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5552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822/144841 (79%)
造訪人次 : 51813657      線上人數 : 33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35552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5552


    題名: 西南聯大文人群生活文化之研究
    作者: 劉順文
    Liu Shun Wen
    貢獻者: 張堂錡
    劉順文
    Liu Shun Wen
    關鍵詞: 抗戰時期
    西南聯大
    文人群
    文人生活
    日期: 2007
    上傳時間: 2009-09-18 15:18:49 (UTC+8)
    摘要: 西南聯大為蘆溝橋事變後,北京、清華和南開三所大學所合併之聯合大學,校址設於昆明。其中為數不少的任教者除了具有學者身分外,同時也是文化界知名人士,本文以「西南聯大文人群」稱之,並將其所處時空的生活文化,分為學校背景、自我空間、學院空間和文學空間四個部分加以探討。進行學校背景研究時,歸結出聯大文人群自戰爭爆發到正式開學期間,曾共同歷經錯愕、奮起、抉擇、沉潛等心理階段,教授們由多種人生規劃中選擇加入聯大,成為群體組成份子的先天同質性,而清華在人數和制度上的優勢,也為聯大帶來穩定的基礎。聯大校風充分展現「自由」精神的可貴,使得文人群在戰亂的時代,仍能忠於自我,保有無愧於心的氣度。第三章從飲食和居住著手,探討昆明料理對聯大師生的意義、包飯制的實行方式、居住的衛生條件和地理位置分佈等情形;休閒娛樂方面,看竹(打麻將)、玩撲克牌、偕伴踏青出遊、散步閒談、蒐集手工藝品、欣賞昆曲或話劇表演、看電影、種花與養寵物,皆屬文人群經常從事的活動;跑警報也是生活中的一環,透過資料分析,整理出其形式、規模、路線和校方遭受的損失及因應方式。自我空間的另一個重點是探討收入與開銷,藉由薪俸表、物價指數和最低生活費的計算,了解文人群生活困難程度,以及各自開發副業之苦。第四章將學院空間分為行政、教學、研究、社會責任等四個層面。聯大延續「教授治校」的管理方式,文人群有充分參與校務的機會,經常擔任起草聯合宣言、紀念碑文、制訂校歌校訓等工作,為「西南聯大」樹立傳頌後世的品牌形象。教學方面,藉由新舊文學於課程和教材中的消長,以及大學中文系重新分組和中外文系合併的爭議,可觀察文人群的文學教育理念與實踐。學術方面,其研究動機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關:戰爭背景成為哲學研究的動力,語言學則把握身在「語言學的黃金地」的地理優勢,開展西南少數民族語言文化和漢越語關係研究。社會責任方面,集中探討「一二‧一運動」(昆明慘案)之前因後果,觀察文人群在此事件中的立場、觀點和作為。第五章探討文學空間,西南聯大的文學活動蓬勃,各類文體創作均有突破性的發展。聯大文人群的文學創作歸納出五點特色,各小節則依序就新詩、小說、雜文三種文體,分別選擇馮至《十四行集》、沈從文《長河》和聞一多、朱自清、王力的作品為代表,從中可觀察時代環境對作家的啟迪,以及作家對歐美思潮、民族生存、現代文化等層面的反思與回應。末章總結各章重點和本文之得失,期望有助於學界進行相關研究。
    參考文獻: 專書:
    中共雲南省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中共雲南師範大學委員會編:《一二一運動》,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8。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文史資料選輯編輯部編:《文史資料選輯》第1輯,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6。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西南地區文史資料協作會議編:《抗戰時期內遷西南的高等院校》,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1988。
    孔慶東:《1921:誰主沉浮》,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
    王力:《中國現代語法》上冊,台中:藍燈文化,1987。
    王力:《王力散文》(《龍蟲並雕齋瑣語》),台北:新學識,1990。
    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雲南師範大學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史料》,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1998。
    史景遷:《天安門:知識份子與中國革命》,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
    冰心著,卓如編:《冰心全集》,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9。
    朱自清:《經典常談》,新店:立緒文化,2000。
    朱自清等編:《大學國文選》,台北:國立編譯館,1952年。
    朱金順編:《朱自清研究資料》,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1。
    朱喬森編:《朱自清全集》,江蘇省:江蘇教育出版社,1988。
    西南聯大校友北京校友會校史編輯委員會編:《笳吹弦誦在春城——回憶西南聯大》,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
    西南聯大除夕副刊主編:《聯大八年》,昆明:西南聯大學生出版社,1946。
    西南聯合大學北京校友會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史:一九三七至一九四六年的北大、清華、南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西南聯合大學北京校友會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史》(修訂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西南聯合大學北京校友會編:《笳吹弦誦情彌切——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五十週年紀念文集》,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8。
    余斌:《西南聯大‧昆明記憶》第1-3冊,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2003。
    吳大猷:《八十述懷》,台北:遠流出版社,1990。
    吳宓著、吳學昭整理:《吳宓日記》,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
    宋德宣:《新儒家》,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
    李洪濤:《精神的雕像──西南聯大紀實》,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1。
    李振興、黃沛榮、賴明德注譯:《顏氏家訓》,台北:三民書局,1993。
    李書磊:《1942:走向民間》,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
    沈從文:《沈從文全集》,太原:北嶽文藝出版社,2002。
    沈從文:《湘行集》,長沙:岳麓書社,1992。
