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205/145239 (79%)
Visitors : 52551995      Online Users : 82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35540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5540


    Title: 湯顯祖辭賦研究
    Authors: 李佳璇
    Contributors: 簡宗梧
    李佳璇
    Keywords: 湯顯祖
    明代
    辭賦
    Date: 2002
    Issue Date: 2009-09-18 15:17:00 (UTC+8)
    Abstract: 論文摘要
    明代辭賦雖因辭賦諸體大抵已在前代完成,在體制上無重大突破,但文人寫作辭賦之風卻未曾衰歇,反因諸體齊備而一開創作盛況,在無須應付科舉試賦的情況下,辭賦創作與賦家自我意識、生活體驗更趨密合,賦家在將辭賦前代發展傳統瀝汰揀菁之際,賦作風格因時代氛圍、個性情感、文學思潮、審美意識的交相激盪更趨多變風貌。但現今辭賦研究,對明代賦家辭賦研究,相較於漢魏晉南北朝、唐宋,是一塊有待積極開發之地,如欲將明代辭賦發展作一全盤的認知,個別賦家辭賦作品研究分析實為賦學研究一項必要工作。考察明代辭賦創作概況,清人陳元龍編輯《歷代賦彙》所收的明賦共七百四十五篇,作家三百六十七人,收錄賦作十篇以上者共有何景明、李東陽,謝肇浙、王世貞、湯顯祖、楊慎、錢文荐、田藝衡八人,可知湯顯祖於明代辭賦創作上實佔有一席之地,本文即欲就湯顯祖辭賦作品為研究對象,期能將其作品有一嶄新面向的了解。在論文的架構上,第一章論述湯顯祖所處時代的政治與文學背景,第二章則探討湯顯祖家世、學殖、仕途發展、交遊情況、文學理論、文集編成,第三章將湯顯祖辭賦以題材作分類,分析各篇賦作之寫作背景、內容及結構,第四章則分列謀篇、章法、句式、修辭、思想、情感各項目,針對湯顯祖辭賦外象與內質特色作分析。第五章則為結論部分,總結湯顯祖辭賦之綜合特色。
    Reference: ◎參考書目
    一、湯顯祖研究著作與資料彙編
    上海師大圖書館編﹕《湯顯祖傳記資料》(上海﹕師大圖書館,1985)
    王永健:《湯顯祖與明清傳奇研究》(台北:志一出版社,1995)
    毛效同編﹕《湯顯祖研究資料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朱學輝、季曉燕﹕《東方戲劇藝術巨匠湯顯祖》(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
    徐扶明﹕《牡丹亭研究資料考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徐朔方箋校﹕《湯顯祖全集》(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
    徐朔方:《湯顯祖年譜》(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
    徐朔方﹕《晚明曲家年譜》(杭州:浙江古籍,1993)
    徐朔方﹕《湯顯祖評論集》(南京﹕南京大學,1993)
    徐朔方:《湯顯祖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
    徐朔方:《論湯顯祖及其他》(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1983)
    徐扶明﹕《湯顯祖與牡丹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鄒自振﹕《湯顯祖綜論》(成都﹕巴蜀書社,2001)
    鄒沅江﹕《湯顯祖的情與夢》(南京﹕南京出版社,1998)
    陳美雪:《湯顯祖的戲曲藝術》(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7)
    陳美雪編﹕《湯顯祖研究文獻目錄》(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
    鄭培凱:《湯顯祖與晚明文化》(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
    楊笑梅校注﹕《牡丹亭》(台北:里仁書局,1995)
    黃芝岡﹕《湯顯祖編年評傳》(北京﹕中國戲劇出版,1992)
    周育德﹕《湯顯祖論稿》(北京﹕文化藝術, 1991)
    黃文錫﹕《湯顯祖傳》(北京﹕中國戲劇出版,1986)
    龔重謨、羅傳奇、周悅文﹕《湯顯祖傳》(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
    遂昌縣文聯、遂昌縣湯顯祖研究會編﹕《紀念湯顯祖誕辰四百三十五年——遺愛集》(浙江﹕遂昌縣文聯,1985)
    江西省文學藝朮研究所編﹕《湯顯祖紀念集》(南昌:江西省文學藝術研究所,1983)
    江西省文學藝朮研究所編﹕《湯顯祖研究論文集》(北京:中國戲劇,1984)
    二、古代典籍
    1.經史類
    阮元等﹕《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
    中研院史語所校勘﹕《明實錄》(臺北:中研院史語所,1966)
    王鴻緒編﹕《明史稿》(臺北縣:文海出版社,1962)
    張廷玉等撰﹕《新校本明史并附編六種》(臺北:鼎文書局,1982)
    萬斯同撰﹕《明史 四百十六卷目錄三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傅維鱗撰:《明書》(臺北:華正書局,1974年)
    鄧元錫撰﹕《皇明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2.文學類
    王芑孫﹕《讀賦卮言》(香港:三聯書店,1982)
