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5533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961/144987 (79%)
Visitors : 51994880      Online Users : 22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5533


    Title: 杭辛齋易學研究
    Authors: 張耀龍
    CHAN , YEW LOONG
    Contributors: 呂凱
    張耀龍
    CHAN , YEW LOONG
    Keywords: 杭辛齋
    易學
    Date: 2003
    Issue Date: 2009-09-18 15:15:55 (UTC+8)
    Abstract: 一、 辛齋其人與其易學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我們幾乎不可能離開杭氏其人來理解他的易學;同時,除了「理解之同情」外,就沒有法子認識並契入其易學之根本精神與價值了。本論文在這一點上欲著重指出的是,杭辛齋先生乃不是為了易學而易學,而是為了人生而易學,甚至要指出,在這其中起關鍵作用的彷若是一種宗教式、信仰式的的強烈情感與使命感,而非易學內容上的針對種種枝節問題的「客觀的學理式的論究」,一切主題圍繞在「復興大易,綿緒聖學;弘道救世,安身立命」十六個字上,此乃是「杭氏易學」的大本大根之所在。

    二、 「杭氏易學」的本質就是杭辛齋這麼樣一個極富使命感的易學家將其精神折射且寄托在「易學」之中的一種展現,抽去了這個最關鍵的本質因素,就不會有《杭氏易學七種》這一整個龐雜的體系;所以「杭氏易學」最根本的價值倒還不在其內容之種種,而在於貫徹其中的「精神」,而這於其後起著貫徹作用的精神、動機與豐沛的使命感,乃是偉大的,悲壯的,而辛齋其人是令人萬分欽佩的;正是在清末民初那樣一個大時代的激蕩之下,杭辛齋在晚年將他的一生全部的徬徨與憂患、追索與寄托、激情與忿慨乃至於一種宗教式的信仰,都投注貫徹到易學之中;面對過去與未來,舊學與新知,承先與啟後這樣一個傳統中國與世界文化大轉變與大合流的交界面上,在回顧與前瞻之間,奠定了他在易學史上影響一時的獨特的地位。

    三、 「杭氏易學」屬於傳統圖書象數易學派中尤為典型的一例。杭氏甚為推崇,且時時申述其意的端木國湖及沈善登等人,也是象數易派發展到清代中、末期時的典型;杭辛齋在他們的基礎上再往前走的這樣一種傾向與實踐,可以說是圖書象數派發展到後來幾乎趨於極端的一種典型了。因此,進入「杭氏《易》學」的具體內容,就彷若進入一座無比繁複,「參伍錯綜」的圖書象數名物之迷宮。

    四、 杭辛齋是把「易道」視為「聖道」,視為「信仰」的,將一股豐沛的使命感貫注其中,使《杭氏易學七種》充滿了講論、弘揚與闡發的熱忱、激情;就本人來說,他這種對「易道」的信仰般的激情與熱忱,無疑是可愛復可敬的;然而,也正在這樣一種信仰般的激情與熱忱之下,成就了他全部易學的這樣一個龐雜的內容。其中,讓本人所深切感受到「可愛者不可信」的,也正就是針對《杭氏易學七種》中的這樣一個龐雜的內容部分及其詮《易》傾向。杭辛齋既把「易道」視為一種宗教式的信仰,自然就會賦予它一種「至高無上,無所不包」的高度。

    五、 正因為對「易道」懷著這樣一種宗教式的信仰,杭辛齋就必然前題性地、公理性地將易學 (相當於我們今天依歷史層累的眼光所區分的「經」、「傳」、「學」三大部份) 看作一個內外圓滿、融通自洽、無所不包的有機整體系統;因此,他對經傳文辭、卦爻象數等的所有詮釋,皆無不由這個無可懷疑的(在杭辛齋確是如此)、公理性的前題出發;而其詮釋的目的,主要就是(用盡一切方法)去滿足那樣一個無可懷疑的,公理性的前題,因為這正是作為一種宗教式的信仰的前題。順理成章地,杭氏既在傳統的認知下深信作《易》者為自遠古伏羲以迄於孔子的「歷代聖人」(以孔子為中心),其中綿緒、蘊藏且寄托了聖人們「歷代相傳的心法」,因此自然也就將這些歷代的聖人們,隨著《易經》一起神化了

    六、 正是這樣一種在信仰式的激情下將《周易》與作《易》之聖人「神化」的大前題之下,自然就會把把中西歷代,自古迄今所增累下來的種種,當作是《周易》所固有,聖人所固知的了,因此我們會發現,杭辛齋在詮釋經傳文辭等各方面的的時候,幾乎可說是沒有任何界限或限制的:──「辭」與「辭」之間,「辭」與「象數」之間,「辭」與歷代「易例」(自伏犧劃卦的神話以迄於清代端木國瑚、沈善登乃至辛齋自創的心得,通通包括在裡面,跨時數千年)之間、「辭」與「各種古今中外龐雜的文化內容」之間…等,都可被「各隨所需」地取了來「相互參證」,這樣就把《周易》的外延無限的擴大,無論怎樣都可以「參伍錯綜」地說得很「圓滿」;在大多數情況下,還往往牽合幾乎想得到的方方面面,明顯地把許多《周易》中原本沒有的東西給強加上去,比附上去,再曲折地說成是《周易》本身所固有的,結果把雪球滾得愈來愈大,愈來愈繁複與龐雜;而這種作法,我們今天會覺得它實在是近於某種圖象游戲和文字游戲,且往往得出極為牽強乃至荒誕、令人不可究詰而不可置信的種種「想當然耳」的「推論」過程及其結論來。總之,杭辛齋的目標就是努力要達成上述那種信仰式的「圓滿」,也就是要滿足以上那個無可懷疑的,具有公理性的前題。

    七、 杭氏易學的內容及其詮《易》方式的主要特徵就正如論文本文中所指出的,要求牽合幾乎任何跟易學有關(或其實根本無關)的所有可能的要素,來談論任何一個具體的易學問題;反過來,每一個具體的易學問題,往往又可以牽連到幾乎任何的易學要素或項目。這些要素或項目,包括兩漢易學的各種易例(卦氣消息、八宮飛伏、納甲納音、五行九宮、爻辰升降、半象兩象…等等)、宋代易學的各種新說創見(如河圖洛書、先後天方位、周子太極圖說…等等)以及漢宋而降,以迄元、明、清各代易學家們所新提出來的易例、易說、易論;還有古今中外,有始以來的各種名物制度、風俗典章、神話傳說等等,用以上所舉的種種共同雜揉起來來講論《易經》,又處處強調必須貫合舉凡氣、心、象、數、卦、爻、辭、徵、傳、傳文的音韻之陰陽… 等等,以觀易之象數,詮易之文辭,論易之微旨。總之,就是相信且要求一種諸項目之間「全方位」的綿密無間的「互通、互證、相發明」,以呈顯出「易道」作為「聖學」的那種「至高無上,無所不包」的宗教式的、信仰式的高度。總之,杭辛齋就是這樣「前題性地」把通過《周易》所體現的「易道」,視為「所有一切的中心」,從這個中心可以導出一切,解釋一切,而此「中心」與種種龐雜的內容,共成為一個內外圓滿、融通自洽、無所不包的有機整體系統,試圖體現「易道廣大,無所不包」的執著,且處處要展現其「兼包漢宋,囊括古今,橫通中外,融於一爐」的某種使命感,凡易學中所涉及到的幾乎一切條目,都是不可相分離而言之,企圖貫通「古今中外,世界所有」的「一切」來講論《易經》;舉凡涉及其中一個項目的詮釋或講解,則必須聯繫起其他所有與之相關的項目一起來加以「參證」它,才能為這個被詮釋的對象,找到最熨貼也最圓滿的定位及瞭解認識。