    沈雲龍主編:《第二次中國教育年鑑》第6編,台北:文海出版社,1986。
    汪曾祺:《人間草木》,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5。
    汪曾祺著、鄧九平編:《汪曾祺全集》,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
    周本貞主編:《西南聯大研究》第1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
    周作人:《知堂回想錄》下冊,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季鎮淮編著:《聞朱年譜》,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86。
    金以林:《近代中國大學研究》,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
    金岳霖:《論道》,上海:上海書店,1993。
    南開大學校史研究室編:《聯大歲月與邊疆人文》,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
    姜建、吳為公編:《朱自清年譜》,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姜建:《完美的人格──朱自清》,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1。
    姚丹:《西南聯大歷史情境中的文學活動》,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姚春樹、袁勇麟:《20世紀中國雜文史》,上冊,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
    封海清:《西南聯大的文化選擇與文化精神》,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6。
    胡軍:《金岳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
    胡頌平:《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篇初稿》第5冊,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
    胡適:《胡適來往書信選》中冊,香港:中華書局,1983。
    孫黨伯、袁謇正主編:《聞一多全集》第2冊,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浦江清:《清華園日記──西行日記》,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
    浦江清:《無涯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
    耿雲志、歐陽哲主編:《胡適書信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張守常、常潤華主編:《吳晗文集》第3卷,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
    張谷、王緝國:《王力》,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張曼菱編撰:《照片裡講述的西南聯大故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
    張寄謙編:《中國教育史上的一次創舉——西南聯合大學湘黔滇旅行團紀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張憲文:《中國現代史史料學》,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5。
    張輝:《馮至:未完成的自我》,北京:文津出版社,2004。
    張學智:《賀麟》,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
    張雙英:《文學概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
    張清常:《張清常文集》第2卷,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5。
    清華大學校史研究室編:《清華大學史料選編》,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
    清華大學校史編寫組:《清華大學校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81。
    許淵沖:《追憶逝水年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6。
    陳平原:《中國大學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陳太勝:《象徵主義與中國現代詩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陳明遠:《文化人的經濟生活》,上海:文匯出版社,2005。
    陳明遠:《文化人與錢》,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0。
    陳俊啟編著:《朱自清》,台北:三民書局,2006。
    陳寅恪:《陳寅恪集:詩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
    鹿橋:《未央歌》,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
    賀麟:《文化與人生》,上海:上海書店,1990。
    賀麟:《近代唯心論簡釋》,上海:上海書店,1991。
    馮友蘭:《三松堂自序》,新店:古風出版社,1987。
    馮友蘭:《馮友蘭集》,北京:群言出版社,1993。
    馮友蘭:《新理學》,上海:上海書局,1996。
    馮友蘭:《三松堂小品》,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馮姚平選編:《馮至美詩美文》,北京:東方出版社,2005。
    黃延復、王小寧整理:《梅貽琦日記(1941-1946)》,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
    黃延復:《清華逸事》,瀋陽:遼海出版社,1998。
    楊紹軍:《西南聯大時期的文學創作及其外來影響》,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
    楊鴻銘:《歷代古文析評——兩漢魏晉之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
    溫儒敏:《時代之波——戰國策派文化論著輯要》,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
    董鼐總編輯:《學府紀聞——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台北:南京出版有限公司,1981。
    聞黎明、侯菊坤編:《聞一多年譜長編》,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蒙樹宏:《雲南抗戰時期文學史》,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1998。
