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205/145239 (79%)
Visitors : 52548796      Online Users : 23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35528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5528


    Title: 存在與欲望:七等生小說主題研究
    Authors: 張雅惠
    chang , ya hui
    Contributors: 陳芳明
    張雅惠
    chang , ya hui
    Keywords: 七等生
    存在
    現代主義
    佛洛伊德主義
    台灣文學
    現代小說
    Date: 2003
    Issue Date: 2009-09-18 15:15:11 (UTC+8)
    Abstract:  七等生或許可稱為戰後台灣文學史上最孤獨的行者。他像個長期處於青春期的反叛青年,堅守個人的文學信仰,期待能保有個人的「殊異之性」。長達三十多年的創作生涯,外在的批評、讚賞或冷落,都無法干擾七等生的創作,他不斷地以現代主義的精神創作小說,不斷地在文本中探索真實生命的意義。
      這篇論文的第二章、第三章,主要討論七等生與現代主義的關係。六○、七○年代,台灣文壇在受現代主義的同時,也存在著抗拒現代主義的力量。本論文將對於七等生正負兩極化的評價,置放在這個矛盾的歷史脈絡中來討論,期待能釐清七等生作品之所以引發爭議的原因及爭議的焦點。
      七等生三十多年的創作中,小說形式雖然不斷地在改變,但是他小說中的主題意識卻是不變的。「真實生命」的追求,一直是七等生小說中所關注的焦點。因此,這篇論文從主題意識出發,分別從「存在」與「欲望」探索七等生小說中的內在思維,而這兩大主題其實都是七等生對「真實生命」意義的探索。
      在「存在」書寫方面。七等生在小說中突顯出個人存在價值受到「不合理的社會規範」、「高壓的政治體制」、「都市化、工業化」及「僵化教育」的扭曲,所面臨的生存困境。在這個困境中,七等生筆下的人物不斷地追求理想,卻又失落理想,他們緬懷過去,難以適應現代化的腳步,在錯亂的時空中漂泊,隱遁似乎是他們唯一的選擇,但隱遁並不能解決問題。爾後,七等生在文本中,以「自我理性」的辨證,重新塑造一種思想性的哲學英雄,不論是擦骨的老頭、弱智的女子、酒店的樂師或是沙河彼岸的隱遁者,他們透過對生命的認真、對藝術的執著、對哲學的思索,都是對生命價值的肯定。
      在「欲望」書寫方面。七等生小說中明顯帶有伊底帕期情結,對母親的依戀使得他小說中人物傾慕的對象,總帶有母親的原型。對父親的排斥,其實也是他對外在威權社會的抗拒。而七等生在書寫欲望時,著重討論的「被壓抑」的欲望,他抗拒那些只臣服道德規範、法律制度下空洞的婚姻形式。他在文本中對「理想戀人」永不停止的追求,正是他對個人理想性世界,永不止息的追求。
      由這兩大中心主題切入,理解七等生在文本中所傳達的主題意識,再來觀看七等生那些看似怪異的敘事方式,也就更能明白這位「文壇怪傑」書寫時的用心。
    Reference: 五、參考書目
    一、七等生的個人著作
    (一)合集
    1、七等生 ,《僵局》,台北:遠行出版,1976.03(再版)
    2、七等生 ,《放生鼠》,台北:遠行出版社,1977.03(再版)
    3、七等生 ,《離城記》,台北:晨鐘出版社,1973.11
    4、七等生 ,《來到小鎮的亞茲別》,台北:遠行出版社,1976.01
    5、七等生 ,《我愛黑眼珠》,台北:遠行出版社,1976.03
    6、七等生 ,《沙河悲歌》,台北:遠景出版社,1976.02
    7、七等生 ,《削瘦的靈魂》,台北:遠行出版社,1976.10
    8、七等生 ,《隱遁者》,台北:遠行出版社,1976.10
    9、七等生 ,《城之謎》,台北:遠行出版社,1977.05
    10 、七等生,《情與思》,台北:遠行出版社,1977.09
    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再版)
    11、七等生,《白馬》,台北:遠行出版社,1977.09
    12、七等生,《散步去黑橋》,台北:遠景出版社 1978.09
    13、七等生,《耶穌的藝術》 台北:洪範書店 1979.04
    14、七等生,《銀波翅膀》 台北:遠景出版社 1980.06
    15、七等生,《老婦人》 台北:洪範書店 1984.11