    八、 「杭氏易學」的龐雜內容及詮《易》傾向是「可愛者不可信」的,正是基於本人對「杭氏易學」的理解而言。在本人看來,所謂「杭氏易學」中的大部份內容及其當時被推崇、被認可的所謂的易學「新論」或 種種具體的主張與詮釋方法 ── 經過這80幾年的歷程,無論從今日「地球村」時代的科學認知水平或這80幾年來,國內外世界性的、後出轉精的種種易學研究最新成果的比對,襯映之下,則我雖然作為辛齋易學的研究者,也得要發自內心深處,老老實實地說一句心平氣和的話 ─── 大半都已經被後來易學發展的新成果與新認識給超越了。且不說「杭氏易學」對《周易》的認知依舊局限於傳統的「人更三聖,世歷三古」、「孔子作《十翼》」、「經傳不分地將兩者視為一體」、「聖人則河圖洛書畫八卦」、「將漢代以迄於清末的大部份因時代需要創發而來的各樣易例,當作原《周易》所固有」等完全忽略「歷史發展性」這樣一種框限之下,其嚴重的更在於舉證及立論方面,往往有「實證性論據」與「推論嚴謹性」不足的缺憾,譬如「神話傳說與歷史真相雜揉不分混為一談,經不起起碼的究詰」、「因推論邏輯的飛躍而來的,無限制的發散性表面類比思想」、「西學中源」的迷思、「易道」外延的無限擴大,以及與此「無限擴大」相適應,相終始的,對《周易》象數及文辭的「過度的詮釋」等等,【以上這些都是本人在研讀與思索之過程中,經過重重的困頓、徬徨、迷惑與多重的反復曲折之後終於確定下來的由衷之想法與定論,不敢試圖為賢者諱, (雖本人自始自終乃深自欽佩,杭辛齋真是中國近現代的一位非常之志士,偉大的豪傑也!) 或為之曲為迴護乃致於作無謂的溢美之言,以免於「自欺欺人」也。】平心而論,應該都不再能贏得我們大部份人的相信或贊同了。

    九、 廖名春先生等人從對後世「科學易派」的影響,來看待「杭氏易學」,認為它正是「傳統象數學向科學易過渡的橋樑」,歸之為「新象數派」,與尚秉和、黃元炳二先生所歸屬的「傳統象數派」相區別開來,個人認為這種論述跟劃分是很有啟發性的;然而「杭氏易學」既作為「傳統象數學向科學易過渡的橋樑」,這「過渡的橋樑」之本質究竟是甚麼呢?本人在此論文中嘗試提出「廣義的廣象」這一概念,來回答這個問題。這所謂「廣義的廣象」的來源及其涵意,就正如本論文第四章第一節的〈「廣象」論〉中所提到的,是本人通過相對比較於杭辛齋在《易楔》卷三的「卦象」這一部份,其中針對〈說卦傳〉篇後部份中的一百多個八卦之象所作的命名與歸類,即把〈說卦傳〉中這一百多個八卦之象歸之於「廣象」一詞;本人以「狹義的廣象」來稱呼、標示以上這種原初意義(如《易楔》中所定義的「廣象」,主要針對固有的傳統文化內容)上的廣象,而以「廣義的廣象」來稱呼、標示那種於內容上越出中國固有的傳統文化,而以「西學」之種種文化內容為對象的「廣象」;並指出這兩者除了有廣狹之分外,都不過是「廣象」的體現而已,並沒有本質上或實質上的不同。因此,本論文在這個問題上提出的主要觀點就是要指出,「杭氏易學」中所涉及的種種「西學」之內容,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就以其與種種「易象」互為「參證」,相互「發明」,以突顯「易道廣大,無所不包」這一點而言,這些「西學」內容亦無非是另一種形式的「廣象」而已,是原來「廣象」意義的一種推廣,還不足以說得上是後來一般所稱謂的「科學易」也!所以本論文的立場在於給出 ──「杭氏易學」之被看作是「傳統象數學向科學易過渡的橋樑」,而這「過渡的橋樑」之本質」,就是將「西學」中的種種文化內容(尤以「西方自然科學」中的具體之名詞、學科、原理、觀念等最為凸顯),作為《周易》的一種「廣義的廣象」;而這種「廣義的廣象」是因為杭辛齋及其易學著作對當時及後來者的影響較大,所以才會成為後世「科學易的橋樑」,而《杭氏易學七種》中這種「廣義的廣象」,還不足以稱為「科學易」也。
    Reference: 附錄:徵引暨參考書目
    (甲) 本論文直接徵引書目
    (一) 主要文獻
    《學易筆談》(上) 廣文書局印行•民81年8月3版。
    含《學易筆談初集》4卷
    《學易筆談二集》4卷
    《學易筆談》(下) ( 同上 )
    含《易楔》6卷
    《讀易雜識》1卷
    《易數偶得》2卷
    《愚一錄易說訂》2卷
    《沈氏改正揲蓍法》1卷
    (二) 單篇論文
    1《杭氏易學七種》提要七篇 尚秉和•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易類》(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7月•p137,p177─p179。
    2〈杭辛齋易學得失及其重要發明之數事〉李證剛•收入《易學討論集》商務印書館,1941年版
    3〈『杭辛齋』及其『新進化論』之讀解〉抑盦•《中華國學》1977年10月份號 。
    4〈杭辛齋易學傳〉易翁•《中華易學》第2卷第4期,1981年6月。
    5〈杭辛齋《周易》象數思想評介〉── 兼述杭氏象數理論和自然科學的關係
    李樹菁•《周易研究》1990年第2期。
    6〈五十年來之易學〉高明•收入《高明經學論叢》黎明文化•民75年9月3版•p29-p40。
    7〈六十年來之易學〉徐芹庭•收入程發軔主編《六十年來之國學》(一)
    國立編譯館編輯•正中書局發行• 民64年2月2版。
    8〈民國以來易學之源流〉徐芹庭•收入徐氏本人《易學源流》(下)•國立編譯館•民76年8月•p1173─p1179。
    9〈民國以來象數與義理派之易學〉徐芹庭•收入《孔孟學報》40th期。