    王修玉﹕《歷朝賦楷》(台南:莊嚴文化公司,1997)
    李元度﹕《賦學正鵠》(清光緒17年經綸書局刊本 )
    李調元﹕《賦話》(台北:世界書局,1962)
    余丙照﹕《增註賦學入門》(台北:廣文書局)
    吳訥,《文章辨體》(明嘉靖三十四年湖州知府徐洛重刊本)
    祝堯﹕《古賦辯體》(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四庫全書)
    浦銑﹕《復小齋賦話》(香港:三聯書店,1982)
    陳元龍等﹕《御定歷代賦彙》(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1974)
    陸葇﹕《歷朝賦格》(台南:莊嚴文化公司,1997)
    王構﹕《修辭鑑衡》(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四庫全書)
    王逸注﹕洪興祖補注﹕《楚辭補注》(台北:長安出版社,1987 )
    李贄﹕《焚書》(台北﹕河洛,1974)
    周振甫﹕《文心雕龍注釋》《(台北﹕里仁書局,1984)
    徐師曾﹕《文體明辨》(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影日本嘉永5年刻本)
    賀貽孫﹕《激書二卷》(台北﹕新文豐,1989)
    黃宗羲﹕《明儒學案》 (台北﹕河洛,1974)
    黃宗羲編:《明文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程敏政編:《明文衡》(臺北:世界書局,1988年)
    屠隆﹕《鴻苞四十八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子部(88)雜家類)(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纂, 1995 )
    錢謙益﹕《列朝詩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89)湯顯祖原著,徐朔方、
    劉勰原著,王更生注釋﹕《文心雕龍讀本》(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
    蕭統編,李善注﹕《文選》(台北:藝文印書館影宋淳熙本,1983)
    王艮﹕《王心齋全集》(台北﹕廣文書局,1975)
    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一七四卷,(台北﹕偉文圖書出版社,據中央研究院藏善本影印,1976)
    王慎中﹕《王遵巖先生文集》(台北﹕國家圖書館縮影室,明隆慶辛未(五年)洪朝選蘇州刊)
    王若虛﹕《滹南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四庫全書)
    李夢陽﹕《空同集》(蘭州︰古籍書店,1990 )
    何景明﹕《大復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四庫全書 )
    全祖望﹕《鮚埼亭集》(台北﹕台灣商務,1968)
    徐渭﹕《徐文長三集》(台北﹕國家圖書館,1968)
    唐順之﹕《荊川先生文集》(台北﹕台灣商務,1979)
    袁宏道﹕《袁中郎全集》四十卷(台北﹕偉文圖書出版社,據國家圖書館藏本影印,1976)
    程頤、程顥﹕《二程文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局,1947)
    三、今人著作
    1.辭賦研究
    王琳﹕《六朝辭賦史》(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
    尹賽夫,吳坤定,趙乃增編﹕《中國歷代賦選》(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
    丘瓊蓀﹕《詩賦詞曲概論》(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
    朱曉海﹕《習賦椎輪記》(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9)
    李金鍚﹕《屈荀辭賦論稿》(瀋陽: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6)
    李曰剛﹕《辭賦流變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
    李暉、于非﹕《歷代賦譯釋》(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7)
    李兆蘭﹕《漢賦研究》(台北:書□出版社,1980)
    何建華﹕《古代抒情賦精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
    何新文﹕《中國賦論史稿》(北京:開明出版社,1993)
    何沛雄﹕《漢魏六朝賦家論略》(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
    何沛雄﹕《漢魏六朝賦論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90)
    林達琪﹕《漢代文賦之研究》(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4)
    胡學常﹕《文學話語與權力話語:漢賦與兩漢政治》(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姜書閣﹕《先秦辭賦原論》(山東:齊魯書社,1989)
    姜書閣﹕《漢賦通義》(山東:齊魯書社,1989)
    徐志嘯編﹕《歷代賦論輯要》(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1)