    16、七等生,《譚郎的書信》 台北:圓神出版社 1985.11
    17、七等生,《重回沙河》 台北:遠景出版社 1986.08
    18、七等生,《跳出學園的圍牆》(原名《削瘦的靈魂》)
    台北:遠景出版社 1986.06
    19、七等生,《精神病患》 台北:遠景出版社 1986
    20、七等生,《我愛黑眼珠續記》台北:漢藝色研文化公司 1988.09
    21、七等生,《兩種文體---阿平之死》 台北:圓神出版社 1991.09
    22、七等生,《思慕微微》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97.10
    23、七等生,《沙河悲歌外一章》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98
    (二)七等生在報紙、雜誌所發表的單篇作品、論文
    1.七等生,〈失業、撲克、炸魷魚〉,《聯合報》副刊,6版,1962.04.03。
    2.七等生,〈橋〉,《聯合報》副刊,6版,1962.4.08。
    3.七等生,〈圍獵〉,《聯合報》副刊,6版,1962.04.18。
    4.七等生,〈午後的男孩〉,《聯合報》副刊,6版,1962.04.27。
    5.七等生,〈會議〉,《聯合報》副刊,6版,1962.05.03。
    6.七等生,〈白馬〉,《聯合報》副刊,6版,1962.06.23。
    7.七等生,〈黑夜的屏息〉,《聯合報》副刊,6版,1962.07.21。
    8.七等生,〈賊星〉,《聯合報》副刊,6版,1962.07.28。
    9.七等生,〈黃昏,再見〉,《聯合報》副刊,6版,1962.08.07。
    10.七等生,〈阿里鎊的連金發〉,《聯合報》副刊,6版,1962.09.16。
    11.七等生,〈黑眼珠與我(一)〉,《聯合報》副刊,6版,1962.05.11、1962.05.16、1962.05.22、1962.05.29、1962.06.09。
    12.七等生,〈隱遁的小角色〉,《現代文學》,19期,頁84-97,1964.01。
    13.七等生,〈讚賞〉,《現代文學》20期,頁94-101,1964.03。
    14.七等生,〈綢絲綠巾〉,《現代文學》22期,頁63-70,1964.10。
    15.七等生,〈獵槍〉,《現代文學》23期,頁1-15,1965.02。
    16.七等生,〈來到小鎮的亞茲別〉,《現代文學》26期,頁173-194,1965.11。
    17.七等生,〈初見曙光〉,《現代文學》25期,頁129-178,1965.07。
    18.七等生,〈牌戲〉,《現代文學》27期,頁162-172,1966.02。
    19.七等生,〈七等生小歷〉,《台灣文藝》,11期,1966.04,頁44。
    20.七等生,〈女人---作品一號〉(後改名為林洛甫),《現代文學》28期,頁113-124,1966.05。
    21.七等生,〈夜聲---作品二號〉,《現代文學》28期,頁125-129,1966.05。
    22.七等生,〈放生鼠〉,《文學季刊》,1期,頁168-220,1966.10。
    23.七等生,〈精神病患〉,《文學季刊》,2期,頁223-268,1967.1。
    24.七等生,〈結婚〉,《純文學》,1卷3期,頁112-127,1967.3。
    25.七等生,〈絲瓜布〉,《現代文學》,43期,頁89-92,1971.05。
    26.七等生,〈維護〉---關於葉石濤〈論七等生的僵局〉一文所作的回應與答辯,《中國時報》,8版(人間),(1972.06.15)。後收入《情與思》,台北:遠行出版社,1977.09,頁181-186。
    27.七等生,〈《五年集》自序,後記〉,《五年集》,林白出版社,1972.09。
    28.七等生,〈無葉之樹集〉,《現代文學》,51期,頁162-174,1972.09。
    29.七等生,〈《離城記》後記〉,《離城記》,晨鐘出版社,1973.11,頁67-74。
    30.七等生,〈《來到小鎮的亞茲別》序〉,《來到小鎮的亞茲別》,台北:遠行出版社,1976.01,頁1-4。
    31.七等生,〈文學與文評〉---《我愛黑眼珠》代序,《我愛黑眼珠》,遠行出版社,1976.03,頁3-7。
    32.七等生,〈真確的信念〉---答陳明福先生〈關於《我愛黑眼珠》〉,《中外文學》,5卷1期(1976.06),頁140-157。
    33.七等生,〈沙河悲歌〉,《聯合報》副刊,12版,1976.05.19∼1976.06.21。(每日連載)