    10〈民國以來的科學易(一) ─ (八)〉黎凱旋•收入《中華易學》第10卷第9期。
    11〈論易學之門庭〉黃壽祺•收於《經學要略》•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10月。
    12〈「 彭翼仲案 」真象〉姜緯堂•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5th期。
    13〈海寧先生事略•稿本〉張一鳴•收於《民國人物碑傳集》,p538。
    14《申報》合訂本•政大社資中心3樓中文藏書部藏,1924年1月24至1月31日,第4張。
    15《大公報》合訂本•政大社資中心3樓中文藏書部藏,1924年1月26日至1月28日,第2頁。
    16〈中國最早的外語學校──同文館〉李喜所•收於《古代禮制風俗漫談》(1st集)p50•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版。
    (三) 專書
    一、《易》類著作
    1《周易注疏》王弼,韓康伯注,孔穎達正義 阮刻十三經注疏本 藝文印書館。
    2《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易類小序》臺灣商務印書館。
    3《易學哲學史》1st卷 朱伯崑•藍燈出版社 民80年9月(修訂版)。
    4《易學漫步》朱伯崑•學生書局•1999年2月初版2刷。
    5《象數與義理》張善文•洪葉•民86年1月。
    6《周易尚氏學》尚秉和•老古文化•1998年11月。
    7《學易筆談•讀易雜識》張文江校點•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
    8《周易譯注》黃壽祺,張善文•頂淵文化•民89年。
    9《易通》蘇淵雷•收於《民國叢書》第二篇之4•上海書店據黃中出版社1941年版影印發行。
    10《周易解題及其讀法》錢基伯•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9月一版7刷。
    11《易圖象與易詮釋》鄭吉雄•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民91年2月。
    12《易圖考》李申•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2月。
    13《周易研究史》廖名春、康學偉、梁偉弦合著,湖南出版社•1991年。
    14《二十世紀中國易學史》楊慶中•人民出版社•2000年2月。
    15《易學科學史綱》董光璧•武漢出版社•1993年12月。
    16《來注易經圖解》(明) 來知德•武陵出版公司•2000年10月版。
    17《河洛精蘊》(清) 江永•武陵出版公司•2001年4月。
    18《易圖略》(清) 焦循•皇清經解易類匯編本•藝文印書館•民81年9月再版。
    19《周易圖經廣說》(上)(圖說)、(下)(經說)(即《易拇》) (清) 萬年淳•老古文事業公司據美國國會圖書館的珍藏善本印行•1999年12月三版。
    20《易問》(清)紀大奎•老古文化事業公司出版,1999年1月。
    21《觀易外編》(清)紀大奎•老古文化事業公司出版,1999年1月。
    22《周易指》(清)端木國瑚•《四庫未收書輯刊》6th輯─1,據(清)道光刻本收錄全書,政大社資中心三樓圖書部 藏。
    23《需時渺言》(清)沈善登•《續修四庫全書》本,據清光緒沈氏豫恕堂刻沈穀成易學本影印,政大社資中心三樓中文圖書部 藏。
    24《讀易錄》(清)鄭獻甫•無求備齋易經集成本•第135冊•據清光緒二年刊本影印,政大社資中心三樓中文圖書部 藏。
    25《易象闡微》(清)張之銳•無求備齋易經集成本•第123冊•據清宣統二年排印本影印,政大社資中心三樓中文圖書部 藏。
    26《易學探原─ 經傳解》黃元炳•集文書局•民90年3月再版2刷。
    27《讀易提要》潘雨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3月第一版
    二、其他
    1《漢書•藝文志》中華書局。
    2《復性書院講錄》馬一浮•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8月。
    3《陳寅恪文集之三─金明館叢稿二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4《清史史料學》馮爾康•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8月。
    5《清代人物傳記史料研究》馮爾康•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8月。
    6《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胡繩•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北京9th版。
    7《細說晚清》黎東方•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6月7th版。
    8《細說民國創立》黎東方•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6月6th版。
    9《中國歷史 ─ 晚清民國卷》張豈之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2th版。
    10《中國近代史》蔣廷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3月3th版。
    11《新編中國近代史叢書》〈序〉•周國新主編•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年2月。
