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5522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4012/145044 (79%)
造访人次 : 52085068      在线人数 : 58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35522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5522


    题名: 晚明仙傳小說之研究
    作者: 白以文
    贡献者: 李豐楙
    白以文
    关键词: 仙傳小說
    道教文學
    北遊記
    鐵樹記
    咒棗記
    飛劍記
    韓湘子
    東遊記
    鄧志謨
    晚明
    通俗化
    日期: 2005
    上传时间: 2009-09-18 15:14:12 (UTC+8)
    摘要:   晚明出現了一批以宗教人物傳記為題材的通俗小說,例如 《北遊記》、《韓湘子》、《鐵樹記》等等,一般小說史將它們列入神魔小說,不過這些宗教人物傳記小說大多題名為「出身修行傳」,可見得其中必有特殊的旨趣,倘若只以傳統的「神魔」概括,則顯得籠統而無法突顯其特色。

      基於碩士論文的研究基礎,本文將以晚明「道教人物傳記小說」作為研究對象,希望進一步地觀察它們在中國小說史上的意義。由於一般習慣稱道教傳記為「仙傳」,因此本文另立「仙傳小說」之名目,以突顯這些小說的特性。晚明的仙傳小說共有六部,包括《北遊記》、《鐵樹記》、《咒棗記》、《飛劍記》、《韓湘子》、《東遊記》,分別敘述玄天上帝、許遜、薩守堅、呂洞賓、韓湘子、八仙的傳記故事。
    參考文獻: 一、古籍文獻
    (一)通俗小說
    政治大學古典小說研究中心主編:
    《明清善本小說叢刊》(臺北:天一出版社,民74)。
    李田意、柳存仁、侯忠義主編:
    《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陳慶浩、石昌渝主編:
    《古本小說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7-)。
    〔明〕余象斗:
    《北方真武祖師玄天上帝出身志傳》,明萬曆30年熊仰臺刊本。
    《五顯靈官大帝華光天王傳》,明昌遠堂李仕弘刊本。
    《皇明諸司廉明奇判公案》,明書林鄭氏萃英堂刊本。
    《皇明諸司公案傳》,明書林余文台刊本。
    《列國前編十二朝傳》,明三台館刊本。
    《萬錦情林》,明萬曆26年雙峰堂余文台刊本。
    〔明〕鄧志謨:
    《晉代許旌陽得道斬蛟鐵樹記》,萬曆31年竹溪散人序、萃慶堂余泗泉刊本。
    《晉代許旌陽得道斬蛟鐵樹記》,明萬曆32年竹溪散人序刊本。
    《五代薩真人得道咒棗記》,明萬曆31年竹溪散人序、萃慶堂余氏刊本。
    《唐代呂純陽得道飛劍記》,明萬曆年間萃慶堂余氏刊本。
    〔明〕楊爾曾:
    《韓湘子全傳》,明天啟3年煙霞外史序、金陵九如堂刊本。
    《韓湘子全傳》,明天啟3年煙霞外史序、武林人文聚刊本。
    《東西晉演義》,明刻本。
    〔明〕吳元泰:
    《八仙出處東遊記》,明萬曆年間余象斗序、余文台刊本。
    《四遊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二)道經、仙傳集
    白雲觀長春道人編:
    《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84年一版三刷)。
    王秋桂、李豐楙主編:
    《中國民間信仰資料彚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78)。
    黃永武主編:
    《敦煌寶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70年)
    〔唐〕韓若雲:
    《韓仙傳》,《寶顏堂秘笈》(臺北:藝文印書館),明萬曆年間繡水沈氏尚白齋刊刻本。
    〔宋〕白玉蟾:
    《修真十書.玉隆集》,《正統道藏》新文豐版第7冊。
    〔金〕王重陽:
    《金關玉鎖訣》,《正統道藏》新文豐版第43冊。
    〔金〕王處一:
    《雲光集》,《正統道藏》新文豐版第43冊。
    〔金〕馬鈺:
    《丹陽真人語錄》,《正統道藏》新文豐版第40冊。
    《洞玄金玉集》,《正統道藏》新文豐版第43冊。
    〔元〕趙道一:
    《歷世真仙體道通鑑》,《正統道藏》新文豐版第8冊。
    〔元〕苗善時:
    《純陽帝君神化妙通紀》,《正統道藏》新文豐版第9冊。
    〔明〕任自垣:
    《大嶽太和山志》(臺北:丹青圖書公司,民72),明內府抄本。
    〔明〕張文介:
    《廣列仙傳》,明萬曆11年張文介序刊本。
    〔明〕王世貞:
    《列仙全傳》,明萬曆28年汪雲鵬序刊本。
    〔明〕洪應明:
    《仙佛奇蹤》,明萬曆30年月旦堂刻板陶氏重印本。
    〔明〕楊爾曾:
    《仙媛紀事》,明萬曆30年楊爾曾序、草玄居刊本。
    〔明〕郭倫、張啟明:
    《呂祖志》,明萬曆34年杜士望崇陽刊本。
    〔清〕金桂馨、漆逢源:
    《逍遙山萬壽宮志》(臺北:丹青圖書公司,民72),清光緒四年南昌鐵柱宮刊本。
    《太上說玄天大聖真武本傳神咒妙經》,《正統道藏》新文豐版第28冊。
    《太上說玄天大聖真武本傳神咒妙經》,《正統道藏》新文豐版第30冊。
    《天始天尊說北方真武妙經》,《正統道藏》新文豐版第2冊。