    高光復﹕《漢魏六朝四十家賦述論》(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8)
    高光復﹕《賦史述略》(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
    余崇生編﹕《楚辭研究論文集》(台北:學海出版社,1985)
    許建章﹕《漢賦研究》(台北:崇德出版社,1977)
    許結、郭維森﹕《中國辭賦發展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
    許結﹕《中國古典散文基礎文庫──抒情小賦卷》(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
    馬積高﹕《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夏咸淳﹕《晚明士風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94)
    唐嗣德、程國節主編﹕《古典詩詞曲賦概說》(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
    陳去病﹕《辭賦學綱要》(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
    袁震宇、劉明今﹕《明代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1991)
    袁濟喜﹕《賦》(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
    陶秋英﹔《漢賦之史的研究》(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0)
    曹淑娟﹕《論漢賦之寫物言志傳統》(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
    曹道衡﹕《漢魏六朝辭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曹明綱﹔《賦學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張書文﹕《楚辭到漢賦的演變》(台北:正中書局,1983)
    張正體,張婷婷著﹕《賦學》(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
    張清鐘﹕《漢賦研究》(台北:台灣商務書印館,1975)
    程章燦﹕《魏晉南北朝賦史》(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
    惠淇源﹕《歷代抒情小賦品匯》(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
    鈴木虎雄著,殷石臞譯﹕《賦史大要》(台北:正中書局,1966)
    傅隸樸﹕《賦選注》(台北:正中書局,1977)
    黃瑞雲﹕《歷代抒情小賦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黃鳳顯﹕《屈辭體研究》(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
    廖志強﹕《南朝賦闡釋》(板橋:天工書局,1997)
    廖國棟﹕《建安辭賦之傳承與拓新》(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8)
    萬光治﹕《漢賦通論》(四川:巴蜀書社,1989)
    蔡義忠﹕《中國的辭賦家》(台北:漢威出版社,1985)
    葉幼明﹕《辭賦通論》(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簡宗梧﹕《漢賦源流與價值之商榷》(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
    簡宗梧﹕《漢賦史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
    簡宗梧﹕《賦與駢文》(台北:台灣書店,1998)
    鍾濤﹕《千家賦》(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
    鄭良樹﹕《辭賦論集》(臺北:學生書局,1998)
    鄭競編﹕《全漢賦》(台北:之江出版社,1994)
    鄺健行﹕《科舉考試文體論稿:律賦與八股文》(台北:台灣書店,1999)
    龔鵬程﹕《晚明思潮》(台北﹕里仁,1994)
    龔顯宗﹕《明洪建二朝文學理論研究》(台北﹕華正,1986)
    龔克昌﹕《漢賦研究》(山東:山東文藝出版社,1984)
    霍松林﹕《辭賦大辭典》(江蘇:江蘇古藉出版社,1996)
    遲文浚、許志剛、宋緒連主編﹕《歷代賦辭典》(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9)
    2.文學史與文學批評
    鄭乃臧、唐再興主編﹕《文學理論辭典》(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
    王運熙等﹕《中國文學批評史》(台北﹕五南圖書,1991)
    毛文芳﹕《晚明閒賞文學》(台北﹕學生,2000)
    毛文芳﹕《物.性別.觀看—明末清初文化書寫新探》(台北﹕學生,2001)
    左東嶙﹕《王學與中晚明士人心態》(北京﹕人民文學,2000)
    吉川幸次郎著、鄭清茂譯﹕《元明詩概說》(台北﹕幼獅文化,1986)
    朱東潤等著﹕《中國文學批評家與文學批評》(台北﹕台灣學生,1984)
    朱劍心《晚明小品選注》(台北﹕商務印書館,1995 )
    吳承學﹕《晚明小品研究》(江蘇﹕江蘇古籍,1998)
    吳宗國﹕《唐代科舉制度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7)