    12《沖撞與融合──中國近代文化史論》安宇•學林出版社•2001年5月。
    13《神秘主義與中國近代社會》王玉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7月1版。
    14《亂世爭逐─北洋軍閥》羅瑛著•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年2月。
    15《民初之國會》李守孔編•正中書局•民66年12月初版。
    16《民初議員列傳》天一出版社•民64年5月再版。
    17《清代同文館之研究》孫子和撰•政治大學政治所博士論文•民61年12月,政大社資中心藏,索書號:D 3.31 6105 v•1。
    18《清季同文館及其師生》蘇精著•蘇精發行•上海印刷場印制•民74年1月,藏於政大國研中心圖書管5樓。
    19《西學東傳人物叢書》(凡9冊) 王渝生主編•科學出版社•2000年5月~9月。
    20《龍與上帝──基督教與中國傳統文化》董叢林•北京三聯•1992年6月1版。
    21《天演論》嚴復•羅炳良主編•華夏出版社•2002年10月。
    22《盛世危言》鄭觀應•羅炳良主編•華夏出版社•2002年10月。
    23《洪憲記事詩本事簿注》劉成禺•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7月一版。
    24《凌霄一士隨筆》徐凌霄,徐一士•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7月一版。
    25《中國報學史》戈公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8月。
    26《中國近代報人與報業》(上、下) 賴光臨•臺灣商務印書館•民76年10月2 版。
    27《晚清報業史》陳玉申•山東畫報出版社•2003年4月
    28《中國近代報刊活動家傳論》朱健華•貴州民族出版社•1998年4月
    29《中國百年報業掌故》劉小清,劉曉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
    30《新編老黃曆》•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2002年9月。
    31《清代學者象傳》(上、下) 葉衍蘭,葉恭綽 編•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
    5月。
    (乙) 參考書目
    (一) 單篇論文
    1〈近十餘年來海狹兩岸易學研究的比較〉黃沛榮•收入《漢學研究》第7卷2nd期•民78年12月。
    2〈「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辨〉李申•收入朱伯崑主編《國際易學研究》第二集•華夏出版社•1996年4月。
    3〈「先天圖」淵源考〉郭彧•收入《國際易學研究》第二集•1996年4月。
    4〈評《火珠林》納甲術〉楊慶中•收入《國際易學研究》第三集•1997年8月。
    5〈《易》與科學六議〉蔣志•收入《國際易學研究》第四集•1998年6月。
    6〈評不科學的「科學易」〉李申•收入《國際易學研究》第四集•1998年6月。
    7〈易之象及其現代意義論綱〉王樹人•收入《國際易學研究》第四集•1998年6月。
    8〈《周易》〈豐〉卦卦爻辭新考〉廖名春•收入《國際易學研究》第六集•2000年12月。
    9〈以科學的觀點看象數學〉─兼論道家與易學 董光璧•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11輯•北京三聯書店•1997年10月。
    10〈「黃老易」和「莊老易」〉─道家經典的系統性及其流變 王葆玹•收入《道家文化研究》第12輯•1998年1月。
    11〈《周易》對中國古代數學的影響〉樂愛國•收入劉大鈞主編《周易研究》2003年第3期。
    12〈八風考略〉沈祖綿•收入《周易研究》1995年第2期。
    13〈「卦變說」探微〉郭彧•收入《周易研究》1998年第1期。
    14〈易學中的整體思維方式〉鄭萬耕•收入《周易研究》1995年第4期。
    15〈五行說與京房易學〉劉玉建•收入《周易研究》1996年第4期。
    16〈六庵易話〉黃壽祺•收入黃壽祺,張善文編《周易研究論文集》2nd輯•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8月。
    17〈《周易》「三陳九卦」釋義〉蔣維喬•收入《周易研究論文集》2nd輯。
    18〈從《易經》到《易傳》〉余敦康•收入《周易研究論文集》3th輯•1990年5。月。
    19〈《易經》詮釋方法的辯證性〉潘德容•收入成中英主編《本體詮釋學》第2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3月。
    20〈孔門易學的詮釋與發展〉陳來•收入《本體詮釋學》第2集。
    21〈試論《易經》的哲理意蘊和原點地位〉劉清平•收入《本體與詮釋:中西比較》第3集•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7月。
    (二) 專書
    一、 易類著作
    1《周易集解》(唐)李鼎祚•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6年12月1版2刷。
    2《周易程傳》(宋)程頤•古逸叢書本。
    3《周易本義》(宋)朱熹 大安出版社印行(新排精校)•1999年7月1st版。
    4《連山》1卷 (清) 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本。
    5《歸藏》1卷《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本。
    6《子夏易傳》2卷《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本。