    34.七等生,〈寫作者的職責---《沙河悲歌》出版前言〉,聯合報,12版,1976.07.23。
    35.七等生,〈七等生研究專輯---沙河的夢境和真實:七等生梁景峰對談記錄〉梁景峰記錄,《台灣文藝》,55期,1977.06,頁124-139。
    36.七等生,〈七等生自傳〉,《小說新潮》,1期,1977.06,頁175-176。
    37.七等生,〈復職〉,《小說新潮》,2期,1977.10。後收入《散步去黑橋》,台北:遠景出版社,1979.10,頁1-34。
    38.七等生,〈我年輕的時候---我的第一步〉,《中國時報》,8版,1978.04.06。後收入《散步去黑橋》,台北:遠景出版社,1979.10,頁245-253。
    39.七等生,〈七等生書簡(答讀者對小說《城之謎》的看法)〉聯合報,12版,1978.04.13。
    40.七等生,〈善唱洗淨的悲歌〉,《書評書目》,66期(1978.10),頁42-46。
    41.七等生,〈歸途〉,《聯合報》副刊,8版,1978.11.21、1978.11.22
    42.七等生,〈戲謔楊牧〉,《聯合報》副刊,8版,1978.12.08。
    43.七等生,〈途經妙法寺〉,《聯合報》副刊,8版,1979.07.19。
    44.七等生,〈銀波翅膀〉,《聯合報》副刊,8版,1979.08.27、1979.08.26。
    45.七等生,〈情與思〉---小全集序,《聯合報》,12版(1979.09.03)。
    46.七等生,〈再見書簡---何必知道我是誰〉,《中國時報》,8版,1980.01.10。
    47.七等生,〈哭泣的墾丁門〉,《聯合報》副刊,8版,1982.11.18。
    48.七等生,〈李蘭州〉,《聯合報》副刊,8版,1983.10.18。
    49.七等生,〈木鴨、沙馬蟹和牛仔的故事〉,《聯合報》副刊,8版,1983.10.20。
    50.七等生,〈真真和媽媽〉,《聯合報》副刊,8版,1983.10.26。
    51.七等生,〈給安若尼•典可的三封信〉,《台灣文藝》,96期(1985.09)頁71-77。
    52.七等生,〈我的文學行程〉聯合報,12版,1985.11.17。
    53.七等生,〈《譚郎的書信》與得獎〉,聯合報,12版,1985.12.25。
    54.七等生,〈結婚〉(剖析〈結婚〉)一文,《光華雜誌》,1986.01,頁99-103。
    55.七等生,〈短篇小說寫作經驗談---世界性的文學觀:七等生答客問〉楊錦郁專訪,《文訊》,36期(1988.06),頁92-93。
    56.七等生,〈草地放屎郎〉,《中國時報》,27版,1991.04.08。
    57.七等生,〈兩種文體〉,《中國時報》,27版,1991.05.17∼06.16。(每日連載)
    58.七等生,〈愛樂斯傳說〉,《中國時報》,27版,1991.09.01、1991.09.03。
    59.七等生,〈俄羅斯家變〉,《中國時報》,27版,1991.09.22、1991.09.23。
    60.七等生,〈思慕微微〉,《聯合文學》144期,頁21-43,1996.10。
    61.七等生,〈一紙相思〉,《拾穗》,96卷,558期,頁84-99,1997.10。
    二、學位論文
    1.白麗詩Catherine Blavet,《Qidengsheng 七等生 Ecrivain Contemporain Taiwanais Presentation Et Tradutions》,法國•巴黎大學碩士論文。
    2.安東尼•詹姆斯(Anthony James Demko),《七等生的內心世界---一個台灣現代作家》,美國華盛頓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05.24。
    3.余昭玟,《葉石濤及其小說研究》,成大中國文學研究所,1989.02。
    4.伊蓮娜•羅基Elena Roggi義大利威尼期大學碩士論文及長篇小說,《跳出學園外的圍牆》義文翻譯。
    5.林幸謙,《生命情結的反思:白先勇小說主題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1.8,361頁。
    6.林培瑩,《被誤解的本土現代主義者---歐陽子作品初探》,私立靜宜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9.8,134頁。