    吳調公、王愷﹕《自在、自娛、自新、自懺—晚明文人心態》(江蘇﹕蘇州大學,1998)
    余我﹕《中國古典文學評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
    李澤厚、劉綱紀﹕《兩漢美學史》(台北:金楓出版公司,1987)
    宋佩韋﹕《明文學史》(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
    周質平﹕《公安派的文學批評及其發展》(台北﹕商務印書館, 1985)
    周明初﹕《晚明士人心態及文學個案》(北京﹕東方,1997)
    周振甫﹕《古詩文例話輯一、詩詞例話卷四卷五(風格篇、文藝論)》(台北﹕五南圖書,1994)
    周嘯天主編﹕《楚辭鑑賞集成》(台北:五南出版社,1993)
    孟森﹕《明清史講義》(台北﹕里仁,1982)
    陳萬益﹕《晚明性靈文學思想研究》(台北﹕文津,1987)
    陳萬益﹕《性靈—明清小品》(台北﹕時報,1981)
    陳萬益﹕《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台北﹕大安,1997)
    楊國榮﹕《心學之思—王陽明哲學的闡釋》(北京﹕三聯,1997)
    陳少棠﹕《晚明小品論析》(台北﹕源流,1982)
    曹淑娟﹕《晚明性靈小品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
    張雙英﹕《中國文學批評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國文天地,1990)
    張少康﹕《中國古代文學創作論、意與勢》(台北﹕文史哲出版,1991)
    張海明﹕《回顧與反思:古代文論研究七十年》(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
    張少康、劉三富﹕《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發展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1995)
    張健﹕《明清文學批評》(台北﹕國家出版社,1983)
    張健﹕《中國文學批評》(台北﹕五南圖書,1984)
    張炯、劉紹基、樊駿主編﹕《中華文學通史》(台北﹕華藝出版,1997)
    郭紹虞主編﹕《中國歷代文論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台北﹕五南出版社,1994)
    王永建:《中國戲劇文學的瑰寶明清傳奇》(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89)
    郭英德﹕《痴情與幻夢(明清文學隨想錄)》(香港﹕三聯書店,1992)
    陳竹﹕《明清言情劇作學史稿》(華中師範大學,1991)
    葉長海﹕《中國戲劇學史稿》(台北﹕駱駝出版,1987)
    王璦玲:《明清傳奇名作人物刻畫之藝術性》(台北:台灣書局,1998)
    黃保真等﹕《中國文學理論史(明代)》(台北﹕洪葉文化,1994)
    梁啟勳﹕《中國韻文概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7)
    傅庚生﹕《中國文學批評通論》(台北﹕經氏出版社,1976)
    傅衣凌主編﹕《明史新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傅隸樸﹕《中國韻文概論》(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社,1954 )
    彭會資主編﹕《中國文論大辭典》(廣西:百花文藝出版社,1990)
    逯欽立著,吳云整理﹕《漢魏六朝文學論集》(陝西:陝西人民出版社,1984)
    曾永義主編﹕《中國古典文學辭典》(台北:正中書局,1990)
    陽成鑒﹕《中國詩詞風格研究》(台北﹕洪葉文化,1995)
    廖蔚卿﹕《六朝文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5)
    廖可斌﹕《復古派與明代文學思潮(上、下)》(台北﹕文津出版,1994)
    臺靜農等﹕《中國古典文學論叢(文學批評與戲劇之部)》(台北﹕中外文學,1976.5)
    褚斌杰﹕《中國古代文體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1)
    趙敏俐、楊樹增﹕《二十世紀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史》(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
    鄭利華﹕《明代中期文學演進與城市形態》(上海﹕復旦大學,1995)
    葉慶炳﹕《明代文學批評資料彙編》(台北﹕成文,1979)
    蔡景康﹕《編選中國歷代文論選(明代文論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1999)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台北:大安出版社,1986)
    蔡鍾翔、黃保真、成復旺﹕《中國文學理論史》(北京:北京出版社,1991)
    澤田總清著,王鶴儀譯﹕《中國韻文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
    錢基博﹕《明代文學》(台北﹕台北商務印書館,1973)
    簡錦松﹕《明代文學批評研究》(台北﹕學生書局, 1989)
    簡錦松﹕《論晚明文學思潮中之學古與求真》(台北﹕學生書局,1986)
    薛鳳昌﹕《文體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7)