    7《焦氏易林》(西漢)焦贛•藝文印書館•民72年6月再版。
    8《周易施氏章句》1卷 (西漢)施讎《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本。
    9《周易孟氏章句》2卷 (西漢)孟喜《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本。
    10《周易梁丘氏章句》1卷 (西漢)梁丘賀《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本。
    11《周易京氏章句》1卷 (西漢)京房《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本。
    12《京氏易飛侯》8卷 (西漢)京房 (清)王謨輯 「漢魏遺書鈔」本。
    13《京氏易傳箋》(西漢)京房,(三國)陸績注,(民國)徐昂箋•「徐氏全書」本(第 一種)
    14《易緯乾坤鑿度》舊題(東漢)鄭玄注•四庫全書本。
    15《易緯稽覽圖》 同上。
    16《易緯通卦驗》同上。
    17《易緯是類謀》同上。
    18《易緯乾鑿度》同上。
    19《易緯辨終備》同上。
    20《易緯乾元序制記》同上。
    21《易緯坤靈圖》同上。
    22《太玄校釋》(西漢)揚雄•鄭萬耕校釋•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2月。
    23《新譯周易參同契》(東漢)魏伯陽•劉國樑注譯,黃沛榮校閱•三民•民88年11月。
    24《周子通書》(北宋)周敦頤•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1版。
    25《易數鉤隱圖》附遺論九事(北宋)劉牧•通志堂經解本。
    26《擊壤集》(上、下) (北宋)邵雍•廣文書局•民76年3月再版。
    27《皇極經世》(北宋)邵雍•王從心整理,李一忻點校•九州出版社•2003年9 月。
    28《梅花易數》(北宋)邵雍•同上。
    29《橫渠易說》(北宋)張載•通志堂經解本。
    30《溫公易說》(北宋)司馬光•四庫全書本。
    31《東坡易傳》(北宋)蘇軾父子•龍吟點評•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12月1版。
    32《漢上易傳》(上、下)(南宋)朱震•廣文書局•民63年9月初版。
    33《易學啟蒙》(南宋)朱熹,蔡元定•武陵•1998年10月。
    34《朱文公易說》(南宋)朱鑑 編•通志堂經解本。
    35《古周易》(南宋)呂祖謙•通志堂經解本。
    36《楊氏易傳》(南宋)楊簡•四庫全書本。
    37《周易玩辭》(南宋)項安世•通志堂經解本。
    38《童溪易傳》(南宋)王宗傳•通志堂經解本。
    39《皇極經世索隱》《皇極經世觀物外篇衍義》張行成•四庫全書珍本初集•商務。
    40《洪範皇極內篇》蔡忱•四庫全書珍本4集•商務。
    41《易纂言》(元)吳澄•廣文書局•民84年2月再版。
    42《讀易私言》(元)許衡•同上。
    43《易學濫觴》(元)黃澤•同上。
    44《周易禪解》(明)釋智旭•四庫全書本。
    45《易學象數論》(清)黃宗羲•廣文書局•民87年9月再版。
    46《船山易學》(上、下) (清)王夫之•廣文書局•民88年2月4版。
    47《易圖明辨》(清)胡渭•「皇清經解易類彙編」本•藝文印書館•民81年9月再版。
    48《周易折中》(清)李光地,劉大鈞整理•巴蜀書社•1998年4月1版。
    49《周易函書約存》(清)胡煦 四庫全書本
    50《周易述》(清)惠棟 「皇清經解易類彙編」本•藝文印書館•民81年9月再版。
    51《易漢學》(清)惠棟•同上。
    52《易例》(清)惠棟•同上。
    53《周義虞氏義》(清)張惠言•同上。
    54《周義虞氏消息》(清)張惠言•同上。
    55《易章句》(清)焦循•同上。
    56《易通釋》(清)焦循•同上。
    57《六十四卦經解》(清)朱駿聲•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2月6刷。
    58《周易古筮考》(民)尚秉和•廣文書局•民81年8月初版。
    59《易學探源─河圖象說》(民)黃元炳•集文書局•民90年3月再版2刷。
    60《易學探源─(易學入門、卦氣集解)合編》•同上。
    61《周易費氏學》(清)馬通伯•新文豐出版公司•民68年8月。
    62《費氏古易訂文》(民)王樹柟•文史哲出版社•民79年11月。
    63《科學的易》(民)丁超五•育林出版社•2000年2月再版。
    64《周易古經今注》高亨•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2月1版。
    65《周易大傳今注》高亨•齊魯書社 2000年6月2版。
    66《周易學說》馬振彪遺著,張善文整理•花城出版社•2002年1月。
    67《易廬易學書目》廬松安編,山東省圖書館整理•齊魯書社•1999年12月。
    68《易學論叢附易學書目彙纂》廣文書局編印•民69年7月再版。
    69《周易注述考(一)》(上,下)黃尚信編著•國立編譯館•民91年12月。
    70《易學哲學史》(1-4冊)朱伯崑•藍燈出版社•民80年9月(修訂版)。
    71《先秦易學史》高懷民•作者自刊本 民79年6月三版。
    72《兩漢易學史》高懷民•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民72年2月三版。
    73《偉大的孕育》高懷民•荷美印刷設計有限公司印行•民88年2月初版。
    74《古史辨》第三冊 顧頡剛等•藍燈出版社•民76年11月。
    75《周易探源》李鏡池•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7月1版3刷。