    7.侯作珍,《自由主義傳統與台灣現代主義文學的崛起》,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2.06,312頁。
    8.陳瑤華,《王文興與七等生的成長小說比較》,國立清華大學中文所碩士文,1993年6月,123頁。
    9.廖淑芳,《七等生文體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6月,280頁。
    10.葉昊謹著,《七等生書信體小說研究》,成大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07,126頁。
    11.陳季嫻著,《「惡」的書寫:七等生小說研究》,彰師大國文研究所,2003.06,175頁。
    三、 期刊、報紙論文
    1.王文興,〈論台灣的短篇小說〉,《文星》,37期,1960.11,頁17-18。
    2.王尚義,〈達達主義與「失落的一代」〉,《文星》,57期,1962.07
    3.王尚義,〈現代文學的困境〉,《文星》,58期,1962.08,頁52-55。
    4.王尚義,〈現代文學與現代人〉,《文星》,62期,1962.12。
    5.江寶釵,〈現代主義的興盛、影響與去化〉,收錄於:陳義芝編,《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98,頁121-272。
    6.呂正惠,〈自卑、自憐與自負---七等生「現象」〉,《文星》,114期,1987.12,頁116-122。
    7.呂素端,〈佛洛伊德〈作家與白日夢〉之理論檢討與應用---以七等生小說〈我愛黑眼珠〉為例〉,《國文天地》,13卷12期,1998.05,頁69-77。
    8.金恆杰,〈失去純真的晴子---評七等生《我愛黑眼珠續記》〉,《聯合文學》,5卷,5期,1989.09,頁195-198。
    9.林麗雲,〈孤獨的追尋者---七等生〉,《張老師月刊》,15卷5期,1985.05,頁68-71。
    10.林秀玲,〈從倫敦現代主義美學運動與中國藝術的接觸談「全球化」的歷史脈絡〉,《中外文學》,30卷,4期,2001.09,頁106-127。
    11.周寧,〈論七等生的〈我愛黑眼珠〉〉,《中外文學》,3卷9期,1975.02,頁142-152。
    12.周寧,〈人類的良心--試論七等生的〈聖•月芬〉〉,《書評書目》,37期,1976.05 ,頁11-14。
    13.周寧,〈〈幻象〉附註〉,收入《71年短篇小說選》,台北:書評書目出版社,1983.02,頁163-166。後收入《認識七等生》,台灣:苗栗縣立文化中心,1993.06,頁153-158。
    14.亞青,〈一則故事兩種寫法---以陳映真的〈唐倩的喜劇〉和七等生的〈期待白馬而顯現唐倩〉為例〉,《中外文學》,7卷9期,1979.02,頁142-149。
    15.封祖盛,〈台灣現代派小說評析:七等生的《我愛黑眼珠》〉,《台灣現代派小說評析》,大陸: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1986.05,頁26-39。
    16.洪銘水,〈〈我愛黑眼珠〉的道德挑戰〉,1985.07.06,於美國麻州大學舉行美東夏令會---台灣文學研究會年會論文。後收入《認識七等生》,張□豪編,苗栗縣立文化中心,1993.06,頁117-124。
    17.柳亭,〈七等生的談僵局〉,《民聲日報》,9版,1976.12.13。
    18.東年,〈迷失的人無法找尋迷失的他人〉,《聯合報》47版,1997.10.13。
    19.高全之,〈七等生的道德架構〉,《中外文學》,4卷6期,1975.11,頁182-198。
    20.高天生,〈在火獄中自焚的藝術家---論七等生的小說〉,《文學界》,6期,1983.04,頁141-151。
    21.施淑,〈現代的鄉土:六、七○年代台灣文學〉,台北:《中國時報》,1994.1.4,22版。
    22.馬森,〈隱藏在本土的一塊美玉---談七等生的小說(上•下)〉,《時報雜誌》,143期,1982.08.29,頁53-55;144期,1982.09.04,頁53-54。
    23.馬森,〈我看《譚郎的書信》〉,《中國時報》,8版,1985.09.07。
    24.馬森,〈七等生的情與思〉,《中國時報》,8版,1985.10.02。
    25.馬森,〈夢與真實之間---七等生的囈語〉,《自由時報》,41版,1998.10.05。
    26.馬森,〈從現代主義到後現代主義〉,《聯合文學》,191期,2000.09,頁68-78。