    《玄天上帝啟聖錄》,《正統道藏》新文豐版第32冊。
    《大明玄天上帝瑞應圖錄》,《正統道藏》新文豐版第32冊。
    《玄天上帝啟聖靈異錄》,《正統道藏》新文豐版第32冊。
    《武當福地總真集》,《正統道藏》新文豐版第33冊。
    《孝道吳許二真君傳》,《正統道藏》新文豐版第11冊。
    《西山許真君八十五化錄》,《正統道藏》新文豐版第11冊。
    《許真君仙傳》,《正統道藏》新文豐版第11冊。
    《許太史真君圖傳》,《正統道藏》新文豐版第11冊。
    《淨明忠孝全書》,《正統道藏》新文豐版第41冊。
    《雲笈七籤》,《正統道藏》新文豐版第38冊。
    《太上元陽上帝無始天尊說火車王靈官真經》,《正統道藏》新文豐版第58冊。
    《道法會元》,《正統道藏》新文豐版第48到51冊。
    《呂祖志》,《正統道藏》新文豐版第60冊。
    〈湘祖白鶴紫芝遁法〉,《敦煌寶藏》新文豐版第131冊,伯3810。
    《晉真人語錄》,《正統道藏》新文豐版第40冊。
    《新編連相搜神廣記》,元刊本,或近於元板。
    《三教源流聖帝佛祖搜神大全》,明刊本。
    《新刻出像增補搜神記大全》,明萬曆年間羅懋登序、金陵唐氏富春堂刊本。
    (三)戲曲、說唱
    楊家駱主編:
    《全元雜劇》初編、二編、外編(臺北:世界書局,民51)。
    陳萬鼐主編:
    《全明雜劇》(臺北:鼎文書局,民68)
    林侑蒔主編:
    《全明傳奇》(臺北:天一出版社,民72)
    王秋桂主編:
    《善本戲曲叢刊》第四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76)。
    朱一玄校點:
    《明成化說唱詞話叢刊》(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
    張希舜、濮文起、高可、宋軍主編:
    《寶卷.初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
    〔明〕無名氏:《許真人拔宅飛昇》雜劇,脈望館鈔校內府附穿關本。
    〔元〕無名氏:《薩真人夜斷碧桃花》雜劇,息機子本。
    〔元〕馬致遠:《開壇闡教黃梁夢》雜劇,脈望館校古名家本。
    〔元〕馬致遠:《呂洞賓三醉岳陽樓》雜劇,脈望館校古名家本。
    〔元〕岳伯川:《呂洞賓度鐵拐李岳》雜劇,酹江集本。
    〔元〕范 康:《陳季卿悟道竹葉舟》雜劇,元刊本。
    〔明〕蘇漢英:《呂真人黃粱夢境記》傳奇,繼志齋刊本。
    〔明〕谷子敬:《呂洞賓三度城南柳》雜劇,脈望館藏息機子古今雜劇選本。
    〔明〕賈仲明:《呂洞賓桃柳升仙夢》雜劇,脈望館藏古名家雜劇本。
    〔明〕無名氏:《呂翁三化邯鄲店》雜劇,脈望館鈔校于小穀本。
    〔明〕湯顯祖:《邯鄲記》傳奇,明天啟間刊本。
    〔明〕無名氏:《呂純陽點化度黃龍》雜劇,脈望館鈔校內府附穿關本。
    〔明〕朱有燉:《呂洞賓花月神仙會》雜劇,脈望館藏古名家雜劇本。
    〔明〕無名氏:《邊洞玄慕道升仙》雜劇,脈望館鈔校內府附穿關本。
    〔明〕朱 權:《沖漠子獨步大羅天》雜劇,脈望館鈔校于小穀本。
    〔明〕無名氏:《韓湘子九度文公昇仙記》傳奇,金陵富春堂刊本。
    〔元〕無名氏:《瘸李岳詩酒翫江亭》雜劇,脈望館鈔本。
    〔元〕無名氏:《漢鍾離度脫藍彩和》雜劇,脈望館校古名家本。
    〔明〕賈仲明:《鐵拐李度金童玉女》雜劇,繼志齋《元明雜劇》本。
    〔明〕朱有燉:《瑤池會八仙慶壽》雜劇,脈望館藏萬曆間鈔本。
    〔明〕朱有燉:《群仙慶壽蟠桃會》雜劇,脈望館藏《古名家雜劇》本。
    〔明〕無名氏:《祝聖壽金母獻蟠桃》雜劇,脈望館鈔校內府本。
    〔明〕無名氏:《眾天仙慶賀長生會》雜劇,脈望館鈔校內府本。
    〔明〕無名氏:《賀升平群仙祝壽》雜劇,脈望館鈔校內府本。
    〔明〕無名氏:《眾群仙慶賞蟠桃會》雜劇,脈望館鈔校內府本。
    〔明〕無名氏:《寶光殿天真祝萬壽》雜劇,脈望館鈔校內府本。
    〔明〕無名氏:《降丹墀三聖慶長生》雜劇,脈望館鈔校內府本。
    〔明〕無名氏:《爭玉板八仙過滄海》雜劇,脈望館鈔校內府本。
    〔明〕朱有燉:《誠齋樂府》,《奢摩他室曲叢》(上海:商務印書館,民17)據明朝宣德年間憲藩本校印。
    〔明〕黃文華:《詞林一枝》,明萬曆年間福建書林葉志元刊本。
    〔明〕黃文華:《八能奏錦》,明萬曆年間書林愛日堂蔡正河刊本。
    〔明〕龔正我:《摘錦奇音》,明萬曆39年書林敦睦堂張三懷刊本。
    〔明〕吉州景居士:《玉谷新簧》,明萬曆38年書林劉次泉刊本。
    〔明〕胡文煥:《群音類選》,明萬曆年間文會堂《格致叢書》刊本。
    (四)其它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輯委員會: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
    故宮博物院編:
    《故宮珍本叢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小川陽一等編:
    《中國日用類書集成》(東京:汲古書院,2000-)
    《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74)
    《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上海:上海書店,1990)。
    《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臺北:成文出版社,民64-)。