    76《周易與莊子研究•周易義證類纂》聞一多•巴蜀書社•2003年1月。
    77《雙劍誃易經新證》于省吾•藝文印書館•民64年9月三版。
    78《易學源流》(上、下) 徐芹庭•國立編譯館•民76年8月。
    79《周易古史觀》胡樸安•新文豐出版公司•民68年10月。
    80《周易古義》楊樹達•臺灣力行書局•據民18年排印版。
    81《周易古義補》屈萬里•載「屈萬里先生文存」1st冊•聯經•民74年。
    82《先秦諸子易說通考》胡自逢•文史哲出版社•民63年10月。
    83《談易》戴君仁•臺灣開明書局•民84年3月8版。
    84《周易全解》金景芳,呂紹綱•韜略•民88年11月初版2刷。
    85《周易〈繫辭傳〉新編詳解》金景芳•遼海出版社•1998年10月。
    86《金景芳晚年自選集》金景芳•吉林大學出版社•2000年10月。
    87《十家論易》蔡尚思主編•岳麓書社•1993年3月第1版。
    88《燕園耕耘錄 ─ 朱伯崑學術論集》(下冊) 臺灣學生書局印行。
    89《先秦漢魏易例述評》屈萬里•臺灣學生書局•民58年4月。
    90《讀易三種》屈萬里•聯經•民73年9月2版。
    91《書傭論學集》 屈萬里•聯經•民73年。
    92《無求備齋易學論集》嚴靈峰•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1月。
    93《易學討論集》李證剛等編著•商務印書館•民30年。
    94《易經研究論集》林尹等著•黎明文化事業•民70年1月。
    95《兩漢十六家易注闡微》徐芹庭•五州出版社。
    96《兩漢象數易學研究》(上、下) 劉玉建•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
    97《易學史發微》潘雨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
    98《易與佛教•易與老莊》潘雨廷•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
    99《鄭玄之讖緯學》呂師凱•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民65年4月。
    100《讖緯論略》 鍾肇鵬•遼寧教育出版社 1991年1月。
    101《易傳之形成及其思想》戴璉璋•文津出版•1997年2月2刷。
    102《易傳通論》王博•中國書店•2003年8月。
    103《周易經傳溯源》李學勤•長春出版社•1992年8月。
    104《簡帛佚籍與學術史》李學勤•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
    105《周易帛書今注今譯》張立文•臺灣學生書局•民80年9月。
    106《帛書周易校釋》鄧球柏•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3版1刷。
    107《帛書周易研究》邢文•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2版。
    108《周易異文校正》吳新楚•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
    109《易學新探》林政華•文津出版社•民76年5月。
    110《周易經傳與易學史新論》廖名春•齊魯書社•2001年8月。
    111《易學乾坤》黃沛榮•大安出版社•1998年8月。
    112《易學論著選集》黃沛榮編•長安出版社•民74年10月。
    113《易圖源流》(上、下) 徐芹庭•國立編譯館。
    114《周易八卦圖解》施維主編•巴蜀書社•2003年3月1版。
    115《河圖洛書解析》孫國中主編•學苑出版社•1990年5月。
    116《象數易學研究》(第3輯) 劉大鈞主編•巴蜀書社•2003年3月。
    117《象數易學》張其成•中國書店•2003年6月。
    118《易圖探秘》張其成•中國書店•2001年1月1版2刷。
    119《易道主幹》張其成•中國書店•2001年1月1版2刷。
    120《易學與中醫》張其成•中國書店•2001年1月1版2刷。
    121《易學今昔》余敦康•新華出版社•1993年12月。
    122《易學的思維》傅雲龍,柴尚金•沈陽出版社•1998年2月1版2刷。
    123《周易陰陽八卦說解》徐志銳•里仁書局•民84年5月初版3刷。
    124《天人象─陰陽五行學說使導論》謝松齡•山東文藝出版社•1997年4月。
    125《易學科學史綱》董光璧•武漢出版社•1993年12月。
    126《易學與科技》董光璧•大展出版社•2002年2月。
    127《易學與道教思想關係研究》詹石窗•夏門大學出版社•2001年3月。
    128《易學與道教符號揭秘》詹石窗•中國書店•2001年2月。
    129《易學與道教文化》詹石窗,連鎮標•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
    130《兩漢易學與道家思想》周立升•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11月。
    131《易學與儒學》任俊華•中國書店•2001年3月。
    132《易學與佛教》王仲堯•中國書店•2001年7月。
    二、其他
    1《清末民初中國官紳人名錄》(日)田原天南編•文海出版社•民62年。
    2《中國近代學人象傳》初輯•大陸雜誌社•民60年9月。
    3《辛亥以來人物年里錄》邵廷淼主編•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
    4《中央黨史會革命人物誌》•中央文物供應社經銷•民58年-民72年。
    5《浙江古今人物大辭典》(下)•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8月。
    6《中國近現代人名大辭典》p439。