    27.夏濟安,〈致讀者〉,《文學雜誌》第一卷第一期,1956.09,頁70。
    28.夏濟安,〈評彭歌的《落月》兼論現代小說〉,《文學雜誌》,第一卷第二期,1956.10,頁25-44。
    29.夏濟安,〈舊文化與新小說〉,《文學雜誌》,第三卷第一期,1957.09,頁32-39。
    30.夏濟安,〈致讀者〉,《文學雜誌》,第三卷第一期,1957.09,頁84。
    31.夏志清,周兆詳譯,〈台灣小說□的兩個世界〉,《明報月刊》,12卷6期,19477.06。後收入《火獄的自焚》,頁239-260。
    32.康來新,〈廣角的關懷---評七等生《老婦人》〉,《聯合文學》,7期,1985.05,頁153-154。
    33.陳國城,〈剖視現代文學之象徵主義---引證七等生作品〈十七章〉〉,成大青年,24期,1972.04,後收入《火獄的自焚》,(張□豪編,遠行出版社,1977.09),頁29-38(篇名更名為:〈現代文學之象象徵主義---引證七等生作品〈十七章〉〉。
    34.陳國城,(「自我世界」的追求---論七等生一系列作品),《文心》,三期,1975.05,頁92-96。收入《火獄的自焚》,張□豪編,遠行出版社,1977.09,頁77-89。
    35.陳媛裕,〈我看七等生《放生鼠》〉,《文心》,4期,1976.06,頁90。
    36.陳明福,〈李龍第:理性的頹廢主義者---再論七等生的〈我愛黑眼珠〉〉,《中外文學》,4卷11期,1976.04,頁148-165。
    37.陳昌明,〈論七等生的〈精神病患〉---賴哲森的心態研究〉,《文心》,5期,1977.06,頁49-52。
    38.陳千武,〈台灣現代詩的演變〉,《自立晚報》副刊,1980.09.02。
    39.陳芳明,〈反共文學的形成及其發展〉,《聯合文學》,199期,2001.05,頁148-160。
    40.陳芳明,〈五○年代的文學侷限與突破〉,《聯合文學》,200期,2001.06,頁165-177。
    41.陳芳明,〈橫的移植與現代主義之濫觴〉,《聯合文學》,202期,2001.08,頁136-148。
    42.陳芳明,〈現代主義文學的擴張與深化〉,《聯合文學》,207期,2002.01,頁142-155。
    43.尉天驄,〈隱遁的小角色〉,《純文學》,43期,1970.07,頁89-91。
    44.尉天驄,〈隱遁者的剖斷面:給七等生做的速寫---《放生鼠序》,收入《放生鼠》,台灣:大林書店,1970.12,頁1-4。
    45.郭楓,〈橫行的異鄉人---序《巨蟹集》並談新小說〉,《巨蟹集》,台灣:新風出版社,1972.01,頁1-6。後收入《火獄的自焚》,張□豪編,台北:遠行出版社,1977.09,頁23-28。
    46.覃子豪,〈新詩向何處去〉,收入《覃子豪全集》,臺北市:覃子豪全集出版委員會,1965(頁304∼312)
    47.張□豪,〈七等生小說的心路歷程〉,《小說新潮》,1期,1977.06,頁195-218。
    48.張信吉,〈七等生論〉,《台灣文藝》,102期,1986.09,頁122-137。
    49.張誦聖,〈解讀王文興現代主義新作---《背海的人》續集〉,《聯合文學》,172期,1999.02,頁144-148。
    50.張誦聖,〈台灣女作家與當代主導文化〉,《中外文學》,28卷,4期,1999.09頁6-20。
    51.張錦忠,〈現代主義與六十年代台灣文學複系統:《現代文學》再探〉,《中外文學》,30卷,3期,2001.08,頁93-113。
    52.黃克全,〈〈我愛黑眼珠〉之寓義轉化過程〉,《益世》,15期,1971.12,頁44-47。
    53.黃克全,〈管窺七等生及其〈我愛黑眼珠〉〉,中國時報海外版,1977.02.02,後收入《火獄的自焚》,(張□豪編,遠行出版社,1977.09),頁191-197。
    54.黃克全,〈恐懼與顫怖---論七等生〈我愛黑眼珠〉中李龍第生命信仰之辨證性〉,《中外文學》,8卷2期,1979.07,頁142-164。
    55.黃克全,〈精神與自然---七等生小說中的男女關係〉,《中國時報》,8版,1981.01.10-11。
    56.黃克全,〈關於七等生的《老婦人》〉,《文訊》,17期,1985.04,頁124-129。
    57.黃克全,〈七等小說中的自然、自由、神〉,《文訊》,30期,1987.06,頁141-149。
    58.黃啟,〈七等生《我愛眼珠》〉,《台灣新聞報》,9版,1992.2.2。
    59.黃浩濃,〈隱遁者的心態---論七等生〉,《小說新潮》,1期,1977.06,頁177-193。