    《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宋〕袁采:
    《袁氏世範》,《知不足齋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9)第14集,民國22年上海古書流通處影印本。
    〔明〕樂純:
    《雪菴清史》,《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111冊,書林李少泉刊本。
    〔明〕海瑞:
    《備忘集》(臺北:學海出版社,民59),清朝康熙5年海廷芳刻本。
    〔明〕高岱:
    《鴻猷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明嘉靖44年高思誠刊本。
    〔明〕高攀龍:
    《高子遺書》,《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
    〔明〕沈德符:
    《萬曆野獲編》(臺北:新興書局,民65)。
    〔明〕余象斗:
    《新刻天下四民便覽三台萬用正宗》,《中國日用類書集成》第五卷,明萬曆27年雙峰堂余文台刊本。
    〔明〕鄧志謨:
    《事類捷錄》,《故宮珍本叢刊》491冊,明萬曆31年百拙生自敘、萃慶堂余彰德刊本。
    《麗藻》,《明清善本小說叢刊》第七輯,平安書鋪汲古堂寫刊本。
    《古事鏡》,明萬曆40年袁宏道序、書林四德堂鄭大經刊本。
    《古事苑》,《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231冊,清康熙25年戴璁序、蘭雪堂刊本。
    《得愚集》、《續得愚集》,《明清善本小說叢刊》第七輯,明書林濬發堂余祥我刊本。
    《故事白眉》,《明清善本小說叢刊》第七輯,明魏邦達序刊本。
    《故事黃眉》,《明清善本小說叢刊》第七輯,明萬曆42年魏光國序、萃慶堂余氏刊本。
    《一札三奇》,《明清善本小說叢刊》第七輯,明桂林標序刊本。
    《丰韻情書》,《明清善本小說叢刊》第七輯,明萬曆46年坦然生序刊本。
    《洒洒篇》,《明清善本小說叢刊》第七輯,明魏邦達序刊本。
    《花鳥爭奇》,《明清善本小說叢刊》第七輯,明余應虯序刊本。
    《山水爭奇》,《明清善本小說叢刊》第七輯,明桂林標序刊本。
    《風月爭奇》,《明清善本小說叢刊》第七輯,明張大佐序刊本。
    《蔬果爭奇》,《明清善本小說叢刊》第七輯,明天啟4年序刊本。
    《童婉爭奇》,《明清善本小說叢刊》第七輯,明天啟4年醉中叟序刊本。
    〔明〕蝶庵主:
    《梅雪爭奇》,《明清善本小說叢刊》第七輯,明蝶庵主序刊本。
    〔明〕楊爾曾:
    《海內奇觀》,《續修四庫全書》史部721冊,明萬曆38年方慶來序刊本。
    〔明〕李東陽等奉敕撰:
    《大明會典》(臺北:東南書報社,民53),明萬曆15年司禮監刊本。
    〔明〕朱元璋:
    《御製大誥》,明洪武18年明太祖序刊本。
    〔明〕李賢、彭時編修:
    《大明一統志》(臺北:文海出版社,民54),明天順5年刊本。
    〔明〕馮繼科纂修:
    《建陽縣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明嘉靖年間刊本。
    〔明〕陳策、劉錄編修:
    《饒州府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明正德6年刊本。
    〔清〕和坤編纂:
    《大清一統志》(中國文獻出版社),清嘉慶25年刊本。
    〔清〕朱潼、徐彥楠纂修:
    《安仁縣志》,《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清同治11年補刊本。
    〔清〕錫德、石景芬編纂:
    《饒州府志》,《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清同治11年刊本。
    〔清〕曾國藩纂修:
    《江西全省輿圖》,《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清同治7年刊本。
    〔清〕張廷玉等撰:
    《明史》(臺北:鼎文書局,民71)。
    〔清〕顧炎武:
    《亭林文集》,《四部備要》(臺北:中華書局,民54),聚珍倣宋版。
    《原抄本日知錄》(臺北:臺灣明倫書局,民68)。
    《大明律.集解附例》(臺北:學生書局,民59),明萬曆年間浙江官刊本。

    二、近人研究
    (一)華人著作
    丁 煌:
    〈國立中央圖書館藏明宣德八年刊本《上清靈寶濟度大成金書.四十卷》初研〉,《道教學探索》第二號,民78年12月。
    丁錫根編:
    《中國歷代小說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定陵》(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尹韻公:
    《中國明代新聞傳播史》(重慶:重慶出版社,1997年一版二刷)。
    方志遠:
    《明代城市與市民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4)。
    毛禮銳、沈灌群主編:
    《中國教育通史.第三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5初版二刷)。
    王子林:
    〈欽安殿玄天上帝像與明永樂皇帝〉,《歷史月刊》2002年12月。
    王光德、楊立志:
    《武當道教史略》(北京:華文出版社,1993)。
    王安祈:
    《明代戲曲五論》(臺北:大安出版社,民79)。
    王安憶:
    《小說家的十三堂課》(臺北:INK印刻出版公司,2003年9月初版三刷)。
    王年雙:
    〈南宋文學中之民間信仰──呂洞賓傳說及其它〉,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69年
    王見川:
    〈敦煌卷子中的鍾離權、呂洞賓、韓湘子資料──兼談「伯三八一○」的抄寫年代〉,《臺灣宗教研究通訊》第3期,民91年4月。
    王叔岷:
    《列仙傳校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民84)。
    王 明:
    《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二版三刷)。
    王重民:
    《美國國會圖書館藏中國善本書目》(臺北:文海出版社,民61)。
    王 崗:
    〈道教文學與善信生活〉,《道教教義與現代社會:道教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道教學院,2002)。
    王敬文:
    《小說藝術構思初探》(北京:中國文聯,1987)。
    王道成:
    《科舉史話》(臺北:國文天地,民79)。
    王漢民:
    〈八仙與宋元明清之道教〉,《民族藝術》62期,2001年3月。
    〈八仙戲曲作品考述〉,《中國文哲研究通訊》8卷4期,民87年12月。
    《八仙與中國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王爾敏:
    〈四民名義考〉,《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二期,民81年3月。
    王璦玲:
    〈清初江、浙地區文人「風流劇作」之審美造境與其文化意涵〉,《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下冊。
    白以文:
    〈《北遊記》敘事結構與主題意涵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研所碩士論文,民85。
    〈《韓湘子》中道情曲藝之研究〉,《宗教與心靈改革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高雄道德院,民87)。
    向覺民等:
    《俗講變文與白話小說》(臺北:西南書局,民81)。
    任繼愈主編:
    《中國道教史》(臺北:桂冠圖書公司,民80)。
    吉少甫主編:
    《中國出版簡史》(上海:學林出版社,1991)。
    朱傳譽:
    〈明代出版家──余象斗傳奇〉,《中外文學》16卷4期,1987年9月。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明清小說研究中心主編:
    《中國通俗小說總目提要》(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1年二刷)。
    余英時:
    《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臺北:聯經出版公司,民84初版四刷)。
    吳辰伯:
    〈再論紳權〉,《皇權與紳權》(上海:觀察社,民37)。
    吳宣德:
    《中國教育制度通史.第四卷.明代》(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
    吳振漢:
    〈明代邸報的政治功能與史料價值〉,《人文學報》第28期,民92年12月。
    吳聖昔:
    〈論鄧志謨的遊戲小說〉,《明清小說研究》1996年第2期。
    吳蕙芳:
    〈民間日用類書的淵源與發展〉,《政治大學歷史學報》18,民90年5月。
    《萬寶全書:明清時期的民間生活實錄》(臺北:政治大學歷史系,民90)。
    宋珂君:
    〈《韓湘子全傳》的情節模式與佛傳故事淵源辨析〉,《明清小說研究》2000年第3期。
    《明代宗教小說中的佛教修行觀念》(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宋原放、李白堅:
    《中國出版史》(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1)。
    李弘祺:
    〈傳統中國識字教育的研究〉,《明報月刊》207期,1983年3月。
    李民實:
    《明代考選制度》(臺北:考選部,民73)。
    李忠明:
    〈明末通俗小說刊刻中心的遷移與小說風格的轉變〉,《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4期。
    李明軍:
    〈從書坊到書齋:乾嘉時期通俗小說的人文化及其文化內涵〉,《學術研究》2001年第3期。
    李悔吾:
    《中國小說史》(臺北:洪葉文化出版有限公司,民84)。
    李偉國:
    〈元明異本《搜神記》三種淵源異同論〉,《中華文史論叢》48期,1991年12月。
    李瑞良:
    《中國古代圖書流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李趙璧、紀根垠主編:
    《山東地方戲曲劇種史料匯編》(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3)。