    7《走向世界─近代中國知識份子考察西方的歷史》鐘叔河•北京中華書局•
    2000年7月。
    8《憂患與風流─世紀先驅的百年心路》張寶明•東方出版中心•1999年11月。
    9《近代新學─中國傳統學術文化的嬗變與重構》王先民•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0年3月
    10《國學與漢學─近代中外學界交往錄》桑兵•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
    11《西風東漸─中日攝取西方文化的比較研究》于桂芬•北京中華書局• 2001年7月。
    12《晚清文化保守思潮研究》喻大華•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
    13《自西徂東》(德)花之安•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1月。
    14《泰西新史攬要》(英)麥肯齊•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1月。
    15《瀛寰誌略》(清)徐繼畬•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12月。
    16《萬國公法》(美)惠頓•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1月。
    17《文學興國策》(日)森有禮•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1月。
    18《佐治芻言》(英)傅蘭雅•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1月。
    19《科學主義:演進與超越─中國近代的科學主義思潮》楊國榮•洪葉•
    2000年8月。
    20《實證主義與中國近代哲學》楊國榮•五南•民84年6月。
    21《傳播與超越》王鑒平等•博遠•民82年9月。
    22《從嚴復到金岳霖─實證論與中國哲學》楊國榮•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年10月
    23《中國現代思想中的唯科學主義》郭穎頤,雷頤譯•江蘇人民出版社•
    1995年1月。
    24《科學與人生觀》張君勱,丁文江等•山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3月。
    25《章太炎學術史論集》傅傑編校•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6月。
    26《中國之科學與文明》(1-13冊) (英)李約瑟•臺灣商務印書館。
    27《中國科技史》曾雄生等•文津•民87年1月。
    28《中國傳統科學思想史論》郭金彬•知識出版社•1993年8月。
    29《科學史八講》席澤宗•聯經•民83年8月。
    30《中國現代科學文化的興起─1919-1936》•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
    31《天文西學東漸集》江曉原等•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11月。
    32《傳教士與中國科學》曹曾友•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1月。
    33《中國科學技術的西傳及其影響》韓琦•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
    34《中國古代哲學和自然科學》李申•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
    35《東方的智慧─東方自然觀與科學的發展》林德宏等•理藝•民84年5月。
    36《從物質實體到關係實在》羅嘉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12月。
    37《物理學之道─近代物理學與東方神秘主義》(美)卡普拉•朱潤生譯
    北京出版社 1999年1月
    38《傳統與後現代─科學與中國文化》董光璧•山東教育出版社•
    1996年12月。
    39《中國算學史論叢》李儼•正中書局•民56年9月2版。
    40《中算史論叢(一)、(二)、(三)》 李儼•民國叢書本•上海書店 (據商務印書館1931年版影印)。
    41《中國數文化》吳慧穎•岳麓書社•1996年12月2版。
    42《大哉言數》劉鈍•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
    43《中國科學文獻翻譯史稿》黎難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1993年7月。
    44《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梁啟超•華正書局•民63年10月。
    45《中國近代教育史》王炳照主編•五南•民83年3月。
    46《中國科舉史話》林白,朱梅蘇•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
    47《歷代官制•兵制•科舉制表釋》臧云浦等•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4月1版4刷。
    48《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辭典》周發增等主編•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
    49《中國神秘文化辭典》吳康等編•海南出版社•2002年2月。