    60.彭瑞金,〈離城的隱遁者---剖析七第生現代主義小說〉,《中國時報》,37版,1998.10.11。
    61.凱文•巴略特Kevin Bartlett,青春譯,〈七等生早期小說的哲學、神學與文學理論〉,《台灣文藝》,96期,1985.09,頁78-90。
    62.楊牧,〈七等生小說的幻與真〉,《聯合報》12版,1979.04.23-24。後收入《銀波翅膀》,七等生著,遠景出版社,1980.06,頁187-202。
    63.楊錦郁專訪,〈短篇小說寫作經驗談---世界性的文學觀:七等生答客問〉,《文訊》,36期,1988.06,頁92-93。
    64.楊照,〈發現「中國」---台灣的七○年代〉,《七○年代:理想繼續燃燒》,楊澤主編,台北:時報文化,1994,頁127-134。
    65.楊熾宏,〈關於七等生〈僵局〉的一點隨想〉,《台灣文藝,55期,1977.06,頁146-149。
    66.楊熾昌,〈紙魚後記〉,(收錄於《水蔭萍作品集》,呂興昌編訂,台南:台南市文化中心,1995,頁251-253。)
    67.雷驤,〈〈僵局〉之凝聚及其解脫〉,《現代文學》,48期,1972.11,頁41-44。後收入《火獄的自焚》,(張□豪編,遠行出版社,1977.09),頁43-47。
    68.瑪瑙,〈隱遁的小角色---也談七等生〉,《聯合報》,12版,1976.07.24。後收入《火獄的自焚》,(張□豪編,遠行出版社,1977.09),頁185-190。
    69.廖淑芳,〈七等生作品中的個人觀、群體觀及其形成過程〉,《文學台灣》,3期,1992.06,頁168-200。
    70.廖淑芳,〈自我鞭撻的文學偏執者〉,《自由時報》,41版,1998.10.08。
    71.劉紹銘,〈七等生小兒麻痺的文體〉,《靈台書簡》,台北:三民書局,1972.11,頁39-44。後收入《火獄的自焚》,(張□豪編,遠行出版社,1977.09,頁39-41。)
    72.劉紹銘撰,張漢良譯,〈現代中國小說之時間與現實觀念〉,《中外文學》14期,1973.04,頁64-79。後收入:《火獄的自焚》,張□豪編,遠行出版社,1977.09,頁59-62。
    73.劉紹銘,〈三顧七等生〉,《聯合報》,12版,1976.07.23。
    74.劉紹銘,〈談台灣土生土長的作家---序《台灣本地作家短篇小說》〉,《聯合報》,12版,1976.08.11-12。
    75.劉亮雅,〈歐美現代主義小說裡的男同性慾望〉,《聯合文學》,13卷,4期,1997.10,頁51-55。
    76.葉石濤,〈論七等生的小說〈放生鼠〉與〈精神病患〉〉,《台灣日報》,8版,1967.12.21。
    77.葉石濤,〈論七等生的小說〉,《葉石濤評論集》,台灣:蘭開書局,1968.09,頁23-31。收入《火獄的自焚》,張□豪編,遠行出版社,1977.09,頁1-8。
    78.葉石濤,〈論七等生的〈僵局〉〉,《現代文學》,43期,1971.04 頁153-156收入《火獄的自焚》,張□豪編,遠行出版社,1977.09,頁9-22。
    79.蔡英俊,〈窺伺與羞辱---兼論七等生小說中的兩性關係〉,《文星》,114期,1987.12,頁123-129。
    80.鍾淑貞,〈孜孜不倦的七等生〉,《幼獅文藝》,64卷6期,1986.12,頁43-49。
    81.鍾肇政,〈徬徨一代的靈魂〉,自由青年,5卷5期,1966.03,頁22。
    82.鍾肇政,〈文學使徒七等生〉,收入《白馬》,台北:遠景出版社,1980.07,頁1-7。
    83.蕭蕭,〈五○年代新詩論戰述評〉,收入《台灣現代詩史論》,台北:文訊雜誌社,1996,頁119。
    84.謝金蓉,〈我不想讓人覺得我有做大事的使命感---訪作家七等生〉,《新新開週刊》274期,1992.06.07
    85.應虹,〈從《現代文學》看台灣的現代派小說〉,《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86.4,頁247∼56。
    86.應鳳凰,〈十五年來台灣現代主義文學的再評價〉,《文學台灣》,21期,1997.01,頁246-264。
    87.蘇沛,〈七等生/創作是為了自我排遣〉,《聯合報》,37版,1999.02.10。
    88.叢甦,〈我與《現文》〉,《現文因緣》,(台北:現代文學雜誌社,1991.12),頁190~192。
    四、一般參考書目
    1.Fletcher, John. Malcome Bradbury. 著《"The Introverted Novel." Modernism:1890-1930》,394-415.