    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台北:學海出版社,1990 )
    譚正璧﹕《國學概論講話》(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2 )
    靡文開、裴普賢,《中國文學欣賞》(台北:三民書局,1970)
    顧易生、蔣凡、劉明今,《宋金元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3.目錄索引
    國立中央圖書館編﹕《明人傳記資料索引》(台北﹕文史哲,1978)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中國近八十年明史論著目錄》(江蘇﹕人民,1981)
    4.論文集及國科會報告
    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編印﹕《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下冊(台北:政大中文系,1996)
    簡宗梧主持﹕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1971-1990年中外賦學研究評述」 (執行單位﹕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2001年12月31。)
    簡宗梧主持﹕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近二十年(1971~1990)大陸地區賦學研究發展現況與評估」 (執行單位﹕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1995年6月20。)淡江大學中文系主編﹕《晚明思潮與社會變動》(台北﹕弘化,1987)
    胡曉真主編《中國文哲專刊18世變與維新 晚明與晚清的文學藝術》(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2001)
    龔顯宗﹕《明清文學研究論集》(台北﹕華正書局,1996)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第三屆魏晉南北朝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主編﹕《魏晉南北朝文學論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
    南京大學中文系主編﹕《辭賦文學論集》(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
    華瑋、王璦玲主編﹕《明清戲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1998)
    5、博碩士論文
    王學玲﹕《明清之際辭賦書寫中的身分認同》(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1)
    王頌梅 ﹕《明清性靈詩說研究》(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1 )
    何佩明﹕《湯顯祖四夢之成就》(香港新亞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
    李翠瑛﹕《六朝賦論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8)
    李贊英﹕《論牡丹亭中的情與夢》(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漱h論文,1995)
    林麗雲﹕《六朝賦之抒情傳統與藝術表現》(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
    周志文﹕《泰州學派對晚明文學風氣》(臺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77)
    高八美﹕《袁中郎及其小品文研究》(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78)
    高桂惠﹕《明清小說運用辭賦的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
    馬寶蓮﹕《唐律賦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
    許東海﹕《庾信生平及其賦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
    姜姈妹 ﹕《湯顯祖邯鄲夢記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1988)
    孫小英﹕《沈璟與湯顯祖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5 )
    梁承德﹕《魏晉南北朝賦論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9)
    陳成文﹕《唐代古賦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8)
    陳真吟﹕《湯顯祖愛情戲曲取材再創作之研究》(高師大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 )
    黃明理﹕《「晚明文人」型態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黃水雲﹕《六朝駢賦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