    李豐楙師:
    《許遜與薩守堅--鄧志謨道教小說研究》(臺北:學生書局,民86)。
    〈出身與修行:明代小說謫凡敘述模式的形成及其宗教意識〉,《國文學誌》第七期,2003年12月。
    〈出身與修行:明末清初「小說之教」的非常性格〉,《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民93)。
    〈罪罰與解救:《鏡花緣》的謫仙結構研究〉,《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七期,民84年9月。
    〈情與無情:道教出家制與謫凡敘述的情意識──兼論《紅樓夢》的抒情觀〉,《欲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私情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民92)。
    〈六朝道教的末世救劫觀〉,《末世與希望》(臺北:五南圖書公司,民88)。
    〈救劫與度劫:道教與明末民間宗教的末世性格〉,《道教與民間宗教研究論集》(香港:學峰文化,1999)。
    〈從成人之道到成神之道:一個臺灣民間信仰的結構性思考〉,《東方宗教研究》新四期,1994年10月。
    李獻璋:
    〈以《三教搜神大全》與《天妃娘媽傳》為中心來考察媽祖傳記〉,《臺灣風物》13卷2期,民52年4月。
    杜信孚編:
    《明代版刻綜錄》(江蘇: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3)。
    汪小洋:
    〈鄧志謨《鐵樹記》的另一版本來源〉,《明清小說研究》2000年第4期。
    車錫倫:
    《中國寶卷研究論集》(臺北:學海出版社,民86)。
    《中國寶卷總目》(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民87)。
    周妙中:
    〈江南訪曲錄要(二)〉,《文史》第12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
    周明初:
    《晚明士人心態及文學個案》(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
    周鈞韜主編:
    《中國通俗小說家評傳》(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
    周愚文:
    《中國教育史綱》(臺北:正中書局,2001)。
    周德昌主編:
    《中國教育史研究:明清分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
    周曉薇:
    《四游記叢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孟 瑤:
    《中國小說史》(臺北:文星書店,民55)。
    官桂銓:
    〈明小說家余象斗及余氏刻小說戲曲〉,《文學遺產增刊》第15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
    林聖智:
    〈明代道教圖像學研究:以《玄帝瑞應圖》為例〉,《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六期,民88年3月。
    林鶴宜:
    《晚明戲曲劇種及聲腔研究》(臺北:學海出版社,民83)。
    邱澎生:
    〈真相大白:明清刑案中的法律推理〉,《讓證據說話:中國篇》(臺北:麥田出版社,民90)。
    南炳文、湯綱:
    《明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柳存仁:
    《和風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倫敦所見中國小說書目提要》(臺北:鳯凰出版社,民63)。
    紀德君:
    〈「通鑑」類史書:中國講史小說之前源〉,《社會科學》2003年第8期。
    〈明代「通鑑」類史書之普及與「按鑑」通俗演義之興起〉,《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7卷5期,2003年9月。
    胡中生:
    〈理想與現實的調和:傳統職業觀的前近代嬗變──以明、清徽州為例〉,《天津社會科學》2004年第4期。
    胡 勝:
    《明清神魔小說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范煙橋:
    《中國小說史》(臺北:長安出版社,民66)。
    苗懷明:
    〈論中國古代公案小說與古代判詞的文體融合及其美學品格〉,《齊魯學刊》2001年第1期。
    苟 波:
    《道教與神魔小說》(成都:巴蜀書社,1999)。
    茆意宏:
    〈淺談坊刻本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版本學研究論文選集》(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5)。
    卿希泰主編:
    《中國道教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
    孫一珍:
    〈鄧志謨論〉,《海峽兩岸明清小說論文集》(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1991)。
    孫楷第:
    《中國通俗小說書目(新訂本)》(臺北:木鐸出版社,民72)。
    《日本東京所見中國小說書目》(臺北:鳳凰出版社,民63)。
    容世誠:
    《戲曲人類學初探:儀式、劇場與社群》(臺北:麥田出版社,民86)。
    浦江清:
    〈八仙考〉,《清華學報》11卷1期,民25年1月。
    秦孟瀟:
    《中國小說史初稿》(臺北:河洛圖書公司,民67)。
    商 傳:
    〈晚明社會轉型的畸形因子〉,《歷史月刊》105,1996年10月。
    張火慶:
    〈《說岳全傳》研究〉,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73。
    張先得、劉精義、呼玉恒:
    〈北京市郊明武清侯李偉夫婦墓清理簡報〉,《文物》1979年4期。
    張俐雯:
    〈八仙故事淵源考述〉,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1年
    張美櫻:
    〈漢末六朝仙傳集之敘述形式與主題分析〉,逢甲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3年
    啟 功、張中行、金克木:
    《說八股》(北京:中華書局,1994)。
    莊 因:
    《話本楔子彙說》(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67)。
    莊宏誼:
    〈宋代玄天上帝信仰的流傳與祭奉儀式〉,《道教神仙信仰研究》(臺北:中華大道文化,民89)。
    〈元代道教玄天上帝信仰研究〉,《道教與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民90)。
    許道齡:
    〈玄武之起源及其蛻變考〉,《史學集刊》第五期,1947年。
    郭英德:
    《明清傳奇綜錄》(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郭箴一:
    《中國小說史》(上海:上海書店,1984),據民28年商務印書館版本複印。
    陳大康:
    《通俗小說的歷史軌迹》(長沙:湖南出版社,1993)。
    《明代小說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
    〈熊大木現象:古代通俗小說傳播模式及其意義〉,《文學遺產》2000年第2期。
    陳宇碩:
    〈何仙姑故事研究〉,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73年
    陳東原:
    《中國教育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25初版,民65臺三版)。
    陳 垣:
    《道家金石略》(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陳玲玲:
    〈八仙在元明雜劇和臺灣扮仙戲中的狀況〉,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民67年。
    陳國符:
    《道藏源流考》(臺北:古亭書屋,民64)。
    陳學文:
    《明清時期商業書及商人書之研究》(臺北:洪葉文化,民86)。
    陳學霖:
    〈「真武神,永樂像」傳說溯源〉,《故宮學術季刊》12卷3期,1995年。
    陳麗宇:
    〈韓湘子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77年。
    陸鴻基:
    〈從《水滸傳》及《三言》看明代平民識字概況〉,《明報月刊》205期,1983年1月。
    喬凌霄、梁衍東:
    〈明清社會的士商滲透及其影響〉,《歷史檔案》1999年第1期,78-85頁。
    曾永義:
    《說俗文學》(臺北:聯經出版公司,民73年初版二刷)。
    《明雜劇概論》(臺北:學海出版社,民88年二版)。
    黃小石:
    《淨明道研究》(成都:巴蜀書社,1999)。
    黃兆漢:
    《道教研究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8)。
    黃明光:
    《明代科舉制度研究》(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黃豔梅:
    〈邪神的碑傳:從民間信仰看《南遊記》、《北遊記》〉,《明清小說研究》1998年第4期。
    楊國禎、陳支平:
    《明史新編》(臺北:雲龍出版社,民84)。
    楊緒容:
    〈明書判體公案小說集之間的相互關係及文體演變〉,《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期。
    楊樹藩:
    《中國文官制度史》(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71)。
    葛賢寧:
    《中國小說史》(臺北:中華文化復興委員會,民45)。
    廖藤葉:
    《中國夢戲研究》(臺北:學思出版社,2000年)。
    趙伯陶:
    《市井文化與市民心態》(漢口: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齊裕焜:
    《明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
    劉修業:
    《古典小說戲曲叢考》(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