    2.Rene & Wellek 著,梁伯傑譯 ,《文學理論》,台北:大林出版社,1987。
    3.Suzigablik著,滕立平譯,《現代主義失敗了嗎?》,台北:遠流出版社,1991。
    4.T•伊格頓著,鍾嘉文譯,《當代文學理論》,台北:南方出版社,1989.11。
    5.王曉明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論》,昆山:東方出版中心,1997.10。
    6.王德威著,《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出版,1998。
    7.王溢嘉,《精神分析與文學》,台北:野鵝出版社,1980.9。
    8.丘為君、陳建順編,《中國現代文學的回顧》,台北:龍田,1978。
    9.古繼堂,《台灣小說發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10。
    10.白先勇,《驀然回首》,台北:爾雅出版社,1978。
    11.白先勇,《第六隻手指》,香港:華漢出版社,1988。
    12.白先勇等著,《現文因緣》,台北:現代文學雜誌社,1991.12。
    13.卡爾•古斯塔夫•榮格著,馮川、蘇克譯,《心理學與文學》,台北:久大出版社,1994.05。
    14.朱青生等編,《西方現代哲學與文藝思潮》,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1987.04。
    15.朱壽桐主編,《中國現代主義文學史(上、下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
    16.朱棟霖、丁帆、朱曉進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史(1917∼1997)》,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08。
    17.江寶釵、施懿琳、曾珍珍 編,《台灣的文學與環境》,高雄:麗文文化,1996.06。
    18.何欣主編,《當代中國新文學大系:文學爭論集》,台北:天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79.08。
    19.安東尼•吉登斯著,趙旭東、方文譯,《現代性與自我認同》,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05。
    20.安東尼•吉登斯著,田禾譯、黃平校,《現代性的後果》,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07。
    21.李天命,《存在主義概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6.07。
    22.李幼蒸,《欲望倫理學---弗洛伊德和拉康》,台灣:南華管理學院,1998.06。
    23.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台北:麥田出版,1998。
    24.李鈞,《存在主義文論》,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03
    25.杜聲鋒,《拉康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台北:遠流出版社,1988.02。
    26.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1992。
    27.克爾凱郭爾著,晏可佳譯,《克爾凱郭爾日記選》,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96。
    28.孟樊,《當代台灣新詩理論》,台北:揚智叢刊,1995.06。
    29.阿德勤著,黃光國譯,《自卑與超越》,台北:志文出版社,1971.06。
    30.彼得•福克納著,鄭羽譯,《現代主義》,河北:北方文藝出版社,1988.01。
    31.約瑟夫•洛斯奈著,鄭泰安譯,《精神分析入門》,台北:志文出版社,1971.06。
    32.約翰•里克曼編,賀明明譯,《佛洛伊德著作選》,台北:唐山出版社,1989.02。
    33.洛夫、張默、亞弦合編,《中國現代詩論選》,高雄:大業書店,1969.03。
    34.洛夫,《洛夫詩論選集》,台南:金川出版社,19976.08。
    35.紀弦,《千金之旅:紀弦半島文存》,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
    36.保羅•約翰遜著,楊正潤譯,《知識分子》,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11。
    37.封祖盛,《台灣現代派小說評析》,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1986。
    38.柯慶明,《中國文學的美感》,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
    39.周伯乃選譯,《存在主義與現代文學》,台北:立志書局,1969.02。
    40.佛洛伊德著,賴添進譯,《文明及其不滿》,台北:南方書出版社,1988.11。
    41.佛洛姆著,于人瑞譯,《超越佛洛伊德》,台北:志文出版社,1991.02。
    42.佛克馬•伯頓斯編,王寧、黃桂友、顧棟華、趙白生等譯,《走向後現代主義》,台北:淑馨出版社,1992.09。
    43.馬•布雷德伯里、詹•麥克法蘭編,胡家巒譯,《現代主義》,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2.06。
    44.袁可嘉等編選,《現代主義文學研究》(上、下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1989。
    45.高天生著,《台灣小說與小說家》,台北:前衛出版社,1985.04。