    劉培育主編:《金岳霖的回憶與回憶金岳霖》,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樂黛雲、張輝主編:《文化傳遞與文學形象》,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蔣夢麟:《西潮》,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6。
    蔡仲德:《馮友蘭先生評傳》,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05。
    穆旦:《穆旦詩文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錢天久主編:《中國旅遊熱點城市──昆明》,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2003。
    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著:《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錢理群:《二三十年代清華校園文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謝泳:《西南聯大與中國現代知識份子》,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8。
    韓耀成等編:《馮至全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魏朝勇:《民國時期文學的政治想像》,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
    羅常培:《中國人與中國文》,台北:九思出版有限公司,1978。
    編者不詳:《國文月刊》合訂本上、下卷,台北:泰順書局,1971。
    期刊論文、單篇文章:
    W‧顧斌:〈路的哲學〉,《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3年第2期。
    王佐良:〈懷燕卜蓀先生〉,轉引自張同道:〈中國現代詩與西南聯大詩人群〉,《中國社會科學》,1994年第6期。
    王晴佳:〈學潮與教授:抗戰前後政治與學術互動的一個考察〉,《歷史研究》,2005年第4期。
    冰心:〈默廬試筆〉,收錄於卓如編:《冰心全集》,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9。
    吳曉東:〈《長河》中的傳媒符碼──沈從文的國家想像和現代想像〉,李陀、陳燕谷主編:《視界》,第12輯,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李光榮:〈西南聯大早期文學社團〉,《新文學史料》,2005年第3期。
    李光榮:〈西南聯大中期文學社團〉,《新文學史料》,2005年第4期。
    李光榮:〈西南聯大晚期文學社團〉,《新文學史料》,2006年第1期。
    李鍾湘:〈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始末記(上)〉,《傳記文學》,第39卷2期,1981年8月。
    段美喬:〈「工作而等待」:論四十年代馮至的思想轉折——馮至先生誕辰一百週年紀念〉,《文學評論》,2006年第1期。
    胡適:〈華北問題〉,《獨立評論》,第179號,1935年12月。
    張充和:〈三姊夫沈二哥〉,《聯合文學》,第27期,1987年1月。
    郭錫良、魯國堯:〈一代語言學宗師——為紀念王力先生逝世二十週年而作〉,《古漢語研究》,2006年第4期。
    陳松年:〈雲南解放前的驛傳和交通〉,《雲南文史資料選輯》,第29輯,美國 Virginia:中國研究資料中心,出版年不詳。
    陳寅恪:〈庚辰元夕作時旅居昆明〉,《陳寅恪集:詩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
    陳義芝:〈台灣「學院詩人」的名與實──《學院詩人群年度詩集》綜論〉,《第一屆學院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主辦,2007。
    黃鍵:〈沈從文的文化區隔構築與鄉土文化資源發掘〉,《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期。
    楊聯芬:〈沈從文的「反現代性」〉,《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3年第2期。
    楊奎松:〈國民黨人在處置昆明學潮問題上的分歧〉,《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5期。
    聞黎明:〈長沙臨時大學湘黔滇「小長征」述論〉,《抗日戰爭研究》,2005年第1期。
    聞黎明:〈論抗日戰爭時期教授群體轉變的幾個因素——以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為例的個案研究〉,《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5期。
    魯迅:〈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序〉,《魯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羅常培:〈七七事變後北大的殘局〉,《傳記文學》17卷6期,1970年12月。
    羅常培:〈語言學在雲南〉,《語言與文化》,北京:語文出版社,1989。
    檔案:
    〈本校各種委員會名單〉,北大檔案室西南聯大檔案,檔案號:LD0000062
    〈朱家驊致傅斯年電〉,1945年12月13日,朱家驊檔,中研院近史所藏,宗號148,冊號2。
    〈姚從吾致朱家驊先生函〉(1945年12月20日),朱家驊檔,中研院近史所藏,宗號148,冊號2。
    〈傅斯年致朱部長並陳布雷先生電〉(1945年12月8日),朱家驊檔,中研院近史所藏,宗號148,冊號2。
    〈傅斯年致教育部朱部長電〉(1945年12月11日),朱家驊檔,中研院近史所藏,宗號148,冊號2。
    報紙:
    劉兆吉:〈由幾件小事認識聞一多先生〉,《大公報》,1951年7月16日。
    《大公報》(上海),民國26年7月20日,第三版。
    〈同濟大學被毀〉,《申報》,民國26年9月3日,第一版。
    〈蔣主席告昆教育界諄切期望即日上課〉,《中央日報》(昆明),民國34年12月8日,第二版。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3151001
    9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151001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15100101.pdf40KbAdobe PDF2822檢視/開啟
    15100102.pdf85KbAdobe PDF2797檢視/開啟
    15100103.pdf111KbAdobe PDF2911檢視/開啟
    15100104.pdf57KbAdobe PDF2882檢視/開啟
    15100105.pdf253KbAdobe PDF21153檢視/開啟
    15100106.pdf457KbAdobe PDF22433檢視/開啟
    15100107.pdf493KbAdobe PDF21610檢視/開啟
    15100108.pdf522KbAdobe PDF21905檢視/開啟
    15100109.pdf585KbAdobe PDF21755檢視/開啟
    15100110.pdf183KbAdobe PDF2874檢視/開啟
    15100111.pdf223KbAdobe PDF21813檢視/開啟
    15100112.pdf428KbAdobe PDF22617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