    劉祥光:
    〈中國近代地方教育的發展:徽州文人、塾師與初級教育(1100-1800)〉,《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8期,民86年12月。
    〈時文稿:科舉時代的考生必讀〉,《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22期,民85年9月。
    劉經菴、徐傅霖:
    《中國俗文學論文彚編》(臺北:西南書局,民72)
    劉曉東:
    〈科舉危機與晚明士人社會的分化〉,《明清史》2002年第4期。
    樊樹志:
    《晚明史,1573-1644》(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潘建國:
    〈明鄧志謨「爭奇小說」探源〉,《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1卷2期,2002年3月。
    蔣文玲:
    〈明清士商滲透現象探析〉,《江海學刊》1995年第1期。
    鄭利華:
    〈士商關係嬗變:明代中期社會文化形態變更的一個側面〉,《學術月刊》1994年第6期。
    鄭振鐸:
    《插圖本中國文學史》,《鄭振鐸全集》(河北:花山文藝,1998)第九卷。
    鄭喬方:
    〈戲曲中的呂洞賓研究〉,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4年。
    魯 迅:
    《中國小說史略》,《魯迅小說史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民83)。
    魯德才:
    〈明代諸司公案短篇小說集的性格形態〉,《一九九三年中國古代小說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北京:開明出版社,1996)。
    蕭東發、方厚樞主編:
    《中國編輯出版史》(瀋陽:遼海出版社,2003)。
    蕭東發:
    〈建陽余氏刻本知見錄〉,《福建省圖書館學會通訊》,1983年2期。
    〈建陽余氏刻書考略(上)〉,《文獻》21,1984年6月。
    〈建陽余氏刻書考略(中)〉,《文獻》22,1984年12月。
    〈建陽余氏刻書考略(下)〉,《文獻》23,1985年1月。
    〈明代小說家、刻書家余象斗〉,《明清小說論叢》4(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6年6月)。
    繆咏禾:
    《明代出版史稿》(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
    謝水順、李珽:
    《福建古代刻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謝 青、湯德用主編:
    《中國考試制度史》(安徽:黃山書社,1995)。
    謝桃坊:
    《中國市民文學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韓秋白、顧青:
    《中國小說史》(臺北:文津出版社,民84)。
    韓凝春:
    〈明清塾師初探〉,《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7年第3期。
    瞿同祖:
    《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臺北:里仁書局,民73)。
    (二)日人、韓人著作
    大木康:
    〈明末における白話小說の作者と読者について──磯部彰氏の所說に寄せて〉,《明代史研究》12期,1984年3月。
    《明末江南における出版文化の研究》,《廣島大學文學部紀要》第50卷特輯號1,1991年1月。
    大塚秀高:
    《增補中國通俗小說書目》(東京:汲古書院,1987)。
    小川陽一:
    〈明代小說與善書〉,《漢學研究》6卷1期,77年6月。
    《日用類書による明清小說の研究》(東京:研文出版,1995)。
    小野四平:
    〈內閣文庫本《許仙鐵樹記》について:《三言》成立の背景ノ-ト〉,《東洋學》15,1966年5月。
    〈呂洞賓傳說について〉,《東方宗教》32,1968年。
    〈鄧志謨の道教小說について〉,《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4(臺北:聯經出版公司,民71年4月)。
    《中國近代白話短篇小說研究》(施小煒、邵毅平、吳天錫、張兵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吉岡義豐著,余萬居譯:
    《中國民間宗教概論》(臺北:華宇出版社,民74)。
    吳金成著,渡昌弘譯:
    《明代社會經濟史研究:紳士層の形成とその社會經濟的役割》(東京:汲古書院,1990)。
    金文京:
    〈晚明小說、類書作家鄧志謨生平初探〉,《明代小說面面觀:明代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
    秋月觀映:
    《中國近世道教の形成:淨明道の基礎的研究》(東京:創文社,1977)。
    酒井忠夫:
    〈明代の日用類書と庶民教育〉,《近世中國教育史研究》(東京:國土社,1958)。
    〈明末の新文化と読書人層〉,《宗教社會史研究》(東京:立正大學史學會,1977)。