    46.高宣揚著,《存在主義》,台北:遠流出版社,1993.09。
    47.高宣揚著,《佛洛伊德主義》台北:遠流出版社,1993.09。
    48.施淑,《兩岸文學論集》,台北:新地出版社,1997.06。
    49.郭良蕙,《心鎖》,台北:九歌出版社,2001.02。
    50.陳芳明,《危樓夜讀》,台北:聯合文學,1996。
    51.陳芳明,《左翼台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台北:麥田出版,1998。
    52.陳昭英,《台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台北:正中書局,1998。
    53.陳小文,《弗洛伊德》,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09。
    54.陳義芝主編,《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98。
    55.陳映真,《唐倩的喜劇》,台北:人間出版社,1995,修訂版。
    56.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出版社,1978.04。
    57.梁景峰,《鄉土與現代》,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出版,1995.06。
    58.楊澤主編,《從四○年代到九○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文化,1994.11。
    59.楊義,《中國現代文學流派》,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1。
    60.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40年》,高雄:春暉出版社,1997。
    61.張□豪編,《火獄的自焚》,台北:遠行出版社,1977.09。
    62.張□豪,《認識七等生》,台灣:苗栗縣立文化中心,1993.06。
    63.張國清,《後佛洛伊德主義》,台北:揚智文化,1996。
    64.詹明信(Fredric Jameson),〈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比較文學演講錄》,陝西:陝西師範大學,1987。
    65.荷佛斯著,杜立群譯,《戀母情結及其在政治上之影響》,台北:唐山出版社,1992.02。
    66.茨維坦•托多洛夫 著,王東亮、王晨陽 譯,《批評的批評---教育小說》,台北:桂冠圖書,1990.01
    67.齊邦媛,《霧漸漸散的時候:台灣文學五十年》,台北:九歌,1998。
    68.趙知悌編,《文學,休走:現代文學的考察》,台北:遠行出版社,1976。
    69.歐陽子,《那長頭髮的女孩》,台北:文星書店,1967.06。
    70.歐陽子,《秋葉》,台北:晨鐘出版社,1971.10。
    71.歐陽子,《王謝堂前的燕子》,台北:爾雅出版社,1976.04。
    72.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1987。
    73.葉石濤,《台灣文學的悲情》,高雄:派色文化出版社,1980.01。
    74.葉維廉,《解讀現代•後現代---生活空間與文化空間的思索》,台北:東大出版,1992.03。
    75.鄭明娳,《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小說批評》,台北:正中書局,1993.06。
    76.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政治文學論》,台北:時報出版社,1994.07。
    77.劉紀蕙,《孤兒•女神•負面書寫》,台北:立緒出版社,2000.05。
    78.錢谷融、魯樞元主編,《文學心理學》,台北:新學識文教出版社,1990.09。
    79.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雅典文庫,1987.12。
    80.聶華苓,《失去的金鈴子》,台北:大林出版社,1969.07。
    81.薩特著,周煦良等譯,《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
    82.聶華苓,《桑青與桃紅》,台北:時報文化,1997。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88151019
    9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8151019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5101901.pdf37KbAdobe PDF2925View/Open
    15101902.pdf41KbAdobe PDF2885View/Open
    15101903.pdf44KbAdobe PDF21043View/Open
    15101904.pdf69KbAdobe PDF22042View/Open
    15101905.pdf199KbAdobe PDF25212View/Open
    15101906.pdf98KbAdobe PDF24201View/Open
    15101907.pdf203KbAdobe PDF25403View/Open
    15101908.pdf146KbAdobe PDF26136View/Open
    15101909.pdf61KbAdobe PDF21090View/Open
    15101910.pdf74KbAdobe PDF23372View/Open
    15101911.pdf75KbAdobe PDF21369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