    50《中國方術考》(增訂本) 李零•東方出版社•2001年8月。
    51《中國方術續考》李零•東方出版社•2001年8月。
    52《中國術數文化史》宋會群•河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8月。
    53《中國古代神秘數字》葉舒憲等•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3月。
    54《數術探秘─數在中國古代的神密意義》俞曉群•三聯•1994年12月。
    55《出入命門─中國醫學文化學導論》陳樂平•三聯•1997年4月。
    56《中國煉丹術考略》容志毅•三聯•1998年5月。
    57《西方文化中的數學》M•Kline著,張祖貴譯•九章出版社•民84年9月。
    58《20世紀數學思想》胡作玄等•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5月。
    59《數學思想方法引論》王鴻鈞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7月。
    60《數學─ 它的內容,方法和意義》(1、2、3卷) (俄)A•D•亞歷山大洛夫等•
    科學出版社•2001年11月。
    61《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楊儒賓等編•正中書局•民85年11月。
    62《中國古代思維方式的形成及特點》武占江•陜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2月。
    63《東方文化通論》侯傳文•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
    64《中國文明論─中國古代文明的本質與原理》北野•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1年1月。
    65《中國文化史九繹》蔣方•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
    66《跨文化之橋》樂黛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3月。
    67《中國文明起源新探》蘇秉琦•北京三聯•1999年6月。
    68《近代中國與近代文化》王繼平•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9月。
    69《歐化東漸史》張星烺•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9月。
    70《清初士人與西學》徐海松•東方出版社•2000年12月。
    71《東學西漸與西方文化的復興》徐善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7月。
    72《清末民初的思想主脈》昌切•東方出版社•1999年4月。
    73《南社人物吟評》邵迎武•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4年4月。
    74《世載堂雜憶》劉成禺•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
    75《中國近代思想史論》王爾敏•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8月。
    76《近代經學與政治》湯志鈞•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8月。
    77《清代學術探研錄》王俊義•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8月。
    78《晚清哲學》蔣國保等•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
    79《嚴復思想新論》劉桂生等編•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80《中華藏典傳世文選─晚清文選》(一、二、三) 譚國清主編•西苑出版社•
    2003年3月。
    81《龔自珍全集》王佩諍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6月。
    82《西潮•新潮》蔣夢麟•岳麓書社•2000年9月。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89151001
    9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915100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5100101.pdf18KbAdobe PDF2970View/Open
    15100102.pdf12KbAdobe PDF2771View/Open
    15100103.pdf29KbAdobe PDF2940View/Open
    15100104.pdf41KbAdobe PDF21614View/Open
    15100105.pdf136KbAdobe PDF21410View/Open
    15100106.pdf356KbAdobe PDF22189View/Open
    15100107.pdf197KbAdobe PDF21527View/Open
    15100108.pdf136KbAdobe PDF21236View/Open
    15100109.pdf60KbAdobe PDF2970View/Open
    15100110.pdf113KbAdobe PDF21687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