    凌靜濤﹕《湯顯祖考述》(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4)
    曾守正﹕《先秦兩漢文學言志思想及其文化意義──兼論與六朝文化的對照》(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
    盧相均﹕《湯顯祖之思想及其在紫蕭記與還魂記中之驗證》(文化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
    盧玟楣﹕《晚明文人自覺意識及其實踐之研究》(淡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2)
    張美惠﹕《牡丹亭曲辭運用賦體技巧之研究》(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8)
    張靜砡﹕《湯顯祖文學理論研究》(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2)
    游適宏﹕《由拒唐到學唐—元明清賦論趨向之考察》(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
    楊振良﹕《牡丹亭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7)
    劉君浩﹕《湯顯祖戲曲理論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藍玉琴﹕《牡丹亭人物杜麗娘的女性研究》(國立中山大學碩士論文,2000)
    鄺采芸﹕《晚明戲曲理論之發展與轉型—以牡丹亭的流傳討論為線索》(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韓中慧﹕《御定歷代諷諭類賦篇之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
    譚澎蘭﹕《六朝小賦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
    四、期刊論文
    (1.湯顯祖相關研究
    王承丹﹕〈湯顯祖與公安派關係論略〉《齊魯學刊》2000年第4期,頁46-51。
    王璦玲﹕〈論明清傳奇名作中「情境呈現」與「情節發展」之關聯性〉,《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四期,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出版,頁549-592。
    王璦玲﹕〈明清傳奇名作中主題意識之深化及其結構設計〉,《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王璦玲﹕〈晚明清初戲曲審美意識中情理觀之轉化及其意義〉《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十九期,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出版,頁183-251。
    王璦玲﹕〈明清傳奇之抒情性與人物刻畫〉,《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九期,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頁233-323。
    北京大學中文系古代文學教研室選編﹕(關於湯顯祖的評價),《中國文學史參考資料簡編》,北京大學出版,1989年,頁515-518。
    宋瑋﹕(湯顯祖美學思想芻論)《錦州師院學報(哲社版)》,1991年3期  頁65-69 。
    宋綿有﹕(論湯顯祖情的美學觀)《南開學報(哲社版)》,1988年6期 。
    杜愛英﹕〈湯顯祖詩文集韻文的標點問題〉《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0年第1期,頁48-49。
    吳鳳雛﹕(試論湯顯祖詩)《湯顯祖研究論文選》,1982年9月 。
    吳毓華﹕(情的觀念在晚明的異變),《戲劇藝術》,1993:4,頁94-98 。
    周明初﹕〈湯顯祖﹕在政治與藝術之間〉,《中州學刊》,1996年4期,頁95-100。
    周育德﹕(湯顯祖文藝思想初探)《江西社會科學(哲社版)》,1982年,第1期,頁27-36 。
    周育德﹕(湯顯祖宇宙觀、人性論及社會觀新探)《戲劇藝術》, 1987:1,頁82-96。
    金登才﹕(湯顯祖劇作的評價)《戲劇藝術》,1994:2,頁56-62 。
    徐朔方﹕(湯顯祖的思想發展和他的四夢)《戲曲研究》第九輯,頁187-201 。
    徐朔方﹕(湯顯祖與晚明文藝思潮)《湯顯祖研究論文集》,頁5-24 。
    徐朔方﹕(關於湯顯祖的世界觀)《湯顯祖紀念集》,頁145-164 。
    徐朔方﹕(湯顯祖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戲曲研究》第18輯,頁211-219。
    孫愛玲﹕(湯顯祖的尺牘看其學家個性精神)《寧夏社會科學》,1994年第
    1插 頁83-86 。
    俞為民﹕(簡評湯顯祖的詩文理論與詩文創作)《江西社會科學》,1986年, 頁89-93 。
    袁震宇﹕〈試論賦對明清傳奇賓白的影響〉《文史哲》,1990年,第五期,頁
    87-89。
    袁震宇﹕〈簡論湯顯祖和李漁的辭賦〉《新亞學術集刊》,1994年,第13期
    陳仰民﹕(臨川四夢中真善美的統一)《 湯顯祖研究論文集》,1984年5月,頁174-181。
    陳東有﹕(湯顯祖〈廟記〉中的演劇理論初探)《江西大學學報》,1984年3期,頁85-90 。
    楊忠﹕(湯顯祖心目中的情與理:湯氏以情抗理說辨證)《中國典籍與文化》,第1993年3 期,頁44-50 。
    楊忠﹕〈論湯顯祖的歷史觀及其史學成就〉《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1999年第5期第36卷,頁95-102。