    《中國善書の研究》(東京:國書刊行會,1977初版二刷)。
    澤田瑞穗:
    〈韓湘子伝說と俗文學〉,《仏教と中国文學》(東京:国書刊行會,1975)。
    《增補寶卷の研究》(東京:國書刊行會,1975)。
    磯部彰:
    〈《北遊記玄帝出身傳》研究序說:《四遊記》研究の一環として〉,《東洋學集刊》53,1985年5月。
    〈明末における《西遊記》の主体的受容層に関する研究:明代「古典白話小說」の読者層をめぐる問題について〉,《集刊東洋學》44期,1980年10月。
    (三)西人著作:
    張仲禮(Chung-li Chang):
    《中國紳士──關於其在十九世紀中國社會中的作用的研究》(李榮昌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1998年一版三刷)。原書《The Chinese Gentry,Studies on Their Role in Nineteenth –Century Chinese Society》於1955年由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出版社出版。
    《中國紳士的收入──《中國紳士》續篇》(王寅通、費成康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01)。原書《The Income of the Chinese Gentry;A sequel to The Chinese Gentry:Studies on Their Role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ese Society》於1962年由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出版社出版。
    李達三(John J. Deeney):
    〈聖經與文學,文學中的聖經,聖經的文學〉(謝惠英譯),《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中興大學中文系,民92)。原文〈The Bible And / In / As Literature〉亦收入該論文集中。
    韓森(Valerie Hansen):
    《變遷之神──南宋時期的民間信仰》(包偉民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原書《Changing Gods in Medieval China,1127-1276》於1990年出版。
    何谷理(Robert Hegel):
    〈明清白話文學的讀者層辨識:個案研究〉(張新軍譯),《北美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名家十年文選》(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原文〈Distinguishing Levels of Audiences for Ming-Ch’ing Vernacular Literature:A Case Study〉,收入David Johnson ,Andrew J. Nathan,Evelyn S. Rawski 編:《Popular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UC Berkeley Press,1985)。
    浦安迪(Andrew H. Plaks):
    〈談中國長篇小說的結構問題〉,《文學評論》第三集(臺北:書目書評出版社,民65年)。
    《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一版二刷)。
    李福清(B. Riftin):
    《三國演義與民間文學傳統》(尹錫康、田大畏譯)(上海:上海古籍,1997)。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86151503
    9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6151503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15150301.pdf40KbAdobe PDF21296检视/开启
    15150302.pdf94KbAdobe PDF21232检视/开启
    15150303.pdf357KbAdobe PDF21734检视/开启
    15150304.pdf666KbAdobe PDF22321检视/开启
    15150305.pdf518KbAdobe PDF22726检视/开启
    15150306.pdf642KbAdobe PDF22954检视/开启
    15150307.pdf477KbAdobe PDF22851检视/开启
    15150308.pdf573KbAdobe PDF22329检视/开启
    15150309.pdf432KbAdobe PDF22304检视/开启
    15150310.pdf494KbAdobe PDF21924检视/开启
    15150311.pdf156KbAdobe PDF21083检视/开启
    15150312.pdf89KbAdobe PDF23295检视/开启
    15150313.pdf39KbAdobe PDF2840检视/开启
    15150314.pdf245KbAdobe PDF22660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