‧徐復祚,《花當閣叢談》,《嘉靖衡州府志》(上海:上海古籍,1963),卷八。
    明‧袁宏道,《袁中郎全集》(台北:世界書局,1990)。
    明‧秦淮墨客,《樂府紅珊》,《善本戲曲叢刊》(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年據明嘉靖庚申(1800)積秀堂覆刻本影印),第二輯,第10-11冊。
    明‧陳龍正,《幾亭全書》,《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圖書館藏清康熙雲書閣刻本影印),集部第12冊。
    明‧陳耀文著,明‧屠隆校,《天中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第965冊。
    明‧陳繼儒,《太平清話》,《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此據寶顏堂秘笈本排印),第2931冊。
    明‧黃文華,《詞林一枝》,《善本戲曲叢刊》(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第1輯。
    明‧黃方胤,《陌花軒雜劇》(北京:中國書店,1994)。
    明‧凌蒙初,《初刻拍案驚奇》(台北:世界書局,1989),上冊。
    ─────,《譚曲雜劄》,《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07第1版,1982.11第4刷),第4冊。
    明‧陶宗儀,《輟耕錄》(台北:世界書局,1987)。
    明‧馮夢禎,《快雪堂日記》,《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集部第165冊。
    明‧馮夢龍,《情史》(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
    明‧張岱,《陶庵夢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琅嬛文集》(湖南:岳麓書社,1985)。
    明‧張四維,《雙烈記》,《六十種曲》(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第1版,1996年第4刷)第10冊。
    明‧張大復,《梅花草堂筆談》,《瓜蒂庵藏明清掌故叢刊》(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下冊。
    明‧湛然圓澄,《慨古錄》,《禪宗寶典續編》(北京:新華書店,1995)。
    明‧湯顯祖著、徐朔方箋校,《湯顯祖全集》(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8)。
    明‧游潛,《夢蕉詩話》(台北:廣文書局,1971)。
    明‧屠隆,《娑羅館清言》,《筆記小說大觀》(台北:新興書局,1988),第4編第5冊。
    明‧鄒迪光,《鬱儀樓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集部第158冊。
    明‧鄒迪光,《調象菴稿》,《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集部第159冊。
    明‧楊慎,《洞天玄記》,周貽白編,《明人雜劇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6)。
    明‧劉還初撰,《李丹記》,《中國戲劇研究資料•第3輯•全明傳奇•續編》(台北:天一出版社,1996),第81冊。
    明‧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明‧劉惟謙等撰,《大明律》(瀋陽市:遼瀋書社,1990)。
    Description: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89151501
    94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89151501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51501101.pdf42KbAdobe PDF21414View/Open
    51501102.pdf82KbAdobe PDF21460View/Open
    51501103.pdf133KbAdobe PDF21445View/Open
    51501104.pdf320KbAdobe PDF21471View/Open
    51501105.pdf664KbAdobe PDF22434View/Open
    51501106.pdf821KbAdobe PDF23730View/Open
    51501107.pdf740KbAdobe PDF22257View/Open
    51501108.pdf706KbAdobe PDF23120View/Open
    51501109.pdf231KbAdobe PDF21369View/Open
    51501110.pdf232KbAdobe PDF21581View/Open
    51501111.pdf210KbAdobe PDF21474View/Open
    51501112.pdf1599KbAdobe PDF21603View/Open
    51501113.pdf294KbAdobe PDF21521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