    黃天驥﹕(湯顯祖的文學思想---意、趣、神、色)《中山大學學報》,1963年,第1、2期合刊。
    黃文錫﹕(論湯顯祖創作思想的發展)《湯顯祖研究論文集》,1984年,頁84。
    黃南珊﹕(論湯顯祖的情感美學觀)《江漢論壇》,1990年第2期,頁53-57 。
    彭德緯、前貴成﹕(簡述湯顯祖詩歌藝術)《江西社會科學》,1983年4期,頁120-123 。
    陸永工﹕(湯顯祖的詩文觀)《江海學刊》, 1984年6期,頁137-140 。
    張菁﹕〈論湯顯祖詩歌的情感內涵〉《岱宗學刊》,2001年第2期,頁24-27。
    張嘯虎﹕(湯顯祖尺牘的思想內涵與審美價值)《江西社會科學》,1984年5期,頁132-137。
    越山林﹕(湯顯祖與魏晉風度及文學)《戲劇藝術》,1994:4,頁78-84。
    鄒自振﹕(湯顯祖詩歌選評)《明清詩文論叢(2)》, 1982年12月,頁134-142。
    鄔國平﹕(湯顯祖的詩文理論)《復旦學報(社科版)》,1985年第1期, 頁66-71 。
    藍凡﹕(湯顯祖的戲曲美學思想)《江西大學學報(社科版)》,1982年,第2期,頁75-8
    韓經太﹕〈氣機﹕在情與夢游的畸人靈性背後---湯顯祖的文學思想與理學文化的嬗變態勢〉《天津社會科學》,1996年,第3期,頁90-96。
    饒龍隼﹕(論湯顯祖的二重文學觀)《江西社會科學》,1991年1期,頁82-87。
    潘麗珠﹕(明代曲論中的「情」論探索)《國文學報》, 1994年6月,頁125-134。
    魏青﹕〈湯顯祖和八股文〉《溫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版》,2001年2月,
    第22卷第1期。
    2.辭賦研究
    王以憲﹕〈唐宋賦學批評述要〉,《江西師範大學學報》,1998年31卷3期。
    王曾才﹕〈橫看成嶺側成峰──談歷史的解釋〉,《歷史月刊》1988年6月5期
    王琳﹕〈兩晉辭賦觀簡論〉,《山東師大學報》1988年5期。
    何沛雄,〈《文選》選賦義例論略〉,何沛雄,《漢魏六朝賦論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0年。
    朱迪光﹕〈賦的含義及其對傳奇話本的影響〉《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總23卷第三期,頁75-78。
    何沛雄﹕〈略論賦的分類〉,《中國書目季刊》21卷4期,1988年3月。
    何冠驥﹕〈試論中國文學批評史的分期〉,《借鏡與類比:中國文學研究的現代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年。
    何新文﹕〈浦銑及其賦話考述〉,《文獻》1997年3期。
    何新文﹕〈晚唐律賦的藝術變化〉,《湖北大學學報》1995年1期。
    何新文﹕〈賦話初探〉,《湖北大學學報》1991年2期。
    冷衛國﹕〈漢魏六朝賦學批評的對象與分期〉,《社會科學戰線》2000年1期。
    許結:〈明代「唐無賦」辨析--兼論明賦創作與復古思潮〉《文學遺產》,1994年第4期。
    李生龍﹕〈全國首屆賦學討論會綜述〉,《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9年4月。
    阮忠﹕〈二十世紀漢賦研究述評〉,《學術研究》2000年4期。
    阿忠榮﹕〈唐代律賦簡論〉,《青海師範大學學報》1995年1期。
    許結﹕〈二十世紀賦學研究的回顧與瞻望〉,《文學評論》1998年6期。
    許結﹕〈古律之辨與賦體之爭:論後期賦學嬗變之理論軌跡〉,政治大學文學院編《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政治大學,1996年。
    許結﹕〈論清代的賦學批評〉,《文學評論》1996年4期。
    許結﹕〈論唐代賦學的歷史形態〉,《南京大學學報》1996年1期。
    許經田﹕〈典律、共同論述與多元社會〉,陳東榮、陳長房主編,《典律與文學教學:第十六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論文選集》,台北: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1995年。芮寧生﹕〈近十五年來賦學著作提要〉,《文史知識》1998年2期。
    俞士玲﹕〈論清代科舉與辭賦〉,南京大學中文系主編,《辭賦文學論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
    孫書磊:〈從矯枉過正到自我修正-明代文論中的一個特異現象〉《江西師範大學學報》,1997年2月。
    陳美朱﹕〈論唐賦的兩極評價〉,《中國文化月刊》218期,1998年5月。
    陳國球﹕〈文學史的探索〉,陳國球主編,《中國文學史的省思》,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
    孫亭玉﹕〈論班固辭賦觀〉,《中國文學研究》1988年4期。
    梅家玲﹕〈論八股文的淵源〉,《文學評論》第9集。
    康正果﹕〈辭賦論述及其策略〉《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十一卷第四期》,2002年12月,頁161-172。
    曾中輝:〈淺論明代文學尊情觀的發展脈絡〉《江西師範大學學報》,1998年2月興膳宏﹕〈 從文學理論史的角度看〈文賦〉〉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三卷第四期》,1993年12月,頁1-12
    馬寶蓮﹕〈王勃《寒梧棲鳳賦》與唐代律賦的發展〉,《國文天地》8卷10期,1993年4月
    張正體﹕〈唐代的科試制度與試賦體製研究〉,《中華文化復興月刊》20卷1期,1987年1月。
    張雙英﹕〈從「說服」觀點論諷諭性漢賦之特色──以司馬相如之賦為例〉《中國文學批評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0年。
    曹虹﹕〈陸機賦論探微〉,《古代文學理論研究》17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郭紹虞﹕〈賦在中國文學史上的位置〉,郭紹虞,《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傅錫壬﹕〈劉勰對辭賦作家及其作品的觀點〉,淡江大學文理學院中文研究室編,《文心雕龍研究論文集》,台北:淡江大學,1970年。
    黃景進﹕〈論儒學對魏晉至齊梁文論之影響──兼論六朝文藝美學之特徵〉,《中華學苑》36期,1988年 4月。
    黃麗貞﹕〈賦的類別及其特色(一)〉,《中國語文》514期,2000年4月。
    葉幼明﹕〈論八股文賦之說不能成立〉《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0年6月
    葉國良﹕〈八股文的淵源及其相關問題〉,《台大中文學報》6期,1994年6月。
    葉幼明:〈元明清辭賦的歷史地位〉《新亞學術集刊》,1994年第13輯
    簡宗梧﹕〈先秦兩漢賦與隱語關係之考察〉(國立政治大學主辦第四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2002年5月。。
    簡宗梧﹕〈枚乘《七發》與漢代貴遊文學之發皇──論《七發》為貴遊文學之說帖〉,輔大中文系編,《兩漢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華嚴出版社,1995年。
    簡錦松:〈明代文學思潮中的學古與求真〉《古典文學第8集》,1986年4月
    簡恩定:〈明代文學何以走向復古之路?〉《古典文學第10集》,1988年12月
    畢萬忱﹕〈論明賦的社會批判精神〉,《社會科學戰線.文藝學研究》,1990年5期,頁159-168。
    謝大寧﹕〈漢賦興起的歷史意義〉,政治大學中文系主編,《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論王苞的賦體雜文〉
    鄭毓瑜﹕〈六朝文學審美論探究〉,《中外文學》21卷5期,1992年10月。
    羅聯添﹔〈唐代進士科試詩賦的開始及其相關問題〉,《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17期,1985年。
    蕭馳﹕〈化之影跡,非覆即變:論中國古典詩歌律化過程之觀念背景〉,蕭馳,《中國抒情傳統》,台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1999年。
    龔克昌﹕〈評漢代的兩種辭賦觀〉,《文史哲》1993年5期。
    龔喜平﹕〈明清辭賦論述〉《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1999年第1期,頁26-33。
    Helmut Wilhel著,劉紉尼譯,〈學者的挫折感:論賦的一種型式〉,劉紉尼、段昌國、張永堂譯,《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
    3.其他
    王又平﹕〈「情」在中國古典美學中的地位〉,《華中師院學報》,1984年第3期
    王愷﹕〈試論晚明文論中的「自娛」說〉,《南京師大學報》,1985年第4期
    王國軒﹕〈呂坤論明代後期士風與士人心態〉,《孔子研究》,1990年第3期
    林嘉怡﹕〈明代文人「情」概念之遞變探索〉,《中國文化月刊》,1998年2月
    吳琦﹕〈晚明至清的社會風尚與民俗心理機制〉,《華中師範大學學報》,1990年第6期
    吳承學、李光摩﹕〈晚明心態與晚明習氣〉,《文學遺產》,1997年第6期
    岑溢成﹕〈從虛實論看中國古代文藝理論的性格〉,《當代》,1990年2月第45期
    夏咸淳﹕〈晚明文士與市民階層〉,《文學遺產》,1994年第2期
    張靜二﹕〈試論文學與其他藝術的關係〉,《中外文學》,1998年5月第16卷第12期
    陳寶良﹕〈明代文人辨析〉,《漢學研究》,2001年6月
    趙仲牧﹕〈論中國古代審美理論中的寄託範疇〉,《思想戰線》,1990年第6期
    劉昌元﹕〈藝術中的象徵〉,《中外文學》,1983年12月第12卷第7期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89151022
    91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9151022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5102201.pdf75KbAdobe PDF2900View/Open
    15102202.pdf107KbAdobe PDF2795View/Open
    15102203.pdf383KbAdobe PDF21899View/Open
    15102204.pdf467KbAdobe PDF24245View/Open
    15102205.pdf910KbAdobe PDF22680View/Open
    15102206.pdf865KbAdobe PDF23005View/Open
    15102207.pdf629KbAdobe PDF22423View/Open
    15102208.pdf753KbAdobe PDF22186View/Open
    15102209.pdf386KbAdobe PDF21686View/Open
    15102210.pdf821KbAdobe PDF23551View/Open
    15102211.pdf247KbAdobe PDF21217View/Open
    15102212.pdf393KbAdobe PDF22283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